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定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指出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和/或烧灼感的症状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并排除可能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和代谢性疾病。
本病属中医“痞满”、“胃脘痛”范畴。
【诊断标准】1.病史: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症状。
2.常规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肿瘤标志物,肝炎病毒标志,甲状腺激素;心电图、X线、B超、胃镜排除可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病变。
特殊检查:胃电图、胃排空功能测定及胃内压力测定了解FD有无运动功能障碍。
诊断之前6个月开始出现症状、近3个月符合诊断标准。
【辨证分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属“痞满”、“胃痛”、“嘈杂”范畴。
其病因可由外邪、食积、气滞等邪郁阻;或脾胃虚弱,中焦升降失常,不得宣通;或肝气郁结,侮脾犯胃,影响中焦气机运行,亦致胃脘痞满。
临床辨证以上腹部痞满不适、餐后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痞满”的范围,可命名为“痞满”;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可命名为“胃脘痛”。
当分有邪无邪,辨其寒热虚实,可分五型(一)肝郁气滞证病机:肝气郁结,气机阻滞。
主证:胃脘胀痛,胸胁痞满。
次证:脘腹或胸胁窜痛,嗳气呃逆,自觉咽中有物,不思饮食,喜叹息,烦躁易怒,气怒怔忡舌脉:舌边尖红,脉沉弦。
(二)肝郁脾虚证病机:肝气郁滞,脾气虚弱。
主证:胃脘胀痛或不适,纳少便溏。
次证:脘腹胀痛,烦燥易怒,失眠多梦,嗳气反酸,食后腹胀,神疲乏力,便溏不爽舌脉:舌胖大,脉弦细。
(三)脾虚痰湿证病机:脾虚不运,聚湿成痰。
主证:胃脘痞满,舌苔白腻。
次证:餐后早饱,食后腹胀,呃逆嗳气,大便溏粘,疲乏无力,痰涎量多,舌脉:舌体胖大,苔白腻,脉细滑。
(四)饮食积滞证病机:饮食伤胃,胃失和降。
主证:胃脘痞满,嗳腐酸臭。
次证:厌恶饮食,胃胀拒按,恶心呕吐,吐后症减,矢气臭秽。
舌脉:舌苔垢腻,脉弦滑。
(五)寒热错杂证病机:寒热互结,气机壅塞。
中国消化不良诊治指南1.定义消化不良是指腹部不适感和相关的胃肠道症状,如嗳气、胃胀、腹泻等,持续时间超过4周的情况。
它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饮食不当、药物副作用、压力和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等。
2.诊断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内镜检查、X线检查、血液检查和呼气试验。
3.分类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消化不良可以分为不胜、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质性消化不良。
不胜是指由于进食过量或进食不当引起的症状,不需要特殊的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无明显病因的胃肠道症状,常由于食物过敏或胃肠功能紊乱引起。
器质性消化不良是指由疾病或药物引起的消化不良,需要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4.治疗治疗消化不良应根据病因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对于不胜引起的症状,患者应调整饮食习惯,避免过量进食和进食不当。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采取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酸药、胃动力药和抗生素。
非药物治疗包括改变饮食习惯、减轻压力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对于器质性消化不良,治疗应根据病因进行,可能需要手术或其他特殊治疗方法。
5.预防与保健消化不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来预防。
建议患者遵循规律的饮食,避免过度进食和过快进食。
饮食中应包含足够的膳食纤维,多摄入新鲜水果和蔬菜。
此外,避免长时间的饥饿和暴饮暴食也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
对于有消化不良风险的人群,还可以考虑口服益生菌或益生元来改善肠道健康。
综上所述,中国消化不良诊治指南提供了对消化不良的全面诊断和治疗的建议。
医生和患者可以根据指南中的指导方针进行诊断和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此外,预防和保健对于预防和减少消化不良的发生也具有重要意义。
CATALOGUE 目录
•
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医治疗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预防与护理
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
•
请输入您的内容
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医治疗
•请输入您的内容
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辨证施治,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辨证施治调理脾胃滋阴补虚通过中药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如山楂、陈皮、麦芽等。
对于一些慢性病或久病体虚的患者,采用滋阴补虚的中药方剂,如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等。
030201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达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的目的。
针刺治疗
通过艾灸特定穴位,温通气血,缓解症状。
艾灸治疗将药物注射到特定穴位,直接作用于局部组织,改善症状。
穴位注射
将中药煎成汤剂灌入肠内,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药灌肠
将中药研磨成粉末,敷于特定穴位或腹部,改善症状。
中药外敷
通过推拿按摩腹部和特定穴位,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推拿按摩
其他中医治疗方法
医结合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请输入您的内容
与护理
•请输入您的内容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预防与护理。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方案【病名】中医病名:胃痞病西医病名: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围。
2、西医诊断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一定包含以下一条或多条: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炙烤感;而且在清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没有能够解说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起码6个月,近3个月知足以上标准。
亚型诊断包含餐后不适综合征与上腹痛综合征。
(二)证候诊断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纳少泛恶,嗳气,呃逆,疲备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睦证:胃部胀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生或加重,痞塞不舒,心烦易怒,善叹气,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虚寒证:胃寒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纳呆,神疲备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纤弱。
4.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痛苦,口干口苦,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食少纳呆,舌苔黄腻,脉弦。
5.寒热错乱证:胃脘痞满或痛苦,遇寒加重,肢冷便溏,嗳气纳呆,喧闹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脾虚气滞证治法:健脾理气介绍方药:四君子汤合香砂枳术丸加减。
(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姜厚朴、木香、砂仁、元胡、法半夏等)中成药:枳术丸、香砂六君子丸、胃乃安胶囊等2.肝胃不睦证;.治法:疏肝和胃介绍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枳壳、白芍、川芎、香附、陈皮、法夏、佛手、木香、炙甘草等)中成药:胃苏颗粒、达利通颗粒、气滞胃痛颗粒等。
.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散寒介绍方药:理中丸加减。
(党参、炒白术、干姜、炙甘草、苏梗、姜厚朴、炒神曲、制香附等)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温胃舒颗粒、虚寒胃痛颗粒等。
4.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祛湿介绍方药:连朴饮加减。
(黄连、姜厚朴、石菖蒲、法半夏、黄芩、陈皮、芦根、茵陈、生苡仁等)6.寒热错乱证治法:辛开苦降。
202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疗BSG指南建议(全文)2023年7月,英国胃肠病学会(BritiShSocietyofGastroentero1ogy,BSG)发布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管理指南。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1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肠-脑互动障碍。
本文主要针对FD的管理提供循证指导建议。
FD的医患沟通、诊断和检查临床医生应意识到,大多数消化不良患者在检查后都将FD作为其症状的根本原因。
(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在无上消化道报警征象的情况下,存在恼人的上腹痛或烧灼感、早饱感和/或餐后饱胀不适持续超过8周时,应诊断为FD o(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极低)建立有效、移情的医患关系和共同的理解是FD管理的关键。
这可能会减少医疗利用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建议向患者解释FD的诊断、潜在的病理生理学和疾病自然史,包括常见的症状诱发因素,FD应被介绍为一种脑-肠互动(DGBI)障碍疾病;并向患者简单介绍脑-肠轴以及其如何受到饮食、压力、认知、行为和对症状的情绪反应以及感染后变化的影响。
(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极低)建议对年龄≥55岁的消化不良患者行血常规检查,对所有FD重叠肠易激综合征QBS)症状的患者进行腹腔血清学检查。
(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如果未报告其他上消化道报警征象,仅对年龄≥55岁、消化不良伴体重减轻的患者,或年龄>40岁、来自胃癌高风险地区/有胃食管癌家族史的患者,建议行紧急内镜检查。
(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极低)对年龄≥55岁的难治性消化不良患者,或消化不良伴血小板计数升高、或恶心/呕吐的患者,建议考虑非紧急内镜检查。
对年龄≥60岁、有腹痛和体重减轻的患者,建议考虑紧急腹部CT扫描,以排除胰腺癌。
(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极低)建议为所有其他消化不良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无创性检查(〃检测和治疗〃),如果感染,给予根除治疗。
(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高)建议仅对胃癌风险增加的患者证实〃检测和治疗〃策略后是否成功根除Hp o (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建议为无Hp感染的患者提供经验性抑酸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无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出现的反复消化不良症状,常见于现代社会生活中饮食不规律、压力大、情绪波动等原因。
中医学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气机郁结、气机不畅引起的病症。
因此,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注重整体调理、疏通气机、调理脾胃的功能,从根本上改善病情。
一、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根据患者的脾胃气机运行情况、舌苔、脉象和临床症状等进行综合判断。
常见的症状包括腹部胀痛、食后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
舌苔多为薄白、腻厚,脉象多为弦或濡。
二、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则是疏肝解郁、理气化痰、健脾和胃。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草药汤剂、针灸、艾灸、推拿按摩等。
同时,调整饮食结构、起居习惯,调节情绪也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手段。
三、常用中医药物1. 保和丸:主治脾胃虚弱、气机不畅,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2. 荆防颗粒:主治肝胆气郁、痰浊内滞,脾胃气机不畅引起的消化不良。
3. 陈皮薏米汤:主治寒湿困脾所致的消化不良,患者腹胀、大便稀溏、舌苔白腻。
4. 苍术术:主治脾胃虚弱、气机郁滞,引起的饮食不香、食后腹胀等症状。
以上药物均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得擅自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
四、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过程中,饮食调理是至关重要的。
患者应注意饮食细节,避免生冷油腻、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适量进食、多食粗纤维食物,有利于脾胃消化。
五、生活调理患者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学会缓解压力,如适当运动、听音乐、读书等方式。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通过中医综合治疗,可以有效调理脾胃、疏通气机、改善症状。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医师的指导,调整饮食结构、生活作息,提高免疫力,从而有效缓解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仔细询问上腹痛表现,患者常表现为上腹正中部疼痛,可为隐痛、胀痛、空腹痛或餐后痛等。
常伴有上腹不适,上腹胀、早饱、胀气、恶心等。
(二)体格检查:一般无慢性阳性体征。
(三)辅助检查
(1)为排除器质性病变,下列项目应作为常规检查:血、尿、便常规,血沉,粪隐血试验,肝、肾功能,血糖、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必要时测定相应的肿瘤标志物。
(2)胸部X线摄片、心电图、肝胆胰B型超声、胃镜应作为常规检查。
(3) CT或ERCP个别患者B型超声不能明确者,必要时尚需做CT或ERCP。
体表胃电图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过缓比较多见,也可以有胃动过速或节律失常。
(4)胃排空功能测定常用放射性核素闪烁扫描技术测定液体食物的排空时间,及钡条口服法或实时超声测定胃排空的方法。
大约有5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固体排空延迟。
(5)胃腔内压力测定多用气囊测压法和末端开放灌注导管测压法,功能性消化不良常有近端胃容受性舒张障碍和餐后胃窦运动减弱。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过去一年内至少4周、科研至少12周(不需连续)具有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胀气、恶心、嗳气)等症状。
(2)排除消化性溃疡、胃糜烂、胃肿瘤、和肝胆胰病变等器质性疾病者。
(3)排除以腹痛、大便次数和性状异常为主症的肠易激综合征者。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1)耐心解释,增强信心说明功能性消化不良不是器质性病变,仅属功能失调所致,经调理和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要保持心情舒畅,增强胜病信心,必要时给予镇静和抗焦虑药物治疗。
(2)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药物不吃辛辣,肥腻食物,避免咖啡,烟、酒和非甾体类抗炎药。
对早饱,餐后腹胀明显,建议低脂肪及少食多餐。
2、药物治疗
(1)促胃肠动力药物对各型,特别是动力障碍型消化不良疗效显著。
可用吗叮啉10-20 mg,一天3-4次内服;莫沙必利或西沙必利5-10mg,一天3次内服。
对胃肠动力紊乱,特别是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和便秘交替或混杂出现者可用胃肠动力双向调节剂援生力维200mg,一日3次内服。
(2)抑酸剂对溃疡型消化不良疗效好。
可用H2受体阻断剂。
如泰胃美800mg每天一次睡前服用;雷尼替丁150mg -天2次内服;法莫替丁20mg -天内服。
也可用质子泵阻断剂如奥美拉唑20mg,或兰索拉唑30mg或潘托拉唑40mg或
雷贝拉唑10mg任选一种,均每天一次。
(3)胃粘膜保护剂对合并慢性胃炎者尤为适用。
如铋剂(德诺、丽珠得乐、果胶铋),硫糖铝、麦滋淋等任选一种。
(4)其他药物:(1)止呕剂对恶心呕吐症状有效。
(2)抗抑郁药如百忧解、黛力新等。
【疗效标准】
1、治愈症状消失,或兼有异常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且疗效较为巩固者。
2、好转症状消失,异常指标无改善或稍有改善。
3、未愈症状及异常指标均无改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