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ISMIC-1地震地层学基础知识.
- 格式:pdf
- 大小:16.66 MB
- 文档页数:175
地震勘探seismic prospecting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在地表以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见地震),在向地下传播时,遇有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分界面,地震波将发生反射与折射,在地表或井中用检波器接收这种地震波。
收到的地震波信号与震源特性、检波点的位置、地震波经过的地下岩层的性质和结构有关。
通过对地震波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地震勘探在分层的详细程度上,以及勘查的精度上,都优于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的深度一般从数十米到数十公里。
爆炸震源是地震勘探中广泛采用的非人工震源。
目前已发展了一系列地面震源,如重锤、连续震动源、气动震源等,但陆地地震勘探经常采用的重要震源仍为炸药。
海上地震勘探除采用炸药震源之外,还广泛采用空气枪、蒸汽枪及电火花引爆气体等方法。
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
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察、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地震勘探也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某些类型的金属矿的勘查也有选择地采用了地震勘探方法。
发展简史地震勘探始于19世纪中叶1845年,R.马利特曾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来测量弹性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
这可以说是地震勘探方法的萌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都曾利用重炮后坐力产生的地震波来确定对方的炮位。
反射法地震勘探最早起源于1913年前后R.费森登的工作,但当时的技术尚未达到能够实际应用的水平1921年,J.C.卡彻将反射法地震勘探投入实际应用,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首次记录到人工地震产生的清晰的反射波。
1930年,通过反射法地震勘探工作,在该地区发现了3个油田。
从此,反射法进入了工业应用的阶段。
折射法地震勘探始于20世纪早期德国L.明特罗普的工作。
20年代,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利用折射法地震勘探发现很多盐丘(见底辟构造)。
地震原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地震是地球内部浓缩和释放能量的结果。
地球内部在地震发生前会积累大量的能量,当这些能量超过了岩石强度的上限时,岩石就会发生破裂或错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如下:一、地震震源和地震波1. 地震震源地震的震源是指地震发生的具体地点,通常位于地壳的深部。
地震震源是地震产生的能量释放的起点。
根据地震震源的深浅,地震分为浅震、中震和深震。
2. 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产生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
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横波和表面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是地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地震的成因1. 地震的释放能量地震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和地热能。
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会导致板块运动,产生地震;地热能的积累和释放也是地震发生的原因之一。
2. 地震的破裂和错动地震震源周围的岩石会发生破裂和错动,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破裂和错动的过程是地震发生的必要条件。
三、地震波的传播和检测1. 地震波的传播地震波可以在地球内部的不同介质中传播,根据介质的性质和厚度,地震波的速度和路径会有所不同。
2. 地震波的检测地震波可以通过地震仪和其他地震探测设备来检测和记录,从而研究地震的震源和地震波的传播路径。
四、地震的影响和预防1. 地震的影响地震会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包括建筑物倒塌、道路和桥梁断裂、地面沉降和地裂等。
2. 地震的预防地震的预防主要包括地震监测和预警、建筑抗震设计和工程、地震应急救援等方面。
总的来说,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能量的积累和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面和地下的运动的结果。
地震的震源和地震波的传播是地震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地震的影响和预防也是人类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
通过对地震的研究和预防,可以减少地震对人类的影响,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地层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地震地层学(Seismic Stratigraphy)地震地层学是利用地震资料结合钻井资料、测井资料、露头资料,研究地层的分布及沉积特征,分析盆地的演化史,恢复盆地的古沉积环境,评价石油地质条件的一门边缘学科。
2.沉积层序(sedimentary sequence):沉积层序是一个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一套地层,其顶部和底部以不整合面或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
A depositional sequence is a relatively conformable succession of genetically related strata bounded at its top and base by unconformities or their correlative conformities.3.层序(Sequence):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Mitchum,1977)。
4.地震层序(Seismic sequence):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由一套互相整合的、成因上有关联的地层所组成,这套地层的顶界和底界都是不整合面以及与之相连接的整合面。
5.地震分辨率(Seismic resolution):指的是用地震资料能区分单独地质体的能力。
6.地震相(Seismic facies):是一个在一定区域内可以确定的、由地震反射所组成的三维单元,其地震参数(例如反射结构、振幅、频率、连续性和层速度)不同于相邻地震相单元。
7.地震相分析(Seismic facies analysis):是指对地震反射波参数的描述和地质解释(环境背景,岩相等)8.地震相单元Seismic Facies Unit是指由反射波组构成的可在图上表示的三维地震单元,且这些地震单元的参数不同于邻近单元的参数a mappable,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unit composed of groups of reflections whoseparameters differ from those of adjacent facies units.9.准层序组(Parasequence Set)一系列成因相关的、并具特定叠加模式的准层序,大多数情况下,它以主要洪泛面和与之相对应的界面为界。
地震地层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地震层序★1、地震地层学的概念地震地层学是利用地震资料结合钻井资料、测井资料、露头资料,研究地层的分布及沉积特征,分析盆地的演化史,恢复盆地的古沉积环境,评价石油地质条件的一门边缘学科。
★2、地震地层学的作用①进行等时地层对比;②预测沉积环境;③古地貌恢复;④预测和评价储集岩;⑤预测和评价烃源岩;⑥进行盖层识别和分布预测:⑦识别和预测岩性地层圈闭;⑧预测地层压力。
3、地震反射界面代表哪种地层单位界面?为什么?地震反射界面代表年代(时间)地层单位界面。
地震反射主要来自层面和不整合面(以及流体界面和断面等),由于不整合面以及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分隔了不同的年代地层单位,所以这就使得地震反射具有年代地层学意义。
★4、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有何关系,为什么?连续的地震反射相当于地质界面,即层面及不整合面;地震反射与地质界面基本平行,但并无一一对应的关系;地层内岩性的变化只改变波形特征,并不产生连续反射。
5、地震层序的概念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由一套互相整合的、成因上有关联的地层所组成,这套地层的顶界和底界都是不整合面以及与之相连接的整合面。
6、整一与不整一的概念是什么?(1)整一:是指地层与层序的顶(底)界的原始水平面、倾斜面或不平整面平行。
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层序内的反射同相轴与层序顶、底界面平行。
(2)不整一:是指地层与层序的顶(底)界的原始水平面、倾斜面或不平整面不平行。
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层序内的反射同相轴与层序顶、底界面不平行。
7、地震层序顶、底界反射终端模式:削蚀、顶超、上超、下超的概念及成因是什么?(1)削蚀:是指地层对着层序的顶界横向消失,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反射同相轴对着层序的顶界的横向终止,常由侵蚀和构造断裂造成。
★①构造削截:是指由构造断裂引起的地层在层序顶界侧向消失。
②侵蚀:是指由侵蚀作用而引起的地层对着层序顶界侧向消失。
(2)顶超:是指原来倾斜的地层逆倾向对着层序顶界厚度逐渐减小以至于消失,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反射同相轴逆倾向对着层序顶界倾角逐渐减小以至消失。
地球科学大辞典地震地质学地震地质学总论【地震】earthquake,seism俗称地动。
地壳某个部分的岩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突发剧烈运动而引起的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现象。
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天然地震主要有:①构造地震,起因于岩石脆性破裂时积累应变的释放。
破坏和影响范围很广。
通常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深度小于70千米的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千米的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深源地震。
尚未发现在720千米以下的震源。
②火山地震,由火山爆发引起,一般强度和波及面较小。
③岩洞崩塌、大陨石撞击等也会产生地震,但很稀少。
人工地震是人工方法产生的地震,包括:①用于工程、勘探、地壳结构探测的人工地震,一般震源能量较小,以达到勘探目的为限,不会造成灾害。
②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等产生的地震。
③水库等大型人工水体也会诱发地震,应加强监测,避免发生灾害。
【地震学】seismology研究地震及其有关现象的科学。
掌握地震活动的规律,实现地震预报,进行抗震防震,以及探索地球内部的结构,是地震研究的主要目的。
可以根据仪器所测得的资料进行研究,还可以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如地震宏观调查探讨。
【地震地质学】geology of earthquake,seismo geology见86页“地震地质学”。
【地震构造学】seismotectonics着重利用地质和地球物理等资料(包括地震折射、地震反射、地球重力、地球磁力、大地热流密度等)分析历史记载和仪器记录到的地震活动性,研究孕育强震的构造环境、构造条件和地震的复发习性的学科。
活动构造学是地震构造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古地震学】paleoseismology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
利用地貌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学和新年代学等方法研究史前地震的识别、发生的期次和年代、震级、复发间隔和断层滑动习性等的分支学科,包括进行单个地表破裂型地震发生后数十年、数百年或数千年后的地质调查,以便获得有关地震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等方面的定量参数,以及地震断层上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复发间隔和复发模型等。
地震学知识点地震是地球上一种自然现象,是由地壳内部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引发地壳破裂、释放能量并引起地表振动的现象。
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现象的学科,通过对地震的监测、分析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质构造以及地震的规律性。
1. 地震的成因地震的主要成因是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和地壳构造变动所致。
地球的外部由大大小小的地壳板块组成,它们不断地相互挤压、碰撞和摩擦,导致地壳内部的能量积累。
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地壳就会发生破裂和位移,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引起地震。
2. 地震的分类根据地震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发生在地壳底部0-70公里的范围内,造成破坏性较大;中源地震发生在70-300公里的范围内,破坏性较小;深源地震则发生在地壳深部300公里以上的位置,破坏性通常较小。
3. 地震的地震波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的。
地震波包括纵波(P 波)、横波(S波)和面波(L波)三种类型。
P波是速度最快的波,能够穿过固体、液体和气体;S波次之,只能穿过固体;L波是地震波中波长最长的波,引起的地表震动最为强烈。
4.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地震的震级是一个用来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通常使用芮氏地震震级或矩震级进行表示。
而地震的烈度则是一个用来表示地震对人类造成影响程度的指标,通常使用MSK烈度或MMI烈度进行表示。
5. 地震监测和预警地震监测是通过建立地震台网,实时监测地震波的传播情况,以及分析地震数据来掌握地震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地震预警则是根据监测到的地震波信息,提前通知可能受到地震影响的地区,以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6. 地震的防范和减灾对于地震灾害,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进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进行应急演练和开展公众宣传等措施来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此外,科学的地震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也是减轻地震灾害带来影响的重要举措。
总结: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虽然我们无法预测地震何时发生,但通过学习地震学知识,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工作,加强地震灾害防范和减灾工作,可以有效降低地震灾害带来的影响,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地震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1. 地震法简介地震法(Seismic Method)是一种应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来研究地下结构和性质的技术方法。
它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能量衰减等参数,来推测地下的构造和岩石性质,以及地下水、矿产资源等信息。
2. 地震波的产生和传播地震波是由地震源(如地震断层的滑动)产生的机械波。
主要包括纵波(P 波)、横波(S波)和面波(L波)三种类型。
这些波在地下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因此可以利用它们的传播速度来推测地下的性质。
3. 地震法的基本原理地震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观测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和衰减情况来反推地下介质的性质。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地下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参数有关。
不同类型的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程度也有所不同。
4. 地震法的应用• 4.1 地质勘探地震法在地质勘探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观测地震波的反射、折射和绕射等现象,可以推测地下的地层结构、岩性、断层、褶皱等信息。
这对于石油、天然气勘探、地下水资源评价、地质灾害评估等都有重要意义。
• 4.2 地下水资源调查地震法可以用于地下水资源调查。
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与地下岩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有关。
通过观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衰减情况,可以推测地下水层的分布范围、厚度、水动态特征等信息。
• 4.3 矿产资源勘探地震法在矿产资源勘探中起到重要作用。
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与地下岩石的密度、弹性模量等参数有关。
通过观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衰减情况,可以推测地下矿石的存在、分布情况等信息。
• 4.4 工程勘察地震法在工程勘察中也有广泛应用。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地震法来推测地下的岩层、岩石的垂直和水平变化、优势层位和工程地质条件等信息。
这对于设计工程的地基基础和地下结构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 4.5 灾害评估和监测地震法在灾害评估和监测中也有应用。
通过观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衰减情况和地震频谱等参数,可以获得地震烈度和震源位置等信息。
地震地层学前言一、地震勘探方法简介1.与重、磁、电法的异同相同点:均用于查明沉积覆盖区的地下地质概况。
差异:也是优点:(1)不仅能查明深度、构造而且可查明地层、岩性等信息;(2)工作效率高,比单独钻井找油更快更省钱;(3)探测岩石的弹性,而不是电性、磁性或密度(重力) 2.适用于油气勘探各个阶段:盆地普查→区带评价→圈闭预测→油藏描述。
中国95%油田都是用地震勘探提供的构造位置找到。
世界上的油田也是如此。
多年来,世界物探方面的投资中有百分之九十多用于地3.勘探方法:沿地表某测线在浅井用炸药振源或震源车人工激发地震波、地震波向下传插,当遇到不同的分界面时,就发生反射或折射。
在测线的一些点上有专门的仪器记录地震波( 一条振动曲线)。
由于接收的地震波受到了地下地层介质的改造,就带有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有关的各种信息,诸始时间、能量、速度、频率等。
从地震记录中提取这些信息,就有可能推断解释地质构造的形态,含油气地层分布等。
二、地震勘探发展第一阶段,“光点”记录阶段,1927-1952,用电子管元件把接收的地震波变成光点的摆动,记录在照相纸上。
记录质量差,人工解释第二阶段:“模拟磁带”记录阶段,1953-1963,把磁带录音技术用于地震勘探。
采用了模拟磁带地震仪,由晶体管元件组装而成,把接收的地震波录制在磁带上,在室内用模拟电子计算机(基地回收仪),对资料进行处理,待到地震时间剖面,使资料整理工作实现了半自动第三阶段:“数字磁带”阶段,1964年至现在,采用电子集成电路技术,把地震波以数字形式记录在磁带上,然后直接输入计算机进行各种处理,实现了资料整理工作自动化,工作效率和精度得到空前提高我国1951年成立第一个地震队,1960年发展到了近百个地震队。
70年代初我国设计制造了第近十年来,“三高”三维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三高: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保真度。
从而伴随出现了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油藏描述技术,使得利用地震资料可以直接探测未来趋势:四维地震:三维+三维多分量地震勘探:识别裂缝性储层的裂缝方向和密集带,多用于煤层气和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其它领域:地热资源、水文工程、城市建设、地壳测深等工作中已被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