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3.60 MB
- 文档页数:32
第一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纲展示]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7页[基础梳理]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1)表现: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如温室效应增强。
(2)要求: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3)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特别提示描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时应从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这五大组成要素展开。
自然地理要素对土壤的作用成土母质①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②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气候①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②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生物①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②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地形海拔高度在山区,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坡度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够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坡向阳坡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特别提示我国南北方土壤肥力特性差异成因(1)北方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较少,积累较多;北方雨水较少,水分蒸发较多,表层土壤盐分积累多,故呈碱性。
第一章测试1.利用无人机拍摄获取农作物种植情况的技术归属的学科范畴为A: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B:人文地理学C:经济地理学D:自然地理学答案:A2.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A:己亥年B:壬寅年C:庚子年D:辛丑年答案:C3.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
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
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A:乙酉年B:庚申年C:甲辰年D:癸卯年答案:A4.“牵一发而动全身”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规律B:空间分异规律C:时间演化规律D:人地协调规律答案:A5.纬向地带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A:海拔B:热量C:纬度D:水分答案:B6.经向地带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A:海拔B:经度C:水分D:热量答案:C7.潮汐现象具有A:旋回性B:周期性C:阶段性答案:B8.海侵海退现象具有A:旋回性B:阶段性C:周期性答案:A9.生物个体的成长具有A:旋回性B:周期性C:阶段性答案:C10.地理环境中主要的循环包括A:生物循环B:水循环C:地质循环D:大气循环答案:ABCD第二章测试1.干旱地区岩石因昼夜间热胀冷缩面破坏的过程是A:生物化学风化B:化学风化C:生物物理风化D:物理风化答案:D2.黄土和古土壤的测试指标中,指示东亚夏季风势力强弱的是A:磁化率B:有机碳含量C:粒度D: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答案:A3.黄土和古土壤的测试指标中,指示东亚冬季风势力强弱的是A:磁化率B: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C:粒度D:有机碳含量答案:C4.当西风势力强劲的时候,我国西北地区更多的沙漠粉尘及黄土颗粒被风力搬运到北太平洋沉降到海洋,颗粒中包含的铁离子成为鱼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进而使得北太平洋渔业丰收。
这一现象提示了A:时间演化规律B:整体性规律C:空间分异规律D:人地协调规律答案:B5.外力地质作用包括A:侵蚀作用B:沉积作用C:固结成岩作用D:风化作用E:搬运作用答案:ABCDE6.矿物或岩石发生的分解和破坏可能是A:固结成岩作用B:沉积作用C:风化作用D:侵蚀作用E:搬运作用答案:CD7.温差风化一般发生在温差较大的干旱气候地区A:错B:对答案:B8.人类活动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地质营力A:错B:对答案:B9.风化作用实际上是岩石和矿物通过被破坏的形式对变化后的环境的一种新的适应A:对B:错答案:A10.黄土高原是风成产物A:错答案:A第三章测试1.下列哪个湖泊属于内陆湖A:太湖B:洪湖C:滇池D:台特马湖答案:D2.下列那条河流是外流河A:额尔齐斯河B:塔里木河C:石羊河D:黑河答案:A3.下列不属于塔里木河水系的河流是A:阿克苏河B:和田河C:奇普恰普河D:叶尔羌河答案:C4.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和湖泊主要集中分布在其A:西部B:西南部C:东南部D:北部答案:C5.下列不属于我国的沙尘和沙暴主要源区的是A:南疆盆地南缘B:内蒙古中部C: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D:东北地区答案:D6.塔里木河主要补给是A:冰川和永久积雪融水B:地下水C:大气降水答案:A7.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世界沙尘暴中心主要有分别有美国西部和墨西哥北部、澳大利亚中部、北非地区和中亚地区B:对答案:B8.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的活动与我国东部各地雨季的起止时间有着密切关系A:错B:对答案:B9.对于中国来说,厄尔尼诺事件,易导致我国出现冷冬,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东北易出现冷夏A:对B:错答案:B10.我国气候灾害在不同的区域,存在明显的差异。
•第六节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在空间和时间的发展史统一的,空间地理分布规律不能离开时间而存在;同样,时间演化也必须有空间表现形式。
◆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节律性、稳定性就是时间演化规律的一种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1、地壳演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根据陈国达创立的地洼学说,地壳演化是多阶段的,已知的有3个阶段——地槽区(活动区)→地台区(相对稳定区)→地洼区(新的活动区)。
也就是说,地壳构造的演化过程是活动区与稳定区的互相交替更迭的过程。
这种更迭并非地壳构造单元的简单重复,而是递进的,因为地洼区比低槽区或地台区具有更复杂的结构,体现了地壳发展过程是由简单趋向复杂、由低级趋向高级、螺旋式升进的过程。
2、大陆面积有逐渐扩大的趋势随着地槽向地台的演化,大陆面积有逐渐扩大低槽趋势。
尽管海侵和海退是交替出现,但发展的总方向是海洋面积不断缩小,而大陆面积日益增长。
例如:在距今25亿年前,北美大陆还比较小,直到最近的地质历史时期,才具有现在的规模。
中国南方大陆的研究也表明,中国陆地从西北分阶段向东南扩展。
在日本列岛也具有类似的现象。
3、地貌的发展也具有方向性Davis的侵蚀循环学说(又称地理轮回说)假定地壳抬升后再没有上升、下降运动及大的气候变化,由流水逐渐夷平地表,从以下蚀为主的V型河谷的河流青年开始。
经过侧蚀为主的壮年期,最后进入侵微弱、谷地间地面降低的成缓坡的老年期,整个地表被磨蚀成几乎是起伏不大的平原,即准平原。
然后地壳再上升进入第二个轮回,往复下去。
4、风化壳的发育以及土壤的形成也具有方向性在风化作用的初期,以物理风化为主,粗岩屑的残积层便是风话壳的初期代表。
当化学分化阶段开始时,主要是氯化物和硫酸盐被淋失,CO32-淋失较少,CaCO3相对富集,为富集钙阶段;随着风化作用的加强,CO32-也大量淋失,Si与Al相对富集,便进入了富硅铝阶段;最后SiO2和Al2O3分离,Si被淋失,Al相对富集,到达富铝阶段。
地理高一第4章知识点归纳地理高一第4章主要讲述了地球的运动与地理划分。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而地理划分则涉及到地理经线、地理纬线以及地理区划等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为24小时,这就形成了地球的昼夜变化。
当地球自转的一个半球面接近太阳时,这一半球面就会发生白天,而另一半球面则是黑夜。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约为365.25天,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二、地理经线和地理纬线地理经线是指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线,也称为经度。
最重要的地理经线是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的经线。
地理纬线是指连接地球东西两侧的线,也称为纬度。
最重要的地理纬线是赤道,位于地球正中间,将地球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
三、地理区划地理区划是指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便于研究和理解地球上的各种现象。
我们通常将地球划分为七大洲和五大洋。
七大洲包括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五大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和北冰洋。
地理区划还可以按照气候类型将地球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带状区域。
寒带位于北极圈和南极圈之间,气候寒冷;温带位于寒带和热带之间,气候适中;热带位于赤道两侧,气候炎热。
另外,地理区划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形特征进行划分,如高山地带、平原地带、河流地带和湖泊地带等。
总结:地球的运动和地理划分是地理学的基础知识,通过对地球自转、公转、地理经线和地理纬线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解释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地理区域的划分。
这些知识点对我们理解地球的构造、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更深入地学习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地球这个家园。
地理科学学院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内容名词解释1.自然地理环境:12.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293.正反馈:594.负反馈:605.地域分异:666.纬度地带性:707.经度省性:718.省性分异:759.综合自然区划:9910.双列系统:10911.景观:12512.土地:144填空1.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大气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2.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潮汐能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4.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大气循环、水分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5.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的三个性:方向性、节律性、稳定性6.节律性三种类型:周期性节律、旋回性节律、阶段性节律7.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8.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律:海陆分异、热力分带性、海陆起伏分异、大陆外形格局9.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省性10.区域性分异:区域性景观分异、省性分异、带段性分异11.在局部范围内地形的高度、坡形、坡向、坡度及其组合关系决定了不同地貌不为环境的差别。
12.自然区划的原则:一般性原则: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基本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方法:古地理法、类型制图法、顺序划分法、部门区域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13.综合自然地理学传统的三大内容: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位、土地科学14.地带性区划单位一般分为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亚地带的等级系统15.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相(立地,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最小单位)、限区(土地单元)、地方(土地系统)简答1.地域分异的尺度:672.垂直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的异同:783.地貌部位引起的分异:824.自然区划的原则:1005.双列系统相叠置的联系单位序列:1156.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转换:357.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388.土地与土壤的区别:1479.土地类型学包括了土地的分级、分类和分等三个内容,他们的差别与联系:151论述1.中国三大区的特征113。
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第二节一、概述本节主要介绍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点。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而地球公转则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轨道运行的运动。
二、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身轴线从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以及地球表面风向、海洋洋流、水平气压分布等现象的生成。
1. 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即地球上的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2. 速度: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恒定的,大约是每小时1667公里,即一天自转一周,也即24小时。
3. 效应:地球自转产生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导致了各地经度的时间差以及时间带的划分。
三、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椭圆轨道。
地球公转导致了季节变化和年份的生成。
1. 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是逆时针方向,也即从北半球看,太阳运行轨迹是从左上方向右下方。
2. 周期: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25天,约合一年。
3. 偏心率: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椭圆形,其偏心率为0.0167。
四、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影响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对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季节变化:地球公转的椭圆轨道导致了地球到太阳距离的变化,进而引起了季节的交替变化。
2. 气候变化:地球自转导致了地球表面风向、水平气压分布的生成,进而影响了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3. 时间差:地球自转的速度导致了各地经度的时间差异,从而实现了各个地区的标准时间的划分。
五、结语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以上就是关于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第二节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