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药治疗胃溃疡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的开题报告1.研究背景和意义胃溃疡是胃黏膜的一种病变,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常见症状为上腹痛和消化不良。
传统中医药认为,胃溃疡是由于内部热毒、气机不畅、脾胃虚寒等因素的干扰所致,因此采用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效果备受关注。
虽然中医药在治疗胃溃疡方面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但其疗效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尚未得到充分的证明。
因此,开展一项包括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对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进行准确评估,有助于推动中医药在胃溃疡治疗中的应用和推广,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水平。
2.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系统评估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提供科学、客观的证据支持中医药在胃溃疡治疗中的应用和推广。
3.研究方法3.1检索策略我们将对PubMed、CNKI、Wanfang数据库等公开数据库进行检索,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为主要检索范围,检索时间为1990-2021年。
关键词包括“胃溃疡”、“中医药”、“针灸”、“草药”等。
3.2研究流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章,然后从每篇研究中提取并汇总数据,进行Meta分析。
对于纳入的研究,应评估其质量和风险偏差,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元分析,探究中医药治疗胃溃疡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性。
协同效应、干预剂量和安全性等数据也将与其他参数一起进行评估。
4.研究意义和贡献本研究对于推动中医药在胃溃疡治疗中的应用和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能够为医生和患者提供科学、客观的治疗参考。
同时也能够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的中医中药详解胃或十二指肠粘膜被腐蚀,形成疮面,就是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
由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原因和症状差不多,所以医学上把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通称为溃疡病.溃疡病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
溃疡病发生的原因与高级神经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
我们知道,人体的一切器官,都是受大脑管理的,胃和十二指肠当然也不例外。
如果大脑皮层受到某种有害的刺激,如忧愁、恐惧、愤怒、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等,都会使大脑皮层的机能降低。
在大脑皮层机能降低的同时,比较低级的神经中枢的机能反而亢进,结果就引起胃和十二指肠的功能不正常,引起胃酸分泌增多,胃部肌肉紧张性加强,臂蠕动增加,供应胃和十二指肠血液的血管痉挛等等,导致部分的胃粘膜或十二指肠粘膜被消化而形成溃疡病。
当胃或十二指肠形成溃疡以后,它不象其他的皮肤破损或粘膜破损那么容易愈合;由于胃液的消化与刺激,溃疡多半变成慢性。
溃疡病的疼痛等症状对大脑皮层来说也是一种不良的刺激,它可以影响并加重大脑皮层的功能紊乱,进一步加重溃疡病的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这就是溃疡病之所以会反复发作、不易愈合的道理。
溃疡病的发作或复发,还有一些诱因,如饮食不节,暴饮暴食,等等。
还有一些药物如阿斯匹林、保泰松、辛可芬、利血平、考的松、强的松等,都能使溃疡病复发或恶化,因此,溃疡病人不宜用这些药物。
溃疡病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
痛的部位是在上腹部正中或略偏左侧。
疼痛的特点和饮食有密切关系,可分为“早发的疼痛”与“迟发的疼痛”两种。
早发的疼痛,在进食后半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出现,疼痛持续1~2个小时才逐渐消失。
直到下次进食以后,疼痛又再度出现。
迟发的疼痛,在进食后2~4小时出现,又可分为“夜间痛”和“饥饿性疼痛”两种。
“饥饿性疼痛”就是一饿就要痛,吃一点东西疼痛就可以减轻或消失。
“夜间痛”是指病人吃了晚饭入睡后被疼痛惊醒。
“夜间痛”吃点东西也可减轻疼痛。
一般的说,“早发的疼痛”是胃溃疡的特征,“迟发的疼痛”是十二指肠溃疡的特征。
中医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2-04-19T07:48:51.817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期作者:李洋[导读] 胃是人体消化的重要器官,承担着人类消化的主要功能李洋山东省桓台县果里镇中心卫生院山东淄博 256410摘要:胃是人体消化的重要器官,承担着人类消化的主要功能。
现代生活水平的提升食物种类的不断丰富,为人类提供了良好的营养供给,但是也对胃部造成了不小的负担。
加上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频繁的应酬和加班,烟酒等不良嗜好的刺激,使得胃病成为折磨现代人的一个重要常见病症,其中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病,困扰着很多人,甚至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而且在西医和中医治疗上,都属于治愈后容易复发的疾病。
本文通过中医视角,探索了中医治疗胃溃疡的方法,通过临床的效果,来分析中医对于胃溃疡的有效方法,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免除病人受胃溃疡折磨的痛苦。
关键词:胃溃疡;中医;临床效果胃溃疡是常见的一种胃病,主要原因是因为胃黏膜受到自身消化液的刺激而损伤。
患者表现在吃饭后,胃痛,胃胀,胃部反酸等症状,如果长期得不到治疗,胃黏膜无法修复,会导致其他的胃部症状,轻则出现消化不良,胃炎症状,重则会致癌威胁生命健康。
作为一种复发性高,治疗难度大的消化系统疾病,胃溃疡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相比较西医治疗胃溃疡,中医在疗效、改变临床的症状以及减少副作用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并且治疗的费用低廉。
本临床研究对临床效果进行了充分的比较和研究,为中医治疗胃溃疡方面提供有效的证据,为今后之余胃溃疡打下基础。
一、中医临床的基本资料研究在进行中医的有效临床探索时,要充分地收集临床相关的资料,对胃溃疡从发病机理,以及胃溃疡的各种症状进行全面细致地了解,掌握其中主要的临床症状,方便在开展临床治疗上进行有针对性地治疗。
选取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乡镇医院确诊治疗的50组胃溃疡的病人作为基础研究的数据,为了对比中医治疗的效果,通过抓阄的方式,将50名患者分成两组,其中西医治疗组25人,中医治疗组25人。
中医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发布时间:2022-09-20T01:07:39.120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2期作者:刘建红[导读] 目的:探究胃溃疡疾病使用中医疗法的效果。
刘建红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中医院河北省石家庄市 051130【摘要】目的:探究胃溃疡疾病使用中医疗法的效果。
方法:研究共入选80例受试者,选取时间段为2020年12月到2022年1月,将其随机分组,分为中医组、对照组,每组研究对象各40例,组间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比对最终疗效和用药并发症。
结果:中医组最终效率(97.50%)显著高于另一组(82.50%),P值<0.05;中医组(2.50%)治疗后药物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另一组(17.50%),P值<0.05。
结论:针对胃溃疡治疗,传统中医学疗效明显超出常规西药治疗,该治疗方法适合积极推广。
【关键词】中医;胃溃疡;临床效果;并发症胃溃疡是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患者胃部黏膜出现缺损或溃疡,部分患者黏膜也会伴随少量脓液,溃疡面愈合后会出现新的疤痕[1]。
临床研究认为胃溃疡疾病主要是与幽门螺旋杆菌(HP)、饮食习惯、胃内蛋白酶等因素有关[2-3]。
典型症状为餐后上腹部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文章选取在我院接受胃溃疡治疗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胃溃疡疾病使用中医疗法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共入选80例受试者,选取时间段为2020年12月到2022年1月,将其随机分组,分为中医组、对照组,每组研究对象各40例,患者信息如下:对照组27-48年龄平均值(岁):(36.41±2.19),病程2-48平均值(月):(24.12±3.61),性别比例:(男/女):22/18;中医组年龄26-48平均值(岁)(35.57±5.62),病程3-48平均值(月):(23.79±4.67),性别比例:(男/女):23/17,对比两组资料可得P>0.05。
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性胃溃疡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对脾胃虚寒性胃溃疡患者实施黄芪建中汤治疗干预后,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
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脾胃虚寒性胃溃疡患者共76例,将其随机分组,给予黄芪建中汤治疗干预措施组为研究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干预措施组为参照组,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8例患者。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
结果:干预期结束后,研究组脾胃虚寒性胃溃疡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参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对脾胃虚寒性胃溃疡患者实施黄芪建中汤治疗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故方案值得推广。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脾胃虚寒性胃溃疡;临床疗效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相比以往发生较大改变,胃溃疡患者的人数越来越多,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对于患者生活质量有严重不利影响,脾胃虚寒是中医理论中的专业名词,是指患者脾胃的阳气比较虚弱,患者阴寒症状比较明显,一般来说是由于饮食不规律、饮食不合理、劳动过度、或忧思过虑导致的。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脾胃虚寒性胃溃疡患者共76例,将其随机分组,给予黄芪建中汤治疗干预措施组为研究组,研究组38例患者年龄分布居于39-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32±1.37)岁;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干预措施组为参照组,参照组38例患者年龄分布居于40-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41±1.29)岁;对比两组脾胃虚寒性胃溃疡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
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参照组常规西药治疗。
患者每天早晚各口服1次量为20毫克的奥美拉唑胶囊,连续治疗28天后。
研究组黄芪建中汤治疗。
黄芪建中汤由10克桂枝、15克元胡、20克海螵蛸、30克黄芪、5克生姜、10克炙甘草、15克白芨、25克白芍和50克饴糖组成,之后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对患者药方进行加减,对于虚寒情况严重的患者需要另加10克熟附子、15克党参和15克白术,对于胃阴受损情况严重的患者需要另加15克麦冬、15克生地和15克石斛,对于气血瘀滞情况严重的患者需要另加15克郁金和15克石斛。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73158投稿邮箱:sjzxyx88@·中医中药·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胃溃疡临床 50 例疗效分析何新福(苏州同济医院 中医科,江苏 苏州 215000)0 引言胃溃疡是一种临床上发病率比较高的消化系疾病,具有病程长、发病率高、易复发等特点 [1],起病机制较为复杂,多与患者胃部黏膜保护因子、攻击因子失衡,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相关[2]。
溃疡病灶好发于胃小弯侧及幽门前区。
患者多表现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疼发作,可伴有呕吐食欲不振便秘等症状。
严重者甚至出现黑便、呕血,并可诱发消化道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在胃溃疡治疗中多采用西药干预,以消除溃疡病灶,控制病症发展,但停止用药后病灶极易出现复发,实际干预效果并不理想。
中医认为胃溃疡属“胃脘痛”范畴,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肝胃脾, 加之情志不畅使得肝胃不和致病 [3],需予以疏肝健脾活血之方施治,为柴胡疏肝散在胃溃疡治疗中实际干预效果,我院特行此研究。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取胃溃疡患者100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将100例患者分成甲乙两组。
甲组50例,男女比例:38:12;年龄区间25-68岁,平均(40.8±3.4)岁;病程区间3个月至 5年,平均(2.9±0.8)年,溃疡直径 0.2-1.3 cm ,平均(0.64±0.12)cm 。
乙组 50例,男女比例:36:14;年龄区间23-69岁,平均(41.5±3.3)岁;病程区间 2个月至 6年,平均(3.2±1.0)年,溃疡直径 0.3-1.4 cm ,平均(0.68±0.24)cm 。
对比以上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行胃镜等专科检查确诊,符合文献 [4] 中胃溃疡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中医药对胃溃疡治疗的研究进展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其特征为胃黏膜损害所致的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
传统中医药对于胃溃疡的治疗已有悠久的历史,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在胃溃疡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药独有的病机病理观念和药物治疗原则。
中医认为,胃溃疡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湿内生等因素导致。
基于此,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关键在于调理脾胃、行气活血、化痰祛湿。
二、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常用方法1. 中药内服治疗:中医药内服治疗胃溃疡常用的方剂有很多。
例如,四君子汤、平胃散等具有温中健脾、调胃止痛的功效。
此外,中药材如黄连、陈皮、白芍等也常用于胃溃疡的治疗,具有清热解毒、理气降逆的作用。
2. 中药外用治疗:中医药外用治疗胃溃疡主要是通过中药熏洗等方式来减轻疼痛和促进溃疡愈合。
常用的中药外用方法包括艾灸、石膏敷贴等。
3.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身体的影响,因此在胃溃疡的治疗中,也会进行相应的饮食调理。
例如,忌烟酒、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等。
三、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研究进展1. 药物研究:目前,一些中药和中药组方已经被证实对胃溃疡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例如,中药黄连具有明显的抗溃疡和抗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胃溃疡。
此外,一些中药组方如四君子汤、清晨保和汤等也被证实对胃溃疡具有一定的疗效。
2. 针灸研究: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也在胃溃疡治疗方面得到了广泛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来改善胃溃疡症状,促进溃疡的愈合。
3. 中西医结合研究:在胃溃疡治疗中,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模式。
一些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中医药或西医药物治疗。
总结:中医药在胃溃疡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中医药治疗胃溃疡仍然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宜盲目自行用药。
中医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针对胃溃疡疾病的现状,适时采取中医疗法并研究最终成效。
方法:邀请我院收治的102例胃溃疡患者参与实验,将其均分为A、B两组,常规西药治疗应用于A组,中医疗法见于B组。
然后通过对比观察途径了解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腹部疼痛概率和程度。
结果:就实际状况可知,B组患者停药一定时间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A组,且其他方面相较而言仍具有明显优势,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胃溃疡患者而言,中医疗法具有强大功效,能最大程度缓解患者的不适感,同时极具安全性。
关键词:中医疗法;胃溃疡;功效;安全性胃溃疡是消化道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患病患者往往表现出上腹疼痛症状,若拖延便会影响其工作及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各类其他疾病。
因此,在治疗胃溃疡患者时,需以保护胃黏膜、减轻疼痛感为目标。
但就现实状况来看,结果并不理想[1]。
所以,本文将以研究中医疗法对胃溃疡的治疗效果为主,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随机挑选我院近年收治的102例胃溃疡患者参与实验,为确保公平,随机将上述患者均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患者共51例,男女占比为30:21,病程时间在数月至三年不等,年龄在29岁至66岁间。
据悉,大部分患者的学历并不高,尤以初中或以下学历者居多。
B组患者人数亦为51例,男女占比为26:25,病程在半年至三年间,年龄在27岁至67岁间,文化程度同A组患者极为相似。
此外,在专业仪器社会检查后,明确参与实验患者都满足胃溃疡诊断标准,且都为成年人,患病时长超过三个月,在得知详情后自愿加入本次试验。
需注意,必须排除患者存在精神类、严重脏器疾病及沟通障碍隐疾。
由此可见,两组患者均可进入实验门槛,使其具备现实意义。
1.2方法实施常规西药治疗的A组患者,主要药物依赖于奥美拉唑,根据医嘱服药即可,此外,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亦是常用药物。
B组患者实施中医疗法,基础方包括以下药材:元胡、白术、海螵蛸、丹参、党参以及甘草等,必须根据专业医师的叮嘱服药,确保将药剂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中医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邵洪亮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07期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中医治疗法用于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胃溃疡患者中选取3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人数相等。
对照组选用西医治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选用中医治疗法进行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是1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86.67%,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要好,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中医;胃溃疡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7..01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性溃疡疾病,主要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情绪不佳等引起的脾胃损伤与清浊相干的情况,同时会造成患者脾气不稳定。
时间长了还会导致胃失所养以及气滞血瘀等情况的发生[1]。
对于胃溃疡的临床治疗,西医治疗的疗程长且疗效不明显,停药后易复发,而中医在治疗中能够全面地调理患者的脾胃功能与机体,具有很好的疗效。
本次研究中选用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0例胃溃疡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胃溃疡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通过胃镜检查并确诊,临床上都伴随上腹部疼痛,且有反酸、嗳气以及胸骨后灼烧感,其中部分患者伴有恶心或呕吐。
其中男患者16例,女患者14例,年龄在21~64岁之间,平均年龄是
(43.98±2.49),体重在44.8~73 kg之间,平均体重是(63.43±3.52)kg,患者病程在4个月~15年之间,平均病程是(5.48±0.54)年,溃疡病灶1~6个,面积在(0.59×1.19)至(2.98×3.12)平方厘米之间。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人数相等,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
病情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西药治疗,主要有胃粘膜的保护与对症治疗。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进行中药治疗,给予黄芪10 g,党参15 g、山楂6 g、海螵蛸10 g、云苓12 g、香附12 g、砂仁9 g;随患者具体症状做不同的加减:胃酸较多的患者:海螵蛸加至25 g,再加煅瓦25 g;气滞患者:加柴胡9 g、郁金6 g、白芍9 g;热毒炽盛患者:加黄芩9 g、黄连9 g、白花蛇9 g;血瘀者,加红花9 g、桃仁9 g、蒲黄6 g;黑便多患者:加三七12 g、白芨12 g;食积阻滞患者:加炒莱菔子6 g、鸡内金
6 g;湿邪中阻患者:加苏叶12 g、藿香15 g、半夏9 g;气血虚弱患者:加当归12 g、熟地6 g,黄芪加至25 g;胃阴虚患者:加沙参12 g、麦冬12 g、玉竹12 g。
以上药物均加水煎服2次,每天服用2次,7剂一疗程,连服2个月。
1.3 疗效判定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之后的临床症状,并进行
HP测定以及胃镜检查。
将疗效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无效:临床症状没有缓解或加重,HP测定显示阳性,胃镜检查显示溃疡面没有愈合或者扩大;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HP测定显示阳性或隐性,胃镜检查显示溃疡面的愈合面积超过50%;显效:临床症状几乎消失,HP测定显示阳性或隐性,胃镜检查显示溃疡面的愈合面积超过75%;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HP测定显示阴性,胃镜检查显示溃疡面痊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均没有发现不良反应,但是观察组的治愈患者10例,显效4例,有效1例,没有治疗无效的患者,总有效率达100%;而对照组治愈患者8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6.67%。
两组对比P
3 讨论
胃溃疡是消化道方面的常见疾病。
西医治疗中认为导致胃溃疡疾病的发生关键是因为胃酸没有进行正常的分泌、感染幽门螺杆菌所致。
而在中医治疗中则认为胃溃疡疾病的发生可能是因为患者自身的集体脾虚所致,也可能是后天不良的饮食习惯所致,例如饮食不规律或者过度抽烟饮酒。
中药配方中的黄芪有助于升阳补气,同时帮助患者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还能抑制病菌的繁殖生长,也有止痛的效果;药材中的半夏对治疗呕吐有很好的效果;药材中的柴胡有助于解郁行气;白术可以增强患者的细胞与体液的免疫功能;白芨因其含有黏液质能够在溃疡的
表面形成一些保护膜。
由此可见,将以上药方融合一起不仅仅能够消除引发疾病发生的因素、抑制细菌的滋生繁殖,对促进溃疡的愈合有直接的功效,治标治本。
当然在使用重要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进行药物的增减,以此来提高采用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
在本次观察研究中,进行中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达100%,而对照组只有86.67%,且观察组的治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愈率,且用药期间没有任何副作用与不良反应,价格也不高,得各大医院试用并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路全杰.中医治疗120例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2,25(5),393.
[2] 张婉霞.浅谈中医治疗胃溃疡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642-643.
本文编辑:李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