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庄卫林- 强震后山区公路地质灾害演变规律及公路灾后重建的一点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3.38 MB
- 文档页数:58
灾情后的社会重建农村地区的挑战与发展【灾情后的社会重建:农村地区的挑战与发展】灾难发生后,社会重建成为关注的焦点。
农村地区往往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本文将重点探讨灾情后农村地区的挑战以及如何推动其发展。
一、灾情后的农村地区挑战在灾难过后的农村地区,重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灾害造成的建筑破坏和基础设施毁损是重建的首要问题。
房屋修缮、道路交通恢复以及水电供应等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其次,灾害给农田和农作物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农村人民的生计受到极大影响。
此外,灾后的农村地区还面临着人员心理恢复、社会安全稳定以及防灾减灾能力的加强等多方面的挑战。
二、推动农村地区社会重建的方案为了应对农村地区重建的挑战,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综合方案,以推动社会重建进程。
首先,要加大投入力度,为农村地区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
增加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农田恢复和农村居民生计的重建资金投入,是重建工作的基础。
其次,需要加强社区参与和民主决策。
通过广泛听取农村居民的声音,将他们纳入到重建的整个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满足农村地区特殊需求,确保重建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加强灾后心理辅导,及时帮助农村居民度过灾后的心理重建期,减少灾后心理疾病的发生。
此外,应加强农村地区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农民的灾害知识和应急意识,降低灾害对农村地区的损害。
三、农村地区重建的发展机遇灾害虽然给农村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但也同时孕育了一系列挑战中的发展机遇。
首先,农村地区的重建为各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提供了机会。
通过引进先进的建筑技术和设备,可以提高农村地区建筑的抗震、防火等能力,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其次,农村旅游和乡村振兴也是灾后发展的机遇所在。
通过恢复农村地区的自然风景和传统文化,农村地区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实现经济增长和农村产业升级。
另外,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也能够为农村地区重建带来积极影响。
浅谈地震后公路路基、路面病害的处治措施[摘要]本文以“5.12”大地震后抢通映秀至汶川道路的施工为例,分析了地震对公路造成的严重破坏,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针对路基、路面存在的病害进行相应的处治。
一、抢险背景及工程概述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了,四川乃至全国受到波及,外于震中的映秀镇更是损失惨重,全国上下甚至国外都伸出援助之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战斗口号,呼天抢地,都江堰到汶川的公路作为“生命线”的意义重大。
公路基本荡然无存,桥梁被震断或被激流冲毁,重新打通交通需要“科学、安全、快速”的设计和强有力的施工组织尤其重要,从中央到地方迅速组织成立了都汶路抢通保通指挥部,四川路桥集团也正是这次抗震救灾、抢通生命线的主力军和急先锋。
作为四川路桥集团直属的三公司更是奔在受灾最严重的映秀镇,负责了映秀镇(K26+000)到银杏乡(K35+000)近9公里路基及到草坡隧道(K52+900)近20公里的油路施工任务。
震后大部分道路或被山上滚落的巨石砸坏,或被湍急的江水冲毁,或被山上垮下的土石埋没;绝大多数桥梁也被严重破坏。
道路两侧山体上原本葱绿茂盛的树木和花草都被无情的地震摧残得面目全非,破碎的花岗岩基岩裸露在外,随时都有可能落下来。
整个泯江流域,因地震坍方阻塞造成多处堰塞湖,上游水位提高,水流湍急,冲刷能量极大。
二、地震造成的公路病害强大的地震造成映秀至汶川段公路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病害:路基沉降、不稳定;排水设施破坏、堵塞;边坡松动、防护被破坏;路面龟裂、拱包、开裂等。
三、病害处治措施(一)、路基病害处治措施1、危石清理震后公路边坡危石叠多,随时都有伴着余震及下雨出现山下滚坍的危险,施工时必须先保证人员和机械的安全,因此危石清理显得重要而紧迫。
处理措施:组织精明强干、胆大心细的排除危石抢险组,包括专业炮工,和普工配合,人工爬山,从山顶沿线进行人工清理或打眼爆破或因空压机管线不到位而采用明爆处理危石。
四川公路桥梁震后抢通、保通及恢复技术
庄卫林;蒋劲松
【期刊名称】《西南公路》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汶川特大地震对公路桥梁造成了巨大破坏,在抢通、保通和恢复重建三个阶段,面对不同的情况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
对各阶段的桥梁震害处置进行总结,并与常规桥梁加固技术不同之处予以了阐述。
【总页数】5页(P33-37)
【作者】庄卫林;蒋劲松
【作者单位】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42.55
【相关文献】
1.抢通保通抢运保运四川交通人不辱使命 [J], 黄丽
2.从抢通保通到恢复重建:公路边坡崩塌启示录 [J], 王楠楠
3.WLK0+08
4.55映秀岷江桥震后抢通保通设计思路 [J], 易志宏;
4.震后公路边坡崩塌灾害评估与对策研究从抢通保通到恢复重建:公路边坡崩塌启示录 [J], 王楠楠
5.与冰雪作战抢通50个基站——四川移动广元分公司抗雪灾保通信纪实 [J], 黄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灾后公路调查分析及处治建议摘要本文通过公路地质灾害与地层岩性、断裂构造的内在联系和对灾后公路的调查分析,总结了公路及构造物受地震破坏的特征及特点,并建议在以后的公路勘察设计过程中加强公路工程抗震设防措施的理念,减少因灾难而造成的破坏和损失。
主题词地震公路网支挡生命通道1 概述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发生8.0级特大地震!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先后派出40多名专家及技术人员赶赴灾后现场,进行公路灾情调查评估,并对灾后公路重建可行性方案研究,本着“保通、保畅、保安全”的原则,兼顾绵阳地区的路网规划建设,使绵阳地区的路网建设更系统更合理,让绵阳地区灾后的经济又快又好地恢复与发展。
2 S105線震后破坏情况调查及处置措施绵阳市境内省道S105南起与绵竹市交界的河清镇,向北经秀水镇、桑枣、安昌镇、永安镇、擂鼓镇、北川县城、陈家坝乡、桂溪乡、平通镇、响岩镇、南坝镇、水观至清川县接壤处,全长约150公里,总体上呈北东向延伸。
永安镇以南为成都冲积平原,地势较缓,以平原为主,次为丘陵、陇岗地貌,海拔高程为500-700米;永安镇以北经擂鼓这镇进入的低山-中山区,海拔高程为700-2500米,向西地貌变陡,处于前龙门山(低龙门山)-后龙门山(高龙门山)分界线上。
省道S105线是通往北川、平武、青川等重灾区的重要交通要道,根据现阶段对沿线道路路况调查统计资料以及已经做的主要测试工作成果,部分路段目前仍然没有抢通或只有简易便道临时保通,随着雨季的来临,难以实现灾区国省干道公路“保通、保畅、保安全”。
省道S105线路基、路面受地震严重破坏的段落较少,只需局部整治边坡,挡墙,翻修路面,公路即能恢复畅通,但其中有几段(沙湾和南坝段)受地震影响破坏严重,边坡垮蹋严重,路基横向移动距离较大,路面破碎严重,临时便道路面窄,纵坡大,现行状况安全隐患较大,必须通过改线保持道路畅通.以下介绍重点路段的处理方案:(1)沙湾至南坝段S105线绵阳(桂溪至南坝)段,全线长约40公里,大部分段落通过整治边坡、重修挡墙、翻修路面等措施,公路能够恢复畅通。
山区普通公路地震灾后重建思路摘要:“9.5泸定地震”灾后国省道恢复重建受大渡河走廊独特的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生态等自然条件影响,从技术标准、安全、投资与设计方案等方面对山区普通公路恢复重建提出见解与思路。
关键词:山区;普通公路;灾后重建引言自2008年以来,四川经历了汶川地震、雅安地震、九寨沟地震和泸定地震。
14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四川发生3级以上地震约560次至700次。
地震灾后滑坡、高位危岩、崩塌等不良地质病害十分发育,边坡松动强降雨引发泥石流、落石风险较高。
如何提高对震后公路项目认识,提升勘察设计质量是公路恢复重建的关键,作者以S217石棉县王岗坪至石棉县城灾后恢复重建工程为例,提出自己的认识与见解,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一、四川地震频发的原因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板块运动。
青藏高原、四川、云南等地处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亚欧板块受到印度洋板块的挤压而抬升,形成了喜马拉雅山、横断山等山脉,青藏高原隆起后,印度板块依然会继续把应力向东部和东南部传导,由于四川盆地属于刚性块体,物质不能通过四川盆地,而是在西部形成高山,这也使得四川西部的地壳变得不稳定而产生断层。
当能量不能再积累时地壳释放巨大能量产生地震。
因地壳运动在四川西部积累了大量的能量和活动性断层,使得四川地震频繁发生。
二、震后山区公路技术特点1、不良地质病害广泛分布以S217石棉县王岗坪至石棉县城项目为例,本项目起于王岗坪,顺接G662线,路线沿大渡河右侧布线, G662沿大渡河左侧布线,止于安顺场并顺接G549线后,利用G549共线至石棉县城。
项目区地形整体呈高山峡谷地貌,河谷两侧岸坡陡峻,路线整体位于大渡河断裂带影响范内,构造与岩体节理裂隙发育,整体性差,边坡残积碎石与砾石堆积层分布较广;出露花岗岩、灰岩和砂岩边坡受构造影响较为破碎,高位危岩、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十分发育,处治难度大。
2、老路技术标准低本项目工可推荐采用三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30km/h,新改建路段路基宽度8.5米,桥梁宽度9.0米。
山区公路灾害防治措施的几点思考公路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种自然灾害对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不利影响也日显突出,特别是公路路基水毁灾害对山区公路交通的危害尤为明显。
一、山区公路水毁路基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意义随着公路水毁认识水平的逐步提升,公路水毁治理措施不断完善,有效地降低了公路水毁损失,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然而,由于自然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暖、大量低等级公路存在等各种原因,公路水毁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路基水毁问题日趋严重;同时,由于历史、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干线公路部分路段的防护设施还不完善,抗灾能力较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论文在充分总结归纳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吸收各地区治理公路路基水毁灾害成功经验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和试验研究,根据公路路基水毁特点和规律,对路基水毁类型、等级进行划分,分析路基水毁原因和机理,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识别和评价研究,最后,提出公路路基水毁修复技术及防治措施。
该研究成果可以用于指导山区公路的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等方面,为公路工程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技术参考,提高减灾防灾工程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在全国山区公路路基水毁灾害识别及防治中,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在减少公路路基水毁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提升我国公路路基水毁防灾减灾技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山区公路路基水毁原因及机理分析(一)路基水毁的主要原因1.公路设计不合理埋下水毁隐患公路等级、设计标准偏低,路基参数设计不合理,容易遭受暴雨、洪水的淹没、冲刷;或缺少必要的防护构筑物,造成汛期公路路基稳定性和抗水毁能力不足。
公路设计存在的种种问题,埋下了路基水毁隐患。
公路通车运营后,当遭遇洪水灾害时,在洪水的淹没、冲刷、撞击等作用下,因公路抗水毁能力不足,可能出现各种形态的水毁,如:面沉陷、变形,路基滑移、坍塌,坡面防护工程基础悬空,失稳垮塌,坡脚冲刷防护工程破损,下沉、断裂等。
2.水淹路面造成路基水毁路面设计高程偏低造成的水上路面、壅水过高造成的回水淹没路面、洪水超过设计流量和设计水位造成的水漫路面等水淹路面情况,由于山区洪水暴涨暴落,流速快,冲刷强,冲击力大,洪水对路基、路面破坏力很大;而且,急速退水对路面、路肩冲刷严重,易使路面沉陷、开裂,路肩冲出缺口,进而导致路基滑移破坏。
公路灾毁修复工程施工总结一、前言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台风、洪水、地震等灾害时常给国家公路基础设施带来严重破坏。
公路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其灾毁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某公路灾毁修复工程为例,总结施工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二、工程背景某公路地处我国南方山区,是一条连接重要城市的交通要道。
2019年,受台风影响,该公路发生严重灾毁,沿线桥梁、路基、路面等设施受损严重。
为确保公路畅通,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出行,地方政府决定对该公路进行灾毁修复。
三、施工组织与管理1. 成立项目指挥部,负责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指挥部成员包括政府部门、公路管理机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
2. 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明确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目标。
同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3. 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同时,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4. 加强工程监理,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
监理单位要全面掌握工程进度,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及时指出,并督促施工单位整改。
5. 加强与地方政府、沿线群众的沟通协作,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涉及的土地、环保、交通等问题。
四、施工技术及措施1. 针对不同灾毁部位,采用相应的修复技术。
如路基采用堆石混凝土、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等。
2. 强化施工现场管理,确保施工材料、设备齐全,现场秩序井然。
3. 加强质量检测,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控。
如路基压实度、路面平整度等。
4. 注重环保施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如严格控制噪音、粉尘排放,合理处理废弃物等。
5. 针对山区公路特点,加强边坡稳定、排水等措施,提高公路抗灾能力。
五、工程成效经过为期一年的紧张施工,该公路灾毁修复工程顺利完工。
修复后的公路路面平整、结构稳定,沿线设施完善,恢复正常通行能力。
此次工程的成功实施,为我国公路灾毁修复工作提供了有益经验。
有关地震灾区公路抢修的几点思考摘要:“5•12”大地震的抗震救灾过程中,道路交通作为整个救灾工作的基础,本身又是被抢险对象,需要格外的重视。
对灾区公路的抢修应强调抢通优先,并加强总体灾情与局部损毁情况调查,努力增加机械施工工作面,合理选择施工方法与设备等。
关键词:地震;公路;损毁;修复四川“5•12”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震后灾区山崩地裂,随处可见的大规模山体滑坡导致道路交通、通讯、电力等全部中断。
抗震救灾过程中,山区公路的抢通遇到极大困难,中心震区映秀镇与汶川县城的直接交通317国道震后1个月均处于完全中断状态、与都江堰的213国道5天后才得以修通,凸显公路抢通工作已经成为众多抗震救灾工作中的瓶颈和薄弱环节。
根据作者多年的道路设计与维护施工经验,本文从灾后调查与管理、有针对性的道路抢通方案与技巧等方面,做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1 震后交通损毁信息调查在自然条件恶劣、震区电力通讯全部中断的情况下,许多建立在通讯电力通畅条件基础之上的现代监控与信息采集方法无法进行,必须也只能依托原始的人工调查。
人工调查宜组织成若干小分队,合理分工与调配,尽快到达震区采集并初步分析震后损毁信息、迅速将信息传回救灾指挥部,供决策人员使用。
以213国道映秀镇至都江堰市段的29公里为例,公路在k950里程桩号处完全中断,为了掌握该段道路桥梁的损毁情况,可以安排6~10人的调查小分队携带必要的食品水与装备(如便携式卫星定位仪、数码相机、记录本与纸笔等)立即徒步出发,沿前进路线收集震区交通情报,记录公路损毁地点的里程桩号和方位、描述损毁类型是属于滑坡、垮塌(崩塌或者巨石崩落)还是其他类型的破坏形式、估算抢修工程量,拍照取证或者手工描绘现状草图。
在获取3~5处道路损毁信息后,小分队总体预计受损情况,派遣2人回程报告相关状况,为道路抢修决策人员进行快速预判和决定初步的抢修方案提供原始资料;调查小分队其余人员可以继续沿路线调查,在初步判断损毁极其严重、交通极其困难的时候,应坚持每隔2~4公里安排人员返回汇报调查信息,因为时间紧迫,决策人需要随时了解原始信息以保证救灾措施符合实际需要。
讨论5.12汶川大地震灾后景观重建与生态重修问题灾后重建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汶川 5 . 12大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的损失:地震本身所释放的强大破坏力所造成,加之受灾地区大都处在山区,经济的相对落后、城镇房屋与基础设施的简陋以及设防等级的严重不足进一步加重了灾害的损失。
整个汶川的景观和生态都处于脆弱状态。
在重建中我们需要从下面五点进行考虑。
一、惨痛的损失凸显出城镇建设选址的重要性,灾后重建规划必须充分尊重自然,坚持科学发展观思想,切实做好城镇建设的选址工作。
影响灾区山地城镇选址的两个主要因素: (1)地下条件。
指场地的地质状况。
在山地环境进行城市建设,首先要做的工作之一是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地下条件决定地上布局,城镇建设用地应避开地震断裂带及潜在的次生灾害危险区。
(2)地上条件。
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灾区城镇选址应主动避开生态敏感区,城镇的人口与经济活动应适应场地的生态承载力。
因此,重建规划必须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在宏观、中观与微观3个层面上处理好城镇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努力营建出自然与城镇和人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
第一,宏观上。
受灾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水系发达,溪流纵横,是岷江、涪江、沱江等四川主要河流的水源地,其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成都平原乃至四川盆地的用水安全,同时也直接影响到长江的水源。
该地区森林覆盖率较大,动植物种类丰富,风景名胜分布集中。
鉴于该区域生态的高度敏感性,在灾后重建中应切实保护生态平衡,维持整个地区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性,处理好城镇与世界自然遗产的关系,创造出环境优美、安全可靠的人居环境。
第二,中观上,应注重灾后城镇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因果关系,自然环境的条件决定了城镇的性质、规模,而不能先入为主地从城镇性质、规模出发,以至于当城镇建设与自然环境相矛盾时,盲目向大自然索取资源,破坏自然环境。
第三,微观上,城镇建设的各类项目也应充分尊重自然。
受灾城镇多数地处山区,山高坡陡,用地条件有限,在快速城镇化的当下,人地矛盾尤为突出,但这些都不能成为破坏自然的借口。
2010年8月14日映秀至汶川走廊山洪泥石流灾害影像图201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每年雨季都叫人很揪心,每次大雨都会引发地震灾区山洪泥石流灾害,其规模和危害程度令人难以想象,许多公路被掩埋或被冲毁,不停地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
强震后山区公路的次生地质灾害具有面广量大、预测困难、持续时间长、处治乏力且手段少的特点,但灾区公路建设又必须加以应对,必须掌握地质灾害演变规律。
面对“两毁三建”的映秀至卧龙公路和映秀至汶川公路,持续近十年,对走廊带内的地质灾害演变进行连续不断地跟踪观测及研究,结合公路灾后重建的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成果。
汇报内容汶川地震是典型的山区强烈地震,强震区处在高陡峡谷山区,并具有带状特征。
汶川地震发生于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构造带,在地貌上处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带,该区域在不到50km 范围内,地形高差达5km以上,形成了龙门山深切峡谷地貌条件。
S E 汶川北川-映秀断裂茂县-汶川断裂龙门山青藏高原映秀都江堰灌县-江油断裂暖湿气流成都地震成因:汶川地震是青藏高原东部巴颜喀拉地块向东运动,受到华南地块的强烈阻挡,弹性应变能在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北川-映秀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上积累,叠瓦状破裂、能量释放产生的强烈地震。
震后调查发现:导致公路中断、严重损坏、抢通困难的罪魁祸首是由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次生地质灾害给公路造成的损害远超过公路直接震害。
地震发生时,造成公路破坏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是滑坡、崩塌、落石以及由滑坡阻塞河道所形成的堰塞湖主要类型:①滑坡②崩塌④堰塞湖地震发生后一定时期,造成公路破坏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是泥石流、滑坡、崩塌落石,以及河道被淤积抬升所引起的公路被淹没和冲毁,而泥石流和洪水是对公路破坏最大、最主要的灾害。
研究时间:历时九年,持续跟踪观测依托工程:重点是“两毁三建”的映秀至卧龙公路;另外,映秀至汶川公路——持续跟踪地震灾区其它多条山区公路——非持续跟踪方法:原型试验——调查、遥感解译、现场监测理论分析——构建分析模型、现场验证并修正模型成果应用——监测预警,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形成技术对策,指导灾后重建“7.9”洪灾雨季泥石流“8.14”洪灾“7.3”泥石流震后多年地质灾害仍持续爆发2010年2011年2013年2014年映秀至卧龙公路某一工点:一、震后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类型Ø极重、重灾区Ø总里程4573.8Km;Ø各类灾害点878个2.6%77.2%17.8%2.4%地表破裂(2.6%)崩塌(77.2%)滑坡(17.8%)泥石流灾害(2.4%)Ø龙门山三大断裂带Ø地貌Ø岩性震后地质灾害类型:地表破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类型震后详细调查统计类型分析影响因素u 岩性:硬质岩区发育密度、规模最大u 地形:主要发生在40°以上的斜坡;失稳方向与发震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
u 断裂带关系:极强、强发育区位于发震断裂附近;上盘效应明显;前山断裂、后山断裂具有隔震效应。
岩性、地形、断裂带的控制作用:19/总页数6二、公路地质灾害活动特征持续9年跟踪观测u 2008.5.12 汶川地震诱发大量山体滑坡;u 2010.8.13暴雨导致泥石流和堰塞湖群发,河床大幅抬升;u 2011.7 泥石流壅塞体被河床下切u 2013.7.10 暴雨导致泥石流群发u 2014雨季泥石流淹没道路u 2015年局部河床开始侵蚀下切u 2016.7.26泥石流毁坏道路u 2017.8.25 再次爆发泥石流(一)震后滑坡灾害特征(以映秀至卧龙公路映秀至耿达的18km路段为例)l2008年汶川地震后,经遥感解译,震后该段共分布有305个大型滑坡松散堆积体,总体积约54.30 ×106m3。
(大量的斜坡崩塌堆积物、震裂山体,为后续大规模爆发滑坡及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物源)。
l2009年,映秀至卧龙通道内降雨较小,主要灾害类型为高位拉裂体崩塌和飞石。
l2010年8月12日至14日的39小时内,该区域累积降雨量为226 mm。
强降雨引发了大量滑坡,通过遥感解译共识别出351个降雨诱发的新滑坡,其中包括322个2008年地震堆积体重新启动的浅层滑坡(原有的大型滑坡解体出现多处滑动),及29个新地点发生的滑坡。
重启动滑坡、新滑坡及原有滑坡的体积总量分别约为15.42,1.52和31.28 ×106m3。
(部分斜坡堆积物随降雨冲进沟道,演变为沟谷堆积体或泥石流,坡面堆积物有所减少)。
l2011年7月4日,映秀至卧龙通道再次因降雨诱发了大规模的滑坡。
雨量监测计显示,73小时内累积降雨量为195 mm。
本次强降雨后,共识别出157个新滑坡,其中包括2008、2010年滑坡基础上的133个重启动浅层滑坡,及24个新发生的滑坡。
重启动滑坡、新滑坡及原有滑坡的体积总量分别约为10.05,1.46和34.63×106m3。
l2012年,映秀至卧龙通道内降雨小,基本未新发生滑坡。
l2013年7月10日,该区域受到震后最强的降雨影响,发生大规模地质灾害。
灾后共识别出135个新鲜降雨滑坡,其中包括2008、2010和2011年滑坡基础上的107个重启动浅层滑坡,及28个新发生的滑坡。
2013年重启动滑坡、新滑坡及原有滑坡的体积总量分别约为1.46,7.33和27.89 ×106m3。
l2014和2015年,映秀至卧龙通道内降雨小,基本未新发生滑坡。
l2016年7月4日至7月7日,该区域内降雨达178.5mm,沿线未发生大规模滑坡。
l2017年8月25日,该区域单日最大降雨达162.3mm,沿线未发生大规模滑坡。
跟踪观测表明:由于强烈地震造成基岩震裂松动、堆积体出现拉张裂缝,斜坡表层岩土体稳定性差,震后前7年,每次强降雨都引发大量新滑坡出现;随着大量的坡面物质失稳滑落,部分斜坡堆积物随降雨冲进沟道,演变为沟谷堆积体或泥石流,坡面堆积物逐渐减少,随后滑坡逐渐减少。
2008年在映秀至卧龙通道内地震诱发的松散堆积体面积为24.02 km2,在2010年8月的降雨之后,所有类型的滑坡面积总和为20.67 km2,面积有所减小。
2010年降雨诱发的新滑坡(包括重启动滑坡)的面积为7.26 km2,虽然仅为地震诱发滑坡面积的三分之一,然而降雨滑坡数量却多达351个。
强降雨诱发滑坡数量虽有所增加,但覆盖面积减少,其原因:汶川地震诱发的滑坡为碎屑滑坡。
在震后的几年时间里,坡面植被逐渐恢复,减缓了降雨对松散堆积体的表面冲刷及侵蚀作用,降雨仅引起原松散堆积体的局部失稳。
地震诱发滑坡和震后降雨诱发滑坡的失稳位置也有明显变化。
2008年刚刚地震后,滑坡主要堆积在平均坡度为30°到50°的斜坡区域。
2010年雨季诱发的新鲜滑坡主要堆积在坡度稍小的地区,即20°到40°的区域。
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地震过程中由于地形放大效应造成初始加速度大,地震滑坡易0Landslide area in 2010Landslide area in 200820102008地震诱发的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高程为1500-3000 m 的范围内,其中43%(指滑坡面积)位于高程为1500-2000 m 范围内,44%的位于高程为2000-3000 m 范围内。
2010年降雨诱发的群发性滑坡,29%的新鲜滑坡处于1500-2000 m 高程之间,59%处于2000-3000 m 高程之间。
可以看出,2010年降雨新诱发的滑坡,主要发生在高陡边坡上。
由于高陡边坡海拔更高,降雨量更为充沛,且地形坡度更陡,在雨水入渗作用下更易于启动。
24681012L a n d s l i d e a r e a (k m2)Elevation (m)Landslide area in 2008Landslide area in 201051015202530354045A r e a r a t i o (%)Elevation (m)Area ratio in 2008Area ratio in 2010a b高程(m )高程(m )滑坡面积(k m 2)滑动面积率(%)2008滑坡面积2010滑坡面积2008滑动面积率2010滑动面积率滑坡与滑坡所处高程存在着相关性。
K0-K18路段滑坡物质运移特征据统计,研究区活跃泥石流沟内松散堆积体在2010、2011及2013年内各场极端暴雨影响下造成的物质运移率(沟谷堆积体增量与泥石流冲出量总和/原坡面堆积体总量)分别为24.5%、16.3% 和12.1%溪,(二)泥石流活动特征从2008年至2017年,持续9年观测映秀至卧龙路段l2008年震后,强震诱发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爆发19处,但规模均不大。
(遥感解译映秀至耿达段堆积体305处,这些松散堆积体在强降雨的作用下极易失稳,并演变为破坏性很大的坡面或沟谷型泥石流)。
l2009年,区域无大的降雨,泥石流未见大规模暴发。
l2010年,8月映秀及附近地区普降暴雨,8月12日至14日的39小时内,累积降雨量达226 mm。
映秀至卧龙公路沿线暴发大规模泥石流,共计12处沟谷泥石流及14处坡面泥石流。
泥石流的堆积区总覆盖面积达2.68 km2,其中2.33 km2沟谷泥石流,0.35 km2为坡面泥石流。
泥石流灾害摧毁了重建中的S303,损毁路基约6.2 km。
其中泥石流掩埋约4.6 km,堰塞湖淹没公路约1.6 km。
大量泥石流涌入河道,堰塞了渔子溪,抬升河道最大达19m,压缩河床宽度至30~60 m。
l2011年7月1~3日发生强降雨,73小时的累积降雨量达195 mm,沿线再次暴发了大规模的山洪泥石流,共计发生10处沟谷泥石流和6处坡面泥石流。
对公路造成的损毁主要还是集中在映秀至耿达段,尤以K2+320-K2+470段、K3+600-+960南华隧道进口段、K5+100-K6+100南华隧道出口段、渔子溪3号桥、K11+500-K12+800大阴沟路段、K12+800-K13+500紫荆隧道进口段、K14+700-+800紫荆隧道出口段及K16+600-K18+000渔子溪5号桥等段落损毁最为严重。
l2012年,研究区无大的降雨,泥石流未见大规模暴发。
l2013年7月10日,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沿线发生大规模山洪泥石流,共计发生有6处沟谷泥石流和15处坡面泥石流。
规模最大的为瓦斯沟泥石流,冲出物质体积为0.35×106m3。
根据现场调查,映秀至耿达段便道损毁极其严重,而该段尤以K11-K18段最为严重。
l2014年,新发生的泥石流较少,或未冲出沟口。
l2015年,雨季在K1-K18段仅发现一处小规模泥石流冲至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