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人工育王——(1)
- 格式:ppt
- 大小:30.05 MB
- 文档页数:66
中华蜜蜂人工育王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人工育王的场地选择和蜂箱摆放,育王条件,种用群的准备,哺育群的准备,人工育王,交尾群的组织和管理,疫病防控的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活框饲养的中华蜜蜂。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68蜜蜂病虫害综合防治规范GB/T20014.27良好农业规范第27部分:蜜蜂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王台queen cells蜂群中培育新蜂王时所筑造的一种临时性巢房。
[来源:GB/T20573-2006,2.3.4.3,有修改]3.2哺育群queen-rearing colony用于培育蜂王的蜂群。
3.3交尾群mating colony供处女王在交尾期间生存的蜂群。
[来源:DB21/T1762-2009,3.6]3.4蜂脾相称proportionality between bees and comb每个巢脾两面均匀又不重叠地爬附满工蜂,其间不留空隙。
[来源:NY/T1160-2015,3.6,有修改]4场地选择和蜂箱摆放4.1育王场地选择4.1.1育王场地应符合GB/T20014.27的要求。
4.1.2蜂场要求安静,以缓坡、小山坡为好。
4.1.3蜂场周围有1种以上主要蜜粉源植物和多种辅助蜜粉源植物。
4.1.4蜂场应设置警示牌。
4.2蜂箱摆放4.2.1依据地势,高低错落摆放,蜂箱宜垫高放置,前低后高。
4.2.2蜂箱间的距离应不少于0.5m,相邻蜂箱的巢门宜错开方向摆放。
4.2.3天气炎热时,蜂箱上方宜有遮荫物。
5育王条件5.1育王季节春季和秋季。
5.2外界条件有丰富的蜜粉源,气候温暖稳定,午间气温连续3d保持在20℃以上。
中华蜜蜂活框饲养技术规范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活框养殖管理。
二、名词术语(一)蜂群:由一只蜂王、1000只以上工蜂、少数雄蜂组成的能独立生活的群体。
(二)蜂巢:蜂群繁衍生息,贮存饲料的场所。
由一个或多个与地面垂直,并列的巢脾构成。
(三)群势:衡量蜂群强弱的名称,通常以框蜂和公斤蜂重计算。
(四)巢脾:两面具六角形巢房的蜡板,是构成蜂巢的基本单位。
(五)子脾:巢房内以卵、幼虫、封盖蛹为主称子脾。
以卵、幼虫为主叫卵虫脾。
以封盖蛹为主叫封盖子脾。
(六)粉、蜜脾:巢房内以花粉、蜂蜜为主的巢脾。
(七)赘脾:在巢框的上梁、侧梁上营造的小块新巢脾。
(八)土法饲养:巢脾一端固定在附作物上,全部是工蜂建造的自然巢脾,不能随意检查和管理的饲养方法。
(九)活框饲养:巢脾固定在活动巢框内,能在箱内随意移动,采用人工巢础造脾,可以随时检查和管理的饲养方法。
(十)繁殖期:蜂群以繁殖蜂儿为主,群势不断扩大引起自然分蜂的时期。
(十一)流蜜期:外界有一种主要蜜源植物开花,蜂群能生产大量蜂蜜的时期。
(十二)分蜂热:蜂群内部产生自然王台,工蜂出勤减少,蜂王产卵急剧下降时称发生分蜂热。
(十三)交尾群:供处女王交尾使用的小群。
(十四)蜜粉源:能提供蜂群繁殖需要的花粉和花蜜的显花植物开花期总称。
提供花粉为主的开花植物称粉源。
提供花蜜的开花植物称蜜源。
三、蜂箱选择技术中华蜜蜂十框蜂箱,简称“中标箱”,1983年被国家标准局批准为我国饲养中华蜜蜂的十框标准蜂箱(GB3607-83),并于1984年开始实施。
中蜂十框标准蜂箱由巢箱、浅继箱、副盖、箱盖组成,各部位的尺寸规格如下:(一)巢箱内围长440mm、宽370mm、高270mm、板厚20nlm。
两佃(1壁后下方各有3〜5个圆孔巢门。
前后壁内面中央留有宽12mm、深3mm 的浅槽,供隔离板插入。
前壁下沿有两个长120mm、宽20mm的缺口,前面插入一块长386mm、高50mll1、厚15mm的巢门板,该板一边开 10个圆孔巢门,另一边开两个长60nlm、高10mm的舌形巢门,后壁上部开有两个80mmxllomni的铁纱窗,并各有一块100mm宽可左右移动的木板供开闭。
怎样饲养中蜂多王群的基本方法中蜂多王群的饲养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那么中蜂多王群饲养的方法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中蜂多王群的饲养方法,一起来看看。
中蜂多王群的饲养方法一、中蜂双王群的优势双王群蜂多群势壮,冬季巢内温度适宜,不保温也可安全越冬;早春繁殖巢温恒定,双王产卵、哺育蜂多,幼虫营养充足,能大大加快繁殖速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繁殖成强群;强群抗病、抗盗蜂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巢内幼虫多,饲料消耗大,哺育负担重,因而工蜂造脾、育虫、采集的热情高,积极性强,不易产生分蜂意念,尤其是当蜜粉源植物吐粉泌蜜期到来时,适龄采集蜂多,更有利于蜜粉采集,可获得蜂蜜花粉双丰收,能提高中蜂的综合经济效益。
二、中蜂双王群的组织1、利用同龄王组织中蜂双王群(1)利用提交尾群组织中蜂双王群分蜂期不能组织中蜂双王群。
分蜂期组织双王群容易诱发分蜂。
培育优质王台宜在“立夏”时的主要蜜粉源植物刺槐、狠牙刺、六道木等大流蜜期,麻茹开花粉源极丰富,到分蜂中期,大部分蜂群均有分蜂热,分蜂期雄蜂多。
筛选抗病性能强、能维持强群、蜜粉产量高的优质蜂王群作育王群进行复式移虫,培育一批优质王台。
“小满”分蜂期基本结束,王台成熟即可组织双王群。
利用正方形蜂箱(12框箱),正方形蜂箱适应中蜂的球体特性,可优化蜂巢结构。
西蜂双王群蜂箱内中隔是块死隔板,工蜂之间互通,蜂王不能见面。
中蜂双王群用中蜂框式隔王板将箱内隔成大小两区:大区放9张脾,作贮蜜区;小区放3张脾,系繁殖区。
工蜂之间互通,蜂王由隔王板隔开。
两区各开活动巢门,小区开后巢门,大区紧靠隔板插入活隔板,使两区蜜蜂暂时不易往来,处女王交尾易成功。
王台封盖6天提双王交尾群,每区1群,提2脾足蜂。
从强群内带蜂提1张正出房的老蛹脾,1张卵虫脾。
老蜂若返回原巢可再抖入一脾蜂。
各靠外箱壁,放活隔板。
上盖覆布和小棉被。
大区开前巢门,小区开后巢门,使处女王交尾不易错投。
两区各诱入1只封盖7天的王台。
人工育王中值得注意的几个细节陈道泽│文安徽芜湖市弋江区江岸明珠东苑1-1-401室如何培育出健壮高产的蜂王,应从人工育王的点点滴滴抓起,注意操作的每一个细节。
一、从选择母父本群开始平时密切关注蜂群的品性特征,做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将具有强大生产力的优秀蜂群选作父本和母本群,也就是挑选产卵率高、采集力强、能维持大群、抗病力强、抗逆性好及性情温驯的作种群,以传承优秀基因,进行提纯复壮。
二、防止品种退化在养蜂生产中发现蜜蜂品种退化现象,如繁殖力弱,采集力低,性情暴躁(爱蜇人),盗性强,好分蜂等,这样的蜂群已无继续饲养价值,应淘汰。
可以引种,比如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引种,购买“原种王”或“纯种王”成本要高些,而且应用还有一定的周期,无法马上见效,但引进优秀品种能整体提高蜂群的生产力,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从长远看还是很合算的。
再就是引进“平湖浆蜂” 或“蜜型”、“蜜浆型”杂交品系,应根据自己所在区域的气候、蜜源条件等,选择适合本地的优良蜂种。
三、影响人工育王品质的因素1. 遗传因素精心挑选母父本,将上一代的优良品性传递给后代,保持种性优势,所以养蜂人要注重选育。
2.哺育群的意义哺育群要求群势强大,蜂量足,有连续不断羽化出房的幼蜂,担任哺育工作的内勤蜂特别多,完成复式移虫的育王框放入哺育群,哺育蜂泌浆饲喂积极,确保每一条移入的小幼虫都能获得充足的新鲜王浆,得到周全的照料,这对新蜂王的成长意义巨大。
3.激励哺育群的哺育积极性选择在外界蜜源丰富、天气相对稳定、外界气温在20℃以上的春末夏初时节人工育王。
许多蜂场一年2次换王,春末1次,秋季1次,尽管这样,仍然不要忘记移虫后一周内对哺育群进行奖励饲喂,量不要多,时间也不要长,从移入幼虫到王台封盖即可,可刺激哺育蜂积极泌浆饲喂王台中的幼虫,食物丰富有利于新蜂王的健康成长。
4.虫龄的一致性选定的母本蜂群一定要在将要移虫的前三天插入消过毒或处理过的深色“半老脾”,不可以使用新脾。
中蜂人工育王操作方法周春涛【期刊名称】《中国蜂业》【年(卷),期】2017(068)001【总页数】2页(P39-40)【作者】周春涛【作者单位】云南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661101【正文语种】中文饲养强群有诸多的优点,拥有优良的蜂王是饲养强群的关键,而人工育王是培育优良蜂王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在人工育王的过程中,对父本、母本、育王群、交尾群选择、组织、管理的方法,希望能方便操作者掌握,饲养出强群,提高蜂蜜产量。
中蜂的饲养管理中,人工育王技术很重要。
蜂场在进行大批量人工分蜂、更换老蜂王时,都需要大量的蜂王。
培育和提供优良的蜂王是饲养强群的关键,可以预防蜂群的自然分蜂、提高蜂群的生产力。
人工育王的原理是依据工蜂幼虫在1~3日龄取食和蜂王浆成分差异不大的王浆,之后则被哺育蜂饲喂和蜂王浆成分差异很大的蜂粮,而在王台内的蜂王幼虫则终身食用蜂王浆;如人为地将工蜂房内的受精卵或1~3日龄幼虫移到王台内让工蜂哺育,可以发育为蜂王。
蜂群在产生分蜂热时,工蜂会在巢脾上造雄蜂房,同时在巢脾的下缘造王台,并胁迫蜂王分别在雄蜂房和王台内产下雄蜂卵和受精卵;而蜂群突然失王,通常1天后工蜂会把工蜂房内3日龄前的小幼虫的巢房改造为王台,并进行专一饲喂。
产在王台内的卵和被改造的王台内的小幼虫将来都能发育成为蜂王。
根据这两条蜜蜂生物学特性,采取一定的配套措施,利用分蜂期或人为促使蜂群产生分蜂热培育种用雄蜂,以及人工制造王台,在蜂群无王的条件下将人工王台内移入3日龄前的幼虫或卵,让工蜂培育蜂王。
人工育王质量的好坏受当地的气候、蜜粉源情况、蜂群群势等的影响很大。
由于各地的气候、蜜粉源有差异,因此,育王的时间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定。
现就蒙自市草坝镇本土的滇南中蜂,以移1日龄幼虫为例,对人工育王的方法进行介绍。
蒙自草坝镇属于低纬度,海拔1277 m,位于东经103°19″~22″,北纬23°27″~34″之间,为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
37中蜂人工育王法章立华│文安徽宣城市泾县泾川镇古坝村,242500饲养蜜蜂蜂王好坏至关重要。
在分蜂季节,虽然能从自然分蜂群中获取一定数量的王台,但产生王台的时间和数量往往不能满足换王需要,尤其是规模较大的蜂场,换王工作必须有计划地进行。
采取人工育王的方法可有效弥补以上不足,人工培育出的王台只要注意选种,管理得当,进行必要的饲喂,能够培育出大量的优质王台。
现将具体方法分述如下:一、选择育王群选择若干群势强、产量高、分蜂性弱、抗逆性强的蜂群作为种王群和育王群。
如果选定的育王群暂时还没有达到育王的标准,可提前从其他群中抽调部分老子脾补充,使其早日壮大,达到育王要求。
二、移虫前的准备1.沾蜡棒的制作采用塑料王台人工育王,一般不易被蜂群接受,只能模拟自然王台来制作蜡质王台。
需要制作沾蜡棒,选用结实的木材,锯下15cm长,将其加工成直径1cm 的圆柱形。
前端2cm处是制作蜡台的关键部位,先用木锉打磨,再用砂纸磨光滑,并将其顶端打磨成与自然王台台基相吻合的形状。
2.制作塑料垫片由于人工培育的王台外壳蜜蜂吐蜡较自然王台要少,为了避免在导台过程中挤压王台,要设法加固王台。
选用类似饲喂器的塑料制品,将其切割成1cm宽的长条,再用剪刀将其剪成1cm见方的方块备用。
3.育王框的制作育王框上梁长度与巢框相同,宽度与3条横档相同,为1.3cm,下梁可有可无。
制作蜡台前用温火熔化蜂蜡,用小排笔沾蜡液滴在放平的横档上,再将塑料方片按压在蜡液上,使其与横档粘连。
育王框一般用3条横档,每条沾10~12个方块。
接下来是制作蜡台:准备一碗凉水,将沾蜡棒在水中浸泡片刻,再将蜡棒垂直插入稍凉的蜡液中,深度在1.5cm左右。
然后取出,在凉水中沾一下,甩去水珠插入蜡液,取出后直接安放在横档的塑料片上。
全部完成后将横档转动90°,使台口朝下,在蜡台与塑料片的结合处用排笔刷上热蜡液,一边加固后再刷另一边,这样蜡台就不会脱落(见图1)。
简介:《中蜂词养原理与方法》,我现编辑成电子文档,希望对各位养蜂爱好者阅读有所帮助,文档包括《中蜂词养原理与方法》全部内容A4共计476页,以下是部分摘录:第一篇中蜂饲养原理与基本蜂具要养中蜂,首先需要了解中蜂并制备养烽所需的基本用具。
本篇将从介绍中蜂的总体状况与生活开始,使读者对蜜烽与中蜂有一个基本了解。
然后依序介绍:蜜蜂生物学习性、中蜂特性、养蜂用具等等。
第一章中蜂综述及其生活一、中蜂综述中蜂在分类上归属东方蜜蜂种,被定名为中华蜜蜂。
它经历了千百万年的自然选择,适应多种气候、不同的地理环境,如今,在全国均有分布。
它是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蜜蜂,因而又被俗称为土蜂。
(一)养蜂宜养中蜂在生态环境巳发生明显变化,许多古老物种相继灭绝的今天,不少地方仍有野生中蜂留存的事实说明,中蜂不仅具备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在其自然分布区域内的生存能力,远远胜过西方蜜蜂。
此得益于自然选择的"适者生存"。
与其他家养动物相比,蜜蜂对其生存环境的依附性较强。
在中蜂自然分布地区,像丙方蜜蜂这样的"外来种",需经过漫长时间的适应性磨合,才能站稳"脚跟"达到生态适应的自然水平。
例如,伴随"活框蜂箱"引入我国的"意蜂",在磨合过程中已表现出:群势变小、缺乏自然生存能力、容易患病。
在20世纪60年代,意蜂始发蜂螨为害。
此后,又遭受严重的白垩病危害。
而在相同吋期相同区域的中蜂,确仍能正常生活。
又例如,同在一些地方生活的中蜂、意蜂,采集相同蜜粉源,中蜂能正常抚育,意蜂则容易发生"烂子"。
由这些事例可以作进一步推断:引进我国的西方蜜蜂还会出现新的问题,甚至遭受自然选择的磨难。
相比之下,中蜂在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表现出明显的生存优势,这是中蜂可养的基本前提。
从生产性能看,中蜂除了不采树胶外,其他蜂产品的生产性能与意蜂相近,有些甚至好于意蜂。
蜜蜂育王技术及注意事项【常见问题】蜜蜂育王技术及注意事项【专家解答】蜜蜂育王技术包括8个要素:时间和条件,准备工作,移虫育王的工具,移虫方法,移虫后的管理,利用大卵培育蜂王,裁脾育王,交替王台的利用。
图:蜜蜂育王技术●蜜蜂育王技术1.蜜蜂的人工育王时间和条件蜂群在当年培育的新蜂完全更换了越过冬的老蜂,进入发展壮大时期以后,就可以准备进行人工育王。
北方,以在初夏白天气温稳定在20℃以上有蜜源时,特别是在有丰富粉源时进行。
这样既可以保证蜂王的质量,又可利用新蜂王及早更换衰老的蜂王,有当年蜂王的蜂群不会发生自然分蜂。
利用早期培育的新蜂王实行人工分蜂,经过1个半月的增殖,就可以发展成强群,采集中、晚期蜜源。
初秋,在最后一个主要蜜源初期培育蜂王,新王群可以培育大量越冬蜂,对于蜂群安全越冬以及翌年蜂群的发展都有利。
长江中下游一带,以在紫云英花期育王为好。
培育优质蜂王的条件是:(1)天气温暖气候稳定处女王交尾期间,白昼气温应在20℃以上,力求避开连阴雨天气。
(2)有蜜粉源育王期间自然界应有良好的蜜粉源,充足的粉源更重要。
每日傍晚对于种蜂群和育王群进行不间断的奖励饲喂。
2.蜜蜂的人工育王准备工作在进行人工育王以前,需要认真做好下列准备工作:(1)选择父母群通过考察,选择蜂蜜或蜂王浆产量超过全场平均产量以上、分蜂性弱、群势发展快的健壮无病的蜂群作父母群。
以父群培育雄蜂,用母群的幼虫培养蜂王。
在人工培育蜂王时,1个母群可以提供成千上万条雌性幼虫;同样1个父群也可以哺育出数千只雄蜂。
如果每年都使用一两群种群培育处女王和雄蜂,全场蜂群就会形成近亲繁殖,使生产力和生活力下降。
因此,要选择和使用多个蜂群作父群和母群;并且定期从种蜂场引进同一品种不同血统的蜂王(或者蜂群)。
(2)培育种用雄蜂雄蜂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处女王的交尾成功率,还关系到授精效果,进而影响子代蜂群的品质优劣。
因此,必须在着手人工育王的20日前开始培育雄蜂。
中蜂移虫育王难不一定是技术原因!几种因素在影响,破解了就不难一个好王千斤蜜,蜂王的重要性养活人都明白,勤换蜂王,多培育优质蜂王蜂才能养好。
可是蜂王得工蜂培育出来,在以前什么时候培育蜂王,培育出怎样的蜂王都得工蜂学说了算。
养蜂人只能利用自然王换王,蜂王好坏只能听天由命。
为了扭转被动换王的困局,意蜂人就发明了人工移虫育王的方法,可以自己选定时期,自己选定幼虫,批量的培育蜂王。
这样就能做到选育优质蜂王,批量换王,就能做到勤换蜂王,多用好王,既有利于蜂群发展,也便于管理,能有效避免分蜂飞逃的风险。
所以现在中蜂人也开始学习人工育王的方法,也希望能够批量地培育出好蜂王。
可是在实际运用时,中蜂人工育王的成功率很低,培育出来的中蜂王也不一定好。
有些人就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技术问题?实际上中蜂人工育王难,并不一定是自己技术的问题,还是有多方原因决定的。
中蜂意蜂巢房大小是不一样的。
中蜂意蜂生活习性基本一样,都是一样的泌蜡筑巢,采花酿蜜,都是在巢房抚子存储蜜粉,巢脾就是蜜蜂的家。
蜂巢是一片片巢脾组成的,每一张巢脾由一个个巢房组织而成。
蜂脾是蜂群栖息,抚子和存储蜜粉的场所,每一个巢房都能作育儿袋或仓库。
巢房是工蜂泌蜡筑造而成,每个巢房都是固定的六边形,一个个巢房拼成一张巢脾。
虽然中蜂意蜂都属蜜蜂,但从外观上看,中蜂与意蜂还是有差别的,中蜂行动敏捷,个比意蜂小。
所以中蜂巢比意蜂小,巢房也比意蜂小。
中蜂的工蜂巢房口径为4.81~4.97毫米,深度为10.8~11.75毫米。
中蜂雄蜂巢房口径为5.25~5.75毫米,深度为11.5~12.7毫米。
意蜂的工蜂巢房为5.2~5.4毫米深度为12毫米,意蜂雄蜂巢房口径为6.25~7毫米,深度为15~16毫米。
所以,意蜂巢房要比中蜂巢房大而且深,在同样面积的巢脾上,巢房数量就要小。
一个标准的中蜂巢脾有7600~7800个巢房,意蜂巢脾有6600~6800个巢房。
而中蜂王产卵量低,那么多的巢房肯定就难以产出大子脾,会增加工蜂抚子困难,所以中蜂巢脾就要比意蜂巢脾小一些,相应的蜂箱也要小一些。
新手养中蜂基础知识(一)——蜂王,工蜂,雄蜂篇一、蜂王蜂王是蜂群中唯一生殖器官发育完全的雌性蜂.它的终身任务是产卵,担负着繁衍后代的重任,蜂王的上颗腺能够分泌一种"蜂王物质",通过工蜂之间传递给整个蜂群,以稳定蜂群情绪,控制工蜂卵巢发育和筑造王台,使蜂群保持安定状态。
一只优良品种的蜂王,在产卵旺期每天可产700-1000粒卵,蜂王性好妒,敌视别的蜂王,除个别情况(如母女交替)可以与另一只蜂王同巢生活一段时间,若一群内有两只蜂王,一旦相遇则势必决斗直到剩下一个,在人工养殖中可以组织双王群,技术以后再讲解。
(1)处女王的出台处女蜂王出台前约2—3日,工蜂就会将王台端部的蜂蜡咬去,露出王台内的茧衣时就可断定处女王将近日出台。
刚羽化的蜂王,体色浅淡且柔弱。
在自然情况下,一只健全的新蜂王出台后,表现十分活跃,常巡行于各巢脾,寻找破坏其他王台。
处女王出台的初期,腹部稍长,有点像产卵王,出台1-2日后,其腹部收缩,体重逐日下降。
(2)处女王的婚飞处女王出房后3-5天便开始发情并出巢试飞,4-7天性发育成熟,处女王在婚飞前,通常要做若干次认巢飞翔,熟悉蜂巢位置及其周围的环境。
蜂王婚飞多发生在下午13-17时,在14-16时最常见。
交尾活动几乎都发生在气温高于20度以上、无风或微风的时候。
气候条件越好、空中飞翔的雄蜂越多,则越有利于处女工交配。
在自然条件下,蜂王的寿命可达4-5 年,最长也有生存8 年的,但其产卵力以头1-2 年最旺盛,之后逐渐下降。
因此作为生产性蜂王一般最迟两年就要换一次王。
(3)蜂王的产卵正常情况下,蜂王在每个巢房中产一粒卵。
一般都从蜂巢中心开始,这也是蜂巢中蜜蜂最集中的地方,然后以螺旋顺序扩大,再依次扩展邻近巢脾。
在一张巢脾上,产卵范围常呈椭圆形,养蜂人称为"产卵圈”,简称"卵圈”。
(4)蜂王的产生蜂王的产生在自然条件下,蜂群产生蜂王的情况有三种:自然分蜂、自然交替和急迫改造。
这三种形式下蜂群建造的王台分别称为分蜂台、交替台和改造台。
首先是时间的选择,最好还是选择在当地的流蜜期的时候,蜂群数量要求6框以上,中蜂意蜂都适用这种方法。
对外界的要求是温度在25摄氏度左右且相对稳定。
原理是蜜蜂急造王台原理,提高质量的方法是通过有王群育王。
方法:第一:关王。
为了保证卵的质量,可以将蜂王用囚王笼关闭两三天时间,然后放出产卵,此时蜂群中已经没有卵,到第四天的蜂卵就是蜂王新产的蜂卵,质量相对较好。
第二:选蜂脾。
选择一张带有封盖子脾的蜂脾,最好是底端有新造的卵脾,然后将卵脾的底部切掉,让蜂卵露出来,也就是过去所谓的裁脾育王方法。
第三:将蜂群一分为二,将幼虫脾、卵脾、蛹脾放在有蜂王的一边,没有蜂王的一边放封盖子脾、蜜粉脾,可让没有蜂王一边的蜂脾稍微多一点,然后在分好的蜂群中间插入隔板,再在隔板中间打几个孔,保证蜂群的两边都有蜂王物质。
第四:按照上面的方法饲养3到5天,然后检查,毁掉那些不规则的王台,选择在底部规则正规粗壮的两个王台,为避免发生分蜂,在王台封盖以后将老蜂王一边的翅膀减掉一半。
第五:在王台封盖后的第六天到第七天将蜂群调整为老王一边的蜂脾数量少于王台一边的数量,在新王出房婚飞产卵以后,如果老蜂王的产卵能力还强,管理能力也还可以,我们就可以进行分蜂。
分蜂的方法是不平等分蜂法,一般分走老王。
在原蜂箱的旁边放置一个新的蜂箱,将老王以及老王一边的蜂群全部提走到新的蜂箱中,同时将新王一边的封盖子脾也提走给老王,补充蜜粉脾,如果外界蜜源过少,还要注意奖励喂养。
第六:关于使用此法大家容易产生的几个疑问以及优势。
前面我们说了留下两个粗壮的王台,这里主要是为了预防王台发生意外,一般第一只出房的蜂王会毁掉没有出房的王台的,而且我们选择了小群培育蜂王,而且是经过分离的方法,工蜂护台的可能性并不大,如果第一个王台没有成功,还有一个备用,如果第一个蜂王已经出房,而且看起来健壮,出现工蜂护台可以人工去除没有出房的王台。
如果老王已经不行,那么我们就应该在新王还没有出房的时候将老王囚禁放到保温板外面,同时将一个王台搬到老王的蜂群,在新王出房以后灭掉老王,同时分走先出房的处女王,方法与分走老王的方法一样。
中蜂人工分蜂方法,是分老王还是新王回答分蜂一般是分走老王。
中蜂人工分蜂方法有均等分蜂法、远移法和幽闭法,均等分蜂法是首先拿走原蜂箱,在其左右两边各放置2个新蜂箱,并将原蜂箱的子脾、蜜脾平均放入两个蜂箱内,其中一个蜂箱放入原蜂王,另一个蜂箱放入成熟王台,当采集蜂回巢的时候,飞入两个新的蜂箱中。
一、中蜂人工分蜂方法1、均等分蜂法(1)将原蜂箱拿走,然后在原蜂箱的左右两边各放置2个相同的蜂箱,二者之间间隔1m左右,并将原蜂箱的子脾、蜜脾平均放入两个蜂箱内,其中一个蜂箱里放入原来的蜂王,另一个蜂箱放入成熟王台或者是新产卵蜂王。
(2)当采集蜂回巢的时候,飞入两个新的蜂箱中。
如果某一个蜂箱的蜜蜂量较少,可以将该蜂箱往原蜂箱的位置移近一点,或者是将蜜蜂量较多的蜂箱移远一点。
2、远移法将原蜂箱里的子脾,蜜脾和蜜蜂平均放入2个蜂箱内,然后在原蜂箱中诱入成熟王台,新蜂箱放入原来的蜂王,并立即将其移动至3km以外的新地址,将巢门打开。
1个月之后,将该蜂箱转移回场内。
3、幽闭法(1)原来的蜂箱保持不动,然后从里面拿出一半带蜂的子脾和蜜脾,放入新的蜂箱中,同时往里面放入一只产卵蜂王,接着在蜂箱上盖上铁砂副盖,关上巢门。
(2)将蜂箱移动至暗室之内幽闭3-4小时左右,然后再移动至新的位置,将巢门打开即可。
二、分蜂是分老王还是新王1、分蜂分蜂是由于哺育蜂过多引起的一种现象。
分蜂的时候,原蜂王会带着大约三分之二的蜂群离开蜂巢,进行迁移,将原蜂巢留给即将出房或已经出房的新蜂王。
在分蜂后,如果蜂群仍旧有强烈的分蜂意念,工蜂会保护王台,并让新蜂王再次进行分蜂。
2、分蜂征兆(1)在分蜂之前,蜂群中会出现大量的雄蜂房(通常情况下,蜂群会提前20天左右培育雄蜂)。
(2)分蜂之前,工蜂会在巢脾的下方建造5-10个王台。
(3)工蜂将蜂王驱赶到产卵圈之外,让蜂王难以产卵,此时产卵量下降50%以上。
(4)蜂王在王台上产卵之后,几乎停止产卵,并且腹部收缩,行动变得十分敏捷。
蜜蜂人工授精方法,原来过程是这样的!加入我们一起学养蜂蜜蜂人工授精技术在原种保纯杂交制种乃至工程育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人工授精前,首先选好雄蜂,强迫排精,采集精液,选择好处女王,然后进行人工授精。
将蜂王麻醉后,调整显微镜,在镜下移动背腹钩操纵杆,使背腹钩在控针配合下,分别勾住背腹板顶端的中央位置,并向外侧拉动背腹板,使其间距为3毫米至4毫米,然后再移动背钩,使其膨大部分嵌入到鳌针腔基部的三角缝内,再拉动背腹钩,把背腹板间距拉至5毫米至6毫米。
鳌针腔打开后,调整蜂王和针头的角度,排除针头尖中的生理液和气泡后,使针尖接近阴道口,用控针压住瓣突,将针尖徐徐推进阴道,直至中部输卵管,取出控针,将精液慢慢注入。
一次性授精一般注入8微升精液;多次性授精每次各注射4微升至5微升精液,其间隔24小时至48小时。
授精完毕,10秒至15秒后退出针头,取出蜂王,点上标记,待其复苏后,送回核心群或框式王笼暂时贮存。
受精蜂王要严加管理,使其得到工蜂的饲喂,保证受精蜂王所在蜂群的蜂数,以便调节巢温,将蜂王剪翅或幽闭巢门,防止蜂王外出。
所以,蜂王的人工授精是一种借助器械装置把雄蜂精液注射到蜂王体内并使蜂王受精的过程,也称器械授精。
运用人工授精技术不但可准确无误地使处女王和选定的雄蜂交配,而且还可进行在自然状态下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交配行为。
例如母子回交和父女回交。
人工授精需要一个水电齐全而又洁净卫生的人工授精室和人工授精仪、实体显微镜、二氧化碳钢瓶等一整套仪器设备。
人工授精技术是一项难度大、要求严的技术。
在给蜂王进行人工授精前,必须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包括种用雄蜂和处女王的准备、缓冲液的制备、器械消毒等。
准备工作就绪后,才开始进行雄蜂取精,蜂王麻醉及给蜂王注射精液,注射完毕后。
将蜂王从麻醉管中取出,剪去一侧前翅的一半,将其用纱罩扣于原核群巢脾的中间。
核群巢门装上巢门栅,防止蜂王日后出巢交尾。
进行人工授精后的第2天傍晚,用二氧化碳将人工授精王麻醉5~10分钟进行催产。
中华蜜蜂的养殖入门实用技术,50只蜜蜂和蜂王能发展吗?摘要强群饲养管理:选评分在70分以上、二级以上的种王,并用双王群和双箱的饲养方式,同时保证有充足的饲料。
繁殖期管理:繁殖期主要注意保温,及时扩大群势,在人工育王的前20天,培育雄蜂。
越夏管理:高温时,合并2框以下的弱群,每群调整至4-5框群势,并给蜂群喂水和在箱外洒水降温。
一、中华蜜蜂养殖入门实用技术1、强群饲养管理(1)选王①选择评分在70分以上、二级以上的种王。
②在春季或冬季换王,1年应换王1-2次,保持蜂群强势。
(2)饲养方式①方式建议采用双王群和双箱的饲养方式。
②蜂箱:用中蜂十框标准箱或FWF型中蜂箱,并使用框式隔王板将箱内空间隔成2个室,每室养1群,巢门全设在箱前。
平时平箱饲养双王箱,在流蜜期叠加继箱取蜜,加继箱时应从巢箱中取出3-4框盖子脾或大幼虫脾以及1张蜜粉脾放在继箱的一侧,外加隔板,然后在巢脾内补加空巢脾,在巢箱或继箱之间加隔王板,让蜂王在巢箱内产卵,产蜜期需在巢箱和继箱间加隔王板。
(3)保证饲料充足当外界蜜粉缺乏且蜂群内又无贮存蜂蜜时,可采用灭菌的花粉灌脾饲喂,或用花粉代替品做成花粉饼放在框梁上饲喂。
在缺蜜时,将装有蜂蜜的饲喂器放在蜂箱内饲喂,饲喂时间选在晚上,饲喂量以能够供给蜂群食用2-3天为宜。
2、繁殖期管理(1)繁殖期时间一般春、夏、秋是繁殖期,在繁殖期需注意保温,提供足够的饲料,及时扩大群势,人工育王、双王同箱饲养。
(2)人工育王①选5框以上的蜂群,并用隔王板把蜂群分为育王区和繁殖区,蜂王应留在繁殖区内,在育王区内放蜜粉脾和幼虫脾,育王区应占原巢脾的2/3,或将育王群的蜂王暂时拿来出来,待王台被接受后再放回去。
②育王框内径为200-250mm,高200-220mm,并安装直径8mm,深11mm的人工王台,台间距9-10mm,每框放入出生24小时以内的幼虫15-20条,然后放入育王区中,第二天拿出育王框,取出台基中的幼虫,从母群中移入出生18-24小时的幼虫,将其培育成蜂王。
中国蜂业27资源与育种2022年5月 养蜂技术蜜蜂人工授精技术(九)——中华蜜蜂人工授精技术薛运波│文育微课堂种中华蜜蜂(东方蜜蜂种)与西方蜜蜂在分类学上是同属不同种,其蜂王的个体内外部形态、生殖生理及某些生物学特性等都与西方蜜蜂不同,雄蜂的精液量和精液粘度等与西方蜜蜂相比差异较大(图1)。
薛运波,男,中共党员,1961年1月出生于吉林省敦化市,汉族,大专学历。
1981年4月~1984年12月在延边养蜂科研站任技术员;1985年1月~1992年5月在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之后一直在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工作,2003年2月~2016年8月任研究员、所长;2011年1月至现在被聘为二级研究员。
现兼任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养蜂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畜禽资源委员会委员、蜜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7)委员,全国蜂产品标准化工作组(SAC/SWG2)委员。
1980年参加工作以来,完成科技成果52项,有27项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参加完成的“喀(阡)黑环系蜜蜂选育研究”成果(第二完成人),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参加编写《中国蜜蜂学》等著作17部,在国际养蜂大会、《中国农业科学》等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146篇。
先后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务院特贴专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省拔尖创新人才第一层次人选、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中华蜜蜂人工授精器械及方法福建农学院(1982)首先研究中华蜜蜂人工授精技术,对经CO 2麻醉的蜂王进行人工授精,成功率达95%以上,其中采用自行研制的CH-1型微量注射器采集雄蜂精液具有三大优点:针头材料透明,采精时能及时发现混入精液中的气泡;针尖外径细,进针容易,针头端部呈锥形,进针后精液不易外溢;注射器易清洗消毒。
福建农学院(1985)报道中华蜜蜂人工授精技术研究的进展,从器械革新、关键技术、主要数据三个方面介绍了研究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