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玛的悲剧命运溯源_试析福楼拜的长篇小说_包法利夫人_
- 格式:pdf
- 大小:88.81 KB
- 文档页数:4
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一、本文概述《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这篇文章旨在深入剖析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的经典小说《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爱玛的爱情悲剧。
本文将首先概述《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题,然后聚焦于爱玛这一角色的爱情经历,探讨其悲剧的成因、发展和影响。
通过对爱玛爱情悲剧的分析,本文旨在揭示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以及福楼拜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简要介绍《包法利夫人》的故事梗概,包括主人公爱玛的成长背景、婚姻生活以及她所追求的爱情理想。
本文还将概述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发展,为后续分析爱玛的爱情悲剧提供背景铺垫。
通过这一概述,读者可以对《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这篇文章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深入探讨爱玛的爱情悲剧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奠定基础。
二、爱玛的理想爱情与现实生活的冲突《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源于她理想中的爱情与现实生活的深刻冲突。
她所追求的是一种充满浪漫与激情的爱情,然而,这种理想化的爱情观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
爱玛从小受到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对爱情抱有极高的期待。
她期待中的爱情是热烈而充满激情的,是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相通的完美境界。
然而,她的丈夫包法利先生却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医生,他的爱情和生活都缺乏她所追求的浪漫与激情。
这使得爱玛在婚姻生活中感到极度的不满和失望。
为了追求她心中的理想爱情,爱玛不惜背叛婚姻,与情人罗道尔夫和莱昂发生关系。
然而,这两个情人都没有满足她对爱情的幻想。
罗道夫虽然有着浪漫的外表,但他的内心却是自私而冷酷的,他对爱玛的爱情更多的是出于占有和欲望。
而莱昂则是一个没有责任感和担当的年轻人,他对爱玛的感情更多的是出于新鲜感和刺激。
这两个情人都没有给爱玛带来她所期待的爱情,反而让她陷入了更深的痛苦和绝望之中。
爱玛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理想化的爱情观在现实面前往往难以实现。
包法利夫人》中爱玛悲剧形象新探析行云流水(陇东学院中文系,甘肃庆阳 745000)摘要:《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可悲、可怜、甚至可笑的错位者——爱玛一步步走向悲剧的人生过程,她缺乏现实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去确立自己的位置,但爱慕虚荣、耽于幻想的她有着不切实际的强烈感情,在恶浊鄙俗的社会环境中,她的这种感情经不起别人的诱惑,最终在追求理想的爱情中走向了毁灭。
她人生错位的悲剧既为世人所唾弃,也值得人们去同情和深思。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爱玛;错位;悲剧;爱情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19世纪的法国文坛名家辈出,被视为现实主义的时代。
而在这些大师中,福楼拜上承巴尔扎克,下接左拉和莫泊桑,将现实主义推向了高潮。
虽然他留下的作品屈指可数,主要有《包法利夫人》、《萨朗波》、《情感教育》、《圣安东的诱惑》等几部,但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位列19世纪法国文坛“三巨人”之一,成为世界小说史上独树一帜的大作家。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1821-1880)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享誉世界的文学经典,被后人誉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
它以简洁而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女主人公爱玛一生的悲剧,并通过爱玛这个悲剧妇女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叶法国的外省生活。
这部伟大的作品可以说开创了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它不仅改变了法国的小说,同时也改变了世界的小说。
“左拉说:‘《包法利夫人》具有一种明晰和完美,这种完美使这部小说成为典型小说和小说的最终典范’。
”[1]“这部篇幅不长的小说被认为是‘新艺术的法典’,‘最完美的小说’,‘在文坛上产生了革命性的后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开创了文学的新流派。
”[2]这样地评价《包法利夫人》是一点也不夸张的,也更加显示了它在世界文坛上的成就和地位。
福楼拜着手写《包法利夫人》是1851年9月19日在卢昂近郊的克罗瓦塞别墅,他花费了四年多时间写成,可谓精雕细琢。
浅谈《包法利夫人》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
这本书的艺术价值成就,表现在作者通过长期的深入、细致观察生活的结晶。
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的经历,她和大多数乡下女孩一样,聪明伶俐,天真纯朴。
鲁俄老爹为了培养女儿的贵族式的思想情感和言行举止,就把爱玛送进修道院进行教育,让她从小受到了浪漫主义传统小说的熏陶,这些东西与她出生的环境和她日后的家庭生活,格格不入。
正是社会提倡的修道院教育,腐蚀了爱玛幼稚弱的心灵,在她的灵魂深处种下了淫秽的种子,做了堕落的温床。
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
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残害人性,腐蚀人的灵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恶本质,但当时的法国正在被黑云笼罩。
她最终在被骗与人的只求自身利益之中结束了她的一生。
从而体现出社会的另一面,也同时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黑暗。
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别,当现实于理想中的情况不同时,我们不应该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
当我们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时,或许这是上天给我们一次调整心态的机会。
当命运在现实社会中不妥协时,这就是现实的残酷。
不是想象的会和现实相同。
完全不尽然,因为包法利夫人就是一个现实与理想的化身。
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悲剧人物。
她追求浪漫的爱情,奢华的生活,却不知她所处的环境给不了她想要的。
当爱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时,就注定了它的悲剧结果,无论过程如何使人沉沦,结局都只有一个。
是谁使她走向了绝路?是人们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无门,还是自己对命运的屈服?最终导致了爱玛的悲剧,或许可以说是当时的社会逼得她服毒自杀的!然而从包法利夫人身上也看到了每个人都会对理想抱有一种追求的态度,只是相对于我们来说对理想幻想的少了些,而包法利夫人对理想幻想多了些。
不是每个人都会追求理想也许相对我们而言这些都是虚幻的,并不真实。
包法利夫人所追求的太过,而反应出的就是对于自身的不满足。
包法利夫人(爱玛)从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修道院接受教育期间,爱玛迷上了看小说,尤其是那些有关男女情爱的书.书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这让她深深地着迷了.小说中的情节使她对爱情充满了童话般的幻想,以为结婚就可以实现她的愿望.在机缘巧合下,爱玛嫁给了医生夏尔,可是在婚后才发现一切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在蜜月里,她体验不到快乐,在此后的相处中,她发现自己的丈夫是个胆小懦弱,迟钝无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马王子在哪生活在她看来变得不再绚丽多姿,只不过是日复一日的活着罢了. 也许小说就是小说太带有情节性。
从爱玛的爱情悲剧的角度论《包法利夫人》崔银拴(陇东学院中文系甘肃•庆阳 745000)摘要:福楼拜通过著名小说《包法利夫人》详细描写了爱玛爱情生活的悲惨遭遇。
本文从爱玛一生的五个阶段:未婚前对爱情的憧憬、结婚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致使身份错位、不满现实婚姻而找寻心中理想的爱情、在找得理想爱情之后因经济基础薄弱而自取灭亡等展开论述,分析爱玛的爱情悲剧,进而剖析作品《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性。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爱玛;爱情;悲剧福楼拜笔下的爱玛•包法利夫人是一位与传统的贤妻良母形象相去甚远的典型。
在很长时期中,爱玛•包法利夫人成为“败坏道德,诽谤宗教”的坏女人的代名词,这就使得福楼拜在塑造爱玛这一人物的时候就认识到她的普遍意义,因而将小说的副标题命名为“外省的风俗”,还说“就在此刻,我可怜的包法利夫人正在法国的几个村庄里受罪、哭泣。
”[1]这是福楼拜为爱玛的命运鸣不平,可在世人的眼中爱玛的形象已定了型。
当然,从传统道德伦理上看,爱玛确实是浅薄、自私、伤风败俗的女人。
然而世人对文学形象的评判只是从纯道德性的角度评判的,这样的评判终究是片面化、简单化的。
其实,爱玛并非单纯是世人眼中的坏女人形象。
在爱玛未出嫁前的生活环境中我们可以知道“爱玛出生于外省的一个殷实的农家,和许多乡下女孩子一样,她聪明伶俐,天真纯朴”[2]青春期的爱玛生活在农村,在她的心中有农村人淳朴的特性,但爱玛生活的家庭相对于农村的其他家庭比较富裕些,更何况爱玛的父亲还是一个小资产者。
充实的家庭生活可以使人在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同时追求精神的平衡。
爱玛的父亲鲁俄老爹由于生活的殷实而不满足于生活在农村,他向往的是上流社会的生活、上流社会的思想、上流社会的言行举止。
但是,他知道他的年纪已经不能够再实现这些梦想。
人,往往如此,当一个梦想难以在自己身上实现时总会找一个寄托,这样也能达到赏心悦目的结果。
鲁俄老爹梦的寄托者找到了,爱玛成了他理想的代表人,可他始终也想不到是他亲手把女儿往悲剧的边缘推了一步。
摘要:小说主要描写的是一位资产阶级女性因不满夫妻生活的平淡无奇而通奸,最后身败名裂,服毒自杀的故事。
本论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造成主人公包法利夫人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资本主义教育;悲剧;爱情价值观;社会环境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2)06-0140-02在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爱玛是19世纪法国一个富裕农民的女儿,小时候在修道院接受过教育,从小对爱情充满了绮丽的幻想。
后来她嫁给了一个刚死了妻子的医生――夏尔·包法利。
夏尔非常爱他的新妻子。
可是爱玛觉得夏尔不够浪漫,不懂艺术,不是她心目中的青蛙王子,逐渐厌恶起他来。
她背着夏尔跟一个情场老手――罗多尔夫私通。
他俘虏了她,演出了一段让人荡气回肠的偷情故事。
她让他带她走,他才没那么傻,他抛弃了她。
后来她又跟一学法律的年青人――莱昂私通,这一次,她俘虏了他,她尽情享受通奸的快乐,她的生活越来越放荡,她的灵魂越来越堕落。
她追求奢侈的生活,不停地买新衣服,新饰品,不知不觉中上了奸商――勒乐的当,她负债累累,被告上了法院。
她向她的两个情夫求助,可是他们都漠然不见,躲到一边。
绝望的爱玛服毒自杀。
爱玛从一个聪明伶俐,天真纯朴的小女孩,发展到堕落的荡妇,最后绝望地服毒自杀。
这是一个悲剧,但是这个悲剧的背后又似乎隐藏着必然性。
1资本主义教育的悲剧包法利夫人其实是一个可怜的人,她的一生掌控在别人的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虚幻飘渺的爱情。
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着眼点不在写她的爱情故事,而在写她从纯真到堕落,从堕落到毁灭的前因后果,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残害人性,腐蚀人的灵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恶本质。
爱玛出生在外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和许多乡下女孩子一样,她聪明伶俐,天真纯朴。
可是,在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无论巴黎还是外省的中上层资产阶级,都把女孩子送进修道院接受一段教育,培养贵族式的感情和言行举止,为日后进入上流社会打下基础。
爱玛的父亲爱女心切,也敢时髦,把她送进卢昂的修道院。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的深度剖析《包法利夫人》是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杰作,一部描绘19世纪法国乡村社会现实主义小说。
作品以爱玛·包法利夫人的命运为主线,揭示了当时社会伦理、道德和现实的矛盾。
在阅读这部作品后,我不禁对爱玛的命运、所处时代背景以及其背后深层含义产生了诸多思考。
一、爱玛的悲剧命运爱玛是一个充满浪漫幻想的女子,渴望过上不平淡的生活。
然而,在她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她的梦想成为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
婚姻并未给她带来期望的爱情,反而使她陷入更为深刻的失望与痛苦。
在追求理想爱情的过程中,爱玛一步步走向堕落,直至走上绝路。
爱玛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她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渴望浪漫与爱情,另一方面却无法摆脱现实的困扰。
她的命运反映了当时女性所面临的困境:既需要金钱,却又无法通过工作获得。
这种矛盾使爱玛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己。
二、社会背景的影响《包法利夫人》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9世纪的法国,一个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国度。
当时的法国,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资本主义逐步兴起。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使得原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受到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也在发生改变。
在这个特殊时期,爱玛的命运无疑受到了社会背景的巨大影响。
她的悲剧不仅仅源于个人的选择与困境,更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使得金钱成为衡量价值的重要标准,爱玛的追求在这种背景下变得愈发困难。
而作品中福楼拜对现实主义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人性的沦丧和社会的黑暗面。
三、现实主义文学的价值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被誉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作品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时法国乡村社会的画卷。
通过爱玛的命运,福楼拜向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不公。
阅读这部作品,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价值。
它让我们反思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从而引导我们思考个体在时代背景下的命运和价值。
解读《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精品文档资料解读《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在《包法利夫人》中,作者福楼拜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
福楼拜眼极冷,心却极热,他貌似态度冷漠,实际上却非常积极努力地从故事中挖掘出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
于是,小说中全面地揭示出酿成这一悲剧的前因后果,点明了爱玛的个人原因,并陈述了当时的现实社会所不能推卸的责任。
一、故事梗概女主人公爱玛从小丧母,父亲把她送到修道院去读书,希望她日后出人头地。
在修道院,爱玛偷偷地读了许多描写恋爱和婚姻的作品,心中充满了对爱情的向往和憧憬。
后来,爱玛无意中读到司各脱的历史小说,疯狂地迷恋上古代贵妇人的奢华生活,渴望自己也能过上那样的日子。
但是,身处与世隔绝的修道院,爱玛根本不了解外面的现实社会是什么样的,根本不了解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还沉迷于中世纪的甜蜜幻想之中。
后来,爱玛离开了修道院,并与乡村医生查理?包法利结婚。
爱玛不得不面对现实,她所有不切实际的天真幻想也逐渐破灭。
于是,爱玛开始日渐厌恶包法利医生平静枯燥的生活状态,一心想要摆脱这种平庸的生活。
在参加了昂代尔维利侯爵的舞会之后,爱玛的幻想主义的思想更加严重。
后来,爱玛遇上了青年实习生莱昂,两人坠入爱河。
莱昂走后,一天,庄园主罗多尔夫见到了爱玛,并百般勾引她,最终,爱玛成了他的情妇。
爱玛狂热地希望罗多尔夫带她走,但罗多尔夫只是逢场作戏,最终还是抛弃了爱玛。
回到永镇后,爱玛又与莱昂幽会,沉湎于爱情的快乐之中。
为此,她从服装商人勒内那儿赊购了大量的服饰,债务越积越多。
勒内发现了爱玛的秘密,决定敲诈爱玛。
最终,爱玛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砒霜自杀。
二、爱玛的爱情悲剧――不切实际的幻想与追求(一)追求和理想的不切实际爱玛的爱情悲剧首先源于她不切实际的幻想与追求。
在早年的修道院生活时期,爱玛便受到了浪漫主义传奇作品的不良影响,爱玛开始在脑海中编织出一个个不切实际的爱情美梦,这也为她之后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读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爱玛是一个美丽,温柔又有才的女子。
她单纯而天真,会弹钢琴,懂绘画、刺绣,她本能够找一个好男人过幸福而平静的生活,然而爱玛却对她的婚姻感到沮丧,面对着周围男人的平庸,她开始任凭自己迷失在幻想的陷阱中,变得虚荣而放纵。
最终,受商人逼迫,服毒自尽。
对于爱玛的死有许多原因,教育、环境以及自己的情人等。
修道院教育对爱玛的毒害爱玛在修道院接受了贵族式的教育,沾染了爱好虚荣、逸乐的习气,追求“浪漫主义情绪”和“风雅生活的理想”。
宗教在这里被美化了。
她读《保耳与维尔吉妮》,听布道“,布道中间,往往说起的比喻,类如未婚夫、丈夫、天上的情人和永久的婚姻,在灵魂深处,兜起意想不到的喜悦”。
爱玛拥有聪慧的头脑,却有着一颗浮躁的心灵。
这成了她一生中致命的要害,即便是美貌、教养都无法将其心灵的庸俗抵消。
这样,她从书中吸收了一些糟粕,把书中的世界与现实中的世界、生活中的自己和书本里的角色混同起来。
修道院的生活极大地影响了她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她的人生悲剧由此慢慢形成。
腐化堕落的社会风气把爱玛引向深渊在这部小说里我们除了可以看见包法利夫人的身影外,还有就是那些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丑陋的嘴脸也是我们无法忘怀的。
比如在沃比萨尔做客时,孔夫兰侯爵做过王后的情人,决斗、赌博、抢夺妇女、无恶不作;还有对他们极尽热情的药店老板奥梅,他也阿谀奉承,耍尽手段,欺世盗名;还有道貌岸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与奸商勾结企图侵犯爱玛的纪尧曼等,他们都是包法利夫人身边的人,可这些人身上都流着资产阶级的血液,都带有资产阶级的烙印。
在这样肮脏不堪的环境下,包法利夫人被一步步地推上了不归路,对浪漫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欲望再加上资产阶级这个巨大推力,包法利夫人想不堕落想不毁灭都难。
福楼拜说:“任何写照都是讽刺,历史是控诉。
”爱玛的情人对其一生的影响精神上的情人——子爵。
在道特舞会上,爱玛遇到子爵,曾邀爱玛跳过两次舞,让爱玛为之倾心了一辈子,即使喝砒霜自杀的那一瞬间也不能忘记。
——浅析包法利夫人悲剧产生的原因在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一书中,对于其中的爱玛这一形象可谓是褒贬不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爱玛的命运是充满悲剧的,她的死既是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
这种悲剧既是爱玛自身造成的,更是社会使然。
一爱玛本人的性格是她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爱玛极富浪漫情怀,沉迷于幻想。
正如书中所说:“她的气质是多愁善感型的,而非艺术鉴赏型的,她寻求的是感情,而非景物。
”她渴望拥有浪漫的如同浪漫主义小说中描写的那中爱情,“她真想生活在一座古老的小城堡里,就像那些苗条修长的城堡夫人,整天呆在三叶形的尖顶拱门下”,她与夏尔结婚,以为自己得到的了这种爱情,眼前的男人就是她理想爱情的主人公。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夏尔这个人,谈吐就像街边的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又庸俗,恰似过往行人,连衣着也普普通通,引不起你半点激情、笑意或遐想”。
可想而知,浪漫的爱玛在与这样一个迟钝的人生活的现实面前,她的爱情理想首先破灭了。
既然爱情理想无法实现,爱玛便一心追求物质理想。
她寄希望于夏尔,希望他能成为名医,地位提高,可是,手术失败了,“她不分担他的耻辱,而是感到另一种耻辱:他这个人的平庸无能,已经多少次她没有看透,居然还想象他会有某种出息!”爱玛的理想又一次破灭了。
理想的一次次破灭驱使爱玛心安理得地投进情夫的怀抱,可是,她完全没有看清楚现实,单纯的以为可以跟罗道尔夫远走他乡,结果理想又一次破灭。
她更加疯狂地沉迷于物质的享受,以致债台高筑,服毒自杀。
无疑,爱玛的悲剧是她浪漫性情的必然结果,是她咎由自取。
二可是,我们又怎么能说爱玛的悲剧完全是她自己造成的呢。
她的浪漫性情源于她儿时所接受的修道院教育,在那里,她大量阅读浪漫主义的小说并沉迷其中,使得浪漫主义情怀根深蒂固。
[收稿日期]2009-06-22[作者简介]冯建民(1979———),男,汉族,黑龙江省黑河人,烟台南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讲师,许丽红(1982———),女,汉族,吉林省松原人,烟台南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助教,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及研究。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古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年)的代表作,亦是享誉世界的文学经典。
福楼拜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是法国19世纪小说史上三位巨人之一。
他出生于法国西北部鲁昂城一个医生世家,曾在巴黎攻读法律,后因病辍学,专心于文学创作。
他依靠丰厚的遗产生活,终生未婚。
福楼拜的出身对他的写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其创作风格明显带有医生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剖析的痕迹,并且具有浓厚的写实色彩。
《包法利夫人》以简洁、写实而又极其细腻的文笔,通过对一位年轻貌美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爱玛的情感生活和悲剧命运的描绘,呈现给我们一幅异常真实生动的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风情画卷。
这部伟大的作品开创了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它不仅改变了法国的小说,同时也改变了世界的小说。
有的评论家甚至认为《包法利夫人》结束了浪漫主义在文学作品中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是一部艺术上极其完美、精致的法语典范作品,有人将它视为学习写作者的最好教科书。
这样的评价毫不夸张。
《包法利夫人》问世以后,小说家们开始明白:即使是小说,也要精雕细琢。
[1](P78-81)作为19世纪法国文坛的一位巨匠,福楼拜对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
他认为文学的力量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作者怎样叙述、描写和处理。
这位低产作家在遣词造句上达到了苛求极端完美的地步。
《包法利夫人》花费了他将近5年时间,正反两面的草稿写1800页,最后完稿时却被删节至不到500页。
福楼拜的写作原则是不求夸张,只求把人原来的样子写出来———还有什么比人的本来面目更真切可感的呢?著名作家苏童就曾评价《包法利夫人》是一部包含人性弱点的百科全书,认为它几乎不带评判色彩地描述了一个女人在追求爱情和物质享乐时的可爱与可气、激情与痴狂以及任性与堕落。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仅仅是围绕一个不安分守己,屡屡偷情,最后身败名裂的女人展开叙述,侃侃而谈,娓娓道来。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老套的“红杏出墙,不得善终”的故事,在福楼拜的笔下竟微妙宛转,引人入胜,以至于每一部论及法国文学的书,必然要提及《包法利夫人》,且用尽褒扬之词,令人不得不感叹一般作家与文学大师之间有着多么遥远的距离。
爱玛的一生犹如戴着镣铐跳舞,充满悲怆。
可以说,在自己整个生命过程中,她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是什么,却把所有的生命激情毫无保留地释放,最终绝望地自杀。
在福楼拜冷静得近乎冷酷的叙述中,爱玛的悲剧一幕一幕真实地演示于读者眼前,不带半点浪漫情怀。
可她的美貌、多情、忧郁、梦想、激情、虚荣以及绝望,即使在作者缺乏同情和怜悯的描写下,依然令人感慨不已,乃至在掩卷之余还唏嘘再三,情不自禁地陷入对爱玛悲剧命运根源的深深思索。
一、不甘平庸,寻求浪漫爱情结婚之前,她以为自己有爱情,可是应当从这种爱玛的悲剧命运溯源———试析福楼拜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冯建民许丽红(烟台南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山东龙口265713)[摘要]世界文学经典《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法国文坛巨匠福楼拜的代表作,它描绘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爱玛的情感生活和悲剧命运,文笔简洁细腻,具有浓郁的写实色彩。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女主人公爱玛的婚姻悲剧进行综合分析,对其悲剧根源的探讨表明,一切女性内心都有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命运;梦想;悲剧54爱情得到的幸福却不见来,她想,一定是自己搞错了。
欢愉、热情和陶醉这些字眼儿,从前在书本中读到过,是那样美,但在生活中到底意味着什么,爱玛极想知道。
身段苗条、皮肤白皙、拥有一双迷人黑眼睛的爱玛,本是外省一个普通农户的独生女儿,却自小在修道院里受过贵族化的教育,并在浪漫主义爱情小说的熏陶中长大,成天幻想着上流社会的美妙生活。
她小家碧玉式的美貌和忧郁的气质,轻易地吸引了为其父亲治疗腿伤的乡村医生———平庸木讷的夏尔·包法利,接着,是丧偶不久的医生的求爱。
在父亲的安排下,豆蔻年华的她嫁给了已入中年的他。
那时的爱玛,率真无邪,心里怀着无限憧憬,梦想着传奇式的浪漫爱情,却在转身之间成为包法利夫人。
当新婚的短暂甜蜜过去之后,生活很快露出了黯淡、乏味的本来面目。
这个在修道院长大,会弹钢琴、画画,喜欢阅读和幻想的女人,越来越对平庸的丈夫和婚姻感到失望和沮丧,因为“夏尔这个人,谈起话来就像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庸俗,如同穿着普通衣服的过路人一样,引不起你半点激情、笑意或遐想。
他说,他在里昂居住的时候,从没想过上剧院去看看巴黎来的演员。
他不会游泳,不会击剑,不会放枪”。
受过良好教育的爱玛是个骨子里非常细腻、敏感的女性,她追求有情趣、有品质的生活,可是从头到脚深爱着她的夏尔·包法利实在是一个平庸、老实、毫无浪漫气质和远大抱负的人,不能理解也不能给予她那样的生活。
婚姻对于夏尔来说是幸福的诞生,亦是悲剧的开端,而对于爱玛来说,她开始怀疑人生的意义,并由此走上了追寻梦想、与现实抗争的不归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包法利医生和他的妻子应邀去沃比萨尔城堡参加昂代尔维利耶侯爵家的宴会,爱玛年轻的心被从未经历过的荣华富贵一冲击,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她憎恶处境的不幸,怨恨上帝的不公平,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就不能像那些腰身比她粗、举止也比她俗的公爵夫人那样过上她幻想中的美妙生活。
她虚荣的灵魂从此时刻不得宁静,终于抑郁成疾。
读到这里,相信大部分女性读者都会心绪难平:向往甜美的爱情,向往精致的生活,又有什么错呢?就像《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那么娇纵跋扈,又那么精明好胜,可她总是骄傲地活在白瑞德的宠溺之下,他给她锦衣玉食的生活,为她抵挡一切伤害,但她并不珍惜。
然而,并不是每个女人都能有这样的造化。
爱玛的娇俏动人、仪态万方,在她的生活圈子里亦是风光无比,可她得到的只有一个木讷的丈夫,两个虚伪的情人。
为了和情人幽会的开销,她要绞尽脑汁偷偷从家里弄钱,这是多么辛酸和不堪的现实。
她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爱情,惟一爱过她的却是她根本不爱的丈夫,只有他对她忠心耿耿、不离不弃,可这有什么用呢?她要的不是那样的男人和那样的爱情。
骑士般风度翩翩的情人,月光下的叹息和拥抱,心旷神怡的生活,才是她心中所想。
于是,被平庸现实包围的她,就一面守护着自己缠绵悱恻的内心世界,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一面在生活中一厢情愿地编撰自己浪漫与诗意的爱情童话,然后又眼睁睁地看着它一次次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
小说女主人公爱玛为追求浪漫而理想的爱情,终于与现实发生冲突,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拜伦说过,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的全部。
爱玛悲剧命运的根源就在于她作为一个女性,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和生命都奉献给了爱情,追求完美、理想而又浪漫的爱情,成了束缚她一生的镣铐。
[2](P54-57)此外,小说也阐释了一个人生普遍存在的困惑:人在追求完美、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往往会陷身欲望与现实的冲突,恰如戴上镣铐或落入陷阱,无法解脱,不能自拔,最终可能会导致失败或毁灭,尽管在挣扎过程中或许也有暂时的成功,但总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1839年4月,福楼拜写信给余法里时曾说道:“我们无始终的呻吟,我们给自己造出种种想象的痛苦(咳!最坏莫过于此);我们给自己建起种种非分的幻象;我们给我们的路种下荆棘,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真实的痛苦到了,于是我们不得不死,可怜的是我们的灵魂里面,一丝纯洁的阳光,一天平静的时光,一片云朵不生的天空,也得不到。
”在福楼拜看来,很多人总是喜欢追逐名利、贪求欲望,人总是执著于自己的愿望和理想,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追求和索取,但正是这种追求的欲望,往往使人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
追求,失败,再追求,再失败,再蹶,再起,人对美好事物的盲目追求有时候就是人给自己设下的陷阱,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人类总是在不断的追求与失败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从而不断地前进。
这也许是爱玛悲剧给我们的又一启示吧。
二、飞蛾扑火,陷入虚幻情网在荣维尔镇,爱玛结识了年轻实习生莱昂。
他浪漫而富有诗意,正好和向往风雅的爱玛情趣相投,自然而然地,这个俊美的金发青年爱上了爱玛。
可此时的莱昂还只是一个腼腆害羞的小伙子,他虽然爱慕爱玛,可是道德的束缚和天性的纯真令他不敢越雷池半步,只能一面心中苦恼,一面默默地关注着她。
爱玛也欣赏莱昂不俗的外表和优雅的风度,可是,追求浪漫爱情55理想的她并不急于表白,而是一边盼望与莱昂共赴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一面又担心那一天的到来会令自己不知所措。
为了压抑心中翻涌的激情,爱玛刻意在人前树立贤妻良母的形象,可在心灵深处,她却巴不得他猜透她的心事。
遗憾的是,年轻懦弱的莱昂根本就不明白她的良苦用心,反而心灰意冷,放弃了对她的非分之想。
他看似言行脱俗,其实骨子里非常肤浅,很快就厌倦了没有结果的爱情和千篇一律的生活,开始向往浮华的巴黎。
不久,他便离开了荣维尔镇,远赴巴黎求学。
莱昂的仓促离去使爱玛在感情上一下子失去了重心,原本对生活现实就不满意的她,将感情作为一种依托来保持心理平衡,但她幻想的城堡却坍塌了,这时候爱玛急需一种东西来支撑自己的精神,抚慰自己的心灵。
在她情感最低潮的时候,她生命中的第三个男人———富有、轻浮的罗多尔夫粉墨登场了。
这个男人与她平庸无能的丈夫和羞涩懦弱的莱昂截然不同,他傲慢、自负、富有攻击性,是个风月老手。
自第一次看到爱玛,他就想着如何把这个美貌的医生太太搞到手。
在其处心积虑、欲擒故纵的勾引下,爱玛逐步陷入他的情网。
而当情欲和对漂亮女人的征服欲得到满足之后,这个逢场作戏的浪子对爱玛失去了兴趣。
终于,在爱玛怂恿他带她一起私奔时,罗多尔夫趁机与她彻底了断。
惨遭情人无情遗弃的爱玛,心灵受到了重创。
在她最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她曾那样深爱过的男人却不知道在哪里花天酒地、追逐新欢,而一直以来她最瞧不起的丈夫却一如既往地对她不离不弃。
这是多么具有讽刺色彩的反差:你追求你得不到的,你得到的却是你不追求的。
而与莱昂的再次重逢,让这位刚从一场感情重创中恢复过来的爱玛再一次放弃了悔过自新的光明大道,又回到了追求虚幻爱情的独木桥,使其悲剧命运朝着毁灭的深渊不可逆转地滑去。
渐渐地,爱玛意识到婚姻生活中的平淡乏味在偷情私通的生活中也同样存在。
她后悔了,可为时晚矣。
长期以来,为了维持奢靡的生活和幽会的开销,她一直暗中预支金钱,从而落入了奸商勒乐先生的圈套,导致高利贷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远远超出了她的偿还能力。
为了还债,她先后找两个情人借钱,可罗多尔夫拒绝了她,莱昂也找个借口溜走了。
这使她认清了生活的冰冷现实,认清了曾经柔情蜜意的情人的虚伪冷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