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押题)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
- 格式:doc
- 大小:99.76 KB
- 文档页数:6
第2讲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汉初,在地方上实行①__________并行制,地方割据势力膨胀,造成“七国之乱”,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②__________”王国越分越小,③__________得到加强元朝,行省制度,目的措施影响,为了加强对辽阔的疆域的统治在地方实行④________制度。
中书省直辖河北、山西、山东,其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⑤________进行管理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⑥__________的开端【点题训练1】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书省、⑦______和尚书省,分别负责⑧__________、⑨ __________⑩________,⑪______下设六部三省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⑫____________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保证了⑬__________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以后历朝沿用【点题训练2】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⑲__________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⑳________,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1)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3、4、5、6、7、8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贵族政治遭到破坏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解析:C 由材料可以看出汉朝的统治者出身平民阶层,改变了过去宗法分封体系下的“世卿世禄”制,这反映了贵族政治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
分封制度在春秋时期开始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察举制度的含义是官吏察访人才向中央推荐,由中央任用的选官制度,材料都没有体现,故B、D两项错误。
2.(2015某某一模)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孝王X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
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
汉景帝的做法( )A.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B.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解析:C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梁孝王去世后,本应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但景帝却在此基础上将其余四庶子也分别封为王,将梁国一分为五。
这一举措实际上分化、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错误,C项正确。
王国依然存在,B、D两项错误。
3.“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
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
既下,则署而行之。
”材料叙述的是唐代哪一机构职官的职责(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枢密院解析:A 由“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可知该机构负责起草诏令,属于唐代三省中中书省的职能,A项正确;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枢密院负责军事,B、C、D三项错误。
4.(2016某某调研)“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金版教程】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研析把握考向(含解析)[真题再现]1. [2014·课标全国卷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祭天,官员、百姓祭拜自己的祖先,这都体现了“敬祖”观念,反映出人伦秩序对政治统治的重大影响,即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故选B项。
君主专制并非缘于宗教权威,故A项不符合史实;早在氏族公社时期就有祖先崇拜,故C项表述错误;皇帝祭天旨在通过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君主权威,而非强化宗法制度,故D项不正确。
答案:B2. [2014·北京高考]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 文官任知州B. 设三司使C. 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解析:唐末五代时期藩镇割据,地方势力强大,中央集权大为削弱。
宋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取在地方上以文官任知州的办法,故A项符合题意。
B、C两项主要是宋代为削弱相权而采取的措施,三司使、枢密院分别削弱的是宰相的财政权、军事权,故B、C两项错误。
D项主要是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出现于王安石变法时期,不符合题意。
答案:A3. [2014·四川高考]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A. 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 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 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 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解析:宋元至清,我国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地方自主性逐渐减弱,故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从表格信息看,自秦汉至清,各朝都设置“县”级行政区划,这说明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故A项表述正确。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针对训练第1部分第1单元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 北宋初年,“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这反映出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分化事权B.培植亲信C.频繁换相D.重视法治,这时期应是( )C.元代D.明代3. 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用,而宋代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
这反映了宋代( )A.官员选拔日益严格B.官僚机构日益臃肿C.宰相权力更加削弱D.政府机构趋向精细4. 有学者认为,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
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
这说明( )A.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B.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C.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D.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5. 《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这一制度( )A.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C.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6. 乾隆帝亲自主持编撰《四库全书》,每部分装三万六千余册,分别储存于华北和江浙等地;在编撰过程中,被销毁的图书约有三千种,几乎与《四库全书》收书量相当。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文化重心转移B.君主专制强化C.弘扬传统文化D.满足科举需求7.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指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可用于证明这一结论的史实是( )A."车同轨、书同文"得以实现B.出现"世胄蹑高位"的局面C.三省长官同为宰相D.废宰相,顾问人员参与谋划8. 在司法制度上,明朝制定了程序较为完善的审判制度和诉讼制度,甚至通过“重典治吏”来整顿官僚队伍。
第2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背景1.政治上:秦朝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王朝.2.经济上:封建的小农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思想文化上:战国时期法家集权思想.4.主观因素: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大略. 二、形成 1.皇帝制度(1)由来:秦王嬴政自认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2)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3)本质:君主专制,皇帝是专制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3.郡县制(1)内容: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2)作用: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4.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法律:秦始皇颁布秦律. (2)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3)文化:统一文字,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4)工程:修建驰道、开通灵渠、修筑长城.三、影响1.积极影响(1)强化了中央集权,使秦朝国力日益增强.(2)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形成、巩固国家统一及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2.消极影响:专制权威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战争,秦朝短命而亡.1.官僚政治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2.朝议制度秦汉时期建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由皇帝裁决,方能施行.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两者有区别,也有联系,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世袭制和皇位继承制,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考点一“家天下”的秦朝中央官制1.秦朝中央官制如何体现君主专制(1)三公九卿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分别向皇帝负责,国家军政大事的最终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2)太尉一职是虚设的并未授予大臣,便于皇帝直接掌兵权,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3)九卿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这都是为皇帝和皇家服务,“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2.三公九卿制的运作方式和作用(1)运作方式: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2)作用:形成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不同官职和机构之间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要求:从材料中找出“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的表现.材料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官员由皇帝任命,官员有职分、等级、俸禄,不再是世卿世禄.1.秦朝廉政建设的制度设计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史丞、御史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史.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史、监察史,或简称郡监.——摘编自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发现问题 秦朝形成了直属于皇帝的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监察体系,这超出了教材的表述. 命题角度 秦朝的监察制度设计内涵;周秦的政治制度比较;秦朝制度创新. 2.秦朝政治制度的“现代化”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发现问题 周秦之际的制度转型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命题角度 秦朝政治制度“现代化”的内涵;周秦政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考点二 “公天下”的郡县制 1.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2.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所反映的历史趋势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任用原则由世袭到行政任命,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变化,是政治改革的一大进步,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与先秦贵族政治的不同(1)不再是族权与王权的统一,而是形成了唯一绝对的政治权力——皇权. (2)不再层层分割政治权力,而是将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则集中于皇帝.(3)君主不再依靠家族势力来行使政治权力,而是通过官僚机构和官员进行统治,各级官员都对皇帝负责.(4)不再是各级政权都实行世袭制,而是只有皇位实行世袭制,其他官僚都由皇帝任命.要求:分析材料,论证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和秦朝的郡县有何差异.史料一(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史记》(哀公二年,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左传》史料二秦朝疆域图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已陆续设立郡县,县的规模、地位高于郡;郡县设置与兼并战争有关. (2)秦朝形成了郡县两级管理体制并推广到全国;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县隶属于郡,这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1.郡县制的利弊得失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不知有司之官……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发现问题顾炎武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认识郡县制,蕴含着限制皇权的新思想.命题角度郡县制对君主专制的影响;郡县制的变革与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转型;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利弊.2.秦朝政治制度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许倬云《历史大脉络》发现问题秦的统一和制度创新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特的地位.命题角度秦的统一和制度创新的关系;秦朝的文明传承和制度创新;周秦政治与天下一统的内在关联.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1.命题点:君主专制统治与人伦秩序(2014·课标全国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 B解析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并且皇权至上与祭天、祭祖先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项;仅从题干材料中无法得出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的结论,排除D项.2.命题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体制上的开创(2015·海南高考)《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 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答案 A解析材料中“罢侯置守”指的是废除分封制的“诸侯”,改为任命郡县制的“郡守”,因此材料是指秦朝实行郡县制,A项正确,B项错误;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国有制度,而秦朝时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C项错误;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随分封制度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瓦解,D项错误.3.命题点:君主专制统治下的外戚干政和权臣弄权现象(2014·天津文综,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答案 C解析自秦汉以来,中国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的皇帝制度,君权至高无上、君位独尊、不可僭越.君主为防止大臣擅权往往又重用身边的人,一旦君主昏庸或年幼,易造成大权旁落,出现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权臣弄权等现象,故应选C.1.命题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渊源(2018·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一般认为,在以分封制为主的时代中,县制较早地出现于公元前688年的秦国.与县相比,郡有军事渊源,在一开始,郡被认为不如县重要,但最终县成为从属于郡的一级行政单位.这反映出()A.当时秦国已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B.魏国与周边各国的争霸战争频繁C.当时各国都普遍实行了郡县制度D.先秦已具中央集权制发展的趋势答案 D解析秦统一后才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魏国,B项错误;普遍实行了郡县制度,与材料中“在以分封制为主的时代中”不符,C项错误;材料说明先秦时已出现郡县制的萌芽,反映了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趋势,故D项正确.2.命题点:爵秩变化折射出的秦汉时期的政治转型(2018·贵阳一中检测)战国至秦汉,爵级繁细,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晋升之梯.这种现象()A.加速了小农阶层的分化B.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集中化C.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D.有利于促进官僚政治的形成答案 D解析由材料可知,战国至秦汉时期,新的爵秩变化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政权的垄断,有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发展,故D项正确.3.命题点:血缘维系的秦汉皇权承袭制度(2018·郑州联考)秦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皇位宝座千万世都传下去;汉王刘邦成为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表明()A.中央集权得以不断强化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C.分封制依然存在D.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答案 D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非治国思想,故B项错误;秦朝废除了分封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秦始皇的想法和刘邦的约定都是要保证依照血缘关系加强君主对国家的统治,故D项正确.4.命题点:秦朝太尉一职设而不授的历史缘由(2017·济宁期末)有学者认为:“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这说明()A.秦设太尉官职是后人的猜测B.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C.太尉设而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D.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答案 C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太尉没有授予某人,而不是没有或废除太尉之职,故A、B项错误;太尉一职设而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故C项正确;秦统一六国后才设置太尉一职,故D项错误.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7·泉州高考适应性练习二)战国后期,苏秦被任命为纵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担任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这反映了()A.中国实现局部统一的趋势B.分封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社会转型改变传统用人观答案 D解析材料中苏秦“担任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相”,有六国存在,体现不出当时出现了局部统一,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指天子分封诸侯维护统治,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是指官员由帝王任免,而不是世袭,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苏秦一人可担任六国相,可知与传统一人代表一国观念不同,故D项正确.2.(2018·福建高三文综质检,24)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谥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谥法.秦始皇此举意在()A.维护皇权尊严B.弘扬三纲五常C.废除宗法制度D.取消分封制度答案 A解析根据题目中“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得出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核心是皇权至上,而秦始皇此举之意正是维护皇权尊严,故A项正确.3.(2017·安徽皖智教育1号卷联盟高三11月联考,2)秦统一六国后,“销天下之兵于咸阳,铸铜人十二”.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秦始皇实行此举措的目的是()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确立官僚政治制度C.努力完成全国统一D.实行军事上的集权答案 D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在军事上采取在咸阳销毁全国的兵器,同时规定调动军队的凭证虎符由皇帝控制,其目的在于实行军事集权以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4.(2017·吉林一模,2)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A.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B.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C.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D.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说明朝议制度有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故A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皇权至高无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朝议制度,没有反映中央机构,故C项错误;朝议制度不能说明秦代中央官制完善,故D项错误.5.(2017·益阳高三9月调研,2)《中国历史十五讲》说:“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这一“政治制度”是指()A.郡县制度B.皇帝制度C.行省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答案 D解析据材料中“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可知是实行中央集权制,这有效地阻止了地方割据,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6.(2017·天津和平一模,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但历代皇帝“分王子弟,以为屏藩”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朝.这一现象说明()A.分王子弟是封建专制的体现B.宗法体系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的稳定D.周代制度在后代得以延续答案 A解析历代皇帝“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宗法体系不是中央集权的基础,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分封制不利于政权的稳定,故C项错误;分封虽然在后代得到延续,但是后来的分封已经不等同于西周的分封了,后代的分封是君主专制的内容和体现,故D项错误.7.(2017·宜宾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4)秦汉时期郡守作为中央代表,限于外郡人,在一郡之中享有全权处置且不受任何阻碍的权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秦汉时期郡守多由中央官员充任B.秦汉郡守享有任命郡内各级官员的权力C.对郡守的限制和放权巩固了统治D.郡守权力过大导致汉代地方分裂割据答案 C解析“限于外郡人”限制了郡守的权力,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一郡之中享有全权处置且不受任何阻碍的权力”保证了郡守对郡内事务的充分决策权,有效管理地方,巩固了统治,故C项正确.8.(2017·周口高三期末,2)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D.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答案 D解析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全面推行郡县制,着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使得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B项错误;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故C项错误;“启继禹位”使“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宗法政治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法则,皇位继承原则是对其完善和发展,故D项正确.9.(2017·山西三模,24)《吕氏春秋》载:“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据此判断,嬴政时,铸“半两”意在()A.突显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B.宣传“天尊地卑”的思想C.显示王权至上,大秦一统D.促进大秦帝国内部的贸易往来答案 C解析材料天圆地方仅表明天子顺承天意,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天尊地卑、等级秩序的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天圆地方是天子统治天下的哲学基础,体现了天子顺承天意,至高无上的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半两”钱表达了天子与天地的关系,故D项错误.10.(2018·衡阳十校高考调研冲刺预测,24)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该规定是为()A.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B.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C.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D.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答案 B解析材料是对官员调任的规定,与官员任用程序无关,故A项错误;官员调任不允许带原有官吏,这样可以防止官员势力坐大形成利益集团,从而可以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故B项正确;材料中对官员调任的规定与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对官员数量进行减少,因而无关官员数量的多少,故D项错误.11.(2017·淄博二模,24)战国时期秦国司法机关受理案件后,要把当事人的姓名、身份、籍贯、是否有前科等问题写成书面报告;然后前往现场勘验、调查,每一过程都要做笔录;庭审时要听取当事人双方的口供,可进行刑讯;最后,司法机关做出判决.整个审判过程都记录下来,制作成“爰书”.秦国的这种做法()A.成为统一六国的司法保障B.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C.反映了对司法程序的重视D.保证了审判公正合理答案 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内部的司法运作程序,成为统一六国的司法保障,言过其实,故A项错误;形式主义是指形式大于内容,对内容的忽视,材料中客观公正的陈述,同时肯定了司法的可执行性,故B项错误;“可进行刑讯”说明保证了审判公正合理太绝对化,故D项错误.12.(2018·河北衡水金卷高考模拟,25)在秦代,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的,同时设置官府中掌管薄书案牍的吏胥,辅助官员履行政务.这表明秦代()A.已出现了完整的官僚体系B.平民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C.官僚政治的模式已经形成D.中央文官的地位较为突出答案 C解析秦朝是古代中国官僚制度的奠基时期,其官僚体系刚刚从贵族政治演变而来且尚处于雏形阶段,故A项错误;在古代中国取代贵族政治的只可能是官僚政治而非平民政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官员之下已设置有辅助其履行政务的吏胥,古代中国官僚政治的基本模式业已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刻意突出“中央文官”的特别地位且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对比,故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在古代中国,有些称呼具有深层次的含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过去这二十年考古发现的另一个重要启示在于王畿和东部地区在体制上的不同.譬如,不管东方的诸侯在传世文献中怎样称呼,在考古发掘所得的青铜器铭文中他们均自称为“侯”……相反的,在陕西王畿地区的贵族宗族之长从未有称“侯”,而常常是被称为“伯”,有时为“仲、叔、季”. ——许倬云《西周史》材料二秦王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体制角度分别指出上述两类称呼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皇帝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能体现这一地位的具体制度.答案(1)原因:东部地区按照分封制来称呼;王畿地区按照宗法制来称呼.(要对应写出,笼统写宗法制和分封制不得分)(2)地位:至高无上(或天下独尊).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解析(1)据材料“东方的诸侯”在考古发掘所得的青铜器铭文中他们均自称为“侯”可知,东部地区按照分封制来称呼;据材料王畿地区的贵族宗族之长从未有称“侯”,常是被称为“伯”,有时为“仲、叔、季”可知,王畿地区按照宗法制来称呼.(2)第一小问地位,据材料秦王自认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和“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可见皇帝地位至高无上或天下独尊;第二小问制度,具体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14.(2018·山西康杰中学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很多现代中国的作者,称之为“封建社会”,并且以此将它与欧洲的feudal system相比拟,其结果总是尴尬.欧洲之feudal system被称为feudalism起源于法国大革命之后,当日作者以此名词综合叙述中世纪一般政治及社会特征,并未赋予历史上的意义……征之中国传统文献,“封建”也与“郡县”相对,所以将汉唐宋明清的大帝国、中央集权、文人执政、土地可以买卖、社会流动性大的郡县制度称为封建,更比拟为欧洲的feudal system,就是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概括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简要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答案观点:称秦汉以来的中国社会为“封建社会”是不恰当的.论证:封建社会是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形态的一种概括.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更类似于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即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没有绝对的统治权;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故“分封制”通常也被表述为“封建制”.秦汉以来,随着三公九卿、郡县制等一系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君权日益得到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渐加强.解析依据材料中“很多现代中国的作者,称之为‘封建社会’……结果总是尴尬……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等信息可以概括出作者对“封建社会划分观点持不同意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西欧封建社会的含义以及中国分封制下中央权力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比较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做到论从史出,有理有据.。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
汉武帝此举( )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C.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A[汉武帝改变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意在削弱贵族政治,丞相由皇帝亲自擢选也能加强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故A项正确。
]2.(2017·湖南长郡中学高考模拟)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
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正式作为内朝的领袖执掌朝政。
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
下列对这种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B.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C.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D.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D[霍光掌权位于三公之上并不代表三公被剥夺相权,故A项错误;外戚担任大将军不意味着军人执政,故B 项错误;卫青入内朝加强了皇权,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西汉后期外戚专权掌控内朝成为惯例,故D项正确。
]3.(2017·天津河西区高三质检)“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
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
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外戚、宦官权力过大B.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C.君权至上的结果D.中央集权所致C[外戚、宦官权力过大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根源,故A项错误;虽有外戚、宦官专权,但他们的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是皇权的延伸,君主的权力并没有受到制约,故B项错误;外戚和宦官是皇帝的亲信,之所以能交替专权,关键在于他们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是君权至上的结果,故C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4.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 )A.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B.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C.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D.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C[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是在东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文化教育,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南朝时期寒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南朝历代君王为了强化皇权,任用寒人,在内朝,寒人典掌机要,在外朝,寒人通过担任典签对地方进行控制和监察,此外,南朝时的将帅大多出身寒门,根据以上分析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故C项正确;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5.(2017·武汉高中毕业生模拟)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
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
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
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A.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B.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C.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C[材料没有体现三省六部运作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三省长官行政级别降低,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豆卢钦望因品级低不敢参与政事可知,三省六部主要职责是处理军国政事,是行政权集中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三省六部的长官,没有体现出当时官僚机构的完整,故D项错误。
] 6.贞观年间的乡贡须先经过当地尊长和州县官批准,再由户部审阅,才送吏部考试,不是二百九十三姓(国家登记管理的家族)的人,不得参与乡贡。
这一要求( )A.凸显察举制和科举制的优点B.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C.说明唐代科举资格审查严格D.在于控制科举的录取比例C[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不是二百九十三姓(国家登记管理的家族)的人,不得参与乡贡”可知,统治基础并未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唐朝科举资格审查的严格,故C项正确;根据题意,并未提到控制科举的录取比例,故D项错误。
]7.(2017·衡水高三摸底)北宋初立,有千百个州县行政单位,后采取措施,在众多州县之上设置一级行政机构“路”,以此达到“振领而群毛理”之意。
这一做法( )A.分化了地方行政大权B.严密了地方监察体系C.可收统摄管理之功效D.便于地方官向上奏事C[在州县之上设置新的行政机构“路”,显然是扩大而非分化了地方行政大权,故A项错误;“路”是新设置的地方行政而非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相比宋初千百个州县行政单位,作为其上级行政机构的路在数目方面必然相对较少,有利于收统摄管理之功效,故C项正确;设置新的行政机构并不一定便于地方官向上奏事,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故D项错误。
]8.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
”该同学研究的政治制度( ) A.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B.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D.使得专制主义空前强化C[依据材料“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可以判断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拥有大权,但是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C项正确。
] 9.(2017·榆林高三模拟)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
这确保了监察权力的( )A.分散行使B.法制化C.独立运作D.世袭化C[材料说的是“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不是说监察权力分散行使,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及监察权力的立法保障,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这样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监察权力的继承问题,故D项错误。
]10.“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兼制,缓急繁减,咸克互济,可为尽善。
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
”材料主要反映明朝废丞相后( )A.权力过于分散B.行政效率提高C.中央集权加强D.君权空前强化A[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出现“事难画一,缓急不辨”的局面,究其原因就是“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导致的权力过于分散,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明太祖罢丞相所导致的是行政效率的低下而非提高,故B项错误;明朝罢丞相之后出现的是专制皇权而非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错误;明朝废丞相后确实出现君权空前强化的局面,但这在材料中却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11.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为防止布政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
明朝以上举措体现了( )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意图B.三权分立的民主化的特点C.宰相权力下放地方的趋势D.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D[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对地方机构的改变,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体现在中央机构变化上,故A项错误;明朝是封建王朝,其机构设置虽有互相监督的作用,但不能体现出民主化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设置的布政使司等官员不是宰相权力下放后的机构,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各行职权,权力分化,又各设左右布政使防止专权,可知该举措的目的是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 12.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
这反映出( )A.伦理教化逐步加强B.专制主义日益强化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B[结合所学知识,伦理教化和思想控制更多地体现在“三纲五常”和对百姓的控制上,而题目中强调的是“忠”,强调的是对君主的“忠”,故A、C两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史官的思想,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哈尔滨三中高三模拟)(25分)宰相是中国古代辅政首脑的统称,它上承皇帝制度下启官僚制度,是古代行政体制的枢纽。
宰相及宰相制度对古代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统计表士。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自陈国生《论我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材料三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
趋势维何?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
法则维何?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不断用近臣外派来掌控国家,一旦权重,即被替代闲置)。
——李俊《中国宰相制度》(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15分)(2)论证材料三中关于中国宰相制度的观点。
(10分)(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表格,宋以前宰相籍贯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山西、江苏,宋代以后除上述地区以外,湖北、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地也有分布,据此可以得出宋以前主要集中在北方各省,宋代以后南移和均匀化;根据材料二表格,宰相籍贯分布:西汉主要在咸阳、沛县,唐朝主要分布在长安、咸阳、西安、洛阳;两宋以开封居多,明朝晋江居多,由此可以得出历代帝乡所在地、政治中心区附近分布密集;第二小问,可以从经济中心的转移、南方文化教育发展、选官制度的变化、政治和军事中心的特殊条件等角度回答。
第(2)问,首先从材料中提取观点,如:相权不断削弱;通过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使相权削弱;再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
【答案】(1)特点:宋以前主要集中在北方各省,宋代以后南移和均匀化;历代帝乡所在地、政治中心区附近分布密集。
成因:经济中心南移;南方文化教育发展;唐以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导致世家大族垄断选举,科举制的实行使选官范围扩大,宰相籍贯分布均匀化;政治和军事中心给个人行政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政治中心倍受统治阶级重视,所以帝乡多宰相,宰相籍贯分布在政治中心尤为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