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态与环境》第4-6章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1010.50 KB
- 文档页数:63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会考复习纲要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体液血浆淋巴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血浆组织液例: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2、内环境的成分:血浆的成分:水、无机盐、蛋白质(如血浆蛋白,但血红蛋白就不是,因为太在红细胞内)、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3、内环境的作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养料、O2外界环境 ================== 血浆 ======= 组织液 ====== 细胞内液废物、CO2 淋巴4、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②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③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④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一、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分析综合作用)(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2、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a、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b、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兴奋时,形成动作电位:内正外负;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①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细胞体的膜树突的膜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所以是单向传递。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由(占2/3)和(占1/3)构成注意:①“体内”指与外界环境不能直接相通的内部环境;②人体内环境仅仅指细胞外液构成的环境;细胞内的液体统称细胞内液;③细胞内液≠细胞液(特指液泡内的液体);④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官腔内的液体都不属于人体内环境。
2.细胞外液主要包括(位于血管)、(位于淋巴管)和(位于细胞间隙),绘制它们相互联系的概念模型。
注意:①血浆与血液、血清的关系:血液=血浆+血细胞;血浆=血清+纤维蛋白原②全身所有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一般组织细胞如肌细胞、肝细胞、神经细胞、胰腺细胞等都等生活在中;血细胞主要生活在中;淋巴细胞主要生活在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在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中。
2.细胞外液中的成分血浆是由(占90%),其余包括(占1%)、 (占 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和激素等)特别提醒:通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来源记忆它们所含有的成分:血浆成分的主要来源有:①②③组织液成分的主要来源有:①②淋巴成分的主要来源有:①注意:①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含量少于血浆。
②细胞内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DNA和RNA等一定不属于内环境③细胞分泌的外分泌液如唾液、胃液、胰液、泪液、汗液等一定不属于内环境。
3.细胞外液(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其大小主要取决于。
注意: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和的含量有关;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源自其中的和。
人体血浆中渗透压约为 KPa。
(2)酸碱度:细胞外液中PH,主要由缓冲物质如和等离子调节。
人体血浆中pH接近。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左右。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内环境的功能:它是的媒介。
2.内环境稳态:指机体通过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和的的状态。
Eg:不同人的体温有差异,一个人一天中不同时刻的体温也有变化,但人体不管处于寒冷或炎热条件下体温都可以维持在37℃左右;正常人体中血糖含量维持在 g/ml。
《稳态与环境》基础知识梳理(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1.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的方法。
[课本60页]2.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常用的取样方法有和。
[课本61页]3.调查昆虫卵、蚜虫、跳蝻的密度等,也可以采用法。
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采用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许多动物、,不适合用样方法,常用的方法之一是。
[课本62页]4.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可以反映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情况,因此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课本62-63页]5.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
6.种群的J型增长:a.在条件充裕,适宜,没有等理想条件下。
b.种群的数量每年以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课本66页]7.种群的S型增长:a.形成原因:自然界的和是有限的;天敌的制约。
b.特点: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
c.K值,又称,(会/不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d.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先后,在时增长速率最大。
[课本67页]8.在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又称。
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以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这是大熊猫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
因此,,从而提高,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67页]9.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等。
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
[68页] 10.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甚至成为决定性因素。
研究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种群变化的因素,对于、,以及都有重要意义。
[68页与社会联系] 11.培养液中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的方法,要用到的仪器是: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滴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待酵母菌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时,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必修3《稳态与环境》六、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 1、免疫的概念: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功能。
注:概念中“抗原”可以是外来的病原体,也可以是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的细胞。
2、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免疫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 3、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吞噬作用、抗菌蛋白和炎症反应。
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特异性免疫 (2)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体对各种病原体的防御作用,即对病原体不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
(先天性的)特异性免疫:指人体针对某种病原体由特异性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参与的防御作用。
(后天性的)(3)特异性免疫①发挥主要作用的细胞:是淋巴细胞,包括B 淋巴细胞和T 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为B 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为T 淋巴细胞。
②类型: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由B 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附:人教版非特异性免疫(体液中的抗体与侵入机体的的抗原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从(能长期存在,当同一种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和消化) (能长期存在,当同一种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效应B 细胞)【特别提示】①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如细菌、病毒、花粉等异物以及自身衰老的细胞等。
②抗体是指具有识别特定抗原的特异性蛋白质。
细胞免疫:通过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区别作用对象抗原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作用方式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群落)和非生物成分(无机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二、生态系统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
●人工生态系统:可分为农业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附: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1)概念: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2)范围: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和大气圈下层。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温度、水等。
(人教版: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
地位: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作用: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把光能等转化为有机物中能量。
生物成分消费者类型:主要是各种动物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植物的传粉、种子传播等有重要作用。
分解者类型: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
地位: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作用:把动植物遗体、排遗物等中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返回到无机环境中。
【特别提示】(1)一个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包括非生物成分、生产者、分解者。
(2)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腐食性动物蚯蚓、蜣螂等属于分解者。
(3)并不是所有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真菌属于消费者。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由于营养关系而形成的结构。
如:草虫食虫鸟肉食性鸟生产者一(初)级消费者二(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更为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精选2019-2020年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生物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苏教版复习特训六十七第1题【单选题】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瓶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共含有三个营养级。
若每个营养级每日每小时的耗氧量如图中曲线所示,则曲线a、b、c所反映的营养级依次是( )A、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B、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C、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D、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B、野兔的总能量约是绿色植物总能量10?20%C、狼的数量略有减少,对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不太大D、鹰、狼、云豹的种间关系表现为竞争【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A、B、C、D、【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在阳光明媚的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固氮微生物再利用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稳态、环境与调节是现代生命科学核心理论之一。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的知识点你掌握了多少?接下来店铺为你推荐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一起看看吧!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6. (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的电位:内正外负。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分为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1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苏教版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生物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知识点练习
第1题【单选题】
某生态鱼塘中有如下食物链:浮游植物→A种鱼→B种鱼。
下图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个体数量的相对值。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三种生物中,物种甲所含总能量是最多的
B、物种乙的数量突增,短时间内物种甲的数量会增加
C、物种丙表示B种鱼,该种群所处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最少
D、不同地段、不同层次上获得的能量不同,可能导致物种乙在鱼塘中分布不均匀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从能量流动的特点来看,E捕食生物B和D最为经济
B、生物G是一种杂食动物,它占有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生物H占有三种不同营养级,它的数量较其他生物更为稳定
D、G和E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天然森林很少发生松毛虫害,近几年来,某人工马尾松林常发生严重松毛虫害,其主要原因是
A、人工林内松毛虫繁殖能力强
B、人工林成分单一,营养结构简单
C、马尾松适应性差
D、该地区气侯适宜于松毛虫生长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原因是( )
①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
②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③某营养级中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