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交流讲义
- 格式:pdf
- 大小:29.56 MB
- 文档页数:62
根据苏州市总体规划要求,苏州高新区西北部地区将以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京杭大运河、绕城高速公路、世纪大道及沿太湖公路等为交通骨架,实施出口加工区、浒墅关经济开发区、东渚开发分区、通安开发分区及旅游度假区组团开发、平行推进,努力建设一个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湖光山色秀美,适合创业和居住的湖滨城市。
苏州市首个城市总体设计新构想:双城两片2010-04-13 09:45我市首个城市总体设计通过专家论证苏城新构想:双城两片苏州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
制图胡建益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十字轴带、五楔渗透、多心多点、绿廊相通“T轴双城两片”结构T轴指主城城区(古城和高新区)、新城城区(主要是园区)构成东西向横轴,相城和吴中片组成南北向纵轴;双城由主城城区和新城城区组成;两片指围绕吴中和相城形成的城市功能片区千年古城如何展现古今文明辉映的新气象,都市形态如何与世界著名城市相媲美。
苏州从去年3月就启动了《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2008—2020)》(以下简称总体设计)的规划研究。
经过近两年的调研、分析、设计和论证,昨天,这份事关苏州未来城市发展的规划“蓝图”通过了国内专家的论证,这也标志着苏州诞生了第一份城市总体设计。
它将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配合使用,作为指导苏州中心城区各项规划建设的依据。
现有的“4+1”格局难以形成统一规划【现状】苏州是一个有机整体,可是长久以来东、南、西、北、中相对分隔的“4+1”格局,很难形成统一的规划体系。
如高架路导致对城市交通、景观和功能的分割,快速路两侧形态杂乱,风貌参差大,建筑品质悬殊。
苏州固有的城市水系,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反而成了区块、路段、街道划分的界限。
目前的高新区、相城、园区、吴中、老城分散建设,失去了整体性,各自建构完整体系,反而加剧了分割。
昨天与会专家认为,苏州城市现状结构较为“破碎化”,各片区次结构脱离主结构,相互错位,亟须统筹设计。
【规划】权威调查显示,苏州最引以为豪的方面,只有%的市民选择经济高速增长,而有%的市民选择悠久的历史文化,18%的人选择优美的自然环境。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3.10.18•【字号】苏府[2003]167号•【施行日期】2003.10.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苏府P2003]167号)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各直属单位:现将《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确保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如期顺利完成。
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二00三年十月十八日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为圆满完成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根据建设部建函规[2003]115号、省建设厅[2003]302号文件精神和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03]31号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我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一、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一)构建“区域城市”的整体框架,以生态、环境、资源、空间容量为限定,确定远景规划,健康有序推进社会、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以实现“两个率先”为战略目标,通过总体规划的编制,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城市建设思路,落实发展空间和建设项目,提出具体的建设实施建议。
(三)围绕城市发展重点、突出解决关键问题,以提升城市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加强政府对城市发展的调控能力。
规划主要研究落实政府投资的项目和政府可调控的项目,以引导城市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而对于由市场决定的开发建设活动,则主要提出土地总量控制和布局引导。
(五)强调各项规划的协调整合,使城市得到有序和谐和可持续的发展。
二、规划的范围、期限和主要内容(一)范围:全市域,包含五县级市范围,面积 8488 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近期到2007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年。
(三)规划的主要目的:1. 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城市发展战略及重点,确定近期、远期、远景的城市建设规模及构成和分布。
苏州中心设计分析报告概述苏州中心是一个位于中国苏州市中心地带的大型综合性项目,涵盖住宅、商业、办公、文化等多个功能区域。
设计师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充分利用现代建筑技术,打造了一个独特而具有吸引力的城市中心。
设计理念苏州中心的设计理念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打造一个既有现代氛围又不失古朴风情的空间。
设计师以苏州的传统园林和水乡特色为灵感,融入了精心设计的庭院景观和人工湖泊,使整个项目既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又保留了苏州独特的城市风貌。
布局设计苏州中心的布局设计考虑到了城市交通、人流流线和景观效果的因素。
整个项目分为几个主要功能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办公区和文化区。
这些功能区域之间通过步行街、桥梁和绿化带进行连接,使整个项目形成了一个有机而流畅的整体。
在住宅区,设计师将建筑物布置成一个个小区域,每个小区域围绕着一个独立的庭院景观。
这样的设计不仅增加了住户的私密性和舒适性,还为居民提供了一个社交和休闲的场所。
商业区和办公区则采用了现代化建筑和商业街的设计理念,注重交通便利和商业配套设施的完善。
同时,设计师还在商业区设置了一些独特的景观元素,如人工湖泊和喷泉,以增加游客的体验感。
文化区是整个项目的亮点之一。
设计师在这里打造了一个现代化的文化中心,包括艺术展览馆、剧院和图书馆等设施。
这些设施的设计兼顾了功能性和艺术性,使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城市的文化氛围。
技术创新苏州中心在建筑技术方面也有不少创新之处。
首先,设计师在建筑物的外墙设计上采用了自洁技术,使建筑物能够自动清洁并保持外观的美观。
其次,项目还采用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太阳能和地热能,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
此外,设计师还在建筑结构和园林景观设计中注重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建筑物采用了高效隔热材料,以减少能源消耗。
同时,庭院景观利用了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系统,为植物提供足够的水源,并减少雨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结论苏州中心作为一个综合性项目,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充分利用现代建筑技术,打造出了一个独特而具有吸引力的城市中心。
城市设计概论讲义第一章基本概念1.1 “城市设计”的多种理解1.1.1 注重三维空间的城市设计沙里宁“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的组织艺术”,“基本上是一个建筑问题”。
丹下健三“城市设计是当建筑进一步城市化,城市空间更加多样化时对人类的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
英国城市设计小组“城市设计是为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游憩而随之受到大家关心和爱护的那些场所的三维空间设计”。
1.1.2 作为艺术处理的城市设计早期的城市设计主要是被看作是艺术的处理。
“是创造性的活动。
在社会、经济、技术和政治变化的环境中,通过创造性的活动,设计、修改和控制城市环境的形式和特征,体现地方特色”。
戈斯林“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设计是针对视觉环境满足任何城市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愿望的尝试”。
英国建筑与建成环境委员会“城市设计是为人们创造场所的艺术。
它包含场所作用的方式和例如社区安全、形象的问题。
它关注人与场所之间、运动与城市形态、自然与建成肌理的关系,以及保证乡村、城镇和城市成功发展的途径”。
1.1.3 针对公共领域的城市设计拉艾“城市设计是建筑形式与开放空间在社区环境中的合成”。
卡坦尼斯“简言之,城市设计是有关城市化地区的形态的学科”。
林奇城市设计要处理“可能的城市环境的形式”,“为聚居地或其重要部分的使用、管理和形成创造可能性的艺术”。
1.1.4 强调功能组织的城市设计美国建筑师协会“城市是由建筑和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
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
林奇“城市设计是对于一个广阔地区内的活动和物体的总体空间布局”。
“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活动的交织,从城市空间结构上实现人类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之共存”。
1.1.5 关注环境与行为互动的的城市设计十人小组(TEAM 10)“城市设计必须首先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视觉联系和其他感知关系,重视人们对时间及场所的感受,创造舒适与安宁的感觉”。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发稿时间:2004-11-11 阅读次数:89142)1.城市性质:苏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2.发展目标:在规划期内苏州全市域基本实现农业、工业、科技、教育现代化,经济繁荣、文教科技发达、人民生活富裕、道德风尚良好,城镇体系与城市布局合理,职能完善。
苏州中心城城市设施水平达到基本现代化,古城风貌得到进一步保护与发扬,成为与国际经济接轨,高度开放,经济发达,国际上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
3.城市规划区范围:面积2014.7平方公里(包括吴县市的市区、太湖度假区、及东山、西山、镇湖、太湖、渡村、望亭、通安、东渚、光福、胥口、浦庄、横泾、东桥、黄埭、渭塘、湘城、木渎、越溪、藏书、郭巷、车坊、甪直、黄桥、蠡口、陆慕、北桥、太平、阳澄湖28个镇;吴江市的同里、屯村2个镇;昆山市的周庄、锦溪、巴城、正仪、南港5个镇)。
4.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近期为128.1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2.0万人。
2005年149.1万,其中吴县市区13.5人。
远期为185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5.0万人。
用地规模:近期为134.4平方公里,其中吴县市区12平方公里。
2005年为150.2平方公里,其中吴县新区13.5平方公里。
远期为186.9平方公里,其中吴县市区15平方公里。
5.总体布局:城市布局结构形态采用“组团式”布局,由城市组团,山脉、河湖、大块绿地组成完整的自然空间。
各组团相对独立、集中发展,相互间以干道相串联,形成整体的组团分明、多中心、开敞的布局形态。
6、城市道路网规划道路系统的主骨架是井字形快速路加三环的道路系统。
古城内保持原有路、河格局,严格限制道路拓宽。
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行“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原则。
保护整个古城以及与古城有密切历史、文化、景观联系的地段和风景名胜区。
保护内容为:控制古城容量,优化环境;保护古城风貌;完善职能,改善、改造基础设施、居住条件、公共服务设施,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求。
苏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第一章前言一、世界区域城镇体系发展及其规划态势区域空间的演化是建构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过程,而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功能组织方式在空间上的具体表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在全球范围的延伸、后工业化经济组织关系的巨大变革,城镇发展的日益区域化、区域发展的日益城市化,已成为城市—区域空间发展的主体趋势。
为了能在这个全球竞争体系中占据更高的地位,强化不同尺度内的区域联合以形成具备更大竞争力的全球区域,成为政治权力机构与经济发展机构的主动要求。
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区域集团化的浪潮,其成员单位大多已超出城市的范畴,经济、空间协调组织尺度也已扩大到国家间层次。
区域内各个城镇将通过产业的协调分工、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密度基础设施的联系,构成一个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区域整体。
因此可以说,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区域空间规划已不再是仅仅解决自身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更具有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以获取更多发展机会等内容,即空间规划更多地具有了空间政策的内涵,成为一种参与全球性竞争的战略手段。
城镇是区域经济、社会要素积聚、运动的中心。
城镇体系是区域空间的基础支撑和演化的动力载体,反映了区域社会、经济及环境的运作特征与整体情况。
城镇体系规划越来越成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力量的双向共同需求。
从自上而下的角度看,城镇体系规划是一种以空间资源分配为主要调控手段(制定“空间准入”规则、实施“空间管制”)的地域空间规划。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空间管制如同法规、税收等一样,是政府握有为数不多而行之有效的调节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当今环境中,城镇体系规划既要把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和社会改造意图综合反映在空间环境建设上,也要通过规划对有关社会经济政策及意图提出建议、补充和调控;从自下而上的角度看,城镇体系规划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制定一种区域有序竞争、长远发展的“游戏规则”,或者说是达成一种区域发展的契约,因而通过城镇体系规划达成共识的过程往往比规划成果来得更为重要。
苏州市总体规划浅谈06城市规划0641502006 苗菲苏州,一个古香古色,以苏州园林闻名于世的水城,是一个极具东方特色的古典城市,同时,她也正向现代化迈进——快速发展的经济、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等逐渐成为了苏州的又一特色。
苏州市在近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城两区的格局:即整个城市由苏州古城、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三个相对独立的城市区域构成。
苏州古城主要以旧城保护、旧城改造为主要任务,逐渐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而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则发展成以生产为主,兼重服务的自我完善的独立城市区域,这一城两区将由东西向城市干道干将路-中新路所联系,因此干将路中新路已成为苏州城市的生长轴和发展轴,苏州城市这一沿东西轴向的主导发展模式在新编制的《苏州市总体规划》中也得到肯定。
规划中的沿干将路-中新路的地铁轻轨系统也将使这一发展趋势得到加强。
1.苏州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与重要性●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本质是引导,是对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宏观调控。
①通过对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体现和贯彻国家的经济建设政策,引导城市各项建设的合理发展,有助于城市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供给与消费结构的平衡,达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目的。
②在城市的空间结构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经济功能布局,使城市的经济环境更加适合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需要。
③确定城市建设的开发方针,统筹安排大型建设项目的选址和投资环境的选择,发挥城市整体投资利益,实现城市规模经济效益。
④保证城市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满足城市生产与生活的共同需要,逐步实现城市规划的公平和效率原则。
⑤限制有害公共利益的建设行为,并在符合城市规划原则的条件下,实行规划激励政策,鼓励个体或群体投资者向低收益的社会公共设施投资,扩大全市性的公益性项目的建设。
⑥规划可以有效保护城市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景观,提高城市在经济建设中的文化价值。
项目名称: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委托方(甲方):苏州市人民政府承担方(乙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事业法人代码: 40001083—0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021001)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 2006年9月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联席会议工作组组长:阎立市长副组长:朱建胜副市长王少东秘书长邵建林副秘书长各成员单位: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市政府、吴中、相城、平江、沧浪、金阊区政府、工业园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虎丘区政府、市委研究室、市档案局、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贸易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民政局、市市政公用局、市房产管理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农林局、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市卫生局、市环境保护局、市体育局、市统计局、市旅游局、市园林绿化局、市邮政局、市供电局、市电信局、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市燃气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市城市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王荣市委书记委员:周干峙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贝聿铭中科院外籍院士吴良镛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齐康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王静霞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张泉江苏省建设厅副厅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高级规划师王健平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教授级高工朱自煊清华大学教授阮仪三同济大学教授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杨涛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董事长,教授级高工陈秉钊同济大学教授陆锡明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吴明伟东南大学教授吴楚和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工,教授级高工周一星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北京大学教授唐子来同济大学教授崔功豪南京大学教授(注:王健平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序)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设计所院主管总工:杨保军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主管所长:涂英时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2003.12~2005.9)尹强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2005.9~2006.8)主管主任工:闵希莹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编制人员名单:项目负责人:邓东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董珂高级城市规划师胡毅高级城市规划师(2003.12~2006.1)张莉高级城市规划师(2003.12~2005.8)项目参加人:杨一帆城市规划师朱郁郁城市规划师桂晓峰城市规划师李江云高级城市规划师肖礼军城市规划师郝天文高级工程师黄继军高级工程师洪昌富高级工程师黄俊助理城市规划师赵权助理城市规划师参编单位:苏州市规划局参编人员名单:邵建林高级规划师,局长相秉军高级规划师,总规划师张杏林高级规划师,总工室主任顾卫东高级规划师,报建处处长徐克明高级规划师,总工室副主任刘榆高级规划师,总工室副主任科员沈爱华规划师,总工室科员参编单位: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编人员名单:李锋高级规划师,院长钮卫东高级规划师,副院长俞娟高级规划师,总规划师虞林洪规划师,规划所所长施进华高级规划师,市政所所长蒋伟耿高级规划师,规划所副所长徐惠珍高级规划师,主任工程师张俭生高级规划师,主任工程师梅晓红规划师孙令国规划师宋辉规划师黄征洋规划师庄建伟助理工程师袁佳助理工程师协编单位及人员:英国卡迪夫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John Punter 教授香港大学地理系、香港大学中国发展国际研究中心林初升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所宁越敏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段成荣教授中国科学院遥感研究所郭杉教授首都经贸大学人口所周皓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王建副教授苏州市委研究室张旗市委秘书长、主任苏州市政府研究室、苏州市发展研究院潘卫祖主任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一节指导思想 (1)第二节规划原则 (1)第三节技术路线 (2)第四节规划依据 (2)第五节规划区划定 (4)第六节规划范围与层次 (5)第二章城市发展条件综合分析 (6)第一节资源承载力分析 (6)第二节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与评价 (8)第三节核心竞争力分析 (10)第三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策略 (13)第一节城市发展目标 (13)第二节经济发展目标 (14)第三节社会发展目标 (14)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5)第一节市域综合资源本底判定 (15)第二节市域城乡协调发展战略 (17)第三节市域城镇化战略 (18)第四节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20)第五节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20)第六节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和职能结构 (22)第七节市域城镇建设标准 (25)第八节市域产业空间布局 (25)第九节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27)第十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29)第十一节市域水系规划 (35)第十二节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37)第十三节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40)第十四节市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 (43)第十五节市域城镇空间管治与协调 (46)第十六节市域与周边城镇空间管治协调建议 (47)第五章规划区城乡统筹 (49)第一节规划区构成及统筹内容 (49)第二节规划区“四区”划定及政策 (50)第三节规划区城乡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及人口分布 (53)第四节规划区城市发展方向与策略 (55)第五节规划区镇发展策略 (57)第六节规划区村庄发展策略 (59)第七节规划区交通规划 (61)第八节规划区水系规划 (63)第九节规划区基础设施规划 (65)第六章城市性质、职能和规模 (68)第一节城市性质 (68)第二节城市职能 (68)第三节城市规模 (68)第七章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 (70)第一节中心城区“四区”划定及政策 (70)第二节规划原则与策略 (70)第三节中心城区城乡划定 (71)第四节城市发展方向 (71)第五节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72)第六节建设用地平衡 (74)第七节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 (76)第八节老城区保护与更新 (78)第九节村庄建设要求 (80)第八章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81)第一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81)第二节行政办公用地规划 (82)第三节商业金融用地规划 (82)第四节文化娱乐用地规划 (83)第五节旅游设施用地规划 (85)第六节体育设施用地规划 (85)第七节医疗卫生用地规划 (86)第八节教育科研设施用地规划 (87)第九章城市居住用地规划 (88)第一节住房与社区发展目标与原则 (88)第二节居住用地规划 (88)第十章城市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 (93)第一节规划目标与原则 (93)第二节工业用地规划 (94)第三节仓储用地规划 (96)第十一章城市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97)第十二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00)第一节道路交通发展策略 (100)第二节道路交通规划 (101)第十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05)第一节保护目标与原则 (105)第二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106)第三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111)第十四章城市生态和环境保护规划 (112)第一节城市生态规划 (112)第二节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114)第十五章城市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118)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118)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118)第三节电力工程规划 (119)第四节燃气工程规划 (119)第五节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规划 (120)第六节城市环境卫生工程规划 (120)第十六章城市公共安全规划 (122)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 (122)第二节抗震减灾规划 (123)第三节消防规划 (123)第四节人防规划 (125)第十七章分期建设规划 (127)第一节近期建设规划 (127)第二节中期建设规划 (131)第三节远期建设规划 (132)第十八章规划实施 (134)第十九章附则 (135)附件1:苏规总[2003]7号《关于展开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请示》 (137)附件2:建规函[2003]115号《关于同意修编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 (141)附件3:苏建函规[2003]302号《关于同意修编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 (142)附件4:关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4-2020)》咨询会会议纪要 (144)附件5:《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纲要阶段》会议纪要 (150)第一章总则第1条项目提出为适应区域经济地位的提升和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协调目前城市快速发展和不可再生资源保护间的矛盾、适应行政区划调整和规划管理的需要,苏州市人民政府提出对1996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慧旱画_丽丽丽甬防而苏州市城市中心区防洪与城市规划口王重工陆袱荣孙晓红关键词城市防洪规划方案苏州市位于江苏境内,在长江三洪排涝标准,与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及速公路和苏嘉杭高速公路的围合下,成角洲来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是长江其实施相衔接,进一步合理确定防洪为苏卅I的核心区。
作为建成区,城市中三角洲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具有设计水忙,完善排涝规划,确定圩区抽心lx现有的防洪格局分古城片、城北独特的地理风貌、自然景观、人文气息排能力和排涝站位置,确保城市人民片、城东片、城南片、盘溪片、河东新区和经济优势。
生命财产安全,处理好防洪除涝工程片、山塘片7片控制,备片之问主要的河城市中心区处于苏州m的中部,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水环境保道有外城河、外塘河、老运河、九龙港、胥以苏州古城为中心,是城市总体规划护、旅游资源开发等的关系。
江、上塘河、十字洋河、元和塘、山塘河、伟局的核心,两、南面以京杭大运河为娄江等。
区内地面高程较低,建筑密度一、城市规划对防洪规划的要求界,北抵沪宁高速公路,东至苏嘉杭高大,现为苏州市政治、经济、文化、商业速公路,面积约75km2。
苏州市水系发针对苏州市的特点,充分考虑在和旅游中心,苏州古城亦位于其中,结达,古城被外城河围成一个独立的区不影响城市发展和景观前提下布置防合水系及城市特点拟定了3个方案。
域,与城内纵横交错的河道形成了“三洪排涝设施,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对1大包围方案横三直一环”的城市河道水网体系。
京防洪除涝提出坚持“全面规划,防治结以京杭大运河、苏嘉杭高速公蹄、杭大运河从西北向东南绕城而过,通合,以防为主”的原则,结合河道治理沪宁高速公路为界,建堤防及控制建过上塘河、胥江、老运河等与外城河相编制城市防洪排涝专项规划。
根据《防筑物,形成一个包围圈。
新建主要控制连通。
西北侧河流承接部分京杭大运洪标准}(GB50201—94)、国务院批复建筑物有胥江枢纽、上塘河枢纽、澹台河和西部山丘区来水.经外城河.主要的《太湖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湖枢纽、娄江枢纽、外塘河枢纽、元和由娄江、老运河等排出本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