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秦汉-南北朝)
- 格式:ppt
- 大小:7.91 MB
- 文档页数:43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建筑历史部分:原始社会: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巢居——干阑式建筑黄河流域——穴居——木骨泥墙房屋青藏高原——碉房半坡村仰韶文化:房屋平面大都是圆形和长方形。
陕西凤雏原始宫殿——四合院的雏形龙山文化战国:高台宫室建筑盛行、筒瓦、板瓦已经广泛使用。
秦朝:阿房宫、秦始皇陵、秦长城。
自然山水式园林秦汉时兴起。
汉朝:抬梁式、穿斗式形成,斗拱出现。
悬山、庑殿普遍。
多层木建筑普遍。
西汉也有较多高台建筑。
石建筑飞速发展。
主要建筑:东汉高颐阙、东汉幽州书佐秦君墓表、山东肥城孝堂山墓祠三国、魏、晋、南北朝:建筑概述: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石窟。
自然山水式园林有重大发展。
北魏主要建筑:大兴佛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北魏嵩山寺塔-——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砖石密檐塔)正定义慈惠石柱(柱顶有小建筑模型,庑殿顶,奇数阶)石柱——墓地象征建筑细部:人字栱出现——增加了建筑的挑檐柱础——覆盆式、莲花式收分——上细下粗隋唐五代:历史背景:隋朝全国统一,迎来了又一次复兴;隋文帝后期与隋炀帝前期,国家富足强盛,社会空前繁荣。
唐代的各种法制法令、行政机构设置、军队编制等无一不承隋制,就连辉煌的唐长安城,也是承继了隋代的大兴城。
隋代开挖的北大运河南起杭州,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交流。
唐朝以长安为南京,洛阳为东京,而长安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建筑概况:隋代建筑可以说是南北朝建筑向唐代建筑的转变的一个过渡,它的斗拱还比较简单,鸱尾形象较唐代建筑清瘦,但建筑的整体形象已变得饱满起来。
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木结构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经定型化。
主要建筑:赵县安济桥(隋李春)石拱桥。
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比欧洲兴建同类的桥早了700多年,在桥梁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
南禅寺大殿(公元782年)。
是厅堂型构架的歇山顶三间小殿。
它的立面以柱高为模数,以柱高3倍为通面阔,再按2:3:2的比例分间。
●时间轴:国●与西方文化比较中国的文化特征●文字,中医药,中国功夫,政治制度,宗法伦理,宗教观●中国传统建筑的群体组合见长●传统木构建筑的单体存在一定的共同性●杰出的结构体系成就了杰出的建筑形象●中国古代木结构体系一,土筑二,砖石结构三,木结构(p3)井干式:墙承重(eg:商代木椁)构架式:柱承重抬梁式(叠梁式)穿斗式(立贴式)混合结构(山面置穿斗,中跨施抬梁)井干式的缺点:大量木楼、开间进梁、开设门窗受限宋式殿堂(地盘划分=柱网)●平面类型:1.金箱斗底槽“两层柱网”2.双槽3.分心斗底槽4.单槽●开间和进梁:●间的含义:1.两竖列之间(柱网)2.四根柱围成的空间●开间:当心间——附阶(宋)副阶明间——周围廊(清)一般以奇数为开始(汉唐之后形成)开间距离依次递减●进深:明清又称“架”斗拱:是一组木构件组成的托架1.斗拱的出现:①是由井干式的转角连椽形式演变而来②是由穿斗式演变而来2.组成:①斗,升:是斗形木垫块②坐斗(栌斗):最下端,与柱式枋相连③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衡:建筑尺度的标准,以斗口为模型②栱:是方形的短木③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栱端之上再放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花架。
●斗拱的种类:1)柱头科(清)又柱头铺作(宋)放在柱头上,前后出挑,用料大2)平身科(清)又补间铺作(宋)放在枋上,前后出挑,用料小3)转角科(清)又转角铺作(宋)放在角柱上,斜向出挑●斗拱的作用:1.向内支撑天花藻井,向左向右减少枋的跨度2.装饰作用:层顶与层身的过渡3.建筑标准的尺度:材栔(qi)制,斗口制4.等基制度的象征:使用在高等级的官式建筑中第二节: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下为下分——喻皓《木经》●从视觉和技术上来分●一。
台基的构成1.台明和月台1)型制和等级:①平台式砖砌台明/座(p248)清式/宋式2)台明和月台一步高差:月台是人们生活空间的扩展,可祭祀2.栏杆1)组成:望柱、柱板、地栿(梁)、抱鼓石寻杖栏杆2)抱鼓石石栏杆的竖向构图转为横向的过渡。
中国建筑史教材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技术、艺术等方面的历史记录,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中国建筑史,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演变和发展,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关于中国建筑史的教材,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中国古代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是中国建筑史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共分为五卷,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各个时期,包括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
该教材详细介绍了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特点、技术和艺术价值,以及不同时期之间的演变和发展。
此外,该教材还配有大量的图片和插图,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态和特点。
《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建筑史领域的一部新著,该教材在内容上更加全面和系统,不仅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还介绍了近现代建筑的演变和发展。
此外,该教材还注重与国际建筑界的交流和对话,介绍了中国建筑文化与世界建筑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该教材还配有大量的图片和插图,以及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建筑文化。
除了以上两本教材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关于中国建筑史的著作,例如《中华古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图解》、《中国古建筑之美》等等。
这些著作各有特点和侧重点,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
在学习中国建筑史的过程中,建议读者注意以下几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学习中国建筑史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实践和观察,通过实地考察和比较分析,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态和特点。
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中国建筑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例如历史学、文化学、艺术学等等。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建筑文化是世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国际建筑界进行交流和合作。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建筑文化与世界建筑文化的联系和影响。
中国历史朝代建筑风格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建筑风格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1. 古代:早期的古代朝代如夏、商、西周等,建筑风格主要采用了祭祀建筑和城墙等。
古代朝代的建筑风格还包括了一些简陋的房屋,如茅草屋和土坯房。
2. 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城市和宫殿建筑,如楚国的江陵城和鲁国的齐鲁故城。
这些城市和宫殿建筑采用了更加宏伟和精致的建筑风格,多以木质结构为主。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了中原和西域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风格。
典型的建筑包括了秦始皇陵和汉长城。
此时期,建筑的主要特点是砖、石结构的出现,以及对山水环境的注重。
4.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典型的佛教建筑,如洛阳龙门石窟和山西云冈石窟。
这些佛教建筑以洞窟和石窟为主要形式,结合了中原和西域的建筑风格。
5.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黄金时期,建筑风格呈现出了更加精致和成熟的特点。
唐代的大型建筑如洛阳白马寺和长安大明宫,宋代的大型建筑如开封宋皇宫和杭州大宋御街,都采用了协调的建筑比例和精巧的绘制。
6.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演进阶段。
元代建筑承袭了唐宋的风格,但又引入了一些蒙古和西亚文化
的元素。
明代的建筑风格以明式建筑为主,追求庄重、典雅的特点。
清代更加注重建筑的规划和布局,大量修建了宫殿和园林,如北京故宫和苏州园林等。
总的来说,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建筑风格都有其独特之处,但都受到了前朝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这些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中国建筑、西方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辉煌。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期:原始社会后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明清一、原始社会建筑:这一时期的建筑史中国建筑的初始时期,主要有天然洞窟和人工挖掘的洞窟,穴居与巢居非真正建筑,只能算是建筑的雏形。
到了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阶段,真正建筑才诞生二、奴隶社会建筑夏代本了宫室、民居、墓葬等建筑类别,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室遗址。
商代的建筑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城市周围壕沟和城墙较为常见。
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是属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
它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
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这组建筑的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本质与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四合院建筑并无不同。
三、封建社会建筑(一)战国时期大规模宫室和高台建筑开始兴建, 出现了瓦和砖,装饰纹样也更加丰富多彩。
七国之间因险为塞,竞筑长城。
,秦郑国开渠三百里和李冰兴修都江堰,规模都相当巨大,秦始皇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
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至今遗迹犹存。
由于秦国统一时间极短,而当时经济生产条件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因此,秦代建筑的发展只是集中在宫殿、园囿方面。
(二)汉汉朝时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繁荣期。
从西汉到东汉的400年间,木构建筑逐渐成熟,为后世木构架的几种主要形式: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奠定了基础。
砖瓦生产和砌筑技术的不断提高,使中国古典建筑三段式(台基、屋身和屋顶)的外型特征基本定型。
主要表现形式有长安城、陵邑、陵墓、宫殿、私家园林、长城。
(三)魏晋南北朝魏晋以前的城池都是土筑,而东晋时北方十六国都城城墙则有部分使用了包砖,这对于整个建筑史来说,是一大进步,甚至是一大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