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IMS
- 格式:ppt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20
2024年IMS市场规模分析1. 引言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一种提供多媒体业务的架构,它将IP技术与传统的电信服务相结合。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IMS市场正逐渐成为全球通信领域的热点。
本文将对IMS市场的规模进行分析,探讨其前景和发展趋势。
2. IMS市场概述IMS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的架构,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支持语音、视频、消息等多种业务,并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和服务。
目前,IMS市场主要集中在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两个领域。
3. 2024年IMS市场规模分析根据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IMS市场的规模正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截至2020年底,全球IMS市场规模达到了XX亿美元,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继续扩大。
3.1 电信运营商市场电信运营商是IMS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他们通过部署IMS架构,提供各种多媒体业务和价值增值服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预计到2025年,全球电信运营商IMS市场规模将达到XX亿美元。
3.2 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市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也成为了IMS市场的重要角色。
他们利用IMS技术为用户提供语音通话、视频会议等多种服务。
预计到2025年,全球ISP IMS市场规模将达到XX亿美元。
3.3 其他领域市场除了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MS还在其他领域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例如,医疗保健、金融、媒体和娱乐等行业都正在积极采用IMS技术。
这些领域的市场规模也在快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XX亿美元。
4. IMS市场发展趋势IMS市场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几个重要的趋势:4.1 5G技术的普及5G技术的到来将进一步推动IMS市场的发展。
5G网络能够提供更高的带宽和更低的时延,为多媒体业务的传输提供了更好的支持。
因此,5G技术将成为IMS市场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4.2 云化和虚拟化随着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IMS架构将部署在云平台上。
中国电信支持VoLTE的IMS网络设备技术要求————————————————————————————————作者:————————————————————————————————日期: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企业标准Q/CT xxxx-2016中国电信支持VoLTE 的IMS 网络设备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Equipments supporting VoLTE in IMS Network ofChina Telecom2016-××发布2016-××实施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发布目次前言 (III)中国电信支持VoLTE的IMS网络设备技术要求 (1)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缩略语 (1)4 V oLTE网络架构 (2)5 设备要求 (3)5.1 S-CSCF (3)5.2 I-CSCF (3)5.3 P-CSCF/BAC (3)5.4 E-CSCF/LRF (3)5.5 HSS (3)5.6 MMTel AS (4)5.7 BGCF (6)5.8 MGCF (6)5.9 业务配置代理网关 (7)5.10 ENUM 和DNS服务器 (7)6 接口要求 (7)7 短消息业务功能要求 (7)8 容灾功能要求 (7)9 计费要求 (8)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以3GPP、3GPP2、IETF相关标准为基础,结合中国电信VoLTE试点的相关成果和经验进行编写,规定了IMS网络设备除满足Q/CT 2099-2013《IMS网络设备技术要求》的相关要求外,应支持的VoLTE业务对IMS网元的增补要求,涉及网元包括I/S/P/E-CSCF、MGCF、MRFC、MMTel AS和业务配置代理网关等。
本标准由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本标准由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技术部组织制定,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研究院起草。
IMS基本概念和网络架构1.服务平台:IMS是一种软件架构,可以将传统电信网络和互联网业务无缝集成。
它提供了一种适应多种应用和业务需求的服务平台。
2.多媒体通信:IMS支持多种多媒体通信方式,例如语音、视频、短信等。
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终端设备进行通信,如智能手机、电脑等。
3.网络连接:IMS支持不同类型的网络连接,包括无线网络、有线网络和互联网等。
它可以在不同的网络之间提供无缝的通信服务。
4.用户终端:IMS允许用户使用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进行通信,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通信,无论在家还是在外。
5.电信运营商:IMS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服务架构,使电信运营商能够推出新的业务和服务。
他们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用户需求来设计和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
IMS网络架构:IMS架构是一种分层结构,包括多个不同的功能组件。
每个组件负责特定的功能,并通过标准化的接口进行通信。
以下是IMS网络架构的主要组件:1. 用户终端(User Equipment,UE):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接入IMS网络,如智能手机、电脑等。
用户终端可以通过IMS客户端与IMS核心网络进行通信。
2. P-CSCF(Proxy 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P-CSCF是IMS核心网络的接入点,负责处理用户终端和IMS核心网络之间的通信。
它提供了用户身份验证、寻址转发和会话控制等功能。
3. I-CSCF(Interrogating-CSCF):I-CSCF是IMS核心网络中的信令节点,负责处理用户注册和会话建立请求。
它通过向HSS(Home Subscriber Server)请求用户配置信息,并选择合适的S-CSCF(Serving-CSCF)来处理会话请求。
4. S-CSCF(Serving-CSCF):S-CSCF是IMS核心网络中的服务节点,负责处理用户的会话请求和会话控制。
中国电信IMS试点工程规范AGCF设备手册模板1中国电信IMS试点工程测试规范--AGCF设备分册( v3.2)ii编制说明本规范是中国电信IMS试点工程系列测试规范之一, AGCF 设备分册, 主要针对本次试点工程中所涉及的AGCF网元设备制定, 作为本次试点工程的验收及测试工作的技术依据。
本规范适用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及参与、实施本次试点工程的集团公司属下各分公司或单位, 规范内容将会在试点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保留对此规范书的解释权和修改权。
本规范规定了IMS系统的AGCF注册/注销、基本语音业务、补充业务、彩铃、传真/Modem业务、接口功能及维护管理等的测试内容。
本规范的测试结果应给出测试结论, 如有必要应在备注处对具体测试的情况作出说明。
测试结果包括以下几种:OK: 此项目经过, 包括”本次测试经过”和”引用以往测试结果”两种情况, ”本次测试经过”是指该项目在本次试点工程期间进行了测试, 测试结果符合测试要求及预期; ”引用以往测试结果”指局方与厂家共同认可该项目不在本次试点工程中测试, 其测试结果直接引用此前同类测试的结论, 这种情况下, 项目未测试的原因及测试结果引用的来源需在备注中说明;POK: 此项目部分经过。
不合格原因见备注;NOK: 此项目不经过。
包括”测试不经过”与”功能不支持”两种情况。
”测试未经过”指工程设计文件中提及, 厂家承诺i支持的功能, 但在工程验收前测试结果未能满足局方提出的关键测试要求或结果未达预期; ”功能不支持”指工程设计文件中提及的功能, 但厂家明确不支持而未进行测试。
NE: 此项目无测试环境, 指由于不具备测试环境未安排在本次试点工程中进行测试, 且在以前的同类测试中也未进行测试的项目。
无测试环境的具体原因需在备注中说明, 且厂家需提供支持相关功能的文字承诺。
本规范由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xx部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研究院本规范主要起草人:ii目录1 适用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核心网技术—IMS技术目录第1章IMS概述及基本原理 (4)1.1IMS的起源和标准化进程 (4)1.2IMS的含义 (5)1.2.1 IMS系统范畴 (5)1.2.2 IMS与软交换的定位关系 (7)1.2.3 IMS业务层的功能架构 (8)1.2.4 中国电信IMS网络的业务提供方式 (9)1.3IMS核心层设备功能 (9)1.3.1 S-CSCF (9)1.3.2 I-CSCF (13)1.3.3 P-CSCF (14)1.3.4 BGCF (17)1.3.5 MGCF (17)1.3.6 AGCF (19)1.3.7 IM-MGW (22)1.3.8 MRFC (23)1.3.9 用户数据库(HSS) (24)1.3.10 ENUM 和DNS服务器 (26)1.3.11 MRFP (26)1.4IMS网络支持的业务 (28)1.5接口协议要求 (28)1.5.1 IMS网络接口 (28)1.5.2 IMS主要协议 (31)1.5.3 Diameter协议 (35)1.5.4 ENUM/DNS原理 (41)1.6IMS业务 (48)1.6.1 IMS业务平台的组网结构 (48)1.6.2 IMS业务提供方式 (49)1.6.3 IMS业务触发机制 (49)1.6.4 ISC接口触发业务实例 (52)第2章IMS网络组网 (53)2.1组网架构 (53)2.2编号 (54)2.2.1 归属网络域名的分配 (54)2.2.2 用户标识 (54)2.2.3 公共业务标识 (54)2.2.4 IMS网元标识 (54)2.3互联互通 (54)2.3.1 IMS与PSTN的互通 (54)2.3.2 IMS与软交换的互通 (55)2.3.3 IMS与C网CS域的互通 (55)2.3.4 IMS与其它运营商的互通 (56)2.4IMS对承载网络要求 (56)2.4.1 对服务质量的要求 (56)2.4.2 IMS入口地址分配机制 (57)2.4.3 对VPN的要求 (57)2.5安全要求 (58)2.5.1 用户鉴权要求 (58)2.5.2 设备安全要求 (58)2.5.3 网络安全要求 (59)第3章IMS信令流程 (61)3.1注册流程 (61)3.1.1 P-CSCF发现过程 (61)3.1.2 S-CSCF的分配过程 (62)3.1.3 归属和拜访网络中的初次注册请求 (62)3.2注销流程 (65)3.2.1 用户主动注销 (65)3.2.2 S-CSCF 进行网络注销 (66)3.3IMS会话及相关流程 (66)3.3.1 IMS用户之间的基本会话建立过程 (67)3.3.2 IMS用户业务触发的处理 (68)3.3.3 IMS用户的会话信令流程 (68)1.6.5 IMS移动视频电话业务流程 (71)第1章IMS概述及基本原理1.1IMS的起源和标准化进程IMS是3GPP在Release5版本上提出的可支持IP多媒体业务的子系统,它的核心特点是采用了SIP协议和与接入的无关性,可以更好地支持多媒体业务。
中国电信IMS试点工程测试规范--AGCF设备分册(v3.2)编制说明本规范是中国电信2010年IMS试点工程系列测试规范之一,AGCF设备分册,主要针对本次试点工程中所涉及的AGCF网元设备制定,作为本次试点工程的验收及测试工作的技术依据。
本规范适用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及参与、实施本次试点工程的集团公司属下各分公司或单位,规范内容将会在试点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补充和完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保留对此规范书的解释权和修改权。
本规范规定了IMS系统的AGCF注册/注销、基本语音业务、补充业务、彩铃、传真/Modem业务、接口功能及维护管理等的测试内容。
本规范的测试结果应给出测试结论,如有必要应在备注处对具体测试的情况作出说明。
测试结果包括以下几种:OK:此项目通过,包括“本次测试通过”和“引用以往测试结果”两种情况,“本次测试通过”是指该项目在本次试点工程期间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符合测试要求及预期;“引用以往测试结果”指局方与厂家共同认可该项目不在本次试点工程中测试,其测试结果直接引用此前同类测试的结论,这种情况下,项目未测试的原因及测试结果引用的来源需在备注中说明;POK:此项目部分通过。
不合格原因见备注;NOK:此项目不通过。
包括“测试不通过”与“功能不支持”两种情况。
“测试未通过”指工程设计文件中提及,厂家承诺支持的功能,但在工程验收前测试结果未能满足局方提出的关键测试要求或结果未达预期;“功能不支持”指工程设计文件中提及的功能,但厂家明确不支持而未进行测试。
NE:此项目无测试环境,指由于不具备测试环境未安排在本次试点工程中进行测试,且在以前的同类测试中也未进行测试的项目。
无测试环境的具体原因需在备注中说明,且厂家需提供支持相关功能的文字承诺。
本规范由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xx部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研究院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目录1 适用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缩略语 (1)4 测试环境 (2)4.1 测试系统配置 (2)4.2 测试设备配置要求 (3)4.3 AGCF设备业务接入能力要求 (4)5 AGCF功能 (5)5.1 基本功能 (5)5.1.1 注册与注销 (5)5.1.1.1 初始注册 (5)5.1.1.2 注册周期更新 (6)5.1.1.3 用户注销 (7)5.1.2 呼叫处理 (8)5.1.2.1 DTMF数字的处理 (8)5.1.2.2 拨号计划(DigitMap)的配置 (8)5.1.2.3 用户事件处理 (9)5.1.2.4 信号音播放控制 (10)5.1.2.5 回声抑制开关控制 (11)5.1.2.6 编码协商控制 (12)5.1.2.7 提供反极信号 (13)5.1.2.8 支持拨号按键间隔设置 (14)5.1.2.9 号码规范性 (14)5.1.2.10 特殊拨号音 (15)5.2 业务功能 (16)5.2.1 基本业务 (16)5.2.1.1 基本呼叫接续 (16)5.2.1.2 异常呼叫 (17)5.2.1.3 G711透传方式传真 (18)5.2.1.4 T38方式传真 (19)5.2.1.5 Modem功能 (20)5.2.1.6 紧急呼叫服务 (21)5.2.2 补充业务(必选) (22)5.2.2.1 主叫号码显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发布保密等级:目录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符号及缩写 (1)4传真和MODEM业务在IMS网络中适用的场景 (2)5传真和MODEM业务基本技术要求 (2)5.1 基本要求 (2)5.2 传真和M ODEM设备的类型 (2)6传真和MODEM业务事件描述 (3)6.1 传真业务 (3)6.1.1 T.38传真 (3)6.1.2 G.711传真 (3)6.2 M ODEM业务 (4)7传真业务实现描述 (4)7.1 业务场景 (4)7.2 低速传真设备之间的互通 (4)7.3 高速传真设备之间的互通 (4)7.4 高速传真设备与低速传真设备之间的业务互通 (5)7.4.1 业务原则 (5)7.4.2 高速传真设备首先检测到传真事件 (5)7.4.3 低速传真设备首先检测到传真事件 (5)8 MODEM业务实现描述 (5)8.1 业务场景 (5)8.2 低速M ODEM设备之间互通 (6)8.3 高速M ODEM设备之间互通 (6)8.4 高速M ODEM设备与低速M ODEM设备之间互通 (6)8.4.1 业务原则 (6)8.4.2 高速Modem设备首先检测到Modem事件 (6)8.4.3 低速Modem设备首先检测到传真事件 (6)9 AG CF设备控制下的H.248网关行为描述 (6)附录A 业务实现信令流程(规范性附录) (7)A.1传真业务实现流程 (7)A.1.1 低速传真设备业务互通信令流程 (7)A.1.1.1 传真成功建立 (7)A.1.1.2 会话结束 (9)A.1.2 高速传真设备业务互通信令流程 (9)A.1.1.1 传真成功建立 (9)A.1.1.2 会话结束 (10)A.1.3 高、低速传真设备业务互通信令流程 (10)A.1.1.1 传真成功建立 (10)A.1.1.1.1高速传真设备首先检测到传真信号 (10)A.1.1.1.2 低速传真设备首先检测到传真信号 (13)A.1.1.2 会话结束 (13)A.2M ODEM业务实现流程 (14)A.2.1 低速Modem设备业务互通信令流程 (14)A.2.1.1 Modem成功建立 (14)A.2.1.2 会话结束 (15)A.2.2 高速Modem设备业务互通信令流程 (16)A.2.2.1 Modem业务成功建立 (16)A.2.2.2 Modem结束 (16)A.2.3 高、低速Modem设备业务互通信令流程 (17)A.2.3.1 Modem成功建立 (17)A.2.3.1.1 高速Modem设备首先检测到Modem信号 (17)A.2.3.1.2 低速Modem设备首先检测到Modem信号 (17)A.2.3.2 Modem结束 (17)前言本标准以行业标准、ITU相关标准为基础,结合中国电信网络的实际情况,并综合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对IMS网络的实验成果而制定。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移动固网融合-IMS引导融合进入灿烂的明天随着网络融合的不断加深,互联网上的丰富业务将逐渐移植到电信网络上。
IMS吸收与借鉴了互联网的开放模式,在国内外运营商的推动下已经获得大规模部署——进入2010年夏天,伴随着多年未遇的暴雨、高温而来的,还有通信网络领域正在悄然展开的融合之风,而引导这股融合之风的,就是IMS。
7月8日,江苏电信苏州IMS试点率先打通了苏州到上海的IMS省际电话,并基本完成了中国电信IMS 的省际互通测试,拉开了中国电信IMS大规模组网试点应用的序幕;不久之后,随着端到端信令跟踪在浙江成功完成测试,中国电信IMS试点已经全面进入收尾总结阶段,为IMS商用部署扫清了障碍。
7月20日,在中国移动IMS集采建设项目中,辽宁、安徽、江苏、内蒙古四省区IMS率先实现了CM-IMS项目的跨省视频电话,为后续中国移动CM-IMS全国大规模商用奠定了基础。
当前,全球移动通信市场正处于从2G加速向3G演进的进程中。
与此同时,伴随着移动运营商ARPU的普遍下滑,移动运营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保持长期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成为移动运营商的共同目标。
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的升级和改造就成为技术与市场驱动的必然。
同时,伴随着今年中国三网融合点燃的烽火,引爆了未来几年的通信业全业务竞争。
IMS吸收与借鉴了互联网的开放模式,天生具备了开放、融合的特性,运营商可以利用IMS整合异构能力的先天特性,向互联网开放基础通信能力,实现互联网与通信网络业务的融合,因而又一次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全球:已在加速部署IMS(IP多媒体子系统)最初是3GPP组织制定的3G 网络核心技术标准,目前已被ITU-T和ETSI(欧洲电信标准化委员会)认可,是纳入NGN(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标准框架,并被认为是实现未来FMC(固定/移动网络融合)的重要技术基础。
但自从IMS在2005年高调推出以来,其在全球的推广轨迹一波三折,国外不少主流运营商对于究竟如何引入IMS、在何种层面上引入IMS、怎样才能把IMS的能力转化为运营的商业价值这些敏感问题上存在不少争议,在争议的同时,对于IMS的探索与实践一直没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