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学语文教材有新变化
- 格式:docx
- 大小:21.26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2019新部编本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一、教材编排新人教版编部本于2019年秋期正式使用,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7篇。
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第1~4课为“自然景观”篇,课文内容大都感受大自然的美。
第5~8课为“思考置疑”篇,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不断提出问题中获取新知识。
第9~11课为“观察与发现”,意在激发观察与发现的兴趣,体会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观察别人观察不到的,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
第12~15课为“神话故事”篇,意在体会神话故事的情趣盎然、奇妙,了解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感受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读文章让学生感悟到快乐要和大家分享;要懂得为人类造福,要引导学生对幸福进行理解等。
第16~17课为“多彩生活”篇,意在通过童年生活小事,学习将多彩的生活小事的经过讲清楚,并能按照一定的条理写下来。
18~20课为“童年往事”篇,意在通过回忆童年生活往事,体会童年的快乐生活,更能珍惜现在的童年生活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
第21~24课为“爱国立志”篇,意在让学生学习名人爱国立志的故事,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
第25~27课为“历史故事篇”意在让学生了解历史故事,感悟祖先创造文明的道理。
新部编本人教版教材同原人教课标本相比较,单元进行了深度整合,课文做了较大的调整。
新选入19篇课文,其中新选原课标本2篇选学课文:《麻雀》和《延安,我把你追寻》。
所选课文多是其它版本的教材上的课文,有的是将下册课文直接选入上册课文。
所选入课文有:《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盘古开天地》《粗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风筝》《麻雀》《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故事二则》等。
口语交际增加了《我们与环境》《爱护眼睛,保护视图》《安慰》《讲历史故事》等内容。
二、教材的基本结构本册教材分组编排。
98年以后小学语文教材改革的变化小学语文教材改革的变化:第一阶段:教材走向“审定制”。
1986年4月,国家教委批准成立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负责教材的初审和审定工作,从此,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出版正式进入“一纲多本”、教材“审定制”时代。
根据1988年国家教委对中小学教材编写的规划,1989年开始,有“八套半”教材依据新颁布的教学大纲着手编写。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五年制、六年制两套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编写理念和体系结构等方面保持一致。
主要特点有:一是重视教材的思想性,新选了一批时代气息强、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和贴近学生思想、生活实际的文章;二是实现语文基本功训练的整体优化,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基本功训练及观察、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学科综合训练的整体效益。
这两套教材是人教版第八套小学语文教材,虽然作为全国通用教材画上了句号,但仍然是实质上的全国通用教材。
第二阶段: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进素质教育。
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在《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的基础上修订、改编两个学制的试用本教材。
原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体现时代精神,重视教材的思想性”,试用本在此基础上增选了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文;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增加弹性;注意体现训练过程,继续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教材配套的品种更加齐全,实现了以教科书为基础的教材系列化。
2000年教育部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并要求各出版单位组织力量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大纲精神,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全面修订。
修订后的教材克服了教材中的繁、难、偏、旧问题,增加了富有时代气息的课文,力求贯彻深化课程改革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三阶段:人文观引领下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材。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019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培训纵观统编版语文教材,结构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所适从之际,听取了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网络培训,三场专题培训和两场答疑活动,无疑令我们身处一线教学的教师们茅塞顿开。
统编教材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给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如何“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是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的着力点。
整体教材观:新教材的知识点设计在别出心裁的同时,也渗透到了每个单元、每篇课文中。
在解读教材、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着眼于整本教材的编排意图,又要有单篇加单元的解读思路。
教材不是单线的知识点串联,而是多线路的语文元素的有机结合。
倪鸣老师在培训中提出,单元语文要素是逐步推进的过程,在推进语文要素的同时,要有大局观、整体观,要学会用好教材所提供的材料,恰当使用。
语文要素是一项大局要求,教学中不应紧抓要素不放,加大难度,陷入知识点的囹圄。
过程设计观:新教材的编排条理清晰,其中十分有特色的是,在单元导语中语文要素要求明确、课后题紧扣元素练习、交流平台总结到位紧扣主题。
可以说,新教材在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熏陶上是环环相扣的,这就好比一部电影,放慢倍速,让你细细品味情节的美妙。
因此,在教学中,语文元素的落地就不仅仅是掷地有声,而是润物细无声般的浸润学生的知识库中,在教学设计中,要将语文元素渗透到文章的各个角落中,并结合生活实际具体表达,学会运用,将“过程”成为语文学习的重点练习点。
合理评价观:新教材的评价,是在给予的语文元素基础上,以课后题为依托进行的。
这就使得知识点的评价有了清晰有力的抓手。
在新教材的课后题中,对识字写字教学的要求是随文识字和集中写字相结合,推荐以词为单位进行学习;课文的学习中,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助推学生的理解;背诵,在熟读和理解的有机作用中,完成要求;作文,在精批细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修正。
除了评价内容上的要求,新教材推荐口头测试和纸笔测试的结合,根据内容的不同属性,恰当使用不同的方法。
2019年【最新修订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部编版新教材有哪些新变化?7个关键告诉你2019年秋季,也就是即将到来的学期,统编版教材全覆盖使用,这或许关系到您,或许关系到您家孩子。
部编版教材具体有什么变化呢?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变化1:以选文强调四个标准大家比较关注选文,先说说“统编本”语文教材课文数量的变化。
和原来人教版作比较,课文数量总的是减少了。
一上原来共41课,包括汉语拼音13课,识字8课,另有课文20篇;新教材共32课,其中汉语拼音减少为8课,识字则增加到10课,另有课文14篇。
初中原来七上和七下都是30篇课文,现在每一册减为24篇。
数量减少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的内容方式在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
小学的变化大一些。
以前孩子从学前班到小学,刚上来就学拼音难度大,对学语文的兴趣可能会损伤。
这些年学界对于汉语拼音教学在整个教学体制中的位置效能问题有调查研究成果,总的是要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让拼音教学服务于识字教学。
新教材据此作了调整,减少难度,往后磨大概一个多月,先做入学教育,开始识字教学(5-6课),然后才学拼音,让识字教学和拼音教学更好地结合。
初中课文减少,30篇减少为24篇,但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
大家使用新教材,要理解课文相对减少,但其他几个教学板块有有所加强的用意。
回到选文问题。
“统编本”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篇更加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当然还有适当兼顾时代性。
这也是针对性的。
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
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
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
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六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习作单元的教学策略研究摘要:习作是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中的5大领域标准之一,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在2019年的秋季全国推行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从第二学段起,把习作单元设定成一个独立的教材单元,主要把阅读、习作都看成独立的单元模块进行统一安排,极大地尊重语言学习活动规律与特点,突出读写结合的重要意义,同时体现了习作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对未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习作单元引言结合单元编写的教科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一个单元就是一个独立整体,会从整体考虑某个单元的目标并对其中的学习材料有顺序地安排活动,这样就形成了全新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语文习作单元学习模式,为小学生的学习写作做好充分铺垫。
一、从精读课文中学习表达方法小学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添加习作单元部分,就是要从小学阶段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对语文写作有全面认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步灌输一些精读课文。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要求,进行课文的有效设计,对精读文章中重要的表达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掌握写作技巧。
学生可以在精读课文的学习中掌握对应的写作要点和写作方法,学习精读课文时,能够带着习作任务进行学习和探究,从课文中寻找写作中需要应用到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在讲解精读课文时,可以将讲解的重点放在重要段落上,对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充分掌握和灵活应用。
例如,在学习精读课文时,可以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学习四年级精读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和《海上日出》这两篇文章时,因为都是游记题材的,教师在对这两篇文章进行讲解之后,应对文章中写景方面应用到的表达方法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对表达方法的应用进行掌握,掌握作者是如何利用写作方法将景物描写出来的。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跟随父母出游的经历和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参考文章中应用到的写作方法描写出来。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特点——参加2019年春季部编教材网络培训学习心得通过对部编语文教材的培训学习,我对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有以下理解。
一、小学语文课本的讲读篇目总数减少,增加了“识字加油站”和“快乐读书吧”等新栏目,重视字的书写和认知,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虽然讲读课篇目减少了,但识字量一点也没有喊少,反而从难度和识字量上有所增加,例如同一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人教版我会写的字要求6个,部编版要求9个,人教版会认的字要求有8个,部编版教材则要求认识15个字。
可见识字量的要求是大大增加了,再加上每单元的识字加油站有十到二十字不等,更是大大增加了孩子的识字量。
无形当中,增加了学习难度。
同时我会写的字强调了书写的笔顺和书写的规范化,也说明部编教材更加重视基础。
“快乐读书吧”板块和“和大人一起读”板块,补充了大量的阅读材料,之所以没有变为讲读课,是强调学生朗读、诵读的能力。
而且只所以定为“和大人一起读”,体现了亲子共读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家长和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更有利于引导孩子爱上阅读,养成读书的习惯。
同时在阅读中增加识字量,拓展视野,也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
二、大大增加了传统文化篇目的内容,体现了弘扬传统文化,吸引中国文化精华的精神。
虽然语文讲读课总数有所减少,但却大大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特别是中国古诗文名篇,体现中国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整个小学6年12册课文中共选入古诗文类文章132篇,占课文总数的30%,而初中三年6册的语文课本中,古诗文所占比重更大,高达一半以上,可见,部编语文教材紧扣语文教学改革,更注重对中国文学经典和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
三、从课后练习题的设置来看,部编教材更加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和对文章主旨内容及传承精神的理解,而不再像以前一样一味的要求创新和拓展。
例如变原来的“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为“复述课文”,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以联想和拓展以及“理解词语并造句”等环节,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真正做到了学习和运用紧密相关联。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目录部编版部编本教材由教育部组织编写,听说2019年9月全部改用部编版教材啦?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目录部编版,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目录部编版第一单元1 草原2 丁香结3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4_ 花之歌习作:变形记语文园地第二单元5 七律·长征6 狼牙山五壮士7 开国大典8_ 灯光口语交际:演讲习作:多彩的活动语文园地第三单元9 竹节人10 宇宙生命之谜11_ 故宫博物院习作:___让生活更美好语文园地12 桥13 穷人14_ 在柏林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第五单元15 夏天里的成长16 盼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小站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第六单元17 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18 只有一个地球19_ 青山不老20_ 三黑和土地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习作:学写倡议书语文园地第七单元21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23_ 京剧趣谈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习作:我的拿手好戏语文园地第八单元24 少年闰土25 好的故事26_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27_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习作:有你,真好语文园地写字表词语表部编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到底有啥区别?什么是部编版教材?很多同学不知道部编版的教材是怎样的,具体来说和人教版有几点不同:对比人教版教材,经典课文仍然存在,但顺序做了很大地调整;部编教材更加注重基础的掌握与积累,如果人教版要求孩子学写8个字,那么部编教材会要求学写16个字;教材更加体现了“现代性”,教材在课文选取、习题设计、课后作业等方面都力图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大量增加古诗文,新的语文教材一年级到六年级古诗词128篇,增加87%。
初中语文的古诗词增加51%,明年高考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词由60篇增加到70;增加课外阅读,最明显的是初中阶段名著阅读已经是必考内容,并有指定书目;小学新教材里也增加大量课外阅读要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现在的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孩子每天必须阅读30分钟以上。
2020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最新调整!涉及二十多篇课文!2019年秋季,统编版教材正式投入使用,一年过去了,经过实际使用的考验,教材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可能有很多家长知道教材有变化,可究竟是有哪些变化呢?今天就为大家总结了一下。
一年级·上册拼音9:儿歌《小白兔》更换为《洗手歌》。
拼音12:增加生字“白”。
《四季》增加生字“皮”。
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课文微调。
《玲玲的画》课文微调。
《葡萄沟》课文微调,会认字删去“梨”。
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课文微调。
《美丽的小兴安岭》课文微调。
删除原23课《带刺的朋友》。
原22课《父亲、树林和鸟》改为23课。
新增课文《读不完的大书》。
读不完的大书朱维之我五六岁时,就喜欢到大自然去寻找好玩的东西。
高远的天空,广阔的大地,空中的浮云飞鸟,地上的走兽昆虫,林间的花草树木,水里的虾蟹游鱼…世界万物,不仅好玩,还让人沉思和遐想。
小麻雀叽叽喳喳、蹦蹦跳跳的,叫人愉悦。
老鹰在高空盘旋,展翅滑翔,突然猛扑而下,给人以雄健勇猛的感觉。
蚂蚁搬家,井然有序,当两军对垒时,那番勇敢忠贞的精神,真叫人敬佩花草树木的生长、开花、结子,暑寒荣枯,有着不同的趣味。
花儿有红的、黄的、紫的、蓝的,形状有单瓣的、重瓣的,千姿百态。
草的叶子各不相同,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的还带着刺。
我家房子前后栽有各种果树,有梨树、桃树、橘子树、柚子树,在不同的时间里,它们开不同的花,结不同的果。
刚从树上摘下的果子,味道格外鲜美。
我最喜爱的,是我家屋后的两丛竹子和一株棕榈。
竹子长得快,雨后春笋,一天长几寸,没几天就长得和我一样高了。
微风吹来,沙沙的竹叶声,如同温柔的细语。
池塘边的棕榈树高大挺拔,大蒲扇似的叶子在风中摇摆,一副超凡脱俗的样子。
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它倒映在池塘的水中,小鱼在倒影间游玩,又是另一种境界。
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里面有无穷的奥秘,有无尽的乐趣。
守正创新特色鲜明──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分析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编写依据,吸纳语文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沉淀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一年级上册教材的突出特点(一)自然渗透立德树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精神的滋养。
部编本语文教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等人文教育内容自然地融合在教材之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自尊自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美好品德,增强社会责任感。
这套教材格外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阅读材料的选择,集中识字课的编排,以及专门设置的《日积月累》栏目,处处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使教材充满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为儿童留下共同的文化记忆。
(二)尊重儿童,保护儿童天性起步阶段的语文教育,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保护儿童天性,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做好过渡衔接。
儿童对语言学习活动有着天然的热爱,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听故事、讲故事、看图说话等学前阶段的重要语言活动形式,在一年级得以延续,借助学生的口语优势实现向书面语的过渡。
教材保护儿童探索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采用游戏、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中学习,实现幼小衔接,平稳过渡。
教材以儿童为本,给儿童以充分尊重。
例如,教材的开篇,从平等的学生视角出发,以“我上学了”为主题,采用参与式和体验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安排“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和“我爱学语文”三个活动板块,引导学生顺利进行角色转换和身份认同,同时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初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019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019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2019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浅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新与变发布时间:2022-05-07T06:44:43.474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1月2期作者:杨慧[导读] 21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崭新时期,教学课程也必将产生巨大变化,不断更新。
杨慧浙江省诸暨市海亮外国语学校 311800摘要:21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崭新时期,教学课程也必将产生巨大变化,不断更新。
在学校语文课程中,广大老师们力求使学生掌握更为丰富的语言基础知识,并积极地改造原来的传统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育与课堂的新思路不断形成,广大老师们在教学中创造,在创新中学习。
关键字:差异点;学习兴趣调动;读书习惯;养成;体会部编版课程的实施开辟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新思维,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立足部编版课程的各项改变,要不断地调整教师课堂教学的方向,一方面训练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以奠定学生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又要积极发展语文科目"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了基石。
一、新版语文教材的新颖之处对中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清晰表达。
也不难看出新教材中扩大了古诗文的总量,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也更关注;还扩大了思想革命教学篇目的总量,对小学生入校后就实行了思想品德教育的自然渗透。
而从新教材的板块设置中可发现其特色就是自然渗透,在着力巩固学生学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加以了梯度设计,并加强了语言能力的运用。
重点表现在如下四点:一是调:对知识模块进行调整,学生由拼音字开始学更简单适用的汉字,有效实现了生活衔接。
对汉语拼音教学和识字的比重调整,汉字原来八课,现在十课;汉语拼音原来的四个单元,现在二个单元。
这就是说,学习主要作用是为小学生识字和说好普通话教学进行服务的,所以第一各个阶段的课程重难点都是识字写字。
而对于选篇的调整,新教材保持了原有课本部分内容外,也扩大了一部分,内容涉及各个方面。
而选篇也有了相应的梯度调整,由易到难,以"双线"方式编写。
2019年小学语文教材有新变化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2017年开始走进课堂,到了今年也就是2019年秋季,这版教材将覆盖全国,具体有什么变化呢?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语文课本变天:一年级就有《论语》
使用新教材的语文有什么值得家长关注的重大变化呢?
大量增加古诗文,新的语文教材一年级到六年级古诗词128篇,增加87%。
初中语文的古诗词增加51%。
明年高考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词由60篇增加到70篇。
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语文园地里设有《日积月累》,是要求孩子背诵并测验默写的。
这一栏里经常会出现文言文,一年级下册已经要求背诵并理解《论语》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了!
增加课外阅读,最明显的是初中阶段,名著阅读已经是必考内容,并有指定书目,小学新教材里也增加大量课外阅读要求。
最明显的变化是,现在的语文老师会要求孩子每天必须阅读30分钟以上。
如果阅读能力不强,或者抓着重点能力不强,那么在今后的中高考可能会吃大亏。
比如现在的全国卷II,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篇幅大大增加,题目不多,但分值较重,耗时且易错,如果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肯定又会耽误时间,又会做错的。
学好语文,需重视阅读
其实,对很多一直关注中高考动向的教育者来说,这种难考生们早该想到了。
2017年一系列高考改革政策放出时,高考语文难就已经是定势,可惜还是没有引起大部分人的重视。
对于中国基础教育、新高考,原国家副总督学、教育部基教司原司长王文湛表示:
语文是基础中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一共上课9522节课,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一共上课13000节课,语文是第一大科,占总课时的21%以上。
中小学一共上了20门课,语文占1/5的课时还要多。
语文是工具科,是母语,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前提。
2018语文高考已经难出了新高度,接下来语文到底怎么学,怎么考,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曾说: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
温儒敏继续透露:高考的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
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1.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
2.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3.高考的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
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也就是说,只看教材,别说高考语文,就连中考语文都将应付不来。
别再说什么应付考试没时间阅读!孩子不阅读,根本应付不了考试!
对于阅读少、不读书、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的孩子而言,此次教改已经不是噩梦而是审判。
教改后考查大量语文的超纲内容、考查全科素质成为标配,临时抱佛脚没有指望。
语文对于中小学生这么重要怎么去学呢?
我总结了几点,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1、勤阅读,读好书,读经典。
2、勤做阅读笔记。
3、做读书笔记。
4、勤查词典资料。
5、勤于朗读、背诵。
6、勤于分享、探讨。
7、勤于练笔、写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