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学-子囊菌
- 格式:ppt
- 大小:19.30 MB
- 文档页数:236
第五章子囊菌亚门—核菌纲Pyrenomycetes第一节特征和分类一、习性核菌纲约8000种左右,是子囊菌亚门最大的一纲,分布广,生存方式多种:①寄生种类有体外寄生如白粉菌、小煤炱菌;体内兼性寄生,引起各种病害,如榆枯萎病、板栗疫病、麦类赤霉病等病原菌;还有的寄生在昆虫体内,如冬虫夏草。
②多数是腐生,生存在木材、树皮、枯枝落叶、粪便等基物上,在物质循环中起一定作用。
有些种类成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如好食脉孢菌或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
二、形态特征1、营养体:有发达的菌丝体,通常生在基物内,少数生在体表,以吸器吸收养分。
菌丝体在不良条件下可形成厚垣孢子,或交织成菌核、子座,2、无性繁殖:十分发达,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可直接着生在基物表面的分生孢子梗上或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中。
3、有性生殖:通常由产囊体柄细胞和周围菌丝形成球形无孔口的闭囊壳或球形至烧瓶状的有孔口的子囊壳。
子囊单膜壁,在子囊壳内整齐排列成为一个子实层(hymenium)。
子囊壳壁是产囊体柄细胞产生的菌丝和产囊体周围所产生的菌丝组成的。
只有冠囊菌目子囊生在子囊座内,-而此目的分类地位未定,核菌纲、腔菌纲,有人认为其是双壁子囊——《真菌学概论》。
4、核菌纲球壳目的子囊果可以埋生在子座内,也可能不埋生在子座内,但是都有自己固定的周壁包被,形成子囊壳perithecium。
如产囊体是在子座内形成的,营养菌丝也把它周圈包围起来,形成一个真正的子囊壳壁。
核菌纲子囊果的核心组织(centrum)-中心体,按Luttrell (1951)划分为4种类型:①球针壳属型(Phyllactinia type):未成熟的子囊果(幼子囊果)是由拟薄壁组织和周围的包被组成,子囊成熟后充满子囊果的中央,拟薄壁组织消解,为子囊的发育提供空间和营养。
子囊间无侧丝,子实层上无孔口。
这一类型核菌包括白粉菌(Erysiphales)、小煤炱目(Meliolales)两个目。
子囊菌的名词解释子囊菌(Ascomycota),是真菌界中最大的一个门类,也是真菌界最常见的一个门类。
子囊菌的名称来源于其特殊的生殖结构——子囊,也是子囊菌独有的特征之一。
子囊菌的大小和形态多样,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从林地到草原,从河流到海洋,都有子囊菌的存在。
子囊菌的庞大种类涵盖了许多我们熟知的物种,比如黑曲霉、发酵酵母、麦角菌等。
与此同时,子囊菌也是一类潜在的害菌,对农作物、水果和木材等有着不同程度的危害。
就像其名称所暗示的那样,子囊菌的生殖特点主要是通过产生子囊来进行的。
子囊是一种囊状器官,内部包含一系列的孢子。
这些孢子称为子囊孢子,是子囊菌进行有性生殖的关键要素。
子囊孢子具有硬壳保护,能够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并通过风、水或生物传播到其他地方。
子囊菌的生命周期经常包括两个主要的阶段: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在有性生殖阶段,适合的配对菌株结合产生子囊孢子,从而形成新的子囊菌个体。
无性生殖阶段则通过分裂或芽生产生无性孢子,以快速繁殖。
由于无性生殖孢子更易产生和传播,所以在子囊菌的繁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子囊菌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参与了有机物的分解,促进了营养循环的进行。
同时,一些子囊菌是重要的共生伙伴,与植物的根部形成菌根,提供养分和水分对植物生长起到促进作用。
此外,子囊菌还能够分泌一些有益化合物,比如抗生素和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均有重要影响。
然而,子囊菌也是一类潜在的病原体。
它们可以感染作物和植物,引起严重的疾病。
例如,灰霉病就是由子囊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害,对果蔬类作物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此外,子囊菌还会引发一些人类和动物的感染病,比如尖锐湿疣和念珠菌感染。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了解子囊菌,科学家们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研究。
这些研究揭示了子囊菌基因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有助于揭示其独特的适应性和进化机制。
此外,基因组研究还有助于揭示子囊菌与其他真菌门类之间的关系和进化历史。
孢梗束分生孢子形状多样,单胞或多胞,圆形、卵形、棍棒形、线形、镰刀形、星形等。
于子囊母细胞中的双倍体核经过减数分裂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8个核,每个核发育成一个子囊孢子。
所以多数子囊中有8个子囊孢子。
81632102484子囊的形态(Ascus)8自《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植物病理学卷》P681子囊孢子的形态子囊孢子自子囊中的释放摘自《普通真菌学》P330开口的子囊子囊壳颈部(箭头所指处)子囊孢子成熟后子囊吸水,然后强烈的将子囊孢子弹射出来。
真菌中鞭毛菌亚门的游动孢子、子囊菌亚门的子囊孢子和担子菌亚门的担孢子可以主动释放。
子囊孢子的释放禾布氏白粉菌子囊孢子的主动释放1.闭囊壳:球形,无孔口。
2.子囊壳:烧瓶状,顶端具孔口。
3.子囊盘:盘状或杯状,大开口。
4.子囊腔:子囊生于子座内的腔中,这种含有子囊的子座腔称为子囊腔,此子座称为子囊座。
一个子座内可以有一到多个子囊腔。
有些含单个子囊腔的子座,外观很象子囊壳。
它们被称为假囊壳。
719837 378199546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Fr.)Tul.菌核产生在禾本科植物的小穗中,并从小穗中伸出,紫黑色,内部灰白色,菌核萌发形成6个左右锣槌状子座。
子座有长柄,顶端膨大呈头状18稻一柱香病菌Balansia oryzae Syd.引起水稻一柱香病,水稻病穗抽出时被菌丝缠绕,整个稻穗形成假菌核。
假菌核长圆柱形,初期淡兰色,后期灰白色。
子座产生于假菌核上,垫状或碟状,无柄或有柄,由无色渐变为淡红褐色,后呈深褐色,先在上面形成分生孢子,后期表层内埋生许多子囊壳。
过去广泛分布于水稻生产区,现在已很难发现。
虫草属Cordyceps300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虫体(假菌核)似蚕,表面深黄色至黄棕色,有环节,腹部有足8对,以中部4对较明显,子座从头部发出。
子座长棒形或圆柱形,单生,罕分枝,咖啡色至棕褐色。
头部稍膨大呈近圆柱形,髓部白色,初内实,后中空。
真菌学知识点真菌学是一门研究真菌的学科,涉及到真菌的分类、形态、生物学、生态学以及在人类和环境中的作用等方面。
本文将就真菌的分类、生命周期、结构特征以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真菌的分类真菌是一类以吸收营养方式获取能量的生物体,与植物和动物不同。
根据真菌的外部形态和生殖方式,可以将真菌分为以下几类:1. 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担子菌是真菌界最大的门类之一,包括了我们常见的蘑菇、霉菌和酵母菌等。
担子菌的特点是产生担子孢子,主要通过分生孢子实现繁殖。
2. 子囊菌门(Ascomycota):子囊菌是另外一个重要的真菌门类,包括了酵母菌、霉菌以及发霉食物中的曲霉等。
子囊菌的特点是产生子囊孢子,通常以子囊的形式聚集在子囊床中。
3. 微生孢子菌门(Zygomycota):微生孢子菌是一类原始的真菌,通常生活在土壤、腐烂的有机物和动物粪便中。
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产生孢子囊和孢子盘,用于繁殖和传播。
4. 真菌动物门(Chytridiomycota):真菌动物包括了水生和陸生的一些小型真菌,主要以分裂孢子方式繁殖。
它们在植物和动物的分解、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真菌的生命周期真菌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两个阶段: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是指产生通过两个菌丝体结合而形成的孢子来繁殖的过程,而无性生殖则是指通过单个菌丝体产生孢子来繁殖的过程。
在真菌的有性生殖中,不同的真菌门类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孢子。
例如,担子菌门的真菌通过担子孢子进行有性繁殖,而子囊菌门则通过子囊孢子进行有性繁殖。
在真菌的无性生殖中,常见的方式有菌丝分裂和营养孢子的形成。
菌丝分裂是指通过菌丝的分裂来产生新的菌丝体,而营养孢子则是通过特定的部位产生的,用于繁殖。
三、真菌的结构特征真菌的结构特征主要由菌丝、菌核和孢子等组成。
菌丝是真菌的体内结构,由一系列细长的丝状细胞组成,能够扩展到较大的面积。
菌核是一种由菌丝形成的大型细胞核,其中包含着真菌的遗传物质。
真菌分类子囊菌纲真菌是一类生物体,属于真菌界,与动物界和植物界同属于真核生物。
真菌以其独特的生物特征和生态功能,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真菌的特征和分类体系,真菌可以分为多个门,其中一个重要的门是子囊菌门。
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真菌界中最大的门之一,也是最进化的菌门之一。
子囊菌门的特点是生殖器官是子囊,也就是子囊壳,其中产生子实体。
子囊菌门的菌丝体一般是无色的,多为单核或多核。
子囊菌门的菌丝体可以生长在土壤、植物体表面、腐木中等环境中。
子囊菌门中的许多物种是重要的病原菌,可以引起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疾病。
子囊菌门的真菌具有丰富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
根据子囊菌门的分类体系,子囊菌门下有很多纲,其中一个重要的纲是子囊菌纲(Pezizomycotina)。
子囊菌纲是子囊菌门中最大的纲,包括了大部分的子囊菌门物种。
子囊菌纲的特点是子囊菌门中的菌丝体具有分枝的菌丝体和无分枝的菌丝体两种类型。
分枝的菌丝体是由分生孢子形成的,无分枝的菌丝体是由无分枝的孢子形成的。
子囊菌纲的子囊壳是由多个子囊细胞形成的,子囊细胞内部形成子囊孢子。
子囊菌纲的子囊孢子具有多种形态,可以是单核的、双核的或多核的。
子囊菌纲中的物种具有多种生活方式和生态功能。
一些子囊菌纲的物种是腐生菌,它们可以分解死亡植物和动物的有机物质,促进物质的循环和分解。
一些子囊菌纲的物种是共生菌,它们与其他生物形成共生关系,共同生活和繁殖。
一些子囊菌纲的物种是病原菌,它们可以引起植物和动物的疾病,对农业和养殖业造成严重的损失。
子囊菌纲的物种在食品工业、药物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些子囊菌纲的物种可以产生食用菌,如松茸、黑木耳等。
一些子囊菌纲的物种可以产生药用物质,如青霉素、黄酮类化合物等。
一些子囊菌纲的物种可以生物修复土壤和水体,清除有毒物质和污染物。
子囊菌纲是真菌界中重要的一个分类单位,它包括了大部分的子囊菌门物种。
子囊菌纲的物种具有丰富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具有多种生活方式和生态功能,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子囊菌引发起病害防治与真菌型病害相同,子囊菌也有菌丝和孢子,但是,明显表现为活力强、传播速度快、危害更加严重,如鸡爪病(炭角菌类),可以认定为是“鸡腿菇专有癌症”,一旦发生,畦面上将会出现一丛丛棕褐色珊瑚状子实体,常规药物基本无效——只能寄希望于综合预防和物理+化学处理法。
1.鸡爪病:菌丝阶段肉眼无法辨认,菇床只是表现为迟迟不出菇,表面有些许灰白色菌丝出现,极易误认为是鸡腿菇气生菌丝;其菌丝成熟后,即可在菇床上长出棕褐至暗褐色珊瑚状子实体,丛生,形同“小刺猬”,剖料观察,可见其基部菌索极为粗壮,直达料底,手拉其菌索韧性较大;菌索着生处鸡腿菇菌丝仍不减少,但由于该病菌具有较强的生长优势,所以抑制鸡腿菇菌丝不再发生菇蕾,危害性极大,而且发生极为普遍。
另据介绍,该类病菌的菌丝是“插入”鸡腿菇菌丝体中形成危害的,所以,一旦染上该病,鸡腿菇便不会再出菇;在鸡腿菇生产中属于“癌症病害”,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可用,只待菌业内外人士共同努力,研究出有效方法或药物。
另据相关广告资料,有企业称,已经研究出相关药物,可以有效杀死鸡爪病,截至本书发稿,我们尚未进行该类试验,只待此后抓紧时间进行类似试验,并尽快将结果公开。
目前我们的处理措施是:将初发生的炭角菌子实体扩大5~10厘米范围挖除,小心移至菇棚外,连同其它挖出的杂菌或子实体一同处理,连片棚区最好能集中挖除处理、集中烧毁或深埋40厘米以下,不可乱弃。
因为该类子囊菌孢子抗性较强,既无有效药物杀死,又可抵抗一般自然的寒热条件而不死亡,一旦随空气、人体、原料、工具等进入菇棚,在适宜条件下可重新萌发,再度形成危害。
病菌挖除后,基料以及覆土材料应撒施石灰粉,然后深埋;如果基料偏多,或者配合清棚,应在撒施石灰粉的同时,将之建堆,料堆表面参考绿肥制作方法用稀泥密封处理,根据气温,1~3个月后,即可作为大田作物的基肥。
2.盘菌类:俗称“地碗菌”、“假木耳”,覆土层上及菇畦周边或墙体上长满一层质地如木耳类的碗状肥嫩子实体,使鸡腿菇发生数量少甚至不发生菇蕾,自然影响产菇量。
子囊菌真菌病害诊断要点
子囊菌真菌病害是植物病害的一种常见类型,主要通过观察病变部位的症状与病原真菌的形态学特征来进行诊断。
下面是子囊菌真菌病害诊断的要点:
1. 观察病变部位的症状:子囊菌真菌病害的病变通常表现为叶片出现黄斑、褐斑、黑斑等,有时伴有腐烂或枯死。
叶片上可能会形成黑色小点或者长条状的黑色斑点。
2. 分离病原真菌:从病叶样本中分离出病原真菌,通常需要将病组织表面进行消毒处理,然后切割病组织并接种在富含培养基的琼脂平板上,培养并观察分离的真菌菌落特征。
3. 观察病原真菌的形态学特征:病原真菌的形态学特征包括菌丝的形态、分生孢子、子囊和子囊壁的特征等。
根据不同的真菌种类,它们的形态学特征可能会有所不同。
4. 确认真菌种类:通过观察真菌的形态学特征,与已知的真菌种类进行比对,以确认病原真菌的种类。
5. 根据病害发生的环境和寄主植物的种类,结合病原真菌的形态学特征和尚未发表的数据,可能需要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或序列分析来进一步确定真菌的种类。
总之,子囊菌真菌病害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病变的症状与病原真菌的形态学特征,通过观察病变部位、从病组织中分离病原
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并比对已知的真菌种类,最终确定病原真菌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