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第九讲
- 格式:doc
- 大小:92.50 KB
- 文档页数:5
《绝句》(杜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绝句》。
(2)理解《绝句》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
(3)分析杜甫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
(2)杜甫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特点。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绝句》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
(3)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绝句》。
(2)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入《绝句》的学习。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绝句》。
(2)指导学生正确地背诵《绝句》。
3. 字词解析:(1)解释诗歌中的生僻字词。
(2)分析字词在诗歌中的含义和作用。
4. 句子结构分析:(1)分析诗歌的句子结构。
(2)解释句子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5. 意境与情感理解:(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
(2)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6. 写作练习:(1)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仿写《绝句》。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练习等。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4.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的课堂纪律和合作能力。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将《绝句》与其他杜甫的诗作进行比较,分析其艺术特点和创作风格。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杜甫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1)诗中的杨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2分)(2)这首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杨柳是一个柔美(1分),且因美好而遭到妒忌、打击(1分)的形象。
(共2分)(2)运用了寄托手法(托物言志),借杨柳的遭遇寄托个人遭遇的不幸;(2分)运用了比喻手法,如将“杨柳”比喻为“十五女儿腰”;(2分)运用了拟人手法,诗中的“挽”字将狂风人格化。
(2分)(共6分) 译文:隔着门墙外面的杨柳树,那柔弱细长的枝条,就好像那十五岁少女纤柔美好的细腰。
谁道只一个清早未加留意,竟然已被狂风扯断了最长的枝条。
赏析:此诗上两句是在写杨柳之美,下两句是借杨柳为何不展身姿是因为被狂风折断了枝条来指代诗人自己的不得志。
诗人虽不在朝廷,但是时时关心国计民生。
自己像那不能舒展身姿的杨柳一样,是因为被社会的现实击打得无法去拯救苍生,自己为官不得重用,壮志难酬啊。
杜甫《登高》诗题一作《九日登高》,这是诗人于大历二年(767)年九月九日漂泊夔州时的拔山扛鼎之作,被誉为“杜甫七言律诗第一”。
一、时空的断裂与自由转换诗歌在有限意象组合中浓缩了大量意义,从纵(时间)、横(空间)维度去建构意象,使诗意别具一格。
登楼是为了打破位居地面时的视野局限,开辟一片穷通万里的审美体验。
1.因登高而打破空间的视野打破空间的视野主要指登高所见由实而虚。
眼前所见的“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等,构成一幅立体的空间画面,诗人由上至下,由下至上,俯仰之间使情与景相容;诗人近观远眺,情兴与物象相连。
句句不离登高,字字突破视野。
“无边”“不尽”写出空间之阔远,无边无际,“万里”,说明距离在万里之遥,则非视野所能及。
从更寥廓的意象中去探究,登高所见的景观已经形而上,成为生命之秋、人生长河的典型意象。
萧萧下的“无边落木”“滚滚而来”的长江,象征永恒的悲凉和亘古不变的宇宙,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原文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注释[1]绝句:诗的一种形式,有五言、七言,均四句,可分为“古绝”与“律绝”两种,一般指后者。
绝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南朝,南朝梁代诗人吴均是第一个以古绝句为诗名的作者,唐代杜甫是第一个以律绝句作诗题的诗人。
古绝句实际上可视为形式自由的古体诗;而律绝是格律诗的一种,可理解为“截律诗之半”。
[2]黄鹂:亦名黄莺或鸧鹒。
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
叫的声音很好听,常被饲养作笼鸟。
[3]白鹭:亦名鹭鸶,鹳的一种。
长腿白羽,是一种能涉水捕食鱼虾的水鸟。
[4]西岭:西山,指成都西面的岷山。
[5]东吴:泛指古吴地。
约相当于今江苏、浙江两省的东部地区。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背景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简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
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
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
“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
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
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
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
绝句杜甫注释
《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全文如下: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燕子飞,沙暖睡鸳鸯。
注释:
1.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2.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3.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常双双出没。
诗文解释:
江山沐浴着春光,秀丽可人,春风送来阵阵花草的芬芳。
燕子衔着湿润的泥土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明丽的春景为背景,描绘了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春日图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1、三年级下册古诗《绝句》一等奖说课稿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非常感谢会议组给我这么一个与大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希望我的发言能得到各位专家、各位同行的指正和帮助。
由我执教的《绝句》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首古诗。
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第二年,在成都草堂,面对生机勃勃的景象,无限欢欣,描绘了明媚秀丽、充满生机的景致。
我班的学生经过几年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能够运用金山词霸查阅字词,能够运用金山画王绘画,会网络浏览和讨论。
对于网络教学,学生思维活跃,有一定自学能力,喜欢网络交流、合作学习。
《中华古诗文》教学的开展,学生对古诗学习有浓厚兴趣。
下面我就这篇课文的教学从以下四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一、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终生学习。
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共同构成语文素养的生命体,所以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应该从知识、能力、情感这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1、利用金山词霸,学习生字,了解其意思。
2、通过反复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体会诗的意境美。
3、借助网络,通过自学、协作、交流,理解诗的意思。
4、用自己语言口头描述诗意,并画出来。
能力:1、通过网络,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2、通过朗读、电脑绘画等多种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和检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情感:能感受作品中明媚秀丽的景致,体会诗的意境美。
感受作者当时的感情。
在教学目标中,所有的知识都是靠学生自己获得,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情感。
二、依照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1、激情引领,导入新课《中华古诗文》的学习生动活泼开展,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同学们能自觉地争先恐后地背诵一些流传广泛的古诗,在课前我总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把会背的古诗背出来,一个学生背,两个学生背,从而引起全班学生的共鸣。
一、教案基本信息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一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2)理解绝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2)运用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想象力。
(3)培养学生珍惜友情,乐于分享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2. 理解绝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难点:1.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2. 朗读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诗歌全文、生字词、图片等。
2. 教学道具:图片、实物等。
3. 作业本:用于学生书写和练习。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2)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春天的诗歌。
2. 学习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
(2)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3)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字词,学生跟读。
3. 理解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实物等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4. 背诵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2)学生跟读,尝试背诵。
(3)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进行诗歌朗诵。
第二课时5. 复习诗歌(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掌握情况。
(2)学生朗读诗歌,巩固记忆。
关于《绝句》(杜甫)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绝句》这首诗;(2)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绝句》;(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2)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绝句》的诗意和艺术特色;3.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杜甫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杜甫的生平介绍、《绝句》全文、相关图片等;2. 学生准备《绝句》文本,提前阅读并理解诗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展示《绝句》的全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绝句》,理解诗文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绝句》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杜甫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2)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审美情趣。
6. 课后作业(1)背诵《绝句》;(2)写一篇关于杜甫诗歌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杜甫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绝句》为例,深入剖析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3. 采用情感体验法,激发学生对杜甫诗歌的共鸣,培养其爱国情怀。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2. 引导学生关注《绝句》的诗意和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等;3.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杜甫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4.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表达;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关于《绝句》(杜甫)的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杜甫《绝句》的诗意、诗境和诗意。
2. 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3. 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
4. 通过学习《绝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1. 杜甫《绝句》的诗意和诗境。
2.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教学难点:1. 杜甫《绝句》中的意境和寓意。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包括杜甫《绝句》的原文、注释、译文和赏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杜甫诗歌,分享学习心得。
2. 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绝句》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展示《绝句》的原文,引导学生朗读。
2. 对诗句进行逐句讲解,包括字词注释、译文和背景解析。
3. 分析《绝句》的诗意和诗境,引导学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三、课堂互动(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绝句》的理解和感悟。
2. 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鼓励其他学生提问和讨论。
四、古典诗词鉴赏方法讲解(10分钟)1. 介绍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关注、作者、注释、意象和情感等方面。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对《绝句》进行深入鉴赏,分享自己的见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杜甫的《绝句》,使学生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了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
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提高了课堂效果。
但部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仍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六、诗歌创作背景深入探讨(10分钟)1. 详细介绍杜甫创作《绝句》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状况和杜甫的个人经历。
2. 分析《绝句》中的意象和寓意,探讨杜甫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情怀。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简介三年级古诗三首绝句电子教材点击图片,查看大图▼▼▼▼课文朗读点击上方绿标收听音频知识点一、我会认鸳yuān(海鸳)海鸳是信天翁的别称。
鸯yāng(鸳鸯)惠huì(恩惠)崇chóng(崇尚)豚tún(海豚)减jiǎn(减少)二、我会写融(融化)(融合)(融通)燕(燕子)(乳燕)(燕窝)鸳(鸳鸯)(海鸳)(鸳凤)鸯(鸳鸯)(鸯锦)(鸯龟)惠(恩惠)(实惠)(优惠)崇(崇尚)(崇高)(崇拜)芦(芦苇)(芦柑)(芦荟)芽(发芽)(豆芽)(麦芽)梅(梅花)(杨梅)(腊梅)溪(小溪)(溪水)(溪谷)泛(广泛)(泛滥)(泛应)减(减少)(加减)(减肥)三、易错的字融:左下里面是“点、撇、横、竖”;崇:上下结构,下面是“宗”。
四、多音字行xíng(行走)háng(银行)得dé(得到)děi(我得)地dì(地球)de(高兴地)五、形近字芽(芦芽)牙(牙齿)庐(庐山)芦(芦芽)六、近义词融—溶暖—热满—遍欲—想尽—完添—增七、反义词迟—早香—臭暖—冷外—里(内)短—长晴—阴减—加晚—早八、诗意《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意思:春天来了,在明媚的阳光映照下,山河无比秀丽。
春风中飘散着花草的芳香。
溪边泥土湿软,小燕子翩翩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
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意: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回暖。
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三衢道中》诗意: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我)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投下的树荫,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许幽趣。
前几节我们大体了解了时空设计过程中的几个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绝句时空设计过程中空间设计的虚实处理。
同时了解绝句的语言风格,学习渔洋绝句12法之第八法三个问题。
一、绝句创作过程中空间设计的虚实处理1 空间设计过程中【虚】与【实】的界定【虚】:无法眼见的空间或者不存在于现实的空间均属于虚空间;【实】:实实在在眼前空间属于实空间。
2 【虚】空间的大体分类按照台湾仇小屏博士的分类,虚空间大体分:设想出的虚空间,仙冥虚空间,梦境中的虚空间。
下面以具体的例子,了解这三类虚的空间。
注意,因为在古代诗歌中全虚的空间毕竟是很少的。
所以我们所举的例子,只剥离诗中的虚空间来认识这三类虚空间。
(1)设想的虚空间例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的前两句渲染出倍思亲的心情,但第三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却不直言自己的思亲,反而从兄弟处着笔,设想出一个【虚】的空间,言兄弟忆我,那么我忆我兄弟之情自然可见,设想的虚空间,懂了木?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下面提问,大家说说这首诗的哪一句属于设想中的虚空间呢?最后一句:“杜陵寒食草青青”也属于这类型的虚空间,回答太正确咧。
(2)仙冥虚空间【中秋月】晏殊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嫦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一二句描述主人翁在院落中孤独寡欢的情景,是实实在在的【实】空间,而面对秋月,第四句玉蟾清冷桂花孤。
想象月宫冷落,嫦娥寂寞,则属于虚空间。
仙境啊,冥境啊,这些空间在古诗中出现的比较多,但这些空间我们都没人去过,对不?!所以呢这些都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属于虚空间。
(3)梦境中的空间【梦中作四截句】龚自珍一例春湖汗漫声,月明报有大珠生。
紫皇难慰花迟暮,交予鸳鸯诉不平。
短短四句,却有两组意象,托言梦境,写的迷离恍惚。
其实作者是要抒发一种感慨。
科举高中的人没有真才实学,不过是月亮在水中的幻影,而痴人却惊叹为光彩夺目的稀世明珠。
未两句,自叹迟暮,充满了愤愤不平,也只能在亲密的朋友间倾诉罢了。
这是一首全虚的诗,诗中所有空间景物纯是从梦中生发出的。
还有一种就是誓言。
誓言中出现的空间也属于虚空间。
这个木例诗。
梦境的虚空间,有首很有趣的诗大家想看看不。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大家能看出这首诗的有趣所在不结合现在讲的问题。
这首诗,我们在前几讲做例诗时候出现过,大家并不陌生。
今天我们从虚实的角度再分析它,作者先从饯别之地写起,而且分别由嗅觉、触觉两种感官来描写,属于实写。
后面两句是设想行者的行程,属于虚写。
但我们注意,这首诗有趣在哪里呢,第四句【愁听清猿梦里长】是设想到魏二梦中的情景,更是虚中又虚。
虚中又虚相当别致,使全诗增添了不少飘渺的气氛。
3 空间设计的虚与实配置上一讲,作业的要求中,提出了一条,要虚实相参,但是,我在浏览大家习作时,发现有些作品写的过于坐实,写的实景太多,使诗少了灵动的趣。
绝句在结构上有个特点。
就是以少胜多、以虚写实。
所以我们在绝句创作过程中必须注意虚实结合。
把绝句的味儿弄出来。
如何结合?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1)先虚后实例如:【嫦娥】边贡月宫清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
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
诗前两句【月宫清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是设想,属于虚。
实只是相对而言实中往往夹虚,后两句,是实写。
《中国古典诗艺品鉴》分析这首诗时说,立足人间,推想月宫冷寂,然后发出世人只知羡月,不知月羡慕人间的感慨。
台湾仇小屏博士分析时说仙境与人间的两两对比,逼出了作者的深意。
所以这首属于先虚后实的写法,仙境与人间的两两对比,先虚后实,虚实是相对而言。
(2)先实后虚前面分析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即属于先实后虚的例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前两句(实写)。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后两句(虚写)。
全诗的结构是实写部分:独在异乡为异客 --是因,每逢佳节倍思亲---属于果。
一二两句之间呈因果关系。
虚写部分:遥知兄弟登高处,抓住九月九日最典型的一个片段突出描写,遍插茱萸少一人 --渲染。
我们今天先熟练掌握这两种空间的虚实配置就行。
还有一种形式虚实叠映让大家了解下。
虚实叠映即把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同时叠映在绝句中,比如:【宫词】顾况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唐诗三百首详析》是这样分析这首诗的:首次二句写听别处的笙歌言笑,相比较自己这里的寂寞,三句是夜深听漏未眠,四句是写独自卷帘看秋河,用一近字,愈见夜深,此诗不说怨情,而怨情显露于言外,诗的虚笔是彼地: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主要突出了个听字。
实写是此地: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两句。
从一听一看着笔,虚与实的叠映被协调统一在一首绝句中,关于空间的虚与实与如何配置咱们就了解这些。
下面开始第二大问题。
二、关于绝句的语言风格。
小雨跟师傅学绝句时,他给我交代,绝句啊,还是尽量少用典故。
其实小雨也确实不知道几个典,哪里还能用。
他的意思就是说绝句的语言风格应该是真切、自然而有余味,为啥呢?一是绝句篇幅短小,不容许过多的修饰。
二是绝句在唐代可以谱曲咏唱的,所以不能写得古僻生涩,要适宜歌唱,要让别人一听就明白。
因此绝句的语言一般比较真切自然,不故作晦曲,不滥加雕饰,而实情实景宛然如见。
比如:【春夜洛城听笛声】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全诗语言真切自然,语调舒长,读起来或吟唱起来,朗朗上口。
尤其是三四句,以问句做结,以便一唱三叹,更能收到语近情遥,有弦外音,使人神远的艺术效果。
所以呢,清代的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卷二十中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
使人从“吹玉笛”这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但是,真切自然又不等于粗直浅露、直白、一览无遗。
还需讲求含蓄与韵味,尤其是诗篇结尾处,要做到“语绝意不绝”,似乎话已说完又似乎还有千言万语未曾说出,才能给人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美的享受。
我们继续以李白的两首绝句做比较分析:【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的妙处在三四句,如说汪伦送我的情比桃花潭水还深,那就平淡无味了,妙就妙在诗人反过来说三千尺的桃花潭水反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深。
所谓“六郎似莲花”的马屁没有“莲花似六郎”拍的妙的道理。
但是,虽然这里用了一个比喻,但总觉情深意浅,我们再读他另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语言平淡自然,而含蓄之深令人神往,诗人把惜别的情感,藏隐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
特别结句,悠悠不尽的天边流水又能容得下读者多少黯然伤神的联想啊。
和【赠汪伦】相比较,这里,他不是赤裸裸的倾诉自己的情感,也不是客观的描写景物,而是把情感和客观景物有机地揉在一起,引发人的遐想。
相比较这首诗就有味多了,对不?下面第三问题开讲。
三、渔阳绝句十二法之第八法1 要点,第四句为主,用否定词作结,然第三句亦不可轻忽,多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
2 要点解读主题落在第四句,通过否定句,加强语气,让诗味延伸于诗外。
第三句与第四句之间的要顺,呼应要紧,三四句多用因果关系的复句。
一二句多是渲染与铺垫,交代清地点、场景即可,全诗的重心应放第四句。
3 创作步骤(1)注意空间景物配置的透视关系,或由近而远,或由远而近。
景物的大小关系要合乎空间透视原理;(2)第四句提升主题,从另个角度切入,在表述上用否定句加强语气,突出诗味,否定词要出现在第四句。
(3)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关系要呈因果等关系的复句句型形式。
例诗:三月秦淮新涨迟,千株杨柳尽垂丝。
可怜一样西川种,不似灵和殿里时。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四潮落秦淮春复秋,莫愁好作石城游。
年来愁与春潮满,不信湖名尚莫愁。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五新歌细字写冰纨,小部君王带笑看。
千载秦淮呜咽水,不应仍恨孔都官。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八传寿清歌沙嫩箫,红牙紫玉夜相邀。
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见青溪长板桥。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十里清淮水蔚蓝,板桥斜日柳毵毵。
栖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纪阿男。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四万山堆里看云松,曲崦幽溪复几重。
为爱泉声过林去,不知烟寺远闻钟。
——华山道中即事十二年前乍到时,板桥一曲柳千丝。
而今满目金城感,不见柔条踠地垂。
——赵北口见秋柳感成二首之一涛声东走海陵仓,蛾子纷纷割据场。
三百年来陵谷变,居人犹是说张王。
——秦邮杂诗六首之作业题目自拟要求:1 空间设计要求或先虚后实,或先实后虚必须要做到虚实空间相参。
2 景物配置要符合透视原理,大景、小景顺序不可乱。
3 熟练应用本讲渔阳绝句十二法之第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