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总结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97.00 KB
- 文档页数:14
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职业病是指由于长期接触或从事其中一种职业而引起的疾病,不仅严重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保障工人的健康和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对工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对工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的检测评价报告,详细介绍了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以及相应的建议措施。
一、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1.物理因素根据对工业场所的物理因素进行检测,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噪声:部分作业场所的噪声超过了国家标准,对工人的听力造成了潜在的危害。
-振动:一些机器设备的振动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可能会对工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化学因素在工业场所的化学因素检测中发现以下问题:-有机溶剂:一些工作区域的有机溶剂浓度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可能会对工人的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危害。
-金属粉尘:一些工作区域的金属粉尘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可能会对工人的呼吸系统和肺部产生潜在危害。
3.生物因素在工业场所的生物因素检测中发现以下问题:-高浓度细菌:一些区域的细菌数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可能会对工人的呼吸系统和皮肤产生危害。
-高浓度真菌:一些区域的真菌数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可能会对工人的呼吸系统和皮肤产生潜在危害。
二、建议措施1.物理因素控制措施-采取隔离措施:对超标的噪声源进行音屏障的设置,减少噪声的传播。
对会产生振动的机器设备进行隔离或减振处理,降低振动的强度。
-佩戴个人防护设备:对于受到影响的工人,应提供合适的耳塞和耳罩,保护听力。
同时,提供护腰带等个人防护装备,减少腰部受振动的危害。
2.化学因素控制措施-加强通风设备:对受到有机溶剂影响的区域,增加通风设备,保持空气流通,降低有机溶剂浓度。
对金属粉尘比较严重的区域,增加排风量,减少粉尘浓度。
-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对于接触有机溶剂和金属粉尘的工人,应提供合适的呼吸器具和防护眼镜、手套等装备,减少化学物质对身体的直接接触。
6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一、引言二、检测目的本次检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公司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三、检测方法本次检测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现场观察、工作环境因素监测、员工体检等,并结合职业健康监管要求进行综合评估。
四、检测结果1.化学因素1.1检测目标:检测工作场所化学因素,包括有害气体、有害粉尘、有害液体等。
1.2结果:经检测,工作场所存在甲醛、苯、二氧化硫、颗粒物等有害气体和粉尘,超过国家标准限值。
1.3风险评估:工作场所化学因素超标存在一定的职业病危害风险,各相关岗位的员工需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口罩、手套等。
2.物理因素2.1检测目标:检测工作场所的噪声、震动、光照强度等物理因素。
2.2结果:工作场所存在噪声超标,超过国家标准限值。
2.3风险评估:噪声过大可能会引发职业性听力损失等问题,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噪声,如使用耳塞、隔音设备等。
3.生物因素3.1检测目标:检测工作场所的细菌、病毒、真菌等生物因素。
3.2结果:工作场所存在细菌、病毒、霉菌等生物因素,超过国家标准限值。
3.3风险评估:生物因素可能引发呼吸道感染、皮肤病等职业病,需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定期通风消毒等。
五、防护措施根据检测结果,公司将采取以下防护措施来降低职业病危害风险:1.化学因素:加强工作场所通风设施的改善,限制有害物质的使用,指导员工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2.物理因素:通过隔音、吸音、减振等措施降低噪声和震动的影响。
3.生物因素: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消毒、通风,加强员工个人卫生意识的培养。
六、结论通过本次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我们了解到存在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
为了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公司将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来降低职业病危害风险。
希望各相关方能积极配合,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
以上是本次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请各相关方查阅。
职业病危害总结我国现在职业病防治存在的几个问题。
接触职业病的行业多,接触职业病的人员多,发病率高,制度不完善,措施不健全等,针对以上问题,中央下大决心,大力度抓职业病防治工作。
为了搞好我矿职业病防治工作,促进我矿的经济发展,使生产作业环境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保护职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____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九条第二项的规定,我矿____年职业病防治工作应做好下面几方面工作:1、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
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五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的规定,制定由我矿矿长总负责,部门分工负责和岗位各负其责的责任体系和责任保证制度。
同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1)要根据《职业病防治》的立法宗旨,正确处理职业病防治责任制与经济责任制的关系,以保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为目标,落实职业病防治工作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责、权、利,力戒____。
(2)以责定权,以控制效果定奖,体现奖优罚劣的原则。
落实职业病防治责任制,矿上可以采取适当的经济手段,同职业病防治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但不能像经济责任制那样,把依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制定的职业病防治目标分解或者压在劳动者身上。
(3)根据职业病防治目标与计划,明确职责范围、基本任务、工作标准、实施程序、协作要求和奖罚办法等内容。
(4)指标分解和考核要有针对性,抓住影响职业病防治控制效果的关键,达到责任指标化、考核数据化、分配差额化(即职业病防治工作绩效的大小与奖惩挂钩)。
2、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社会保险。
按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如实上报我矿的人数、工资总额、缴费情况以及财务会计帐册等有关情况,按时缴纳工伤社会保险金,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作好工伤社会保险工作,使在本矿职业活动中所发生的工伤、职业病以及因此而死亡,造成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或其家属能够从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补偿和服务的社会保障,保证劳动者或其家属的基本生活,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和康复服务等。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背景
工作场所职业病是指因职业性因素导致工人发生某种特定疾病或症状。
职业病具有潜伏期长、发病隐蔽、危害深远、难以治愈等特点。
检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存在和程度,对预防和治疗职业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检测方法
检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一般采用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两种方法。
现场监测包括空气载量监测、生产环境物质检测、工人接触监测等。
实验室分析主要通过对样品进行化学分析、生物学检测等,以确定存在的危害因素的种类和浓度。
检测结果
本次检测结果如下:
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单位
二氧化碳600 ppm
二氧化硫 1.5 mg/m³
甲醛0.1 mg/m³
铅0.04 mg/m³
硅尘0.3 mg/m³
通过以上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在该工作场所存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醛、铅和硅尘等危害因素。
其中,二氧化硫和甲醛的浓度已经超出了安全标准,对工人的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威胁,需要立即采取措施。
控制措施
针对以上检测结果,提出以下控制措施:
1.安装空气净化设备,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的浓度;
2.采用黄浸毛巾、空气负离子和光催化等技术降低甲醛浓度;
3.安装排风设备或增加换气量,减少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浓度;
4.对铅进行精细管理,采取吸附、过滤等技术减少污染源;
5.对硅尘等颗粒物进行湿法处理或采用可吸入颗粒物防护设备。
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能够保护工人的健康和安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检测只是一个开始,还需要定期的监测和管理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XXXX公司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规定,受XXXX公司受托,XX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XX年XX月XX日对XXXX公司噪声、粉尘等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职业卫生学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检测评价目的1、了解生产工艺流程,识别生产环境中职业因素的种类及其危害程度,评定其作业环境是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
2、评价分析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的合理性及有效性,为企业制定职业卫生工作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3、为评价作业人员接触噪声、粉尘的程度及对健康的影响提供依据。
二、检测评价依据及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主席令60号,2001)2、《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第23号令)3、《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352号,2002)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检测采样规范》(GBZ159-2004)5、《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Ⅰ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
1—2007)6、《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Ⅱ部分:物理有害因素》(GBZ2。
2-2007)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HZ/T 192。
1-2007)8、《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GHZ/T 192.3—2007)9、《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HZ/T 189.8—2007)10、《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定方法》(GB/T934-2008)三、生产工艺流程图△△△△★△注:△表示关键工序。
★表示需确认过程四、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XXXX公司公司主要生产铁水、钢坯、钢板等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或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粉尘、CO、SO2、高温等1、生产工艺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噪声:该生产环境为强噪声作业,噪声主要产生于机器运转及生产环节。
报告编号:XXX 检测报告用人单位:xxxxxxxxxxx有限公司检测类别:定期检测XX检测有限公司20XX年XX月XX日资质证书声明XX检测有限公司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在为XXXX公司提供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服务过程中,坚持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对出具的《检测报告》承担法律责任。
XX检测有限公司(公章)姓名技术职称资质证书号签名报告书编写人:报告书审核人:报告书签发人:签发日期:年月日报告书说明1.本报告不得涂改、增删,无签发人签字无效。
2.本报告无技术服务机构公章(或检验检测专用章)、骑缝章无效。
3.本报告无编制、审核、签发者签名无效。
4.未经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检测报告。
5.本报告未经同意不得作为商业广告使用。
6.本检测报告只对所检样品检测项目的检测结果负责。
由其他机构和单位采集送检的样品,本技术服务机构仅对送检样品的检测结果负责,不对样品来源负责。
7.对本报告有疑议,请在收到报告10个工作日内与本公司联系。
8.本报告需与相应的附件(检测结果报告单)同时使用,不得单独使用。
9.本报告一式二份(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各一份)。
10.本报告替换原报告****,自本报告签发之日起,原报告****作废。
11.此报告共分X部分,此为第X部分,第X部分见(XXXX),第X部分见(XXXX)。
(定期报告)XX检测有限公司联系地址:XXXXXX邮政编码:XXXXX检测受理电话:XXXXXXX报告质量投诉电话:XXXXXXX传真:XXXXXXX目录1 检测依据 (1)1.1 法律、法规、规章 (1)1.2 技术标准、规范 (1)2 检测流程 (3)3 用人单位情况介绍 (4)4 检测类别及范围 (5)4.1 任务来源 (5)4.2 检测类别 (5)4.3 检测范围 (5)5 现场采样和测量情况 (7)6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8)7 结论 (11)8 建议 (12)9 附件 (13)1检测依据1.1法律、法规、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主席令第60号,2002年5月1日施行,2011年12月31日主席令第52号修正《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2]第47号《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9号《国家安全监督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卫生档案管理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3]171号《国家安全监督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4]111号《国家安全监督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管理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5]16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用人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5〕124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检测工作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6〕9号1.2技术标准、规范《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锰及其化合物》GBZ/T 160.1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碳化合物》GBZ/T 160.28-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氮化合物》GBZ/T 160.2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测定混合烃类化合物》GBZ/T 160.40-2004《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部分:超高频辐射》GBZ/T 189.1-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2部分:高频电磁场》GBZ/T 189.2-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3部分:工频电场》GBZ/T 189.3-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4部分:激光辐射》GBZ/T 189.4-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5部分:微波辐射》GBZ/T189.5-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6部分:紫外辐射》GBZ/T 189.6-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高温》GBZ/T 189.7-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9部分:手传振动》GBZ/T189.9-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GBZ/T 192.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GBZ/T 192.3-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GBZ/T 192.4-2007《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8-2003《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1651-2008《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 18664-20022 检测流程通过 样品异常或损坏合格样品项目委托签订技术服务合同预调查合同评审通过现场调查制定采样和检测计划采样前准备现场采样(包括现场测量)样品运输、流转和保存样品处理和实验室分析报告及原始记录审核报告签发归档与保存数据处理、报告编制3用人单位情况介绍XXXX有限公司位于XXXXX,主要生产安全鞋。
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报告编制日期:二〇一四年二月十八日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职业病防治所对该单位井下粉尘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
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职业病防治所于2014年2月18日对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工作场所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分析,采用现场调查法和检测检验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结合职业病发病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对该单位工作场所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采取的防护措施进行了客观、真实、科学的评价。
1检测评价目的1.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识别和分析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1.2为用人单位建立职业卫生档案,提供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数据;1.3检测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是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1.4为行政监督检查提供检测依据。
2检测评价依据及标准2.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2.1.1《中华人民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国主席令[2001]60号)2.1.2《使用有毒物质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2002]352号)2.1.3《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卫生部令[2002]23号)2.2检测评价规及标准2.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GBZ2.1-2007)2.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GBZ2.2-2007)2.2.3《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GBZ159-2004)2.2.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2.2.5《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2.2.6《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192-2007)2.3检测评价基础依据检验结果报告3评价围本次检测评价应盘县柏果镇新田煤矿的委托,对该单位的井下粉尘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及监测评价制度范文职业病是指在工作岗位上长期接触特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导致工作人员发生的与工作相关的疾病。
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如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
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是对工作岗位上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其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和风险。
这包括对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各种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接触途径、持续时间等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并结合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和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监测评价制度是指针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存在和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价的制度和方法。
通过建立健全的监测评价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和掌握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的情况,规范工作环境,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和权益。
监测评价制度可以包括以下方面:1. 环境监测:对工作岗位上的环境空气、噪声、光照等进行定期监测,确保环境指标符合相关标准。
2. 个体监测:对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包括体检、生物标志物监测等,以及职业病的诊断和监测。
3. 风险评估:结合环境监测和个体监测数据,对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
4. 档案管理:建立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档案,记录其工作岗位、接触的危害因素、健康状况等信息,为监测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5. 宣教培训:开展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病防护意识和能力。
通过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及监测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提高工作岗位上的安全性和健康性,减少职业病的发生率,保障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
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及监测评价制度范文(二)当前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及监测评价制度的范本如下:一、引言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及监测评价制度的制定旨在全面了解和评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现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以保障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与安全。
义煤集团新安县云顶煤业有限公司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报告
评价机构:义煤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所
编制日期:二〇一三年十月十八日
说明
1、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工作依据有关法规、标准进行;
2、本评价报告只对检测时现场状况进行评价;
3、评价报告只向被检测单位和有关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4、对本评价报告有异议者,请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我
单位提出书面意见,过期概不受理;
5、本报告应加盖公章,无公章或涂改无效;
6、本报告未经许可请勿复印,不得做广告宣传用;
7、本报告共8页。
8、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证书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义煤集团新安县云顶煤业有限公司委托义煤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所对该单位井下粉尘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
义煤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所于2013年10月18日对义煤集团新安县云顶煤业有限公司工作场所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分析,采用现场调查法和检测检验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结合职业病发病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对该单位工作场所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采取的防护措施进行了客观、真实、科学的评价。
1检测评价目的
1.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识别和分析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
1.2为用人单位建立职业卫生档案,提供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数据;
1.3检测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是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1.4为行政监督检查提供检测依据。
2检测评价依据及标准
2.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2.1.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1]60号)
2.1.2《使用有毒物质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2002]352号)2.1.3《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卫生部令[2002]23号)
2.2检测评价规范及标准
2.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GBZ2.1-2007)
2.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GBZ2.2-2007)
2.2.3《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2.2.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
2.2.5《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
2.2.6《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192-2007)
2.3检测评价基础依据
检验结果报告
3评价范围
本次检测评价应义煤集团新安县云顶煤业有限公司的委托,对该单位的井下粉尘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根据现场调查,
了解生产工艺流程,确定具体评价范围是:11040采煤面、11170上巷掘进面、12采区回风上山开拓面、井下皮带运输等工作场所。
4检测评价内容
本次评价内容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及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情况,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落实情况等。
5评价方法
本次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根据义煤集团新安县云顶煤业有限公司的职业病危害特点,采用现场调查法和检测检验法等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现场调查法是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方法,了解企业生产工艺过程,确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查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使用及职业卫生管理的实施情况。
检测检验法是依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通过现场检测和实验室分析,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以及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进行评定。
6评价程序
6.1准备阶段
收集和研读有关资料、开展初步现场调查、编制评价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技术审核,确定质量控制原则及要点等。
6.2实施阶段
依据评价方案开展工程分析、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并测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
6.3完成阶段
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资料和数据,通过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提出对策和建议,完成评价报告书的编制,对评价报告书进行审核等。
7质量控制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和我中心检验质量体系有关规定进行质量控制。
8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11040采煤面、11170上巷掘进面、12采区回风上山开拓面、井下皮带运输等工作岗位均可解除粉尘职业病危害因素。
8.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8.2粉尘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长期接触生产性粉尘,由于粉尘对呼吸道粘膜的作用,使鼻腔粘膜机能亢进,毛细血管扩张,大量分泌粘液,引起肥大性鼻炎。
此后粘膜细胞由于营养供应不足而萎缩,逐渐形成萎缩性鼻炎,还可引起咽炎、喉炎、气管炎及支气管炎等。
危害严重能导致尘肺。
粉尘职业禁忌证:(1)活动性肺结核病(2)慢性阻塞性肺病(3)慢性间质性肺病(4)伴肺功能损害的疾病。
8.3相关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国家卫生标准
生产性粉尘职业卫生标准见表8-1.
表8-1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
标准中对超限倍数的规定:“对粉尘和未制定PC-STEL的化学物质采用超限倍数控制其短时间接触水平的过高波动。
在符合PC-TWA 的前提下,粉尘的超限倍数是PC-TWA的2倍。
9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分析
9.1检测方法
粉尘浓度测定:滤膜重量法
9.2检测条件
本次检测在工人正常生产状态下进行测定
9.3检测点设置
采样点设置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的要求进行设置。
9.4采样方法和仪器
本次采样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的要求,采用个体采样和定点采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采样仪器:粉尘定点采样使用中国江苏盐城银河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FCS-30型粉尘采样器;粉尘个体采用使用中国江苏常熟市矿山机电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AKFC-92G个体粉尘采样器。
9.5粉尘检测结果与评价
9.5.1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本次检测共测定4个有代表的工作场所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结果显示:工作场所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小于10%。
工作场所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结果见表9-1.
表9-1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检测结果
9.5.2粉尘分散度
测定结果显示,工作场所粉尘颗粒直径四种粒度比例较为接近,直径小于5μm的、能进入肺泡的粉尘颗粒占总数的约50%。
粉尘分散度测定结果见表9-2.
表9-2 粉尘分散度检测结果
9.5.3粉尘浓度
9.5.3.1个体采样
本次检测共对接尘作业工人的16个工种进行了个体采样,16个工种全部合格,合格率为100%.
作业人员接触粉尘浓度检测结果详见表9-3.
表9-3 作业工人接触粉尘浓度检测结果
注:煤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小于10%,PC-TWA为4㎎/m³;
矽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大于10%、小于50%,PC-TWA为1㎎/m³。
9.5.3.2定点采样
定点采样工测定12个工作地点,没有检测点超过超限倍数标准,12个检测点全部合格,合格率为100%。
定点粉尘浓度检测结果详见表9-4
表9-4 定点粉尘浓度检测结果
10.建议
10.1加强对粉尘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
本次对井下的粉尘进行了检测,部分工种接触粉尘的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因此,用人单位应进一步完善除尘设备、维护除尘设备的正常使用,贯彻落实各项防尘措施,最大限度保证作业工人的健康。
10.2健康监护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健康监护管理计划,建立职业病危害作业人员健康监护档案及培训制度,对新就业工人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以便发现职业禁忌证;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工人定期进行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以及时发现职业病,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
对离岗职工进行离岗时健康检查。
职业健康检查应当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
10.3个体防护
严格按照《劳动保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国经贸安全【2000】189号)文件要求,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定期进行职工健康知识教育,提高职工个人卫生防护意识,自觉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同时,制定检查督导制度,督促职工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10.4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
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因此,建议用人单位设置相应的公告栏,及时公布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及应急救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