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PPT
- 格式:ppt
- 大小:2.84 MB
- 文档页数:41
利己/利他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1.利他主义,利己主义简介利他主义(altruism)或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 是指那些靠牺牲自身生存和生殖而增加其他个体生存机会和生殖成功率的行为。
有些是表现型层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基因型层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彻底的利他行为,即表现型和基因型均是利他的。
利他主义是伦理学的一种学说。
一般泛指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社会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的原则。
19世纪法国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孔德首先把这个概念引进道德理论,并以它作为他的伦理学体系的基础。
以后又为英国的斯宾塞等所采用。
孔德认为,人类既有利己的冲动,又有利他的冲动。
所谓道德,就是使前者从属于后者。
又说,利他又必然以利己为基础。
利他主义,只局限于超阶级的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回避了道德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没有也不可能规定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
因此,利他主义实质上仍然是从利己主义出发的资产阶级道德理论。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已经包含并远远超过了利他主义的道德内涵,因此,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再使用利他主义的概念。
利己主义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
其基本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作为思想、行为的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
利己主义一词源于拉丁语ego,意为“我”。
利己主义思想产生于私有制社会,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先秦时期(前21世纪~前221年)的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主张,是古代利己主义思利己主义想的典型。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利己主义被发展成为一种系统完整的道德学说。
资产阶级的思想家T.霍布斯、B.孟德维尔、C.A.爱尔维修等人,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把几千年来剥削阶级信奉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道德观念,看作是人的不变的利己本性,并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
2.利己主义,利他主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关系利他主义包括仁爱利他主义和利己利他主义,仁爱的利他主义和利己的利他主义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道德原则,它们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利益的和谐一致,人和人之间的普遍同情和相爱,掩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对立,否定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第一课时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明确义利关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材从义利标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动身,落脚在情感价值目标“反对拜金主义”、建立正确的义利观上。
【学情扼要分析】二年级的学生面临着实习就业,心态容易浮躁迷茫。
社会各种不良现象对学生身心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课教学对于修正学生的认识,为学生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认知:(1)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利己和利他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1)掌控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
(2)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1)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利己与利他的关系,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
(2)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中实现人生的发展。
【教学重点】1.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个人和社会、集体的关系问题。
【教学难点】1.利己与利他是统一的。
2.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中实现人生的发展。
【教学方法】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1学时。
【教学进程】案例导入新课第一步,介绍案例:小李是一位软件工程师,刚从一家软件公司离职,来到另一家公司面试。
他非常想得到这份工作,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对面试官的提问对答如流。
他看出面试官对他的表现非常中意,但他知道这个职位有很多人在争取。
为了坚定面试官对自己的意向,他提出可以拿出自己在原公司时开发的运用程序,相信对新的公司会有价值。
(课件显示)第二步,提出问题:假定你是面试官你会录用小李吗?为何?(课件显示)第三步,引导学生讨论,人生发展始终相伴着利益关系,人不能不利己。
但是,自己利益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脱离他人,更不能以侵害他人利益为条件。
(课件显示)当利益产生冲突时,我们怎么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
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1. 引言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在日常生活中时常面临利己与利他的抉择。
利己是指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满足个人欲望和需求的行为;而利他是指个体关注他人利益,主动为他人谋求幸福和福祉的行为。
虽然这两者看似相互对立,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相辅相成并在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2. 利己的重要性利己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本能,是个体满足自我需求的一种必然追求。
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身的利益,为自己谋求快乐、成功和幸福。
通过追求个体利益,人们可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为社会的繁荣作出贡献。
个体的利己行为有助于促进竞争、创新和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3. 利他的重要性利他是人们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和互助关系的基础。
关注他人的利益和幸福可以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
通过利他行为,我们可以培养同理心和关爱之情,理解他人的需求并给予帮助。
当一个社会的成员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时,他们更有可能相互支持、合作和共同进步,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繁荣。
4. 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社会中,利己和利他并不是单一的选择,而是相互渗透、互为条件的关系。
个体的成功和幸福常常建立在他人的支持和合作基础上。
一个人如果一味追求个体利益,忽视了他人的需求和利益,很可能面临疏离和孤立。
相反,如果一个人完全忽略了自身的利益,过度追求利他行为,可能会对个人的自我发展和生存权益产生负面影响。
在实践中,理性的个体会在利己和利他之间寻求平衡。
个体可以通过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和利益,增强自身能力和资源,从而有更多的能力去关注他人。
关注他人的利益和幸福也可以为个体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内心的愉悦。
利己和利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了一种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
5. 个体与社会的发展在社会的发展中,利己和利他的辩证关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个社会如果每个成员都只关心自身的利益,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对立与统一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一种互惠关系,即个人的利益追求和社会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平衡。
这种平衡既包含了利己主义,也包含了利他主义。
利己主义强调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原则,而利他主义强调为他人谋取福祉的原则。
然而,这两种原则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与互相补充的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每个个体自然地希望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能够得到他人的支持与帮助。
这种互助互惠的相互关系体现了个人利己与社会利他的统一。
换句话说,只有当每个人都尊重他人的利益,并以积极的态度回报他人,社会才能保持稳定和谐的状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利己主义者,他们不顾他人的感受,只追求自己的私利,并将自己的利益置于他人之上。
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无疑会破坏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使社会变得冷漠和不公平。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利他主义者的出现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他们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和利益。
这种利他主义者的出现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提供了保障。
但是,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利己主义者与利他主义者划分为对立的两个阵营。
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包含了这两种原则,只是度的差异和表现形式不同。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各种压力和竞争,追求自身利益是为了生活的需要。
同时,大部分人也有着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的冲动。
因此,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并非割裂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
在企业管理领域中,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统一也被广泛地探讨和应用。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利己主义的表现,但同时也需要关注员工的福祉和社会责任的履行,这体现了利他主义的一面。
企业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和培训机会,能够使员工感到被关心和尊重,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忠诚度。
而忠诚的员工会更加努力地为企业创造利润,这又回到了利己主义的原点。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统一还能在公共服务领域中找到共通之处。
政府和公共机构致力于提供公平、高效的服务,满足公众的需求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