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机制教学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19
一、实训背景分娩是女性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也是妇产科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娩机制,提高护理质量,本次实训以妇产科分娩机制为主题,通过理论学习、模型操作和临床实践等方式,对分娩机制进行了系统学习和实践。
二、实训目的1. 理解分娩机制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分娩机制的四个阶段及动作原理;3. 学会运用模型演示分娩机制;4. 提高临床护理实践能力。
三、实训内容1. 理论学习(1)分娩机制的概念: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为适应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的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过程。
(2)分娩机制的四个阶段及动作原理:第一阶段:衔接。
胎儿以枕先露或臀先露进入骨盆入口,与母体骨盆边缘相接触,此时胎儿头部下降,使胎儿与骨盆入口紧密衔接。
第二阶段:下降。
胎儿头部继续下降,使胎儿颅骨与母体骨盆边缘紧密接触,直至胎儿头部通过骨盆出口。
第三阶段:俯屈。
胎儿头部向前弯曲,使胎儿头部与母体骨盆边缘相接触,此时胎儿头部以枕后位或枕横位进入骨盆。
第四阶段:内旋转。
胎儿头部继续下降,胎儿头部逐渐转向枕前位,使胎儿头部与母体骨盆入口相吻合。
2. 模型操作(1)模型选择:选用标准的分娩模型,包括母体骨盆和胎儿模型。
(2)操作步骤:①将胎儿模型放置在母体骨盆模型上,使胎儿头部与母体骨盆入口相接触。
②操作者手持胎儿模型,按照分娩机制的四个阶段,依次进行衔接、下降、俯屈和内旋转等动作。
③观察胎儿模型在分娩机制过程中的变化,记录每个阶段胎儿的位置和动作。
3. 临床实践(1)四步触诊法:通过四步触诊法,观察胎儿先露部、胎方位、胎心音等,了解胎儿在宫内的状态。
(2)宫高、腹围测量:准确测量孕妇的宫高和腹围,判断胎儿发育情况。
四、实训总结1.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深入了解了分娩机制的概念、四个阶段及动作原理,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模型操作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模型演示分娩机制,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案例设计--以枕先露的分娩机制为例枕先露的分娩机制是《妇产科护理》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掌握正常分娩护理的基础。
本次课内容涉及各方面的知识内容,需要学生具备空间想象能力,向来是教学难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急需进行教学改革,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1.教学内容分析枕先露的分娩机制与学生之前学过的骨盆解剖、胎儿大小、胎头结构、胎方位等知识紧密相连,也是理解自然分娩这一正常生理过程的必要条件,对培养学生识记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操作技能、展现严谨慎独的职业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对既往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进行总结,我们将分娩机制的教学总结为“看不见,摸不着,听不懂,想不到”。
分娩机制的理论知识涉及几何原理、力学原理、医学原理等多门学科,而且分娩机制的大部分动作是胎儿在母体内进行的,是看不见的,因而这部分内容既抽象又枯燥,教师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历来是教学上的难点。
2.学情分析2.1知识水平学生已经学习了女性生殖系统解剖、足月胎头的相关结构及径线、分娩动因以及影响分娩的因素、分娩机转、第一产程的处理,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
2.2能力基础通过对前期课程《人体形态》、《人体机能》和同期课程《护理人文》、《成人护理》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因高职生基础薄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有待加强;有良好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能熟练使用思维导图 APP,对产科三维虚拟仿真系统软件运用十分熟练。
2.3学习特点网络已经成为生活和学习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学生热衷信息技术及智能移动终端;动手能力强,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喜欢接受新事物、新理论和新方法,希望学习更加深入、广泛、贴近临床产科护理实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产科护理新理念、新技术和新进展比较感兴趣。
3.教学目标3.1素质目标学生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学生具备严谨慎独的职业精神和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职业态度。
教案名称:第十二节枕先露的分娩机转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妇产科学》教材,主要介绍了枕先露的分娩机转,包括胎头着冠、胎头俯屈、胎头娩出、胎头复位和胎肩娩出等过程。
这些内容是妇产科临床实践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对于正确处理分娩过程、减少并发症具有指导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课程面向大学医学类专业高年级及研究生以上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对于分娩机制等方面的知识可能还不够清晰。
同时,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三、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枕先露的分娩机转过程和各阶段的临床特点。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判断和处理分娩过程中的异常情况,为后续的妇产科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母婴健康服务的职业观念,树立为患者提供优质诊疗服务的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枕先露的分娩机转过程和各阶段的临床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判断和处理分娩过程中的异常情况,为后续的临床医学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五、教学对象本课程面向大学医学类专业高年级及研究生以上的学生。
六、教学任务分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枕先露的分娩机转过程和各阶段的临床特点,为后续的妇产科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为后续的妇产科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通过课堂讲解,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枕先露的分娩机转过程和各阶段的临床特点;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准备备好教学所需的教材、PPT、模型、多媒体教学资料等,并安排好教学场地和设备等相关事项。
同时,需要提前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可能面临的生理问题,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九、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每一步骤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和教学设计目的)1.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枕先露分娩机转的主题。
《妇产科护理学》实训课教案首页第2次课授课时间2015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年月日课程名称《妇产科护理学》年级2014级专业、层次大专教员李玲玲专业技术职务助教授课方式小组学时2实训项目分娩机制和新生儿断脐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妇产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王松梅参考书《妇产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郑修侠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分娩机制。
2.熟练掌握新生儿脐带结扎。
3.学会正常分娩接生及新生儿护理。
4.对产妇和新生儿充满体贴、关爱、呵护之情。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一、带领学生复习分娩机制的理论知识15分钟二、操作演示20分钟三、学生分组练习35分钟四、指定两名学生汇报展示20分钟讲授法、示范法、分组练习法教研室审阅意见:(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教案续页)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分娩机制和脐带结扎一、复习分娩机制的理论知识二、操作演示1.评估:护士:衣帽鞋整洁,七步洗手法洗手戴口罩,穿无菌手术衣带无菌手套患者:核对解释。
环境:温湿度适宜,适合操作2.准备用物:3.骨盆、胎儿模型、脐带结扎包、碘伏消毒液和棉签。
动态演示分娩机制指胎儿先露部为了适应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以左枕前【LOA】为例一、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衔接。
以枕额径衔接初产妇多在预产期前1-2周内衔接,经产妇分娩开始后衔接。
二、下降(descent)沿着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下降。
下降贯穿于分娩的全过程。
三、俯屈:胎头继续下降至骨盆底时变衔接时的枕额径(11.3cm)为枕下前囟(9.5cm)完成俯屈动作。
四、内旋转:胎头为适应骨盆轴而旋转,LOA时胎头逆时针(或向内)旋转45°,使枕骨位于耻骨联合下缘,矢状缝与中骨盆及出口前后径相一致。
(完成内旋转,第一产程结束)五、仰伸:胎头枕骨位于耻骨联合下缘,以耻骨弓为支点,使胎头逐渐仰伸,胎头的顶、额、面相继娩出。
分娩、疼痛、镇痛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的第三节《分娩》。
本节课主要围绕分娩的过程、疼痛的感知以及镇痛的方法展开学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娩的基本过程,知道分娩时可能会感受到的疼痛以及一些镇痛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疼痛感知和处理的认识。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娩的基本过程,疼痛的感知和镇痛的方法。
难点:分娩过程中疼痛的原因和镇痛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分娩过程的图片、视频;疼痛感知的道具;镇痛方法的实物展示。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分娩的短视频,让学生对分娩有直观的认识,引发学生对分娩疼痛和镇痛方法的好奇心。
2. 探究分娩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分娩过程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分娩的步骤,理解分娩的过程。
3. 感知疼痛:让学生通过触摸热水瓶、挤压海绵等道具,体验疼痛的感觉,理解分娩时疼痛的原因。
4. 学习镇痛方法:展示各种镇痛方法,如呼吸法、按摩法、药物镇痛等,让学生了解并选择适合自己的镇痛方法。
5. 实践练习:分组讨论,让学生设计一个镇痛计划,如何在分娩过程中减轻疼痛。
六、板书设计分娩过程:1. 宫缩开始 2. 胎儿下降 3. 胎儿娩出 4. 胎盘娩出疼痛感知:1. 子宫收缩 2. 产道挤压 3. 神经敏感镇痛方法:1. 呼吸法 2. 按摩法 3. 药物镇痛七、作业设计1. 描述分娩的过程。
2. 谈谈你对分娩疼痛的认识。
答案:1. 分娩的过程包括宫缩开始、胎儿下降、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
2. 分娩疼痛是由于子宫收缩、产道挤压和神经敏感等原因引起的。
3. 镇痛方法有呼吸法、按摩法、药物镇痛等,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减轻分娩过程中的疼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播放视频、道具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对分娩过程、疼痛感知和镇痛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分娩准备与配合课件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1. 教材:《分娩准备与配合》2. 章节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分娩的过程、分娩准备、分娩时的配合技巧以及分娩中的注意事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娩的过程,掌握分娩准备和配合技巧;2. 培养学生对分娩中注意事项的认识,提高分娩时的自我保护能力;3. 培养学生关爱自己、关爱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娩过程中的配合技巧,分娩中的注意事项;2. 教学重点:分娩的过程,分娩准备,分娩时的配合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娩过程图,分娩配合技巧图,分娩注意事项列表;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分娩过程图,引导学生了解分娩的过程,引发学生对分娩准备与配合的思考;2. 新课讲解:讲解分娩的过程,分娩准备,分娩时的配合技巧,分娩中的注意事项;3. 实例分析:分析分娩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分娩配合技巧在实际中的应用;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分娩配合技巧图的绘制;六、板书设计1. 分娩过程宫缩开始胎儿下降胎儿娩出2. 分娩准备心理准备身体准备环境准备3. 分娩配合技巧呼吸配合用力配合放松配合4. 分娩中的注意事项保持冷静遵医嘱配合医护人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所学内容,绘制分娩配合技巧图,并简要说明每个步骤的意义。
2. 答案:见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分娩的过程、分娩准备、分娩时的配合技巧以及分娩中的注意事项,但在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2.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不同分娩方式的特点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分娩知识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分娩过程中的配合技巧分娩过程中的配合技巧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这是因为分娩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产妇在宫缩、胎儿下降和胎儿娩出等各个阶段进行正确的呼吸、用力和放松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分娩。
分娩机制及其过程教案教案标题:分娩机制及其过程教案目标:1. 了解分娩机制及其过程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
2. 掌握分娩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征和变化。
3. 理解分娩过程中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4.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幻灯片展示2. 视频素材(可选)3. 分娩模型或图表(可选)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使用幻灯片或视频素材展示分娩过程的图像或视频片段。
2. 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他们对分娩过程的了解和疑惑。
知识讲解(15分钟):1. 解释分娩的定义和意义,强调母体和胎儿的安全。
2. 介绍分娩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开宫口期、胎儿娩出期和胎盘娩出期。
3. 讲解每个阶段的特征和变化,包括宫缩、宫颈扩张、胎儿下降等。
案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一个实际的分娩案例,包括孕妇的背景信息和分娩过程的详细描述。
2. 要求学生分析案例,确定每个阶段的特征和变化,并提出可能的问题和风险。
3. 引导学生讨论应对措施,包括监测胎儿心率、控制宫缩强度等。
小组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设计一个分娩教育手册或海报。
2. 要求手册或海报包括分娩机制、各个阶段的特征和变化,以及应对措施。
3. 鼓励学生使用图表、插图和简明扼要的文字来呈现信息。
总结与讨论(10分钟):1.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设计的手册或海报,让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和建议。
2. 强调分娩过程中的重要性和风险,并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
3.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他们的疑惑。
作业(5分钟):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分娩机制及其过程的简短文章,包括案例分析和应对措施。
2. 鼓励学生使用教材、互联网资源和参考书籍来支持他们的论述。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产科医院或与产科医生进行访谈,以了解实际的分娩过程和应对措施。
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索分娩过程中的其他相关主题,如产钳的使用和剖宫产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和参与程度。
正常分娩教案XXX课堂教案
学时:3
授课内容:第十五章/正常分娩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
1.决定分娩的四因素及四者间的相互关系。
2.先兆临产、临产与产程的定义。
熟悉:
1.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2.分娩各产程的临床经过及其处理。
了解:
1.分娩的动因。
教学内容:
1.决定分娩的四因素及四者间的相互关系。
2.先兆临产、临产与产程的定义。
3.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4.分娩各产程的临床经过及其处理。
重点:
1.分娩的四因素即产力、产道及胎儿、精神心理,并说明四者间的相互关系。
2.枕先露的分娩机制,说明胎儿在通过产道时为了适应产道的形状和大小所进行的连续动作。
3.分娩的先兆征象,临产的诊断及产程的分期。
4.详细讲解三个产程的临床经过及处理难点:枕先露的分娩机转。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1.课前提问上节课讲授内容,激发学生复及预惯。
2.使用Powerpoint电子课件及结合录像讲解,收集大量分娩图片,形象直观教学,采用问题式教学。
3.使用骨盆和自制胎儿模型动态讲解枕先露的分娩机转。
作业:
1.决定分娩的四因素是什么?
2.枕先露的分娩机转,说明胎儿在通过产道时如何为了适应产道的形状和大小所进行的连续动作。
3.临产的诊断及产程的分期概念。
正常分娩妇产科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妇产科学》第9版,针对第十二章“正常分娩”展开教学。
详细内容包括分娩的生理机制、产程分期、分娩的临床表现、正常分娩的处理原则及技巧、分娩镇痛等。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正常分娩的生理机制、产程分期及临床表现;2. 了解正常分娩的处理原则及技巧,具备初步的临床操作能力;3. 了解分娩镇痛的原理及方法,为患者提供合理的分娩镇痛方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娩的生理机制、分娩的处理原则及技巧、分娩镇痛。
教学重点:产程分期、分娩的临床表现、正常分娩的处理原则及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妇产科模型、分娩演示视频、PPT课件;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分娩过程图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分娩视频,让学生了解正常分娩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1)分娩的生理机制;(2)产程分期及临床表现;(3)正常分娩的处理原则及技巧;(4)分娩镇痛的原理及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病例,分析正常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病例,提出处理方案,并进行汇报。
5.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分娩操作练习,教师指导并纠正操作错误。
六、板书设计1. 分娩的生理机制;2. 产程分期及临床表现;3. 正常分娩的处理原则及技巧;4. 分娩镇痛的原理及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分娩的生理机制;(2)阐述产程分期及临床表现;(3)论述正常分娩的处理原则及技巧。
2. 答案:(1)分娩的生理机制:子宫收缩、宫颈扩张、胎儿下降、胎盘娩出;(2)产程分期及临床表现:分为三个产程,具体表现见教科书;(3)正常分娩的处理原则及技巧:见教科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较好,但对分娩镇痛部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讲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分娩镇痛的最新进展,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枕先露的分娩机制”教学设计,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授课过程和评价、反思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学内容:教学大纲:采用2007年5月教育部行指委审定的最新的教学大纲,本大纲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
教材分析:《枕先露的分娩机制》是人卫出版社第二版中职妇护教材第四章“正常分娩期产妇的护理”中第二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影响分娩的因素”之后编排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正常分娩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对后面学习“分娩期产妇的护理”打下基础,所以分娩机制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教学内容:枕先露的分娩机制二、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悉枕先露分娩机制能力目标:(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初步完成顺产接生任务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尊重生命,热爱母亲的传统美德三、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枕先露分娩的七个步骤;难点是内旋转和外旋转的区别四、学情分析:优点: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轻松的学习方式缺点:底子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学习主动性不高,不善总结五、教法和学法说教法: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结合本校学生特点,我以传统LBL教学模式为基础,在有限的教学资源条件下,参考PBL的优点,做了些探索和创新。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创设情境,布置任务: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②启发引导,分组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③师生互动,直观演示:师生共同分析问题,找出问题关键点,再理论与多媒体视频相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④临床实景,仿真演示:理论与临床实践相、与仿真模型演示相结合,帮助学生完成任务⑤自编动作,模拟分娩: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