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原则(一)
- 格式:docx
- 大小:13.7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文学鉴赏论文范文怎么写文学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对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文学鉴赏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鉴赏论文范文篇一:《大学生如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摘要:本文从研读史论、奠定基础,深入生活、增加阅历,泛读博览、丰富知识,细读名作、反复品鉴,探求方法、多元解读五个方面谈及大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文学鉴赏;史论基础;多元解读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文化素质教育,追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重视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目标的教育。
它类似于国外所提倡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成为一个懂专业和会操作的“职业人”,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不仅要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文化修养,使其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求给予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对历史及文化的理解鉴赏能力、对伦理价值的鉴别与判断能力的训练,使其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能力结构。
文学鉴赏课程作为高等学校哲、史、法、经、理、工、农、医等非中文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课程。
开设这门课程不是让人将思绪只停留在文学本身,文学只是藉由透视人生的材料或路径,对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生状态、心灵状态的透视,对人生真相、人生哲理的窥破与领会,以及借助文学评论实现对人生哲学的本原与终极问题的探讨才是目的。
文学鉴赏课程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维度出发,通过讲授文学鉴赏的知识,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解析文学经典作品,能使学生了解文学的基础知识,熟悉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掌握文学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境界得到提升。
文学鉴赏课程之所以能实现这样的目的,是因为以“整体的人”作为表现中心的丰富而经典的文学作品揭示了人类的一系列“秘密”:个体生命和美好生活的实现与追求,本真生活状态、原生态生活的追求与抒写,个体生存意义的哲理探求,个体人格的独立要求和人文精神的坚守,远离现实政治、道德伦常的个体唯美自由生活的追求与表达,社会、民族独立的呐喊和呼声,历史、文化传统的批判或弘扬,当代现实社会痼疾的针砭,人类情感的揭示和抒发,宇宙奥秘的探求和追问等等。
如何正确阅读文学作品引言:文学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对历史、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
优秀文学作品往往能够成为人们前进的指引,就在于其中蕴含着有益于人生和社会的可贵价值。
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著文章、写文章,要传道义、担道义,这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
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在课外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但能够增加人文知识,获得艺术享受,还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从主题、还是人物、情节、语言,都有着它们公认的、不可多得的优点,能够让你直接获得写作的启发,促进你的思考,能够激发你的创作灵感,从而提高你的语文的综合水平。
可以说,只要合理安排好时间,适当地阅读优秀的、具有相当价值的文学作品,有百利而无一害。
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我只浅谈一个内容,即当我们面对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时,应该如何着手,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使我们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收获地阅读。
正确的阅读方法能使你事半功倍。
由于今天的讲座的性质,我今天所讲的内容中,基本上以小说为实例。
一、揣摩并提炼深刻的主题释义:指作家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来表达的、贯穿一部作品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
一句话,它往往是小说的灵魂。
没有主题的小说是不存在,只是有的作品,在主题展现上更加明显,更鲜明。
在阅读中,应养成揣摩并提炼作品主题的习惯,以体会作者的写作环境和写作用意,这对理解全文有很大的帮助。
实例:[美]海明威《老人与海》(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84天未捕到鱼了,同行都远离他,最崇敬他的孩子也离开了他。
第85天他又独自一人乘船出航到很远的地方,竟然捕捉到一条比小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
可大马林鱼是鱼中豪杰:它机灵、沉着、“搏斗起来一点也不惊慌”,老人被它拖了两天两夜,还不断被它掀起的大浪摔倒在船上,被它牵走的钓索勒得背脊生痛,两手血肉模糊。
第七章文学欣赏的基本原则文学作品是一种微妙的精神产品,文学欣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需要遵循某些必要的基本原则。
文学欣赏的总原则,大致可以说是——用艺术眼光欣赏艺术,或者说是把文学当作艺术看。
如果嫌总原则过于抽象,还可以细分为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节不可当真(一)痴迷的读者(观众)一般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面对逼真的艺术描绘,往往不由自主地猜想:这是真的吗?世界上真有此人此事吗?这事可能吗?这人后来如何等等。
有的人则干脆直接把作品中所描绘的对象当作真实的生活存在。
如清人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十二记载一则他侄子亲眼所见之“故实”:兖州阳谷县西北有西门、潘、吴诸姓,自认是《水浒传》、《金瓶梅》中西门庆、潘金莲、吴月娘的后人。
某一日公众聚会演戏,吴姓使演《水浒记》,潘族谓辱其姑,聚众大哄,互控于县令。
时至今日还有人对此执迷不悟。
报载,有人在山东某地调查证明,西门庆和潘金莲都实有其人,他们的后代在收看春节晚会节目时,看到武大郎一出场,便家家关闭电视机,全员出动大放鞭炮,借以冲散除夕夜祖宗被诬蔑的晦气。
(见1987年10月18日《新民晚报》)以上是小民百姓的“痴迷”。
遗憾的是,某些博古通今,学富五车的学者有时也照样痴迷。
索隐派和考证派的某些学者不也曾指《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生活中的某某,薛宝钗又是生活中的某某吗?有些学者看小说不是看其美不美,而是先问人和事真不真,于是,考证本事一直是小说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以上以文艺作品中的故事为真实的例子,古今中外文艺欣赏史上比比皆是。
这是一种思维惯性,一种心理冲动,这是人们的认识需求在起作用,——他们从生活经验出发,以习惯的眼光,要确认面前的欣赏内容是不是真的,实的。
(二)艺术≠生活问题的出现可以理解。
因为文学作品是以类生活、拟生活的形态呈现于欣赏者面前的,所以极易引发欣赏者进入艺术幻境,产生与实际生活相比照、相联系的冲动。
但是,提问题的思路却是不对的。
专业的文学鉴赏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
文学鉴赏作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论和评价的过程,是文学研究中重要的一环。
专业的文学鉴赏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可以通过对文本的细致解读和分析,揭示其深层意义和艺术表现。
一、文学鉴赏的基本原则在进行文学鉴赏时,我们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我们的观点准确、全面。
首先,我们应该注意作品本身,而不是被外部因素干扰。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以作品本身的内在逻辑、结构和风格为基础,进行鉴赏和分析。
其次,我们应该尊重作品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不同的文学作品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创作风格和思想倾向,我们应该客观评价,不带个人情感和偏见。
二、文学鉴赏的方法与技巧1. 文本分析:文本是进行鉴赏的基本素材,我们可以通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和细节进行分析,揭示出作品的主题、意义和风格。
例如,我们可以观察作品的句子结构、词汇运用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的叙述方式和表达意图。
2. 文学史与文化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对于正确理解和鉴赏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文学史、传记和历史文献,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文学流派和思潮。
3. 比较研究:通过将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与鉴赏。
比较可以包括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不同作者的同一题材作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似作品等。
这样的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加深对作品的认识。
4. 文学批评理论:文学批评理论是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对于进行专业的文学鉴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熟悉不同的文学批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作品,并赋予其不同的意义。
例如,结构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女性主义批评等都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文学鉴赏中。
三、例证与应用通过以上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进行专业的文学鉴赏,并对作品进行准确的评价和分析。
以下以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为例,简要说明如何运用文学鉴赏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
浅谈小说欣赏阅读的教学小说的阅读是在初步感知文章情节的基础上,品味其中的语言及感知人物情感的过程中,达到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小说的欣赏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之一,“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技巧”,是教学大纲在阅读能力训练方面提出的要求之一。
依据教学空间来设计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必要条件。
小说的欣赏阅读教学,也必须依据教学空间原则进行。
首先,教学活动的目标与特点决定了确定教学空间的必要性。
在教学活动中,学受教的指导,教受学的制约,指导只有合乎学的需要才可能是有效的。
冯忠良的《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曾指出:“教学空间即教学活动范围,指学生的已有经验状态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
而教学活动设计的中心就在于通过心理结构的构建以弥补教学空间。
”可见教学活动设计必须依据教学空间。
其次,小说欣赏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欣赏阅读能力。
而“能力的形成、发展是通过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及广泛迁移,从而使这些不同的个体经验得到不断整合及类化而实现的。
”这就是说,不仅要学生了解有关小说的文体知识与鉴赏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欣赏阅读小说的心智技能。
依据这一教学目标,借助学生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内容,我们设计了准备性测验;之后对高二学生实施测验并分析评价了测验结果,从而确定了教学空间。
这次准备性测验共设计了六个题目。
一、我过去读小说的动机(包括增长知识、寻求刺激等6个选项)。
二、我喜爱这样的小说(包括情节、人物、主题、语言方面的10个选项)。
三、我喜爱的人物(以初中所学小说中的15个人物为选项)。
浅谈阅读与欣赏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教材改革也愈来愈贴近生活。
尤其是中学语文课本中加大了阅读量,旨在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使之得到思想上的启发和艺术上的熏陶。
阅读与欣赏从不可分,阅读是欣赏的准备,欣赏是阅读的基础上的提高。
同学们如果这两阶段的任务完成得好,课改的目的就达到了,书也就没有白读。
阅读毕竟是第一步的。
要求阅读的,首先是博、深、系统。
博,是内容丰富的泛读,即要求学生将文章从头到尾认真地阅读一遍,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感知。
了解文章的内容,识辨文体,初步理清作品的思路,感知文章的基调。
在泛读基础上才能选择精读的作品。
深,便是对作品的精读,精彩的段落要背诵下来,能做些卡片,分析文章中最关键而又含义深刻的段与全文的关系。
在文中占的地位,抓住关键词、中心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系统的读便于留下一个较完整清晰的印象。
有时还需要对比着读,这样既可以提出问题,又可以解决问题。
比如我们学习了《阿房宫赋》,觉得它好,但怎么个好法呢?要是读汉赋中的《七发》,六朝赋中的《别赋》和初唐的《滕王阁序》,就看得出《阿房宫赋》的清新别致,不拘格式的特点和关心国事,含蓄讽刺的长处了。
欣赏是较复杂的审美活动,这里只谈对文学作品的欣赏。
它包括鉴赏作者博大精深的高尚情操和传情表意的艺术手法两大方面。
欣赏是评论的基础;理解、分析、判断是欣赏的任务。
对欣赏的要求,首先是正确理解作品。
人们的思想、观点、立场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同。
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只是对一部《红楼梦》,便有“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留言家看见宫闱密事……”。
而欣赏艺术的手法的关键在于品味、咀嚼,欣赏作者确切的传情表意。
认真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的态度。
人们可以从各方面去看一部作品,但至少要有正确的理解才称得上欣赏。
那么怎样才算得上正确理解?怎样才能正确理解呢?笔者认为:正确理解作品首先要客观,即避免有意无意地歪曲或作片面的理解。
浅谈艺术欣赏艺术,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在于它无处不在,从古老的洞穴壁画到现代的街头涂鸦,从悠扬的古典音乐到激情的流行歌曲,从经典的文学巨著到热门的影视作品。
陌生则在于,我们往往难以确切地定义它,难以深入理解其内涵和价值。
然而,艺术欣赏却是我们与艺术建立联系、感受其魅力的重要途径。
那么,什么是艺术欣赏呢?简单来说,艺术欣赏就是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感知、理解和评价。
它不仅仅是用眼睛看一幅画,用耳朵听一首曲子,更是用心去感受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去领悟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艺术欣赏的第一步是感知。
当我们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时,首先会被它的外在形式所吸引,比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
一幅色彩鲜艳的油画可能会立刻抓住我们的眼球,一段优美的旋律可能会让我们的耳朵为之一振。
然而,仅仅停留在感知层面是远远不够的。
接下来是理解。
理解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
这包括了解创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创作意图等。
比如,当我们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如果我们知道梵高当时所处的困境以及他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画面中的向日葵如此热烈而充满生命力。
理解还包括对艺术作品所运用的技巧和手法的认识。
例如,在欣赏一首诗歌时,了解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诗人想要传达的情感。
评价是艺术欣赏的重要环节。
但评价并不是简单地说喜欢或者不喜欢,而是基于我们的感知和理解,对作品的艺术价值、审美意义等方面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判断。
然而,评价是主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标准。
但这并不意味着评价可以随意和毫无根据。
我们应该基于一定的艺术知识和审美原则,同时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尊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艺术欣赏具有多种价值。
首先,它能够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
当我们沉浸在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中时,可能会被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所打动,从而产生共鸣。
这种情感的交流和共鸣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增强我们的同理心和情感认知能力。
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经典文学作品欣赏经典文学作品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素养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小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培养审美情趣,还可以从中领悟到人生的道理和价值观。
因此,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首先,引导小学生进行经典文学作品欣赏应该从选择适合他们的作品开始。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因此在选择经典文学作品时,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
可以选择一些主题简单、情节生动并且充满想象力的作品,比如《小王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
这些作品不仅故事情节吸引人,同时也能够启发小学生思考,开拓他们的想象力。
其次,引导小学生进行经典文学作品欣赏需要注重情感与理解的结合。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适当引导他们通过绘画、手工制作、角色扮演等形式来感知和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例如,在阅读《安徒生童话》时,可以让学生创作与故事情节相关的插图,或者组织一场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扮演角色中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情感体验。
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并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引导小学生进行经典文学作品欣赏还应该注重互动和对话。
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有时需要和他人交流和分享。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或者小组讨论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对话。
例如,在阅读《小王子》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小王子和他遇见的各种角色的理解和感受。
这样的互动和对话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第四,引导小学生进行经典文学作品欣赏还应该注重与生活和实际问题的联系。
经典文学作品虽然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哲理性,但它们与现实生活是可以相互联系的。
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时,可以引导他们将作品中的情节或者主题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阅读《格林童话》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和自己在生活中的行为准则相联系,从而引发对于道德价值观的思考和讨论。
浅谈“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审美教育在阅读教学中的落实审美教育一直被认为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审美教育在阅读教学中的落实进行探讨。
一、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概念1. 审美鉴赏审美鉴赏是指个体对于艺术作品、文学作品以及其他审美对象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特征与价值进行感知、理解和评价的过程,是对美的感受和认识的一种能力。
2. 创造创造是指在认识和运用过去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目的和需要,对客观事物进行改造,创造出新的、具有独特性的事物的过程。
二、审美鉴赏与创造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1. 培养审美情感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包含了丰富的审美情感。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从而更好地欣赏、理解和享受文学作品的美。
2.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学生能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中包含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
3. 激发创造潜能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理解,学生可以获得灵感,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
而且,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审美特征和情感也可以为学生的创造提供启示,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三、如何落实“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审美教育在阅读教学中1. 注重文学作品的选材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文学作品的选材。
要选择那些具有审美价值,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体验到美的魅力,从而增强他们的审美情感。
2.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让他们深入地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审美特征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开展有针对性的审美活动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审美活动,比如举办文学赏析会、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比赛等,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浅谈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作者:夏文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03期内容摘要:在文学欣赏中,欣赏者初读只能感受表层意义,而表层意义往往是共性的、情感性的。
当然这不是欣赏的目的,欣赏的目的在于感悟文学所富有的个性化的深层意义。
而“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不但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
关健词:鉴赏方法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审美文学理论告诉我们,文学的意义有表层的意义和深层的意义,文学是情与理的有机结合。
在文学欣赏中,欣赏者初读只能感受表层意义,而表层意义往往是共性的、情感性的。
当然这不是欣赏的目的,欣赏的目的在于感悟文学所富有的个性化的深层意义,从而实现文学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
而“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不但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
一.入乎其内《文艺美学》在解析接受美学的观点时指出,阅读是一场读者和作品的对话,阅读中的对话,不是传统认识论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而是你与我的平等关系。
要理解作品,获得应有的欣赏目标,走进作品是前提条件。
1.进入作品,凝视观照。
《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文艺美学告诉我们,审美依靠的是形象与情感,在艺术欣赏中,形象的获得与情感的产生,只有读者亲自体验才能获得,“门外汉总是难以知道厅堂的精彩。
”因此,在文学作品欣赏中,读者只有亲自接受作品,全身投入进去,将作品中的“此情此景”变成“我情我景”,进入“他我同一”、“无情交融”的艺术境界中,凝视观照,手持虚静,才能缩短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艺术的“陌生化”变为“熟悉化”。
这样,欣赏才可能进行,欣赏的目的才得以实现。
2.注重形象,体验情感。
接触作品、进入作品内容仅仅是缩短读者与作品间的距离,这是进行欣赏的第一步。
《古诗鉴赏理论》指出:“读者鉴赏诗歌,就是对其文本的玩味、想象来领悟其生活底蕴和艺术境界。
”文学是语言艺术,其文学形象具有非直观性。
经典文学的欣赏方法经典文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与之前流传的最早的口头传承相比,现代的书面文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阅读方式,其内容也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何欣赏经典文学呢?以下几点建议或许能为您提供一些帮助。
第一,了解文学背景与时代背景文学作品是经过作者反复斟酌创造的,它既是作者个人思想的输出,也是与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
因此,了解文学作品的作者背景、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地域背景等等,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要欣赏《红楼梦》,我们就需要了解康熙时期江南地区家族荣耀和沉沦的社会背景,还要了解曹雪芹的生平和思想与李汝珍的迥异,方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不朽的文学经典。
第二,关注文本中的人物性格与人际关系文学作品有其独立的创作构架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阅读文学不仅要欣赏作品中所体现的普遍性问题,更要关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相互关系。
例如,欣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我们需要了解角色间的复杂关系,理解而不同意哈姆雷特的行为动机,并思考其角色性格和外部环境在其人生命运中的作用。
第三,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艺术风格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作品中所谈及的总的议题和内涵,是作者对生命、人性、社会等方面的反思。
而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是作品呈现的形式和手法。
欣赏一部文学作品不能忽视主题和艺术风格的表现。
例如,欣赏杜甫的《春望》这首诗,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表现的主题是生命的短暂和命运的无奈,而艺术风格则表现为来自自然中的丰富色彩和意境。
第四,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和对照文学作品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就是因其不仅在特定文化环境中具有价值,而且其普遍性和多样性,使其跻身于人类文化宝库中。
多了解并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是一种对文学作品欣赏的提高方式。
例如,与《红楼梦》类似主题但不同的是鲁迅的《阿Q正传》,在此过程中我们往往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各个文学作品,更能为我们的个人生活提供更多的感悟和启示。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原则文学鉴赏是一项需要细心品味的艺术。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戏剧等等。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本文将探讨一些基本原则,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文学鉴赏。
首先,理解作品的情境是进行文学鉴赏的关键。
每个文化背景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情境,这些情境会深刻地影响到作品的创作和阐释。
因此,当我们阅读一部作品时,了解作品所处的情境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当我们阅读一部19世纪的英国小说时,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状况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其次,对于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作家通过选择不同的叙述方式、语言特点和结构安排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我们需要仔细观察作品的语言风格、叙述角度和结构安排,以发掘其中的美感。
比如,我们可以关注作品中的隐喻、比喻、修辞手法等语言特点,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此外,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也是文学鉴赏的关键。
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常常会探讨一些关乎生命、人性、社会等重要议题。
通过品味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我们可以深入探索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智慧。
对于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义的理解需要我们做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我们需要思考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并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世界观,以形成对作品的独特理解。
此外,深入阅读经典著作也是提升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经典著作通常具有深度和广度,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亲自阅读经典著作,我们可以与伟大作家的思想对话,感受他们的创意和艺术魅力。
同时,深入阅读经典著作也可以帮助我们熟悉不同的文学流派和时期,从而拓宽我们的文学视野。
最后,进行文学鉴赏还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读书是一种寂寞的行为,但是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与他人分享可以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们可以听取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从而深化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此外,参加文学讨论会或加入读书俱乐部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通过与同好一起探讨和分享,我们可以扩大自己的文学圈子,开阔自己的思维。
欣赏文学作品,从本质上讲是要求读者去发掘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以此来加深对作品的
领悟,进而增进精神上的饱足感。
那么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读者该如何欣赏呢?下面以中
国古代文学思想家陶行知的“三有”原则为例,浅谈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原则。
首先,欣赏文学作品应该先有“有情思”的原则。
文学作品最主要的内容是情意,人们只
有透过阅读作品、思考作品,进而和作者心意相互交融,才能够寻求更深层次的共鸣。
只
有将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意消化领会,才能把握作品本身的内涵,达到精神饱满的感受。
其次,欣赏文学作品应该要“有慧眼”的原则。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要屏蔽一
切无关的累赘,集中精力去发掘隐藏在不同文学作品之中的美好。
当我们对作品进行深入
分析,解析其中的典故、抽象的比喻及象征性的情景时,我们就能够看到作品背后所蕴含
的原则,从而认识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真正发掘文学作品之美。
最后,欣赏文学作品应该有“有观念”的原则。
阅读一部文学作品,虽然是以自然的方式
进行的,但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却可以领悟到文学作品的所传达的理念,对作者思考和看
法加深认识,从而推敲、追问作者的思想,去感知真实世界中不同的景象和思考,进而形
成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从而使自己的思想不断更新进步。
综上所述,在欣赏文学作品时,由“有情思”、“有慧眼”和“有观念”三个原则组成,
它们不仅可以帮助读者从文学作品中获取更多的丰富体验,更能帮助读者把握作品的本意,
从而在文学历史的洪流中,去发现其中的文学瑰宝,深入了解不同文学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内核。
浅谈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阅读文学作品包含理解和鉴赏两个层次,理解是指搞懂文学作品的词义、句义、全文大义,鉴赏是指鉴别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写作手法、篇章结构,及其思想感情和主题意义,并能对文章作恰当的评价。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仅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还需要学生的配合。
一、读懂文章,训练语感,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力对文学作品的鉴赏,第一步就是要对文学语言有感受力。
能将文章中的字、词、句读懂是鉴赏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要求。
而在课本中选编了大量的文言文与白话文,而学生对于作品理解上难免会有困难。
因此,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需要老师对一些困难的词句进行指导。
特别是对于文言文,很多的字和现在的汉语有不同的意思,而且有的词还有多种词义和用法,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就要对词句分析透彻,找出一些规律,或者是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教学,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
学生只有将文章中的字、词、句的意思掌握精确,才能运用的熟练,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
除了读懂文章之外,朗读训练也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脑海中会浮现出自己所阅读的文章所描述的情景,这样,就会使得文学作品变得鲜活、立体。
多次对文章进行朗读就能更多的去感受作者文章中所描述的意境,从而也能加深对作品思想感情的体会。
这样,反复的进行阅读训练,不仅能提高语言感受力,还会因为更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从而慢慢的提高鉴赏能力。
朗读与理解文章是培养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最基本得一步,而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还需要对文学知识和其他领域的知识不断的拓宽。
二、学习文学作品知识文学作品的鉴赏除了需要对文章进行阅读之外,还需要掌握文学作品中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因为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还包括对主题、材料、语言、等进行鉴赏。
在这方面老师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将课本上的知识深入生活中,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性。
另外,还可以计划一些系统的学习计划和训练,通过学习与训练让学生对文学知识有比较深刻的印象,才能将那些知识记住并进行运用。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方法与技巧
引言
古代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通过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韵味和人类文明的传承。
本文将介绍一些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
在进行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时,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及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形式
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形式对于鉴赏也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作品的叙事方式、修辞手法和文学风格,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
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每个古代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意义。
通过分析作品中
的主题和情感,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字词的解读与理解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使用一些古老或专用的字词,对于这些字
词的解读和理解也是进行作品鉴赏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字词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的表达。
情感的体验和寻找共鸣
古代文学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情感,通过体验和寻找与作品中
情感的共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内涵。
阅读与交流的重要性
最后,要注意阅读与交流的重要性。
在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时,
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品。
结论
通过以上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古代文学作品的
鉴赏。
通过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结构和主题,解读字词,体验情
感并与他人交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宝贵的文学作品。
浅谈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原则(一)
论文关键词:文学欣赏阅读质疑精神
论文内容摘要:以“三桩誓愿”为例,探讨文学欣赏应遵从的基本原则,对经典名著应细心阅读同时也应大胆质疑。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0年10月刊载了沈琼同学的一篇文章《败笔还是妙笔》。
沈琼同学在文中表达了自己阅读课本经典篇目《窦娥冤》的一些困惑。
沈琼同学说,关汉卿先安排“窦娥大骂天地,指责鬼神”,“对天地充满了不信任,甚至彻底绝望”,“到了文章的最后,作者竟然让窦娥向她怀疑乃至是彻底绝望的上天许下三桩誓愿”,而且“这些看似不可能的誓愿最终还真应验了”。
沈琼同学在文中表达了白己的困惑的时候说:窦娥“前前后后的心理波动是否太大了呢?”“窦娥是否显得有点‘思维混乱’呢?”并认为:《窦娥冤》(或者说关汉卿)可能“违背了逻辑,至少是违背了艺术的逻辑”;若不然,“窦娥就是一个精神分裂症者”。
在传统文学遭冷遇、网络快餐文化受热捧的当下,沈琼同学热爱我国古典文学很值得人们赞赏,他对经典名著细心阅读和大胆质疑的精神也让人很感佩。
他对摆娥冤》“三桩誓愿”的构思上的困惑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我认为“三桩誓愿”的安排看似与前文“大骂天地”矛盾,其实是“大骂天地”的自然结果;既符合窦娥的思想意识和心理过程,又反映了作者的内心困惑和矛盾;既符合生活的逻辑,又符合艺术的逻辑,而且是艺术的创造。
所以,“三桩誓愿”的发愿与应验不是败笔,而是妙笔!
千百年来,“青天”思想已经深入到受苦受难普通民众的骨髓,窦娥也不能例外。
元代社会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贪暴官僚与地方痞子等黑恶势力互相勾结互相利用,共同欺凌盘剥百姓。
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妇女处境更为凶险悲惨。
善良的窦娥原本认识不到这些,直到被张驴儿父子欺辱、被张驴儿以人命诬陷又被贪暴官吏屈打成招后,她才一对此有了痛切的认识,但她的“大骂”也仅对地痞与贪官昏官而已。
窦娥没有“大骂天地”,因为在她头脑中,上天和地痞贪官有本质的区别;也不存在绝望心理。
请看作品里的描写: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
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坏,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显而易见,在窦娥的心中,天悬日月,就“只合把清浊分辨”,不应“糊突了盗拓,颜渊”,不应“不分好歹”,“错勘贤愚”。
也就是说天地并没造恶,造恶的只是“盗环”。
天地是有过错,但过错只在心不明,眼不亮;没看清好坏,没分清善恶;让善良的人受苦,作恶的人享福。
所以她要大声叫屈,来惊动天地,惊醒天地,希望天地睁大眼睛,看清善恶,惩恶扬善,为己伸冤。
因此,沈琼同学说窦娥“大骂天地”似有不妥,说她“埋天怨地”才更符合实情,“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已经说得很清楚一了。
埋怨归埋怨,但只要天地有日月,窦娥还是要寄希望于它的。
“叫声屈动地惊天”,希望大地听到自己的冤屈,即使一时不能惩恶扬善为己伸冤,但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显示人间的善恶,满足善良的人的最后愿望还是能够的吧。
这就是窦娥的从受屈到喊冤的心理过程。
因此,她向天地发“三桩誓愿”,希望天地应验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窦娥冤》从“埋天怨地”到发“三桩誓愿”的构思不仅遵照了生活的逻辑,而且将窦娥复杂的曲折的心理变化过程揭示得多么深刻!
天地既然不造恶,只是糊涂,它就有可能在叫屈喊冤声中惊醒,既然有可能惊醒,则以夭地公正无私的票性,“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就是必然的了。
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也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
一方面关汉卿关心民情,洞察现实,通过窦娥指斥天地、发下三桩誓愿并让其一一应验等情节表明自己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他要求变革现实的时代精神。
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他尽管关心人民的疾苦,却不能意识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义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出路,所以,他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
而且,“一二桩誓愿”的-一应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既表现了作家的善行应得褒扬、正义终将伸张的良好愿望,又满足广大善良观众的冤屈应当昭雪的心理需求。
这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步步递升,既概括了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又烘托出浓厚的悲剧气氛,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是艺术上的不朽创造。
由此,我们应当说,从“埋天怨地”到“三桩誓愿”,从向天发愿到其一一应验,这绝不是败笔,而是《窦娥冤》最催人泪下、最震撼人心的艺术构思,是艺术上的绝版!
又由此,我想,我们在阅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时候,应该遵从一些基本的原则:
1,尊重作品,细读文本。
人常说,知人论世。
不尊重文本,不深人细致地阅读作品,就难有体会,难有心得;就算有也容易流于片面,失之偏颇,甚至误读作品。
沈琼同学说,“窦娥大骂天地”,“天地成了不辨好坏、错看贤愚的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应该说是对作品的一种误读。
在这种误读的基础上作出思考,得出的结论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