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散文阅读——构思与主旨
- 格式:ppt
- 大小:333.50 KB
- 文档页数:47
核心突破一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一、思路与结构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合形式,文章思路是对文章内容的设计安排;结构是思路的外在形式,思路是结构的内在脉络。
所以,思路与结构是一个整体中的两个侧面。
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内在脉络的手段,分析文章思路是把握文章外在结构的基础。
二、散文的整体构思(谋篇布局)散文的整体构思(谋篇布局)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1.结构类型与结构关系(1)结构类型(2)结构关系。
文章内部结构关系有三种:2.材料组织的方式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3.谋篇布局的技巧三、散文线索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抓住散文中的线索,分析散文的结构就水到渠成了,对作品的思路也就了然于胸。
抓线索,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散文的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1.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
在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中,该事物既是线索,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点,常常具有某种象征和寓意。
2.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
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会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由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系起来。
这种线索多见于抒情散文,在一些怀人叙事散文中也常常碰到。
3.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文章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文中就有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只要抓住这些词语,文章的结构就一目了然。
有些文章按时间来安排结构,但没有时间性的标志词语,那就要从文中找出一些关键词语或句子,通过这些词句分析出作者叙述的中心事件,是从过去到现在的,还是倒过来叙述的。
这种线索常为叙事散文所用。
4.以空间顺序为线索。
写景类散文多属此类。
或移步换景,或定景换点。
游记多是这样的,以游程中空间顺序为线索来写。
5.以人物活动为线索。
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联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联起来。
高考语文—散文的结构分析与主题概括一、散文的概念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文体特征是“形散神聚”。
二、结构——散文的“形”作品结构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外在体现。
作者表达思想,要遵循一定的条理(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何关联等。
具体来说,指文章内部的组织结构、线索、脉络、层次、段落过渡、文句照应、开头与结尾等。
1.文章结构层次的三种表现形式(1)相承,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有以下几种: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层进式等。
(2)相并,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3)相属,包括总分关系或分总关系。
2.线索线索就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就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
作者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材料连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
常见的线索有: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时空线索;物线(以某一事物作为线索)、情线(以某种感情变化作为线索)。
3.行文思路散文一般的行文思路:缘起→描述(对象) →联想→感悟。
不同的散文有不同的行文思路:三、主题——散文的“神”主题指作者的思想、观点、意图在文中的表现。
概括作品主题,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含蓄的内容加以解说等。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把握散文主题的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
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可以根据文章所选的材料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感情,揣摩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应试策略:(一)、作品结构的分析1.两大考查类型(1)分析文章思路:线索的设置,结构的安排,详略主次,过渡穿插,伏笔照应,烘托铺垫等。
(2)概括句段的作用。
2.“五步走”分析文章思路(1)整体感知,把握全貌通过阅读,概括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叙述了什么事情。
高考散文阅读题命题类型及解题思路分析文章来源:中华励志网范文zhLzw.com一.高考散文阅读题设置问题的基本类型第一类:就结构形式设问1.开头;2.结尾;3.标题。
第二类:就内容表达设问1.理解;2.赏析。
第三类:就构思和主旨设问1.思路;2.情感;3.意象。
二.高考散文阅读题答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例析第一类:就结构形式设问(一)问“开头”。
例(1):16年天津卷《敦煌》第18题:本文对敦煌的哪些描写再现了“最鲜活的历史”?(4分)答案:绕楼穿窗而过的飞天;迈着舞步的马;美丽的菩萨;童子嬉戏图一笔一划抄出的经书顶天立地的佛像;【解题思路】文章开头“一段最鲜活的历史”是统领全文的句子,答案为以下各自然段的段首概括句。
“鲜活”即对历史遗迹的生动解读,一语贯穿全篇。
例(2):08年福建卷《吟风》第一题:为什么作者在开头写了一盆银杏?(3分)答案:写银杏是为了引出风,从而以有形写无形,以银杏状风,突出风的形象。
【解题思路】1.考查对思路的理解。
可改为“开头写银杏有什么作用”。
2.对内容的把握:开头写“银杏”,引出“主体形象”风,具有真实感,增强可读性。
3.备选思考角度:由实到虚,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日常生活到文化历史,由叙事描写到抒情议论;由娓娓而谈到激情澎湃。
(二)问“结尾”。
例(1):16年北京卷《碧云寺的秋天》第20题:文章结尾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
”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4分)答案: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
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
【解题思路】1.把形象的句子所寓含的抽象的道理说出来。
2.涉及第7.8.9自然段的内容的把握:作者的认识(主旨)与向来对古人悲秋倾向的理解的区别;古人还有爱秋、乐秋、赞秋的另一面。
例(2):08重庆卷《时间怎样地行走》第17题:文章写到“不朽”的“时间”“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v1.0 可编辑可修改散文阅读之结构思路★【学习目标】一是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思路。
二是分析句段的作用。
★【知识讲解】一、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思路2.关于材料组织的问题▲从时间上组织材料▲从空间上组织材料▲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按情感或认识过程组织材料注意: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感情、事物、人物、思绪、景物、行程、时间、空间等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也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3.关于线索的问题(1)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抓线索,要注意以下三点: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一般以感情为线索。
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二、分析句段的作用▲答题角度:①结构②内容、主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时,要注意该句段在文中所处的位置,位置不同,在结构上的作用也不同。
1、开头句段的作用:点明标题,开门见山;引起下文或引出话题;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正反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总领全文;制造悬念。
2.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转折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总领(引起)下文的作用;为下文做铺垫。
3.结尾句段的作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v1.0 可编辑可修改总结上文;卒章显志,点明主题;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呼;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4.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结构上:交代线索;前后呼应。
内容主旨: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
【解读考点】路的体现。
“分析结构,理清思路”包括分析①段内的句与句和段与段中间的层次,②全篇的结构,③把握层次基础上归纳概括。
对文章结构与思路的把握有赖于对文章的细致阅读,尤其是解题前的通读全文。
所谓“文章思有路,遵路始识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考查角度】1、结合文章思路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妙处。
例1、2006湖北《从阿尔卑斯归来》“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结合内容和结构分析器作用。
①表现了构的忠诚,②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写到动物与家园的密切关系,最后以狗为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是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
③写狗与同伴谈论山里的事,与文章的开头形成呼应。
2、结合文章的思路,理解词句的含义或作用。
例如2006湖北《从阿尔卑斯归来》: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地。
“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是对上文的总结,结合上文写的内容,抓住重点词语“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沉醉”“舞蹈”“活跃的气氛”。
可知①羊群带回了阿尔卑斯山的生机,②羊群归家给人们和动物带来了喜悦与欢歌。
3、对作者观点或看法进行分条论述,往往能够涉及到层次和划分。
例如2008天津《敦煌》“综观全文,如何理解‘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4、直接考查结构和思路。
例如2008湖北《雾》“本文以雾为线索,请具体分析文章行文的思路”2009年湖北《书房的窗户》“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做简要说明。
【方法指导】一、分析的前提条件1、细致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科学论著注意严密的条理,文学作品讲求立意谋篇,这些都与思路有关。
对思路的把握,往往关系到结构层次的分析、内容要点的整理、文章主旨的归纳和表现形式的理解等诸多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而在解答阅读试题之前,细致地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尽可能沿着文章作者的思维的轨迹走一遍,以求对文章有一个更深入、更准确的认识。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概括段意、主题
高考网为大家提供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概括段意、主题,更多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概括段意、主题
散文阅读是从阅读开始的,不是从做题开始的。
而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通读全文,把握主旨。
把握主旨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
概括把握主旨的方法有:
读题目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
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题旨,也往往与中心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切入点。
析首尾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内容,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析议论抒情句
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主旨。
联系背景
有不少文章,只要了解它的产生背景,就可能深切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
除了对作者和写作年代关注外,还要抓好文后的注释或说明性的文字。
同学们一定要切记,概括作品主题时一般用语是:本文通过对……叙述(描写),表现了……思想情感(赞美了……或批判了……)。
散文阅读:概括散文的主旨散文的主旨一、文本特点【知识积累】散文的考点:1. 整体把握文学作品的内容、情感、形象。
(能力层级:理解)2.理清作者思路和作品线索。
(能力层级:理解)3.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
(能力层级:理解)4.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能力层级:理解)5.初步欣赏作品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能力层级:运用)6.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能力层级:运用)7.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联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能力层级:运用)由上可知,散文主旨的把握一直是散文阅读的精髓,“形散而神不散”,只有从“形”抓住散文中的“神”,才能深刻领会散文的意蕴。
所说的抓住“神”即是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1)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答题要点:①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②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3)一般概括主旨可以用固定套路:借对什么事物的描绘,抒发了什么感情,或赞美了什么精神,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探究】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大意或主题也是散文阅读常见的考点之一。
常见的命题角度有:考向1 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答题技巧]概括要点的五种技巧:(1)题目扩展法,对题目扩展充实;(2)要素归纳法,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并合理组织;(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串联、合并;(4)摘录句段法,引用或整理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点题句、关键句、主旨句、重点段落中心句、警策句、议论抒情句;(5)取主舍次法,抓住重点段落、主要事件内容概括。
考向2 筛选有关信息。
【例题】水边的文字屋曹文轩①小时候在田野上或在河边玩耍,常常会在一棵大树下,用泥巴、树枝和野草做一座小屋。
有时,几个孩子一起做,忙忙碌碌的,就像一个人家真的盖房子,有泥瓦工、木工,还有听使的小工。
7 散文诗二首1.整体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2.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
3.初步感知散文诗的特点。
第1 课时《金色花》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小时候一定玩过捉迷藏吧!有没有和父母一起玩过?(没有的同学可惜了,因为你比别人少了一份甜美的回忆)藏在衣柜里偷偷看妈妈在房间里到处找,等到妈妈以为你走丢了,打算出去找时,你才会跑去抱住她,跟她撒娇。
妈妈这时肯定是生气地要打你啊,骂你小坏蛋,问你躲哪儿去了。
我敢保证你肯定一点儿都不疼,还赖在妈妈怀里笑得得意呢。
当我读到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时,眼前一幅接一幅地出现这些画面,心里装满了幸福。
现在我将这首散文诗带与你们分享,也希望能把幸福带到你们的心里。
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一首诗就像一幅画,阅读课文,说说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明确: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的画面。
2.“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明确:妈妈我做祷告时-----散发香气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拿灯去牛棚-----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目标导学二:朗读语言,体会感情感情朗读诗歌,思考: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1.这首诗抒发了对母亲的思念﹑依恋之情。
2.你认为该用什么样感情基调来朗读?明确:该用喜悦、舒缓、温馨、深情的感情基调,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调皮。
3.结合诗歌的感情基调,请同学们用心揣摩:看看以下这几个句子如何读?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明确:要读出孩子的调皮,得意,骄傲。
②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明确:要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明确:要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
”明确:要读出孩子的淘气、机灵、撒娇、调皮和对母亲的爱恋。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文章有序,作者有路结构思路不仅仅是一个重要考点,更重要的是只有把握住它,才有可能真正掌握文本,为进一步赏析文本做好铺垫。
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包括分析整体思路和分析句段的作用两方面,高考也围绕这两方面设题考查。
一、分析整体思路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路径、脉络。
结构是指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文章结构包括以下几种:(1)段内的结构层次;(2)全文的结构层次;(3)文章的材料的组织形式;(4)材料与材料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5)文章主旨形成过程。
思路的种类:类型定义分类纵向思路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在反映过程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即事物发展的顺序)横向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分别加以叙写总分式、对比式、纵横交错式(2012·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太阳梦晓浩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
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
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漫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桨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我走向那些经幡。
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
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及。
结构主旨一、散文的整体构思散文的整体构思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行文线索(1)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它是梳理行文思路时的一个重要参考。
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神”体现在结构上就是线索,“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
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线索在散文中的作用: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二)梳理文章思路题答题要点此类题型包括两种:(1)直接梳理文章思路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2012年高考重庆卷)②文章围绕×××展开,梳理文章思路。
这种题型实际上是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只要弄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即可,答题时要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
答案组织一般模式为:先写……,再写……,接着写……,最后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