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57.50 KB
- 文档页数:5
导言教学目的: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概念、主流和本质,大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意义和目的。
一、中国近现代史分期问题(一)世界历史的断限和分期古代:远古--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近代: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现代: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当代: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前(二)中国历史的断限和分期古代: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现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严格说来,“近代”这个词,并不是社会发展史上指称某一确定历史时期的科学概念。
使用上很不统一。
一般而言,就欧美目前来说,是把它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期作为“近代”的开始。
所以世界历史是把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近代”历史开端的标志。
但中国情况不同。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像欧美国家那样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我们把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发端,并不是由于这个时候中国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熟到了要求取代封建生产关系的程度,因而导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就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那样。
而主要是由于外来的侵略,引起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政治形态、经济形态),把中国推到一个与过去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就是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开始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这个社会虽然后来也产生了资产阶级,也曾有过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阶段,但是难以说它是一个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
只是从中国历史发展阶段来说,它约略地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范畴。
这样说来,就是把半殖民半封建的一个社会历史阶段作为“中国近代”历史。
当然,国外有的历史研究者不这样看,他们把中国近代的起点上推到十七世纪中叶清朝建立的时候,一方面强调与西欧历史分期的对应性,另一方面又是意在把中国近代史的主题说成似乎是中国国内的民族矛盾。
这是不科学的,我们还是着眼于中国社会的特点,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阶段作为中国近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课件一、课程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和基本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爱国情怀。
本课程将通过讲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
二、课程大纲1.课程概述2.近代中国的开端: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3.太平天国运动与清朝统治的危机4.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5.甲午战争与中国民族危机6.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7.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8.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9.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0.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革命11.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2.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1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4.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1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展望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阐述,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历史事件。
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认识。
4.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作业与考试:布置适量的作业和组织考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果,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四、课程评价本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和认识。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小组合作成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和成果,包括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4.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整体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