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之主观题答题技巧
- 格式:ppt
- 大小:942.50 KB
- 文档页数:44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主观题解题指导番禺区象贤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一、教学目标:通过习题的训练,归纳出论述类文本阅读中主观题故设障碍的三种题型,找出避免答非所问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投影学生答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出失分的原因,进而寻求解题方法。
三、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四、教学时数:1课时五、教学程序:(课前准备:发放资料一张,完成前面练习一、二、三,共3个小题)(一)导入:在主观题答题的时候,我们有时会出现答非所问而导致失分的情况,而这种情况是可以避免的,我们这节课就来了解几种容易出现答非所问的题型,并寻求解决办法。
(二)导读:1.展示第一篇限时训练《让网络为文学插上翅膀》(2011届惠州第二次调研考试)的学生作答情况,小组为展示的答案评分,并说明理由,还有说说你们小组认为正确的答案。
问题1:网络对文学有哪些影响?(4分)学生答案1:网络文学是丰富而芜杂的,不同身份的网民加入到文学创作的阵营,文学通过网络实现了真正的多元化。
网络文学正成为中国文学的一支生力军。
网络文学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答案2:网络使文学的自由精神在新的写作空间下得以张扬,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网络提供了全民阅读、写作的新平台。
小组讨论结果1:小组讨论结果2:小组讨论结果3:(教师点拨:答案1得分:0分;理由:问的是“网络对文学的影响”,答得却是“网络文学”的部分,另外,答案未能分点。
答案2得分:2分;理由:未能答全且未分点作答,答案遗漏2处得分点)(正确答案:①互联网冲击了已有的文学体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生产、传播、阅读长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网络、传统文学期刊、出版社三分文坛的格局。
②使文学的自由精神在新的写作空间下得以张扬,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③网络提供了全民阅读、写作的新平台。
④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网络促进了今天通俗文学的繁荣。
(每点1分))主观题故设障碍1:相似词语混淆(全文出现最多的词是“网络文学”,所以学生在看题时想当然把“网络对文学”几个字看成了“网络文学”)避免答非所问的方法1:审题,划关键词,在原文中圈出。
技法指导: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方法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方法1.养成精心分析、明确方向的审题习惯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存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致命陷阱,准确审题、明晰答题方向是做对题、答准题的前提。
2.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重要概念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
3.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选择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4学会摘录原文、组织答案的答题方法针对涉及“重要概念”的主观题,通过找概念、找限制、找要求、找暗示等方法准确审题,然后判定问题涉及的段落区间,联系上下文,圈定关键词句,再用自己的语言将其组织起来。
5.学会分段概括、分点列举的答题方法“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分散于文章的各个段落,这就需要一段一段地搜寻、概括,然后分点列举,形成条理清楚的答案。
方法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方法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重要句子”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含丰富意味的语句。
一般情况下,这些语句都有突显其含意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
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针对结构复杂而含意(信息)较难理解(提取)的句子,可从分析其结构人手。
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进而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针对在文章中起结构作用的句子,要注意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统领句,理解句意时就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整体把握行文思路。
4.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针对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手法,才能了解作者的真正目的,进而准确解读句子的含意。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单选、双选、主观题)答题技巧及模板现代文阅读(35分,用时40分钟)(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题型单选+双选+主观)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3小题,选择题型】,文本更倾向于议论,如学术论文等。
(12分钟,阅读6分钟,做题6分钟)1.读懂文章认真通读文章1-2遍,整体把握。
理清如下要点: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该观点是从那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或者有那几个分论点)?文章各个段落讲什么,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各段落的观点和论据分别是什么?2.科学答题(1)认真勾画题干关键词,如加引号引用原文中的词句和“原因”“结果”“具体表现”等,还有否定词“不”。
如果题干上有关于引用的原文词句的问题,如“关于‘XX’的说明”“不能表明‘XXXXXX’的原因”等,首先需要从四个选项中做“答非所问”的筛选和排除。
(2)对题干上表示问题性质的词语“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分析和推测(推断)”要区分。
“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最简单的题目,需要的就是对照理解,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点。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较难的题目,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段落或者几个点,除了对照理解,还要概括分析。
“分析和推测(推断)”:主要考查逻辑关系,注意无中生有和因果适当。
(3)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将选项逐一在文中锁定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题目会出现一个选项在文中有多个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注意文字表述上区别越细微越要小心。
(4)勾画找到的对应文字,尤其注意文中对应文字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然后作比对,圈点相异处,然后仔细辨析。
(勾画圈点的文字要在旁边标上题号和选项番号)(5)注意如下词语和说法:A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B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C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D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E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观题(论证特点分析)答题指导导学目标:1.梳理并积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备知识。
2.培养并提升阅读论述类文本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3.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观题(论证特点分析)答题思路。
教学步骤:典例导引,考点解读,知识导图,核心突破(练中悟法、必备知识),过关检测课时安排:2课时【典例导引】(2020年新高考模拟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
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
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
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
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
(摘编自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材料二: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
高考论述类、实用类文本答题公式一、阅读策略1.文章本身的阅读(1)留意材料出处,明确核心对象(2)迅速浏览文章,梳理材料层次①围绕核心对象,文章常常会谈及它的概念、内涵、作用、实例、产生背景、原因、现状、发展趋势、困难、解决方案等,熟悉这些常见角度,可以迅速地理清材料层次。
②在阅读时,要注意精读、略读和跳读结合。
每段的首尾句、关联词和分号等层次标志、提示类别或角度的词句,需要精读勾画。
例子可以略读。
具体年份、数字、修辞手法可以跳读。
(3)如果材料中有图表,则注意:①读准标题,明确对象;②读清图例,避免混淆;③读懂注释,了解细节;④读出数据,尤其注意增减变化、拐点、最大值、最小值等特殊点。
2.客观题选项的阅读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时,可以分句中词语、句间关系、推测逻辑三个层次进行。
(1)比对句中词语首先要检查选项中涉及到的词语,尤其是:①检查陌生概念、易混概念、指代词(如“这”“它”)等,看是否存在对应错误。
②检查表示时间的“曾经”“正在”“最近”“即将”等,看是否存在时间错误。
③检查表示范围的“全”“都”“最”“只”“仅仅”“光”等,表示程度的“最”“太”“非常”“稍微”“有点儿”等,表示肯定或推测的“一定”“必须”“或许”“可能”等,看是否存在范围错误。
(2)比对句间关系接着检查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看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要梳理每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看每个分句的意思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要注意是否存在因果错误。
(3)检验推测逻辑如果选项以推论形式呈现(即结论本身不能直接找到),那么要分析①推论的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②推论逻辑是否成立;③结论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客观题设错方式常见设错方式设错标志答非所问题目不是“正确/错误的一项”的标准问法因果错误出现表示因果关系的词:因为、由于、为了、使、以致、就、才……时间错误出现表示时间的词:已经、曾经、正在、日前、立刻、很快、将……对应错误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内部出现并列关系范围错误修饰语被删改或出现表示范围的词语:全、都、绝对、最、只有、唯独……无中生有原文中没有提及,也没有依据,但选项中出现三、主观题答题公式1.论证方法题【提问方式】材料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具体说明。
1、各个板块按计划时间答题,选择题当机立断,莫要在疑难处恋战超时,导致写不完作文,损失惨重!2、选择题千万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填涂!不要因为慌慌张张错填漏填!3、主观题看清题号再写答案,千万不要写错位置!导致两道题得0分!4、新题型肯定有令你陌生的新题型,不必慌神,冷静应对,题型变了,考点不会变,调动自己的复习储备,将新题目转换、拆解成我们熟悉的典型题型,解读考点,找准角度、方向,灵活作答。
知识梳理与重点把握前提:所有文本阅读,都要具备整体把握的意识:标题、写作对象;主要内容、观点;结构、思路;思想主旨、创作意图。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树立一种概念:“答案就在原文中”。
二、具备两种心态:1、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心无旁骛。
2、一定要认真仔细。
三、明确六个步骤: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比(干扰项)、排、选六步法解题。
(一)读——原文(整体把握,圈点勾画)。
整体把握论述对象(论题)、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结构、思路;写作背景与目的。
圈点勾画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概念。
②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③关联词(表明段间、句间逻辑关系的词)(因果、承接、并列、递进、转折、选择、条件、假设、主次……)。
④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
⑤论据与论证方法。
(与观点的对应)。
(二)审——题干、选项:划读题干关键处找方向。
题目要求、提示:正确还是不正确项?找正确项,可用排除法;找错误项,可运用重点突破法。
错因应注意“内容、对象方面”的“信息对应”、“程度差异”、“范围大小”与“逻辑错误”;(三)找——区间与差别(筛选信息):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找答案。
1、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找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对象、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2、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注意整体把握整段甚至整篇的内容。
◆ ◆ ◆ ◆ ◆现代文阅读(35分,用时40分钟)(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题型单选+双选+主观)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3小题,选择题型】,文本更倾向于议论,如学术论文等。
(12分钟,阅读6分钟,做题6分钟) 1.读懂文章认真通读文章1-2遍,整体把握。
理清如下要点: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该观点是从那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或者有那几个分论点)?文章各个段落讲什么,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各段落的观点和论据分别是什么?2.科学答题 (1)认真勾画题干关键词, 如加引号引用原文中的词句和“原因”“结果”“具体表现”等,还有否定词“不”。
如果题干上有关于引用的原文词句的问题,如“关于‘XX ’的说明”“不能表明‘XXXXXX’的原因”等,首先需要从四个选项中做“答非所问”的筛选和排除。
(2)对题干上表示问题性质的词语“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分析和推测(推断)”要区分。
“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最简单的题目,需要的就是对照理解,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点。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较难的题目,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段落或者几个点,除了对照理解,还要概括分析。
“分析和推测(推断)”:主要考查逻辑关系,注意无中生有和因果适当。
(3)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将选项逐一在文中锁定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题目会出现一个选项在文中有多个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注意文字表述上区别越细微越要小心。
(4)勾画找到的对应文字,尤其注意文中对应文字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然后作比对,圈点相异处,然后仔细辨析。
(勾画圈点的文字要在旁边标上题号和选项番号) (5)注意如下词语和说法:A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B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C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D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E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