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叶船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56.11 KB
- 文档页数:6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芦叶船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引入实践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芦叶船的制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体验制作芦叶船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芦叶船的制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芦叶船的制作方法。
难点:芦叶的折叠和粘贴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芦叶、剪刀、胶水、绳子、画笔、颜料等。
学具:芦叶、剪刀、胶水、绳子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讲述关于芦叶船的传统文化故事,引发学生对芦叶船的兴趣。
2. 讲解芦叶船的制作方法:讲解芦叶的折叠、粘贴、装饰等步骤,并进行示范。
3. 分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组内成员共同完成芦叶船的制作。
4. 实际操作:学生根据讲解的步骤,动手制作芦叶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作品展示:学生完成制作后,将芦叶船展示给其他同学,大家共同欣赏、学习和交流。
6. 环保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醒大家珍惜自然资源,正确使用材料。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芦叶船的制作方法。
难点:芦叶的折叠和粘贴技巧。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积极参与,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的芦叶船。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芦叶船的制作方法,还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芦叶的折叠和粘贴技巧掌握得不够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芦叶船的制作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同时让学生将芦叶船作品送给亲朋好友,传递祝福。
组织学生进行芦叶船比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利用废旧材料,让学生尝试制作其他传统文化作品,如纸风筝、剪纸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芦叶船的制作方法:2. 折叠芦叶:将芦叶对折,使其形成一个三角形。
《芦叶船》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芦叶船》,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舟竞渡习俗。
1.3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初步感受芦叶船的美丽和独特魅力。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教师发放《芦叶船》文本,引导学生自读并理解文本内容。
2.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2.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第三章:创作背景介绍3.1 教师介绍《芦叶船》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和地域文化等。
3.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教师提问,了解《芦叶船》的创作背景。
3.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创作背景对文本的影响。
第四章:实践活动4.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芦叶船的制作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感受芦叶船的制作过程。
4.2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4.3 学生展示制作完成的芦叶船,互相欣赏和交流。
5.2 学生提出对芦叶船的进一步问题和想法,教师给予解答和引导。
5.3 教师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和学习。
第六章:小组讨论与分享6.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芦叶船》文本中的文化内涵。
6.2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芦叶船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
第七章:芦叶船文化探究7.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芦叶船文化探究,了解芦叶船在不同地区的传统习俗和制作工艺。
7.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采访长辈或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芦叶船的相关信息。
7.3 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分享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收获。
第八章:创意写作8.1 教师布置以芦叶船为主题的创意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创作。
8.2 学生现场进行创意写作,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建议和鼓励。
8.3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和评价。
第九章:课程反思与评价9.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程反思,思考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
《芦叶船》教学设计芦叶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
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学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宣布课题,设疑激趣。
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船、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芦叶船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了什么呢?我们来读课文《芦叶船》。
(板书课题)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2、学生互动学习,互相检验自学效果。
提示会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如:喇港竖等)第二课时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情。
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不加注音或,也可以问同学。
2、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
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到准确、流利。
[小学教学设计网-xxJXSJ-更多语文S版教案]4、想一想: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再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悟。
1、把你感兴趣的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
2、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芦叶船》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芦叶船》的故事背景和作者简介。
(2)通过阅读,使学生理解芦叶船的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谊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2)运用朗读、默读、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创意写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
(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芦叶船的象征意义。
2. 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谊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芦叶船的象征意义。
2. 创意写作:设计属于自己的芦叶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课文、图片、相关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画笔等记录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PPT,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简介。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芦叶船》,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芦叶船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芦叶船的象征意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芦叶船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讲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4. 创意写作(1)教师提出写作任务:设计属于自己的芦叶船。
(2)学生分组讨论,发挥想象力,完成创意写作。
5. 分享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芦叶船设计,分享创作心得。
(2)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芦叶船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拓展学习: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家乡和友谊的文学作品。
六、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课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以及学生的反馈情况。
这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年级语文上册《芦叶船》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芦叶船》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你见过什么样的船?用简介的语言描述一下。
生描述各式各样的船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
3.出示预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再在组内交流(1)组员轮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准备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4.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问题。
a汇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生字:横、竖、蜘、蛛、窄、喇、叭、航、浩、荡、桅词语:风帆、保险、手艺、晴朗、浩浩荡荡、远航、强调字形:竖(坚)航(船)喇、窄b说说写了什么?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2)芦叶船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什么?(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小组互相交流四.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交流认字方法。
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1.抄写字词。
2.读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听写本课词语。
2.同桌互评互改。
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1.谈话导入。
《芦叶船》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芦叶船》,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的内涵。
(2)通过分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3)学习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方法,进行现场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情感。
(2)懂得感恩,学会关爱他人。
(3)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芦叶船》的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3)掌握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方法,应用于实际写作中。
2.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主题,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
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分析文章结构、解答学生疑问。
2. 互动式教学:分组讨论、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3. 实践性教学:现场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提前阅读《芦叶船》,了解文章内容,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芦叶船》,了解文章背景,搜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芦叶船》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芦叶船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芦叶船》,勾画出生字词。
(2)教师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芦叶船》的理解和感悟。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主题和修辞手法。
4.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现场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景物描写方法。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鼓励学生拓展阅读,推荐相关文学作品。
《芦叶船》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芦叶船》的故事背景和情节,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故事主题和人物性格。
(3)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2)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能力。
(3)通过写作实践,培养学生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芦叶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
(3)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2.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的象征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芦叶船》的故事内容,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2)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3)制定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芦叶船》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搜集有关家乡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分享预习《芦叶船》的感悟。
(2)简介故事背景和作者情况。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2)阐述故事中的象征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4. 写作实践(1)引导学生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分享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2)师生互动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
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改进建议。
3.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1)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一个象征物,写一篇以“的寓意”为主题的作文。
[四年级语文芦叶船教案]芦叶船教案芦叶船教案篇1:芦叶船课文主要内容芦叶船课文主要内容[语文S版第七册课文]芦叶船我的故乡在长江口的崇明岛上。
那里河道特别多,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
一开春,河边就冒出芦苇来,那芦苇一根根直立着,像小船上的桅杆。
过了几天,芦芽上长出第一片芦叶,于是,桅杆上就像升起了绿色的风帆。
河边的芦苇渐渐长高,芦叶也越长越多。
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们便采芦叶做小船玩儿。
从我家到学校有一里多路,要先往西走,过了小木桥,再沿着竖河往北走。
这条竖河比一般的小河水面略宽一些,所以,我们常常在这里做芦叶船。
大阔叶折成大篷船,小窄叶做小舢板。
有时,还把三五片芦叶叠在一起,做成三桅帆、五桅帆的大船。
我们在船底吐上一口唾沫,跑到小木桥上,把芦叶往河中央轻轻一放,保险翻不了船。
船一下水,便顺着风儿开走了。
我们就用芦叶卷起喇叭,呜啦呜啦地吹奏着,欢送它们远航。
春天,在我们上学路过的这条竖河里,几乎天天能见到我们做的芦叶船。
第二天放学回来时,我们就去寻找头一天做的船,因为我们的手艺不一样,所以谁做的都能认出来。
有的找不到了,可能已经远航了;有的靠在岸边,我们就说它进港了。
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我跟着表哥一起到长江边去。
从我家出发,沿竖河一直往北走,约二里多路,就能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了。
表哥比我大六七岁,他更会做芦叶船。
他说:“我的芦叶船放到江里也翻不了。
”我不信。
江里的浪那么大,而且后浪推前浪,一浪接一浪,那小小的芦叶船,怎么会翻不了呢“不信就试试!”表哥说着,顺手采来三片芦叶,折了一只三桅帆的船,在船底上吐了口唾沫,轻轻地放进江水中。
只见这只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我们上学路过的竖河,是直通长江的呀,那我们做的芦叶船,是不是也开到长江里了呢长江是通向东海的,那我们的芦叶船,是不是也漂到东海里了呢 [冀教版第八册课文]芦叶船我的故乡在长江口的崇明岛上。
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
一开春,河边就冒出芦苇来,那芦苇一根根直立着,像船上的桅杆。
四年级语文芦叶船教案四年级语文芦叶船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芦叶船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语文芦叶船教案1教学目标1、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6个生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掌握“远航、喇叭、浩浩荡荡”等词语。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搜集江南水乡的有关资料。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预习题纲1、自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及新词,把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生字词多读几遍、并借助字典等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3、搜集有关江南水乡的特点及河道、芦叶船的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小纸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船,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一起走进江南水乡,走进《芦叶船》。
(板书课题)二、自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在小组内分段读课文,互相听读,正音。
2、出示生字卡片,多种形式认读、识记,重点指导“喇、窄、荡”等易错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芦叶船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了什么?“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2、小组探究。
3、班内交流。
4、小结:小小的芦叶船给儿时的“我”带来许多快乐。
芦叶船在水上漂,它会漂向哪里?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芦叶船》。
四、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听写字词,同桌互评。
2.默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关于四年级语文说课稿关于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芦叶船》第二课时。
我的说课分为环节一、说教材、说学生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法四、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说学生《芦叶船》是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中吴珹笔下的童年欢乐来自于小小的芦叶他们用芦叶做成一只只小小的芦叶船。
这种快乐远离城市的喧嚣是一种自然地从内心流露出来的朴素与真挚。
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描写了江南水乡那勃勃的春天。
第三、四自然段详细回忆了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的情景使我们感受到芦叶船给水乡孩子带来的不仅是欢乐还有智慧。
第五至第八自然段讲了“我”和表兄到长江边玩芦叶船的情景芦叶船给我们带来遐想与希望。
这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关于童年的。
第一、二篇课文是精读课文第三篇是略读课文检验前面所学的阅读方法的运用发现前面教学中的问题。
这第四篇课文是精读发现问题之后的改进教学是阅读方法、写作方法巩固、提升的训练场。
通过这三年多的语文学习我们四年级的学生能够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课文大概内容。
玩是儿童的天性四年级的学生也正处在爱玩的年龄段容易与文中的孩子产生情感共鸣体会快乐。
可是我们生活在北方山区感受水乡的风貌就成了教学的一个难点。
由于年龄偏小要想体会最后一部分中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又成了一个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三部分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比喻等表达方式在课文中的运用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作者生动细致的讲述经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以阅读为主“听、读、说、写”相结合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合理想象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说话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想象欣赏江南水乡的优美画面感受江南水乡的生活风貌。
2、感受芦叶船给水乡孩子带来的快乐体会水乡孩子是如何依靠水乡特有的物质资源发挥自己的聪慧创造快乐的。
3、体会水乡孩子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学习抓住课文重点词句读懂__内容的方法感受江南水乡的生活风貌感受水乡孩子靠发挥自己的聪慧来创造快乐体会水乡孩子对未来的憧憬体会作者的细致生动地讲述经历的方法。
《芦叶船》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芦叶船》,了解文章的背景,掌握芦叶船的制作方法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芦叶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对家乡习俗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芦叶船》的制作方法和寓意,了解文章背景。
2.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芦叶船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以及作者对家乡习俗的热爱。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提前阅读《芦叶船》,了解文章内容,准备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芦叶船》,了解文章,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芦叶船》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芦叶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芦叶船制作方法和寓意的理解,展示合作成果。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芦叶船的文化内涵。
5. 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制作芦叶船,体会传统习俗的魅力,培养实践能力。
6. 总结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收获,学生分享制作芦叶船的感悟。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3. 搜集更多关于芦叶船的资料,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芦叶船制作方法和寓意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和关于芦叶船的短文,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课后回顾课堂教学,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学生反馈:向学生征求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芦叶船学习的兴趣和需求。
八、教学拓展1. 相关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芦叶船的文章或故事,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芦叶船的制作过程,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芦叶船的制作和文化意义。
《芦叶船》教案(优秀5篇)《芦叶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
3.小组合作学习。
(1)组员轮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准备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4.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问题。
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2)芦叶船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什么?(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三。
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小组互相交流四。
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交流认字方法。
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
五。
布置作业1.抄写字词。
2.读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第二课时一。
复习引入1.听写本课词语。
2.同桌互评互改。
二。
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1.谈话导入。
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乐趣。
(1)同桌一起细细的品读课文。
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找出有关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2)“我们”做成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
芦叶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芦叶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掌握芦叶船的制作方法;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4.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芦叶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2.芦叶船的制作方法;3.学生分组制作芦叶船;4.学生展示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芦叶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1.讲解芦叶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芦叶船的起源和发展;2.引导学生思考芦叶船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芦叶船的制作方法1.准备材料:芦叶、细绳、竹篾、剪刀、刀片等;2.讲解芦叶船的制作方法,包括芦叶的选取、剪裁、编织等;3.指导学生动手制作芦叶船,注意安全。
3. 学生分组制作芦叶船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5人;2.每组自行设计芦叶船的形状和大小;3.学生根据所学制作方法,动手制作芦叶船;4.每组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团队合作,分工合作。
4. 学生展示和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芦叶船;2.其他学生和老师进行评价,包括芦叶船的美观程度、制作难度、团队合作等方面;3.学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四、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了解芦叶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学生能够掌握芦叶船的制作方法;3.学生能够动手制作芦叶船,并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4.学生能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对芦叶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五、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体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芦叶船的制作方法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2.在评价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总结和提高自己的制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年级上册芦叶船教案教案标题:四年级上册芦叶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芦叶船的起源和制作过程。
- 掌握芦叶船的相关词汇和知识。
2. 技能目标:- 能够描述芦叶船的特点和用途。
- 能够制作简单的芦叶船模型。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芦叶船的起源和制作过程。
2. 掌握芦叶船的相关词汇和知识。
三、教学准备:1. PPT或黑板。
2. 芦叶船的图片和实物。
3. 制作芦叶船的材料:芦苇、纸、剪刀、胶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猜测今天要学习的主题是什么。
- 引发学生对芦叶船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知学习(15分钟):- 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芦叶船的起源和制作过程。
- 向学生展示芦叶船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观察、描述芦叶船的特点和用途。
- 教授芦叶船相关的词汇和知识,如芦苇、船身、船帆等。
3. 实践操作(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制作芦叶船的材料。
- 指导学生按照制作过程,用芦苇、纸、剪刀和胶水制作芦叶船模型。
- 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展示创造力,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一定的改进和设计。
4. 总结归纳(10分钟):- 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芦叶船模型,并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
- 引导学生总结芦叶船的特点和用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5. 拓展延伸(5分钟):- 邀请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芦叶船的知识,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等途径进行拓展。
- 鼓励学生制作更复杂的芦叶船模型,或者尝试用其他材料制作船模型。
五、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芦叶船的小作文,描述自己对芦叶船的认识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及时反馈学生的制作成果,并对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芦叶船》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芦叶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冰心的背景及作品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芦叶船的象征意义。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
(2)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关爱他人的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3)分析芦叶船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芦叶船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欣赏诗歌,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的答案。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芦叶船》全文。
2. 生字词卡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起学生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读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芦叶船的象征意义(1)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芦叶船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5. 欣赏诗歌(1)学生欣赏课文的诗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6. 小结与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芦叶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及主题;2.学习识字、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能力;3.培养学生对于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和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阅读能力;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口语表达能力;•难点:理解抽象的情感和意象,如“快乐”和“自由”,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课文:《芦叶船》(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大纸板和彩色马克笔,用于板书;•图片或演示文稿,用于呈现课文内容;•小组任务卡片,用于分组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如“生活中有没有自由的事物”等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2. 新课呈现(10分钟)•使用图片或演示文稿呈现《芦叶船》的情节和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3. 听读课文(10分钟)•教师或同学朗读《芦叶船》课文,引导学生仔细聆听,理解文意。
4. 课文分析(15分钟)•分段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情节和意义。
•分析生词和重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5. 讨论与思考(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出现的“快乐”和“自由”,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对比。
•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6. 词语和句子练习(15分钟)•教师或同学出示板书或投影,让学生根据课文填充句子的空白。
•学生自主完成课文中生词的注释和造句。
7. 口语表达练习(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芦叶船》的情节和对话。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表演。
8. 小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取一段课文进行改编并表演。
要求改编故事情节,体现“快乐”和“自由”主题。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加入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9. 总结与评价(5分钟)•整理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
•总结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对于主题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延伸•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的拓展阅读和写作练习,例如写一篇自己的快乐故事或自由体验。
什么感兴趣。
3.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4.你喜欢“我”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有怎样的童年生活?
交流时重点理解句子。
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
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
样。
只见这只芦叶船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
了。
只见这只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感悟方法:
(1)想象感悟。
(2)结合资料感悟。
(3)以读促悟。
(4)结合重点词语感悟
五、质疑答疑:读到这里你还有那些不懂的,提出来。
六、专项训练: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综合训练:
1.辨多音字组词:
Gan( ) zhe
杆 Gan ( ) 折 zhe
she
2.给下面的字注音,然后组词。
阔()()网()()
阑()()冈()()
3.小小的芦叶船带着童年的快乐,漂向了长江,漂向了东海……芦叶船到底漂到什么地方?又会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发挥你的想象写下去。
芦叶船说课稿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芦叶船》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叫高凤梅。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第4课《芦叶船》第二课时。
我的说课分为四个环节:一、说教材、说学生,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法,四、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说学生:
《芦叶船》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中吴珹笔下的童年欢乐来自于小小的芦叶,他们用芦叶做成一只只小小的芦叶船。
这种快乐远离城市的喧嚣,是一种自然地从内心流露出来的朴素与真挚。
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描写了江南水乡那勃勃的春天。
第三、四自然段详细回忆了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的情景,使我们感受到芦叶船给水乡孩子带来的不仅是欢乐,还有智慧。
第五至第八自然段讲了“我”和表兄到长江边玩芦叶船的情景,芦叶船给我们带来遐想与希望。
通过这三年多的语文学习,我们四年级的学生能够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课文大概内容。
玩是儿童的天性,四年级的学生也正处在爱玩的年龄段,容易与文中的孩子产生情感共鸣,体会快乐。
可是我们生活在北方山区,感受水乡的风貌就成了教学的一个难点。
由于年龄偏小,要想体会最后一部分中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又成了一个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三部分: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体会比喻等表达方式在课文中的运用,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作者生动细致的讲述经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阅读为主,“听、读、说、写”相结合,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
合理想象,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说话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想象欣赏江南水乡的优美画面,感受江南水乡的生活风貌。
2、感受芦叶船给水乡孩子带来的快乐,体会水乡孩子是如何依靠水乡特有的物质资源,发挥自己的聪慧创造快乐的。
3、体会水乡孩子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
学习抓住课文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内容的方法,感受江南水乡的生活风貌,感受水乡孩子靠发挥自己的聪慧来创造快乐,体会水乡孩子对未来的憧憬,体会作者的细致生动地讲述经历的方法。
三、说教法
以读代讲、引导点拨、指导朗读、自主感悟法。
本文是精读课文,教学中应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多层次、不同方式的朗读训练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本课,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孩子的视角审视文章,让孩子们成为水乡的一员,亲身体验、品味、感悟。
读说结合,口语训练,“我来当导游”把快乐传递给身边的朋友。
想象训练,学以致用,学习了写法赶紧练习,并当堂指导,让学生掌握表达方法。
“听、说、读、写”永远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设计流程简介及时间安排:我的课堂结构是:
1、朗读课文、引入学习,约2分钟。
2、美读品味、感受快乐,约5分钟。
3、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约15分钟。
4、细读课文、憧憬未来,约8分钟。
5、拓展延伸、丰富想象,约9分钟。
6、布置作业、课堂延伸,约1分钟。
(二)设计流程
第一环节:朗读课文、引入学习。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片段,为下一环节解说介绍做好准备。
第二环节:美读品味,感受快乐。
首先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选择将学生分为三组。
第一组:水乡美。
第二组:做船乐。
第三组:远航乐。
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让学生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互相合作、互相学习,让他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所见所得分享给大家。
第三环节:研读表演,传播快乐。
由小导游演说,每分享一部分,都适时的出示学生所提的重点句子,再引导着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一读,进而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此我预设了三点主要引导的内容:
(1)玩的地方美。
结合第一组学生的理解引导体会理解第一、二自然段。
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我的突破方法是:通过读词句,引导学生去想象水乡的景色,然后播放有关水乡的图像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最后回到文字,重点体会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比如:崇明岛上的河道“像蜘蛛网一样”纵横交错,这种迷宫似的水乡环境,往往是追寻自由快乐的孩子所喜欢的。
再看河边的芦苇,一个“冒”字说明芦苇生长的速度极快,而两个打比方的句子苇芽“像船上的桅杆”,长了一片叶子的苇芽“像升起了绿色的风帆。
”不仅形象地描绘芦芽、芦叶的样子,而且让人领悟到了那勃勃的春意,从中也能使我们体会到作者对家乡、对芦苇、对美好春天的喜爱。
本环节中,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春天的喜爱,同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交代环境,运用比喻。
(2)玩具制作得美,玩儿的过程美。
第二组的同学带领老师同学体会第三、四自然段,我适时的引导,使学生深入体会。
课文第三自然段第一二句的意思介绍家和学校的环境,这也是一个难点,我让学生尝试
画一幅地图理解。
结合第一自然段理解“竖河”这个词在文中的含义。
然后通过朗读重点体会芦叶船制作非常多姿多彩,充满个性与创造。
通过第四自然段孩子牵挂着芦叶船,总喜欢在第二天回来找寻。
从孩子们的手艺不同,可以看出孩子们都非常地心灵手巧。
他们还把找不到的芦叶船想象为“远航”,把能找到的称为“进港”,显得非常地有童真童趣。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朗读的方法学习、感受。
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就加以肯定。
我要及时的指导朗读,使学生能在读中体会其中的快乐。
第四环节:细读课文,憧憬未来。
首先引导学生快速阅读五——八自然段,重点抓住我和表兄的动作语言,体会放芦叶船远航的心情。
预设点:朗读这些自然段,体会心情的变化,找出表现心情的词语。
在第七自然段中,让我们看到了小小的一个三桅杆的芦叶船竟然真的乘风破浪地开走了,真的是非常令人惊叹的。
引导学生体会,船的精美,心的激动。
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对表兄说话的语气和娴熟和动作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在江边的孩子的活泼、聪明与自信。
本文的又一难点:通过第八自然段的学习,感悟提升精神境界,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
我通过引导提问分解难题。
问题一:芦叶船从小河漂到大江,再漂到大海,它的生活空间怎样变化
问题二:它一步步走下去,随着空间的变化,遇到的困难怎样变化问题三:看到芦叶船能乘风破浪远航文中的“我”的心情怎样你的心情怎样
问题四:你觉得小小的芦叶船在文中的“我”的眼里是谁在你的眼里小小的芦叶船是谁
总结:是的,是我们,相信我们也能带着梦想远航,虽然前面风急浪涌、困难重重。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丰富想象。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想象芦叶船到底会漂到什么地方,又会发生什么故事。
学生想象并写下来,给学生充分的写的时间,在班上选三四个同学朗读,分享感受,指导写法。
读写结合,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以上便是我对《芦叶船》第二课时设计的教学过程,请各位领导、老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