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之荆轲人物形象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554.39 KB
- 文档页数:22
四、写作特点人物栩栩如生荆轲,刚烈忠义、有勇有谋、果敢机智、视死如归的侠义之士的形象,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千载以下,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
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秦王,贪婪怯弱,专横,凶暴,但又外强中干。
秦是崇尚暴力的国家,长平之战,坑赵降卒四十万人。
秦王在东方诸国人民的眼中是一个极大的暴君。
樊将军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还以“金千斤,邑万家”悬赏捉拿樊於期。
何等刻毒。
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亢地图,立即“大喜”,多么贪婪。
当荆轲逐时,秦王狼狈不堪,威严扫地。
斩了荆轲,还“目眩良久”。
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
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
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
欲速则不达。
樊於期,豪爽慷慨义勇刚烈,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
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
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
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
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
高渐离,是荆轲的朋友。
易水送别时,他只是“击筑”。
从他击筑的情调,可以看出他是相当激奋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五年后,前二二二年,燕国为秦所灭。
秦兼併天下之后,下令捉拿太子丹和荆轲的客人。
高渐离逃到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给人家做傭工。
一天听到堂上客人击筑,他在旁批评,主人命他击筑,才露出本相。
秦始皇知道后,命人用马粪燻瞎他的眼睛,教他击筑给秦始皇听。
高渐离把铅放在筑里,举筑击秦始皇,替燕国报仇,没有打中,被杀。
这都反映了六国人民反抗强暴的要求。
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但毕竟是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所以“至陛下”,“色变振恐”。
外勇内怯,这是一个少年的性格特点。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
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史记人物介绍《刺客列传》-荆轲
2016级高酒三班杨雨轩
《史记刺客列传》是唯一一篇记录刺客事迹的史书文章,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五位刺客和他们的刺杀故事。
同时司马迁也是唯一一个把刺客写入史记的史官。
所以司马迁也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先贤。
本文将从荆轲入手分析形象特点和故事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首相让我了解一下荆轲的时代背景,在秦王的暴政下年年战乱。
荆轲流浪到燕国,开始时只与狗屠和高渐离要好,上流社会并不了解他。
后来道德高尚的处士田光结识了他,认为荆轲是一位不凡的人,对他格外客气。
不久便请求他替自己去干一件杀身取义的大事,荆轲没有丝毫的犹豫,没有提任何条件,就一口答应了。
在与太子丹未曾谋面的情况下一口答应田光的要求去替太子丹刺杀秦王。
这担着怎样的血海般的干系。
这是去死,去惨死,去被人碎尸万段,或五马分尸。
想到这一点,谁不胆寒?谁不魂魄出窍?荆轲却坦然的答应了。
他对待死亡的沉勇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就是中华民族与凶恶的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慨,这种气概几千年来已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主流。
故事按照书上写到荆轲还是通过刺杀这种手段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不禁让我思考到荆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许他又是一个口吐莲花,妙笔生花,夺魂惊魄的雄辩,三言两语便把樊於期说得流泪满面,立刻自杀。
又或者他是为名请命。
死何足惜,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当此大任,舍我其谁的壮士。
他即是一个悲人又是一个伟,奇功虽不成精神却永存。
荆轲人物形象分析荆轲姜姓,庆氏,字次非,战国末期卫国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
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荆轲人物形象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荆轲:荆轲,文章的重要人物,文章开端,太子丹反对以樊于期的首级作为接近秦王的工具,他希望荆轲能另觅方法。
但荆轲得知这是唯一的方法,他沉着勇敢地私下会见樊将军,荆轲三问樊,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 由此可见,荆轲工于心计,善于言辞荆轲,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千载以下,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
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
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
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
准备信物,深谋远虑。
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
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
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
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为了塑造荆轲的形象,文章通过易水送别时的慷慨悲歌的场面,行刺时的短兵相接的惊心动魄的情景,不仅富有戏剧效果,而且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作者是怀着敬慕的感情,塑造了荆轲豪爽不羁,见义勇为,不惜牺牲这一人物形象的。
通过“行刺”这一特殊事件,也揭示了燕、秦誓不两立的尖锐矛盾。
《刺客列传》的翻译以及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形象原文如下: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
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其后百六十有七年而吴有专诸之事。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
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可之能。
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
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
”吴王乃止。
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
”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
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昧,次曰季子札。
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
诸樊既死,传余祭。
余祭死,传夷昧。
夷昧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昧之子僚为王。
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
”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九年而楚平王死。
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潜;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
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
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专诸曰:“王僚可杀也。
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
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
夹立侍,皆持长铁。
酒既酣,公子光佯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刺客列传之荆轲刺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之所以位列四大刺客之首,除了行刺对象是知名度最高的秦嬴政之外,就是因为上面两句流传千古的诗词了。
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庆"音近),字次非,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
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
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
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偕同燕壮士秦舞阳,带着铸剑大师徐夫人所铸匕首,前往秦国刺杀秦王。
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
荆轲自知此行无法幸免,遂把酒长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见,荆轲刺秦王不中,持匕绕柱追赶秦王,秦王乘隙拔剑,砍伤荆轲大腿。
荆轲伤重不支,箕踞于地大骂秦王,后为秦侍卫所杀。
荆轲这个人物挺复杂的,为人豪迈重义,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慷慨赴死(虽拖延数载,直到赵国被灭,秦兵峰直抵易水,也属人之常情),名垂青史,并与田光、高渐离等人为燕赵博得“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美名。
是其值得肯定的地方。
然而其年少时以剑客之名游历各地,实际上武力值确实不咋样,与聂盖约架,却在对方目光瞪视下认怂而出;在秦宫刺秦时表现也与高明剑客相差甚多,在有心对无心的情况下,反被秦王砍伤大腿。
更在接受太子丹礼遇时恣意妄为,随意处置太子丹送他的美女,杀掉、送人眼都不眨一下。
说得直白一点,荆轲本质上就是一个招摇撞骗的市井混混,如同日本幕府时期的浪人,偶得田光青睐,便成历史名人了。
荆轲刺秦王⼈物形象
荆轲刺秦王⼈物形象:荆轲,英武侠义,视死如归,刚烈率直;太⼦丹,⽬光短浅,多疑任性,以私害公;樊於期,英勇⽆畏,⼤义刚烈,⾚诚侠义;秦武阳,慌乱胆怯,缺少应变。
荆轲:英武侠义,视死如归,刚烈率直。
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千载以下,还令⼈感到凛然⽽有⽣⽓。
⾏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感奋。
太⼦丹:⽬光短浅,多疑任性,以私害公。
不以燕国弱⼩⽆⼒抵御秦国的侵略⽽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
孤注⼀掷,诚不得已也。
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
欲速则不达。
樊於期:英勇⽆畏,⼤义刚烈,⾚诚侠义。
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之仇,毅然决然⾃刎。
不失为⼀个反抗强暴的英雄。
秦武阳:慌乱胆怯,缺少应变。
“年⼗⼆杀⼈,⼈不敢与忤视”,但毕竟是个孩⼦,没有见过世⾯,所以“⾄陛下”,“⾊变振恐”。
这是⼀个少年的性格特点。
⾼渐离,是荆轲的朋友。
易⽔送别时,他只是“击筑”。
从他击筑的情调,可以看出他是相当激奋的。
⾼渐离逃到宋⼦给⼈家做佣⼯。
⼀天听到堂上客⼈击筑,他在旁批评,主⼈命他击筑,才露出本相。
秦始皇知道后,命⼈⽤马粪熏瞎他的眼睛,教他击筑给秦始皇听。
⾼渐离把铅放在筑⾥,举筑击秦始皇,替燕国报仇,没有打中,被杀。
这都反映了六国⼈民反抗强暴的要求。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形象分析摘要:《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形象是复杂多面的,他性格丰满、个性突出、情感丰富细腻,而历来对荆轲的研究往往把荆轲归结到典型游侠一类,忽视了太史公笔下荆轲形象的多面性。
将荆轲形象跟其他刺客形象对比,可以看出荆轲形象具有特殊性。
关键词:荆轲;形象;多重性荆轲,作为一个个体生命,在战国末期的秦庭之上嘎然而止,相对于浩瀚而残酷的历史时空,有限的生命只是一个瞬间的存在。
《史记》、《战国策》、《史通》、《春秋战国异辞》等,一系列史籍中留下了他的事迹。
在所有的历史典籍中,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关于荆轲的记载最具感染力、最为详细可靠,但不足四千字的记载也留下了诸多空白,加之司马迁在文中使用的暗笔,留给后世探索与想象的空间。
因此,自太史公之后,世人从未停止过对荆轲形象的褒贬。
种种争论恰好表明荆轲形象的多层次和丰富性。
一、《刺客列传》中刺客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其与荆轲行为之区别司马迁一篇六千余字的《刺客列传》,用在荆轲一人身上有三千字。
在如此大的篇幅之中,司马迁生动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从而被人们视为中国古代刺客的重要代表人物而跻身于中国古代著名历史人物之列。
在《刺客列传》中,一共出现五个刺客,在司马迁对前四个刺客形象的塑造上,出现了很多共同点。
这些特点表现出了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对人物和事迹的选择上的某些统一标准。
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这四个人物有着超越社会凡俗之人的特点。
他们似乎没有七情六欲,所有的行为动机都是从刺客身份出发的,更接近于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中提到的“扁平人物”,“他们用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
[1]从传记文学的角度看,司马迁对这些人物着墨不多,只叙述了能够突出人物形象特点的一些重大事件和某些特殊场景。
因此,这四个人的共同性格特征,可以看作是司马迁对于刺客精神的归纳总结,但这种刺客基本特点在人物人格上的凸显,并没有从同一篇的荆轲形象上表现出来。
重读《史记·刺客列传》作者:刘浪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3期刘浪内容摘要:荆轲是一个悲剧英雄。
这个悲剧源于荆轲的身份错位:他本是书生,历史却安排他在关键时刻去做了行刺秦王的剑客。
关键词:荆轲形象身份错位书生剑客两千两百多年前,易水河畔,在众人的目光中,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之后,荆轲转身离去。
从此,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个剑客,少了一个书生。
《史记·刺客列传》中,太史公用浓墨重彩,饱含深情地将荆轲的故事为后人书写。
虽然文中有提及荆轲喜欢击剑,但成为一个“勇士”,一个执行刺杀任务的剑客,本就非他所愿。
不想成为一个剑客,可命运跟他开了一个玩笑,最后偏偏就是作为一个行刺失败的剑客被推到了历史的幕前。
实际上,在整个刺秦事件中,荆轲并非义无反顾、视死如归,而完全是被逼的。
那么,荆轲又是如何一步步被逼上了行刺秦王的不归路呢?荆轲流落到燕国时,处士田光先生“知其非庸人”,[1]因此很是善待他。
后来,田光先生以自杀的方式向太子丹举荐了荆轲。
荆轲只好诚如所言“急过太子”。
太子丹以命相托,荆轲当场拒绝。
然而,太子丹又“前顿首,固请毋让”,还要荆轲作出许诺。
荆轲迫不得已,只能应承。
在得到荆轲的许诺后,太子丹立马给予荆轲尊位豪宅,每天送去奇珍异宝、车骑美女,好叫荆轲欲罢不能。
荆轲的迫不得已,又从何谈起呢?太子丹把“国家最高机密”告诉田光先生后,告诫他不要外泄,田光用自刎来明志。
而如今太子丹又将其告诉了荆轲,荆轲敢不接受吗?换句话说,荆轲去行刺秦王可能会死,但不去行刺秦王则必定会死,因泄露“国家最高机密”罪而死。
从荆轲被太子丹选中去完成这一重要任务的那一刻起,荆轲就已经身不由己。
去刺杀秦王实属无奈之举。
已享受了太子丹的最高规格待遇很久,“荆轲未有行意”。
然而此时,秦军大举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太子丹十分恐惧。
于是太子丹又拐弯抹角地对荆轲说;“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推托没有信物,没法使“秦王说见”。
史记·刺客列传人物形象分析在《史记·刺客列传》这部历史著作中,作者司马迁深入剖析了当时残酷的政治斗争背景下,刺客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所做的一切努力和牺牲。
本文将分析几位刺客的人物形象。
周章周章是被司马迁大力表扬的一位刺客,他为了解救被皇帝加害的诸侯,不惜舍弃自己的性命。
他的形象在整个刺客列传中是最为正义和高尚的。
周章最先是在刺杀荆轲的任务中表现出色,他坚信自己的行为是为民除害,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始终将国家民族的大义贯穿始终。
后来,他被选为刺杀秦昭王的行动代表,而他的代表身份,也正是因为他以前对于国家、对于大义的无私奉献。
在刺杀秦昭王的任务中,他成功渗透到秦王宫中,然后将刺杀之物献给了王昭君,并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个忠诚于国家民族、尽力拯救受难者的英雄形象。
汲黯汲黯是一位追求自由和平的人,他的形象最先是在刺杀游说华夏的赵孟之任务中浮现。
当时,赵孟之利用晋国国君氾杖打击华夏,激化华夏和晋国之间的矛盾。
为了使华夏能够安心发展,汲黯作为刺客,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冒险潜入晋国,刺杀了赵孟之。
虽然他最终被抓住并斩首,但他的行为向世人表明,他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他的形象在整个刺客列传中也是非常正义和高尚的。
陆贾陆贾是刺客中颇为特别的一位,他有着出色的医术和服侍女侍的技巧。
他的形象最先是在刺杀秦始皇的任务中浮现。
为了刺杀秦始皇,他不惜冒险,将重伤之身悄悄地送到了秦始皇的宫中。
受伤的他被秦始皇的侍女所救,并因其才能被聘为侍女。
陆贾的形象塑造了一位救人于危难、勇敢而又智慧的英雄形象。
虽然他最终没有成功刺杀秦始皇,但他在其宫中的工作中颇为出色,带出了一位能写帛书的“真侍女”,这也使他成为了刺客中的佼佼者。
小结在《史记·刺客列传》这部著作中,作者以饱满的笔力和深深的见解,描绘了刺客们在政治黑暗中追求自由和正义的故事。
每一位刺客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形象,其中有勇敢、有智慧、有侠义,但总归是在大背景的鼓动下被迫成为刺客。
文化艺术评论书、剑与酒及侠之大者解读 史记 刺客列传!中荆轲形象的文化内涵唐∀红(塔里木大学文理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摘∀要∀历史人物荆轲,携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无疑是个勇士,得到尚武之人的赞赏尚不足为怪,获得千古文人的推崇与青睐则值得探究。
在 史记 刺客列传!的记载中,#书∃、#剑∃、#酒∃及#侠之大者∃四个文化要素与荆轲形象有着紧密联系,后世文人正是在荆轲身上寻找到了与此四要素相关的文化认同,从而引发共鸣,咏歌不止。
关键词∀荆轲;侠形象;文化内涵作者简介∀唐∀红(1977 ),女,四川资阳人,塔里木大学文理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荆轲原本是一个小人物,其本身所具备的性格特点、蕴含的精神气质和历史机遇的共同作用使他成为秦庭行刺的主角,遂震惊天下,为世人口耳相传,继而被载入 战国策!、 史记!、 史通!、 十六国春秋!等史册。
在所有的史籍中,以司马迁 史记!中的荆轲形象最为鲜明生动,极具感染力,是荆轲历史形象集大成者。
司马迁在 史记 刺客列传!中用了五千六百余字为曹沫、专诸、豫让、聂政以及荆轲等五位刺客立传,而荆轲独占三千一百余言,由此可见太史公对荆轲的推崇。
自司马迁开始,汉魏以降,荆轲形象不断受到文人关注、探索和再创作,频频出现在 燕丹子!、 烈士传!、 金缕子!、 东周列国志!等小说故事以及诗文曲赋、戏剧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尤其在侠义小说和咏侠诗中占有重要位置。
从汉魏至明,与荆轲形象有关的文人诗词有八十余首,其中,陶渊明、柳宗元、苏轼等直接以荆轲为题的诗词作品有二十余首。
此外还有元代刘因的 吊荆轲文!,明代文洪的 易水吊荆轲赋!等长文。
在清代,荆轲形象则多在戏剧中出现,这一时期以荆轲为原型的戏剧主要有茅维的 秦廷筑!、徐沁的 易水歌!、程琦的 荆轲记!以及作者不详的 督亢图!等。
直到今天,荆轲形象仍高频率地活跃在包括影视作品在内的各种体裁的文艺作品中,如被电影导演陈凯歌、张艺谋,电视剧导演李惠民,电视制作人韩三平等作为原型,以现代人的视觉重塑,在电影 荆轲刺秦王!、 英雄!,电视剧 荆轲传奇!等影视作品中生动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