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病的辨证学说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眼科学如何诊断和治疗常见眼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
当眼睛出现问题时,不仅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还可能给我们的心理带来负担。
中医眼科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有着独特的诊断和治疗常见眼病的方法。
中医诊断眼病,注重整体观念和四诊合参。
望诊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医生会观察患者眼睛的外观,包括眼睑、眼珠、眼白、瞳孔等部位的颜色、形态和光泽。
比如,眼睑红肿可能提示风热外侵;眼珠混浊可能是肝肾虚损的表现;眼白发黄往往与肝胆湿热有关。
此外,还会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因为中医认为眼睛与全身的气血、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闻诊在眼科诊断中相对较少应用,但有时也能提供一些线索。
比如,通过听患者的声音,了解其气息的强弱,判断身体的正气盛衰。
问诊则是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
包括眼病的起病时间、症状特点、加重或缓解的因素,以及患者的全身症状,如是否有头痛、头晕、口干口苦、腰膝酸软等。
通过这些信息,综合判断眼病的病因病机。
切诊主要是指脉诊和触诊。
脉象可以反映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状态。
例如,弦脉可能提示肝郁,细数脉可能是阴虚。
触诊则会检查眼部的肿块、结节等,了解其质地、大小、活动度等情况。
常见的眼病如结膜炎,中医称为“天行赤眼”。
多因外感风热之邪或热毒炽盛所致。
诊断时,除了观察眼部的红肿、眼屎增多等症状,还会结合患者的舌苔、脉象及全身症状。
治疗上,轻者可选用桑叶、菊花等疏风清热的中药煎汤熏洗眼部;重者则需内服清热解毒的方剂,如银翘散加减。
麦粒肿,中医称为“针眼”。
多因脾胃积热或外感风热毒邪引起。
表现为眼睑局部红肿、疼痛,有硬结。
中医治疗会根据病情的轻重,采用不同的方法。
初期未成脓时,可用热敷,并配合服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中药,如仙方活命饮加减。
已成脓者,则需切开排脓。
干眼症在中医看来,多与肝肾阴虚、气血不足有关。
患者常感到眼睛干涩、疲劳、视物模糊。
诊断时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
治疗上,以滋补肝肾、养血润燥为主,常用的中药有熟地、枸杞、当归等,也可配合针灸、按摩等疗法,刺激眼部周围的穴位,促进眼部血液循环,增加泪液分泌。
中医眼科学的辨证论治方法是什么中医眼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诊断和治疗眼部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辨证论治是中医眼科的核心诊疗原则,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的第一步是收集患者的详细信息。
医生会仔细询问患者眼部症状的发生时间、发展过程、伴随症状等,还会了解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生活习惯、情志变化等。
对于眼部症状,如视力下降、眼痛、眼痒、眼红、眼胀、视物变形、复视等,要明确其特点和程度。
同时,观察眼部的外观,包括眼睑、结膜、巩膜、虹膜、瞳孔等的形态、颜色、分泌物等情况。
在中医眼科学中,常见的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等。
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基本纲领,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在眼科中,例如急性结膜炎,表现为眼红、眼痛、畏光、流泪、眼屎多等症状,多属实证、热证;而慢性眼病,如视神经萎缩,视力逐渐下降,多属虚证。
阴阳辨证在眼科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如眼底出血急性期,出血鲜红、量多,多属阳证;而陈旧性出血,血色暗红、量少,多属阴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来判断疾病的脏腑归属。
眼睛与五脏六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肝开窍于目,肝主疏泄和藏血,若肝气郁结或肝血不足,可导致眼睛干涩、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
心主血脉,若心气不足或心血瘀阻,可能会出现眼底出血、视网膜动脉硬化等。
脾主运化,脾的功能失常可引起眼睑浮肿、眼肌麻痹等。
肺主气,若肺气不利,可出现白睛红赤、泪液减少等。
肾主藏精,肾精亏虚则可能导致老花眼、白内障等。
病因辨证则是根据疾病的致病因素进行辨证。
中医认为,眼病的病因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以及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外伤等。
如风邪常导致目痒、流泪;寒邪可引起目痛、拘急;暑热易致目赤肿痛;湿邪多导致眼睑浮肿、眼眵增多;燥邪易伤津液,出现眼睛干涩;火邪往往引起眼红、肿痛、出血等。
情志失调,如肝郁气滞、肝火上炎,可引发多种眼病。
中医眼科知识点总结一、中医眼科的基本理论1. 中医眼科的发展历史:中医眼科是中国医学很早就开始涉及的一个学科,如《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眼科的论述。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也有有关眼病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眼科的研究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套丰富而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2. 中医眼科的基本理论:中医眼科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五轮六治、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阴阳五行等理论。
在诊断和治疗眼部疾病时,医生会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来进行辨证施治,采用针灸、中药、推拿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身体。
3. 中医眼科的辨证施治:中医眼科的辨证施治是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来进行的。
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面色、口唇色泽等情况,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来进行辨证施治。
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医生会对患者进行针灸、中药、推拿等治疗。
二、常见眼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1. 近视:近视是一种常见眼部疾病,中医治疗一般采用针灸、中药熏蒸、按摩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眼部功能,同时也要注意调节生活作息,保持眼部卫生。
2. 远视:远视与近视一样也是一种常见眼部疾病,中医治疗远视的方法也类似于治疗近视,主要是通过针灸、中药熏蒸、按摩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眼部功能。
3. 弱视:弱视是指由于一些原因导致视觉功能受损,中医治疗弱视的方法一般包括针灸、中药熏蒸、按摩等方法,同时也要配合眼部功能锻炼。
4. 眼睑炎:眼睑炎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炎症,中医治疗眼睑炎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熏蒸、局部热敷、针灸等方法。
5. 结膜炎: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结膜炎症,中医治疗结膜炎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熏蒸、局部热敷、针灸等方法。
6. 角膜炎:角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眼部炎症,中医治疗角膜炎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熏蒸、局部热敷、针灸等方法。
7. 白内障: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中医治疗白内障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
8. 青光眼: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中医治疗青光眼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
中医辨证治疗红眼病红眼病概述红眼病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主要特征是眼球充血、眼结膜充血、眼睑水肿及异物感等症状。
红眼病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过敏反应、眼部外伤等。
中医辨证治疗红眼病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流通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中医学中对疾病进行分析、判断的一种方法。
对于红眼病,中医辨证要从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根据中医经典理论,红眼病可以分为内毒热盛、风热、风寒、风毒四种类型,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 内毒热盛型病因:主要是由于体内毒热盛衰所致,多由于感染、炎症等引起。
症状:红眼严重,伴有剧烈疼痛、视力下降、眼球灼热感、流泪、畏光等。
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腻, 脉弦数。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宣散风热。
常用方剂:黄连解毒片、大青龙湿毒清片等。
2. 风热型病因:主要是由于外邪风热侵袭所致,多由感染、过敏引起。
症状:红眼较重,伴有眼痒、酸胀、异物感、流泪、畏光等。
舌脉:舌质偏红、苔薄白, 脉浮数。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宣散风热。
常用方剂:草莓叶、明目地黄丸等。
3. 风寒型病因:主要是由于风寒侵袭所致,多由外感寒邪、气候变化等引起。
症状:红眼较重,伴有流泪、畏寒、寒战、眼痒痛等。
舌脉:舌质淡白、苔白, 脉浮紧。
治疗原则:祛风散寒、宣散风热。
常用方剂:金银花决明子汤、清宣隐斑片等。
4. 风毒型病因:主要是由于风热、风寒等邪气与毒素结合所致,多由细菌、病毒感染引起。
症状:红眼较重,伴有眼痒、畏光、流泪、眼色黄绿等。
舌脉:舌质红、苔黄, 脉浮数。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宣散风热。
常用方剂:板蓝根颗粒、蒲公英消毒片等。
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辨证治疗红眼病主要通过中药治疗、针灸、艾灸、中药熏洗等方法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流通,促进病变恢复。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辨证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
中医对于眼部疾病的辨证与治疗眼部疾病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对于眼部疾病的辨证与治疗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眼部疾病的辨证与治疗方法。
一、中医眼部疾病的辨证中医眼部疾病的辨证主要包括病因辨证、病机辨证、症状辨证和疾病分型。
病因辨证是指根据中医理论对眼部疾病的成因进行判断,包括外感因素、情志因素、饮食不当、内伤因素等。
例如,有些眼部疾病是由于外感风寒、湿热等因素导致的,而有些则是由于情志抑郁、思虑过度引起的。
病机辨证是指根据中医理论对眼部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判断,包括气滞、血瘀、阴虚火旺等。
例如,一些眼部疾病是由于气滞血瘀导致的,而有些则是由于阴虚火旺引起的。
症状辨证是指根据中医理论对眼部疾病的临床表现进行判断,包括目赤、视物模糊、泪痕淋漓等。
例如,对于目赤发痒的疾病,可以判断为风热外侵,而对于视物模糊的疾病,可以判断为气滞血瘀。
疾病分型是指根据中医理论将眼部疾病进行分类,包括风热眼病、虚劳眼病、湿热眼病等。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和症状进行准确的分型,有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眼部疾病的治疗中医治疗眼部疾病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中药熏洗等方法。
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眼部疾病的基础,常用的药物有中草药和中成药。
对于目赤、眼痛等症状,常使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药物;对于视物模糊、泪痕淋漓等症状,常使用活血化瘀、滋阴降火的药物。
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眼部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常用的穴位有太阳穴、脑后风池等。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眼部疾病的效果。
中药熏洗是中医治疗眼部疾病的特色疗法,通过将中药煎煮成的药汁熏洗眼部,以起到清热解毒、祛风明目的作用。
熏洗时需注意温度和浓度的控制,以保证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中医还注重调理全身,调理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的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眼部疾病的目的。
眼睛的五轮学说中医对眼睛的认识博大精深,根据中医的五行学说,将我们的眼睛分为五轮。
中医对眼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通常是以五轮学说为基础的。
什么是眼睛的五轮学说?这是很多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五轮学说”即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古人将目的不同部位分属五脏,如《灵枢·大惑论》曰:“睛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睛,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后世医家据此而归纳为“五轮学说”。
通过观察五轮的形色变化,可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对眼科临床和内科病症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人体身上的每个器官都是"父精母血"所生,眼睛在人体器官中特殊的地位和古代中医理论在民间传说的影响所致。
之所以谓之为“轮”,是取其形圆如车轮,能灵活运动之意。
目为肝之窍,心之使,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在《灵枢•大惑论》中又将眼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后世据此发展形成了五轮学说,进一步明确了目与脏腑的关系: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因为心主血,血之精为络;黑珠属肝,称为“风轮”,因肝属风主筋,筋之精为黑睛;瞳人属水,称为“水轮”,因为肾属水,主骨生髓,骨之精为瞳人;白睛属肺,称为“气轮”,因为肺主气,气之精为白睛;眼胞属脾,称为“肉轮”,因为脾主肌肉,肌肉之精为约束(眼睑)。
五轮解:在祖国医学的理论中,眼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灵枢·大惑》上记载:"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认为眼睛和人体精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又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于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也说明了眼的功能与全身脏腑经络的关系。
中医还生动地比喻:天之精气宿于星月,人之精气在于两目。
这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反映了眼睛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中医眼科重点总结中医眼科重点总结:一、眼科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1·眼科疾病的中医辨证1·1 眼部疼痛的辨证1·2 红眼疾病的辨证1·3 高度近视的辨证1·4 视疲劳的辨证1·5 外伤性眼病的辨证1·6 眼底病变的辨证1·7 黄斑病变的辨证2·眼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2·1 中药外敷治疗2·2 中药口服治疗2·3 穴位疗法2·4 中医保健调理二、常见眼科疾病及其中医治疗方法1·红眼病的中医治疗方法1·1 结膜炎的中医治疗方法1·2 铜绿假单胞菌角膜溃疡的中医治疗方法 1·3 疱疹性角膜炎的中医治疗方法1·4 过敏性结膜炎的中医治疗方法2·黄斑病变的中医治疗方法2·1 中医治疗早期黄斑病变的方法2·2 中医治疗湿性黄斑病变的方法2·3 中医治疗干性黄斑病变的方法3·视疲劳的中医治疗方法3·1 中医药物治疗视疲劳的方法3·2 中医保健调理视疲劳的方法4·高度近视的中医治疗方法4·1 中医药物治疗近视的方法4·2 中医穴位疗法治疗近视的方法5·外伤性眼病的中医治疗方法5·1 中医药物治疗眼外伤的方法5·2 中医穴位疗法治疗眼外伤的方法6·眼底病变的中医治疗方法6·1 中医药物治疗眼底病变的方法6·2 中医穴位疗法治疗眼底病变的方法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包括:1·中医眼科疾病诊断依据表格2·中医眼科治疗案例分析3·中医眼科保健方案示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药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机关制定的关于中医药业务管理、执业人员资格、中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什么是中医眼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特点中医眼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眼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宝贵的方法。
中医眼科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整体观念和脏腑经络学说。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眼与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眼睛虽然是局部器官,但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与全身的脏腑经络息息相关。
例如,肝开窍于目,肝主藏血,肝血充足则目能视物清晰;若肝血不足,则会出现眼睛干涩、视物模糊等症状。
又如肾主藏精,肾精充足,则能上注于目,使眼睛明亮有神;若肾精亏虚,则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眼前黑影等问题。
此外,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肺主气,它们的功能正常与否,也会影响到眼睛的健康。
脏腑经络学说在中医眼科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将人体各个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
眼部有着丰富的经络分布,如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阳膀胱经等都与眼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当脏腑功能失调或经络气血不畅时,就会通过经络反映在眼部,出现各种眼病。
例如,肝经风热会导致目赤肿痛;心经有热可能引起目赤生翳等。
中医眼科学还强调阴阳五行学说在眼部疾病中的应用。
阴阳的平衡与失调是判断眼病性质和病情变化的重要依据。
比如,急性炎症多属于阳证,表现为红肿热痛;慢性疾病多属阴证,常见的有视物昏花、眼干涩等。
五行学说则认为,木火土金水五行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脏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当这种关系失调时,就可能引发眼病。
例如,木克土,若肝气过旺,可能会影响到脾胃功能,从而间接影响眼睛。
在病因病机方面,中医眼科学认为眼病的发生主要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外伤等多种因素。
外感六淫中的风、热、暑、湿、燥、寒邪,都可能侵袭眼部而致病。
比如,风邪善行而数变,容易导致目痒、目眩等症状;热邪多表现为目赤肿痛。
内伤七情中的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的情志变化会损伤相应的脏腑,进而影响眼睛。
中医在治疗眼科疾病中的应用与展望一、中医眼科的独特理论体系1.1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中医眼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始终秉持着“整体观念”的核心理念。
这种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高度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各个脏腑器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在眼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中医眼科并不局限于眼部症状的局部处理,而是从整体出发,关注患者全身的健康状况。
中医眼科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所谓辨证论治,就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四诊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和分析,中医眼科医生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证候类型,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1.2 五轮八廓学说与眼病诊治中医眼科的另一大特色是“五轮八廓”学说。
这一学说将眼睛的不同部位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对应,通过观察眼部的变化来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情况。
具体来说,“五轮”分别对应心、肝、脾、肺、肾五脏,而“八廓”则进一步细化了眼部的分区与脏腑的联系。
通过这一学说,中医眼科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眼病的病因和病位,为患者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眼科常用治疗方法及其优势2.1 中药内服与外用中药内服是中医眼科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
中药方剂多根据患者的证候类型进行个性化配伍,旨在调和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气血。
例如,对于肝肾阴虚导致的眼干涩、视物模糊等症状,中医眼科常采用滋阴明目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而对于湿热上扰所致的结膜炎等炎症性疾病,则选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除了内服中药外,中医眼科还注重中药的外用治疗。
中药熏洗、敷贴等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眼部病变部位,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这些外用疗法不仅操作简便、副作用小,而且能够迅速缓解眼部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2 针灸与推拿疗法针灸和推拿疗法是中医眼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眼病的目的。
什么是中医眼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特点中医眼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有着独特的基本理论和鲜明的特点,为眼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中医眼科学认为,眼与脏腑经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眼睛并非孤立的器官,而是与整个身体的生理机能相互关联。
首先,眼与肝的关系尤为密切。
肝开窍于目,肝血充足则眼睛明亮,视物清晰;若肝血不足,就容易出现视物模糊、夜盲等症状。
此外,肾藏精,肾精充足才能滋养双目,使眼睛保持良好的视觉功能。
心主血脉,眼睛的供血依赖于心的正常功能,心气不足可能导致眼部供血不足,出现视力下降等问题。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则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目,影响眼睛的正常功能。
在经络方面,众多经络都与眼睛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比如,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阳膀胱经等,这些经络的气血运行是否通畅,直接影响着眼睛的健康。
中医眼科学中的五轮学说也是其重要的理论之一。
五轮分别是肉轮、血轮、气轮、风轮和水轮,它们与五脏相对应。
肉轮指上下眼睑,对应于脾;血轮指内外眦,对应于心;气轮指白睛,对应于肺;风轮指黑睛,对应于肝;水轮指瞳神,对应于肾。
通过观察五轮的形态、色泽变化,可以推断相应脏腑的病变情况。
另外,中医眼科学强调眼的生理功能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气血津液是维持眼部正常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血充盈、运行通畅,津液充足,眼睛才能保持正常的视觉功能。
如果气血失调,如气滞血瘀、气血不足等,或者津液代谢失常,出现津液亏损或痰湿凝滞,都可能导致眼部疾病的发生。
中医眼科学在诊断眼部疾病时,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认为,眼睛的病变往往是全身健康状况的反映。
医生会通过观察患者的眼部症状,结合全身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判断,找出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则是根据不同的证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比如,对于肝肾阴虚导致的眼疾,可能会采用滋补肝肾的方法;对于风热上扰引起的眼病,可能会采用疏风清热的治法。
中医眼病的辨证学说
发布2008-11-12 15:01:33
眼病主要是由“火”引起,因此各种眼病看着症状是相似的,其实引发的原因是不同的,治疗疾病要从根本上进行治疗
导致眼病的原因分为实火和虚火。
如果是实火造成的,患者眼睛发红,有异物感,症状还表现为“口渴引饮”,虽然喝水很多,却不解决口渴问题。
这时,需要开清热、平甘药,饮食调理上应以养阴为主,要多吃蔬菜和清凉水果,远离烟酒,少吃鱼、肉,尤其辛辣的水煮鱼更不能吃。
带苦味儿的食物对降实火效果尤佳。
如果是体内虚火过盛,同样会导致眼疾,这时患者会同时伴有性情抑郁或烦躁。
这种眼疾是因为体内的水液(津液)不足,虚火上攻,阴阳失衡,患者表现为“口干不欲饮”,意思是说,虽然口干,却不想喝水。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症状表现,这类患者每到下午的时候,面颊会有烘热感,手脚心也会发热,类似更年期的症状。
虚症患者在饮食调理时,应多吃梨、苹果、藕。
总之,无论是实症还是虚症,多吃清凉水果都是有好处的。
由于体质和年龄不一样,同样的火表现的眼病也是不同的
“火”盛带来的眼疾,情况千差万别,分为心火、肝火、肺火、胃火等等,辨证施治是核心。
比如病毒性角膜炎,刚开始发病时,对一个身体健康的年轻人来说,属于急症,表现为眼睛红肿热痛、畏光流泪,并伴有口干、大便干燥,这是实症。
可如果是一位年纪大、身体又不太好的老人得了此症,那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他可能只有红肿,而热痛、流泪的症状较轻微,若是总反复发作,这就不属于急性实症了,是慢性虚症,主要是免疫力下降所致。
对于前者的急性实症,应清热、解毒、泻火、杀病毒,局部注射抗病毒的药物效果好。
而后者的慢性虚症,就不适用以上方法,更不能进行抗病毒治疗,应以扶正祛邪,进补为主,可以服用玉屏风颗粒(成分为黄芪、白术、防风3味),1日2~3次,1次1袋,然后再加一些清热解毒的药辅助治疗,效果更佳。
对于一些年老体衰的虚症病人,不能只治眼睛,还需要全面调理身体。
食补的方法很多,建议眼病患者可以吃点枸杞子,每晚10克,既可以补肝、肾,又可以明目。
也可以将山药切成小块儿,放到粥里一起熬,做成山药粥,以补脾、肾。
还可以吃点桂圆、核桃仁,这对增补气血也很有好处。
另外,绿茶具有清热、明目的功效,平时应该养成常喝绿茶的习惯。
这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建议老年人尝试一下,平时还要注意用眼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