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胺酮维库溴铵在小儿唇腭裂修复术中的临床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6
氟比洛芬脂在小儿唇腭裂修复术后镇痛中的运用目的:将氟比洛芬脂(凯芬)用于小儿唇腭裂修复术后镇痛,观察其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40例唇腭裂患儿随机分两组:实验组(S组)和对照组(D组),手术结束前10min S组静注氟比洛芬脂(1mg/kg),D组静注0.9%生理盐水(0.1ml/kg)。
记录各组患儿术毕后的CRIES评分。
结果:术后8h内实验组(S 组)CRIE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D组),两组间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恢复和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结论:氟比洛芬脂具有提高小儿围手术期安全性和舒适度,为小儿镇痛提供了新的选择。
Abstract:ObjectiveAdopt flurbiprofen axetil in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of pediatrics cleft lip and palate repairing operation, and observe its effect and security.Methods Put 40 cleft lip and palate children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experimental group (Group S)and control group (Group D).Ten minutes before finishing the operation, use 1mg/kg flurbiprofen axetil in intravenous injection on Group S, while 0.1ml/kg normal saline on Group D. Record the children’s post-operative CRIES scores.ResultsIn 8 hours after the operation,the CRIES scores of Group S are clearly much lower than those of Group D.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there is no great difference in their recovery of self-respiration,consciousness and extubation time.(P>0.05).No distinct adverse reaction appears in both of the two groups.ConclusionFlurbiprofen axetil is efficient in boosting security and comfort index in pediatric operation,thus it can serves as a new choice in pediatric analgesia.Key words:flurbiprofen axetil;pediatrics;cleft lip and palate repairing operation;post-operative analgesia小儿唇腭裂修复术后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如果疼痛治疗不充分会带来日后痛觉异常。
罗库溴铵应用于小儿与成人的临床药效观察雷波;从长慧;孟凌新【期刊名称】《实用药物与临床》【年(卷),期】2009(12)5【摘要】目的观察静吸复合麻醉下罗库溴铵对小儿与成年人的肌松效应,探讨罗库溴铵用于小儿的作用特点.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0例,按年龄将患者分为小儿组(2~13岁)和成人组(19~56岁),每组20例.依次静脉注射芬太尼2~3 μg/kg,异丙酚1.5~3 mg/kg,罗库溴铵0.6 mg/kg,应用肌松监测仪四个成串刺激法,连续监测肌松频串、波宽、串间间隔.待T1稳定在100%时,静脉注射罗库溴铵,记录起效时间即罗库溴铵注毕T1下降到0%时行气管插管.恢复时间:罗库溴铵注毕后T1恢复到25%、50%、75%的时间;恢复指数:罗库溴铵注毕后T1从25%到75%的时间.评估插管条件,同时监测呼气末PaCO2及吸入麻醉药物的MAC值.结果小儿组插管条件的优良率(100%)显著高于成人组.小儿组起效时间为(89.6±21.0)s,恢复指数(11.4±5.0)min,成人组起效时间(118.8±24.4)s,恢复指数(13.9 ±6.1)min.结论 2ED 95罗库溴铵在小儿组能获得更为满意的插管条件,术中肌松良好,起效和恢复迅速.【总页数】2页(P320-321)【作者】雷波;从长慧;孟凌新【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麻醉科,北京,100080;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麻醉科,沈阳,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麻醉科,沈阳,110004【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不同剂量罗库溴铵的小儿临床药效观察 [J], 纪卫华2.罗库溴铵用于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临床药效观察 [J], 张薏;欧英余;刘英海3.不同剂量罗库溴铵的小儿临床药效观察 [J], 雷波;丛长慧;董云霞;孟凌新4.小儿静注罗库溴铵的临床药效学研究 [J], 陈依君; 马家骏5.成人风心病瓣膜置换术诱导期间罗库溴铵药效学的评价 [J], 陈果;刘斌;林雪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NAM对单侧完全唇腭裂的矫治效果评价桂春江;袁文钧【期刊名称】《口腔医学研究》【年(卷),期】2014(30)10【摘要】目的:评估术前鼻-牙槽塑型治疗(presurgical nasoalveolar molding,PNAM)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儿鼻唇部和牙槽突部的矫治效果。
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由30例单侧完全唇腭裂患儿组成。
实验组患儿在唇裂手术前接受PNAM治疗。
比较实验组患儿PNAM治疗前后及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唇裂术前的鼻翼宽度、患侧唇峰间距离、鼻小柱高度、牙槽突裂隙宽度。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实验组患儿PNAM治疗后牙槽突裂宽度,患侧鼻翼宽度,唇裂宽度明显缩小,患侧鼻小柱高度明显提高,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术前鼻牙槽塑型治疗能显著改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鼻唇部外形,减小牙槽突裂隙宽度,从而减小初次手术难度,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是序列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页数】4页(P989-992)【关键词】术前正畸;术前鼻-牙槽塑型;单侧完全唇腭裂【作者】桂春江;袁文钧【作者单位】武穴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正畸一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2.2【相关文献】1.PNAM矫治器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腭部畸形的矫治效果分析 [J], 韩伟2.婴儿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使用鼻-牙槽突矫治器术前正畸的效果评价 [J], 刘文莉;庞雪晶;张玉萍;韩秀丽;兰柳萍3.鼻牙槽嵴塑形矫治器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腭部畸形矫治中的效果评价 [J], 钟渝翔;李万山;李远贵;陈梦苇;廖礼姝;梁丽;左丁4.鼻牙槽嵴塑形矫治器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前矫治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J], 卢迪;谭汉提;韦堡升5.鼻牙槽嵴塑形矫治器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鼻唇畸形矫治中的效果评价 [J], 钟渝翔;李万山;李远贵;陈梦苇;廖礼姝;梁丽;左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比较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在小儿腭裂修复术麻醉中的应用崔翔;陈彦青;刘荣国;李德龙【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年(卷),期】2007(17)19【摘要】目的比较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小儿腭裂修复术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70例ASAI~Ⅱ级,1~5岁拟行腭裂修复术患儿随机分成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各35例.麻醉诱导为异丙酚2.0mg/kg,瑞芬太尼1.5μg/kg或芬太尼2.0μg/kg,维持为吸入0.75%~1.0%七氟醚,泵入瑞芬太尼0.20μg/(kg·min)或芬太尼0.08μg/(kg·min).比较两组麻醉各时段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苏醒情况.结果R组在诱导后、插管、切皮各时间点MAP、HR均下降,与入室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且插管时HR与F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拔管时上升幅度大于F组(P<0.05),但R组苏醒快(P<0.05),拔管早,术后并发症少.结论瑞芬太尼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小儿腭裂修复术的麻醉.【总页数】3页(P2372-2374)【作者】崔翔;陈彦青;刘荣国;李德龙【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学院,麻醉科,福建,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学院,麻醉科,福建,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学院,麻醉科,福建,福州,350001;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学院,麻醉科,福建,福州,3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2【相关文献】1.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小儿唇腭裂修复术应用的可行性 [J], 雅健;庞恒月2.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小儿腭裂修复术中的应用 [J], 姜秀良;李爱芝;孙希芝;王郜;马加海;丁素春3.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小儿先天性唇腭裂修复术麻醉的比较 [J], 吴忠伯;张红4.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腭裂修复术中的应用 [J], 董明远;朱风鸣;王建越5.七氟烷与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小儿先天性唇腭裂修复术麻醉的比较 [J], 肖少华;杨昌明;王凌;潘云;周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七氟烷用于小儿手术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七氟烷用于小儿麻醉的麻醉效果。
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需要手术治疗的患儿76例,随机分为观察作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8%七氟烷面罩吸入麻醉后手术,对照组采用氯胺酮肌肉注射4mg/kg,建立静脉通道,给予阿托品0.1mg/kg,地西泮0.25mg/kg静脉注射,然后进行骶管穿刺后手术。
结果观察组麻醉需要时间为34.67±5.51,术后清醒时间为16.78±1.85术后无不良反应,对照组麻醉需要时间为183.01±10.23,术后清醒时间为44.91±2.79,术后发生恶心、呕吐9例,嗜睡14例,躁动16例。
结论小儿手术运用七氟烷吸入麻醉,起效快、术后清醒时间短,不良反应少,优于传统麻醉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七氟烷;小儿手术;麻醉效果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60-01七氟烷是一种新型吸入全身麻醉剂,它血气分配系数低,起效快,对呼吸道刺激小,可以快速洗出,适用于面罩下快速诱导.小儿手术难以配合各类麻醉操作,适宜选用全身麻醉,七氟烷具有特有的芳香味,易于使小儿接受,常用于小儿麻醉,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76例,其中男性患儿40例,女性患儿36例,年龄1-6岁,体重8-20kg。
手术类型包括:睾丸鞘膜积液手术、疝气手术、阑尾切除术、唇裂修复术等,全部病历中无心天性心脏病、呼吸道感染、肝功能损害、精神分裂症、癫痫患儿。
1.2 方法将76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于手术当天早晨禁食,禁水4h.观察组术前肌注阿托品0.1mg/kg,地西泮0.25mg/kg,采取面罩吸入麻醉,氧流量2-3l/min,七氟烷吸入浓度从2%开始,逐渐增至8%.至患儿安静、平稳、意识淡漠后继续吸入恒定浓度,将面罩紧贴患儿面部行辅助呼吸或控制呼吸,刺激患儿无睫毛反射及疼痛反射时静注维库溴铵0.15mg/kg,行气管内插管。
6中外医疗中外医疗I N FOR I GN M DI L TR TM NT2008N O.20C HI N A FO REI GN M ED I CA L TR EATM ENT临床医学小儿唇腭裂手术术野与呼吸道邻近,易发生呼吸道梗阻,术中需要足够的麻醉深度才能消除各种不良反应,术后患儿上呼吸道管理难度增大,苏醒期要求平稳、无呕吐躁动,为缩短术后苏醒时间及减少并发症,本研究拟用异氟醚吸入复合氯胺酮复合麻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与分组择期行先天性唇腭裂修复术患儿60例A sA Ι~Ⅱ级,年龄3~9岁,体重9~25kg,无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病史,其中腭裂修复术31例,唇腭裂修复术29例。
随机分为两组。
一般资料见表1。
1.2麻醉方法所有患儿术前禁食6~8h,无术前用药,入室前肌注氯胺酮5m g/kg +东莨菪碱0.01m g/kg 。
入室后常规监测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 2)、心电图(E CG )、心率(H R )、呼吸频率(RR )、体温(T)、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 2)。
开放静脉后给予咪唑安定0.2m g/kg,氯胺酮1.5m g/kg 及乙酰琥珀胆碱2m g/kg 作麻醉诱导,经口明视气管内插有囊气管导管连接小儿麻醉机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期随机分为两组:A 组:氯胺酮25m g/kg 、异丙酚2m g/kg 手术开始静注,以后予微泵静脉持续注入氯胺酮2m g/(kg .h)与异丙酚5m g/(kg .h)维持麻醉,术中酌情追加维库溴铵维持肌松。
若麻醉减浅时再追加氯胺酮1m g/kg 。
B 组:氯胺酮2m g/kg 手术开始静注,吸入异氟醚(O R 吸入浓度为1vol %~2vol %),微泵静脉持续注入氯胺酮1m g/(kg .h)维持麻醉,术中酌情追加维库溴铵维持肌松。
术毕根据患儿潮气量、自主呼吸频率及吸入空气5m i n 后SPO 2>90%。
氯胺酮的临床应用研究
李玉华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8(11)14
【摘要】氯胺酮属于新型非巴比妥类拟交感静脉麻醉药物,除了常规的麻醉镇痛作用之外,其还有脑保护、抗炎、超前镇痛、解除支气管痉挛的效果,有类似抗抑郁药物的生物活性,有着起效迅速、麻醉时间短、抑制呼吸轻微、兴奋循环等多种优点,在麻醉手术特别是小儿麻醉中应用广泛。
但是客观来讲,氯胺酮还有着一定的不良反应,其能够产生一种分离麻醉的状态,表现为浅镇静、僵直状、遗忘,使患者在术中进入梦境,甚至出现幻觉。
【总页数】2页(P180-181)
【作者】李玉华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1.2
【相关文献】
1.氯胺酮配伍硫酸镁静脉复合麻醉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2.氯胺酮、咪唑安定合剂术前口服和肌内注射在小儿基础麻醉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3.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在小儿烧伤换药镇静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4.右旋氯胺酮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5.艾司氯胺酮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氯胺酮的临床新用途
张子璞;程树臻;李玉芳
【期刊名称】《医药导报》
【年(卷),期】1995(000)006
【摘要】氯胺酮除作为静脉全麻药用于临床外、还对疼痛、寒战、哮喘、阿片戒断反应、癫痫持续状态、呃逆等治疗有效。
用于局部浸润麻醉、局部静脉麻醉效果明显。
【总页数】1页(P291)
【作者】张子璞;程树臻;李玉芳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1.2
【相关文献】
1.盐酸氯胺酮的新用途 [J], 陈树红
2.七氟醚联合氯胺酮复合麻醉与氯胺酮应用于小儿手术的临床对比总结 [J], 步宏
3.氯胺酮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和氯胺酮联合七氟醚用于小儿麻醉临床效果的比较 [J], 张朝旭;王军;赵戈;陈强
4.小儿下腹部手术氯胺酮辅助骶麻与单凭氯胺酮静脉全麻的临床比较 [J], 柯劭
5.小儿下腹部手术氯胺酮辅助骶麻与单凭氯胺酮静脉全麻的临床比较 [J], 柯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氯胺酮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氯胺酮,作为一种具有独特药理特性的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历经了多年的研究和探索。
它最初作为麻醉剂被引入医疗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治疗效果也逐渐被更多的研究证实。
本文将对氯胺酮在临床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
氯胺酮的药理作用主要通过对 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拮抗来实现。
这种作用机制使其不仅在麻醉领域发挥作用,还在许多其他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潜力。
在麻醉领域,氯胺酮一直以来都是一种重要的麻醉药物。
它具有诱导迅速、镇痛效果强等优点。
对于儿童、烧伤患者以及那些存在休克风险的患者,氯胺酮常常是麻醉师的首选药物。
与传统的麻醉药物相比,氯胺酮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作用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生命体征稳定。
近年来,氯胺酮在精神疾病治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抑郁症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对部分患者效果不佳。
而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郁作用为抑郁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研究表明,单次低剂量的氯胺酮静脉注射能够在数小时内迅速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其效果可持续数天至一周。
这种快速起效的特点对于那些处于严重抑郁状态、有自杀风险的患者尤为重要。
虽然氯胺酮抗抑郁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目前认为它可能与调节大脑中的神经可塑性、促进突触生成以及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等有关。
除了抑郁症,氯胺酮在治疗其他精神疾病方面也显示出一定的潜力。
例如,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治疗中,氯胺酮能够减轻患者的症状,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创伤经历带来的心理困扰。
对于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也有研究正在探索氯胺酮的治疗效果。
在慢性疼痛的管理中,氯胺酮也逐渐受到关注。
对于那些常规镇痛药无效的慢性神经性疼痛患者,氯胺酮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它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疼痛传导通路,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
同时,氯胺酮还能够减少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导致的耐受性和依赖性。
临床麻醉学试题及答案(2)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ASA5级:病情危重、频临死亡,手术是孤注一掷。
麻醉和手术异常危险.2、颏甲距离:指在颈部完全伸展从下颌骨下缘到甲状软有切迹的距离。
3、复合麻醉:指在同一次麻醉过程中同时或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药物。
4、联合麻醉:指在同一麻醉过程中同时或先后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技术。
5、喉痉挛:呼吸道的保护性反射声门闭合反射过度亢进的表现,是麻醉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6、术中知晓:是指病人在术后能回忆起术中所发生的事,并能告知有无疼痛情况。
7、大量输血:通常为24小时内输入一倍或以上的全身血容量;3小时内输入50%全身血容量和需要输血〉150ml/min。
8、体外循环:又称心肺转流术,其基本原理是将人体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引出体外,经人工肺氧合并排出一氧化碳,再将氧合后的血液经人工心脏泵入体内动脉系统。
9、高危妊娠:妊娠期某些病理因素,可能危害孕产妇、胎儿、新生儿安全或导致难产,称为高危妊娠。
10、阻塞性呼吸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以睡眠时上呼吸道塌陷、阻塞而引起严重打鼾甚至呼吸暂停(中止10秒以上)为特征的症候群.二、填空(每题1分,共15分)1简单床旁测试病人肺功能的方法,包括屏气试验、吹气试验、吹火柴试验.2、目前常用的肌松药有维库溴铵、阿曲库铵、罗库溴铵等.3、对第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施行手术时应考虑安装起搏器,对心胸比值〉0.7的病人应视作高危病人。
4、麻醉选择总的原则是在能满足手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最为有利的麻醉方法和药物。
5、寰枕关节活动度是否影响头颈前倔后伸,对插管所需口、咽、喉三轴线接近重叠的操作至关重要。
6、气管导管插入过深,会进入一侧主支气管,导管插入过浅,套囊位于咽部,容易造成脱管。
7、全麻诱导必须充分估计病人的耐受能力,谨慎从事,尽力预防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
8、氯胺酮是目前临床所用的静脉全麻药中唯一可以产生较强镇痛作用的药物.9、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的长效酰胺类局麻药,麻醉效能与布比卡因相似,但毒性比布比卡因低。
氯胺酮维库溴铵在小儿唇腭裂修复术中的临
床应用
作者:张守华,何立华,马秀英
【关键词】唇腭裂修复;小儿;氯胺酮;维库溴铵
我院2001-2003年对小儿唇腭裂手术行氯胺酮联合维库溴铵复合麻醉共计267例,取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ASAⅠ~Ⅱ级唇腭裂手术的患儿267例,年龄3个月~6岁,体重9~19kg,其中男102例,女165例;汉族13例,维吾尔族254例。
Ⅱ度唇裂83例,Ⅲ度唇裂141例,Ⅰ~Ⅱ度唇裂合并腭裂25例,完全腭裂18例。
无其他脏器异常。
临床诊断单纯唇腭裂267例。
1.2 麻醉方法术前充分了解患儿各项检查结果。
术前4~6h 禁食水,6个月以内的新生儿术前2h禁饮;6个月以内的新生儿术前4h禁食固体食物,包括牛奶;6个月~3岁婴幼儿为6h,3岁以上儿童为8h[1]。
1岁以内患儿术前用药仅用阿托品0.01mg/kg,1岁以上可加用镇静药安定0.2mg/kg。
不合作患儿入室前常规肌肉注射氯胺酮
4~6mg/kg,术中常规连续监测心电图(ECG)、无创血压(NI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脉搏血氧饱和度保持在95%以上,开放静脉通道,输液。
麻醉诱导,充分给氧祛氮给予维库溴铵0.01~0.08mg/kg静脉注射,充分诱导后,经口腔明视下插管气管导管,听诊双肺呼吸音确定气管导管位置后给予胶布固定,行人工控制呼吸(半禁闭式),潮气量8~10ml/kg计算,呼吸参数根据年龄设定。
术中氨胺酮1mg/kg,间断追加维库溴铵半量维持麻醉。
手术完毕前15min静脉停用氯胺酮,术后患儿如有延迟苏醒,可用0.04mg/kg新斯的明拮抗肌肉松弛药,待患儿安全清醒自主呼吸、吞咽、呛咳反射恢复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大于95%以上,拔除气管导管,观察无异常变化送回病区。
2 结果
267例患儿围手术期无1例死亡。
除术中有2例腭裂患儿由于头过度后仰,致使气管导管开口处紧贴气管而造成气道压力过高发生缺氧,经改变体位调整气管导管后均得到恢复,其余患儿术中麻醉平稳,效果满意。
3 讨论
由于唇腭裂手术的特殊性,即手术时间短,故选用此方法。
由于氯胺酮有很好的镇静、镇痛作用,呈分离麻醉,即感觉--意识分离,选择性的形成兴奋和抑制的双重作用,而且作用时间短,苏醒较快故临床多运用。
而维库溴铵的应用一般诱导期用药完毕,术中不必追加至手术结束。
且可抑制氯胺酮的心血管的兴奋作用,若有呼吸延迟可用新斯的明拮抗。
婴儿和儿童用抗胆碱酯酶药拮抗非去极化肌松药的效果较成人快,拮抗药用量低,肌张力恢复迅速[2]。
且新斯的明毒蕈碱样作用能有效拮抗氯胺酮的心血管兴奋作用,催醒期间可不用阿托品[2]。
术后患儿清醒拔除气管导管,表现烦躁时,可静脉注射0.01mg/kg安定均能得到缓解。
除有1例表现高热外,其余均无异常。
笔者的体会是:(1)开放静脉通道,静滴葡萄糖和平衡液以补充体液的消耗和额外损失并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2)新生儿不能通过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而是通过增快心率来增加心排血量[1]。
所以婴幼儿要准确估计并及时补充失血,采用简便易行的方法称纱布来测定失血
量,并及时补充且在测定量的基础上增中10%。
(3)两种药物复合应用要注意药物用量应减少。
(4)使用肌肉松弛药应在确认面罩通气无异常后再使用。
(5)小儿和婴幼儿迷走神经张力较高容易出现心动过缓[1]。
因此术中严格控制呼吸,保证供氧,术中及术后拔管前应经常保持呼吸道清洁。
(6)注意室温不宜过低,避免患儿过度暴露以防散热过多。
(7)严格拔管指征,加强术后管理。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杜克,斯图尔特·G·罗森堡.美国最新临床医学问答--麻醉学.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142;554.
2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上册),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86-58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