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全册笔记知识点概括
- 格式:docx
- 大小:119.50 KB
- 文档页数:115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一、力的作用和力的特点1.力的概念和分类: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2.力的表示方法:矢量表示。
3.力的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或者方向。
4.力的特点: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1.力的合成:若干个力的合成结果是一个力,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力的矢量相加得到。
2.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力,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三角函数得到。
三、测量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根据胡克定律,弹簧伸缩的长度与所受力的大小成正比。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将待测力挂在弹簧上,测量弹簧的伸长量,根据弹簧的刻度表读取力的大小。
四、力的平衡1.力的平衡条件:合力为零。
2.力的平衡方法: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五、摩擦力1.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物体相对滑动或者相对运动时,由于接触面间的不规则性而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2.摩擦力的特点: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和物体间的粗糙程度有关。
3.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六、质量与重量1.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固有的特性,表示物体的惯性大小。
2. 质量的单位:千克(kg)。
3.重量的概念: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所受的力。
4.重量的计算公式:重量=质量×重力加速度。
5.重力加速度的近似值:9.8m/s²。
七、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测量1.力的大小的测量:弹簧测力计、天平等。
2.力的方向的测量:使用直尺、量角器等工具。
八、简单机械1.杠杆原理: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力的乘积相等。
2.转动力矩:力对物体产生转动的效果。
3.计算转动力矩:力的大小×力臂的长度。
4.一级杠杆原理:力×力臂=重力×重力臂。
5.力矩的平衡条件:力矩的和为零。
九、浮力1.浮力的概念:物体浸入液体或气体中受到向上的力。
2.浮力的大小: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一、力和压力1.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用牛顿(N)表示。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状态、形状或速度,使物体发生位移或形变。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将多个力合并为一个力,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拆分为多个力。
5.力的平衡:在力的合成等于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在力的合成不等于零时,物体处于力的不平衡状态。
6.压力的概念:单位面积上的力称为压力,用帕斯卡(Pa)表示。
7.压力的计算公式:P=F/A(P为压强,F为作用力,A为受力面积)。
二、力的测量1.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常用仪器,力的单位是牛顿(N)。
2.弹簧的伸长量与作用力成正比的原理:胡克定律。
3.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灵敏度:力的测量范围称为量程,单位力产生的示数变化量称为灵敏度。
三、平衡力与摩擦力1.平衡力和重力:当物体受到与重力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力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2.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的情况:悬挂重物的情况下,悬挂点受到的拉力等于重力的大小。
3.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的分析:分解力的平衡条件,绘制力的平衡示意图,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分析。
4.摩擦力的概念: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时,两个接触物体之间存在的力称为摩擦力。
5.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6.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物体间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物体材料等。
四、力的作用效果1.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状态、速度或形状。
2.速度对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速度的力称为加速度,使物体速度减小的力称为减速度。
3.力对物体形状的作用效果:拉力使物体变形产生拉伸应力,压力使物体变形产生压缩应力。
4.力对物体状态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例如使物体开始运动或停止。
五、动力与机械能1.动力的概念:使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物体状态的力称为动力。
2.动力的大小和方向: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有关。
3. 动力计算公式:F = ma (F为力,m为物体质量,a为加速度)。
九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梳理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质、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转换的科学。
在九年级的学习中,我们将涉及一系列重要的物理知识点,包括力学、热学、光学和电学等方面。
本文将对九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进行梳理,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一、力学1. 运动和力运动是物体位置的改变,力是引起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在九年级中,我们将学习力的种类(接触力、重力、弹力等)、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力的作用和效果等方面知识。
2. 运动的描述物体的运动可以通过位置、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
我们将学习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加速度、匀速和匀加速直线运动等概念。
3. 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描述物体力学运动规律的基本定律。
我们将学习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和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4. 力的测量和力的图示为了测量力的大小,我们将学习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此外,了解如何通过力的图示来直观地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也是很重要的。
5. 机械能与功率机械能是物体由于位置和运动而具有的能力,而功率则是对机械能的转化率。
我们将学习势能、动能的概念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功率的定义。
二、热学1. 热量和温度热量是物体内部分子之间的能量传递,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平均运动速度的度量。
在九年级中,我们将学习热平衡、热量传递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以及温度的测量方法。
2.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是描述热平衡系统能量守恒的基本定律。
我们将学习内能的概念、内能变化计算和热机效率等方面的知识。
3. 饱和蒸汽和水的沸腾了解饱和蒸汽和水的沸腾特性对于理解热学知识很重要。
我们将学习饱和蒸汽压力和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水的沸点和气态分子的运动情况。
三、光学1. 光的传播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对于理解光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等方面的知识。
2. 成像规律成像规律是研究光学成像的基本原理。
我们将学习凸透镜、凹透镜的成像规律,包括物体距离、像距和焦距之间的关系。
初中笔记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力的分类:重力、摩擦力、弹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力可以相加,方向相反的力相减;力可以分解为两个互相垂直的分力。
4.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作用。
-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F=ma,即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5. 运动的描述:速度、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6.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运动可以分解为两个互相垂直方向的运动分量。
二、能量和功1. 能量的概念:物体由于其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做功的能力。
2. 能量的分类:动能、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内能。
3. 功的概念: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时所做的工作。
4. 功的计算公式:W=Fs,即功等于力乘以位移。
5. 功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
6.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三、热学1. 温度的概念: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 热量的概念:物体之间由于温度差而传递的内能。
3. 热传递的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4. 热膨胀和热收缩:物体在受热或冷却时体积发生变化的现象。
5. 热机的原理:利用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四、光学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 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虚像。
4. 光的折射定律: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5. 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6. 光的色散:复色光通过棱镜后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
五、电学1.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1、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气态、液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3、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4、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5、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 1.01X10、Pa 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0 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 100 度,把 0 度到100 度之间分成 100 等份,每一等份称为 1 摄氏度,用符号笆表示。
6、温度计的使用:⑴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不再变化时再读数,⑵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⑶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⑷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7、体温计:量程一般为 35〜42 笆,分度值为 0. 1 笆。
8、焰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9、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焰点即焰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如:金属、食盐、明矶、石英、冰等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焰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
如:沥青、松香、玻璃10、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11、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12、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13、物理降温: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
14、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5、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16、沸腾的现象: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气。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高原地区普通锅里煮不熟鸡蛋,就是因为气压低,沸点低造成的。
初中物理每章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是一门基础科学课程,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的基本原理和现象。
以下是初中物理各章节的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理初步- 物理学的定义:研究自然界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 测量基础:长度、质量、时间的测量工具和单位。
- 误差和精度:误差的概念,减小误差的方法,以及如何提高测量的精度。
# 第二章:机械运动- 描述运动: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 运动的图形表示: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
- 力的作用:牛顿运动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
# 第三章:力和运动- 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单位,以及基本性质。
- 力的测量:弹簧秤的使用。
-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 第四章:压强和浮力- 压强的定义:压力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 液体压强:液体压强的计算,连通器的原理。
- 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计算。
# 第五章:功和能- 功的概念:功的定义,功的计算公式。
-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
-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的基本原理。
# 第六章:声现象- 声音的产生: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
- 声音的传播: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
# 第七章:光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 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
- 光的折射:折射现象,透镜成像。
# 第八章:热现象- 温度的概念:温度的定义和测量。
- 热传递: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 热量的计算:热量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 第九章:物质的相变- 相变的定义:物质从固态到液态、液态到气态的转变。
- 熔化和凝固: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熔化热和凝固热的计算。
- 蒸发和凝结:蒸发过程,凝结现象。
# 第十章:电流和电路- 电荷与电场:电荷的性质,库仑定律,电场的概念。
- 电路的基本概念:电流、电压、电阻的定义及其关系。
- 串联和并联电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
精选星空的想象作文三篇精选星空的想象作文三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星空的想象作文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星空的想象作文篇1很久很久前的一个晚上,我难以入睡,于是来到窗前仰望星空。
那时的星空非常美,可惜那时的我还很小,不懂得欣赏。
今夜,我又一次下床,漫步到窗前来看星空。
不过这一次,我已经长大,懂得欣赏了。
只见天上的月亮几乎是浑圆的,只是有些地方有点残缺。
周围有些星星陪伴着它,虽然星星已经没有以前那样多了……,我凝望着星空,沉浸在幻想之中……很久很久以前,太阳和月亮本是一家人,他们有一群可爱的小宝宝——星星,一家人幸福地在天上生活着。
每天,太阳爸爸出去找食物,月亮妈妈在家里做家务,孩子们在外面玩耍,一家人生活得非常开心。
可是有一天,它们不小心把天神庙一个非常华贵的玻璃瓶打碎了。
宙斯大怒,便命令它们昼夜守护星空,而且每天都不可以休息。
宙斯还故意把他们分开,让太阳爸爸去守护白天的天空,让月亮妈妈去守护夜晚的天空。
太阳爸爸怕月亮妈妈在夜晚的天空中寂寞,所以它特地向天神宙斯提了一个请求,让星星宝宝们陪伴月亮妈妈。
宙斯想了想同意了,太阳爸爸这才放下心来去“上任”了。
由于太阳爸爸在白天值班,所以天神宙斯很容易监视它;而月亮妈妈则轻松一点,因为宙斯每天晚上也要休息,它没法天天监视月亮妈妈,所以它派黑暗使者每14个月去视察月亮妈妈一次,这就是月全食。
太阳爸爸和月亮妈妈也只有在换班时才能见到对方,而且时间非常短暂,所以月亮妈妈经常声泪俱下,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下雨和听到的雷声。
宙斯没办法,只好让它们几年相聚一次,这就是日全食。
看着美丽的月亮渐渐被黑夜遮住,我的心也渐渐地飞了回来。
看着月亮又出来了,我笑了……星空的想象作文篇2我喜欢深邃静谧的夜。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内容归纳总结电路知识点(1)电流: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做有规则的定向运动就形成了电流。
(2)电流方向:正电荷定向流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3)导体:是指电阻率很小且易于传导电流的物质。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4)绝缘体:不善于传导电流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5)电路:由金属导线和电气、电子部件组成的导电回路,称为电路。
(6)电路由电源、开关、连接导线和用电器四大部分组成。
(7)串联:串联是连接电路元件的基本方式之一。
将电路元件(如电阻、电容、电感,用电器等)逐个顺次首尾相连接,将各用电器串联起来组成的电路叫串联电路。
优点:在一个电路中,若想通过一个开关控制所有电器,即可使用串联的电路;缺点:只要有某一处断开,整个电路就成为断路。
即所相串联的电子元件不能正常工作。
(8)并联:并联电路是使在构成并联的电路元件间电流有一条以上的相互独立通路。
特点:用电器之间互不影响。
一条支路上的用电器损坏,其他支路不受影响。
电压知识点(1)电压也称作电势差或电位差,是衡量单位电荷在静电场中由于电势不同所产生的能量差的物理量。
(2)电压表电压表,测电压,电路符号圈中V.测谁电压跟谁并(联),“+”进“-”出勿接反。
(3)常见电压值电视信号在天线上感应的电压约0.1mV维持人体生物电流的电压约1.2mV碱性电池标称电压1.5V电子手表用氧化银电池两极间的电压1.5V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手持移动电话的电池两极间的电压3.7V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一般不高于36V家庭电路的电压220V电磁的知识点(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
(2)磁体:定义:具有磁性的物质。
分类:永磁体分为天然磁体、人造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
种类:水平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完整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乐音三要素及决定因素:①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②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振幅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③音色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时,音色是不同的。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3.光的直线传播现象:阴影、针孔成像、日食、月食。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总结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5.平面镜成像特点①像与物等大②平面镜成像为虚像③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④像与物的对应点的连线到镜面的距离垂直6.光的折射规律:①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③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
7.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C =3×108m/s(8为次方)8.光的三原色:红、绿、蓝9.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10.近视眼矫正应佩带凹透镜,远视眼矫正应佩带凸透镜,老花镜用凸透镜。
11.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1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1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14.晶体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非晶体熔点:温度不断上升。
15.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
⑵ 继续吸热。
16.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的条件:⑴温度达到沸点。
⑵ 继续吸热。
沸腾的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初三物理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以及运动规律,对于初中生来说,物理是一门相对较为复杂的学科。
本文将对初三物理全册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一、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物理学的定义、物理量的概念与表示方法、国际单位制、测量及处理实验数据的基本方法。
初步了解了静态学、动态学、运动学、力学、机械波动等基本概念和物理量的定义。
二、运动的描述与描写力学的基本概念与物理量:质点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描写直线运动的物理量与关系:等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运动与力学原理的关系:物体在平直斜面上的运动、简单机械的应用与定义。
三、力及其作用力的概念与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以及力的合成、分解与平衡问题。
力的测量:弹力弹簧法、托盘法、泡沫法等。
力的作用规律:胡克定律、牛顿三定律等。
四、机械能和能量转化机械能的概念与种类:动能、势能。
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机械能守恒定律。
力与能量:动力学工作定理,功率及其单位。
典型问题的计算:自由落体、弹簧振子等。
五、电的基本概念和电路基本理论电的基本概念与现象:电荷、电流、电压、电阻等。
串并联电路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各种元件的特性:电阻、电流表、电压表等。
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工作定律与功率定律等基本电路问题。
六、光的基本概念和光的反射光的基本性质与传播规律:直线传播、折射、反射等。
光的反射规律与光的反射实验: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平面镜成像原理。
七、光的折射、色散与光的传播光的折射现象及规律: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折射率等概念。
元件的应用:棱镜、凸透镜、凹透镜的特点与应用。
光的色散现象与产生原因:光的折射与色散实验。
八、声音与机械波声音的特性与传播规律:声源、媒质、传播速度等。
机械波的分类和传播过程:横波与纵波,波长、频率、波速和相速度等。
声音的产生、输送与接收:共鸣与声音的吸收与放大。
九、热与热学热传递的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笔记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和能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我们身边的一切现象。
九年级全一册的物理课程包括了力学、电学和光学等内容。
下面是我对这些内容的笔记总结。
第一单元:力学1.力与运动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作用力。
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为单位。
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时,力会使物体加速;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时,力会使物体减速。
力的作用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受到相同大小的力时,加速度较小。
2.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时,可以用合力来代表它们的效果。
合力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法则进行计算。
反之,力也可以被分解为多个合力的合成。
3.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若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则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学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如果物体A对物体B施加一个力,那么物体B对物体A也会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第二单元:电学1.电荷与电场电荷是物质带有的一种基本属性,可以是正电荷或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电场是周围带电粒子所产生的力场,与电荷强度和距离有关。
2.电流与电路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的流动,单位是安培(A)。
电路是由电源、导线和电阻构成的。
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相等,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不同。
3.电阻与电压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程度。
它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截面积有关。
电压是单位电荷通过导体时所做的功,也就是电能与电荷的比值。
第三单元:光学1.光的传播与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支撑,可以是真空、空气或其他介质。
光在直线传播时,遵循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即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的路径为直线。
2.光的反射与光的反射定律光线遇到反射面时,会发生反射。
反射光线与反射面的法线成相等的角度。
初中物理笔记大全知识点归纳总结学校物理笔记大全学问点归纳总结声与光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通常状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3.乐音三要素:①音调(声音的凹凸)②响度(声音的大小)③音色(辨别不同的发声体)4.超声波的速度比电磁波的速度慢得多(声速和光速)5.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6.光是电磁波,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7.真空中光速:c =3108m/s =3105 km/s(电磁波的速度也是这个)8.反射定律描述中要先说反射再说入射(平面镜成像也说像与物┅的挨次)9.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中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10.光的反射现象(人照镜子、水中倒影)11.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对称(左右对调,上下全都)12.平面镜成像试验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13.人远离平面镜而去,人在镜中的像变小(错,不变)14.光的折射现象(筷子在水中部分弯折、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15.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16.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17.能成在光屏上的像都是实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实像倒立,虚像正立18.凸透镜成像试验前要调共轴: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19.凸透镜一倍焦距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20.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假如换到像的位置,像也换到物的位置运动和力1.物质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2.相对于参照物,物体的位置转变了,即物体运动了3.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被争论的物体不能选作参照物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5.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①使物体发生形变②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转变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7.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8.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9.一切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10.两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其中一个力,可能小于其中一个力,可能等于其中一个力11.二力平衡的条件(四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12.用力推车但没推动,是由于推力小于阻力(错,推力等于阻力)1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①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14.惯性现象:(车突然启动人向后仰、跳远时助跑、运动员冲过终点不能马上停下来)15.物体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的质量准备(气体也有惯性)16.司机系平安带,是为了防止惯性(错,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17.推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转变的两种方法: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其中一个转变,或都转变,运动状态转变②假如物体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运动状态转变18.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可能静止也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机械功能杠杆和天平都是左偏右调,右偏左调杠杆不水平也能处于平衡状态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是省力杠杆(动滑轮是省力杠杆)定滑轮特点:能转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动滑轮特点:省力,但不能转变力的方向推断是否做功的两个条件:①有力②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功是表示做功多少的物理量,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大的机械做功确定快这句话是正确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快,物体的动能越大质量越大,高度越高,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大在弹性限度内,弹性物体的形变量越大,弹性势能越大机械能等于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降落伞匀速下落时机械能不变(错)热学试验室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6.5℃体温计使用前要下甩,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间有空隙,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集中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息的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猛烈密度和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属性沿海地区早晚、四季温差较小是由于水的比热容大(暖气供水、发动机的冷却系统)物体温度上升内能确定增加(对)物体内能增加温度确定上升(错,冰变为水)转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等效的)热机的做功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压强学问1.水的密度:水=1.0103kg/m3=1 g/ cm32. 1m3水的质量是1t,1cm3水的质量是1g3.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4.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5.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6.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7.连通器两侧液面相平的条件:①同一液体②液体静止8.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9.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10.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白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白大气压强的值11.浮力产生的缘由: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12.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漂移、悬浮、沉底13.物体在漂移和悬浮状态下:浮力 = 重力14.物体在悬浮和沉底状态下:V排 = V物15.阿基米德原理F浮 = 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 = 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电学1.电路的组成: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2.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3.电流有分支的是并联,电流只有一条通路的是串联4.在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5.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6.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电压表在不超出其测量范围的状况下可以7.电压是形成电流的缘由8.平安电压应低于24V9.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10.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11.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转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转变电阻的12. 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留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13.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 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 = U I14.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15.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16.220V 100W的灯泡比220V 40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磁场学问1.磁场是真实存在的,磁感线是假想的2.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3.奥斯特试验证明通电导体四周存在磁场(电生磁)4.磁体外部磁感线由N极动身,回到S极5.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6.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四周7.磁场中某点磁场的方向:①自由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②该点磁感线的切线方向8.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学校物理笔记大全学问点归纳总结】。
初三物理知识点梳理Introduction初中物理是中学阶段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主要涵盖了力学、光学、电学、热学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初中物理,学生可以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本文将对初三物理全册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以帮助学生全面复习和总结。
力学1. 速度、加速度和位移•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位移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 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应用3.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 摩擦力和斜面•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斜面上物体的平衡和滑动条件的判断5. 弹簧的伸长和压缩•弹簧伸长和压缩的计算公式和应用6. 动量和冲量•动量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冲量的定义和计算公式7. 动能和功•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光学1. 光的传播和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阴影•光的反射规律和角度关系2. 镜子和光的折射•镜子的种类和特点•光的折射规律和计算公式3. 光的色散和光的干涉•光的色散现象和原理•光的干涉现象和原理4. 光的衍射和光的偏振•光的衍射现象和原理•光的偏振现象和原理电学1. 电流和电阻•电流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电阻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 串联和并联电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概念和特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计算公式3. 欧姆定律和功率•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和应用•功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4. 电磁感应和变压器•电磁感应现象和原理•变压器的原理和应用热学1. 温度和热量•温度的定义和计量单位•热量的定义和计量单位2. 物质的热膨胀和热传导•物质的热膨胀现象和规律•物质的热传导现象和规律3. 相变和热容•相变的定义和分类•热容的定义和计算公式4. 理想气体和压强•理想气体的特点和状态方程•压强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总结初三物理全册的知识点涵盖了力学、光学、电学和热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学生可以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知识点详细总结初中物理是一门基础科学课程,它涉及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以下是初中物理的知识点详细总结:# 1. 力学1.1 基本概念- 物质:构成宇宙的实体。
- 质量:物体惯性的量度,与重量不同。
- 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推或拉,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1.2 力的作用-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 弹力:物体因形变产生的恢复力。
- 摩擦力:物体间接触面之间的阻力。
- 支持力:物体与支持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1.3 运动的描述-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量。
- 加速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恒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
-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直线运动。
1.4 力与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牛顿第二定律:F=ma,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1.5 压强和浮力- 压强:压力在单位面积上的作用效果。
- 浮力:流体对物体的上升力,与物体所排流体重量相等。
# 2. 热学2.1 热现象-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
- 热量:物体间热能的传递量。
-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2.2 热膨胀- 线性膨胀:物体在温度升高时长度的增加。
- 体积膨胀:物体在温度升高时体积的增加。
2.3 物态变化- 熔化:固体变为液体的过程。
- 凝固: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
- 蒸发: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
- 凝结: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
2.4 热机- 内燃机:燃料在发动机内部燃烧产生动力的机械。
- 热效率:有效利用的能量与总能量之比。
# 3. 光学3.1 光的传播- 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反射:光遇到物体表面返回的现象。
- 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改变。
3.2 光的反射- 平面镜:光在平滑表面反射的镜子。
初中物理全册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中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许多基础知识和实用技能。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初中物理的知识,本文将对初中物理全册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力与运动1. 力的概念和分类:描写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称为力,分为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如果受到的合力为零,则保持原状态;如果受到合力不为零,则产生加速度。
3.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即F=ma(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4.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力,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能量与能量转化1. 功和能:功是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乘以位移;能是物体具有做功或做功的潜力。
2. 动能与势能:动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等于1/2mv²(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势能是物体具有的由于位置而产生的能量。
3. 机械能守恒定律:一个物体在重力或弹性力作用下的机械能总是保持不变的。
4. 能量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如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电能、化学能等。
三、波动与光学1. 机械波和电磁波:波是能量的传播方式,分为机械波和电磁波两种。
前者需要介质传播,后者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2. 波的特性:包括波长、频率、振幅、波速等。
3. 光的反射和折射:光在与界面相遇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符合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和折射角的定律。
4. 光的传播和色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不同,从而导致色散现象。
5. 光的成像:通过透镜的折射和反射可以实现物体的放大、缩小和成像。
四、电学与电磁学1. 电荷和电流:电荷是物体所带的属性,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之分;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的传导现象。
2. 电阻和电路:电阻是阻碍电流通过的物理量,单位是欧姆(Ω);电路是电流在闭合回路中的路径。
3. 电压和电能:电压是单位电荷所具有的电势能,单位是伏特(V);电能是电流通过时所消耗的能量。
九年级物理全册各章知识点第一章:力和运动1.1 力的概念和分类- 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
- 力的分类:重力、摩擦力、弹力、推力和拉力等。
1.2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将多个力合成一个力,可以使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进行计算。
- 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可以使用力的正反向分解原理进行计算。
1.3 动力学基本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外力改变其状态。
-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可以用公式 F=ma 表示。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作用力都有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第二章:压力和浮力2.1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 压力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的大小。
- 压力的计算:压力 P = F/A,其中 F 为垂直于平面的力,A 为受力面积。
2.2 浮力- 浮力的产生: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 浮力的大小: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规律: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物体浮出;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物体悬浮;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物体沉没。
第三章:机械能与能量转化3.1 功与能- 功的定义:当力作用的物体发生位移时所做的功为力的大小与位移的乘积。
- 功的计算:功W = F·s·cosθ,其中 F 为力的大小,s 为力的方向上的位移,θ 为力与位移的夹角。
- 能的定义:物体由于位置、形态或其他因素具有的做功能力。
- 动能和势能:动能为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势能为物体所具有的位置相关的能量。
3.2 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能的转化:机械能转化包括势能转化为动能和动能转化为势能。
-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一个封闭系统中的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第四章:简单机械4.1 杠杆- 杠杆的定义和组成部分:杠杆是由支点、杠杆臂和力臂组成的刚性棍棒。
九年级全册物理书知识点物理是一门探索物质和能量本质、研究物质和能量运动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九年级的物理课程中,我们将学习一系列的知识点,涵盖了力学、光学、电学等方面。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九年级全册物理书的主要知识点。
一、力学1. 运动和力- 物体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静止- 力的概念及分类: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施加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2.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平行力的合成、垂直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平行力的分解、垂直力的分解3. 力的作用和功- 力的功:功的定义、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单位- 功率:功率的定义、功率的计算公式、功率的单位4. 机械能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能的定义:动能和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二、光学1. 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反射角、法线的关系2.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定律的表达式、入射角、折射角、光线在界面上的传播规律3. 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现象:白光的组成、光的折射角与波长的关系4. 光的成像- 凸透镜成像:实物的位置、虚像的性质- 凹透镜成像:实物的位置、虚像的性质三、电学1. 电荷和电场- 电荷:电荷的性质、电荷守恒定律- 电场:电场的概念、电场强度2. 静电场- 静电场的作用力:库仑定律、超导体表面的电场分布3. 电流和电阻- 电流的概念:电流的定义、电流的计算公式、电流的单位- 电阻:电阻的概念、电阻的计算公式、电阻的单位4. 电路- 电路的基本组成:电源、导线、电器等- 串联和并联: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总电阻的计算公式以上是九年级全册物理书的主要知识点概述。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将对物理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深入探索物理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初中物理全册笔记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举例:人—声带振动;风—空气振动;下雨刷刷声—液体振动;风吹树叶振动、电线振动发出声音;蚊子翅膀振动;敲鼓—鼓面振动;弹琴—琴弦振动;婵—腹部发生器;鸟—鸣管等等。
青蛙的发音器官为声带。
有些雄蛙口角的两边还有能鼓起来振动的外声囊,声囊产生共鸣,使蛙的歌声雄伟、洪亮雨后,汇成一片大合唱,有一定规律,有领唱、合唱、齐唱、伴唱等多种形式,能吸引较多的雌蛙前来。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而发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⑵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③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
⑶声音的保存: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声相同的声音。
声音记录的分类: 1、机械振动:唱片(唱针振动)2、磁记录:磁带 3 、光记录:光盘、 DVD
二、声音的传播
⑴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又叫发声体。
⑵介质:能传播声音的物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举例子气体、液体、固体作为介质的例子。
①介质分类:气体、液体、固体(固体传声效果好,能量损失少,举例子)
②真空不能传
声
⑶声波: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介质的振动。
三、声速:
⑴定义: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快慢。
单位:米每秒、千米每小时1m/s=3.6km/h m ·s
计算公式: v=s/t s=vt t=s/v
⑵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
①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速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特殊:软木
②声速还受到温度的影响。
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控制变量法)
15 摄氏度的空气, 340 m/s 0 —331,25 — 346
当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的传播路线总是向着低温方向的,如上面的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低处的声音,高出容易听到。
四、声音的反射
⑴回声 :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山谷回音、回音壁、余音绕梁。
⑵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秒以上。
s=vt=340 m/s*1/2*0.1 s=17 m
⑶回声传播的时间低于 0.1s ,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使得原声听起来更加深厚、有力。
这就是所说的“拢音”。
⑷回声的应用:“回声测距”、测海底深度、山崖间距离、回声定位。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听到声音的过程
发声体(声源)振动产生声音→介质传播声音→感知声音二、感知声音的方式1、耳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