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125.59 KB
- 文档页数:2
2007年大丰市水稻灰飞虱的大发生及综合治理措施摘要分析了大丰市水稻灰飞虱大发生特点、原因,提出了灰飞虱综合治理措施,为以后病虫害防治提供经验。
关键词水稻;灰飞虱;大发生;治理措施;江苏大丰;2007年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带毒并传播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害,大丰市自20世纪90年代发病以来,呈逐年加重趋势,每年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
从防治实践看,只有连续数年坚持运用综合防治措施,系统治理灰飞虱,灰飞虱的发生量、带毒率和毒源才能逐年下降,水稻条纹叶枯病才能从源头上得到遏制而逐年减轻。
1发生为害规律1.1传毒媒介灰飞虱消长规律1.1.1麦田灰飞虱消长规律。
灰飞虱在大丰市每年发生5代,虫源以当地为主,主要在麦田、禾本科杂草上越冬,越冬虫态以高龄若虫为主,3月下旬越冬代若虫羽化为成虫,并产卵繁殖第1代,4月下旬进入1代若虫期,5月下旬为麦田虫量高峰期,并相继进入1代成虫期。
5月22日全市普查麦田灰飞虱虫量为81~6 408万头/hm2,平均虫量1 614万头/hm2,是2006年同期虫量的2.1倍。
到小麦收割时,1代成虫进入高峰期并相继向水稻秧池田或早栽大田迁移。
秋季水稻收获后,高龄若虫遂迁到田外杂草或其他作物上。
麦子播种出苗后,12月上旬灰飞虱若虫开始迁入麦田。
1.1.2秧池田灰飞虱消长规律。
秧池田5月20日普遍查见1代灰飞虱成虫,麦收前后虫量陡增,6月4日前后秧田虫量达最高峰。
5月22日普查,秧池平均虫量为19万头/hm2,是2006年同期的3倍。
5月27日普查,平均虫量为677.9万头/hm2,是2006年同期的61倍。
6月2日高峰期普查,平均虫量为796.5万头/hm2,是2006年高峰期虫量的4.3倍,严重田块高达1 500万头/hm2以上。
6月初秧池田查见二代灰飞虱初孵若虫,6月中旬进入卵孵盛期。
1.1.3水稻大田灰飞虱消长规律。
本地水稻移栽最早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此时适逢1代灰飞虱成虫迁移高峰,因而栽后大田内即可查见灰飞虱。
灰飞虱
学名 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属同翅目,飞虱科。
分布在中国各省,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发生多。
寄主小麦、大麦、玉米、高粱、英白、水稻、甘蔗、看麦娘、稗草等禾本科植物。
为害特点成、若虫刺吸寄主汁液,引起黄叶或枯死。
稻害虫灰飞虱。
该虫是小麦
病毒病的主要传毒介体昆
虫。
消灭或控制灰飞虱成为
防治小麦病毒病重要途径
之一,因此需及时防治。
防治方法 (1)药剂拌种。
用
75%的3911乳油150ml,
对水3kg,拌麦种50kg,拌
匀后堆闷12小时播种,对
防治传毒昆虫灰飞虱、小麦
蚜虫,控制病毒病流行有
效,且可兼治田鼠及地下害
虫。
(2)灰飞虱发生期,用
药时从麦田四周开始,防止
其逃逸。
常用药剂有50%
马拉硫磷乳油2000倍液或
50%对硫磷乳油2500倍
液、40%乐果乳油1000倍
液、40%氧乐果乳油1500
倍
液、50%杀螟硫磷乳油1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3000一4000倍液。
越冬代灰飞虱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摘要阐明越冬代灰飞虱的发生规律、对作物生长及对产量的影响,分析了影响灰飞虱安全越冬的条件,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越冬代灰飞虱;发生规律;越冬条件;综合防治控制好麦田中越冬代灰飞虱的发生是切断条纹叶枯病病毒传播途径的关键。
因此,必须了解越冬代灰飞虱的发生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切断灰飞虱从麦田到稻田、玉米田的传播途径。
1越冬代灰飞虱发生规律及危害1.1越冬代灰飞虱发生规律越冬代灰飞虱发生期较长,前后约7个月,从当年10月份开始以1~2龄幼虫集中水稻穗期为害;水稻收获后,以高龄若虫在稻桩、麦田、杂草等越冬场所越冬。
次年3月下旬,气温升高,灰飞虱开始活动取食,从各种越冬寄主上迁回至麦田为害小麦。
5月中下旬羽化为1代成虫迁入秧田、杂草等寄主继续繁殖。
1.2越冬代灰飞虱为害由于作物生长后期用药较少,导致越冬代灰飞虱在水稻和小麦近收获期集中为害,造成潜损失,不为人们所关注。
灰飞虱不仅起着传播媒介导致条纹叶枯病发生的作用,而且直接吸食植物汁液,造成千粒重量下降1%~15.9%。
研究表明,穗期百穴虫量3 000头左右,造成10%左右的产量损失,5 000头造成20%以上的产量损失。
2影响灰飞虱越冬的条件灰飞虱在当地能否安全越冬与其越冬场所、气候条件、栽培耕作方式等有关。
2.1越冬场所灰飞虱在当地主要以3~4龄若虫在麦田麦苗根际(破土麦田)、稻桩内(免耕撒播麦田)、田埂、地边、沟边、荒地等杂草根际、落叶下及土壤缝隙内越冬,秋季早播麦田灰飞虱迁入早、迁入量多,越冬基数较高,特别是免耕撒播麦田,高留茬稻桩为灰飞虱越冬提供了安全越冬的场所;而田边向阳避风处虫量也明显高于田中。
杂草根际虫量与杂草的种类有关,以狗牙根、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中虫量较高。
2.2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决定灰飞虱能否安全越冬的关键因素。
头年12月份至次年2月份间温、湿度直接决定灰飞虱越冬死亡率的高低,在这关键的3个月中,低于-5℃的且持续5d以上的天数累计至少为30d,才会影响到灰飞虱的安全越冬。
玉米田灰飞虱的防治和治疗技术玉米田灰飞虱(Delphacidae),是半翅目昆虫的一种,以玉米为主要寄主,对玉米的田间生长和产量具有极大的危害。
其主要特点是群集性强、繁殖速度快、病毒传播范围广,对玉米的危害较大,一旦发现,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和治疗。
本文将结合玉米田灰飞虱的特点和危害,为您介绍玉米田灰飞虱的防治和治疗技术。
玉米田灰飞虱的危害玉米田灰飞虱是一种害虫,对玉米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直接危害:它摄食玉米的汁液,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导致低产。
同时,还会分泌一些有害物质,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2.间接危害:玉米田灰飞虱是一种病虫害复合害虫,很容易媒介玉米白粉病、花叶病毒和中央萎缩病等病害,导致玉米发黄卷曲、变形、减产,甚至死亡。
3.二次危害:在玉米发生灰飞虱危害的同时,其田间环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造成了玉米的二次危害。
如土壤质量下降、玉米的养分失衡,还容易引起田间杂草、病菌、寄生虫等的蔓延危害。
玉米田灰飞虱的防治技术针对玉米田灰飞虱的危害,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有效的防治:一、生态防治1.消灭沟渠及田间草丛中的成虫及卵成虫及卵固定虫卵过冬,成虫越冬后繁殖、滋生卵成虫,成虫一般栖息在旱作或玉米地附近的草丛、低洼地、行道树、杆线杆上等处,如及时灭杀草丛中的成虫及卵可达到减少虫源,使大量虫卵无法孵化的效果。
2.加强苗期土壤管理苗期时土壤湿度较重,可在玉米本株周围撒些树皮、塑料膜等物体来减轻土壤湿度,降低虫卵的死亡率,增加易感度,增强对各种病虫的耐受性,同时增强玉米对灰飞虱的采食抵抗力。
二、物理防治在寒冷地区,可以种植冷冻田青、青贮玉米等寄主植物,来降低灰飞虱的繁殖速度和数量,在集约种植中易受害的地段,可以用黄色粘虫板进行捕捉、监测,以及放置灰飞虱诱捕灯进行诱捕等。
三、药物防治药物防治是目前比较广泛的方式,可以采用注入土壤和喷洒杀虫剂等方法。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虫种,选择不同有效成分的杀虫剂进行防治。
灰飞虱发生为害新特点及防治对策摘要介绍了灰飞虱发生为害的新特点,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防治对策。
关键词灰飞虱;为害;新特点;原因;防治建湖县位于江苏省里下河平原地区,常年农作物种植以稻、麦、棉为主,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栽培方式、防治药剂变化等因素影响,灰飞虱适生环境优化,2002年以来逐年加重,在该县已连续4年大发生,发生程度重,为害致病种类多,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给水稻和小麦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笔者总结了2002年以来灰飞虱发生为害的新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剖析后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在实践中应用已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在灰飞虱特大发生之年也没有成灾,使建湖县粮食生产连续得到稳产丰收。
1 发生为害新特点1.1 发生量逐年加大2002年以前,田间害虫飞虱以迁飞性白背飞虱与褐飞虱为重点测报对象,自2002年以来,田间灰飞虱虫量逐年加大,直至2004年达特大发生,2004~2007年呈逐年加重态势(表1)。
1.2 迁入秧田灰飞虱虫量多,时间长2005年由于大面积推迟落谷,5月25日揭膜后即查见虫,成虫数达39万~97.2万头/hm2,5月29日开始剧增,当日虫量216.9万~426.6万头/hm2,平均254.55万头/hm2,有3个主峰,主高峰在6月3~4日,麦田边秧池5 640万头/hm2,成匡秧池田2 970万头/hm2,平均4 170.3万头/hm2,比2004年同期增531.75万头/hm2,增幅87.25%,直到6月17日分别下降到25.5万和30.15万头/hm2。
2006年因调整育秧布局,揭膜时间普遍推迟,6月2日大面积揭膜后秧田虫量75万~150万头/hm2,6月5日开始激增,当日虫量267.9万头/hm2,6月7~9日达到高峰,虫量在1 500万头/hm2,6月20~22日又是一个高峰,虫量达到1 650万头/hm2,此后开始消减,直至6月24日下降到510万头/hm2(图1)。
灰飞虱简介灰飞虱(英文名:aphids)是一种小型昆虫,属于蚜科。
它们通常以植物的汁液为食,从而对农作物和园艺植物造成严重危害。
灰飞虱属于物种繁殖力极强的昆虫,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繁殖,导致植物受到大量吸取汁液而枯萎甚至死亡。
本文将介绍灰飞虱的特征、生命周期和对植物的危害,以及对其进行控制和预防手段。
特征灰飞虱成虫的身体较小,通常为2-3毫米长,呈灰色、绿色或黄色。
它们的体型纤细,有一对细长的触角和六只细长的脚。
双翅完全发育的成虫可以飞行,而翅膀不发育的幼虫则不具备飞行能力。
灰飞虱的触角用于感知食物和发现植物。
生命周期灰飞虱的繁殖速度极快。
它们的生命周期通常可分为四个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
卵通常存在于植物表面,白色或黄色的卵囊可轻易被人们看到。
卵孵化出来的幼虫会迅速寻找植物,并开始吸食其汁液。
幼虫经过几个蜕皮阶段后,最终变为蛹。
蛹在植物上寻找合适的地方,准备蜕皮成为成虫。
成虫具有繁殖能力,并可以通过飞行寻找新的植物宿主。
对植物的危害灰飞虱对植物造成的危害主要来源于它们的吸食活动。
它们使用专门的嘴吸器穿刺植物的叶子和茎,并吸取其中的汁液。
长期吸食汁液会导致植物的生长受限,叶子会变黄、卷曲甚至枯萎。
严重的情况下,植物可能无法正常开花、结果或甚至死亡。
此外,灰飞虱还可以传播病毒,使植物感染疾病。
当它们吸食感染病毒的植物汁液后,会带着病毒继续转移到其他健康的植物。
这种传播方式可以导致疾病在农田或园艺植物中快速蔓延,给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控制和预防措施要控制和预防灰飞虱的危害,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1. 生物控制:引入天敌如瓢虫、蚜虫寄生蜂等,以帮助控制灰飞虱的数量。
这些天敌会吃掉灰飞虱,帮助维持害虫种群的平衡。
2. 化学控制:使用杀虫剂进行喷洒。
当使用杀虫剂时,应根据植物种类和灰飞虱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产品,并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操作。
3. 提高植物健康:保持植物的健康状况可以提高其对灰飞虱的抵抗力。
灰飞虱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摘要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灰飞虱在大丰市稻区迅速上升为优势群种。
近几年大丰市稻田一代、二代灰飞虱连续发生,已成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
因此,针对水稻灰飞虱发生的新特点,采取防治对策。
关键词灰飞虱;发生特点;防治对策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传毒昆虫灰飞虱在我市稻区迅速上升为优势群种,近几年因受上年五代灰飞虱虫源基数大、冬春气温偏高、麦子收获迟及种植方式多样化等影响,我市稻田一代、二代灰飞虱连续大发生,十分有利于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传播蔓延,已成为我市水稻生产上主要害虫,给水稻病虫防治带来了新的课题。
1 为害症状成、若虫均以口器刺吸水稻汁为害,一般群集于稻丛中上部叶片,近年发现部分稻区水稻穗部受害亦较严重,虫口大时,稻株汁液大量丧失而枯黄,同时因大量蜜露洒落附近叶片或穗子上而孳生霉菌,但较少出现类似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虱烧”“冒穿”等症状。
灰飞虱是传播条纹叶枯病等多种水稻病毒病的媒介,所造成的危害常大于直接吸食危害。
2 发生特点2.1 越冬场所广,虫口基数特大本市常年稻麦连作,麦子面积在4万公顷左右,灰飞虱寄主十分广泛,而麦子及禾本科杂草为主要适生寄主。
因此,本市虫口密度高,如2005年越冬代和一代高峰期虫量分别达67.5万头/hm2、135万头/hm2,夏收后害虫虽大量死亡,但迁居秧田的有效虫量仍高达120万头/hm2、。
2.2 带毒率较过去明显提高据2005年测定,我市水稻条纹叶枯病重病区一代灰飞虱平均带毒率14.22%,2004年平均带毒率15%,2006年越冬代平均带毒率20.9%,远高于病害大流行指标。
灰飞虱的带毒群体量大,大量的带毒灰飞虱促进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的传播蔓延。
2.3 发育进度不整齐,世代重叠明显,一代、二代致病力强由于灰飞虱虫体小、群体大、代次多,田间卵虫兼有,成若虫并存,个体发育极不整齐,世代重叠严重,使虫害防治难度增大。
一代、二代盛发期间,正是水稻成苗、成蘖的关键时期,且这两世代致病力很强,生产中发现,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主要与这两个世代灰飞虱传毒有关。
玉米感染灰飞虱怎么办,灰飞虱防治技术要点灰飞虱对玉米的主要危害是传播玉米粗缩病病毒,玉米一旦染病,几乎无法控制,轻者减产30%以上,严重的绝收,因此玉米粗缩病又称为玉米的癌症。
灰飞虱主要分布区域,南自海南岛,北至黑龙江,东自台湾省和东部沿海各地,西至新疆均有发生,以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发生较多。
由于寄主是各种草坪禾草及水稻、麦类、玉米、稗等禾本科植物,所以对农业危害很大。
玉米灰飞虱一般在华东、华中、华北发生较多。
玉米症状特征:玉米出苗后被灰飞虱危害后即可感病,到5~6叶期才开始出现明显症状,新生叶片不易抽出且变小,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病株叶的特征是色浓绿、宽、短、硬、脆,叶背的叶脉隆起。
病株节间明显缩短,严重矮化,叶片密集丛生,成对生状,病株似君子兰植株,农民朋友通常称作万年青。
病株根少而短,长度不足健株的1/2,易拔出。
根易分叉,丛生状。
灰飞虱防治技术要点:1、灰飞虱可近距离扩散和远距离随高空气流迁飞,必须进行统一防治,统一时间,联防联治。
地边、路边、沟边杂草也要进行喷药,在喷施杀虫剂的同时加入百草枯、草甘膦等除草剂杀灭杂草,破坏该虫的栖息环境,降低虫量。
2、一定要早防早治,把灰飞虱消灭在传毒之前。
麦套玉米麦收后要立即进行防虫,可结合玉米田喷施除草剂一并施药,尤其要重点消灭地边杂草丛中害虫,防止灰飞虱从地边杂草传入农田中危害。
现没播种玉米要搞好种子药剂处理,可用70%福蝶牌吡虫啉可分散粉剂10克拌1kg玉米种子进行包衣。
3、一定要选用合适的农药品种。
防治玉米粗缩病关键是治虫,因此,要科学选用合适的杀虫剂,可应用10%吡虫啉20g/亩或25%吡虫啉15~20克或3%啶虫脒15~20g/亩或者5%啶虫脒10-15g/亩,混用2.5%高效氯氰50~80ml/亩等菊酯类农药喷雾,隔3~4天一次,连喷2~3次。
要注意喷洒田边和地内杂草,而不要仅仅喷洒玉米植株。
玉米感染灰飞虱怎么办,灰飞虱防治技术要点就介绍到这里了,想要解决更多的问题欢迎关注火爆农资招商网(。
全椒县灰飞虱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意见摘要灰飞虱是全椒县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
针对灰飞虱在全椒县的发生特点,分析环境条件对其发生的影响,提出防治意见。
关键词灰飞虱;发生特点;防治意见;安徽全椒全椒县地处安徽东部,江淮分水岭南侧,东经117°49′~118°25′,北纬31°51′~32°15′,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33万公顷以上。
灰飞虱是我县水稻上重要害虫之一,为害时以成、若虫刺吸稻株汁液,造成水稻结实率降低;同时还能传播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特别是条纹叶枯病,2004年在我县粳、糯稻上大发生,2005年、2006年中等发生,给水稻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1发生特点1.1寄主植物灰飞虱的寄主很广泛,以禾本科植物为主,有水稻、麦类、玉米、看麦娘、早熟禾、稗草、车前草、三棱草、千金子、芦苇、野胡萝卜等,随季节变化转换寄主。
1.2越冬场所灰飞虱耐寒性强,我县以3~4龄若虫在麦苗、冬闲田的看麦娘等杂草、沟埂边杂草丛中越冬,以麦田越冬虫量最大。
2006年3月7~8日调查:田埂边草丛0.5~15头/m2,麦田2~40头/m2;2007年2月28日调查:沟埂杂草中一般0.8~21头/m2,麦田4~52头/m2。
均以若虫为主。
1.3发生期灰飞虱在我县1年发生6代,第6代为不完全代。
越冬代若虫2月中下旬脱皮进入四至五龄期,3月中旬前后(当平均气温达10℃以上),开始羽化,3月下旬成虫进入盛期;第1代灰飞虱于4月下旬孵化,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为成虫;第2代6月上旬孵化,6月下旬羽化;第3代7月上旬孵化,7月下旬至8月上旬羽化为成虫;第4代8月上、中旬孵化,8月下旬至9月上旬羽化;第5代9月上旬孵化,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羽化;第6代则10月上、中旬孵化,以3~4龄若虫进入越冬。
除越冬代外,灰飞虱发生期内常世代重叠,成虫、卵、若虫混合发生。
1.4生活习性1.4.1成虫。
据观察,刚羽化后的成虫多聚集在离水面6~12cm的稻丛下部栖息和吸食汁液,水稻抽穗后也有到水稻上中部和穗上部为害的。
水稻灰飞虱的发生与防治技术作者:刘勇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5期灰飞虱是水稻的害虫之一,进入21世纪由于水稻品种结构调整,品种类型变化、气候自然条件的变化,种种制度的变化和农药的滥用乱用,数量急剧增加,发生范围不断扩大,比20世纪90年代上升30%;发生频率提高,辽宁地区3~5年暴发一次。
正由过去的次生害虫向重要害虫方向发展。
对水稻的危害正从基部向穗部转移,造成较大的产量损失,其带毒传播的条纹叶枯病自2004年以来正迅速扩散蔓延,危害日益严重,对粮食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
一、为害特点成虫和若虫都能为害水稻、麦类、谷子、玉米等,并寄生在稗草、看麦娘、马唐等杂草上。
均以刺吸式口器刺水水稻的茎、叶及穗等部位,吸收株内汁液,由于养分消耗,直接影响植株生长,引起叶黄变褐枯死,生长受抑制,植株易倒伏、瘪粒等现象,产量明显下降,并分泌毒素使水稻感病,是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二、形态特征长翅型雌虫体长3.3~3.8mm,短翅型体长2.42.6mm,浅黄褐色至灰褐色,头顶稍突出,长度略大于或等于两复眼之间的距离,额区具黑色纵沟2条,额侧脊里孤形。
前胸背板,触角浅黄色。
小盾片中间黄白色至黄褐色,两侧各具半月形褐色条斑纹,中胸背板黑褐色,前翅较透明,中间生1褐翅斑。
卵长约1毫米,初产时乳白色略透明,后期浅黄色,香蕉形,双行排成块。
端部两侧出现鲜红色眼点,通常3~5粒到20粒排列成串。
末龄若虫体长2.7mm,前翅芽较后翅芽长,若虫共5龄。
三、发生规律灰飞虱抗寒能力强,在辽宁各地可安全越冬,一年发生4~5代。
冬天以3~4龄若虫在田边、沟边的杂草堆中、枯死的杂草底下土表或根际土缝里越冬,这些越冬的若虫于第二年4月中下旬到5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逐渐向麦田和禾本科杂草迁移,并产卵繁殖,这是当年第一代卵,它们孵化出的若虫就是第一代若虫,大约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这些若虫已经发育为成虫,这些成虫开始向本田迁移,卵喜产在稻田稗草上,产卵部位在下部叶梢内或茎杆组织内,也有产在叶片下部主脉内。
粗缩病2023-11-06•引言•灰飞虱的生物学特性•玉米粗缩病的病理学特征•防治灰飞虱的措施•治疗灰飞虱的措施目•防治和治疗灰飞虱的实践应用录01引言玉米粗缩病会导致玉米植株矮化、生长停滞,甚至死亡,从而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严重减产品质下降农业经济影响感染粗缩病的玉米植株体内病毒会影响玉米的品质,导致玉米的营养价值下降。
粗缩病的大面积发生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农民的收入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03玉米粗缩病的危害0201灰飞虱的传播途径灰飞虱的成虫和若虫都可以传播病毒,主要通过稻麦收割、运输、播种等农事操作进行传播。
灰飞虱还可以通过风雨、气流等自然因素进行传播,因此防治难度较大。
灰飞虱是一种常见的害虫,主要在稻麦田、绿肥田等地方生活,通过吸取植物汁液获取营养。
防治和治疗灰飞虱是控制玉米粗缩病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地减少病毒的传播源和传播途径。
控制病情通过防治和治疗灰飞虱,可以减少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入。
提高产量防治和治疗灰飞虱可以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维护农业安全和农民的利益。
农业安全防治和治疗的意义02灰飞虱的生物学特性灰飞虱成虫体长3.5-4.3毫米,翅展6.5-7.3毫米,全体淡灰褐色。
头中胸背板和小盾片色较深。
前翅半透明,具黑色细条纹。
雌虫腹末钝圆,雄虫腹末较尖。
灰飞虱若虫共5龄。
1龄若虫体长1.0-1.2毫米,头、胸、腹比例为1:1.6:1.1;2龄若虫体长1.5-1.9毫米,头、胸、腹比例为1:1.8:1.2;3龄若虫体长2.0-2.3毫米,头、胸、腹比例为1:2:1.4;4龄若虫体长2.4-2.7毫米,头、胸、腹比例为1:2.3:1.6;5龄若虫体长2.8-3.3毫米,头、胸、腹比例为1:2.5:1.8。
灰飞虱的形态特征灰飞虱的生活习性灰飞虱在长江流域以北地区,每年发生5代,以卵越冬。
在南方地区,每年发生6-7代,以成虫越冬。
灰飞虱的越冬卵多产在寄主植物的稻桩、杂草等处。
【慈姑病虫害防治】慈姑如何防治灰飞虱?
灰飞虱对慈姑有哪些危害?灰飞虱一般在什么时候发生?慈姑用什么农药可以防治灰飞虱?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灰飞虱对慈姑的危害灰飞虱以成、若虫吸食慈姑植株汁液,引起黄叶或枯死。
二、慈姑灰飞虱发生规律1、灰飞虱在湖北、四川、江苏、浙江、上海每年发生5~6代,福建7~8代,北方4~5代。
2、灰飞虱在福建、两广、云南冬季3种虫态可见,其他地区多以3、4龄若虫在麦田、绿肥田等处禾本科杂草上越冬。
3、早春均温高于10℃越灰飞虱冬若虫羽化。
发育适温15~28℃,冬暖夏凉易发生。
4、灰飞虱的成虫有明显趋嫩绿、茂密习性,长翅型成虫有趋光性。
成虫产卵多在下午,卵产于叶鞘及叶片基部的中脉两侧。
5、灰飞虱越冬若虫3月出蛰取食麦苗和杂草,羽化后多为短翅型成虫,繁殖1代后产生长翅型成虫,迁移至棉田为害。
三、慈姑防治灰飞虱方法1、栽培管理上实行同品种连片种植;对不同的品种或作物进行合理布局,避免稻飞虱辗转为害。
2、加强肥水管理,适时适量施肥和适时露田,避免长期浸水。
3、在农业防治基础上科学用药,避免对天敌过量杀伤。
根据虫情测报,掌握不同类型稻田飞虱发生情况和天敌数量。
推荐使用:前期预防: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速捷,瑞德丰产品),既杀虫又杀卵,真正做到治标又治本;强势(25%吡虫*噻嗪酮+保密助剂,破口前一次,破口后一次可管一
季没有稻飞虱)。
爆发时使用预防和速效性药物:如叶蝉散、速灭威、马拉硫磷;或用呋喃丹作根区施药。
如您有更好的建议和方法请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