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集锦:败毒散
- 格式:doc
- 大小:0.46 KB
- 文档页数:1
学习方剂-败毒散败毒散与前面学习的银翘散又有不同。
败毒散这个方治疗的病证不是单一的表证。
方的组成有羌活、独活、人参、柴胡、枳壳、前胡、桔梗、茯苓、川芎、甘草所组成。
从用药来看,这个方功用应该属于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中医的证,属于气虚风寒湿表证。
换一句话就就是表里兼证。
表是风寒湿,里是气虚证。
一提到风寒湿表证,想一个方,就是在辛温解表剂里边的一个方,叫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汤治疗的病证也是病表里兼证。
表,风寒湿;里,是里热证。
我们,九味羌活汤治疗的表里兼证,在表风寒湿,和败毒散治疗的风寒湿,病证表现是一样的。
不同的是九味羌活汤治疗的是里热证,热伤人的津液,是口渴,如果没有口渴,那很有可能就不是热证。
还学了一个方,叫银翘散。
银翘散换一句话说,也可以是表里兼证,银翘散它所主的病证是以热为主导,也可以说是里热为主导方面,在表是有寒。
有寒用荆芥、淡豆豉散寒。
但是人们不这样说。
而九味羌活汤,它治疗的病证是以风寒为主,里热为次要方面。
仅仅用了黄芩、生地。
这是它们的不同。
败毒散治疗的表证,是风寒表实证。
所谓表实证,就是抓住一个无汗,这是一个辨证的要点。
湿,是肢体酸楚沉重,项背僵硬。
败毒散它治疗的里证,肺气虚证。
表里兼证,在表是风寒湿表实证,在里是肺气虚弱。
为何说是肺气虚弱,而没有说是心啊,脾胃啊,关键是什么,它的症状表现,咳嗽病变部位在肺,肺素体虚弱,相当于今天所说慢性支气管炎的感冒了,受凉了,表里兼证。
不出汗,那就是风寒湿表实证。
素体肺气虚弱,在外受凉了,这个凉侵犯到肺,这个肺气虚证就偏于寒证了,他的痰是稀的,颜色是白的。
病变部位在肺。
中医认为人的胸中有一个宗气,它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心气、肺气,合在一起就是就是一个宗气。
为何说心气肺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行的是呼吸这个功能。
呼吸是肺,心脉是心。
假如说肺气虚弱,宗气是运行得快了,力气充沛,就想活动。
不想动就是气虚不得所行,积于胸中,留于胸中,它会出现一个胸膈满闷,也可以说胸膈痞闷,也可以说胸中闷塞。
十味败毒散?十味败毒汤组成:甘草、生姜、茯苓、柴胡、川芎、防风、荆芥、桔梗、樱皮、独活方子构架: 柴胡甘草桔梗(甘草)荆芥防风生姜川芎茯苓樱皮(金樱子皮)配比:柴胡3.0独活1.5樱皮3.0防风 1.5桔梗3.0 川芎3.0茯苓 3.0荆芥1.0甘草 1.0生姜3.0 功效:驱表除邪、疗疮解毒适应症:1、用于感受风邪引起的皮肤红肿瘙痒、渗出,或化热后引起的乳房肿痛等。
2、荨麻疹、湿疹、痤疮、乳腺炎加减:1.癰疽肿热:合黄连解毒汤。
2.顽固湿疹:合消风散。
3.麻疹斑疹:合升麻葛根汤。
4.疮疡肿痛:合托里消毒散或五味消毒饮。
5.强化解毒功用:加连翘、金银花。
6.风寒湿毒:加金银花、土茯苓。
7.搔痒甚者:加水丁香、黄水茄。
8.滋润皮肤,排脓硬结:加薏苡仁。
9.化脓性面皰:加薏苡仁、连翘、大黄。
10.蓄脓症:加辛夷、葛根。
11.口渴:加石膏。
12.习惯性便秘:加大黄。
13.癰疽疮疖:加黄耆、当归。
十味敗毒散十味敗毒散的臨床運用陳潮宗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摘要:對於種種疾病的看法,中醫學採取“辨證論治”,而日本漢方著重於“隨證治療”,兩者內涵雖不相同,但都強調“證”的重要性。
對於皮膚病症而言,漢方所採取的治療方法亦把握“證”這個重點來斟酌用藥。
十味敗毒散出自日本江戶年代,華岡青洲方,功效: 袪風化濕、清熱解毒,主治: 風、濕、熱三邪所夾雜所致之皮膚搔癢及初期的瘡瘍腫毒,惡寒發熱,苔膩或黃膩,脈浮數或濡。
以十味敗毒散為基礎,加減方使用則為:1.加金銀花、土茯苓可治風寒濕毒, 2.加黃耆、當歸可治癰疽瘡癤, 3.合升麻葛根湯可治麻疹濕疹,4.合托裏消毒散治瘡瘍腫痛,5.合黃連解毒湯治癰疽腫熱。
關鍵字:華岡青洲方、十味敗毒散、皮膚病症、辨症論治前言本方為臨床常用方,主要為治療: 化膿性疾患、皮膚疾患初期或用於改善體質的方劑,功效為:袪風化濕、清熱解毒。
方中的獨活、防風能夠擴張體表血管發汗發散,有去濕作用;荊芥、防風、桔梗、川芎、柴胡具解毒作用;茯苓與桔梗則有消炎作用;川芎可止痛,柴胡用於各種抗過敏反應,甘草具消炎、解毒、抗過敏、袪痰,對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有緩解作用。
11.【方剂学习】之——败毒散(扶正解表剂)败毒散是扶正解表方剂的代表方。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功用]散寒袪湿,益气解表。
另:“逆流挽舟法”治痢疾初起。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邪。
表现为: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痦满,脉浮而按之无力。
[病机]风寒湿邪外袭,正气虚弱。
憎寒壮热,无汗――风寒客表,正邪交争咳嗽有痰,胸膈痦满,鼻塞声重――风寒犯肺肢体酸痛,头项强痛――湿滞经络脉浮按之无力――正气虚弱。
但是,上述现象在其他外感风寒湿邪病中也同样有表现,从中很难观察出气虚在那里。
这里说的正气虚主要是从体质上讲的,是素有体虚之人又外感风寒湿邪。
常用于儿童,老人,久病初愈之人和产后,又外感了风寒之邪。
[治法]总体治法叫益气解表法,大部分药物是散寒袪湿解表为主的,同时针对病人气虚之证又加入了部分益气药物人参,人参在这里的主要功用是助驱邪外出。
[方义分析]君药――羌活、独活联合为君药。
两药祛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而止痛。
臣药――柴胡:解肌发表。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两药助君药散邪透表,通痹止痛。
佐药――桔梗:宣通肺气,化痰止咳。
前胡:宣得肺气,化痰止咳。
枳壳:行气宽胸,消痰除满。
生姜、薄荷:辛散解表和中。
茯苓:健脾渗湿,治生痰之源。
人参:益气扶正可以驱邪外出,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阴。
使药――甘草。
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1、寓补于散:解表药中配伍人参,扶正以助祛邪。
2、内外并用:散寒祛湿解表配伍健脾渗湿化痰理气之药。
[临床应用]1、辩证要点: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2、现代应用:感冒,过敏性皮炎,荨麻疹,湿疹,痛疮初起,时疫疟疾等属于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邪者。
[随证加减]加减围绕邪、正虚和外感风寒湿邪等问题。
1、正气不虚,表邪较重,去人参,加荆、防。
2、气虚较重,重用人参,同时加黄芪。
3、湿邪较甚,酸痛加重,威灵仙,桑枝,秦艽,防己。
经典中药方剂:清瘟败毒散
【产品组方】
由水牛角,石膏,生地,黄连,栀子,知母,桔梗,黄芩,赤芍,丹皮,玄参,连翘,竹叶,甘草组成,由清代温病学家余师愚所创,载于《疫疹一得》中。
【组方分析】
本方是由白虎汤,犀角(水牛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散组合而成。
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功效。
方中重用石膏、知母清气分热为君药,水牛角,生地,玄参,赤芍,清营凉血解毒,黄连,黄芩栀子,连翘泄三焦实热为辅药。
竹叶利尿,导热下行,桔梗载热下行,共为佐药,甘草调和阴阳,调和药性,药物配合,气血两清,热毒可迅速清除。
临床上广泛的把本品用于各种热症。
【临床应用】
1、本放清热凉血,泻火利尿等作用,能够很好的解除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热证,如猪无名高热的防治,肉鸭热射病的治疗,夏季养殖中的暑热,大肠湿热造成的便秘等,表现症状多为精神亢奋,冠髯艳红,体温持续高热,瘫痪,脑膜出血等。
2、本品是治疗性质的药物,是大寒类药物,所以对初产鸡群,雏鸡鸡群,有一定影响,根据鸡群情况斟酌使用。
1.败毒散: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薄荷2.防风通圣散:防风、荆芥、连翘、麻黄、簿荷、川芎、当归、白芍(炒)、白术、山栀、大黄、芒硝、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3.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连、黄芩、炙甘草4.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5.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6.补中益气汤: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7.香砂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8.黄芪汤:黄芪、麻仁、白蜜、陈皮----黄芪汤,骂陈秘9.健脾益气汤:太子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制半夏、赤芍、麦冬、五味子、丹参、----健脾益气,六君单吃麦子10.四物汤:白芍药、川当归、熟地黄、川芎11.四物消风汤:生地、当归、川芎、赤芍、荆芥、防风、白藓皮、蝉蜕、薄荷、独活、柴胡、红枣12.八珍汤: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甘草13.金匮肾气丸: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14.右归饮: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甘草、肉桂、杜仲、炙附子15.十全大补丸: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甘草、黄芪、肉桂16.一贯煎:北沙参、当归身、生地黄、麦冬、枸杞子、川楝子17.六君子汤:陈皮、半夏、人参、白术、茯苓、甘草18.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熟干地黄19.六一散:滑石、甘草20.二陈汤: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生姜、乌梅21.真人养脏汤:人参、当归、白术、肉豆蔻、肉桂、甘草、白芍、木香、诃子、罂粟壳22.四神丸: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23.四逆散:甘草、枳实、柴胡、芍药24.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焼生姜、薄荷25.柴胡疏肝散: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26.痛泻药方:白术、白芍、陈皮、防风27.当归芍药汤:当归、芍药、干地黄、人参、桂心、生姜、甘草、大枣28.丹栀逍遥散: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柴胡、牡丹皮、山栀、甘草29.良附丸:高良姜、香附子30.四磨汤:人参、槟榔、沉香、天台乌药31.六磨汤: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实、大黄---黄五郎拇指沉32.沉香化滞丸:沉香、山楂、大黄、川朴、枳实、槟榔、黄芩、陈皮、半夏、白术、木香、藿香、砂仁33.枳实消痞丸:干生姜、炙甘草、麦芽曲、白茯苓、白术、夏曲、人参、厚朴、枳实、黄连34.桃仁承气汤: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35.膈下逐瘀汤: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36. 槐花散:槐花、柏叶、荆芥穗、枳壳37.十灰散: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根、山栀、大黄、丹皮、棕榈皮38.失笑散:五灵脂、蒲黄39.地榆丸:地榆、当归、阿胶、黄连、诃子肉、木香、乌梅-----地狱,想叫梅雨归黄河40. 活血祛瘀汤:川芎、归尾、赤芍、苏木、牡丹皮、枳壳、瓜蒌仁、桃仁、槟榔、大黄41.黄土汤: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灶心黄土42槐角丸:槐角、地榆、当归、防风、黄芩、枳壳43.清营汤:犀角、生地黄、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44.凉血地黄汤:黄柏、知母、陈皮、槐子、熟地黄、当归45.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46.三黄丸:黄连、黄芩、大黄47.当归龙荟丸:当归、龙胆、芦荟、青黛、栀子、黄连、黄芩、黄柏、大黄、木香、麝香48.普济消毒饮: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49.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50.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51.龙胆泻肝汤:龙胆草、归尾、银花、花粉、连翘、黄芩、丹皮、防风、木通、知母、甘草52. 芍药汤:芍药、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甘草、大黄、黄芩、肉桂53.白头翁汤: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54.青蒿鳖甲汤青蒿、知母、细生地、鳖甲、丹皮55.疏风清热饮:羌活、防风、荆芥、黄芩、甘草--秦姐防草枪56.玉女煎:生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57.香连丸:黄连、木香58.黄芩汤:黄芩、白芍、甘草、大枣-----勤烧灶草59.乌梅丸: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60.三仁汤: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61.胃苓汤:厚朴、陈皮、苍术、甘草、泽泻、猪苓、赤茯苓、白术、肉桂62.除湿胃苓汤: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肉桂、滑石、山栀子、木通63.二妙散:黄柏、苍术64.三妙丸:苍术、黄柏、牛膝、65.滋阴除湿汤:川芎、当归、白芍、熟地、柴胡、黄芩、陈皮、知母、贝母、泽泻、地骨皮、甘草66.化毒除湿汤:归尾、泽兰、苡仁、牡丹皮、赤芍、金银花、枳壳、川通草。
中医《方剂学》扶正解表——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一、组成柴胡洗,去芦、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炒、人参各一两,甘草半两。
二、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6克),入生姜、薄荷煎(现代用法:按原方比例酌定用量,作汤剂,水煎服)。
三、歌括1.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效宏。
2.荆防败毒散若须消散疮毒肿,去参加入荆防风。
3.仓康散原方配入陈仓米,噤口痢疾此为宗。
4.参苏饮参苏饮内陈皮草,枳壳前胡半夏从;葛根木香桔梗茯,气虚感寒最宜用。
四、功用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五、主治感冒风寒湿邪。
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濡,或浮数而重取无力六、方解虚人而感风寒湿邪,邪正交争于肌腠之间,正虚不能祛邪外出,故憎寒壮热而无汗,头项强痛,肢体痠痛。
风寒犯肺,肺气不宜,故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闷,舌苔白腻,脉浮而濡,正是风寒兼湿之证。
所以治当益气解表,散寒祛湿。
方中羌活、独活并以为君,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
川芎行血祛风;柴胡辛散解肌,并为臣药,助羌活、独活祛外邪,止疼痛。
枳壳降气,桔梗开肺,前胡祛痰,茯苓渗湿,并为佐药,利肺气,除痰湿,止咳嗽。
甘草调和诸药。
兼以益气和中;生姜、薄荷,发散风寒,皆是佐使之品。
配以小量人参补气,使正气足则鼓邪外出,一汗而风寒湿皆去滓,亦是佐药之义。
本方原为小儿而设,因小儿元气未充,故用小量人参,补其元气,正如《医方考》曰:“培其正气,败其邪毒,故日败毒。
”后世推广用于年老、产后、大病后尚未复元,以及素体虚弱而感风寒湿邪,见表寒证者,往往多效。
喻昌也认为:“人受外感之邪,必先汗以驱之。
惟元气大旺者,外邪始乘药势而出。
若元气素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轻者半出不出,留连为困,重者随元气缩入,发热无休。
……所以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出,全非补养虚弱之意也。
皮肤科风药灵方:败毒散系列方风药是具有类似风特性的药物,大多具有升清、疏散、透达的功效。
张元素最早提出了风药,以及药物归经、引经报使学说。
李东垣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在治疗脾胃病时多加风药,引脾气轻清上达诸经。
后世又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展,把祛风解表、祛风除湿、息风止痉之类的药归为风药。
确实风药不局限于疏风和解表,临床上很多疾病尤其是皮肤病风药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
比如辛温药如羌活、独活、防风、荆芥、白芷、细辛、藁本、川芎、苍术等,辛凉药如桑叶、菊花、薄荷、蝉蜕、僵蚕等,在急慢性荨麻疹、湿疹、银屑病、脂溢性皮炎、痤疮、面部皮炎等疾病中常常得到运用。
而败毒散(羌活、独活、柴胡、前胡、甘草、桔梗、枳壳、川芎、茯苓)便是以风药为特色的经典方之一,我们学习败毒散相关方,不应局限于教材,认为是治疗外感风寒的基本方,而要把握其“轻扬开泄、胜湿化湿、疏泻透达、调畅人体气机,疏通气血津液”的特性灵活化裁。
1.人参败毒散《局方》:羌活、独活、柴胡、前胡、甘草、桔梗、枳壳、川芎、茯苓、人参【功效】益气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适用于正气不足之人,外感风寒湿邪,症见头痛项强,憎寒壮热,肢体酸痛,鼻塞声重,胸膈痞闷,咳嗽痰多,舌苔白腻,脉浮无力者。
【方解】方中羌活入太阳经疏风胜湿,独活入少阴经搜风祛湿,柴胡散热升清,川芎行血疏肝,前胡、枳壳理气化痰,桔梗、茯苓宣肺利湿。
诸药合用既能解表散寒,化湿除热,又能疏导经脉,行血化滞。
不仅可以治疗虚人外感,还用于时气疫疠,山岚瘴气,眼赤口疮,湿毒流注,喉痹毒痢,诸疮斑疹等。
2.荆防败毒散《万病回春》:羌活、独活、柴胡、前胡、甘草、桔梗、枳壳、川芎、茯苓、荆芥、防风【功效】发汗解表,散风祛湿,【主治】外感风寒湿邪,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胸膈痞闷、咳嗽有痰、鼻塞声重等。
以及肠风内热,大便带血兼有风寒湿邪表证者。
【方解】为人参败毒散去人参,薄荷,生姜,加荆芥,防风。
方中荆芥具有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等症;防风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风疹瘙痒等症。
十味败毒汤柴胡3.0、櫻皮(也叫石斛皮)3.0、桔梗 3.0 、川芎 3.0、茯苓 3.0、生姜3.0、防風 1.5、獨活 1.5、荊芥1.0、甘草 1.0。
主要用于皮肤红肿的荨麻疹,湿疹。
600mm水煎一半,热服,一天2次。
日本方,剂量较少,国内药材质量差点,原方2g改到3g方来自,汉方诊疗三十年/大冢敬节为日本汉方,对于种种疾病的看法,中医学采取“辨证论治”,而日本汉方注重于“随证治疗”,两者內涵虽不相同,但都强调“证”的重要性。
对于皮肤病症而言,汉方所采取的治疗方法亦把握“证”这个重点来斟酌用药。
十味败毒散(十味败毒汤)出自日本江户年代,华冈青洲方 (1) ,功效为祛风化湿、清热解毒,主治风、湿、热三邪所夹杂所致之皮肤搔痒及初期的疮疡肿毒,恶寒发热,苔腻或黄腻,脉浮数或濡。
以十味败毒散为基楚,加減方使用则为:加金银花、土茯苓可治风寒湿毒,加黄芪、当归可治痈疽疮疖,合升麻葛根汤可治麻疹湿疹,合托里消毒散治疗疡肿痛,合黄连解毒汤治疗疽肿热。
关键字:华冈青洲方、十味败毒散、皮肤病症、辨证论治·前言本方为临床常用方,主要为治疗化脓性疾患、皮肤疾患初期或用于改善体质的方剂,功效为袪风化湿、清热解毒。
方中的独活、防风能够扩张体表血管发汗发散,有去湿作用;荊芥、防风、桔梗、川芎、柴胡具解毒作用;茯苓与桔梗则有消炎作用;川芎可止痛,柴胡用于各种抗过敏反应,甘草具消炎、解毒、抗过敏、袪痰,对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有缓解作用 (2) 。
·文献回顾十味败毒方乃来自于日本华冈青洲方,用于好发疖痈之疖肿症及湿疹。
近来显示诸多皮肤病的病机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肺主气,候于皮毛,脾主肌肉,气虚则肤凑开,为风湿所乘;內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熱热也。
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也。
本方能使解毒脏器机能旺盛,有解毒之效。
方中有解毒之药为荊芥、防风、桔梗、柴胡、川芎、连翘等。
此外,独活、甘草、茯苓、生姜为辅助药物。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败毒散败毒散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30种“败毒散”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痘麻绀珠》卷十六。
组成:人参、茯苓、柴胡、前胡、羌活、甘草、川芎、独活、桔梗、枳壳、陈皮。
功效:痘疮邪盛,红点未见之前热甚者。
用法:加生姜、大枣为引。
来源:《回春》卷七。
组成:人参、羌活、独活、柴胡、前胡、茯苓(去皮)、桔梗(去芦)、川芎、枳壳(去瓤,炒)、天麻、全蝎(去毒)、僵蚕(炒)、白附子(煨)、地骨皮各等分,甘草减半。
制法:上锉1剂。
功效:急惊风初起,发热,手足搐搦,上宫天吊,角弓反张,并一切感冒风寒,头疼发热,咳嗽喘息,鼻塞声重,及疮疹欲出发搐。
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
来源:《摄生众妙方》卷八。
组成:黄柏1两,黄连1两,川乌2钱。
制法:上为细末。
功效:疔疮走动者。
用法:用冷水调成膏,摊在肿处,频以水润之,其肿自消。
来源:《摄生众妙方》卷八。
组成:当归尾5钱,白芷1两,防风1两(去芦),大黄5钱,羌活1两,甘草1两,蜂房1两,连翘1两,金银花1两,川山甲2两(生用)。
制法:上为细末。
功效:一切无名肿毒。
用法:每服3钱,重甚用4钱,以好酒调下。
来源:《博济》卷三。
组成:槐花(炒)、白矾(烧及8分许,存性)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效:脾毒下血,脏腑疼痛,频往圊厕,后重里结。
用法:每服1钱,加乌梅1个,水1盏,煎6分,去滓温服。
来源:《片玉心书》卷五。
组成:荆芥、防风、连翘、枳壳、升麻、薄荷叶、羌活、独活、桔梗、干葛、木通、金银花、黄芩、川芎、甘草、山栀子。
功效:遍身疮疥,因淋洗涂搽,逼毒归内而腹胀轻者。
用法:上肿,加葱3茎;下肿;加灯心1握、生姜3片为引,水煎服。
来源:《卫生总微》卷八。
组成:白芍药1分,甘草(炙)1分,雄黄(醋煮,水飞)1分。
制法:上为末。
功效:小儿疮疹热盛,心神烦躁。
用法:每服1字或半钱,蜜水调下,不拘时候。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败毒散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不同的人群应该如何养生呢,相信这是很多人感到困扰的问题,今天就向大家推荐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方剂养生。
下面来介绍一下败毒散。
【处方
不同的人群应该如何养生呢,相信这是很多人感到困扰的问题,今天就向大家推荐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方剂养生。
下面来介绍一下败毒散。
【处方】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
【来源】虚人而感风寒湿邪,邪正交争于肌腠之间,正虚不能祛邪外出,故憎寒壮热而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
风寒犯肺,肺气不宣,故鼻塞声重,咳嗽有痰。
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而濡,正是风寒兼湿之证。
所以治当益气解表,散寒祛湿。
方中羌活、独活并为君药,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
川芎行血祛风;柴胡辛散解肌,并为臣药,助羌活、独活祛外邪,止疼痛。
枳壳降气,桔梗开肺,前胡祛痰,茯苓渗湿,并为佐药,利肺气,除痰湿,止咳嗽。
甘草调和诸药,兼以益气和中。
生姜、薄荷,发散风寒,皆是佐使之品。
配以小量人参补气,使正气足则鼓邪外出,一汗而风寒湿皆去,亦是佐药之意。
【功能主治】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痢疾、过敏性皮炎、湿疹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气虚者。
)
【用法用量】上为粗末。
每服二钱(6克),水一盏,加生姜、薄荷生活常识分享。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连翘败毒散连翘败毒散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8种“连翘败毒散”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医方集解》。
组成:羌活、独活、前胡、柴胡、桔梗、白茯苓、枳壳、甘草、川芎、升麻、葛根、连翘、金银花。
功效:疮毒。
来源:《伤寒全生集》卷四。
组成:连翘、山栀、羌活、元参、薄荷、防风、柴胡、桔梗、升麻、川芎、当归、黄芩、芍药、牛蒡子。
功效:发颐。
用法:加红花,水煎服。
来源:《麻科活人》卷四。
组成:连翘、防风、牛蒡子、荆芥、木通、赤芍、甘草。
功效:麻症腹痛。
用法:水煎服。
来源:《疮疡经验全书》卷二。
组成:当归、连翘、黄芩、甘草、麦冬、木通、柴胡、前胡、黄连、生地。
功效:内丹,从胁下至腰下肿,发赤色大小便不通。
用法:加生姜2片,大枣1个,水2钟,煎服。
外用救急丹醋磨敷患处。
来源:《医效秘传》卷三。
组成:人参、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桔梗、茯苓、甘草、连翘、金银花。
功效:发颐。
用法:加生姜、薄荷,水煎服。
来源:《古今医鉴》卷十五。
组成:柴胡、羌活、桔梗、金银花、连翘、防风、荆芥、薄荷叶、川芎、独活、前胡、白茯苓、甘草、枳壳。
制法:上锉。
功效:痈疽,发有疔疮,乳痈,一切无名肿毒,初起憎寒壮热,甚者头痛拘急,状似伤寒;暑疡。
用法:加生姜,水煎,如疮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
1日至4-5日者,2-3剂以解其毒,轻者则内自消散。
若至6-7日不消,宜服真人活命饮,后服托里消毒散调理。
来源:《伤寒指掌》卷二。
组成:羌活、独活、荆芥、防风、连翘、赤芍、牛蒡、桔梗、土贝、蒺藜、薄荷、银花、甘草。
功效:伤寒瘥后颐毒。
来源:《准绳·伤寒》卷七。
组成:羌活、独活、连翘、荆芥、防风、柴胡、升麻、桔梗、甘草、川芎、牛蒡子(新瓦上炒、研碎用)、当归尾(酒洗)、红花(酒洗)、苏木、天花粉。
功效:发颐初肿。
用法:用水1钟,好酒1钟,同煎至1钟,去滓,徐徐温服。
败毒散的功效与作用不同的人群应该如何养生呢,相信这是很多人感到困扰的问题,今天就向大家推荐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方剂养生。
下面来介绍一下败毒散。
【处方】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来源】虚人而感风寒湿邪,邪正交争于肌腠之间,正虚不能祛邪外出,故憎寒壮热而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
风寒犯肺,肺气不宣,故鼻塞声重,咳嗽有痰。
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而濡,正是风寒兼湿之证。
所以治当益气解表,散寒祛湿。
方中羌活、独活并为君药,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
川芎行血祛风;柴胡辛散解肌,并为臣药,助羌活、独活祛外邪,止疼痛。
枳壳降气,桔梗开肺,前胡祛痰,茯苓渗湿,并为佐药,利肺气,除痰湿,止咳嗽。
甘草调和诸药,兼以益气和中。
生姜、薄荷,发散风寒,皆是佐使之品。
配以小量人参补气,使正气足则鼓邪外出,一汗而风寒湿皆去,亦是佐药之意。
【功能主治】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痢疾、过敏性皮炎、湿疹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气虚者。
)【用法用量】上为粗末。
每服二钱(6克),水一盏,加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服,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现代用法:作汤剂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若正气未虚,而表寒较甚者,去人参,加荆芥、防风以祛风散寒;气虚明显者,可重用人参,或加黄芪以益气补虚;湿滞肌表经络,肢体酸楚疼痛甚者,可酌加威灵仙、桑枝、秦艽、防己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咳嗽重者,加杏仁、白前止咳化痰;痢疾之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甚者,可加白芍、木香以行气和血止痛。
【注意】本方多辛温香燥之品,若是暑温、湿热蒸迫肠中而成痢疾者,切不可误用。
若非外感风寒湿邪,寒热无汗者,亦不宜服。
(方中药物多为辛温香燥之品,外感风热及阴虚外感者,均忌用。
【方剂习读】败毒散(原名人参败毒散)【方剂习读】败毒散(原名人参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柴胡(去苗)甘草桔梗人参(去芦)川芎茯苓(去皮)枳壳(去瓤,麸炒)前胡(去苗,洗)羌活(去苗)独活(去苗),各三十两(各9g)【用法】为粗末。
每服二钱(6g),水一盏,入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候,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现代用法:加生姜3g,薄荷2g,水煎服)。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证。
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而重按无力。
【方歌】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四时感冒有奇功。
【证治机理】本证是由气虚而风寒湿邪束表,痰湿内生,肺气失宣所致。
风寒湿邪束于肌表,卫阳被遏,邪正交争,故见憎寒壮热、无汗;寒主收引,湿性重着,肢体关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脾虚气弱,湿痰内生,加之风寒犯肺,肺失宣降,故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重按无力,为气虚外感之征。
由于“元气素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轻者半出不出,流连为困;重者随元气缩入,发热无休”(《寓意草》),故以散寒祛湿,益气解表立法。
【方解】方中羌活、独活并用,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共为君药。
柴胡发散退热,助君解表;川芎行气活血,助君宣痹止痛,俱为臣药。
桔梗宣肺,枳壳降气,前胡化痰,茯苓渗湿,升降相合,宽胸利气,化痰止咳,皆为佐药。
佐入人参,意在扶助正气以鼓邪外出,并使祛邪不更伤正气,且可防邪复入。
如喻昌所论:“……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祛邪之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出,全非补养虚弱之意也。
”(《寓意草》)生姜、薄荷为引,以助发散表邪;甘草调和药性,兼以益气和中,共为佐使。
诸药相伍,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宽胸利气,化痰止咳。
喻嘉言又用本方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还出表解,此谓“逆流挽舟”法。
预防瘟疫第一方——败毒散的使用说明
荆防败毒散我宣传了好多年,每次门诊都有一两个病人吃败毒散。
可惜啊可惜,市面上有一个荆防颗粒,价格比同类中成药贵很多,销路不好,而兽医界却在大力推广它。
真是人医还不如兽医!
昨天败毒散一上架,就被预订一空,好几个地区因为疫情管控,快递不通。
更加验证了储备药品要赶早。
经历封控苦,方知药珍贵。
今天下午有一个旁观者说,新冠都不死人了,谁还吃这个药?我说新冠毒性降低,但是风寒仍在啊。
败毒散预防风寒入里,永不过时。
主要成分:人参,芥穗,防风,桔梗,柴胡,前胡,羌活,薄荷,甘草等,共研粗末。
(无糖)
性味:味辛,香,略苦。
功效:疏风解表,宣肺止咳,扶正祛邪。
用于1.伤风感冒,鼻塞流涕,打喷嚏,咽干咽痒,以及轻度发热恶寒。
2.还可用于过敏性鼻炎。
3.特别适合于体虚伤风。
4.在气候变化之前提前服用能够预防感冒。
5.有起早贪黑,顶风冒雨等经历后立即服用能够尽量预防感冒。
6.古人还用它治疗顽固性腹泻痢疾,
7.皮肤疮疡初期。
可以说败毒散是抗感染,抗病毒,抗炎的好方。
用法:预防外感时,一天一袋,开水煎煮数分钟或开水浸泡十分钟,饭后服。
如已经感冒,尚未入里化热,可加大剂量,一日三袋,煎煮服用,服后避风或盖被取汗。
因药面较细,容易溶解于水中,一般不要丢弃,随水服下即可。
注意事项:
1.饮食禁忌:服药期间忌白萝卜,茶。
2.如果是过敏性鼻炎正在发作,药茶中需要加入苍耳子辛夷细辛等药,如果是感冒出现剧烈咳嗽,需要加入川贝紫苑等药,需要单独留言给我,调整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