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必要的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360.36 KB
- 文档页数:30
解释的名词解释解释是一种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来阐述、说明、阐释或阐明某种概念、观点或事物的过程。
解释是人类交流的基本方式之一,它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问题、澄清疑惑的事物,并在各种情境下促进有效的沟通和理解。
解释通常包括以下特征或方法:1. 陈述目的:解释旨在传达特定的信息和概念,使接收者能够理解、学习或明白某个事物或问题。
它可以为听者或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详细的描述,以便更好地理解主题。
2. 分析和阐释:解释的过程涉及对概念或事物逐步的分解和解构,以使其更易于理解。
这可能涉及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例,提供实际的案例或比喻,并通过逻辑或推理来展示其内在的关系和原理。
3. 使用适当的语言和语法:解释需要使用准确、清晰、简洁和易于理解的语言,以确保信息的正确传达。
适当的语法结构、术语和表达方式对于解释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它们可以帮助消除歧义和误解,有效地传达作者或讲者的意图。
4. 参考资料和来源:解释可能涉及对相关研究、案例或权威观点的引用。
参考资料和来源的使用可以为解释提供更可靠和可信赖的依据,以支持作者或讲者的主张。
解释的作用和价值在各个领域和情境中都无处不在。
在教育领域,解释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知识和概念的重要手段,它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内容。
在科学领域,解释帮助科学家们解释和阐明他们的研究结果和发现,从而推动科学进步。
在商业和市场营销领域,解释通过解释产品或服务的优势、品质和价值,来吸引消费者并促进销售。
尽管解释在人类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解释并非总是简单明了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可能导致解释的误解或困难。
此外,一些主观因素,如态度、情感和信仰,也可能影响人们对解释的接受或拒绝。
因此,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解释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提高解释的质量和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理解听众或读者的需求和背景:了解受众的知识水平和兴趣,可以帮助我们适应他们的需求,并在解释过程中使用适当的术语和例子。
名词解释分组交换名词解释分组交换分组交换是一种计算机网络通信方式,它将数据分成小块或包,每个包都有一个自己的地址和传输控制信息,然后通过不同的路径从源节点到目标节点进行传输。
分组交换是现代计算机网络中常见的数据传输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信息被分成更小的单元,每个单元(或包)都是独立传输的。
名词解释在分组交换中,有几项必要的组成元素需要解释:1.数据包(packet):用来传输数据的最小单位。
它包含了数据和元数据,元数据包括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校验和、长度等信息。
2.报文(message):报文是分组交换过程中的上层逻辑单位,就是我们要传输的有用数据。
在传输之前被分成数据包,然后通过网络传输。
3.分组(datagram):分组就是将数据包划分成特定的大小,以便于传输,大小通常在几百到几千字节之间。
分组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包含数据和一些头部信息。
4.路由器(router):分组交换网络中的重要设备,主要用于分组的转发和路由选择。
路由器可以根据数据包的目标地址和网络拓扑信息来决定数据包的转发路径。
5.负载(payload):负载是数据包中真正要传输的数据部分,与元数据相比,它是数据包中占据的大部分空间。
分组交换的工作原理在分组交换的传输过程中,数据被分成一系列小块,每个小块被称为数据包,然后将数据包单独传输到目标节点。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络带宽资源,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传输效率。
整个传输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将输入数据划分成数据包。
2.对每个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确定传输路径。
3.路由器将数据包发送到下一个节点,并在途中进行转发。
4.接收方节点接收数据包,并将其重新组成原始数据。
分组交换的优点1.利用带宽资源更高效:由于数据被分成小块进行传输,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利用网络带宽资源,提高网络效率和传输速率。
2.支持多种传输协议:分组交换可以支持多种传输协议,包括UDP、TCP等协议。
这种通信方式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
需要的含义名词解释需要的含义:从满足基本需求到实现个人成长的动力引言:需要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是促使人们行动和追求的力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需要"的含义,并探索它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影响。
需要的定义与层次:需要是指人类对于某种条件、资源或满足特定目标的渴望或要求。
需要可以分为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两个层次。
生存需要包括食物、水、住所、衣物等基本需求,这些需求是保证人体生存和维持基本生活的必要条件。
而发展需要则包括教育、人际关系、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些需求是实现个人成长和满足精神追求的基础。
需要的满足与满足程度:需要的满足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得到满足或达到某种程度。
人们对于不同需求的满足程度有所不同,这取决于个体的生活背景、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
有些人可能会更加关注物质层面的满足,而有些人则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
满足程度的不同也对个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产生影响。
需要与幸福感:满足需要与个体的幸福感密切相关。
当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会感到满足和幸福。
然而,仅仅依靠物质满足并不能带来长久的幸福感。
人们还需要通过追求个人成长和实现自我价值来获得更深层次的幸福感。
这种幸福感是基于对内在价值的认同和实现而产生的,远超过仅仅满足基本需求所能带来的满足感。
需要与人类社会:需要是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们对于需要的追求和满足。
社会制度和规范的建立,往往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和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社会的发展也催生了更高层次的需要,激励人们追求创新、进步和个人成长。
需要与个人成长:个人成长是每个人生命中的重要目标之一,而需要是驱动个人成长的动力。
通过追求自身的需要,人们可以不断开拓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满足生存需要使人们能够拥有稳定的生活基础,而满足发展需要则促使人们不断学习、成长和进步。
结论:需要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概念,它从满足基本需求到实现个人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汽车行驶的充分必要条件名词解释
汽车行驶的充分必要条件指的是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各方面必要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动力系统:汽车需要一个有效的动力系统,如发动机、电动机等,以提供驱动力。
2.传动系统:汽车需要一个传动系统来传递动力,如变速器、离合器等。
3.悬挂系统:汽车需要一个悬挂系统,以使车身稳定、平稳地行驶,同时有一定的吸震能力。
4.制动系统:汽车需要一个能够确保行车安全的制动系统。
5.轮胎系统:汽车需要一组符合要求的轮胎系统,以使汽车能够在不同路况下行驶。
6.电气系统:汽车需要一个电气系统,以为各种设备和配件提供电力。
7.驾驶员:汽车需要一个有技能和经验的驾驶员,以驾驭汽车。
只有当这些条件得到满足,汽车才能充分地行驶,并能够保证行车的安全和顺畅。
逻辑学名词解释
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正确推理的学科,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名词。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逻辑学名词的解释:
1. 命题:在逻辑学中,命题是指能够用真或假来描述的陈述。
例如,“太阳是圆的”是一个命题,因为它可以被证明是真或假。
2. 范畴:范畴是指逻辑中的一种基本概念,用于描述事物之间的关系。
范畴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人、动物、植物等。
3. 推理:推理是指从已知的命题中得出新的结论的过程。
逻辑学的
主要目的就是研究推理的正确性。
4. 谬误:谬误是指在推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不合理的想法。
逻辑
学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研究谬误,以避免在推理中出现错误。
除了以上这些常见的逻辑学名词,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概念和术语,如命题逻辑、谓词逻辑、推理规则等等。
逻辑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理性思考和正确决策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
几何的名词解释几何,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以研究空间中形状、大小、位置等为研究对象。
它是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学科之一。
在几何学中,有许多名词需要进行解释。
本文将详细讨论几何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及其含义。
一、点(Point)在几何学中,点是最基本的概念,它被认为是没有大小和形状的,仅仅是空间中的一个位置。
点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如A、B等。
点有无限多个,它们可以自由组合成各种形态。
点是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之一。
二、线(Line)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它是一个没有宽度和长度的一维对象。
线可以直线或曲线,通常用小写字母表示,如a、b等。
线的一端称为起点,另一端称为终点。
线可以延伸到无穷远,也可以与其他线相交。
三、平面(Plane)平面是由无数个点和线组成的一个二维空间,它像一张无限宽度和长度的纸。
平面的性质是可以通过三个非共线的点来确定。
平面可以垂直于另一个平面,也可以与其他平面相交。
平面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如P、Q等。
四、角(Angle)角是由两条射线共享一个公共端点所构成的几何图形。
角可以通过两个射线的夹角来指定,夹角可以大于0度且小于360度。
角通常以字母∠表示,并用其中一条射线上的一个点来标记角的顶点。
五、直线(Straight Line)直线是在两个点之间的最短距离上的连续顶点构成的曲线。
直线没有弯曲或转角,它可以延伸到无穷远。
直线通常用小写字母表示,如l、m等。
六、面(Surface)面是三维空间中的二维对象,它是由无数个相邻点和直线所组成的。
面可以是平面或曲面,如球面、柱面等。
面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如S、T等。
七、多边形(Polygon)多边形是一个由直线段连接而成的封闭图形。
它由若干边和若干顶点组成,边之间没有交叉和重叠。
多边形的名称通常取决于边的数量,如三角形、四边形等。
八、体(Solid)体是三维空间中的一个实体,它由无数个面和边界组成。
体可以是立方体、圆柱体等。
体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如V、W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名词解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socially necessary labour time)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名词解释 1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这里所说的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产品生产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
这里所说的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中等水平或部门平均水平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劳动的主观条件。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是该种商品的社会价值。
各个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共同构成该种商品的总量。
某种商品总量同其单个商品一样,包含着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一般情况下,某种商品的大多数由中等条件所生产,小部分由较好和较坏的条件所生产。
这时,该种商品总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由中等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较好和较坏条件下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的差别可以互相抵消。
这是商品生产上的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生产某种商品的单个产品及其总量实际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与商品生产有关的还有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满足社会现有需要应该投入的劳动时间,或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应分给该种商品生产的劳动量。
第二层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第一层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形成的商品价值实现的数量界限。
当社会生产按比例进行时,这种商品的生产与社会需求是一致的,第一种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第二种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致的,所以总商品的价值都能实现。
反之,当两者不一致时,即当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一致时,商品的市场价值就不会等于市场价格。
当一种商品的实际生产总量超过社会对该商品的总需求时,第一种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量超过第二种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量,花费在该商品上的部分劳动时间就不会被社会承认,因此该商品的部分价值就不会实现。
基本概念:1、事件:事件表示一项活动开始或结束的瞬间2、实活动:需要占用时间,消耗资源的活动3、虚活动:既不需要消耗时间也不需要消耗其他资源的活动称为虚活动4、关键路线:从起始节点到终止节点顺序地将所有事件时差为零的节点连接起来的路线5、确定型网络图:采用单一时间估计法作出的网络图6、随机型网络图:采用三点时间估计法作出的网络图7、路线:从网络图的起始节点出发,顺箭线方向经过一系列节点和箭线,到网络图的终止节点有若干条路,每一条路都称为一条路线8、总时差:活动总时差ST(i,j)是指在不影响整个工程工期,即不影响紧后活动的最迟必须开始时间的前提下,活动(i,j)的开始时间或完成时间可以前后松动的最大范围9、生产能力: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经过综合平衡后,能够产出一定种类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最大数量,或者是加工处理一定原材料的最大数量10、固定能力:指固定资产所表示的能力,是生产能力的上限11、可调整能力:指以劳动力数量和每天工作时间与班次所表示的能力,是可以在一定范围调整的12、代表产品:代表产品是结构与工艺具有代表性,而且产量与劳动量乘积最大的产品13、假定产品:假定产品是按各种具体产品工作量比重虚构的一种产品,实际上不存在14、净产值:企业在计划期内通过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扣除了部门间重复计算,即不包含转移产值,反映了真正由企业自身创造的生产成果,反映计划期内为社会提供的国民收入)15、商品产值:商品产值是企业在计划期内出产的可供销售的产品价值16、总产值:计划期内完成的以货币计算的生产活动总成果的数量(总产值= ①商品产值+ ②期末期初在制品结存量价值的差额+ ③订货者来料加工的材料价值)17、最终产品:最终产品是对企业来说最终完成,并具有独立需求特征的整机、部件或零件,它可以是直接用于消费的产成品,也可以是作为其他企业的部件或配件18、期量标准:是对加工对象(毛坯、零部件、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运动,所规定的时间和数量的标准19、在制品占用量定额:指在一定时间、地点和具体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保证生产连续均衡进行所必需的在制品数量标准20、批量:批量是指相同制品一次投入或产出的数量。
必要的氮损失名词解释氮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主要元素之一,但在自然界中,氮的形态和转化很复杂,会发生各种损失。
其中一部分损失是必要的,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对必要的氮损失进行名词解释。
1. 氮固定氮固定是指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氮化合物的过程。
这种过程既可以由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完成,也可以通过人工手段进行。
自然界中,一些微生物如根瘤菌、自由生活的氮固定菌和一些蓝藻都能进行氮固定。
人工氮固定主要是通过工业化的哈伯-博斯特过程进行。
氮固定是氮循环中的第一步,可以为植物提供足够的氮源,促进生长和发育。
2. 氨化氨化是将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的过程。
这种过程主要由微生物完成,包括硝化细菌和厌氧氨化细菌。
硝化细菌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而厌氧氨化细菌则将有机氮转化为氨氮。
氨化是氮循环中的第二步,将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为后续的氮转化提供了底层基础。
3. 氮损失氮损失是指氮循环中因各种原因而导致氮的流失或损失的过程。
这种过程是氮循环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也是必要的。
氮损失可以分为自然氮损失和人为氮损失两种。
自然氮损失包括挥发、淋失和沉积。
挥发是指氨氮在土壤中转化为气态氨,从而流失到大气中。
淋失是指硝酸盐在土壤中被水分冲刷,流失到地下水或河流中。
沉积是指大气中的氮化合物沉积到土壤表面,影响土壤的生态环境。
人为氮损失包括农业氮损失和城市氮损失。
农业氮损失主要是由于化肥的使用和畜禽粪便的排放而导致的。
城市氮损失主要是由于交通和工业排放而导致的。
4. 氮沉淀氮沉淀是指大气中的氮化合物沉积到土壤表面的过程。
这种过程既可以是自然沉淀,也可以是人为沉淀。
自然沉淀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氮化合物与水蒸气结合形成颗粒物,随降水沉淀到地面。
人为沉淀主要是由于工业和交通排放产生的氮氧化物和氨气等物质沉淀到土壤表面。
氮沉淀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可以为植物提供氮源,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综上所述,氮循环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过程,其中必要的氮损失是氮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充分性和必要性的名词解释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概念和术语,其中包括了一些名词解释。
这些名词解释对于理解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充分性和必要性就是两个常用的名词,它们在逻辑学、数学、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充分性和必要性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探讨。
一、充分性充分性用来描述一个条件或假设能够成立的足够充分的条件。
在逻辑学中,充分性描述了一个命题的必要条件,也就是当条件成立时,命题一定成立。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命题是“如果今天下雨,那么街上会湿”,那么下雨天是这个命题的充分条件,因为只要下雨,街上一定湿。
在数学中,充分性常常用于证明定理和推理过程。
当我们证明一个定理时,需要找到一个充分条件,当这个条件成立时,定理一定成立。
举个例子,假设有一个定理是“如果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那么它一定是三角形”,那么“内角和等于180度”就是该定理的充分条件,只要内角和等于180度,那么该多边形一定是三角形。
除此之外,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学科领域中,充分性也经常被用来描述现象和理论之间的联系。
当我们提出一个科学假设或理论时,需要找到足够的证据和实验证明该假设或理论的充分性。
只有当一个理论或假设能够解释所有的现象和实验结果,我们才能够认为该理论或假设是充分的。
二、必要性必要性用来描述一个条件或假设是一个命题发生的必要条件,也就是当命题成立时,该条件一定成立。
在逻辑学中,必要性描述了一个命题的条件,这个条件是使得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
举个例子,“如果今天下雨,街上会湿”这个命题中,街上湿是下雨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下雨,街上才会湿。
在数学中,必要性的概念也经常被使用。
当我们证明一个定理时,需要找到一个必要条件,使得当这个条件不成立时,定理一定不成立。
以三角形为例,如果一个多边形不是三角形,那么它的内角和一定不等于180度。
所以,“内角和等于180度”是三角形的必要条件。
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学科领域中,必要性用来描述一种现象或理论的必需条件。
心理学中需要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在心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概念和术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术语及其定义:1.心理学(Psychology):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它探讨个体和群体在各种情境下是如何思考、感觉、学习、记忆、决策和与他人互动的。
2.认知(Cognition):涉及思维、知觉、记忆、语言等心理过程的总称。
认知心理学关注个体如何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
3.行为(Behavior):个体在外部可观察的动作和反应,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4.情感(Emotion):生理激活和心理体验相结合的复杂状态,包括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表达。
5.人格(Personality):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方面的独特和相对一致的特征组合。
人格心理学关注个体的性格结构、发展和影响因素。
6.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关注群体动态、社会影响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7.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研究个体在生命周期内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关注婴儿、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在不同阶段的发展。
8.学习(Learning):通过经验和环境改变行为和认知的过程。
学习心理学关注条件反射、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等学习过程。
9.记忆(Memory):保存和检索信息的心理过程。
涉及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等不同类型的记忆。
10.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提升心理健康的过程。
11.心理测量(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度量和评估心理特征、能力、兴趣等的方法。
包括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
这仅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小部分术语和定义,心理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多个子领域和专业方向。
十二个必须的逻辑关系1. 因果关系,指一个事件或行为导致另一个事件或行为发生的关系。
例如,雨水导致道路湿滑。
2. 充分必要关系,指一个条件是发生某事的充分条件,同时也是必要条件。
例如,一个人是学生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他/她在学校注册并且参加了课程。
3. 对立关系,指两个概念或事物之间的相互排斥或矛盾的关系。
例如,黑与白、好与坏。
4. 整体与部分关系,指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例如,一辆汽车包括引擎、车轮、座位等部分。
5. 类比关系,指两个对象或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关系。
例如,心脏对于人体就像引擎对于汽车。
6. 包容关系,指一个概念包含另一个概念的关系。
例如,动物包含狗、猫、鸟等。
7. 程度关系,指两个事物之间的程度上的关系。
例如,热与冷、大与小。
8. 条件关系,指某种情况下,某种结果会发生的关系。
例如,如果下雨,那么地面就会潮湿。
9. 比较关系,指两个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
例如,A比B更大、更快。
10. 同一关系,指两个或多个概念指代同一对象的关系。
例如,太阳和日光是同一物体的不同表现。
11. 时间顺序关系,指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关系。
例如,早晨起床→吃早饭→上班。
12. 递进关系,指事物发展或变化的逐步推进关系。
例如,学习越多,知识就会越丰富。
以上是十二个必须的逻辑关系,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这些解释能够帮助你理解逻辑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必要性的名词解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使用"必要性"这个词,但是很少有人真正去思考它的含义和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必要性进行深入的名词解释。
1. 引言必要性是指一种事物或行为的存在或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或不可或缺的。
它反映了某种需求或条件,它是一种理性和合理的选择。
必要性以某种方式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行动。
它可以是个人的、社会的,也可以是全球范围内的。
2. 必要性对个人的影响在个人层面上,必要性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选择。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面临着各种选择和行动的抉择。
而必要性会帮助我们辨别哪些是真正重要和必要的事情。
例如,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必须优先处理那些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有重要影响的任务。
必要性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头绪,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我们的决策提供明智的指导。
3. 必要性对社会的影响除了对个人的影响之外,必要性也在社会层面上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其自身的需求和利益。
然而,社会中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必要性来协调和分配这些资源。
必要性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个体和社会的利益的平衡点,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例如,在教育领域,必要性指导着我们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平等和公正的机会,以便实现其潜能和发展。
4. 必要性对全球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加速发展,必要性在全球层面上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互相依存的世界中,全球问题需要全球性的解决方案。
例如,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挑战,必要性要求我们采取行动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
国际合作和协商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以应对这些全球性的问题。
5. 必要性的局限性和风险然而,必要性并不是绝对的。
有时我们会因为认为某件事情是必要的而忽略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们需要审视和评估必要性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同时,必要性的判断也受到个人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思考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以避免陷入过度依赖必要性的陷阱。
1.语法: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2.语法学:语法学是研究、描写、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
3.语法体系: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系统,即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统性。
另一个是指语法学体系,即语法学说的系统性。
4.语素: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5.词: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
6.短语: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
7.句子:句子是具有一个语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8.句法成分:句法成分是句法结构的组成成分。
9.句法结构:句法结构指由词逐层组装成的短语里或句子里的词类系列。
10.主语:主语是被陈述的对象。
11.谓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
12.动语:动语在前,表示动作行为,是支配、涉及后面的宾语的成分。
13.宾语:宾语表示人、物或事情,是动作所支配、所涉及的对象。
14.定语:定语是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
15.状语:状语是谓词(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
16.补语:补语是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后面的补充成分。
17.词类: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
18.名词: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和时地的名称。
19.动词: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
能愿动词(助动词):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观意愿的词叫能愿动词趋向动词:表示移动的趋向的词叫趋向动词20.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
21.区别词:区别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属性,有区分事物的分类作用的词。
22.数词:数词是表示数目或次序的词。
23.量词: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
24.副词:副词是常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的词。
(P17)25.代词:代词是有替代,指示作用的词。
26.拟声词:拟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
《资本论》第一、二卷名词解释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有的社会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第1卷第52页,以下同卷的只注页码)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马克思称之为不变资本;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从不变量不断转化为可变量,马克思称之为可变资本。
(243)3、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366)4、超额剩余价值:马克思把商品的个别价值和它的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称之为超额剩余价值。
(370)5、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有机构成:马克思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把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量而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把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称为资本的有机构成。
(707)6、资本积累和集中: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668)已经形成的各个资本的积聚,资本个体性的消灭,许多小资本转化为少数大资本,被马克思称之为资本集中。
(721—722)7、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固定在劳动资料上的一部分资本,其价值在流通中是逐步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的,在它执行职能的全部时间内,总有一部分固定在它里面,保持着自己的独立,马克思把它称之为固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预付的其他资本,包括预付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其价值流通与此相反,是一次性进行的,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马克思把它称之为流动资本。
(第2卷第177页,)8、社会资本及其运动:社会资本即总资本,各个单个资本只是它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单个的运动,是总资本运动的不可缺少的环节(435)它们的运动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而且正是在这种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必要元素的名词解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名词,而这些名词往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些名词可以被称为必要元素,因为它们在不同的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必要元素进行解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1. 创造力创造力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或团队能够产生新想法、新观点,并将其转化为实际创新的能力。
创造力可以用于艺术、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
它不仅是解决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也是培养个人想象力和批判思维的基础。
2. 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指个体或团队通过语言、文字、肢体语言等方式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
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合作和理解。
在职场中,沟通能力是与他人协调工作、解决冲突和取得共识的必要元素。
3. 领导力领导力是指一个人激发和引导他人达成既定目标的能力。
领导力不仅仅体现在管理层,它存在于各个层级和各个领域。
领导力涉及的技能包括鼓舞士气、赋予信任、制定有效的战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一个人从不同经验和知识中获取并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与传统的知识积累不同,学习能力注重的是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学习能力是一种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不断学习和自我反思,人们能够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要求。
5. 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指团队中的个体共同努力,协同完成既定目标的能力。
团队合作需要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相互尊重和积极互动。
一个成功的团队需要成员能够有效地分配任务、协调工作,并能够互相支持和补充。
6.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个人或组织能够产生独特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注重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跳脱出来,寻找新的角度和可能性。
创新思维包括观察力、批判性思维、冒险精神和逆向思维等多个方面。
这些名词的解释只是浅尝辄止,它们的定义和作用在不同的领域和背景下可能会有所不同。
然而,它们都具有关键的共同点–它们是任何一个个体或团队取得成功、实现目标的必要元素。
必要收益率的名词解释必要收益率(Required Rate of Return)是金融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用来衡量投资者对某项投资的预期收益率。
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往往会权衡风险与回报来进行投资决策,而必要收益率就是考虑了此风险的合理预期收益率。
一、必要收益率的定义必要收益率是指投资者对某项投资所要求的最低收益率,即投资者对投资所能承受的风险程度和预期回报的一种平衡。
二、必要收益率的计算必要收益率的计算通常包含两个主要因素:无风险利率和风险溢价。
无风险利率是指投资者假定在没有任何风险的情况下所能获得的收益率,通常可以使用政府债券的利率作为参考。
风险溢价则是指投资者要求的超过无风险利率的额外收益,以补偿其所承担的风险。
在计算必要收益率时,投资者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例如市场的整体情况、所投资资产的风险水平、预期的通胀率以及相关的经济和政治因素等。
这些因素会对必要收益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三、必要收益率的作用必要收益率在金融领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评估投资的合理性。
投资者可以将预期的收益与必要收益率进行比较,以判断该投资是否具有吸引力。
如果预期收益高于必要收益率,那么该投资可能值得考虑;相反,如果预期收益低于必要收益率,则投资者可能会选择放弃该投资。
其次,必要收益率还可以用于资本预算决策的分析。
在资本预算中,公司需要决定是否进行某项投资,通常会根据该投资的现金流量来计算投资回收期、净现值等指标。
而作为这些指标的基础,必要收益率的确定将直接影响到资本预算决策的结果。
此外,必要收益率还可以作为金融机构进行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的依据。
金融机构需要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来确定合适的必要收益率,以评估和定价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四、影响必要收益率的因素必要收益率的确定不仅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还可能受到投资者个人的风险厌恶程度、资金流动性需求、市场流动性等因素的影响。
其一是市场因素。
几个必要的名词解释:光圈,焦距,速度,景深,ISO2009-05-06 | 阅:转: | 分享第一节:图片质量与ISO第二节:快门第三节:光圈第四节:测光,曝光与曝光补偿第五节:焦距和焦距转换系数第六节:景深与光圈优先第七节:白平衡与RAW第一节,图片质量与ISOISO是一个曝光率极高的词,刚才我在超市买饼干的时候就看见包装袋上写:本公司已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这个ISO是国际标准组织的缩写,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
国际标准组织制定饼干管理标准,也制订胶卷的生产标准,所以货架上的胶卷有ISO100,200和400的几种,这就是感光速度不同的胶卷。
ISO感光度是CCD(或胶卷)对光线的敏感程度。
如果用ISO100的胶卷,相机2秒可以正确曝光的话,同样光线条件下用ISO200的胶卷只需要1秒即可,用ISO400则只要0.5秒。
在数码时代,数码相机的主菜单里都有ISO选择,100,200,400或者800,这和胶卷上的一样。
看机型不同,低的到ISO50,最高有到25600的,数字越大越敏感(感光度越高)。
午餐和爱情都流行快餐,什么事都要快点搞,按道理我们应该喜欢高感光度。
但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高ISO虽然速度快但图像颗粒粗,经不起精细放大出图。
以前我在商店里经常看到卖胶卷的说:去旅游?兄弟买400的吧,速度越快图片越好!这明显是忽悠消费者。
ISO200以上的胶卷(或数码相机设定高于ISO200)不可拍摄风光,一定要用相机的最低感光度才可得到精细的画面。
高ISO一般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用。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万不得已的时候很多,所以高ISO图片质量是数码相机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在弱光场合比如昏暗的室内,午夜的街头,ISO100时即使光圈开到最大,快门速度也需1/4秒甚至更慢才能正确曝光,这时不用三脚架是无法把相机端稳的,手一晃照片就糊;就算用三脚架,被摄者一转头照片同样会糊。
闪光灯可以救急,但闪灯会破坏现场气氛,人会脸色不自然,而且相机内的小闪光灯有效距离不会超过四米,稍远的人物和景物就无法照亮了。
更何况有些地方是不准使用闪光灯的,如博物馆剧院。
我们没有办法只有提高数码相机感光度到ISO800甚至1600。
同样是1000万像素的小数码DC和数码单反DSLR,如果都设臵在最低感光度来拍摄(例如ISO100或80),假设镜头的素质相同,它们所拍的图片分辨率是差不多的,图片质量也比较接近。
但如果ISO提高到400来拍摄,图片质量的差别就明显了,DSLR拍出来的图像依然干净,和ISO100时所拍差别不大,而DC的图片质量则下降明显,噪点很大,颜色失真,细节丢失。
如果继续提高到ISO800,小数码 DC的图片质量就只能用惨不忍睹四个字来形容了,而数码单反的图片质量虽有下降但依然可以接受。
如果进一步提高到ISO1600,大部分数码单反的图片质量也下降得厉害,但依然能满足10寸照片的放大需求,而此时小数码DC的图片质量之差,您需要一颗勇敢的心才敢看。
图2-1 数码相机CCD/CMOS感光芯片大小(与35mm胶片对比)(以下褐色文字略带技术术语,跳过不读并不影响全文完整性)为什么同是1000万像素数码相机,DC与DSLR在ISO400以上的图片质量差别如此之大?这主要是因为DC与DSLR的感光芯片大小(面积)不同。
CCD感光芯片实际上是一个光电转换器,它能把日光的照射转变为脉冲电子信号,把这些电子信号纪录下来就能生成照片。
1000万像素的CCD上面有1000万个有效像素点,要得到正确曝光的照片,每个像素点必须要给予一定的光照强度。
光圈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光照时间同为一秒钟(或者说曝光时间一秒/快门速度1S),面积大的CCD当然接受的阳光多,分配到每个像素点的光照充分,CCD就能正常工作,照片能够正确曝光(图片细节丰富,噪点少,颜色准确)。
小数码DC的CCD面积小,在光线昏暗时如果只给一秒曝光时间,接收光照总量就少,如果这个小数码DC也是1000万个像素点,分配给每个像素点的光照强度就不够了,微弱的光线只能产生微弱的电子信号,所以我们无法得到正确曝光的图片。
这时候DC的电子放大电路就开始工作,把微弱的电子信号放大来得到正确曝光的照片。
提高ISO数值实际上是个电子放大处理过程。
这个过程和扩音话筒是同样道理,说话声音小不要紧,音量开大点就行。
但扩音机的效用是有极限的,如果把音量开到最大,嘈杂的环境音以及咔咔的电流声也被一同放大,最后导致啥也听不清楚。
音响效果要好,首先说话者本人必须声音洪亮才行。
同样的,要图片的质量高,CCD也必须面积大,进光量大,数码相机的电子放大效用也是有极限的,因为漫射光产生的干扰和电路杂波也会被一同放大,虽然能正确曝光,但图片的质量很差(噪点多,细节丢失,颜色失真)。
如果以上叙述不好理解,我们来做个简单的算术题。
在一个明媚的早上,阳光打在我们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
此时我们假设光线全部是由粒子(光子)构成。
典型DSLR的CCD面积为24mmx15mm=360平方毫米,而一般DC的CCD为6mmx9mm=54平方毫米。
假设此时的光照强度为每平方毫米每秒100万个光子,小数码DC的54平方毫米CCD一秒钟总计能接收54X100万=5400万个光子,这个CCD是1000万像素的,所以每个像素每秒钟分配到5400/1000=5.4个光子。
同理,DSLR的CCD面积为360平方毫米,一秒钟接收光照总量就是360X100万=36,000万个光子,同样是1000万像素,每个像素上每秒能分配到36个光子。
假若每个像素点必需每秒接收36个光子才能正确曝光,DSLR此时不需要启动电子放大电路,而小数码DC必需启动电子放大将弱电子信号放大6.6倍才能让图片正确曝光(5.4X6.6=36),图片质量当然差了。
简单总结:在像素相等的情况下,CCD面积越大,高ISO的成像质量越好。
也就是说:在CCD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里面增加更多的像素反而会造成图像质量的下降。
所以现在的数码相机不应该在1000万像素以上再简单增加几百万像素,而应该在提高CCD质量上下功夫。
降低高感光度(高ISO)噪音水平以及增大曝光宽容度才是当务之急。
800万像素已经足够旅游摄影之需,我们在选择数码相机时就不该只看像素高低,而应该注意相机CCD的大小。
现在是2008年,解像度已经足够,该是重点关心图像质量的时候了。
第二节:快门在摄影术最初发明的那些年,拍张照片曝光时间一般都需要好几分钟,大部分照相机是不需要快门的,开始曝光的时候把镜头盖取下,然后看表,五分钟后盖上,照片完成。
后来,胶片的感光速度越来越快(ISO越来越高),曝光时间变为一分钟,几秒钟,1/10秒甚至几百分之一秒,这时候用手取镜头盖就不够快了。
我们需要一个能准确控制曝光时间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快门。
快门有机械快门,电子快门,以及电子机械联合快门等很多种类。
定义:快门就是相机里控制曝光时间的装臵。
这里顺便介绍一下安全快门速度。
在使用135相机拍摄的时候有一个手持相机拍摄的安全速度原则:安全速度是焦距的倒数,如果使用35mm镜头,快门速度不得低于1/35秒,使用200mm镜头时速度不得低于1/200秒,否则图片就可能糊了。
第三节:光圈上一章说过,所有相机都基于小孔成像原理:拿一个密封箱子,在任何一面钻个小圆孔,然后把有孔的这面对着窗外,窗外的景象比如一棵树什么的,就会在圆孔对面的箱内壁生成此树的倒影。
假如我们在内壁涂上感光材料(装上胶卷或CCD),这个有孔的箱子就是一台完整的照相机了。
这就是针孔相机。
既然一台照相机可以不需要镜头,为什么现在的相机前面不是一个小圆孔而是几块玻璃呢?而且这几块玻璃(镜头)还卖得那么贵!这是因为小孔要成像的话,孔必须很小,这也是针孔相机名称的来历。
如果孔开得和门一样大,这个孔就成不了像。
所以我们没有小门成像一说。
孔小进光量就小,所以玩针孔摄影非常锻炼人的耐心,一张照片曝光几分钟到几个小时都常见。
而且,由于光的衍射干扰,针孔相机拍的图片都不够清晰,如雾里看花一般。
没有人原意花几个小时去拍一张模模糊糊的照片,我们要想办法加大进光量。
有什么办法能够把这个小孔开大而又能生成清晰的图像呢?人们马上就想到了凸镜的聚光功能。
把玻璃凸镜装到大孔上,问题不就解决了?确实如此。
相机镜头就是这样诞生的。
今天数码相机的各种镜头都是几块凹凸镜的排列组合,然后外面用塑料或铁皮一包。
有了镜头,小孔成像的这个孔–也就是下文中的光圈–就不再是针孔了,它变成了洞。
洞变大了,进光量问题解决。
但有时候问题又来了:我们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大洞。
比如夏日沙滩上烈日当头,四处白花花一片,为了分清到底是人肉还是白沙,我们需要眯着眼睛仔细观察。
镜头是照相机的眼睛,这时候相机也需要眯起眼睛。
很显然,为了应付不同的光线强度,我们还需要给镜头装上能够调节这个洞的大小的装臵,以便在强光时缩小为针孔,弱光时开成大洞。
这个装臵就是光圈。
光圈英文名称为Aperture。
一组凹凸镜再加上光圈就诞生了完整的镜头。
定义:光圈就是镜头里调节进光孔大小的装臵。
常见的光圈值如下: F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F16, F22, F32, F44, F64。
每两挡相邻光圈值之间进光量相差一倍。
例如光圈从F4调整到F2.8,进光量便多一倍;从F2.8到F2又多一倍。
也许您已经看出来了,光圈值和光圈实际大小是相反的,进光量最大时光圈为F1,最小时为F64。
对135相机来说大多数镜头的最小光圈为F22。
图2-2:光圈值与光圈大小示意图既然光圈可大可小,那多大的时候镜头的成像质量最好?根据上图,最小光圈F22时光圈跟针孔差不多,数码相机成了针孔相机,前面说过针孔成像好不了;光圈最大的时候小孔又变成了大门,成像也差。
所以,根据中华民族传统的中庸之道,请牢记:重要结论:镜头在中等光圈的时候成像最好(图片最清晰)。
如果是135数码单反,中等光圈为F8或F11。
小数码DC要看具体机型,如果可选光圈值在F2.5到F8之间,中间的F4.6为最佳光圈。
假如光阴似水,镜头的光圈就是水龙头,它控制着水流(进光量)的大小。
对于镜头我们当然是希望它的光圈越大越好,这就如同家里的水龙头,虽然平时我们刷牙洗脸从不把它开最大,但万一有一天家中失火,我们会立即把龙头拧到最大,并且痛恨当初为什么没有装一个大点的水龙头。
一个镜头最大光圈时成像并不好,平时我们一般少用最大光圈;但在特殊弱光又不准使用三脚架的情况下,比如深夜的街头纪实抓拍,我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使用最大光圈,并且后悔当初为什么没买一支大光圈镜头。
但大光圈镜头的价钱很贵,重量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