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认识地球_
- 格式:ppt
- 大小:17.12 MB
- 文档页数:93
阳谷县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地理学科教案总课时:第6课时课题第一节认识地球(2)——纬线和纬度课型:新授课时: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日主备人:审核人:授课人: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仪的组成及作用。
2、通过观察地球仪,掌握纬线特点及纬度的划分,掌握南北半球和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依据。
3、记忆特殊纬线的名称及度数。
教学重点纬线特点及纬度的划分;南北半球和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依据;特殊纬线的名称及度数。
教学难点纬线的特点及纬度的划分教学方法和谐互助教学模式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主备内容二次备课一、互助探究环节一、教师导入:师出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图,师友互查:地球的真实形状、基本数据。
教师巡视抽查。
快乐猜谜语:“不是桔子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不要看它个子小,载着河山飞快跑。
”学生猜谜。
环节二、师友探究:阅读教材18,19页,探究下列问题:1、结合图2—7及课本18、19页,了解地球仪的作用及地轴、两极的定义。
2、读图2—8,说出纬线的定义,有何特点?3、读图2—9,明确南北半球的划分依据。
4、分析纬度的划分及表示方法。
5、明确高、中、低纬度是怎样划分的。
6、读图2—7识记特殊纬线的名称及度数。
师友自主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师友互助交流问题中知识点,教师巡视并有选择性地进行指导。
二、互助释疑环节一、师友释疑:观察地球仪,师友交流自学情况。
1、纬线的特点:形状圆形(南北两极点除外)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指示方向东西位置关系所有纬线相互平行2、纬度的变化规律:度数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度数向南递增的为南纬。
3 、特殊纬线环节二、教师释疑:出示纬线在不同角度下观察得到的图形:三、互助巩固环节一、教师梳理:教师引领师友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形成知识提纲。
环节二、师友巩固:请说出下列AB两点的纬度:四、互助提高环节一、师友检测:请说出图中数字代表的纬度区。
环节二、教师指导:五、总结提升环节一、师友总结:本节课我学到了哪些知识和学习方法?我最想对师傅(或学友)说的话是...... 环节二、教师提升:纬度的变化规律:度数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度数向南递增的为南纬。
2.1认识地球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个巨大的球体)1.“盖天说”天圆地方→“浑天说”:蛋壳包着蛋黄→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地球卫星图像2.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①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个球体)从西班牙出发,一路向西绕地球一圈,回到原地②从远处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③月食现象④登高望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⑤卫星图像(最科学.最直观)3.地球的真实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有多大1.平均半径:地心到地球表面各点距离的平均值。
2.口诀:地球是个扁球体,五点一亿表面积,六三七一是半径,若问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
3.小知识点:遁地太岁土行孙到达地心的距离是6371千米遁地穿过地心到地面的距离是12742千米三.地球仪(正球体,但地球不是正球体)1.定义P18 、作用P182.地轴: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轴,是地球的自转轴。
3.极点/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
4.地轴、经线和纬线都不是在地球上真实存在的,是人们为了方便研究地球做的假想的线。
5.小知识点:站在北极点上,找不到北,四周都是南。
站在南极点上,找不到南,四周都是北。
四.纬线(纬线=纬线圈)1.定义:在地球仪表面,与地轴垂直并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纬线圈。
2. 数量:无数条相对位置:所有纬线都平行(垂直地轴)特征形状:圆圈(除极点)(5点)长度:①赤道最长,平分南北半球(基多纪念碑)②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到两极为一点③并不是所有的纬线都不一样长,度数一样的纬线,长度相等方向:东西3.小明在地球一点一直向正东或者正西走能走回原点吗?可以五.纬度1.定义:人们为了区分各条纬线,分别为他们标定了度数。
2.起始线:①南北半球分界线0°纬线②南北纬的分界线赤道穿过基多(赤道)③最长的纬线圈(基多赤道纪念碑)④不属于南纬,也不属于北纬,不带符号⑤不属于南半球,也不属于北半球3.纬度范围:0°—— 90°(最大为90度)4.表示方式:45°N 读作北纬45度;45°S 读作南纬45度5.纬度的变化规律: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6.纬度带划分:(南北半球通用规律)0°—— 30°低纬度 30°—— 60°中纬度 60°—— 90°高纬度六.经线(经线≠经线圈)1.定义: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经线。
课题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赤道、纬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用对比分析法,精讲多练,用讨论、抢答的形式练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纬线的定义、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2、教学难点:南、北半球和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教学过程步骤科主任与科代表活动复备一、导入激情二、自主学习1复习提问:1、地球的真实形状是?2、地球有多大?用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表示。
科主任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
1、根据地球仪,找出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南极、北极。
2、阅读教材P16页和图2—7,掌握纬线的长度、数量、指示的方向。
3、掌握纬度的划分方法,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高、中、低纬度范围的划分标准。
根据自主学习目标,在科代表的带领下小组内讨论交流,如有本组无法解决的问题,由科代表或指派一个同学提出,可以请教外组和老师。
地球仪的摆放角度指导学生放正确。
首先,和学生一起找到赤道,提示学生赤道是一条特别的纬线,在地图上通常为实线,和赤道平行的线圈连同赤道都叫作纬线。
步骤科主任与科代表活动复备三、激情互动魅力精讲五、拓展应用1、什么是纬线?什么形状?有多少条?长度有什么特点?指示什么方向?2、纬度是如何划分的?南纬和北纬分别用哪个字母表示?中、低、高纬度范围分别是?3、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科主任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的结果,做精讲。
1、纬线和经线的特点,对比填表。
2、从赤道向北、向南,纬度是增大还是减小?3、举例判断某纬线,属于哪个纬度范围。
掌握南北纬的划分规律:越往北纬度度变大为北纬度,越往南纬度变大为南纬度。
掌握南北半球的划分标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学科年级授课时间课型备课者地理新课型教学内容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目标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大小,学会运用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从而达到对地球事物描述能力的培养。
2.了解地球仪,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级、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级圈等。
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
3.知道经纬网并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球仪,动手操作、演示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了解地球仪,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级、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级圈等。
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
2.知道经纬网并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形式教学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充分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入)人类在地球上生活,地球到底形状怎样,大小如何,人类是怎样对地球进行研究,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弄清楚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用投影仪显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内容要达到的目的。
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大小,学会运用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从而达到对地球事物描述能力的培养。
2.了解地球仪,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级、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级圈等。
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
3.知道经纬网并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球仪,动手操作、演示的能力。
二、出示本节内容要解决的问题:(第一课时)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有哪些说法?2.是哪位航海家证实了地球是圆的(即地圆说),是怎样证实的?3. 地球是怎样的形状?4.你知道地球有多大?教后修改5.什么是地球仪?6.什么是地轴?真正的地球有地轴吗?7. 什么是两极?南北极怎样区分?8. 什么叫赤道?它的作用如何?9.什么叫纬线,这种线有什么特点?10 .什么叫纬度,在地球仪上是怎样标识的?11 .低中高纬度是怎样划分的?请同学们围绕上面问题,认真研读教材第14—17页,思考并将答案写在课堂学习本上。
《认识地球》说课上杭县实验中学罗德尧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
下面本人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本单元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经纬网等四部分内容。
“地球的形状”这部分内容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古老的“盖天说”认为的“天圆地方”、“浑天说”认为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到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直至利用现代探测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问题的结论很简单,关键是让学生能领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通过图片以及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说明地球的大小。
“地球仪”部分通过文字和图像两方面来学习。
由于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很难看到地球的全貌,需要把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地球模型,由此引出地球仪,进而探讨地球仪上具有特定含义的点(两极)、线(地轴、赤道、纬线、经线)、面(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并且指出东西半球的界线不是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而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原因是避免把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隔在不同的半球上。
最后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制一个简易的地球仪。
“经纬网”部分,教材说明了经纬网的含义和作用,利用经纬网我们可以很方便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然后将经纬网从球面“转移”到平面,展示地球表面互相垂直的经线和纬线,使学生初步了解阅读经纬网地图的方法。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地球》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在整个地理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在军事、航海、航空和旅行等方面广泛运用,是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