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影像化传播_电视纪录片_故宫_中的_情景再现_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60.14 KB
- 文档页数:2
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评析要点。
以《故宫为例》
1、抓住主要的影像风格:影像品质很高。
大气流动流转构图讲究强化光影效
果。
镜头运动方式多样,除固定镜头外,大部分镜头都是运动的,比如摇镜头移
镜头摇臂镜头的使用。
让画面运动起
来。
2、整体来讲,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影像风
格就是集纪录和表现为一体,更多的是
侧重“表现”,是“表现的,再现的,不
是表面纪实的,是主观的,不是纯客观
的”。
偏重诗意的表达,借此复活已经消失的历史。
此类纪录片达到的效果又是真实的。
真实是所有类型的纪录片的共同追求。
3、叙述的方式:历史真实的陈述和“故事
化”的讲述穿插进行
4、解说词风格:散文化文学化解说的语
调舒缓从容大气平和厚重神秘悠
远沧桑像一坛老酒
5、注意其中的细节(画面的细节声音的细
节故事的细节)有些细节就是一个小
故事。
6、结构
7、注意它的编辑组接规律“动接动静接
静”。
《故宫》更多的是运用的“动接动”。
全中特
8、抓住他的综合表现手段:三维动画镜头
的慢速处理。
情景再现人物扮演
9、叙述的调子:来自于解说的声音,编辑
的节奏,镜头本身的节奏。
《大明宫词》
2010年12月27日21:19分。
情境再现发展概述2005年播出的纪录片《故宫》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导演周兵开创了情境再现在纪录片中的新格局,以以往纪录片中小心翼翼的使用情境再现不同,整部纪录片借鉴了电影的拍摄模式、有了戏剧的情节,开始具有了故事化的倾向,更加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
自《故宫》之后,情境再现这种表现手法被大量的运用到纪录片当中,出现了《舌尖上的中国》、《圆明园》、《外滩佚事》等优秀的作品。
总结情境再现在纪录片中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阶段纪录片中情境再现的发展趋势,探索情境再现在纪录片中的使用。
1922年弗拉哈迪在《北方的纳努克》中第一次将情景再现运用到纪录片中,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情境再现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纪录片当中,纪录片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而情景再现作为纪录片的一種表现手法,其在纪录片中呈现出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的变化,根据纪录片中情境再现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把情境再现表现手法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文字和影像资料的运用。
文字影像资料是纪录片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情境表现手法,一般分为视频资料和文字资料,大都通过史书记载和实物的照片加旁白来表现。
这种情境再现表现手法是最为传统的,由于文字和影像资料都是客观真实存在的,对于增强纪录片的真实性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与搬演、扮演等方式相比更加易于拍摄和控制成本,所以被广泛的应用到纪录片当中,这种情境再现表现形式几乎出现在每一部纪录片当中。
第二个阶段是通过简单的搬演或特技来实现情境再现。
这一手法在历史题材类纪录片中出现的较多,由于无法还原历史,所以在一些纪录片当中可以看到导演用非常模糊的画面来表现某个历史事件。
在2005年播出的纪录片《故宫》中,这种搬演和扮演作为主要的叙事手段大范围的使用,但导演对于情境再现的使用非常谨慎,所以在有意无意间会创造间离效果提醒观众。
在纪录片《故宫》中,情境再现的场景要么以朦胧的画面呈现给观众,要么用大远景或是特写镜头,同时有些镜头还会写上“情景再现”,让观众用来区分。
大型记录片《故宫》——电视节目解析一、概述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联合拍摄的12 集大型纪录片《故宫》, 于2005 年10 月底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 受到了传媒界、文博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成为2005 年一个相当重要的媒介现象和文化现象。
四川国际电视节上,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荣获最佳长篇人文类纪录片、最佳摄影两项大奖,可谓实至名归。
《故宫》是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又一创新成果,不仅为电视荧屏增添了新的亮点,也为纪录片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创作启示。
二、<故宫>特色“ 主题事件化, 事件故事化, 故事人物化, 人物细节化, 细节画面化”。
《故宫》正是如此, 在影片建构的宏大叙事中, 王朝的兴衰、文明的沉浮通过精美的视听元素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诠释。
(一)、扎实的工作, 为纪录片主题奠定了历史和学术的基础和社会价值。
故宫500 年来发生的种种故事, 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讲得完的。
如何从浩如烟海的资料文献中, 选择出最精华的部分并用镜头表现出来? 如何保证拍摄的内容不存在历史性的硬伤? 又如何把这些资料打磨成最终与观众见面的解说词?在《故宫》中我们看到了答案。
《故宫》全面、系统、客观地展示了故宫的历史、今天与未来。
那美轮美奂、神秘沧桑的宫廷建筑和馆藏文物, 那很多不为人知、生动鲜活的人物命运和历史事件, 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厚的艺术文化历史和思想内涵, 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崭新感受。
在拍摄时, 摄制组专门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寻找了晚清从未公开的资料,通过这诸多的鲜为人知的资料,《故宫》才真正实现了纪录片纪录历史的社会价值。
(二)、强调叙事因素, 将故宫500 年历史贯穿在整个纪录片的叙述中。
《故宫》的故事性很浓郁。
三大殿和三宫是故宫的主体部分, 也是该片拍摄的重点, 但每一位导演更看重的是发生在故宫中的那些打动人心的故事。
在第一部分中就首次披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点, 以往都是不为大众所知的。
比如故宫的设计师是谁? 故宫到底经过多少年建成的? 在故宫重建当中, 所依照的图纸是什么? 在故宫的建造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些故事通过导演的手法与镜头语言演绎了出来。
历史文献纪录片《故宫》赏析第一篇:历史文献纪录片《故宫》赏析一、历史文献纪录片中的故事化叙述手法在我国,纪录片最早的形式是新闻纪录片,是新闻的一种样式,题材要有新闻性,要真实典型,注重宣传意义和教育意义。
随着纪录片创作的不断发展,故事化叙说手法不仅成了纪录片满足观众需求的一种方式,而且成为其内在发展趋势。
《故宫》总导演周兵在《总导演寄语》中对故事化有明确的要求:“要有具有悬念的好看的故事,还要包含对人物的命运、情感、性格的挖掘和展现。
对已知史实一定要有全新的发现,要善于在节目的叙事中发现和放大历史问题的疑点和争议点。
”当然,纪录片的戏剧性受制于真实性的要求,不能编造任何情节,所谓故事化叙述手法也只能在真实性要求的框架范围内,深入挖掘历史故事中蕴涵的戏剧性元素,然后以故事化的方式将它表现出来。
《故宫书画》这一集就很好地体现了历史文献纪录片对故事性元素的挖掘,其故事化叙述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挖掘历史事件背后未曾披露的情节和鲜为人知的故事。
许多历史事件背后,都隐含着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
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历史无法向社会展示其全部真相,观众对历史的理解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故宫书画》中,披露了大量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
比如康熙皇帝时期的汉族文臣高士奇,此人深得皇帝信任,但他在进献书画的时候居然冒着灭族的危险欺骗皇帝,把珍贵书画真迹留在自己的手中,用赝品孝敬皇帝。
这种异乎寻常的大胆行为被他本人所著的《江村消夏录》和《江村书画目》永远地留在历史上。
再比如观众可能都知道隋炀帝的残暴,但同样是这个残暴皇帝,酿成了一次中国书画史上的大劫难:一千三百多年前,隋炀帝沿运河下扬州,东都洛阳收藏的名贵书画随船而行,不料半途船只倾覆,珍贵书画大半落水。
《故宫书画》中披露的故事和细节不胜枚举,有《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的前因后果、乾隆皇帝鉴赏书画的笑谈、雍正皇帝喜好行乐图、明朝太监冯保和《清明上河图》、溥仪偷盗书画,等等。
纪录片“情景再现”的模糊化处理作者:赖丹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7期摘要:“情境再现”在纪录片创作中早已被运用,特别是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被广泛运用。
然而目前对“情景再现”的运用中,不乏为追求较强的可视性和趣味性而偏离纪录片真实性创作原则之作。
在众多历史题材纪录片中,《故宫》对“情境再现”的运用较为严谨,充分运用纪录片的模糊化处理方法使该片在符合历史真实的情况下又不失艺术趣味。
关键词:纪录片;情景再现;模糊化一、“情景再现”模糊化处理的方法“情景再现”作为纪录片的创作手法之一,已被纪录片创作者广泛运用。
纪录片“情景再现”应坚持宜虚不宜实的原则。
在《故宫》中,对历史人物的再现几乎都坚持这个原则,体现在对历史人物的模糊化处理上。
为了实现艺术上逼近真实,《故宫》对“情景再现”的运用进行了模糊化处理,用画面语言给观众提供一种“历史的可能性[1]”。
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曝光的处理对被摄主体进行曝光过度效果的处理。
第一集《肇建紫禁城》中朱棣和大臣们在朝堂上的镜头,加强了对高光部分的表现,使得画面亮的地方特别亮,失去了对被摄主体的正确还原。
第三集《礼仪天下》里,玄烨登基大典的筹备,一个官员从院子里往外向大门走来,处在亮部的官员及其周围景物曝光过度,暗部的大门曝光正常。
陪体作为历史遗迹得到正确再现,而被摄主体作为叙事因素通过曝光过度来模糊他们的形象,给观众留足对被摄主体的想象空间。
(二)景别的处理《故宫》善于通过对两极景别的运用,特写表现被摄主体的局部,而远景表现被摄对象的轮廓和线条,两者都不能完整展现被摄主体的具体面貌。
特写的运用。
特写本身就是对被摄主体局部的突出,无法展现被摄主体全貌。
片中多次出现手、脚等的特写。
第一集《肇建紫禁城》朱棣手的特写,看不到朱棣到底长什么样,身长多少等等。
只见局部,不见全貌,全貌留待观众去展开想象。
远景的运用。
远景中被摄人物占画面的很小一部分,只能看到被摄人物的轮廓和线条,而看不清细部。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郑州考点导演管理戏文笔试影片分析考题短片片名:口香糖(CHICLE)其它片名:GUM导演:JOSH HYDE主演:Javier Ramos,Alan Cuba,Quinn Schmalenburg片长:12分钟年份:2005年类型:剧情片国别:秘鲁语言:英语 / Quechua | Spanish制作机构:A LOFU题目:1:概述影片故事内容(500字以内)2:续写本片结局(1000字以内)纪录片《故宫》分析纪录片《故宫》第一集——肇建紫禁城大型纪录片《故宫》全面、客观,又细腻、生动的向我们展现了它的历史,那恢弘的建筑,不为人知的神秘往事,以及那珍贵的文化精髓,都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饕餮视觉盛宴。
本片为清晰,客观的将这伟大的奇迹展现给观众,在制作上独具特色。
高超的特效,完美的声画处理,精彩的镜头语言,最大程度的满足了观众的需求。
以第一集肇建紫禁城为例,以时间为线索,向我们讲述故宫的修葺过程。
紧闭的宫门缓缓打开,镜头慢慢向后拉,由细小的人物一直到俯拍故宫的全景,瞬时造就了一种大气磅礴的基调。
精彩的特效便是本片的独到之处之一。
片中多次出现电脑特技、三维动画等技术进行历史的还原,情景再现。
当历史还原到建文帝朱允文于燕王朱棣二人的“靖难之役”时,逼真的特效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水平,空旷的天地下一阵寂寥的箫声奏起,给人十分真实质感。
大量的推拉镜头、降格拍摄等塑造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对光线的控制上也把握的很好,天空中流动的浮云,表现出了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沧桑。
具有运动感,动静结合。
片中还善于制造悬念,伴随那个极具历史厚重感的声音,我们会思考,那大量的木材是如何运送到目的地的?那些沉重的石料又是怎样运输的?然后再运用特效将历史还原,俯拍的河流中飘满巨大的木材,仰拍众多的采石矿工,逆着阳光,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付出的艰辛。
不同角度对各种工匠的特写,突出了故宫建造工程的浩大与难度。
纪录片《故宫》分析第一篇:纪录片《故宫》分析纪录片《故宫》第一集——肇建紫禁城大型纪录片《故宫》全面、客观,又细腻、生动的向我们展现了它的历史,那恢弘的建筑,不为人知的神秘往事,以及那珍贵的文化精髓,都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饕餮视觉盛宴。
本片为清晰,客观的将这伟大的奇迹展现给观众,在制作上独具特色。
高超的特效,完美的声画处理,精彩的镜头语言,最大程度的满足了观众的需求。
以第一集肇建紫禁城为例,以时间为线索,向我们讲述故宫的修葺过程。
紧闭的宫门缓缓打开,镜头慢慢向后拉,由细小的人物一直到俯拍故宫的全景,瞬时造就了一种大气磅礴的基调。
精彩的特效便是本片的独到之处之一。
片中多次出现电脑特技、三维动画等技术进行历史的还原,情景再现。
当历史还原到建文帝朱允文于燕王朱棣二人的“靖难之役”时,逼真的特效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水平,空旷的天地下一阵寂寥的箫声奏起,给人十分真实质感。
大量的推拉镜头、降格拍摄等塑造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对光线的控制上也把握的很好,天空中流动的浮云,表现出了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沧桑。
具有运动感,动静结合。
片中还善于制造悬念,伴随那个极具历史厚重感的声音,我们会思考,那大量的木材是如何运送到目的地的?那些沉重的石料又是怎样运输的?然后再运用特效将历史还原,俯拍的河流中飘满巨大的木材,仰拍众多的采石矿工,逆着阳光,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付出的艰辛。
不同角度对各种工匠的特写,突出了故宫建造工程的浩大与难度。
正是因为这无数的人的自我奉献、牺牲精神,才有了我国建筑,文明史上的奇迹。
本片的声画结合也是相得益彰。
无论是恢宏大气的乐曲伴随着宏伟的宫殿,还是故宫修葺时急切的鼓点,抑或是制造悬念时那空灵飘渺的中国古典乐曲,无一不使得影片整体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那个极具表现力的解说词,也起到了灵魂般的作用。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在本集中将我国的文化特色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故宫,正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个缩影,片中将我国的绘画艺术也融入其中。
影评纪录片“情景再现”的模糊化处理——以《故宫》为例赖 丹 成都东软学院数字艺术系摘要:“情境再现”在纪录片创作中早已被运用,特别是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被广泛运用。
然而目前对“情景再现”的运用中,不乏为追求较强的可视性和趣味性而偏离纪录片真实性创作原则之作。
在众多历史题材纪录片中,《故宫》对“情境再现”的运用较为严谨,充分运用纪录片的模糊化处理方法使该片在符合历史真实的情况下又不失艺术趣味。
关键词:纪录片;情景再现;模糊化一、“情景再现”模糊化处理的方法“情景再现”作为纪录片的创作手法之一,已被纪录片创作者广泛运用。
纪录片“情景再现”应坚持宜虚不宜实的原则。
在《故宫》中,对历史人物的再现几乎都坚持这个原则,体现在对历史人物的模糊化处理上。
为了实现艺术上逼近真实,《故宫》对“情景再现”的运用进行了模糊化处理,用画面语言给观众提供一种“历史的可能性[1]”。
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曝光的处理对被摄主体进行曝光过度效果的处理。
第一集《肇建紫禁城》中朱棣和大臣们在朝堂上的镜头,加强了对高光部分的表现,使得画面亮的地方特别亮,失去了对被摄主体的正确还原。
第三集《礼仪天下》里,玄烨登基大典的筹备,一个官员从院子里往外向大门走来,处在亮部的官员及其周围景物曝光过度,暗部的大门曝光正常。
陪体作为历史遗迹得到正确再现,而被摄主体作为叙事因素通过曝光过度来模糊他们的形象,给观众留足对被摄主体的想象空间。
(二)景别的处理《故宫》善于通过对两极景别的运用,特写表现被摄主体的局部,而远景表现被摄对象的轮廓和线条,两者都不能完整展现被摄主体的具体面貌。
特写的运用。
特写本身就是对被摄主体局部的突出,无法展现被摄主体全貌。
片中多次出现手、脚等的特写。
第一集《肇建紫禁城》朱棣手的特写,看不到朱棣到底长什么样,身长多少等等。
只见局部,不见全貌,全貌留待观众去展开想象。
远景的运用。
远景中被摄人物占画面的很小一部分,只能看到被摄人物的轮廓和线条,而看不清细部。
由纪录片《故宫》中“情景再现”引发的思考作者:杨雪斌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8期摘要:2005年纪录片《故宫》作为我国纪录片的成功典范,在创作中大量运用了“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
本文以此现象为切入点,顺延着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发展道路,分析了这种手法出现的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原因。
在当下纪录片创作“再虚构”理念的背景下,由此及彼,得出纪录片创作手法多样性和本质唯一性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情景再现;创作理念;表现手法;《故宫》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125-01故宫,是悠久精致的中国古代文化最重要的物化代表,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禁忌的宫殿,吸引着来自中外无数好奇和敬仰的目光。
作为故宫博物院80周岁的礼物,纪录片《故宫》不仅向世人展示了故宫悠久的历史,瑰丽的收藏以及宏伟的建筑,而且在我国的纪录片创作方面也有了创新和有益的启发。
《故宫》以故事片的叙事手法将故宫五百多年的历史串联起来。
每一集中都有许多个历史小故事穿插其中,旁白不再像历史博物馆的解说员那样以普及知识的方式来介绍。
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大殿上端坐的皇帝,宫廷中碎步走过的太监宫女,寝宫中的嫔妃和太后都出现在画面里,几百年前的场景重新被搬演。
除此之外,《故宫》之中还运用了CG动画特效,多用在俯瞰故宫全貌和重现故宫的建造过程和典礼仪式。
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将故宫的藏画做了特效处理,画中的人物开始活动起来,令历史画面鲜活生动地呈现在眼前,同时又使观众感到新奇有趣。
那么,这种大量使用“情景再现”手法的片子是否还属于纪录片?过多的使用这种手法是否影响了纪录片的真实性?“情景再现”作为纪录片的一种创作技法,是指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用扮演或者搬演的方式,通过声音和画面的设计,来表现客观世界中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事情。
在客观事物已经消逝,而又想向观众表明历史真相的纪录片中,“情景再现”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浅析历史纪录片情景再现的运用通过整理的浅析历史纪录片情景再现的运用相关文档,渴望对大家有所扶植,感谢观看!浅析历史纪录片情景再现的运用摘要一部优秀的历史纪录片离不开情景再现的协作。
情景再现能够在历史纪录片中最大程度还原历史事务,使当中的故事和人物更加困难化,而不是趋向于文献中的片面性、使人物更加的立体饱满。
所以历史纪录片中大量的应用到了情景再现。
本文将从情景再现的定义及发展、情景再现的作用、情景再现运用的适当性三个方面来分析。
有助于加深对情景再现的叙事手法深层理解,更好地运用这种叙事手法,使它发挥出独有的魅力。
为今后从事相关探讨或创作的人员供应一个理论性的参考,从而更好地为历史纪录片创作服务。
关键词:历史纪录片;情景再现;情景再现运用ABSTRACT A good historical documentary cannot leave the scene representation.Scene reappearance to maximum reduction of historical events in the historical documentary, make the story and characters of more complicated, rather than a single tendency in the present, make a person more three-dimensional full.So a large number of applications of historical documentary into the scene.Thisarticle from the defi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ituation representation, scene representation, scene of the action of three aspects to analyze.Helps to deepen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situation representation methods, better use of this technique, make it play a unique charm.Personnel engaged in research or creation for the future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to better serve historical documentary production. Keywords:Documentary of history;Scene reappearance;Reconstruction of scene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 绪论…………………………………………………………………………………………1 一、历史纪录片中的情景再现………………………………………………………………1 (一)情景再现的概念…………………………………………………………………1 (二)历史纪录片情景再现的发展……………………………………………………2 二、历史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作用…………………………………………………………4 (一)弥补史料的不足,连接情节……………………………………………………4 (二)提高可看性和观赏性……………………………………………………………6 (三)恰当表现人的情感………………………………………………………………6 三、历史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恰当运用……………………………………………………7 (一)不能偏离纪录片的真实性………………………………………………………7 (二)躲避开虚构,着重于事实…………………………………………………10 (三)必要的应有解说词或字幕提示………………………………………………10 结论………………………………………………………………………………………11 参考文献……………………………………………………………………………………12 后记………………………………………………………………………………………14 绪论近几年,随着古装电视剧的热播,在找寻历史的原型下,使得历史纪录片的关注度直线上升。
赏析故宫纪录片的类型和选题选题内容影片第一部分《肇建紫禁城》从建宫起因开始,到故宫建成,仅仅50分钟。
从信息捕捞到叙事技巧,从画面拍摄到特技动画使用,从解说词写作到时空跳跃古今关联,大气恢弘,大事件背景下个体生命如流星般炫目,将观众推至600年前的那个现场,面对一幅历史与艺术共舞、宏愿与群星闪耀的画卷。
在有气场的风景中,在日起日落的城墙光影中,感受时光交替,与文物对视,其实是在与明清历史里的统治者心灵靠近。
通过影像传递,观众从视觉呈现中,慢慢走入了历史时光长廊。
影片的开头非常过瘾,一个镜头点题,是想象力与手段最匹配最契合的影像呈现。
在铿锵的鼓点声中,橙黑色的旧影片,镜头由皇权象征的宝座拉出,从宫殿里退至宫外,从仁和殿牌匾移下,导游引导游客进入宫殿,画面继续运动,故宫矗立立在完全对称的中轴线上,淡出片名。
是谁创造了历史?随着浑厚的解说开始:“是谁创造了历史?又是谁在历史中创造了伟大的文明?”画面依次往下进行,硕大的月亮伴随着繁星点点,一颗流星划过,穿过云层进入地球,再到中华大地,镜头中不断变化出从春秋战国时开始北京城的地理位置,然后汉、唐、宋、元、明、清朝代更迭中北京城的历史变迁。
当镜头穿越北京街道跨过正阳门时,一个21世纪新的故宫亮相在观众面前,车水马龙,人间繁景。
当镜头直线穿越门洞时又把观众带入了600多年前的明代。
这是一组用3D技术合成的完全鸟瞰镜头,编导想通过这组镜头表达“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的观点。
《故宫》给了人们巨大的想象空间,故宫经历过24位皇帝和众多嫔妃皇子的悲喜人生,上演过中国历史上许多精彩故事。
导演用讲故事的方法,将建造故宫的细节放大,颇似黄仁字《万历十五年》的写作方法,有大事件中的个体人物的细致经历。
观众喜欢听故事,喜欢听有趣生动的讲述,而不是肤浅生硬的介绍;喜欢听现象背后的深人揭示,而不仅满足于表面的展示。
历史书籍对于历史事件的描述,仍然要仰赖文字叙述,叙述方能展现历史事件的连贯性、完整性。
谈谈电视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试讲人:周合强西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电视编导方向)各位尊敬的老师:大家上(下)午好!开始试讲之前,我首先想各位提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当我们在面对电视纪录片特别是历史题材的电视纪录片时,当我们已经习惯于口述历史时,能不能“让画面说话”?好,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讲一下电视纪录片创作“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这个问题。
电视从业者和研究者们都知道,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尽管从数量上看逐年递增,但有个性、高水准的纪录片并不多见。
创作题材雷同、主体模糊、有明确;记录手法大同小异的情况也普遍存在。
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虽时有获奖,但题材狭窄,主要局限在人文类、环境与自然类,不少种类在国际大奖中尚处于缺席状态。
【例一:2000年10月底举行的“北京国际科教纪录片展评研讨会”聚集了近200部来自各国的科学纪录片,但没有一部中国纪录片。
例二:2001年第14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中国纪录片处于“缺席”的尴尬境地。
电影节主席阿里说,作为一个大规模的电影节,中国是被“漏掉了”的一块。
】为了满足国内电视纪录片播放需求,不少电视台根据市场需求转而购进国外优秀纪录片。
全国纪录片无论从创作还是从市场看,都处于不容乐观的状态。
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持续发展,这是纪录片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进入21世纪,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一些原本无法进入纪录片创作的影像创作手法,也随着视觉传播的日益繁荣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这其中,情景再现就是当下最时兴,也是争议最大的手法之一。
特别是在一些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人为导演的、再现过去某一事件某一过程和细节的“情景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