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把脉精要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把脉原理知识点总结图把脉原理是一种古老的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反映了人体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脉搏,中医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本文将系统总结把脉原理的知识点,包括把脉的方法、脉象的判断和脉搏的特点等内容。
一、把脉的方法1. 位置:把脉通常是在患者的两只手腕处进行,包括尺、联、中三脉。
2. 姿势:患者应保持平静的状态,双手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尽量松弛肌肉,不要有过分的紧张状态。
3. 把脉手法:中医把脉的手法包括三种基本手法,即一指禅、三指禅和对禅。
医师在诊断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用合适的手法。
在医学院中学习中医的人可以选择一门中医诊断学科。
二、脉象的判断1. 脉象的分类:中医把脉包括脉息、脉数、脉缓、脉洪、脉细、脉粗、脉滑、脉涩、脉弦、脉弱等多种类型。
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病情和体质。
2. 脉象的意义:脉象的判断不仅仅是对患者病情的一个反映,更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一个认知。
医师通过把脉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情况,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三、脉搏的特点1. 有节律性:正常人的脉搏应该有规律的跳动。
2. 有力度:脉搏的有力度可以反映体质的强弱。
3. 有速度:脉搏的快慢也可以反映体质的变化。
四、把脉的作用把脉是中医诊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为医师提供重要信息,帮助医师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在中医治疗中,把脉是决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医生通过把脉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把脉也可以对患者进行预防保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把脉原理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仔细的把脉,医生可以获取大量有关患者的信息,进而制定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对把脉原理的认知有所帮助,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对中医的传统诊疗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把脉原理
中医把脉原理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摸、观察和推断,从而得出有关身体状况的信息。
中医把脉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脉搏的节律和强度:中医把脉时要注意观察脉搏的节律和强度。
脉搏的节律可以反映心脏的功能状态,如是否有心律不齐等;脉搏的强度可以反映气血的充盈程度,如虚弱或过强等。
2. 脉搏的频率:中医认为,脉搏的频率可以反映人体的阴阳盛衰情况。
比如,脉搏偏快表示阳气上升,脉搏偏慢表示阳气下降。
3. 脉搏的形态:中医把脉时还要观察脉搏的形态,如脉搏的宽窄、深浅等。
脉搏的形态可以反映人体脏腑的功能状态,如肝脉偏弦表示肝气郁结,脾脉偏滑表示脾气虚弱等。
4. 脉搏的变化:中医把脉时要注意观察脉搏的变化情况,比如脉搏的变快或变慢、变强或变弱等。
这些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疾病的发展和变化趋势。
总之,中医把脉原理是通过触摸、观察和推断脉搏的节律、强度、频率、形态和变化,来判断人体的阴阳盛衰情况,进而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这一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大家好,中医学的脉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自己能把脉相对比较准确,并且能把这些最基本的脉的感觉说出来,那网上不得已需要看病,效果就能更好的。
有空时大家多把自己的脉了,根据louwaishui整理的文字以及附录上的视频和图片,把自己的脉的基本情况把出来。
一,把脉方法:如图所示,这样把脉,先轻轻放上去,体会脉的感觉,逐渐加重力度体会脉的感觉,再加重,不断加重,到重到不能再重,再逐渐减轻力度,感受脉的感觉,再减轻,直到完全轻取的状态。
如此重复循环感受脉的感觉。
具体参看视频和图片。
视频来自:优酷二,把脉的要点:一)整体感觉:1,整体脉势:好比看山的高低起伏,要把清脉的势头是无名指那里向食指那里向上跃呢?还是由食指那里向无名指那里沉陷不能起来呢?或者就是正常的势头,没有过分的上跃或下陷。
2,整个脉失根:也就是轻按脉大而疯狂,重按脉则反摸不到或飘渺,则是整体失去根本,一定也要引起注意。
3,荣枯:荣脉象原始森林,象春天的百花充满生机;枯脉象冬天的茅草,毫无生机而枯萎。
4,脉有力,无力:以手逐渐加重按脉,重取有力为实,重取无力为虚;整体脉的感觉有力而有神为实,整体脉的感觉无力偏软为虚。
脉的有力无力第一重要!此为虚实两大纲,此处一错,那全错。
二)具体感觉:1,浮脉:轻取有脉,随手按脉力度的加重,脉的跳动逐渐减少到消失,彻底重按则没有了;但随手按脉的力度由重到轻的过程,脉也逐渐撞到手上,恢复了力度。
沉脉:轻取无脉,要加重力度逐渐才能摸到。
沉的严重的,要逐渐重取到筋骨才能摸到。
2,迟脉:一呼一吸之间,脉的跳动低于四次为迟,如果是一呼一吸之间跳动有2次到3次,那就是典型的迟脉了。
数脉:一呼一吸之间,脉的跳动高于五次为数,如果一呼一吸之间跳动有6次到9次,那就是典型的数脉了。
注意调匀自己的呼吸,正常自然呼吸,才能准确判断。
一呼一吸之间,脉的条跳动在4到5次之间一般就是正常的跳动。
3,粗大:某个或某几个手指下的脉象特粗大,或者整体脉象偏粗大;细小:某个或某几个手指下的脉象偏细少,或者整体脉象偏细小。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哎呀,小伙伴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神奇的话题——中医把脉。
你们知道吗?中医把脉可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能帮助我们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那么,如何学好中医把脉呢?这里就有一个简单易懂的口诀,叫做“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跟着我一起来学习吧!1. 1.1 观察手腕:我们要观察对方的手腕,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哦!要用两只手分别握住对方的手腕,然后轻轻地摆动一下,这样对方就会自然地伸出手臂。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仔细观察对方的手腕了。
手腕上有三条主要的血管,分别是掌侧动脉、尺动脉和桡动脉。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三条血管的搏动情况,来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1.2 1.2 轻触皮肤:接下来,我们要用食指和中指轻轻地触碰对方的手指关节处的皮肤。
这里的皮肤是人体最薄的地方,也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
通过轻触皮肤,我们可以感受到对方的血液流动情况,从而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1.3 1.3 比较搏动:当我们轻触对方的皮肤时,可以观察到对方的掌侧动脉、尺动脉和桡动脉的搏动情况。
一般来说,健康的人的这三条血管的搏动应该是均匀、稳定、有力的。
如果搏动过快、过慢或者无力,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健康问题。
1.4 1.4 感受心律:除了观察血管的搏动情况,我们还可以尝试感受对方的心律。
方法很简单,就是用食指和中指轻轻地按在对方的手腕上,然后慢慢地数数对方的心跳次数。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正常心率是60-100次/分钟。
如果心率过快或过慢,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心脏问题。
1.5 1.5 注意呼吸:在把脉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观察对方的呼吸情况。
健康的人的呼吸应该是平稳、有规律的。
如果呼吸急促、浅表或者有喘息声,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呼吸系统问题。
2. 2.1 询问病史:在把脉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向对方询问一些关于病史的问题。
比如说,最近有没有感冒发烧?有没有失眠、头痛等症状?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中医把脉是阳气的运行和五行变化在脉络中的反映,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
掌握把脉的技巧与方法,对于中医学习者来说十分必要。
掌握了以下这些把脉口诀,就能更快更准确地诊断疾病了。
一、参阳非阳把哪脉,手上阳脉下阴脉。
这句话告诉我们把脉时要先辨别是阳脉还是阴脉。
阳脉有手阳明、手太阳、足阳明、足太阳四经;阴脉有手厥阴、手少阴、手心主、足少阴、足厥阴、足太阴三阴三阳六经,只有辨别清楚了阴阳,才能继续辨别其它。
二、左右比较脉同异,缓急来微调查之。
把脉时,一定要始终贯彻左右比较的原则,不同体现出来的不同感觉,提醒我们注意疾病的缓急、病位以及寒热等不同情况,能够帮助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三、盯上道下四脉把,归根经常要细察。
把诊是要抓住四个关键部位,即足厥阴、手少阴、手阳明、足太阳,通过把诊掌握疾病的中心和局部,就可以明确真相,进一步推断出疾病的病因和后果。
四、远中近三类脉,远为风木最难准。
远端、中部和近端三类脉,其中最难以准确诊断的就是远端的脉象,需要观察患者平常所处的气氛,面色,以及一些生活细节,以达到更准确的把诊结果。
五、总之脉来问病,四见缓急状况是。
把脉还不能局限于阳,阴,比较,关键部位和难以诊断的地方,而更复杂的病态应该视为风险项,因为它可能会引发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全面地收集症状信息,搜寻病灶,综合分析,才能准确解读疾病的病因和病情。
综上所述,掌握把脉口诀是中医诊断的基础之一,但把脉并不是单一的技能,而是一个复杂的诊断过程。
中医领域丰富的把诊技巧,只有通过不断练习和精通才能准确把握,从而确诊疾病,并正确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把脉知识点总结
一、把脉的基本方法和常用脉象
1. 把脉的方法
(1)取脉的位置:中医把脉主要取脉位包括两脉三关十二经主脉等等,最常用的是两脉(尺、搏动动脉)、三关(尺、关、尚)和十二经脉。
(2)取脉的方法:中医取脉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取脉、间接取脉、双手并用取脉等方法。
2. 常用脉象
(1)脉象的分类:中医脉象分为浮脉、沉脉、缓脉、数脉、结脉、滑脉、长脉、短脉等
多种类型。
(2)脉象的诊断:通过观察脉象的频率、强度、和谐度、均匀度等来诊断疾病的性质、
部位和进展趋势。
如脉浮为表、脉沉为里等。
二、把脉的注意事项
1. 环境要安静:把脉时要求患者保持安静,避免干扰。
2. 时间要充分:把脉时应该足够时间,才能观察脉搏的形态和变化。
3. 力度要均匀:取脉时用力度要轻缓均匀,避免引起患者的不适。
4. 饮食要控制:把脉之前患者应该避免饮食刺激,如饮酒、饮浓茶等。
三、把脉的临床应用
1. 疾病辨证:把脉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脉象来辨别疾病的性质和归类。
2. 病情判断:把脉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3. 药物选择:把脉可以根据脉象的不同来选择对应的药物,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 观察疗效:治疗后通过把脉可以观察病情的变化,判断治疗效果。
以上就是中医把脉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然,把脉是一门高深的医
学技术,需要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系统的中医知识来进行准确诊断。
希望大家能够多加
练习,掌握把脉的技术,为患者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一部分—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把脉口诀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这个表竖着去记,横着去用;春季脉稍弦,夏季脉稍洪,长夏脉稍缓,秋季脉稍浮,冬季脉稍沉;你说的那个口诀我不知道,把这个五行归类表给你截过去,希望对你有用;正常的脉象是什么,一个正常人一呼一吸4至,和缓均匀,即为有神,为常脉,其余即为病脉,当然也要考虑特殊人群,如老人脉略弦,小孩脉数,胖瘦,春夏秋冬,相信书里也不泛记载;知道了常脉,下一步就是要知道4种脉象,即浮,沉,迟,数,浮脉轻轻搭手既得,沉脉需重按方得,小于4至的为迟脉,大于4次的为数脉,浮脉在人体主什么病呢,多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数脉主热,也有例外的,如浮脉,如果阴分虚极,阳亢于外,也现浮脉,且多浮而有力,多属重病;下一步,需要回到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 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再说就是生男生女的问题,书上说左手脉疾为男,反之为女,老师也这么讲的,我的经验是在40天左右时很准几乎不差,过了4,5个月准确率就不那么高了,也就6,7成准吧,也许还要提高水平,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着名的;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1 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 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辨证要点,其实就是:1 能量的多少足不足;2 能量的方向升或降;和万病至简论所论六经实质是一致的上为总论以下分论之————分者分部以论:左手侯阴血右手侯阳气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右手侯能量的制造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心运血肝藏血血之精华入肾阴右手寸肺关脾肾肾阳肺运气脾生气肾之阳化精为气男为阳气盛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女为阴血盛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此为男女之常脉有妇女右脉强于左脉当作何论服药前当辨证为用阳过度不能收敛寸尺多浮服药后当辨证为阳气得助加快运化中寸尺多沉同时可见两手关脉最强右关为脾胃主能量吸收加强脾主运化左关为肝脉主能量收藏加强肝主藏血前提很重要是否服药同样的证辨证意义完全不同阳之要在于能降寸脉位于上表阳位当以收敛沉降为顺中取可得阳之要在于能敛尺脉位于下里阴位当以收敛固密为顺重取可得阳之要在于能运关脉位于中中中位当以鼓荡滑畅为顺轻取可得简言之两头小中间大——现代社会最佳之财富能量结构谓之:橄榄形辨证运用——————首辨能量足不足再辨能量是否收藏相火是否归位阳明降与否升降调与否能量足否脉管之大小有力无力而已不必详论相火者根于肾先发动于肝故相火不位者肝脉必弦多兼紧有力气攻之象相火归位兼能量充足者肝脉虽弦但有柔和节律之象犹将军之不怒自威但越用力下按反弹之力越盛犹太极高手表面柔和内里刚劲敌强我愈强用阳者寸脉必浮相火不位者寸脉亦浮阳气不敛上散故也如何区别短时用阳者说话运动用神等等短时静养休息寸脉即可归于收敛相火不位者长期阳散类于用阳短时静养寸脉亦不会收敛相火根于肾则相火不位者尺脉多偏浮肾水为母肝木为子子败家挥霍不够用就必须调用母亲的存款了若静坐后寸脉仍浮即为阳明不降相火不位即可推断:失眠多梦情绪焦躁眼干喉痒耳鸣——脉而知之寸脉浮同时尺脉亦浮相火不位即可确诊无疑尺脉浮为长期阳气外散的确凿证据左手尺脉肾阴无者绝经闭经断经轻者经量少右手尺脉肾阳无者阳痿性冷淡不孕流产痛经手足冰冷抑郁症失忆症肌无力尿频其余根据所属脏腑功能类推至简者不论脏腑但以阳虚诸证推断即可;第二部分中医把脉原理附图详细解秘中医把脉原理附图详细解秘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我号脉,因为我们都有学过中医,有关医者名誉我不能拒绝,老师教了我比较容易理解的方面;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中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 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MOD}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血、痰、饮、食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代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弦脉:举迎手按不转,弦长端直若丝弦,受病轻重如何认,指在弦上软硬看;滑脉: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妇女滑缓定是胎;动脉:动脉摇摇数在关,没头没尾豆形圈,动主惊悸心空虚,汗出发热阴阳参;促脉:数又止促脉乎,进必无生退可生,促脉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细推求;血、气、痰、食、饮停留一种治病由;第三部分十分钟让你学会中医的简单号脉法首先要说明的,是初时学习脉诊,必须将脉书读熟,王叔和的脉经,李濒湖的脉学;所谓脉书不厌百回读,而且不仅要熟读,还要烂读,烂,像吃的肉一样,必须烂,才不要嚼;这样,然后才可以谈切脉的道理;初学脉时,要仔仔细细的以呼吸定脉,后来纯熟了,就不必数呼吸,而且要闭住呼吸,再细心听脉;切不要虚应故事,以为诊脉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医生的手指要和病人的脉,呈现45度角;角度过大,脉过不去,角度过小,沉脉把不到;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以上是一点心得,希望为大家指点方向,请深资中医,老中医们不要把我批评的体完无肤;戏说脉诊告诉你一个秘密,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也许,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你的学习中医的生涯,成为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闲话少叙,书回正传: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东西,写出来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1、脉大小;主管察气;脉大气旺,脉小气虚;看,多简便呀2、脉快慢;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3、脉硬软;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太简便了吧4、脉浮沉;主管表里;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太直观了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好玩吧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当你学习实用脉诊学好之后,你再继续学习经典,学习李时珍的李频湖脉诀,王叔和的脉诀,大学教材中医诊断学难经等,到那时你就是一个诊脉高手,诊病断病如举手之劳,爽吧火证脉象:浮而洪数为虚火;沉而实大的为实火;洪数见寸脉为心火;见右寸为肺火;见左关为肝火;见右关为脾火;见两尺为肾经命门之火;男子两尺洪大必遗精,阴火盛也;脉弦细而数,按之益坚者,为少火气衰,而见肝肾真脉,水旺则其脉自平;惟虚痨见此,为冰雪阴凌之象,最为剧候,或反虚大数疾者,此食气之火,耗真阴,为虚阳飞越之兆,久病得此,百无一生;惟暴脱元气者,犹可峻补以敛固之,大抵火证之脉,但有虚火,按之必空,断无实大之理;然火郁中焦,恶寒战栗,亦有六脉匿小者,此火气郁伏灰烬,不得发光舒焰,反见寒胜之化矣;热结胃口,咳吐结痰,亦有寸口滑实者;热遗下焦,淋浊溺痛,多有尺内洪者,皆胃中湿浊上逆下渗之候;与火无预;火盛之脉,静取虽洪盛滑疾中按则软阔不坚;重按则豁然中空;寻之脉见指旁,举指涩涩然,如轻刀刮竹之状,方是无形之火象;若中宫有物阻碍,则关上屈曲而出;膈上有痰凝滞,则寸口屈曲而上,总谓之钩;如无阻碍,则无屈曲之象矣;若洪盛而中按重按益实,指下累累如寻贯珠薏苡子状者,皆有形之湿热,蕴积于经脉之中,非火证也; 以上举要而言,根据历代名家论火脉之形态,指法之考究,虚实火湿之反映;熟读深思,结合临床,久而久之,自然心领神会一隅三反,则岂止火脉之一途也;初习中医诊法,常感脉象繁多错杂,或粗分六部,临证难得精辨,或背诵二十八类,临证又恍惚其间,慨叹脉经言简而仲景意赅,究其原委,多不知平脉何如;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日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平脉者何平和之脉象矣;所谓一呼一吸脉来四至,不浮不沉,不迟不数,重按有根,来去有神;然无以为度;一曰类于滑脉,一曰类于缓脉,其实不妥;平脉者何平人之脉象矣;而平人之脉象皆有不同;无病之人,气血调畅,心神内守,必与四时相应;所谓春弦秋浮毛,冬沉石夏洪;春风生发,脉络充盈,营卫萌动,柔韧不足,故而略弦;夏暑炽热,阳气有余,涌动营气,澎湃脉络,故而略洪;秋日收敛,营气入潜,阳托于外,脉络毛躁,故而略浮;冬主收藏,营深卫浅,精气内蕴,百脉充盛,故而略沉;此皆平脉也;然应时之脉又有参差;何哉探询先贤论脉,皆以平旦为度,所谓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然今之病家常需旅途奔波,先动气血,又膜拜大医,诚惶诚恐,后乱方寸,何以论平脉;若辰巳取脉则多浮,日中之脉则略数,日暮之脉则略沉,夜半之脉则略缓,餐前则略细,餐后则略滑,皆平脉也;又,无病之人,幼盛暮衰,儿女有别,自然之理;幼者稚阴稚阳,轻取鼓动有余,重按根基不足,此亦平脉也;壮男风华正茂,百脉畅通,气血流利,阴平阳秘,必然多滑;妇人气血平和,经潮有度,营气有余,阴血旺盛,自然略缓;耄耋之年,虽营卫渐衰,然百脉皆通畅,或可偏弦,或可偏长;皆为平脉矣;劳力者多耗气,劳心者多耗血,虽未发病,然必见于脉,临证必予斟酌;再,人分华夏,地分南北,所谓南方脉象多软,北方脉象多实,东者偏濡,西者偏紧,皆平脉也;经曰平脉者,胃、神、根也;胃者,胃气也,后天之本矣;脉中胃气充盛,指下徐徐有力,满部应取,鼓动从容;浮取柔软,中取滑利,沉取不衰;神者,神气也,心神内守矣;脉中有神,指下三部有序,先尺后关,两寸分明,不哗不噪,如君踱步;轻取如常,重取三部相衔;根者,根本也,先天之本矣;脉中有根,指下重取不衰,尺脉充盈,有始有终,随指相应;尺部力取轻重,而胃神不坏;临证论脉,又当审察神色体态,酌以增减;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即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所以每次候脉时间以3~5分钟为宜;。
中医切脉方法、口诀以及图表切脉口诀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中医诊脉之初学者诊脉方法精要让你更快掌握诊脉的秘诀中医的脉诊在平常人看来往往是神秘的,又是那么的神奇,出发点多是象中医一摸某脉便知之生死,命之长短,怀胎之男女,知其之怀胎等等,比起那些现代仪器只是凭指下感觉便知之疾病,确实不得不让人信服,象金氏脉学那样,结合现代手段针对每个脉的血液流变,动力等原因加以解析揭示脉理,单从诊脉便能得知西医病症,诊十九万之众准确率高达70%,确实是脉诊与现代医学结合的典范,从另一角度亦说明脉诊确实是能诊断疾病的,并非是所谓的玄学,这只能是说明那些把中医脉诊连同中医看成玄学的人看问题只是表面化,根本就不能深入的客观的评价自己的祖国医学,是一种不学无术的表现.当然他们骂的也是有其合理理由,比如说现在的中医们都开西药了,都靠西医诊断了,图方便,俗话说得好"不进则退",对中医不深入,开的中药无任何效果,中医不断退步是世人逐步忘却中医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确实令人痛心啊.但是,真的是图方便的原因才让现在的学中医的学生们,行医的中医们不想深入的原因吗?我想真正的喜欢中医的人,都有一个梦想,能象扁鹊,张仲景等等先辈那样救死扶生,令人景仰.可是时代环境的变迁往往带来的改变也是巨大的,毕竟中医在民国时期被废除,到文革之后才又真正找回来,在很大程度上,断了很久再接回来是有很多难度的,因为以前中医都是学徒制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或者父传子的方式进行中医传承,断了就很难补上了,只有凭后世们重新开始研习摸索,难度之大,又无人点拨,这才造成了中医发展的困境.为了国人对中医能更深入的研究及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提高,这是本人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但也只能是从个人体会的角度去解析如何掌握中医的脉诊,不免有纰漏之处.还望各位对中医脉诊研究更深入的高人们多多指教.下面,我就在学习脉诊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初学中医,或者学完中医诊断还不明白怎么准确诊脉的人们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以便能更好的开展学习及工作.为了更好的掌握脉诊其中的科学道理,可参考金伟老师的《金氏脉学》一书,及赵绍琴老师的《文魁脉学》等关于诊脉的书籍.对于每个学习中医的学生来说,往往在学习脉诊时听教授讲脉象云里来雾里去一样,到课时讲完也不能掌握其诊脉的要领,到实习时也只是跟教授摸脉,教授说是什么脉就是什么脉,没能很好的体会出这个脉是怎么样的,教授也象课堂上讲的一样,又云来雾去了一趟,真是不得要决,想学又学不到,看来教授的水平太高了,只能意会了...我当年也就这样过来的,但经过潜心摸索之后回头一看,其实是教授没把脉讲得通俗一些,同时又缺乏诊脉模型造成的,这是学脉困难的初步出发点,意思是说古人描述的是诗歌式的,不够通俗,讲的都是一些你不能从生活的角度去理解的东西,这样又怎么理解得了呢?第二个,缺乏具体的摸脉体会,意会到了,没有模型去体会.这就是脉学之难点之所在了.所以我的初衷点就是把讲脉尽量讲得通俗一点,然后指导初学者们找到一些体会的方法,相信对初学脉诊的人来说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不过这也要求你有一定的基础才行,起码你得初步认识过中医的脉诊中有多少种脉,课本上描述的是怎么样的,这些基本的知识,才能理解我所说的.下面我就一个脉一个脉的进行讲述.首先,要理解脉是怎么构成的.脉,就是脉管,而脉诊是指摸动脉的脉管,那么摸它的什么呢?其实就是去体会这根动脉的脉管位置,形态,大小,强硬,及跳动的强弱,节律的均匀度这些方面,总结说来就是要根据脉的位,次,形,势.四方面去掌握,笼统说来一个是脉管,一个是脉的跳动,怎么说呢,位次形势四个方面中,位与形是脉管的角度,而次与势是脉动.可以说中医的二十七种常见脉中均是根据脉管与跳动两个角度去解释的,我将从这些角度去说明.位,指的是脉的位置,次,指跳动的次数,形,指脉管的形状大小,势,指的是跳动的力度.一) 浮脉,轻取即得,说的是用很少的力,轻轻的把手指放在表皮即可感到脉动,强调的是跳动在表皮很明显,到了中取和沉取时跳动不比轻取明显,力道轻取大些,中取时变小,这样基本可以确定为浮脉,相似脉有散脉,革脉,芤脉,这几个相似脉多出现在大出血,病情较重之时,不多见散脉,也是轻取即得,散乱无根,中取跳动不明显,沉取就没有了,称为无根,它的特征是表浅,跳动之时没有规律,时快时慢时力时无力,散乱是其特征,而浮脉则是脉的跳动明显有规律.革脉,象按鼓皮一样,轻取有,中取无,沉取又有,它与浮脉的区别在于脉管的形态上,革脉脉管较硬,跳动不是那么明显,就象是脉管没血时只摸到一条管的管壁一样,还有中取是没有脉动的,而浮脉却有,这种脉出现在大出血亡精之时,病重的人才能见到,不多见,而只是有小病的人是肯定不会有的,它的机理决定了它的特征.芤脉,也同革脉一样,同样的在轻取时有脉,中取无,沉取又有,区别在于,脉管不是象鼓皮那么硬,还有它的出现是在大出血之时,没有大出血是没有芤脉的,出现的时间很短,在大出血过程中出现,一般不易体会得到,病人都快死了,抢救才是关键.革脉芤脉是不常见的.二)沉脉,是在位置的改变的特征上体现的,轻取无脉,中取有点,沉取跳动最明显,在来回用力减力按压脉管时能体会得出来,跳动次数力道均无明显区分,相似脉有,牢脉与伏脉.牢脉,位置表现特征和沉脉没有区别,区别是它是一个复合脉,由沉,弦,实,大,长,统一出现才能论为牢脉,脉理是气血被困,机体反搏,有力道并强盛,象弦一样绷紧的特征,还有长的特征,即是寸与尺位的脉超过本位,而沉脉力道是不会这么强盛的,单纯以位置改变为主,而当你发现沉而有力时,要仔细摸它的脉管是否强硬,长度有无改变,大小有没有改变的特征,都具备沉,弦,实,大,长的特征时才能诊断为牢脉.临床不常见.伏脉,轻中取都没有,沉取也不是很明显,要按到骨头上才见到,但是依然有力,但持续时间不长在一到三个钟头内,用很大的力才能看到脉是它的特征,应该不难区分. 上次讲到了,脉诊的要素,位次形势四个方面,要更有清晰掌握的话是从脉管及脉动两个大方向去体会,把脉时,先认真体会脉管的大小,位置,及软硬方面,再体会脉动的次数,力道及节律方面.一前一后,这样有助于把握大方向,比较说来脉管的方面是很容易把握的,而脉动方面则要不断去积累观察,但只要方向不错,对诊脉来说还是有益的,单从脉管的位置讲,浮与沉及其相类脉就区别于其他的脉了,然后再从它们的脉动方面去区分,这样断脉就有方向,如浮脉与散脉与革脉与芤脉之间虽同见于表浅的位置,但其中的力道,节律,软硬去比较,还是能区分开来,结合它们出现的机理,散革芤三脉均出现在病情较重的状态下,平时是很难体会得到的,一般的病人皆不用考虑,还有沉脉类的牢与伏也同样是,一般说来牢脉的病人是很少的,当医生一辈子也难体会得到,那样的病人也是很少见的,伏脉还有一点,但同样亦很少,因此关键要掌握的还是其他常见的脉象,如弦脉,数脉,滑脉,涩脉等,这些临床多见,也往往要认真去区分才能区分开来.三)迟脉,不分轻中沉取,均可见到,病脉多见于寒证,正常人也可以见到,如休息时或者经常运动的人.要区分也很见简单,从次数来说,每分钟低于60次以下,结合有无恶寒怕冷等症状及跳动的力道进行病脉的判断,但只要它具备有从容和缓,柔和有力的常脉特征,亦不能当病脉论.要诊病得根据脉舌色证方面全面结合去分析.缓脉,同迟脉是一样的,但它在速度上稍快于迟脉,但又没能达到常脉那样一息4.5至,只是每分钟多于60次低于80次以下这个范围,它可以是正常脉象,但要结合病人的主诉及舌色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如果它具备了常脉的从容和缓,柔和有力的特征,它可论为常脉,当它确是病脉时,因它的机理表示由于湿邪侵犯气机受阻或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所导致,它的脉的特征应是偏于无力多一些,跳动的力道也会弱一些.缓脉也是一个判断疾病转归的标准,当病中脉由弦急,滑数,细弱等脉变成缓脉时则病渐愈,反之则病情转变加重,反而不好.病中诊到缓脉是好事,说明正气复来,做为一个医生,救治病人时应懂得脉象转变代表的意思,不然病人问你好了没有,你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也是衡量用药效果的标准,需要紧记.四)数脉,不分轻中重取,均可见到,主要体现点在于它的脉动方面,不在力道亦不是节律,就在跳动的次数上去区分,一分钟90次以上,而不是80次以上就为数脉,正常的人也有80~85次左右的,说明脉象只能是相对性的而不是绝对的,要认真对待,特别是小朋友们,他们的脉象在100次到120次仍然是正常的,个体差异,不能同一而论.但成年人和老年人高于90次以上,那就是病脉多些了.从点次数上就可明了.疾脉,同数脉一样表现在脉动次数上,但它比数脉跳得更快,一分钟达到140次以上可明显区分.动脉,它有数的一面,但它必须有力,无力之时不能成动,还有它的主要特征是脉小如豆,意思是脉的长度方面很短,比短脉还要短一些局限于关部较多一些,跳动在寸尺部往关部靠拢,在关部象一颗小豆子在那滑动滚动,按病人的同身寸去比,跳动范围在寸关尺三部仅一寸左右,这种脉象是非常少见的.促脉,急促是其同数脉的共同之处,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跳动中有歇止的情况,但歇止是没有特定规律的.很容易掌握.诊脉的难处在于辨脉,中医界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说法,大概来源于此,要知道分辨出这二十八种脉象是有一定的难度,但也不是没有方法分辨出来,反之经过讲解和自己推敲之后还是有技巧可寻的,不然古代的著名医家们怎么能把中医脉诊传承了几千年了呢?本人也是经过父辈们和学院教授和自己推敲之后方才有悟的,在记忆的基础上,和一些基本的分辨方法加上平时的诊脉训练,辨脉也会很简单,且有法可寻,比如说不知道正常脉象是什么样子的可以通过摸正常人的脉象去体会,这样碰到不同的脉象出现时心中便有了判断的基础,这种方法在<三指禅>里说得比较多,叫"以常达变".还有不认识洪脉是怎么样子的,那你可以去跑几圈后摸脉看看,那种汹涌澎湃的感觉,我想是很容易在这时体现出来的吧,这叫"以变度脉".不知弦脉是怎么样的吧,去找个老年人摸摸看,他的血管是不是比年轻人要硬一些,这是个体差异的区别,老年人的脉象多数都带有弦的,古人说十脉九弦,虽有些过多,但老年人因为血管老化变硬,弦脉是很正常的,这种方法就是"按法度揆"咯,还有一些是看病审脉的方法的,比如说那病人大失血,他的脉象不会出现实脉吧,这叫"据病审脉".这些方法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还有很多的方法就靠读者们去领会了,接着讲.五)虚脉,无力脉的总称,凡是以无力为主的脉都是属于虚脉的范围,它的特征是体现在无力上面,三部举按皆无力,按下去弹不起来,放轻压力也不见跳动的力度增加,在来回举按之间体会,力度弱且不变的就可以断为虚脉了.微脉,属于极虚的状态,多出现在病情危重之时,病人快虚脱了才会见到,它的特点是轻取没有中取象有又没有,跳了几下又不见,跳动又细又软,重按时又不见有了,普通的病人是见不到的,多不用去刻意观察.细脉,它的特征是脉管在跳动的时候感觉比正常的细了,象两三岁的小孩的脉一样,个体小他的脉管也小一些,在小孩或者一些瘦弱的成人可以是正常的,但也有前提,在细脉的基础上不失柔和有力,可以数一些但无口干口苦等病理表现,若有病理表现则应断为有病.细脉不代表不明显,即细到摸不清楚,那时可能已经成微脉了,细脉在手下的感觉还是明显的,只是感觉它小了一些罢了,要体会得到,就去摸小朋友的脉看看,再摸你自己的脉,什么是细脉就不难把握了.短脉,医书上说的是脉体在长度上首尾俱短,不及本位.意思是在寸尺两部脉的跳动往关部方向缩短了一些,精确来说是根据病人的同身寸,寸关尺三部脉跳动的范围在一寸九分左右,寸部短了一些尺部又短了一些,形成了寸关尺三部跳动范围不到一寸九分,在一寸五一寸六这样的范围.在临床上较少去专门体会,可以放在其他脉象的体会之后.濡脉,本应在浮脉的范围里讲,但它既有浮脉的特征又有细脉虚脉的特征,属于复合脉的一种,它的定义是浮细而软,在轻取时明显,中取时稍弱,重取又不明显了,以细软为主要特征,按取的力度较柔弱,主虚和湿,偏向正气不足和被阻之时出现.弱脉,同样是细软为主的特征,但部位与濡脉相反,濡脉是浮而细软,而弱脉是柔细而沉,一个在轻取时,一个在沉取时发现.代脉,正气衰微的时候多见,故它的脉象多是迟,但有规律的停跳一下,根据停跳很容易分辨出来,需要与结脉鉴别,代脉迟停有规律,结脉迟停无规律.促脉也有停跳,但它出现在数的基础之上.六)实脉,有力脉的统称,它的定义与虚脉刚好相反,虚脉是三部举按皆无力,它是三部举按皆有力,在轻取时感觉力道很足了,中取时力道仍不减还有增强的意思,到重取时力道仍然强盛,放轻压力时象要把你的手指弹上来一样,这就是它的特征,用不同的力度去感觉便可以获知.洪脉,它的特征是,指下脉管较大,跳动象海涛巨浪一样汹涌澎湃,还有跳起来的时候很有力道,但停下去的时候力道就减弱了许多,在热邪亢盛时出现,表示热邪将往里走,从卫分到了气分的,口渴明显,病情向伤阴的方向发展.这种脉象在跑步之后可以体会得出来,不能把握的时候可以去体验一下.滑脉,它的定义是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它的意思是说脉在尺部流向寸部时,手指的感觉是很流利的感觉,像有什么东西从指下滑过去一样,流速较快一些,故古人说滑有数意,没有数是滑不起来的,但又不能据此认为是数脉,数是它跳动的特征,而它还有指下感觉有一股东西从下面滑过去一样,感知时不应是在脉上下跳动之时去体会,而是在左右流动时体会,即顺着脉管血液流动的方向去体会,专门感觉血液流动的过程,按古人的意思是手下有珠子一样的东西流经手下而过.总的来说是有数之时才能见到滑动,如果在迟的时候见到多是痰阻脉道了. 涩脉,跟滑脉相反,血液在脉管中流动的时候,流过指下好象很难一样,从尺部到寸部流动花的时间甚至比迟脉还要久,而迟脉是有规律的,涩脉却没有规律,有快有慢的意思,力量大小快慢都不均匀,有迟的意思,它的力道多为无力,就象一头老弱的牛拉破车一样,过那山道有坑洼的地方,走一下停两三下,没有什么规律很不顺畅.弦脉,它的主要特征是端直以长,挺然指下.在寸关两部直挺明显,跳动多是寸关尺三部一起,象是整条脉管一起跳一样,象腕部的肌腱一样硬邦邦的,在脉不跳动的时候,指下还明显感觉有一条管子在那里,体现在脉管的形方面多一些.它的主病之多,很多病都可以见到,包括正常的老年人,他们的脉象多有弦的表现,古人用十脉九弦来表示它的常见性,所以临床上弦脉是最多见的.也说明,弦是有很多情况的,从微弦到弦急,病情是不同的.紧脉,它的定义是紧张有力,如转绳索.要理解它的话,要从它的主症去加以考虑,它的主症是寒症,脉理是正气被寒所包围,而正气未衰气血旺盛与寒邪搏斗而体现的一中脉象,正气已衰,脉跳无力之时是无法成为紧脉的,这就意味着正气想突破这个包围用尽全力,就形成里脉象急促势强的表现,而寒易使肌表收缩,脉管应该是缩小一些.还有它在过紧之时,因气血行于脉管,而有颤动的意思.总的来说就是,急促形小势盛,加有颤动的一种脉象,体会的技巧是指下跳动较急有点弦意,在脉管两侧体查时有弹动的感觉,这也是与弦脉的区别,弦脉体现在脉管硬的方面,而紧脉在跳动方面多一些.长脉,跟短脉相反,短脉是寸关尺三部跳动范围不足一寸九分,而长脉是超过一寸九分,在寸部到大鱼际处还能摸到明显的脉动,在尺部延后脉跳仍明显,临床上也不专门去体会,常人见长脉是长寿的意思,古人说的.结脉,它的特征是脉迟,和无规律的停跳一下,根据迟和停跳就能把握,需要侯五十动去体会.与代脉不同的是停止是没有规律的.到此二十八种脉都说完了,常见的脉就十多种,象浮濡沉弱,迟缓涩数滑,洪细紧弦,虚实这些脉是最多见的,从位次形势上去整体把握就不愁分不清了,如位置上分有:浮濡散革芤,沉牢伏弱.次数上分:迟缓涩结代,数促疾滑动.形上分:细洪长短紧弦微.势上分:虚实.既清晰又明朗,有助于初学者们整体把握.至此,望各位中医之士学好脉诊,真正去学好祖国医学的精华,为中医的传承尽一点绵薄之力.。
中医把脉精要
中医把脉精要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
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
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
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
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
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
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
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
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
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
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
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
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时医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
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不分三部。
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
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
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
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
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
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
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异常脉象。
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
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
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
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
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
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
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
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
细脉,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
是湿证与虚证之象。
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
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
弦脉,脉形端直,如按琴弦。
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
滑脉,
脉来流(滑)利,如盘走珠。
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
涩脉,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
虚脉,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
是虚证之象,主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
是实证之象,提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
促结代脉,即促脉、结脉、代脉,均为节律异常、有间歇的脉。
促脉为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促而有力者为阳热亢盛之证,促而无力者多为气虚将脱之象;结脉为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有阴盛、气结、寒痰、瘀血等多种主病;代脉为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间歇,间歇时间较长。
为脏气衰微或气滞血瘀之证。
脉象还有许多,以上是最主要的几种脉象。
中医临床治病,除了望、闻、问诊外,切脉也非常重要。
唐代名医孙思邈就说:“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辨证时,脉象常常起决定作用。
如最近治疗一位经常反复腹泻多年的老年患者,就诊时大便一日5 6次,水泻,大便臭味不甚,无脓血,不能进食任何含粗纤维的食品,每日只能吃少量稀饭或烂面条,否则腹泻次数更多。
察其舌淡红,苔薄白腻。
从以上症状看,似无热象。
但患者之脉甚数(每分钟124次,有冠心病史,经常心悸,胸闷等症状)。
辨证认为,患者病程很长,脾气已虚,但夹有火热之邪,火邪下迫大肠则腹泻,上扰心神则心悸。
故用补气的党参等配伍清热泻火的黄连(既能泻大肠火,也能清心火,一举两得)治疗,七剂后复诊,大便减为每日1 2次,心悸症状改善,心率也有所减慢。
当然,疾病的病因与病理变化是非常复杂的,因此临床上所见的病脉往往也很复杂,常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脉象并见,如脉浮数、沉迟、滑数、弦涩等。
还有脉证相符与不相符的问题,不相符时,就须决定是舍症从脉,还是舍脉从症等。
另外,
理论上谈脉诊不难,但实际操作中要确定是何脉、解释分析脉与病的关系等不是一日之功。
古人就说:“脉理精微,非言可尽,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不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细心体会,不用心去悟、去比较,是不可能真正把握脉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