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等专业院校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的审美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古典舞论文: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摘要:随着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的不断转型,中国当代舞蹈的生态在人文环境、艺术标准和社会审美感知等方面,均发生了不小的擅变。
处于中国舞蹈前沿领域的中国古典舞,走到今天也处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新审视自己、审慎考量自己未来走势的关键时刻。
在今天的中国古典舞领域中,思想空前的活跃,某些新的探索对固有的认识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
对此,本文从中国古典舞身韵入手,谈及审美与教学,以期为古典舞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古典舞身韵审美教学一、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概述中国古典舞,起源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融合了许多武术、中国古典舞戏曲中的动作和造型,特别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强调呼吸的配合,富有韵律感和造型感,独有的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的美感,令人陶醉。
古典舞主要包括身韵、身法和技巧,身韵是她的内涵,每个舞蹈的韵味不同,两个人跳同样动作,韵味都不同,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的她非常强调身心互融、形神兼备、内外统一的神韵。
身韵是古典舞的灵魂,神在中而形于外,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真正内涵。
二、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意蕴身韵是中国古典舞身法与韵律的总称,是舞者外部的技法范畴与表演的内涵的有机结合。
中国古典舞在不断的追求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发现身韵成为体现她精神和肢体所追寻的核心。
身韵中的一些基本符号,如提、沉、冲、靠、移等,都可以成为动作结构的研究对象。
身韵遵循的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开先合等运动规则,与平圆、立圆、八字圆的“三圆”路线规则,这些方面构成了身韵语言的内部结构,加上身韵“形、神、劲、律”的表现方式,使她具有了中国文化特色的舞蹈美学。
以舞蹈《大漠孤行》来说,它便是因为融入了“劲”这一元素而变得于以往其他作品大有区别,与以往相区别的是,《大漠孤行》的语言增加了刚性质感的表现,作品所营造出强弱、刚柔、力度、飘逸、灵动、稳重和突变等不同的效应,时而高山坠石、千里阵云、忽而春蚕吐丝、绵里藏针的舞蹈形象、形式之美,令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心得总结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心得总结:
总结一下教学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心得体会,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关键:
1. 注重基本功:中国古典舞注重舞者的身体素质和基本功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感觉和身体灵活性,同时重视舞姿的修正和细节的完善。
2. 强调舞蹈表达:中国古典舞注重表达情感和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舞蹈的内涵和情感表达,通过音乐和动作的结合,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体验和表达情感。
3. 推崇传统美学:中国古典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美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传统美学的传递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教授经典舞段和经典动作,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舞的独特魅力。
4. 结合现代元素:中国古典舞并不是停留在传统中,而是可以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现代元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古典舞,同时也能开拓学生的舞蹈思维。
5. 培养舞蹈素养:中国古典舞的学习不仅是学习动作的技巧,更是培养学生的舞蹈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舞台意识、舞蹈修养和专业态度。
通过参加演出和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舞台经验和展现自己的机会。
总之,教学中国古典舞“身韵”需要注重基本功、舞蹈表达、传统美学、现代元素的结合,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舞蹈素养。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方面,才能够更好地教授中国古典舞,使学生在舞蹈中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特征与课堂教学研究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舞蹈形式,它是以中国古代的文学、音乐、绘画、柔术等为基础的舞蹈演绎形式。
它的身韵审美特征在中国文化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扬。
在今天的舞蹈课堂教学中,怎样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审美特征是一个重要问题。
1.形体完美中国古典舞的舞者在舞蹈动作中需要注意身体的形态以及手、脚、头的位置,力求做到动作完美,使得观众能够看到动作的舒展、优美和整体协调。
在传统的中国舞蹈中,头重身轻的舞步表现出来前后平衡,下重上轻的动作则是腿部的稳定性展现,整个形态看上去轻盈而又有力。
2.气质高雅在中国古典舞中,舞者的气质也是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
高雅的气质需要体现在掌握舞台技巧的基础上,体现在舞蹈情感上的真实、开阔和信任等多方面。
舞者需要通过不同的动作和表情来呈现舞蹈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让观众感受到中国古典舞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3.视觉艺术特征中国古典舞的眼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审美特征。
一般舞者在舞蹈中并不是经常看向观众的,而是通过眼神的动静与表情来刻画人物的情绪和意境。
通过舞蹈中真实的情感表现以及视觉的特征来触动观众的内心深处,从而引起共鸣。
二、中国古典舞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中国古典舞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它的身韵审美特征:1.运用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演示、示范等多种方式来传授舞蹈技巧和形态,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舞蹈动作,并且教授舞蹈的文化内涵和背景,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舞的认识和理解。
2.注重身体姿态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身体的姿态,帮助他们在练习中逐渐掌握腿的力度、手的变化、肢体协调等舞蹈要点,并注意强化瑜伽等相关柔术体位,以便更好地表现出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审美特征。
3.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在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手势、情感和动作来反映不同的内涵,更好地传达舞蹈的情感表达。
舞者可以通过练习动作、肢体姿态和身体灵活性,以及从自我出发进行发声和表演,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教学一、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概述(一)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概念身韵是身法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体现。
身韵具有相对独立的教学目的,即以艺术形体上身的基本动律元素训练为主,剖析了民族传统中的动律元素,提出了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基本元素,细致地整理了头、眼、肩、手臂、腕、掌、指、躯干、腰、下肢、脚型及步伐等各种基本位置、姿态、造型、运动路线、各种步伐的训练目的及训练方法,吸收了武术、戏曲中的典型动作,并给予最大的变化、派生和变形。
(二)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一个成熟的民族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 形、神、劲、律” 的高度融合,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
“ 形、神、劲、律” 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
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
神,即神韵、心意,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
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
律,也就是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
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
其规律是“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
这都是精辟的概括与提炼。
而这些文字又与元素性动作高度统一、谐调,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美学理论。
二、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的特点所谓“身韵”顾名思义,“身”即“身法”,指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即“韵律”,指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
身韵课程的设置使古典舞从此摆脱了对古典戏曲舞蹈的依附,并形成了自己的舞蹈模式和特征,这些艺术的特征直接影响着、规范着古典舞的教学与艺术创作。
现在的舞蹈教学一般是将基训与身韵做为两门课程安排,不免会给人一种错觉,即片面认为基训是主科,身韵是副科,基训是学生训练的关键,身韵是为加强风格而设立的点缀课。
表层的主与次不是内在的质,是“壳”还是“核”,应通过两门课程所体现的精髓来确定。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特征与课堂教学研究中国古典舞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
在舞蹈表演中,舞者通过特定的身体动作、姿态、表情等来表达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从而使观众产生共鸣和情感交流。
本文将从审美特征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典舞的相关问题。
1. 外部美。
中国古典舞注重舞姿的优美和端庄,舞者在动作和姿态上力求造型完美,形成肌肉线条的美感。
在表演中,舞者需要注意肢体协调配合,整个舞蹈动作呈现出如水一般的流畅感和优美感。
2. 内在美。
在中国古典舞中,有一种称为“内表情”的审美体验。
它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谈的面部表情,而是内心的感情和思想状态自然地反映在身体上,在舞蹈中呈现出来。
这种内在美更多地呈现在舞者的身体流畅性和整体形态的完美呈现上,使观众获得情感上的感动和享受。
3. 手法美。
中国古典舞通过手部的灵活运用和曲线的流畅度体现出舞者的手法美。
手法也是表达舞者情感和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手腕的柔韧呈现的是舞者身体的自如,手指的舒展呈现的是舞者内心的深刻感受。
4. 表达美。
中国古典舞强调表达主题和情感,舞者要以全身的力量和形态配合舞蹈音乐,达到表达内心情感,从而使观众得以感受到舞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1. 教学形式。
教师应把握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技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示范、唱跳、角色扮演等,以动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古典舞的技能和艺术特征。
2. 技能训练。
中国古典舞极为注重基本功训练,包括手部动作、身体的基本姿势、走位、跳跃、转体等技能。
教师应重视基础训练和技巧训练,从容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来教学。
3. 表达训练。
古典舞除了注重技巧外,更注重舞者的表现力。
教师应注重表达训练,化抽象情感和情绪为具体形象,引导学生的情感外化和表现,让学生在舞蹈和音乐表演中发挥个性特点和文化素养,让学生深入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和舞蹈艺术的内涵。
4. 文化熏陶。
“身韵美学”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应用
“身韵美学”是一种注重舞蹈者自身体验和舞蹈的感性美学,是充分发掘舞者个性和特点,让舞者在舞蹈中展现出真实的自我内核和精神面貌。
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应用“身韵美学”可以更好地诠释舞蹈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技巧,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舞蹈的美。
首先,“身韵美学”强调的是舞者个性和特点的发掘。
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老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表现能力,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对于潜力较大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培养,让他们在舞蹈中找到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从而更好地展现出自己独特的美。
其次,“身韵美学”注重的是感性的表现和感悟。
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技巧和动作,更要帮助学生了解舞蹈独特的内涵和精神表现,从而在舞蹈中得到与生活相联系的感性表达。
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舞者在舞蹈中展现出真实的情感和内心,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舞蹈的美。
最后,“身韵美学”强调的是个体差异和包容性。
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舞蹈中找到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不局限于传统的标准舞蹈表现方式,保持个性化的创新。
同时,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老师不仅要注重技术,更要看重学生的感性表达和个人特点,不强求学生完美地符合某种标准,而是让学生在舞蹈表演中展现出个性化的美。
总之,“身韵美学”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学生以更真实的状态展现自己的舞姿,在舞蹈中发现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更可以让学生在舞蹈中感悟到生活中的美,从而提高表现力和意境感受能力。
同时,这种个性化和包容性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培养学生更加自信和独立的人格特质,让学生更有意义地度过舞蹈教育的岁月。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特征与课堂教学研究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其审美特征是独特而深刻的。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审美特征,并且分析这些审美特征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审美特征展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天地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这种思想也贯穿在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观念中。
舞蹈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要体现出身、心、意的完美融合,以达到舞蹈表现的高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强调学生的心理和内在意境的训练,以便在舞蹈表现中达到身心完美合一的效果。
2. 韵味与气息的表现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审美特征中有一要点是韵味与气息的表现,这种表现方式是通过演员的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达到的。
演员要在表演中呈现出细腻、流畅、自然的舞蹈韵味和气息,才能将舞蹈的情感与内涵完整表达出来。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呼吸、跳跃和转身等技巧,帮助学生成为“身心宜合”的艺术家。
3. 曲线和静态的结合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审美特征中有一重要点是曲线和静态的结合。
舞蹈中的每一个姿态都要求具有优美的曲线,同时也要创造出严谨的静态。
演员需要在表演过程中进行快速变化的姿态,力求每个姿势都显得优美自然。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掌握好体式的要领,正确的发力和协调的动作,使学生能够自如掌握曲线与静态的结合方式。
4. 艺术的气质和风范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审美特征的另一个方面体现为艺术的气质和风范。
演员在表演和身段的方法上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具有艺术家气质和高雅的品位。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艺术表现能力。
总之,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审美特征独具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注重学生的身体练习、姿势的学习和文化修养等方面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古典舞蹈。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要照顾到学生的身心和情感表现,帮助他们发掘艺术价值并且在舞蹈表现中达到人和谐的境界。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特征与课堂教学研究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舞以柔美、繁华、丰富的动态表现来展现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追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和课堂教学方面进行探讨。
中国古典舞自唐代以来,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完整舞蹈形态。
它依托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展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1、神态流露中国古典舞在动态表现上较为注重舞者的神态流露。
这种神韵的表现方法体现在眼神、面部表情、动态姿态等方面。
表现手法主要有眼神的寂静凝视、眼波流转、面部表情的丰富变化、身体的坐立、倾斜、旋转等。
2、流畅优美中国古典舞在动作上注重舞者的身体姿态和动作的流畅性。
其动作流畅且优美的特点,是对人们内心世界和生命态度的展示。
在动作的表现上,舞蹈家表现出了扭曲、甩动和行踏等多种形态,形成了舞蹈的独特风格。
3、意境融合中国古典舞在舞蹈表现的过程中,融合了意境的展示。
它通过舞者的表演,表现各种自然景致、人物形态、文化传统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意境,使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到较深层次的审美享受。
4、传统审美情感中国古典舞在视觉形式上,注重舞者的乐感和传统审美情感。
这种情感包含了对于社会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敬重和传承,以及对于舞蹈美的热爱和向往等,表现出较深层次的审美情感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从舞蹈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典舞的教学需要注重舞蹈节奏的理解、身体姿态与动作的掌握、表演技巧的熟练等方面的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吸收传统文化中国古典舞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需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教育者应向学生传授古代诗词、绘画、音乐等与古典舞意境相关的文化因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舞蹈艺术中的意境。
2、体能训练中国古典舞需要舞者具有优秀的体能和身体控制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训练,包括柔韧性、手脚的协调性、节奏感和肌肉控制等方面的提升。
浅析中国古典舞之魂——身韵课程在当今的中国舞坛上,身韵早已成为当代中国古典舞的代名词,家喻户晓。
身韵作为中国古典舞的核心。
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古典舞体系的完善与成熟,代表着中国古典舞已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层面。
身韵课作为一门专业的必修课,它的训练价值是其它训练课所不能替代的。
本文通过以下三个问题,拙略的探讨身韵问题。
一、学习身韵课程的特殊内涵和重要性(一)特殊内涵唐满城老师说:“身韵”从戏曲的行当、套路出发,从中国的大文化传统,包括书法、武术来探索它的“形神劲律气意”的审美规律,提炼它的元素,总结古典运动的路线、法则和阳刚、阴柔、节奏的内涵,从而使之不再有戏剧化、比拟化、行当化的痕迹,走向了舞蹈的主体意识和动作符号的抽象功能。
我们从中不难发现,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内涵。
(二)重要性我国著名的古典舞舞蹈家李正一教授在诠释“古典舞”时这样说过:“虽然名为古典舞,但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
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
”由此可见,对于中国古典舞的训练既不同于芭蕾舞,也不同于现代舞,而是真正属于中国的东西。
那么身韵作为专属于中国审美的一门学科,使得中国古典舞从戏曲、武术中真正的脱离出来,符合中国历史的古典舞外部形态与内在神韵的审美特征。
身韵,即身法与韵律二者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体现中国古典舞特有的风貌和精髓。
身韵就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身韵具有别的学科替代不了的重要性。
二、身韵在古典舞基训中的价值(一)二者的关系中国古典舞既要求学生具有高超的技术技巧又要求学生内在神韵符合中国古典审美品质。
所以古典舞基本训练和身韵都是重要的部分。
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古典舞基训离不开身韵,身韵也离不开古典舞基训。
同属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中的“基训”和“身韵” 可称之为“同祖同根”。
“身韵美学”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应用“身韵美学”是一个综合了身体、韵律和美感的概念,是中国古典舞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强调舞者通过身体的动作、姿势和表情去表达情感,传达意境,创造美的效果。
“身韵美学”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应用体现在舞蹈的动作和姿势上。
舞者在学习舞蹈时需掌握舞蹈动作的技巧,比如舞者要通过翩翩起舞的动作来展示轻盈、优美的一面,通过舞者打开双臂的姿势来表达自由自在。
这些动作和姿势都需要舞者具备良好的舞蹈训练,但更重要的是要在动作和姿势中融入自身的情感和理解,使得动作和姿势更有生命力。
“身韵美学”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应用体现在舞者的表情和情感上。
中国古典舞强调舞者要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在表现忧郁的情感时,舞者可以通过微微低头、眉头微皱等表情来表达内心的痛苦。
在表现喜悦的情感时,舞者可以通过笑容和明亮的眼神来传递出快乐的感觉。
舞蹈教学中,老师会引导学生去感受舞蹈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在舞蹈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理解。
“身韵美学”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应用还体现在舞蹈的整体意境和气质上。
古典舞强调舞者要具备一种高雅、端庄的气质。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会教授学生一些提高自我修养的方法,比如如何调节姿势和呼吸,如何保持优雅的形体、优美的舞姿。
舞者在舞蹈中要能够呈现出某种整体意境,使之给人以美的享受。
“身韵美学”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应用非常重要。
它不仅侧重于舞者的动作和姿势的技巧,更要求舞者在动作和姿势中融入自身的情感和理解。
它也强调舞者要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它还要求舞者具备高雅、端庄的气质,并通过舞蹈的整体意境和气质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通过“身韵美学”的应用,可以提升中国古典舞的艺术水平,使舞蹈更有灵魂和内涵。
浅谈中等专业院校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的审美教学
摘要:中国舞专业作为中等专业院校早期舞蹈艺术教育的重要学科类别,其教材的规范性、系统化、实用效果性必须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
中等专业艺术院校中国舞专业的办学目的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的舞蹈艺术人才,而一个优秀的中国舞演员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技术技巧外,还必须同时具备在中国古典舞特定的艺术规范和审美特征要求下的重要表现手段——身韵。
本人从事中国舞专业教学工作已有五年的时间,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心得从古典舞的起源和身韵的审美特征两方面来论述古典舞身韵课的审美特点,强调中等专业院校中国古典舞身韵课审美教学重要性的观点。
关键词:中等专业院校早起艺术教育;中国舞专业教学;审美教学
艺术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决定性意义。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改革的深化,现代人普遍意识到,艺术世界是奥妙无穷的世界,艺术经验对丰富人生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所以普及艺术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国舞专业作为中等专业院校早期舞蹈艺术教育的重要学科类别,其教材的规范性、系统化、实用效果性必须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
1.中国古典舞的源起
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
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
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
古典舞创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
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武术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早期称为“中国戏曲舞蹈”。
中国古典舞一直在摸索中成长发育。
其身韵的创建,使它的审美内核已趋稳定,其理论基础也已比较扎实,运动系统已经形成,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现在的古典舞“身法韵律”它已摆脱戏曲(包括武术)的原形,向真正舞蹈的范畴迈进。
2.古典舞身韵的审美特征
产生于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逐渐为中外舞蹈界和学术界所认识。
1993年,它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列为优秀教学成果而获得奖励。
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毅然整理、创建了古典舞“身韵”课,它使中国古典舞重振雄风,使古典舞事业曙光再现。
李正一教授在诠释“古典舞”时这样讲道:“名为古典舞,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
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
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
”
“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
“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
换句话说“身韵”即“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这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
身韵,虽然风格源是明显的,但它已不能再冠以“戏曲舞蹈”之名,它的从戏至舞的蜕变已基本完成。
它已摆脱原戏曲舞蹈对角色行当的千变万化,然而不管怎样变,又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一”和这个“变”都是一种艺术难得的性格,也是一门艺术的美学的要义。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正是一个成熟的舞蹈演员在舞台上通过“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来展现动作与你动作之间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同时又可以充分体现艺术的魅力。
“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
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
神,即神韵、心意,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
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
律,也就是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
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
其规律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
这都是精辟的概括与提炼。
而这些文字又与元素性动作高度统一、谐调,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美学理论。
2.1形
形是指形体外部的动作。
它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及动作间的连接。
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
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古典舞之美的传达媒介。
众所周知,通过对传统艺术在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须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
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
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
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
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湾”、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阴阳面”“拧麻花”,中国民间舞“胶州秧歌”的“辗、拧、转、韧”,“海洋秧歌”的“拦、探、拧、波浪”和“花鼓灯”的“斜塔”,武术中的“龙形猿步”、“八卦”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
掌握体态及造型的曲线美还需要具有相应的素质能力。
因而它也是一种技法,人体的“拧、倾、圆、曲”是整体的形象。
从局部来看“头、颈、胸、腰、胯”,肩、肘、腕、臂、掌”,“膝、踝脚、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
2.2神
这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
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
在中国文艺评论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
无论谈诗、论画、品评音乐、书法都离不开神韵二字。
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感觉的。
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
在心这一概念中,身韵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
强调神韵,强调内心情感。
在形与神的关系中,把神放在了首位,“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正是这些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韵”。
可以说,没了韵就没了中国古典舞。
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
所谓“心、意、气”,正是“神韵”之具体化。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恰恰是受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是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
“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
”这一口诀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