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流动镶嵌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26
流动镶嵌模型知识点总结1. 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流动镶嵌模型是一种将财务资本、人力资源和能源等生产要素根据其时间价值和稀缺性纳入评估的模型。
该模型的核心概念是资源流动的概念,即资源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和配置。
通过流动镶嵌模型,可以更好地评估和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2. 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估模型,能够将财务资本、人力资源、能源等生产要素进行整合评估;其次,它考虑了时间价值和稀缺性,能够更真实地反映资源的价值;再次,它是一种动态模型,能够模拟资源的流动和配置过程,更好地指导决策和规划。
3. 流动镶嵌模型的应用领域流动镶嵌模型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如工程管理、财务管理、生产优化等。
在工程管理中,可以利用流动镶嵌模型评估不同资源的配置方案,提高工程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在财务管理中,可以利用流动镶嵌模型评估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投资组合;在生产优化中,可以利用流动镶嵌模型评估不同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提高生产效率。
4. 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包括如下步骤:首先,确定评估的对象和目标,明确评估的范围和要求;其次,搜集和整理需要评估的数据,包括财务资本、人力资源、能源等生产要素;再次,确定评估的方法和指标,如时间价值、稀缺性、效益等;最后,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和评估。
5. 流动镶嵌模型的评价方法流动镶嵌模型的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主要通过对模型的合理性、切实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评价,包括对模型的结构、假设、变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定量评价主要通过对模型的模拟和预测结果进行评价,包括对模型的预测准确度、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6. 流动镶嵌模型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流动镶嵌模型将会更加重要。
未来,流动镶嵌模型将会在资源配置优化、生产效率提升、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流动镶嵌模型将会更加智能化和精细化,为决策者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关于细胞膜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论述,能揭示出不同的膜物质分子之间排布关系的是( )A.磷脂排列成双分子层B.球蛋白分子覆盖或镶嵌于磷脂双分子层C.两侧膜物质分子排列不对称D.膜物质分子的运动使其有流动性2.对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起主要作用的物质是( )A.水 B.蛋白质C.磷脂 D.糖类3.如果植物细胞膜由选择透过性膜变成了全透性膜,则该细胞将( ) A.缩小 B.膨胀C.死亡 D.生长4.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这是因为( )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基本骨架B.磷脂双分子层内不同程度地镶嵌着蛋白质C.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D.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5.将两种海绵动物的细胞分散成单个的,再进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只有同种的细胞才能结合,其原因是( )A.两种海绵细胞表面糖蛋白的糖类成分不同B.两种海绵细胞表面糖蛋白的氨基酸成分不同C.两种海绵细胞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的种类不同D.两种海绵细胞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6.细胞膜的外表面,有一层由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
它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下列各种生理功能的完成,与其有密切关系的是( )①胃黏膜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②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润滑作用③主动运输④红细胞膜上的血型决定⑤卵细胞膜表面对同物种精子的识别⑥人体免疫细胞识别外来侵入物⑦对O2的运输⑧使细胞与周围环境分开A.③⑤⑥⑦⑧B.①②④⑤⑥C.①③⑤⑦⑧D.①②⑤⑥⑧7.使磷脂类特别适于形成细胞膜的特性是( ).A.它们是疏水的 B.它们是亲水的C.它们迅速吸水 D.它们既是亲水的又是疏水的8.苋菜的细胞液中有一些红色的物质,无论用清水怎么洗,清水仍不见红色物质,但若把苋菜放入沸水中一烫,水立刻变成红色。
这个现象是因为A.沸水使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B.在清水中细胞膜没有选择透过性C.沸水中色素分解成小分子物质D.在清水中没有物质出入9.下列哪项叙述不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 )A.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B.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C.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具有流动性D.有些蛋白质分子可在膜的内外之间移动10.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这一观点是由下列哪位科学家提出的()A.欧文顿B.桑格C.罗伯特森D.尼克森11.Ⅰ.在人和鼠的细胞融合实验中,用两种荧光物分别标记两种抗体,使之分别结合到鼠和人的细胞膜表面的抗原物质上(如下图所示)。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2.过程与方法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教学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入: 生物膜系统包括哪些膜?细胞膜是由哪些成份构成的?科学家是怎么样确定生物膜的?活动一: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要求:分析资料,小组交流回答问题[小标题一] 从细胞膜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资料1]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科学家:欧文顿(E.Overton)实验:物质对细胞膜的通透性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欧文顿提出了什么假说?[资料2]细胞膜提取分离和成分分析时间:20世纪初实验: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问题:细胞膜是由哪些化学成分构成的?[小标题二] 单位膜模型的提出[资料3]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过程时间:1925年科学家: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实验:磷脂平铺在空气—水界面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实验结论是什么?③细胞膜中的脂质为什么会排列为连续的两层呢?[资料4] “三明治”结构模型时间:1959年科学家:罗伯特森(J.D.Robertsen)实验: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罗伯特森提出了什么假说?③讨论“三明治”模型的局限性[小标题三] 新技术带来新模型[资料5]电镜冰冻蚀刻细胞膜示意图时间:20世纪60年代实验: 科学家用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揭示了细胞膜结构中蛋白颗粒问题:该图说明了什么?[资料6]免疫荧光技术细胞融合实验时间:1970年科学家:弗雷(Frye)和埃迪登(Edidin)实验:人鼠细胞融合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实验结论是什么?③例举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智慧升华]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通过观察和实验,并在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生物膜分子模型并被人们所接受。
1-2-4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一、选择题1.下列哪些生理活动不会导致细胞内ADP含量增加()A.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B.甲状腺细胞吸收碘C.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甘油D.K+和Na+进出红细胞答案 C解析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甲状腺细胞吸收碘及K+和Na+进出红细胞都是主动运输的方式。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甘油是自由扩散的方式,既不消耗能量也不需要载体协助。
2.以下各组物质均由人体内分泌腺细胞经过外排方式分泌的是() A.唾液淀粉酶、抗体B.胰岛、乙酰胆碱C.甲状腺激素、干扰素D.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答案 D解析抗体由浆细胞产生,乙酰胆碱是由神经元的突触前膜产生释放的,干扰素主要是由一些淋巴细胞产生的。
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都是由内分泌腺细胞产生、经外排方式分泌的。
3.将洋葱表皮细胞浸泡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发生了质壁分离后又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与质壁分离及其复原有关的细胞器和相关生理过程分别是()A.液泡主动运输B.线粒体、液泡渗透作用、主动运输C.线粒体主动运输D.线粒体、液泡K+主动运输、NO-3自由扩散答案 B解析洋葱表皮细胞先质壁分离是因为KNO3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同时细胞失水速率大于吸水(通过渗透作用)速率,故细胞失水,与此有关的细胞器主要是液泡;之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是因为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和NO-3使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吸水;主动运输的进行需要载体和能量,而能量由线粒体供应。
本题选择B项。
4.将水稻培养在含有各种营养元素的培养液中,发现水稻吸收硅多,吸收钙少。
这是因为水稻根的细胞膜()A.吸附硅的能力强,吸附钙的能力弱B.运载硅的载体多,运载钙的载体少C.吸收硅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吸收钙的方式是主动运输D.吸收硅不需要消耗能量,吸收钙需要消耗能量答案 B解析植物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在能量供应相同的情况下,对不同离子吸收的差异性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