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14
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调研报告一、市场概况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是指用于制造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材料市场。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充电电池,其主要特点是充电性能好、容量大、使用寿命长等。
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着电池的放电性能和循环寿命。
目前,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二、市场需求1.锂离子电池市场的增长带动了负极材料市场的需求。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锂离子电池市场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
负极材料市场受益于电动汽车销量的大幅增长。
2.锂电池负极材料的技术创新提升了市场需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锂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如容量的增加、充电速度的加快等,这也促进了市场需求的增长。
三、市场竞争1.市场竞争激烈。
目前,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竞争激烈,主要企业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北京动力等。
这些企业在负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方面拥有较高的技术实力和市场份额。
2.企业之间存在差异化竞争。
不同企业在负极材料的种类、性能和价格等方面存在差异,企业通过不同的定位和产品特点来吸引消费者,实现市场份额的增长。
同时,企业还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产品性能,提升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
四、市场发展趋势1.锂电池负极材料的技术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负极材料的成分、结构和制备工艺等不断优化,使得负极材料的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未来,锂电池负极材料在容量、循环寿命、安全性等方面将有更大的突破。
2.环保成为市场发展的新方向。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的增加,环保型锂电池负极材料将成为市场的新趋势。
环保型锂电池负极材料具有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等优点,将满足人们对环境友好的需求。
3.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随着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不断扩大和电子设备市场的不断升级,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加。
未来,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总结: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面临着快速发展的机遇和激烈的竞争,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技术创新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分析报告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分析报告1. 定义锂电池负极材料是指锂电池中负极所使用的材料。
其主要作用是在充放电循环中,通过离子传输,实现电子传输和化学反应的同时,保证锂离子的高速传导和稳定性,从而提高电池性能。
2. 分类特点锂电池负极材料种类众多,主要分为碳负极材料和硅负极材料两大类。
碳负极材料制备工艺简单,材料成本低,但电容量相对较小,充放电次数有限。
硅负极材料由于其高比容量,充放电性能好,在锂离子电池的材料领域具有潜力。
3. 产业链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产业链包括原材料供应、化学材料生产、负极材料制备、电池组装等环节。
4. 发展历程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起步较早,但在2000年后,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兴起,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快速发展。
从最初的碳粉向石墨的演进,到目前兼顾容量和稳定性的核壳结构材料,行业技术不断更新。
5. 行业政策文件中国政府在推动锂电池相关行业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和《锂电池产业规划》等,加强对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的管理和规范。
6. 经济环境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锂电池负极材料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壮大和锂电池产业的崛起,促进了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的迅速发展。
7. 社会环境全球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的发展,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8. 技术环境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比如采用纳米技术等。
9. 发展驱动因素需求推动、政策推动和技术发展是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发展的三大驱动因素。
10. 行业现状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产业规模巨大,产能上升。
同时,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竞争激烈。
11. 行业痛点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存在技术含量不高、科研经费不足等问题,而且由于企业间竞争激烈,价格低迷。
12. 行业发展建议制定合理的产业规划,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训,促进品牌建设和市场宣传,加强行业标准的制定和监管。
2017年我国负极材料行业市场综合发展态势图文分析报告
(2017.09.18)
一、负极材料是动力电池的四大材料之一
负极材料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四大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配套最为成熟的材料,也是影响锂电池能量密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锂电池中的成本占比在 5%~15%。
理想的锂离子电池应该具备低电位、结构稳定、电位变化幅度小、锂离子脱嵌可逆性好、导电性能好、界面稳定性好及界面交流阻抗低等性能,以满足锂离子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及充放电功能。
理想负极材料应该具备的特性
通常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可以分为碳材料和非碳材料,碳材料以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为主,非碳材料包括钛酸锂、硅基材料和镍基材料。
负极材料是动力电池四大材料之一
2。
2017年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分析报告2017年6月目录一、行业概述 (5)二、行业管理 (8)1、行业主管部门 (8)2、行业监管体制 (8)3、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 (9)(1)电池与电池材料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和措施 (9)(2)终端应用相关政策措施 (10)三、锂离子电池与负极材料简介 (13)1、锂离子电池简介 (13)2、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简介 (14)3、产业链地图 (16)四、下游行业:锂离子电池行业分析 (16)1、全球锂离子电池行业高速发展 (16)2、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影响力日益加强 (17)3、国内锂离子电池产业结构分析 (18)(1)动力电池异军突起 (18)①产业导入期(2009-2013 年) (19)②快速增长期(2014-2016 年) (19)(2)消费电池为最大应用领域 (21)(3)储能电池尚待发力 (22)4、区域分布:广东及周边区域先发优势明显 (23)五、行业市场状况 (25)1、负极材料产量保持快速增长 (25)2、石墨类负极材料占据主导地位,人造石墨上升较快 (26)3、华南、华东区域为主要聚集地 (28)六、行业竞争格局 (29)1、产能集中度持续提高 (29)2、地域集群正在形成 (30)七、进入行业的壁垒 (31)1、客户壁垒 (31)2、资金壁垒 (31)3、技术壁垒 (32)4、规模壁垒 (32)八、行业主要企业简况 (33)1、日立化成 (33)2、三菱化学 (33)3、贝特瑞 (33)4、上海杉杉 (33)5、江西紫宸 (34)6、星城石墨 (34)7、深圳斯诺 (34)8、正拓能源 (34)九、行业上下游的关联性 (35)1、本行业与上游行业的关系 (35)2、本行业与下游行业的关系 (35)十、行业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35)1、周期性 (35)2、区域性 (36)3、季节性 (36)4、政策相关性 (37)十一、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37)1、有利因素 (37)(1)日益紧迫的环保压力促进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业的发展 (37)(2)政策扶持助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业长期发展 (38)(3)国内锂离子电池产业持续提升将带动负极材料厂商快速发展 (38)2、不利因素 (39)(1)国内锂离子负极材料规范性及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39)(2)面临降低成本的压力 (39)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为锂离子电池四大原材料之一,位于锂离子电池行业的中游,其上游为焦类产品、石墨、沥青等原材料,下游是锂离子电池制造行业,终端应用为动力电池市场、消费电池市场及储能电池市场。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可替代镍氢电池的新型储能装置,由于其良好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和环境友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电子设备以及航空航天领域。
负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关键部件,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电池的性能。
负极材料主要有金属锰和金属钴,它们具有较高的比容量,能够以更小的容积获得较大的放电容量,可满足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需求。
但是,金属锰和金属钴的比能量较低,不利于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并且容量衰减快,循环寿命低,易产生自放电,安全性也不是很好。
为了解决金属锰和金属钴的上述缺陷,研究者们开发了新型的负极材料,如碳材料、硅烷材料、氧化物材料等,它们具有更高的比能量、更高的循环寿命、更低的容量衰减以及更好的安全性等优点,极大地改善了锂离子电池的性能。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负极材料将进一步开发,如具有更高比能量和更高循环寿命的超级碳基材料,金属硫化物材料,以及具有较高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复合材料。
同时,还可以采用新型制备工艺,如3D打印、纳米纤维织物等,来提高负极材料的比能量。
由于新型负极材料的出现,锂离子电池的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负极材料的发展将继续推动锂离子电
池的性能更上一层楼,使其更加安全、可靠、高效。
负极材料产业情况汇报当前,负极材料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新能源汽车、储能设备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对高性能、高能量密度的负极材料需求不断增加,市场潜力巨大。
本文将从产业发展现状、市场需求情况、技术创新趋势等方面进行汇报。
首先,负极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外负极材料生产企业众多,产品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石墨类、硅基类、金属氧化物类等。
在国内,以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对高性能负极材料的需求持续增长,推动了负极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国际市场对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的负极材料也有着巨大需求,为我国负极材料产业的国际化提供了契机。
其次,市场需求情况。
随着新能源汽车、储能设备市场的快速增长,对负极材料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
特别是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对高性能、高能量密度的负极材料的需求将会更加迫切。
同时,随着储能设备市场的快速发展,对负极材料的需求也将会持续增加。
因此,负极材料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再者,技术创新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负极材料产业也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目前,硅基负极材料、氧化物负极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热点。
这些新型材料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长的循环寿命,能够满足新能源汽车、储能设备等领域对高性能负极材料的需求。
同时,绿色环保、低成本也成为了负极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
综上所述,负极材料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技术创新不断推动产业发展。
作为负极材料产业的从业者,我们需要不断关注市场动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和品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负极材料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希望通过本次汇报,能够为大家对负极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市场分析1、碳负极材料碳负极锂离子电池在安全和循环寿命方面显示出较好的性能,并且碳材料价廉、无毒,目前商品锂离子电池广泛采用碳负极材料。
众所周知,碳材料种类繁多,目前研究得较多且较为成功的碳负极材料有石墨、乙炔黑、微珠碳、石油焦、碳纤维、裂解聚合物和裂解碳等.在众多的用作碳负极的材料中,天然石墨具有低的嵌入电位,优良的嵌入-脱嵌性能,是良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通常锂在碳材料中形成的化合物的理论表达式为LiC6,按化学计量的理论比容量为372mAh/g。
近年来随着对碳材料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已经发现通过对石墨和各类碳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和结构调整,或使石墨部分无序化,或在各类碳材料中形成纳米级的孔、洞和通道等结构,锂在其中的嵌入-脱嵌不但可以按化学计量LiC6进行,而且还可以有非化学计量嵌入-脱嵌,其比容量大大增加,由LiC6的理论值372mAh/g提高到700mAh/g~1000mAh/g,因此而使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大大增加。
所以近年来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工作重点在碳负极材料的研究上,且已经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2、非碳负极材料近年来对LIB非碳类负极材料的研究也非常广泛。
根据其组成通常可分为:锂过渡金属氮化物、过渡金属氧化物和纳米合金材料。
锂过渡金属氮化物具有很好的离子导电性、电子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放电电压通常在1.0V以上。
电极的放电比容量、循环性能和充、放电曲线的平稳性因材料的种类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
如Li3FeN2用作LIB负极时,放电容量为150mAh/g、放电电位在1.3V(vs Li/Li+)附近,充、放电曲线非常平坦,无放电滞后,但容量有明显衰减。
Li3-xCoxN具有900mAh/g的高放电容量,放电电位在1.0V左右,但充、放电曲线不太平稳,有明显的电位滞后和容量衰减。
目前来看,这类材料要达到实际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SnO/SnO2用作LIB负极具有比容量高、放电电位比较低(在0.4~0.6V vs Li/Li+附近)的优点。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变得越来越普及,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关键部件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目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包括钴基锰酸锂和三元材料,它们在电池性能方面具有良好的相比性。
在大功率应用领域,钴基锰酸锂材料更是较优良的选择。
在低功耗应用领域,三元材料拥有更为优秀的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
在未来,钴基锰酸锂材料将从正反交替的钴电渣结构趋向于“四面体共晶”的新结构,从而改善充放电表现;而三元材料则将会发展出新的结构形态,以拓展它们的应用领域。
此外,新类型的负极材料,如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以及氮化物及其它混合物也将进一步开发,满足电动汽车领域更高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要求。
总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正在发展之中,其发展将拓展其应用领域,实现电池的智能化及高能量密度,为今后的新能源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nergy industry, the application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and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materials as the key components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have also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At present,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 materials mainly include cobalt-based manganese lithium and ternary materials, which have good comparative performance in battery performance. In the field of high power applications, cobalt-based manganese lithium materials are even more excellent choices. In the field of low power applications, ternarymaterials have better energy density and cycle performance.In the future, cobalt-based manganese lithium materials will tend to be a new structure of "tetrahedral co-crystal" from a positive and negative alternating cobalt dregs, thus improving the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performance; while ternary materials will develop new structural forms to exp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addition, new types of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s, such as metal oxides, nano-materials, nitrides and other mixtures, will be further developed to meet higher safety and energy density requirements for electric vehicles.In a nutshell, the development of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 materials is in progress, which will expand its application field, realize the intelligent and high-energy-density of batteries, and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分析报告锂电池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种材料主要作为负极极板,用于储存和释放锂离子。
随着电动汽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数字化设备的广泛使用,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越来越受到关注。
定义:锂电池负极材料是指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部分的材料。
根据材料的不同物理化学性质,可以将其分为石墨、硅基、锡基、碳基等几类。
分类特点:1、石墨型锂电池负极材料具有高比容量、较低的成本和较长的循环寿命等优点,是目前市场上最为广泛使用的种类。
2、碳基锂电池负极材料是新型的负极材料,具有高比容量和较长的循环寿命等优点,但价格较高。
3、锡基锂电池负极材料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负极材料,主要优点是高能量密度和较长的循环寿命,但制造成本较高。
产业链:产业链主要包含下游锂电池制造、中游负极材料生产和上游锂矿开采。
在下游锂电池制造环节,包括电池装配、测试等工序,是锂电池产业的核心部分。
中游负极材料生产环节涉及到负极材料的生产和加工等工序,共同推动着锂电池产业的发展。
上游锂矿开采环节则是锂电池产业的基础部分,锂矿储量的增加和开采技术的发展对锂电池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发展历程:2000年到2010年,全球锂电池市场快速增长,同时锂电池产业链条逐渐完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
2010年至2015年,锂电池领域的技术创新持续推进,锂电池负极材料也有了质的提高,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5年至2020年,在数字化设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迅速扩大需求的推动下,全球锂电池产业规模大幅增加,锂电池负极材料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行业政策文件及其主要内容:1、“关于印发鼓励创新引领,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文件,主要内容包括支持材料技术创新、加快电池产业化进程等。
2、“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文件,主要内容包括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强科技创新等。
经济环境: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加上市场需求不断增加,锂电池负极材料产业需要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以稳步发展。
2017年锂电负极材料行业分析报告2017年9月目录一、贝特瑞:全球锂电负极材料最大供应商 (5)1、全球锂电负极最大供应商聚焦锂电材料产业 (5)2、负极龙头地位稳固积极扩张正极业务 (6)3、10亿定向增发获批助力正极材料产能扩张 (7)二、新能源汽车产业引领锂电需求爆发式增长 (9)1、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动力锂电池需求量激增 (10)(1)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发展快车道,17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高速增长 (10)(2)双积分政策发布,驱动新能源汽车加速放量 (11)(3)2017-2020年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迎来高速增长 (12)2、3C电子产品锂电需求稳定增长 (13)(1)3C市场增速放缓,但规模占据锂离子电池消费半壁江山 (13)(2)3C市场规模大,2020年全球3C产品锂电需求将达77.4GWh (14)3、借力政策东风储能领域杨帆起航 (15)(1)政策东风助力储能市场扬帆起航,化学储能中锂电储能优势尽显 (15)(2)多领域市场储能需求旺盛,驱动锂电储能放量增长 (16)三、全球锂电负极材料领军企业进军锂电正极材料 (17)1、拥有负极材料完整产业链 (17)(1)负极产业链垂直整合打造核心竞争力 (17)(2)拥有上游石墨矿产资源,确保原材料供给稳定 (18)2、研发能力强,负极产品丰富认可度高 (19)3、负极材料出货量占比大,高端负极已量产 (21)4、加速布局锂电正极材料正极材料营业收入猛增 (24)贝特瑞为全球负极材料龙头供应商。
贝特瑞是专业从事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全球负极材料之王。
公司成立于2000年,于2015年12月28日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是国内第一家将天然石墨深加工产品用于锂离子电池的企业,经过十余年潜心耕耘,公司成长为全球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最大供应商,锂电负极销量全球占比30%,锂电负极产能占国内市场30%。
同时公司积极布局锂电正极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和销售,锂电正极营业收入占比不断攀升。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2017年5月正文目录一、锂电池负极材料分类及行业发展历程 (3)(一)锂电池负极材料分类 (3)1、锂电池负极产业链 (3)2、锂电池负极材料分类 (3)(二)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4)二、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管理体制及相关政策 (6)(一)行业现行管理体制 (6)(二)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7)三、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发展现状 (9)(一)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上游市场分析 (11)四、影响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13)(一)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3)1、国家相关政策支持 (13)2、下游产品应用广泛,市场空间广阔 (14)(二)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4)一、锂电池负极材料分类及行业发展历程(一)锂电池负极材料分类1、锂电池负极产业链锂电池负极材料处于锂电池产业中游的最核心的环节,按电池成本分布,锂电池负极材料及其他占比锂离子电池总成本的28%左右。
2、锂电池负极材料分类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四大关键材料之一,负极材料技术与市场均较为成熟。
现阶段负极材料研究的主要方向如下:石墨化碳材料、无定型碳材料、氮化物、硅基材料、锡基材料、新型合金和其他材料。
(二)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电池的真正发展是在1800 年之后,伏特在这一年发明电池,人们对电池的原理才有了合理的解释;1959年,可充电的铅酸电池最先得到应用;1990年,锂离子电池诞生。
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已走到其第25个年头。
经过20多年的发展,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从无到有,先后超越镍镉电池、镍氢电池等其他二次电池而发展成为仅次于铅酸电池的第二大二次电池产品。
欧洲知名产研机构Avicenne Energy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90年至2012年间,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从0.5万kWh(1990年还处在试应用阶段)快速发展到3233.47万kWh(注:与国内统计的数据有所不同,主要原因是该机构对中国情况不是很了解),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9%,仅次于铅酸电池的3.26亿kWh。
该机构的数据显示,2000年之前10年的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70.8%,之后10年为年均27.1%。
真锂研究对锂电市场的统计始于2010年。
从2010年至2014年,比传统功能手机更耗电的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电动汽车等新兴市场的崛起,推动了锂离子电池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市场普及。
到2014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快速发展到6646.5万kWh,是2010年的3倍多。
在全球经济总体处于低谷徘徊的情况下,如此高速增长尤为难得。
对于未来市场规模的预期,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情况下,真锂研究和中国电池网在去年预期的基础上有所调低,预计2020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将会超过2亿kWh,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25%。
与此同时,铅酸电池市场规模到2020年前后预计将下降到2010年时2.7亿kWh左右的水平。
此消彼长,大约在2022年或2023年前后,锂离子电池就将超越铅酸电池而成为市场用量最大的二次电池产品。
2010-2020年锂电池市场规模二、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管理体制及相关政策(一)行业现行管理体制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主要由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管理。
政府主管部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协会主要是中国化学和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监督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职责为制定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的行业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提出优化产业布局、结构的政策建议,起草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规章,拟订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指导行业质量管理工作;提出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协调解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拟订高技术产业中涉及新材料、信息产业等的规划、政策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指导行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组织实施有关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进相关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
中国化学和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是由电池行业企(事)业单位资源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主管部门为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化学和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的业务范围为开展对电池行业国内外技术、经济和市场信息的采集、分析和交流工作,依法开展行业生产经营统计与分析工作,开展行业调查,向政府部门提出制定电池行业政策和法规等方面的建议;组织订立行规行约,并监督执行,协助政府规范市场行为,为会员开拓市场并为建立公平、有序竞争的外部环境创造条件,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和行业整体利益;开展对电池行业产品的质量检测、科技成果的评价及推广工作,推荐新技术新产品,协助会员单位作好争创名牌工作;受政府和有关部门委托,对行业内重大的投资、改造、开发项目进行前期论证,并参与项目的监督等活动。
(二)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为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及防范行业风险,政府及有关监督部门已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现行主要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如下:与正极材料相比,负极材料占锂离子电池成本比重较低,在国内已几乎全部实现产业化。
目前,国内负极材料产能也较大,基本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逐步普及,未来负极材料的市场需求将出现巨大缺口。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显示,2015年我国负极材料产量7.28万吨,同比增长42.7%;国内负极材料产值为38.8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35.2%。
2015年负极材料均价保持下滑,幅度在5%-10%。
虽价格整体下降,但负极材料产值增速接近产量增速,因为负极材料的结构在发生变化。
受动力电池带动,2015年国内负极材料的需求增长最快的是人造石墨,而人造石墨的均价高于天然石墨。
全球负极材料总出货量中天然石墨占比55%,人造石墨占比35%,中间相炭微球占比7.4%,钛酸锂、锌、硅合计占比约1%。
综合而看石墨类负极材料占总出货量的90%。
全球锂电池负极材料消费结构(一)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上游市场分析中国石墨矿资源相当丰富,全国20个省市产出石墨矿。
目前,我国已探明储量的矿区共91处,总保有储量矿物1.73亿吨,局世界第一位。
从地区分布来分析,以黑龙江省储量为首,其储量占比全国64.1%,四川、山东的石墨矿产也较为丰富。
(二)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下游市场分析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下游市场主要为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市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依赖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下游市场锂离子电池的市场发展。
1、锂离子动力电池市场发展情况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增长的最大动力确定无疑将来自电动汽车市场。
在2011年电动汽车商业化元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即取得6.8万辆的佳绩,此后以73.2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至2014年已达到35.35万辆;预计2020年销量将突破200万辆。
与此相对应,2011年电动汽车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量为176.7万kWh,占整个锂电池市场总需求的比重仅为6.6%;2014年需求量快速增长到1110.2万kWh,4年增长了6倍多,而市场份额也快速增长到16.7%,成为仅次于手机的锂离子电池第二大细分市场。
我们预计到2016年就将以2071万kWh的需求量和22%的市场份额超越智能手机而成为锂离子电池最大的细分市场;到2020年将以31.4%的市场份额超越整个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届时需求总量将超过6200万kWh。
2011-2020年电动车销售量及锂离子电池需求量电动汽车销量单位:千辆;锂离子电池需求量单位:万kWh2、锂离子储能电池市场发展情况据Navigant Research数据,2015年全球新增储能与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约为196.2MW,随着储能技术成本不断下降以及补偿机制的实施,预计到2025年全球新增储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突破12.7吉瓦。
据CNESA预测,到2020年中国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66.8GW,其中抽水蓄能的规模为35GW,包含参与车电互联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在内的其他储能技术的市场规模将超过31GW。
抽水蓄能100%用于电网侧,近14%的储能用于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并网(集中式光伏电站、CSP电站及风电场),储能在用户侧的应用比例为20%,预计将有12%的储能装机来自于应用到车电互联领域的动力电池。
在国家各种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的支持下,风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将获得更大规模的应用,储能锂离子电池将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
“十三五”期间,通过各种示范工程的建设,探索储能应用的盈利模式,调动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促进储能产业健康发展。
预期到2020年后,有望形成每年1000亿元的储能市场需求。
四、影响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一)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1、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目前,公司所生产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产品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六、新能源及节能技术”之“三)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之“1、新型动力电池(组)、高性能电池(组)动力电池高性价比关键材料”范围;同时,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核心政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等政策连续出台将有利于电池应用领域的市场发展,进而带动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的快速发展。
产业政策的扶植将有利于锂离子电池材料行业的发展。
2、下游产品应用广泛,市场空间广阔据统计,2015年1-8月止累计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33.35亿只,2015年1-9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15.62万辆,同比增长近3倍。
锂电市场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动力电池市场的高速增长,动力电池市场更是一度供不应求,锂电负极材料市场受益匪浅。
在此背景下,锂电负极材料企业自是紧随行业发展步伐,针对动力电池市场加大投入,增产扩建,加大技术投入创新等,以期在未来的新能源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随着行业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大,供应将出现大于需求的情形,加之,人工成本上涨及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行业整体利润将呈现下滑趋势。
市场竞争加剧将对行业内企业的经营业绩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市场环境必将倒逼更多的企业从“价格驱动”转向“技术驱动”如果行业内技术升级滞后,将进一步压缩行业盈利空间,甚至面临技术发展滞后所引发的行业衰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