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历史周测一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5
2020年江苏省如皋中学高三历史第一周综合自测一、单选题1.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
这说明分封制()A. 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B. 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C. 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D. 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2.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
维护了封建统治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3.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4.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
”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A. 宗法血缘关系B. 家国同构观念C. 中央集权意识D. 安土重迁理念5.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
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A.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B.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C.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D.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6.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云南高一高中历史同步测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秦统治者利用这些原则开始征服其他诸侯,建立第一个帝国。
然后他们又用一贯无情的手段将严密的组织扩大到全国,不过,其结果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引起了一个反作用,使帝国在其创立者去世后没几年就被推翻。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材料中所列举的“严密的组织”是指A.宗法制度B.分封制度C.中央集权制度D.科举制度2.“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
“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
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
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A.皇位世袭B.皇帝独尊C.君权神授D.家天下3.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和秦朝相比,中央权力机构最大的变化是A.出现了内外相制的权力结构B.扩大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体系C.加强了三公九卿的官僚体系D.增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文中“委员制”是指当时的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5.《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A.确立于秦朝,汉武帝时完善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C.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D.削弱了君权,突出了臣下的作用6.唐高宗时,弘文馆直学士刘之、著作郎元万顷等翰林院待诏(官名),入禁中撰书,时奉诏草制,密令参决,参预机要;因常于皇宫北门进殿,故时称北门学士。
由此可见,北门学士实际上A.掌握中书省的最高职权B.属于门下省的最高长官C.成为尚书省的最高官员D.分割了三省长官的权力7.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8.中国古代对监察官任职资格有严格要求,不仅要求监察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丰富的为官经验和优异的政绩,还要求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关山中学21—22下高一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30题,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能生动反映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下图剪纸体现了我国古代自然经济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是()A.盐铁官营B.集体协作C.男耕女织D.牧业为主2.促进中国古代自耕农经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铁器、牛耕的使用B.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C.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D.农民积极性的提高3.《诗经》:“亦服尔耕,十千维耦”反映了()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铁器牛耕推广C.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4.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的传统节日,“过春节”又称“过年”。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人们祈求谷物生产大丰收B.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C.为了纪念神农氏D.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立国的根本5.下列哪些属于中国古代的灌溉工具()①桔槔②辘轳③水排④翻车⑤筒车A.①②③④⑤B.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6.从西周时期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士”到战国时代“废井田,开阡陌”,所反映的是 ( )A.周王室的衰弱B.井田制的破坏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诸侯的强大7.春秋后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其导致的后果是()①增加国家财政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促进了土地关系的变化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 D.①②③④8.下列属于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的土地所有制形态的是( )①井田制②地主土地所有制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④君主私有土地⑤均田制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④⑤⑥D.②③④⑤9.在封建社会初期,在各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 )A.君主土地私有制B.贵族土地私有制C.地主土地所有制D.自耕农土地所有制10.下列对土地兼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B.是导致阶级矛盾尖锐的主要原因C.是封建社会的偶然现象D.兼并导致政府收入减少11.北魏至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从土地所有制形式上来讲是 ( )A.国有土地所有制B.君主土地所有制C.地主土地所有制D.自耕农土地所有制12.宋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形式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彻底废除D.商品经济的发展13.下列符合四大经济区特点的是()①山东、山西两区是传统的农业区②龙门碣石以北属于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③江南地区在中国古代一直属于落后的经济区域④汉代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还相对缓慢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14.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出现的相同原因是()A.自然灾害B.战乱频繁C.逃避兵役徭役D.逃避债务15.中原人口南迁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A.南方人口增加,逐步超过北方B.对南方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C.江南经济开发加快,经济重心南移D.南北风俗融合,文化重心南移16.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选择题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写道:(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对此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西周的“创制”指分封制、宗法制B.秦朝的“独制”指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C.西周最高执政集团已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秦朝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和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联系所学,西周时期的创举是指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时期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但是在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
选择题封弥誊录制度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大发明,欧阳修称宋代科举制度“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
此制度A.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B.改善了文官队伍的结构C.激发了官民的责任感D.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稳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欧阳修称宋代科举制度的评价及所学知识可知,封弥誊录制度就是糊名法,即遮掩考生名字,以减少批卷者徇私舞弊,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公平公正,可以避免讲求人情,由此选出的官员主要是依据自身才能,而不论出身,这改善了文官队伍的结构,故B 项正确;材料的措施是在打破科举制中的社会阶层的固化,故A项错误;题干中措施无法激发官民的责任感,故C项错误;题干中有关科举的制度,无法起到巩固国家的统一稳定的作用,故D项错误。
故选B。
选择题1301年,徐元瑞的《史学指南》称行省为“分镇方面”,元末柳贯则云“行省画地统民”,与柳贯同仕于顺帝朝的湖广行省平章星吉也自称:“吾受天子命为藩大臣。
”这说明A.行省事实上成为地方最高官府B.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比较完善C.元朝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行省逐渐演变成为割据的藩镇【答案】A【解析】依据“行省画地统民”、“吾受天子命为藩大臣”并结合行省制度的性质可知,行省成为地方最高的行政机构,故选A;材料中没有涉及不同历史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对比,无法得出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比较完善,排除B;在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D 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衡水一中邯郸分校2021年8月22日周测试题出题范围:选修一1.1 + 世界史考试时间:75分钟---------I卷一、选择题(本题为单选题,共计25道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是最佳选项,每题2分,共计50分。
)1.商朝的统治区分内外服,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
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
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据此,与商朝内外服制度相比,西周分封制的重大发展在于()A.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疆域 B.遏制封国间的相互攻伐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地方独立性较强2.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关于山东的简称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B.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C.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3.史载文王“以受命始造周国,故天下君之。
其子孙适(嫡)为天子,庶为诸侯,皆百世”。
如缺嫡其补充制度是“无适(嫡)则择立长,年钧(均)以德……王不立爱,公卿无私”。
文中西周得以“百世”传承所实施的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嫡长子继承制4.下表所反映的主题是A.中国古代建立和完善了国家管理体系 B.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开始形成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D.古代中国不断加强对地方控制5.宋太祖开宝六年六月壬寅(20日),“诏参知政事吕余庆、薛居正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庚戌(28日)“复诏吕余庆、薛居正与普(宰相赵普)……以分其权”。
这表明宋太祖A.授权参知政事与宰相轮流执政权力 B.分割相权,使参知政事成为宰相C.提高参知政事的职权完善行政制度 D.扩大了参知政事权力,削弱相权6.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目的是()A.民主决策 B.限制地方权力C.加强皇权 D.提高官员素质7.元朝始创行省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观察下图,当时管辖山西省太原市所在地区的行省是()A.中书省B.陕西行省 C.岭北行省 D.河南江北行省8.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A.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9.汉朝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多渠道、多方位的信息系统,相关信息主要来自各级官员的奏疏以及郡国上计吏、刺史州牧、使者及民间上书者。
1.《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上述孔子言论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A.孔子认为历史在继承中不断发展B.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C.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D.孔子推崇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
2.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
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A.专制皇权的自我约束B.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C.汉代谏官制度实用规范D.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3.《四库全书总目》一共评价了37部明末清初在华传教士及其协作者的著作。
其中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乾坤体义》有这样的评价:“是书上卷皆言天象,以人居寒暖为五带,与周髀七衡说略同。
以七政恒星天为九重,与《楚辞·天问》同……。
”这表明A.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根出同源B.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心理优势C.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D.明清政府文化开明的心态4.“士人”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
西周、春秋时代,“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士大夫的称谓是战国中叶才流行开来的,是指士人与官僚的合二为一;明清之际“士人从商,商人入仕”,是社会结构变动的一大特色。
下列关于中国士人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礼贤下士”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治国搭建了政治舞台B.明清之际的“士人从商”反映抑商政策转变,等级观念淡化C.面对鸦片战争失败,当时开明士大夫阶层发动了“自强”运动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反映了士人阶层的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5.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曾经写到:“中西关系是特别的。
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文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主要是指A.外来商品受到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B.西方各国要求自由平等通商被拒绝C.清王朝恪守朝贡贸易体制D.清政府厉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6、章开沅在《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中探讨了传统文化与近代化的关系,提出“离异”与“回归”的命题,强调“离异不可忘本,回归不可复古”。
金太阳高三第一轮周测卷历史
第一轮周测卷历史考试是金太阳高三学生学习中的一次重要测试,是为了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
本次考试分为选择题和主观题两部分。
选择题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背景的了解。
题目设置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近现代史、世界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迅速准确地作出选择。
主观题部分则需要学生对特定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题目涉及到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发展趋势等方面,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和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
通过本次历史考试,学生将有机会检验自己的历史学科水平,寻找自己的薄弱环节,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指导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提升。
同时,也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情况,为教学提供依据和方向。
历史学科的学习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本次历史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取得优异的成绩,为未来的学习和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史高一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B. 秦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C. 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D.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2. 以下哪一项不是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A. 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B. 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C. 考试结果完全由皇帝决定D. 考试制度逐渐完善3. 宋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A. 杯酒释兵权B. 设立东厂C. 推行均田制D. 实行世兵制4. 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的交流逐渐减少,主要原因是什么?A. 中国的科技水平落后B. 西方的殖民扩张C. 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 丝绸之路的衰落5.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鸦片战争B. 甲午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D. 辛亥革命6.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A. 封建制度被彻底废除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中国完全实现了民族独立D. 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7. 五四运动的主要影响是什么?A. 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B. 导致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 结束了封建帝制D. 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8.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全民族抗战B. 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结束C.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大捷D. 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9.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外交上采取了哪些政策?A. 一边倒政策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 不结盟运动D. 改革开放政策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A. 计划经济为主B. 市场经济为主C. 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D. 外资企业占主导地位二、材料解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阅读下列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请回答:(1)这首诗歌颂扬了哪位历史人物?(2分)(2)这位历史人物的主要功绩是什么?(4分)(3)如何评价这位历史人物?(4分)12. 阅读下列材料:“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历史第三周测(90分)1.(2011·海南单科·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2.(2011·广东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3.(2011·山东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4.(2011·上海文综·9)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C.唐朝 D.宋朝5.(2011·海南单科·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
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6.(2011·北京文综·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C. 明朝通过三司分权削弱相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7.(2011·海南单科·8)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
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A.节度使 B.枢密使 C.三司使 D.布政使8.(2011·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高一(下)历史周测一(专题1,2)1.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其织造工艺中的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
古代中国南京云锦织造技术最有可能生产于()A、民营手工业B、田庄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D、家庭手工业2.(题文)唐朝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诗中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该诗从侧面可以印证唐朝()A.严格市场的管理 B.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C.草市已经出现 D.局部商业活动的时间已有所突破3.顺治二年(1645),清政府宣布“除豁直省匠籍,免征京班匠银”;康熙三年(1664)规定班匠银(班匠银,手工业者缴纳的徭役替代税)改入条鞭内征收,从三十六年起,以浙江为始,各省又陆续将其摊入地亩。
随着代役银负担的解除,匠籍制度实际不再存在。
这表明()A.国家对民众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减弱B.社会各阶层已经取得了政治上的平等地位C.国家不再经办官营手工业 D.人头税正式废除4.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属于()A.贵族土地所有 B.国有土地所有制 C.君主土地私有制 D.地主土地所有制5.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B雇佣劳动已经普及C.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6.史载:文帝、景帝时,土地兼并现象也很严重。
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文帝、景帝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 B.文帝、景帝不禁止土地兼并C.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D.天灾人祸,又不善经营者被兼并7.(题文)乾隆以后,一些经营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
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雇佣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
这最能表明()A.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 B.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C.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 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8.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
夏麦方熟,秋不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
”材料表明该地区()A.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B经济结构有所变动 C.自然经济局部解体D.长途贸易开始兴起9.明代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社会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品经济的发展10.2010年12月24日至26日,在广东省阳江市体育馆举行“南海一号”文物图片展”。
“南海一号”是一艘沉没于800多年前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出水瓷器数千件,品种极多,其中有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
专家们认为“南海一号”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其可供研究的“学术价值”体现在()①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②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③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④制瓷技术的进步⑤“洋味”十足的瓷器是指珐琅瓷A.①②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11.明清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A.保护本国的商品市场 B.防止西方殖民侵扰C.维护、巩固自然经济 D.外商来华贸易不利于统治者的统治12.“春秋后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其导致的后果是:()①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促进了关系的变化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A ①②③B ①③④C②③ D ①②③④13.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宝玉的荔枝色哆罗呢箭袖……,宝玉的俄罗斯国出品的雀金裘氅衣……凤姐的大红洋绉裙……冯紫英拿来推销的鲛绡帐……抄家时没收的洋灰皮、洋呢、哔叽、姑绒、天鹅绒等呢料…上述材料反映了清朝中期()A.外国商品普遍进入市民家庭 B.官宦人家使用外国奢侈商品C.进入中国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 D.外国商品丰富了中国民众的生活14.下列有关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古代国家通过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的收入B.各个朝代征收赋税的比例和数额有所不同C.元代征收“泰半之赋” D.农户交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15.万历《旌德县志》风俗志云:“成宏以前,人心甚古,乡里之老有垂白不识县官,嘉靖以后,渐变渐靡,舍本而务末,于是百工技艺之人,商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亦其势使然也。
”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商业贸易环境渐宽B区域商贩无利可图C.政府默认舍本逐末D.私营手工业占主导16.明代学者王阳明有一首描写农业技术的诗歌:“下田既宜稌,高田亦宜稷。
种蔬须土疏,种蓣须土湿。
寒多不实秀,暑多有螟瞂。
”这首诗歌反应了()A.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中国古代农业刀耕火种的特点C.中国农业技术的落后D.重农抑商的思想17.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农村人口“……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社会现象,这反映出()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18.《荀子·富国》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这表明我国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B、古代中国土地兼并严重C、通过精耕细作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D、铁农具和牛耕被广泛推广19. 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1899年晚清状元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开工生产。
两者的共同之处是()A.都是晚清政府的自救B.都促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C.都是中国近代化的体现D.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0. 宋子文于1945年建立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资产主要来自于接受敌伪产业,后来靠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收购原料和免于政府收购等政策垄断了棉纺织业的进出口贸易。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的发展主要得益于()A. 国民政府执行自由宽松的金融贸易政策B. 日资企业退出给民营工业腾出经营空间C. 官僚资本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控制和垄断D. 民族工业萎缩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减弱21. “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
”材料中“中国富农大贾……仿造洋机器制作”产生了()A. 洋务派的军用工业 B. 外商在华的近代工业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企业22. 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办过程中,李鸿章根据一些官绅的申请,代向清政府奏请准予“酌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
这一措施()A. 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 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C. 有效抵制了西方列强对华侵略D.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23. 茅盾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
但他很想念的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
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从这段描写中无法得出的信息是()A. 小农经济得到巩固B. 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C. 列强入侵给中国农村带来新的变化D. 列强的侵略推动了商业交通运输的发展24. 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14年4月11日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11月3日又颁布了《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保养水源。
1915年6月30日,颁布《造林奖励条例》,这些奖励政策()A. 体现北洋政府致力于宪政治国B. 有利于社会经济和生态发展C. 推动近代工农业布局的调整D. 主要得益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25. 1865年,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说:“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求利益者,官法无以为之区处。
”这说明李鸿章()A. 认为洋务运动会诱导近代工业的兴起B. 认为洋务运动没有实行的必要C. 反对向西方学习D. 主张政府立法阻止国人创办近代工业26. 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等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以后,他们又相继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等,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和通讯事业。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经济的近代化逐步发展B.近代工业体系已逐步建立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D.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共识27. 经过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进入中国以后……中国近代化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在帝国主义允许范围内的近代化,①是其最早的代表;另一种是突破帝国主义许可的范围,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从而实现近代化;②是其先驱。
上文两序号分别指的是()A.洋务派官僚资产阶级改良主义B.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C.洋务派官僚资产阶级革命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29. 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播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A. 军用工业由官办专为商办B. “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 军用工业市场化趋势明显D. 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30. 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是,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
这一举措()A.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力量B.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材料一明朝茶叶的突出发展,还表现在制茶技术的革新上,明清时期开始出现了炒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明末清初出现了乌龙茶、红茶和花茶等茶类,形成了我们国家六大茶类的基本格局。
饮茶方法,由唐宋的煎煮法、点茶法简约化发展为现代的沸水冲泡法。
明清时期有60多部茶书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更重要的是品茶这一行为所形成的相关文化凝聚了中国国民的心态、精神追求和性格,集中体现了中国文人茶文化的特点,反映了茶人清节励志的积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