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8.62 MB
- 文档页数:11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语言基础(9分)1. 世纪金榜导学号97874022【解析】选B。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
有天无日:①比喻暗无公理;②比喻肆无忌惮;③比喻无稽言行。
与“肆无忌惮”语意重复。
雕梁画栋:指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常用来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
不经之谈: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
敛声屏气:抑制语声和呼吸。
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不合语境,句中没有畏惧之意。
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
含贬义。
2.课时提升作业三【解析】选C。
A项,句式杂糅,删去“的高度关注”或将“吸引”改为“引起”;B项,不合逻辑,删除“不再发生”之中的“不”;D项,搭配不当,可在第二个“患者”前加“加重了”。
3.课时提升作业十六【解析】选A。
B项,“家父”用于自称。
C项,“寄奉”谦敬不当。
D项,“贵校”称呼母校不当。
二、现代文阅读(3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世纪金榜导学号978740844、【解析】选D。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A项,无中生有。
说古体诗“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于文无据。
B项,强加因果。
“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与“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并无因果关系。
C项,偷换概念。
原文是“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这不等于说古体诗更似绝句律诗。
5、【解析】选C。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C项,曲解原意。
原文在第二段,“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这并不意味着唐人古诗“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
6、【解析】选B。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B项,分析不当。
说“本文引用……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恰当。
原文第三段有“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之句,由此可见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节奏感和韵调感很不一样”,并不是为了说明“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调研测试高一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出大虫出没、人迹罕至的景象。
(2)我第一次实际接触到“面”字和看到它得多么富有天才性,是在安阳郊外的小屯考古所。
(3)有的人认为传统像文物,文物惟古是尚,应该保护其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
A. 点染简捷五彩缤纷B. 点染简洁斑驳陆离C. 渲染简洁五彩缤纷D. 渲染简捷斑驳陆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语及成语的正确运用。
渲染,对环境、景物、人物心理行为等进行多方面描写、烘托;点染,点明,渲染。
(1)处,和“景象”搭配,用“点染”。
简捷,表示直截了当,干脆利落,多用来形容速度快;简洁,指说话、写文章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话。
(2)处,结合语境,用“简洁”。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五彩缤纷,形容色彩繁多而艳丽。
(3)处,修饰“面貌”,用“斑驳陆离”。
综合B项正确。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汉语虽然对于外来语以意译为主,音译词比重较小,但是数目也还是可观的。
B. 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需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消化、咀嚼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成为传统中的一个新成分,带来传统的变化。
C.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剩下的残羹冷炙做奖赏。
D. 文明是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这一点我们还没有经历过。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
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A项,关联词位置不当,把“虽然”调至“汉语”之前;B项,事理逻辑顺序,“消化”与“咀嚼”对调顺序;C项,语义重复,“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与前面“剩下的”重复,去掉“剩下的”。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师大附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试题数:12,满分:1501.(问答题,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古来就十分重视天人关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关注天人关系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有广泛深刻的影响。
汉初名臣晁错在一篇上奏皇帝的文书中发表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其中说:让德政普及,使得天上的飞鸟、地下的水虫草木等都为其蒙被,然后才能使得“阴阳调”“风雨时”,维持良好的生态秩序。
这种试图以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的主张,其实体现了比较开明的生态意识。
汉宣帝时,御史大夫魏相上书引述《明堂月令》的内容,主张顺应阴阳四时执政。
他说:执政者的行为“奉顺阴阳”,则“风雨时节,寒暑调和”,五谷丰登。
所谓“风雨时节”,是汉代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
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风雨时节五谷熟”“风雨时节五谷成”等文句,都表达了同样的社会愿望。
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较早成熟,正与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高度依赖有关。
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本身就具有科学意义。
中国早期的农学和医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得以发达的。
在反映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种种文化遗存中,如果剥去神秘主义的外壳,可以发现其科学思想的内核。
《孟子•告子上》说,齐国都城临淄附近的牛山曾经草木茂美,但因为位于都市的近郊,人们随意砍伐,还能够茂美吗?当得到雨露的润泽,又会生长新芽嫩枝,然而在这里放牧牛羊,就又变得光秃秃的了。
所以说,得到滋养,万物都会生长;失去滋养,万物都会消亡。
孟子富有哲理的名言“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包含着生态平衡的思想。
古人认为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如果斩伐林木没有“时禁”的话,是会导致水旱之灾的。
可见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山林植被有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的作用。
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还包括定时采伐,以保护山林的再生能力;禁止野焚,以保护山林以及鸟兽昆虫;禁止砍伐幼树,以保护山林的天然更新。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语文试卷(B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
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
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
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
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
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
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
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
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狄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
泗洪中学2016 - 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化学试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Cu 64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23题,每题3分,共69分。
在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是符合要求的。
1.下列做法科学的是A.将废旧电池深埋处理B.大量开发利用可燃冰C.开发太阳能、风能和氢能C.大量砍伐树木、野草作燃料2.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A.氯化铵的电子式:B.中子数为18的硫原子:C.水分子的球棍模型:D.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3.下列设备工作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4.下列有关甲烷的说法正确的是A.易溶于水B.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与氯气发生加成反应D.与乙烷互为同分异构体5.下列各组物质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A.H、D和T B.甲烷与丙烷C.乙醇与二甲醚D.红磷与白磷6.下列变化过程中,只破坏共价键的是A.干冰和I2的升华B.NaCl颗粒被粉碎C.SiO2晶体受热熔化D.从NH4HCO3中闻到了刺激性气味7.下列排列顺序不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Na >Si >O B.单质的沸点:I 2 > Br2 > Cl2C.碱性:CsOH >KOH > NaOH D.失电子能力:Al > Mg > Na8.X、Y、Z、W是四种金属单质,把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Y和稀硫酸组成原电池时,X电极上有气泡生成;Z、W相连接后放入稀硫酸中,电子由Z流向W。
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Y>X>Z>W B.W>X>Z>Y C.X>Y>Z>W D.Y>Z>X>W9.用锌片与1mol·L—1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下列措施不能..使反应速率增大的是A.改用锌粉B.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C.加入少量1mol·L—1稀硫酸D.加入少量NaCl溶液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短周期元素是指1~20号元素B.核素的种类和元素的种类一样多C.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8列、16个族D.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均等于其族序数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烷、乙烯、乙炔均可使酸性高锰钾溶液褪色B.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得到的各个馏分都是纯净物C.甲烷和氯气光照时的反应产物常温时均呈气态,且均难溶于水D.石油裂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汽油等轻质油的产量和质量12.根据右图提供的信息,下列所得结论正确的是A.该反应的ΔH < 0B.生成物比反应物稳定C.该图可以表示石灰石高温分解反应D.生成物的总键能高于反应物的总键能13.阿伏加德罗常数值约为6.02×1023。
广东深圳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人教版高一下册深圳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高一语文第I卷课内基础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战乱)B.秦人开关延敌(迎击)C.因河为池(防御建筑)D.信臣精卒(相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
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凶”:荒年。
C项,“池”:护城河。
D项,“信”:可靠的。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把握语境,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根据上下文查对正误,还要根据自己的积累判断这个词的意义,所以学生平时多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很有必要。
2.下列加点词中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的一项是①填然鼓之②上食埃土③外连横而斗诸侯④吾从而师之⑤天下云集响应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吞二周而亡诸侯⑧且庸人尚羞之A.①/②⑤/③⑥⑦/④⑧B.①②⑤/③⑦/④⑧/⑥C.①/②⑤/③⑥/④⑦⑧D.①②⑤/③/④⑦/⑥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加点词中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
①“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②⑤都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向上;像云一样。
③⑥⑦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争斗;使……朝拜;使……灭亡。
④⑧都是意动用法,分别译为:以……为师;以……为羞。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赢粮而景从B.君子生非异也C.或师焉,或不焉D.数罟不入洿池【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常见文言实词中通假现象。
A项,“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B项,“生”通“性”,禀赋,天赋;C项,“不”通“否”。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吾从而师之D.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答案】D........................5.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①②③/④⑤/⑥⑧/⑦B.①③/②⑤/④/⑥⑧/⑦C.①③/②⑤/④/⑥⑦⑧D.①②③/④⑤/⑥⑧/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校际联考期中调研测试卷 高 二 语 文 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
第Ⅰ卷1页至6页,第Ⅱ卷6页至8页。
两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 共 44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按规定要求填涂答题卡上的姓名、准考证号等项目。
2.用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中正确答案的标号涂黑。
答案不涂写在答题卡上,成绩无效。
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 舷.梯(xuán) 打夯.(hāng) 蜇.人(zhē) 汆.汤(cuān) B. 羁绊.(pàn ) 苣.荬(qǔ) 载.重(zài) 炮.烙(páo) C. 监.生(jiàn) 椽.子(chuán) 贫瘠.(jí) 翘.首(qiáo) D. 窈.陷(ǎo ) 圈.棚(juàn) 忖.度(cǔn) 朱拓.(tà)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雕粱画栋 面黄肌瘦 文采精华 宽洪大量 B. 墨守成规 变本加厉 弱不禁风 大相径庭 C. 白浪如练 举世瞩目 人事不省 轩竣壮丽 D. 貌和神离 惴惴不安 满腹经纶 敛声屏气3.下列加点字词的释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偃.卧(仰面倒下) 永志.不忘(记住) 趋之若鹜.(野鸭) B. 湔.雪(洗雪) 沸反盈.天(充满) 厥.功甚伟(最终) C. 寒暄.(温暖) 不经.之谈(经常) 天理昭彰..(明显) D. 少不更.事(经历) 面目全非.(相似) 百无聊.赖(寄托)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是 A.有关人士强调:最近接连发生特大爆炸事故,大家必须提高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江苏省宿迁市2017-2018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宿迁市2017-2018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宿迁市2017-2018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的全部内容。
江苏省宿迁市2017-2018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高一年级调研测试数学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70分.1。
32 2. 13 3。
6 4。
()2,2- 5. 6 6。
240x y -+= 7。
9 8.1063 9。
①④ 10。
255 11。
233 12。
59- 13。
11121n +-- 14. 4(21)+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15-17题每题14分,18-20题每题16分,共计90分.15. (1)证明: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1B B ⊥平面ABCD ,AC ⊂平面ABCD ,1.AC B B ∴⊥ …………………………2分 在正方形ABCD 中,,AC BD ⊥ …………………………4分 又BD ⊂平面11B BDD ,1B B ⊂平面11B BDD ,1,BD B B B =∴直线AC ⊥平面11B BDD …………………………7分(2)证明:设,AC BD O =连结1.OB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11,B B D D =所以四边形11B BDD 是平行四边形。
则有11,B D BD …………………………9分,E O 分别为为11,B D BD 的中点,1,B E OD =∴ ∴ 四边形1B ODE 是平行四边形.∴1,DE OB …………………………11分又1OB ⊂平面1ACB ,DE ⊄平面1ACB ,∴//DE 平面1ACB 。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性”是文本形式表现其对象的可能性,而文本形式是建立在语言符号基础之上的,这就使得文本性的表现对象以一种“语义”形式获得呈现。
这种形式会给文本带来不一样的戏剧性,也就是语义形式会影响戏曲形式及其戏剧性,这是“受文本性影响的戏剧性”。
文本图像正是根据图像形式对这种戏曲“语义”进行具象想象而创构的,它不直接受到现场表演的制约。
文本图像的视觉形象、动作、构图体现的是作为文本性的戏曲视觉形象,需要以图像熔铸文本的戏剧性。
那么,这种文本的戏剧性具有怎样的表征呢?文本的诗性传统影响绘画者们的表现偏好。
不同的文体形式具有不同的文学特征,戏剧文体是为演剧服务的,需要呈现感性的叙事形式,而诗歌这一文体形式更适于抒情。
中国传统戏曲的主干由大量曲词构成,将戏剧文体与诗歌文体融为一体,具有一种诗性传统的戏剧演述特征。
于是,文本图像就往往会体现这种文本的戏剧诗性特质,这恰与中国画的“写意”传统相吻合。
画家如果描写演剧的现场情景,往往会注意到剧中最吸引人的情景,如情节的高潮。
但是,中国戏曲文本的插图并不着意对这种高潮的描写,表现的往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画境。
说明绘画者的感知主要来自文本,因为中国戏曲的文本主要由“曲词”构成。
在戏曲文本中,曲词都用大一号加黑的字体,并用顶格的版式凸显出来,而剧情通常是由读者熟知的故事改编而成。
因此,阅读戏曲文本往往是获得一种诗意的感受,这与现场观演的体验不同的。
对于一种诗性戏曲文本而言,最能打动艺术家的往往是其中最富有诗意的“名句”与场景,从而表现出文本插图的一种诗性意境。
这些诗性场景的描写是由阅读体验转化为“画中有诗”插图的,同时,也继承了中国写意绘画的传统,而且插图的诗性表现具有普遍性。
有的文本图像甚至是无任何表演者的纯粹“山水画”。
当然,也有一些插图注重剧情,但这种剧情中往往会融入山水画的意境,而且剧情是根据文本进行日常性想象创构的,这与演剧图像注重表现戏剧性的方式有所不同。
2023-2024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经过顽强努力,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的讲话,令天津市西青区王稳庄镇党委书记张为民感同身受。
王稳庄,钉子产量曾占全国40%以上,是远近闻名的“钉子镇”。
近年来,这个镇关停、提升改造“散乱污”企业356家,让企业进了园区,污染的河流得到治理。
“老百姓身边的良好环境,就是对生态文明的最佳诠释。
总书记对生态环境工作的肯定,是对我们基层工作人员的巨大鼓舞,也坚定了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张为民说。
生态文明建设的变化,体现为可知可感的环境提升,背后是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行动。
在西藏拉萨市北郊的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了10余年的尼玛多吉,对总书记强调的“不断增强全党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深有体会。
这些年,尼玛多吉感受到市民和游客们环保意识明显增强。
他说,过去湿地的水渠经常被垃圾堵塞,现在大家不再乱扔垃圾和烟头,不少市民还积极主动来当环保志愿者,“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了”。
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徐先英正和同事们一道,在甘肃省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开展治沙科研工作。
徐先英说,研究所已持续举办了40多期以荒漠化防治、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为主题的国际培训班,来自7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1000多名学员参加了培训,中国的治沙技术走向了世界。
“中国的治沙成就是一扇窗口。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
”他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017-2018学年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选B项。
(渲染,对环境、景物、人物心理行为等进行多方面描写、烘托;点染,点明,渲染。
简洁,形容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简捷,(1)直截了当,(2)简便快捷;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五彩缤纷,形容色彩繁多而艳丽。
)
2.选D项。
(A项,关联词位置问题,把“虽然”调至“汉语”之前;B项,事理逻辑顺序,“消化”与“咀嚼”对调顺序;C项语义重复,“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与前面“剩下的”重复,去掉“剩下的”。
)
3.选A项。
(根据下文“比较起来”句中的“那么”可以判断:(1)空格处应为“推”与“敲”比较;(2)“推”在前。
然后,根据上文“意境上的分别”,分为对照的两组,“在这冷寂的场合”“就”等词也是提示。
)
4.选C项。
(C项,夸张手法。
A项“孤蓬”喻即将离别飘零的好友;B项“梨花”似“雪”,“杨柳”似“烟”;D项“烟草”“风絮”“梅雨”喻“闲愁”。
)
5.选A项。
(B项,“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C项,“与”,结交,亲附;D项,“举”,尽。
)
6.选C项。
(C项,“不测”古今同义,意为意料不到的事故。
“从而”,此处意为“跟从,并且”,今义为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A项,“宣言”,此处意为“扬言”,今义为宣告;声明。
“首领”,此处意为头颅,今义为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B 项,“至于”,此处意为“至”动词,“到”,“于”介词“到”,引出对象。
今义为(1)表示达到某种程度;(2)表示另提一事。
“婚姻” 此处意为“儿女亲家”,今义为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D项,“痛心”,此处意为“痛恨”,今义为极端伤心。
“行李”,此处意为“外交使节”,今义为出门所带的包、箱等。
)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7.选B项。
(“请”有“请求”的意思。
)
8.选D项。
(D项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却”;A项前一“于”是介词,“在”,后一“于”是介词,表示被动;B项前一“之”是助词,“的”,后一“之”是代词,“这,这个”;C项前一“者”是代词,“……的人”,后一“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3分)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来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回应)。
(踩分点:“目”“示”“三”,语意不通顺酌情扣分。
)
(2)(3分)项伯也拔剑起舞,一直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击杀。
(踩分点:“常”“翼”“蔽”,语意不通顺酌情扣分。
)
(3)(4分)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踩分点:“故”“出入”“非常”和判断句,语意不通顺酌情扣分。
)
10.勇猛;忠心;粗中有细;粗犷豪放。
(答对3点满分,意思对即可。
)
三、古诗词鉴赏(9分)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9分)
(1)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3分)这些都写出了山村景物的幽静与和谐优美的特点。
(2分)(答到“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意思的得3分,答到“幽静”或“和谐优美”的得2分,答“平淡”“平和”亦可;不够完整、准确的酌情扣分。
)
(2)“闲”字,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1分)以“栀子花”的“闲”来反衬人们的忙。
(2分)巧作对照,情趣盎然。
(1分)(或:“闲”字,运用拟人修辞手法,(2分)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去后庭院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2)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4)则思慎始而敬终;(5)徒慕君之高义也;(6)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7)大行不顾细谨;(8)足见其疏。
五、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4题。
(8分)
13.“镶嵌”一词,运用夸张手法,(1分)强调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不灵活”亦可)的形态。
(1分)(只答“步履维艰”不给分)
14.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答“细节描写”亦可),(每点1分)表现老王病情严重、沉默寡言,老实善良、知恩图报的形象。
(“病情严重”1分,“沉默寡言”或“老实善良”1分,“知恩图报” 1分,意思对即可。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8分)
15.对比论证。
(2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1分)发展中国家对待西方的两种倾向之间的对比。
(1分)
16.首先,指出要实现“美美与共”的境界是困难的;然后,运用对比论证方法,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方面具体阐释困难所在;最后,指出中国历史上的问题,并对中国学术界提出希望。
(每点1分,答出三点4分,大概意思对即可。
缺少“首先”“然后”“最后”等词酌情扣1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20分)
17.(4分)①技艺高超;②对人真诚,讲究诚信;③对事业专注、执着;④坚守传统。
(每点给1分)
18.(6分)①展现两代人对待湘绣旗袍的传承与发展的理念不一致;②表现出父女俩的个性,使形象更鲜明更丰满;③引发读者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思考和对民间艺术继承与创新的关注;④为下文写女儿逐渐理解父亲、珍视旗袍和尊重传统作了铺垫。
(每点2分,答出三点满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19.(4分)①表现她的内心有了触动:她重新审视父亲看重的湘绣旗袍蕴含的内涵与老一辈艺人的艺德;②使小说的结局意味深长,给读者一种想象和期待的空间——年轻的传人将选择回归到旗袍的内涵与意韵,湘绣旗袍的技艺或将后继有人;③与上文写她不理解父亲对传统的坚持形成对比,突出她认识上的转变。
(答出第1点2分,第2、3点各1分。
意思对即可。
)
20.(6分)不同态度:薛师傅热爱传统旗袍,他的女儿并不真心喜欢旗袍.(各1分)(或答:薛师傅和他的女儿对待湘绣旗袍的传承与发展的理念也不一致,薛师傅认为应当尊重并保留传统,注重旗袍精致的手艺和内涵;而薛蓝则认为旗袍应当随时代的潮流而变化,应追逐时尚,改良、创新.)示例一:我更认同薛师傅的态度,因为①“旗袍的贵气也就在这精致的手艺上,少了那种贵族气就少了旗袍的韵味”,薛师傅对旗袍的珍视体现在他精湛的手艺上;②“女儿要的只是旗袍外面的世界,而不是旗袍的内涵”,薛师傅更能深刻把握旗袍的典雅精致内涵;③旗袍是传统工艺,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厚重深沉,如果没有深入理解,不应贸然为了迎合时代而对其进行所谓创新。
(4分,答出两点即可。
)
示例二:我更认同薛蓝的态度,因为①传统旗袍工艺复杂,不易制作;②因为旗袍不过是一件衣服,应当随时代的潮流而变化,如果样式老旧,既繁琐又不适用不能适应时代潮流,反而不利推广,所以应追逐时尚,改良、创新;③传统工艺或文化只有结合时代,走向现实生活,才能迸发出活力与生命力,而不致于消亡埋没。
(4分,答出两点即可。
)
六.作文审题参考
21.A.材料
“愧疚之心……改变自我……精神的自我疗治。
它潜藏在自我的内心深处……经久难忘。
” ——选材(人生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人、事、景、物,而不是转瞬即逝的。
)
B.题目:愧疚(多提问题,分清主次)
1、谁对谁“愧疚” ?(解决人称问题)
2、因何而“愧疚”?(解决选材问题)
3、“我”和对方怎么样?(解决叙描重心的问题)
4、有何意义?(解决主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