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那个星期天》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史铁生写的回忆性的散文。
课文记叙了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
文章从孩子的角度,刻画了母亲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课文大量运用心理活动的写法,很好地刻画了孩子的内心的变化,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好教材。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1、教学效果(思效)聚焦插图,体会人物内心。
插图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语文书上的插图非常丰富,是课文重要段落或者难理解段落的一个形象解释。
教学中借助插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想象等诸多能力,使课堂活力四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一课书中两幅插图聚焦课文第四段和第六段即无聊的活动、以景衬情。
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看图,图文对照,第一幅插图上为什么有四个“我”?用笔在图中标出“我”分别在干什么?课文段落中,为什么一连写了五个“我”?能省略吗?学生明白“我”跳房子、看着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是我焦急、无聊的表现。
第二幅插图重点关注“我”的表情,朗读课文,理解“我”的失望,忽然明白了时光已经过去了,不再回来了。
通过聚焦插图,学生观察插图,说说插图,注释插图,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2、教学收获(思得)(1)抓住关键词,品味句子。
抓住关键词句细读文本,紧扣上下文内容和文章思想情感是进行文本解读的一种重要方法。
文中有一些句子含义较深,需要学生细细咀嚼。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那是一个礼拜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时,我问学生:“昏暗下去仅仅是说傍晚来临,天色暗下去吗?”学生通过阅读下文,可以知道是母亲答应带她出去,而爽约,孩子的心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
接着我告诉学生作者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写孩子的心理变化的。
这样抓住“昏暗”这个关键词,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学习习作方法,效果明显。
(2)找出心理变化的词语,把握课文脉络。
这篇课文点睛之处是心理活动的描写。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那个星期天》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它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在妈妈去世后对童年生活的深深怀念和对母亲的无限追忆。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注重情感渲染,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多媒体播放轻音乐来营造一种忧伤、静谧的氛围,并深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情境,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思念。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童年生活中难忘的场景,让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二、抓住重点词句,深入剖析情感。
在分析课文时,我着重抓住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重点词句,如“我越来越任性,希望生活中有奇迹出现,在潜意识里时常制造一些眼泪也失去吸引力的无聊冲突。
”通过这些词句的剖析,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三、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结构,学习按时间顺序叙事的方法。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叙事,从早起到午后、傍晚的整个一天过程来展开故事情节。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结构,学习按时间顺序叙事的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叙事方式,从而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情感教育。
在总结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让他们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和所拥有的一切美好事物,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我还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老师的培育之恩等。
这种情感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五、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布置了以下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搜集有关怀念童年的文章或诗歌进行交流和展示。
通过完成这些作业,学生能够进一步激发阅读此类文章的积极性,丰富阅读积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总之,《那个星期天》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从而在思想上得到升华和提高。
9《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那个星期天》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史铁生写的回忆性的散文。
课文记叙了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
文章从孩子的角度,刻画了母亲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课文大量运用心理活动的写法,很好地刻画了孩子的内心的变化,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好教材。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1.教学效果(思效)聚焦插图,体会人物内心。
插图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语文书上的插图非常丰富,是课文重要段落或者难理解段落的一个形象解释。
教学中借助插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想象等诸多能力,使课堂活力四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一课书中两幅插图聚焦课文第四段和第六段即无聊的活动、以景衬情。
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看图,图文对照,第一幅插图上为什么有四个“我”?用笔在图中标出“我”分别在干什么?课文段落中,为什么一连写了五个“我”?能省略吗?学生明白“我”跳房子、看着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是我焦急、无聊的表现。
第二幅插图重点关注“我”的表情,朗读课文,理解“我”的失望,忽然明白了时光已经过去了,不再回来了。
通过聚焦插图,学生观察插图,说说插图,注释插图,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2.教学收获(思得)(1)抓住关键词,品味句子。
抓住关键词句细读文本,紧扣上下文内容和文章思想情感是进行文本解读的一种重要方法。
文中有一些句子含义较深,需要学生细细咀嚼。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那是一个礼拜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时,我问学生:“昏暗下去仅仅是说傍晚来临,天色暗下去吗?”学生通过阅读下文,可以知道是母亲答应带她出去,而爽约,孩子的心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
接着我告诉学生作者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写孩子的心理变化的。
这样抓住“昏暗”这个关键词,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学习习作方法,效果明显。
(2)找出心理变化的词语,把握课文脉络。
这篇课文点睛之处是心理活动的描写。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各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本单元主题是写出真情实感,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这篇课文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一天之中情感的变化以及他是如何写出这些情感的变化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画出关键词句、写下读书感受、交流学习所得的方式围绕关键问题展开教学,既给了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又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课堂小练笔“写一次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能让学生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写作方法,为后面的习作教学打下基础。
课堂教学达到了既定目标,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9《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那个星期天》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逝去的母亲,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
主人公好像是“我”,其实是母亲。
只不过,母亲是借助“我”走进了读者心里而已。
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认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惊惶连声地对“我”说“对不起”……一、教学效果辩证思考,理解主旨。
“辩证理解文中母亲的形象,加深对责任与爱的理解。
”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对于母亲的形象,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会有争议。
有思想交锋、思维碰撞的课堂是有活力的课堂,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呢?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1.要根据教材内容思考。
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也是漫无目的的,思维碰撞并非信口开河,回答要从文本中找依据。
2.解读文本要结合作家风格、时代背景。
《那个星期天》选自史铁生的《务虚笔记》,而务虚笔记是史铁生带有个人自传体色彩的小说。
这篇文章中母亲的形象也自然带有作家母亲本人的影子。
3.学生自身有解读文本的能力。
在品读文章语句,体验“我”在那个星期天的情感变化后,学生能理解母亲在那个星期天的行为给我的心灵带来深重的伤害。
在读到母亲没有带“我”出去的原因是从早忙碌到晚,忙着做家务时,开始有学生表示对母亲的行为理解。
关注到母亲最后发现“我”在无声的哭泣时,她的一系列描写中,学生又读出了母亲发自内心的对“我”的爱。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那个星期天》是一篇情感真挚、细腻的散文。
在教学这篇课文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
一、成功之处1. 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那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时的心情变化。
例如,让学生找出描写小男孩心情的语句,分析其中的关键词,体会他从期待到焦急、失望、绝望的情感历程。
同时,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 注重细节描写的分析课文中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描写,如小男孩的动作、心理活动等。
我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这些细节描写,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描写来表现小男孩的情感。
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学生不仅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学习了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3. 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这样的联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也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的点滴经历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同时,通过交流分享,学生之间的情感得到了共鸣,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二、不足之处1.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我虽然注重了整体教学,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
部分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情感方面存在困难,但我没有及时给予个别指导,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教学时间把握不够精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某些内容的讲解过于详细,导致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在后面的拓展延伸环节,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分享和写作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 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评价不够全面。
这样的评价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各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本单元主题是写出真情实感,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这篇课文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一天之中情感的变化以及他是如何写出这些情感的变化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画出关键词句、写下读书感受、交流学习所得的方式围绕关键问题展开教学,既给了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又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课堂小练笔“写一次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能让学生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写作方法,为后面的习作教学打下基础。
课堂教学达到了既定目标,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文时,我先通过谈话导入,然后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梳理文本的基础上快速进入研读环节,通过圈画、朗读和品析关键语句,体会“我”在等候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提炼文章的行文线索,旨在由此聚焦心理描写,为后文分析心理变化作铺垫。
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语句在写作手法上的共同点即借助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来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目标设计课堂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师生互动也比较好,课堂氛围较为活跃。
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
如我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教师的引导提问上,对学生的提问不够关注。
其实,提问应该是双向的,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潜能和勇气,也许更有利于思想的碰撞,激射出思维的火花。
1。
最新部编版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那个星期天》节选自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文章主要写了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经历了由盼望、兴奋、期待、到焦急无奈再到失望、委屈等心情变化的过程。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体现“我”的心情历程。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语文要素,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期盼”经历。
通过品读文中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作者这一天的心情变化,体会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多么重要。
这种体会是感同身受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让真情自然流露。
作者从语言、环境、动作、心理、细节等方面的描写,细腻真实地向我们表达了在那一天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融情于景、事物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特别是通过写光线的变化来烘托人物心情的写法,值得学生借鉴。
因此,在课堂的结尾,我引导学生由本课延伸到作者的其他作品,并积累好词好句,将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落到实处。
3.生词教学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如:“惆怅”可以结合课文情景和“我”当时的心境来理解;“惊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家务繁忙的母亲面对“我”突如其来的哭泣只是惊惶,而并没有责怪,充分体现出母亲对“我”的疼爱。
4.阅读理解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事物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从而体会“我”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的心情变化。
5.习作运用学习作者在描写“我”等待母亲带“我”出去玩时是如何消磨时间的侧面描写,又或是借助周围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写的时候,注意要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清楚,把情感真实而自然地表达出来。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那个星期天》是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部分。
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
课文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地表现了小男孩的心理变化过程。
在导入阶段,我从《盼》这一课入手,回顾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发言之后引出:这是一个小女孩的盼望,也有一个男孩,那是他平生第一次盼望,具体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星期天》。
接下来,从课题中的“星期天”入手,询问同学们星期天会做什么,学生发言很积极。
紧接着我询问,课文中的男孩盼望星期天去做什么——去动物园玩。
进而,我们认识作者史铁生,走进文本之中。
首先,我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事情三要素的帮助下,加上引导学生能够发言说出主要内容。
紧接着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借助表格,按时间顺序梳理文中“我”和母亲的具体行为以及“我”不同的心情。
知道文章各个段落写什么内容之后,学生能够较准确地找到相应段落寻找答案,提取关键句,摘录关键词。
对于“我”心情的变化也有同学能够较准确地说去。
但对于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我在引导学生具体学习“我”的心情变化时自己讲的仍旧过多,反而学生没有很多机会和时间思考文章是如何表达情感的,之后我对此的总结也不到位。
为了联系生活实际我在讲到“我”和母亲的形象时,有意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和家长们的情况,给了他们发言或者说“吐槽”的机会,同时也委婉地告诉他们如果有委屈可以及时沟通,也简单交流了遇到负面情绪会怎么排解。
对于最后的环节我绕得稍微远了点,下一次可设计将作者“史铁生”的介绍放到最后展示,以此加深学生们的印象,同时激发学生们深入了解作家作品的兴趣。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范文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节课是《那个星期天》的第二课时。
我在环节上采用了“移步换法”的设计。
首先创设情境由刚刚过去的父亲节导入,学生对刚发生过的事情感受和印象深刻,很自然的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接着带领学生进入“名人吧”了解作者,只有知作者,明内容,才能更好的体验角色。
进入“拾贝吧”认识一些美丽的贝壳——词语闯关,复习词语,检查预习,为下文的学习扫清障碍。
同时把词语当做“贝壳”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让学生开火车进行词语闯关,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进入“体验吧”进行角色体验,体验在这一天里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的表达内心感受的,此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一双慧眼把文中的句子找出来,给大家交流、分享,而没有将大量的句子在课件上展示,是因为不想束缚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找,自己说,畅所欲言。
特意出示文中有一处的观察点发生转换的句子,让学生站在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
这个地方的设计也是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品析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最后让学生明白作者是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排比想像等方法真实自然的表达内心感受的,从而突出了重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进入“谈心吧”,站在孩子的立场,把自己当做文中人,把老师当做“母亲”,就一些实际问题谈自己真实的看法。
让学生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一开始谈论这个问题时,是片面的',认为她是为了家庭而忽略了孩子。
我于是引导:原来这样做也可以成为一位好母亲,那以后当我的孩子想出去时,我就说行行行,等我忙完了就去,但就是不去笑。
立即有学生发言: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辩证地对母亲进行评价,从母亲忙碌于家务中脱不开身来评价,她是一位好母亲;但从因为孩子小,就不兑现对带他外出的承诺评价,她不是一位好母亲——这样做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理。
一堂课的“药效”有多久?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马者哨中心校黄宏明亮的双眸,好奇的眼神,课堂上举得像春笋般的小手,无忌的童言……可是一叫你们写作文,就成了“黯然伤神”的课堂,习作,一直是你们心中的梦魇,《那个星期天》恰如一颗灵丹,只是不知“药效”有多久?
《那个星期天》选自史铁生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
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课文通过大量的的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的刻画了小男孩从兴奋期待——焦急万分——委屈失望乃至绝望的心理变化。
一、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与其说文中的图画是两幅插图,不如说两幅插图已经形成一本小小的绘本。
绘本中要读的绝不仅仅是文字,而是要从图画中读出故事,进而欣赏绘画。
本课两幅插图独具匠心,分别对应了文中第4、6自然段的内容,第一幅插图原本可以分成4张图画,然而课文一副插图给我们呈现的是“跳房子”、“看云彩走”、“拨弄蚁穴”、“看老画报”。
四个场景、四个故事集中在一幅画面中,带领学生解读插图,理解插图,不用问他们任何问题,只要再把第4自然段的内容缓缓读两遍,孩子们应景而积极发言:空落落的院子,孤单的孩子。
至此,学生们已经完全理解了“我”在等候母亲回来,一个人艰难打发时光的难捱。
有了学习的基础,第二幅插图的解读孩子们便可顺势而为:
盆里和盆外的衣服、妈妈的辛苦、孩子的表情,“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的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图画和文字的相辅相成,促进了学生们的理解,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
教学中借助插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想象等诸多能力,使课堂活力四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聚焦插图,学生观察插图,说说插图,注释插图,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二、比较异同,体会表达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是课文“让真情在笔尖流露”这一单元的精读课文,在学习完《匆匆》、《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带领孩子们探究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方式的异同。
篇幅短小的《匆匆》,朱自清却使用了十一个问句,在一连串的看似不求回答的问中,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对时光易逝的惆怅不安,虽伤感苦闷却是积极向上的。
《那个星期天》作者则是通过大量细节描写,细腻地刻画了小男孩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心理变化过程,小男孩“跳房子”、“看云彩走”、“拨弄蚁穴”、“看画报”、一声不吭蹲在母亲身边看她洗衣服的情景向我们生动阐释了“孤单、委屈、失望”的含义。
在比较异同上,我们不要只注重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而是提示孩子们注意结合课文内容,结合自己感受比较深的句子来具体表达,重视这个思考的过程。
《匆匆》作者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用连续问句直接表达情感。
《那个星期天》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内心独白、把心情融入景物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表达情感。
三、学以致用,重视仿写
《匆匆》、《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学完以后,我们能够深刻感触到作者细腻的描写把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仿写,初步把这些表达方式运用到习作中。
大部分农村孩子的习作是困难的、有局限的,我想,1、通过对特定片段的仿写加深孩子们的体会。
如:《匆匆》第4自然段中“这段时光不好挨。
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把“等待”变成了具体的事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出“难捱的无聊时光”。
我们可以换一换场景,放学后等待珊珊来迟的父母、晚饭后一个人坐在操场看落日等等,同样的景、事、物,通过不同的描写,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
2、选择一两个情景,就“喜”与“哀”两种状态,通过情景描写表达。
如“放牛、散步、夜行……”,我让孩子们进行了片段描写,结果令人欣慰,孩子们既写出了被人误解后走在小路上的失落,也写出了成绩进步后走在小路上的喜悦。
农村的孩子们对于习作虽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但不知用什么语言文字进行表达。
语言贫乏,运用语言的能力比较差,不能具体写清一个问题。
我认为,在教学中抓好仿写训练,是学生习作能力得到创新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堂课的“药效”有多久,我不知道,但我明白,我找了这样的一粒粒“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