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轻重之间_解读米兰_昆德拉的_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_王艺漩
- 格式:pdf
- 大小:92.21 KB
- 文档页数:2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书心得1500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本让我深感震撼和思考的小说。
小说以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展开,通过讲述主人公汤玛斯的一生,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存在。
整本小说以“轻”和“重”为主题,将人生的境遇与轻重对比,以此来揭示人生的本质。
文中提到了很多人生的重要选择和决策,他们在轻重之间摇摆,有些人选择了重,有些人选择了轻。
作者通过这样的对比,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权衡,否则将会错过许多重要的东西。
汤玛斯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认为生命没有任何意义,一切都是虚无和无常。
他追求自由和快乐的生活,不愿被任何束缚和责任所牵绊。
他拒绝爱情,对待感情冷漠,不愿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
他以轻蔑和无情的态度对待他人,不愿与任何人建立起真正的联系和关系。
他一直生活在自己创造的虚幻世界中,漠视真实的人生和世界。
然而,汤玛斯的生活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快乐和自由。
他的生活充满了孤独和空虚,他感到了人生的无趣和无味。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存在。
在他的思考和探索中,他逐渐发现了生活的重。
小说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特丽莎。
特丽莎和汤玛斯是极其不同的两个人,她对爱情有着深刻的追求和信仰。
她渴望有一个真实的爱情,一个能够让她感受到生活的重的爱情。
她对汤玛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一直在试图改变他的生活和思维。
然而,汤玛斯并不接受她的爱,他看待感情依然是冷漠和轻蔑的。
小说的结局是令人难忘的,特丽莎做出了让人震惊的选择,她选择了死。
她的死使汤玛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态度,意识到生活的重的重要性。
他终于意识到了自己渴望的爱情和生活,并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特丽莎的死后,汤玛斯退出以前的生活,开始寻找真正的爱情和人生。
小说通过汤玛斯和特丽莎的对比,探讨了人生的轻重和存在。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一种危险的态度,它可能导致人们失去真实的人生和意义。
米兰昆德拉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米兰昆德拉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生命中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经典语录解读1.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名,意味着生命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2.我们每个人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这是我们所应承担的责任。
3.生命是如此宝贵,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活出自己的意义。
4.真正的生活不仅仅是存在于表面,它还需要深思熟虑和内心的成长。
5.在困难面前,我们要坚强面对,因为生命的轻重在于我们如何应对挑战。
6.生活并不是一场游戏,我们不能轻率地对待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7.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独特的价值,我们不应该轻易对待他人的存在。
8.生命的重要性不在于它的长短,而在于我们如何用它来充实自己的经历。
9.通过感受生命的重量,我们会更加珍惜每个人和事物。
10.生命的轻重在于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只有真正珍惜,我们才能活得更加充实。
11.我们不能轻视自己生命的存在,因为它有无穷的潜力和可能性。
12.生命的价值不是被别人决定的,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13.幸福并非来自于生活的轻松,而是我们如何面对并接受生活的重担。
14.生命是一个持续的成长过程,我们要学会担当和成长。
15.重视自己的生命,意味着对他人生命的尊重。
16.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只有经历了困境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重要性。
17.生命的轻重体现在我们如何对待他人的生命和自然环境。
18.每个人都是生命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应该用心去关爱和保护。
19.社会对生命的轻松态度容易让人忽视其真正的价值,我们应该唤起这种意识。
20.生命的负重并不是可怕的,它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动力。
21.生命的价值在于我们如何为他人带来快乐和帮助,而不是个人的成功与成就。
22.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
23.生命并非一次投机的机会,我们应该用心去体验和创造意义。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看完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掩卷长思,我们的生命到底不能承受其轻还是其重?米兰—昆德拉说: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
这个前景是可怕的。
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
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
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
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
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正是提出了这一问题。
他看到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
他把其中一半称为积极的(光明,优雅,温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极的。
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积极与消极的两极区分实在幼稚简单,至少有一点难以确定:哪一方是积极?沉重呢?还是轻松?巴门尼德回答:轻为积极,重为消极。
他对吗?这是个疑问。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轻/重的对立最神秘,也最模棱两可。
是的,轻与重是个问题,选择轻还是重更是个问题!不过我认为我们似乎更能承受生命之重却无法承受生命之轻。
因为人类似乎更有一种承受困难的本能,人类历史前行的每一步哪一步不是伴随着剧痛?个人的生命从呱呱坠地那一天起,从蹒跚学步艰难行走,最终走向坟墓?可是,人类的历史从来就没有中断过,生命的传承也没有停止过。
因为我们有一种与生剧来的承受力。
这种承受力让我们可以战胜一切压在我们身上的重量。
相反,我们却难以生命之轻,比如孤独,虚空,当然,这些是在没有笼罩宗教信仰的前提下。
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1:嘿,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要跟你们聊聊我读的一本书,名字叫《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米兰·昆德拉的人,听起来就像是一个会做蛋糕的厨师,但其实他是一个很厉害的小说家!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就像是在吃一个超级大的汉堡,里面有很多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味道。
书里讲了四个人的故事,他们就像是汉堡里的生菜、番茄、肉饼和芝士,每个人都很重要,少了谁都不行。
“你知道吗,这本书里的托马斯,他就像我们班上的调皮鬼,总是到处惹麻烦。
”我对同桌小红说。
小红眨了眨眼,好奇地问:“那他最后怎么样了?”“哎呀,他最后啊,就像被老师罚站一样,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我回答。
书里还有个叫特丽莎的女孩,她就像是我们音乐课上的钢琴,温柔又敏感。
她的爱情故事,就像是我们数学课上的方程式,有时候简单,有时候复杂得让人头疼。
“哇,听起来好浪漫啊!”小红的眼睛亮了起来。
“对啊,但是也很沉重。
”我叹了口气,“就像我们背书包一样,有时候觉得好重,但是里面装的都是我们的知识,不能丢掉。
”还有,书里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我觉得这句话就像是说,我们的生活有时候太轻松了,反而让我们感到空虚。
就像周末没有作业,一开始很开心,但是过一会儿就觉得无聊了。
“哈哈,我懂你的意思了。
”小红笑了,“就像我妈妈不让我吃糖,但是偶尔吃一颗,真的好甜!”“对对对!”我兴奋地点头,“这本书让我想到,我们的生活需要一些重量,就像我们的书包,虽然重,但是里面装满了知识,让我们变得更聪明。
”读这本书,我觉得就像是在和作者聊天,虽然他不在我们身边,但是他的故事和想法,就像是通过电话线传到了我的脑袋里。
他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生活的事情,比如爱情、责任和选择。
“小明,你觉得这本书告诉我们什么最重要的道理呢?”小红问我。
“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重量,因为它们让我们成长,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我认真地说。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一部小说,书名来自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一句话:“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意为人生的轻浮、沉闷与无意义。
这本小说以20世纪前后布拉格的历史背景为背景,讲述一个因爱情、自由、背叛等元素而被人生摆布的男人的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作Tomáš的心理学家,他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游走于爱情与自由之间,最终在背叛与悲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小说中描写了Tomáš与妻子Sablina的爱情,以及Tomáš与另一个女性Tereza的恋情。
Tomáš和Sablina的婚姻遭遇了危机,他们之间的愈发脆弱和矛盾开始显现。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Tomáš结识了另一位女性Tereza,她对Tomáš的爱情越来越深厚,这让Tomáš深陷于自己和两位女性之间的爱情纠葛之中,最终成为了他无法承受之轻的负担。
小说中描写了被权力、社会制度和历史事件摆弄的男人,而他们的生活又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
作者多次用孤独、背叛等主题来表达小说的思想。
小说对于爱情的描写也颇为细腻,作者深入分析了男女之间的情感和性欲的关系。
作者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来描述人生浮沉,探讨人性与命运的关系。
小说既揭示了人类行为背后深刻的思想和人性,又探究了人类的愿望和毁灭。
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生命轨迹,作者让读者正视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轻,从而更好地爱惜我们拥有的每一个时刻。
在我们的生命中,也许我们会经历爱情、欲望、恶意、习惯、理想和妥协等各种情感和选择,但这些都不足以影响我们对生命的主观认识。
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的每一个时刻,不要让快乐轻飘飘,不要让痛苦沉重重,要用坚强的心灵承担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总的来说,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一部极具思想性的小说,通过对人生的描绘,呈现了人类不同的情感与选择,让人深入思考人性和生命的意义。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轻”的含义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轻”的含义米兰?昆德拉的文字中总带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孤独气质,这种气质是一种作为人与其它可感物体的疏离,这既不是个体同宇宙的的悲剧,甚至也不和土壤相连。
他总是把玩着他无限悲观的幽默,出人意料的站在一个可以向两个方向发展的角度,时而沉重的思考,时而不屑的轻笑。
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既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也是其文字特点最为鲜明,意想最为繁复的作品。
“美国《新闻周刊》称赞该书为:?昆德拉把哲理小说提高到了梦幻和情感浓烈的一个新水平。
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昆德拉借此坚定地奠定了他作为最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
而根据该书拍成的影片《布拉格的春天》成为与《查太莱夫人的情人》齐名之作,不拘一格地再创影坛新高潮。
”《生命中无法忍受之重》并不是通常的情节性小说,里面存有许许多多的相似哲学思辩的阐释,这就给我们的写作增添了不少的难度,却也就是这部小说能够使人百读不厌,细心玩味的关键原因。
在《生命中无法忍受之重》这部小说中最让人匪夷所思的难题无非就是:这个“重”到底所指的就是什么?在本书中作者米兰?昆德拉几乎所有文字都在紧紧围绕何为“重”,何为“轻”,以及我们究竟该如何挑选的问题上搞阐释,而小说的开篇从尼采的“永恒重回”观轻易就把“重与轻”这一小说的核心问题摆到了读者的面前。
与其它小说相同的就是,米兰?昆德拉似乎并没必须使读者全然沉浸于故事中,他甚至直截了当的说道“作者必须想要使读者坚信他笔下的人物的确存有,无疑就是可笑的。
这些人物并非发端于母体,而是来源于一些使人浮想联翩的句子或者某个关键情景。
托马斯就产生于einmalistkeinmal这句话”,特蕾莎则产生于肚子咕噜咕噜叫做的那一刻。
”在这部奇特的哲理小说中,人物沦为了哲学中的代码,情节也不过就是哲学中的情境而已。
如此一来米兰?昆德拉就可以毫不忌讳的在小说中随意的冲出阐释他的关于“重与轻”的思索。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意思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著的同名小说
的标题,也成为了一个广为引用的短语。
该短语意指生命的轻盈和脆弱,以及生活中的瞬间和重要性。
在小说中,作者谈论了生命的无常和不确定性,以及个人面对各
种内外困境时的挣扎。
他认为生命的真正挑战不在于承受困难的重量,而在于难以忍受的轻盈感和脆弱性。
生活中的一切,包括痛苦、喜悦、爱、亲情等,都是如此宝贵,因为它们都可以随时消失,而我们有时
会因此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压力和无力感。
这个短语也可以拓展到我们现实生活中。
世界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机会与挑战并存,人们会面临各种选择和决策。
生命中不能承受
之轻提醒我们要珍惜所拥有的每一个时刻和每一次机会,因为它们都
是短暂且有限的。
它也提醒我们要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以及与
家人和朋友的关系,要有承受和化解的能力。
此外,"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还可以被理解为对人类存在的一种
反思。
我们的存在是如此微小和短暂,与宇宙的无限广袤相比显得微
不足道,因此我们也要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自己的思考和追寻。
我
们可以通过追求知识、经历新事物、追求激情、培养关系和回忆美好
的时刻等方式,让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和充实。
因此,"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个短语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的宝贵,认识到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坚韧和乐观的态度。
生活可能是脆弱而短暂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意义深远的经历和关系,
以及对现实和自我有深刻的思考,使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和丰盛。
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什么是最沉重的负担?而什么是轻?什么是重呢?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描述了男主人公托马斯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
可当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蕾莎时,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却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这促使特蕾莎极度痛苦与不安,最后决定离开托马斯。
分离后经历了磨难,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特蕾莎,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
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
而托马斯的情妇之一,萨比娜则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国,逃避革命,是个典型的背叛者。
米兰·昆德拉在这部小说中,围绕着托马斯,特蕾莎等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经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
整本小说主要写“轻与重”,“灵与肉”,对托马斯来说,轻是“偶然一次不算数”,是“别样亦可”,而重则是“非如此不可”。
在遇到特蕾莎之前的托马斯,会更偏重于选择“轻”,因此屡次外遇,在他的字典里没有背叛这个名词,但当他遇到心爱的女人时,托马斯在灵魂和肉体间划分着明显的界限,他内心确实是深深的爱着特蕾莎,但却不停的一次次的伤害她,而特雷莎潜意识里认定灵魂离不开肉体,因而最终选择离开。
到最后托马斯回去找到了特雷莎,并选择了“重”,做到了“非如此不可”。
重,是有序,是必然,是非如此不可,它意味着责任,很少有人愿意主动承担责任。
轻,是无序,是自由,是偶然,是别样亦可。
对于何者为“轻”?何者为“重”?什么时候该选择“轻”?什么时候该选择“重”?“灵与肉”能否分开?这些问题,我们往往难以认清且正确地做出选择。
就我自己来说,我难以认同男主人公托马斯“灵与肉”分离,选“轻”弃“重”的做法,我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爱一个人就应该一心一意,就应该尽力甚至牺牲自己去保护她,不让她受伤害。
生命在轻重之间文史纵横生命在轻重之间——解读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王艺漩(长沙县第一中学 湖南长沙 410000)【摘要】文章阐释了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轻”与“重”的思考关乎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生命哲学。
在小说中,托马斯是典型的追求生命之“轻”的代表,他终生在两者之间往复,寻求人生的选择、寻求生活的意义。
相反,习惯了生命重量的特丽莎和弗兰兹也无法承受生命之“轻”。
作者认为生命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重量,也应该承担一定的重量,如果应有的那份重量消失,那么“轻”也变成了我们所不能承受的。
【关键词】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解读在现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但是生活的幸福感却逐步下降。
人们往往感叹生活的艰难与不易,感叹生命中有太多责任要去承担。
因此,对于生活和生命,他们往往有不堪重负的感觉。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开始提倡自由、提倡解脱,抛却名利、坦然心境,以减轻生活的压力,减少生命的负担,摆脱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也成为时下的热点话题。
而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书却给我们提供了思考生活和生命的另外一种视角:生命是否也存在着不能承受之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书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地声誉。
故事的背景是冷战时期的捷克首都布拉格,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位英俊多金的外科医生,生性追求自由、放荡不羁。
他曾经经历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并拥有很多情人。
对于爱情,他则有一套自己发明的“感情守则”,即“灵”与“肉”相互分开,男女双方不需要对彼此负责。
他和情人们仅仅因为相互需要而在一起,却不会干涉对方的生活。
托马斯从来不在情人家里留宿,无论多晚,他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中。
在生活中不希望自己受到任何的约束和羁绊。
他所追求的是生命中的“轻”,不希望有任何重量压覆于其上。
然而有一天,一个叫特丽莎的餐厅女服务员闯入了他的世界。
托马斯发现他的“感情守则”并不适用于这个女孩儿身上,他爱上了特丽莎。
他违反了他的守则,他把特丽莎带到家里、和她同居、甚至娶她为妻。
托马斯的世界突然增加了爱情的重量、增加了特丽莎的重量。
然而,托马斯并不能适应特丽莎所带来的生命的“重”,他想继续维持他的生活方式,想继续追寻他生命“轻”的那个状态,婚后他继续盘旋在众多情人之间。
然而,他和情人在一起时,脑海中会经常浮现特丽莎的身影,以至于无法像以前那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而当他下定决心回归家庭时,他又无法适应特丽莎和家庭所带给他的沉重感,导致又想逃离到情人身边,如此周而复始。
而托马斯的出轨行为给他的妻子特丽莎也带来了无尽伤害。
与托马斯相反,特丽莎非常重视感情、重视家庭和责任。
她认为在爱情中,“灵”和“肉”是一起的,而生命是应该承担其应有的“重量”的。
托马斯的不忠行为带给她的是无尽担心、恐惧,是极度不安的梦魇。
此时恰逢捷克的动乱时刻,托马斯在一位叔叔的引荐下决定带特丽莎离开布拉格,到苏黎世去生活。
到达苏黎世以后,托马斯仍与其他女人来往,陌生的环境加上对丈夫的失望,特丽莎决定离开托马斯身边,回到动荡不安的祖国。
托马斯重新回归了单身的生活。
他本以为这是一种解脱,他又可以享受无拘无束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穿梭于他的众多的情人之间,再也不需要背负背叛妻子的内疚,特丽莎的离开仿佛减轻了托马斯生命的重量,让他变得无比轻盈。
然而,这种生命的“轻”托马斯没有享受多久,过了几天他又开始怀念起和特丽莎在一起的日子。
这种生命的“轻”开始他感到前所未有的难以承受。
最终,他还是选择冒着危险、回到动乱的祖国寻找特丽莎。
随后,两人选择到一个小农庄避难,远离布拉格的喧嚣与吵闹,感受生命的静谧与美好。
从此两个人便再也没有分开,享受彼此加之于对方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和“重量”,一直到他们双双死于一场车祸。
故事的另外两个主人公是萨宾娜和弗兰兹。
萨宾娜是一个画家。
作为托马斯众多情妇中的一个,她与托马斯的追求“轻”的生命哲学类似,认为人生应该是无拘无束,没有牵绊的。
她认为感情中不需要承担太多的责任,而在后来的动乱中,她也选择离开故土,前往异国他乡。
弗兰兹则是萨宾娜的众多情夫之一,他为了萨宾娜而放弃自己一直坚持的对婚姻和爱情的忠诚,并选择与妻子离婚。
他把萨宾娜看作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他以自己的方式爱着萨宾娜、追随着她,最终死于一场意外。
本书全篇贯穿着关于“轻”与“重”的探讨。
实质上,“轻”与“重”的思考关乎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生命哲学。
在小说中,托马斯是典型的追求生命之“轻”的代表。
他不相信永恒回归的存在,认为生命只有一次,不可复制、不可替代。
相应的,他认为人终其一生,也只有机会尝试一种选择,所以一切都不存在比较,一切也都毫无意义。
因此对待生活,他一直选择逃避的态度,他拒绝责任、拒绝束缚,在追求生命之“轻”的同时,也不能承受特丽莎加诸于他的生命上的“重”。
萨宾娜更是一个极端的案例,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由,拒绝任何一种形式的束缚。
相反,那些追求生命之“重”的人拥有责任、承担负担,习惯了生命重量的他们也无法承受生命之“轻”。
特丽莎和弗兰兹就是此种类型的代表。
特丽莎重视感情,而无法适应托马斯生命的“轻”,甚至倍感折磨;而弗兰兹则把生命中所有的事情都看得非常重要,最终却踏上了过早的不必要的死亡之路。
“轻”和“重”是对不同人生态度对生命的不同选择,而托马斯和特丽莎的互动,便是“轻”与“重”的激烈碰撞。
当特丽莎的“重”加于托马斯的“轻”,托马斯感受到爱情和责任的压力时,他选择了逃离,而逃离过后,曾经“重”过的“轻”也变成了托马斯生命中所不能承受的。
“重”和“轻”构成了托马斯生命中的最基本的对立的选择,成为了无法解决的悖论。
他终生在两者之间往复,寻求人生的选择、寻求生活的意义。
正如托马斯的人生经历一样,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轻”与“重”都在不断的进行转换,这种转换是一声声的敲门声,叩问生命的意义、叩问生存的价值。
在不断的叩问中,米兰・昆德拉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引导我们重新审视自身,审视生活,引导对生命“重”和“轻”的思考。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生命中的“重”,认为人的承压能力是有限的,过量的“重”是所不能承受的,把经历全部都放在如何减“重”上。
然而,在米兰・昆德拉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生命之“轻”不能完美诠释生命的含义。
往往我们追求生命之轻时,卸下的不仅是“负担”,而是生活本身。
生命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重量,也应该承担一定的重量,如果应有的那份重量消失,那么“轻”也变成了我们所不能承受的。
“轻”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责任的缺失、生活的缺失、生命意义的缺失。
生命,实则是“轻”(下转第72页)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中间势力的统战思想文史纵横建设上,即建立“三三制”政权。
“三三制”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中国共产党“策略上打击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一党专政’,争取中间势力之有力武器”。
[13]1940年初,中央向全党发出指示,指出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不是工农小资产阶级的政权,而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人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民主专政”“抗日民主政权应当在政策上和阶级实质上,都是抗日统一战线政权”。
[14]1940年3月6日,毛泽东又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党内指示,指出:“目前是国民党反共顽固派极力反对我们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而我们则必须建立这种政权,并已经可能是在各主要的抗日根据地内建立这种政权的时候,……”。
并强调,“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15]随后,党领导下的各抗日根据地纷纷开始建立这种“三三制”政权。
1940年7月,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公开明确宣告推行“三三制”。
毛泽东在《团结到底》一文中,再次强调各抗日根据地在进行政权建设时,“不论政府人员中或民意机关中,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而使其他主张抗日民主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二”。
[16]共产党在实践上坚定地贯彻了这一指示。
可见,“三三制”政权,把统一战线与根据地政权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共产党同中间势力的统战关系,发展成为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权内部的合作关系,这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1]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2]陈铭枢.抗战中之党派问题.转引自中国现代史上册.王桧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3][4][8][10][11][12][14]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下).档案出版社,1986.310.335.367.389.402. 403.406.[5][6][7][15][1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1991年版.第745.746.748.742.760.[9]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73-474.[13]彭德怀同志1941年3月12日在北方局对冀南工作的结论.抗战以来选集.第2集上册.1944.【作者简介】何继勋,武警后勤学院教师.辞当成一种讲法说理的思维方式,不仅思维的线条符合法律规则和程序,而且还能把这些法律之理演说清楚。
”[9]倡导法律修辞的功能,首先必须恪守法律规则,在法律原理的框架下寻求解决方案,再通过修辞方法予以说服,确保所说之“理”是法理,将讲法与说理巧妙地结合起来。
我们得运用修辞方法来讲法说理,形塑公众的法律思维,而绝非为了追求案件“事了”,让当事人满意,胡乱“煽动”,在过度修辞中不自觉地消解法律的规范作用。
【参考文献】[1]杜义.对“案结事了”的几点思考.载于永善县人民法院网.http:///public/detail. php?id=2674,最后访问日期:2014.8.16.[2]陈金钊.法治与法律方法[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198.[3]孙笑侠.法律家的技能与伦理[J].法学研究,2001(6).[4] (日)棚濑孝雄著.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5-6.[5]吴从周.从概念法学到利益法学[D].台湾大学博士论文,2003.168.[6]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M].三联书店,2004.3-4.[7]葛洪义.法律方法讲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3.[8]戴津伟.法律修辞的功能及隐患求是学刊[J].2012(3).[9]陈金钊.法治思维及其法律修辞方法[M].法律出版社,2013.244.【作者简介】戴津伟,男,浙江缙云人,法学博士,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讲师.(上接第69页)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2]吴森.中美婚姻观念的不同[A].郁龙余.中西文化异同论[C].北京:三联书店,1989.[3]毛亦.捧走诺贝尔文争奖的女人们.名人传记,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9.87.[4]赛珠珍.大地.王逢根等译.漓江出版社, 1988.5.【作者简介】杨亚萍(1979.6-)女,陕西凤翔人,硕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与“重”的平衡;生命,在“轻”“重”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