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川草生态草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格式:pdf
- 大小:323.74 KB
- 文档页数: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关于发布2021年重点推广林草科技成果100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日期】2021.09.08•【文号】•【施行日期】2021.09.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正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关于发布2021年重点推广林草科技成果100项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各司局、各派出机构、各直属单位、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为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国家林业局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林科发〔2017〕46号),促进先进适用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为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我局遴选出了2021年重点推广林草科技成果100项(见附件),现予发布。
请各地各单位根据生产实际,重点推广本次发布的100项林草科技成果,特别是在各类林草技术转化项目实施和重大工程建设中予以重点应用,充分发挥科技成果示范引领作用。
成果相关信息请登录“国家林业科技推广成果库管理信息系统”网站(http://124.205.185.86:8080/sso/login)进行查询。
特此通知。
附件:2021年重点推广林草科技成果100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2021年9月8日附件_GBK;">2021年重点推广林草科技成果100项序号成果名称成果领域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1三峡库区高效防护林体系构建及优化技术集成林草生态保护修复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肖文发2岷江上游森林植被恢复与水源涵养功能提升关键技术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3生物基可降解纤维沙袋沙障治沙技术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内蒙古农业大学高永4退化湿地恢复技术体系林草生态保护修复中国林科院湿地研究所崔丽娟5内蒙古退化植被恢复技术和定向经济型植物产业化种植基地建设技术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张文军6长江经济带生态退化区植被修复与低效林提质增效技术林草生态保护修复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张旭东7竹林生态系统碳过程、碳监测与增汇技术林草生态保护修复浙江农林大学周国模8南方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及多功能协同提升关键技术林草生态保护修复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刘世荣保护研究所9低覆盖度羽翼袋沙障及其铺设机械林草生态保护修复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杨文斌10川西北高寒沙地林草植被恢复技术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鄢武先11川中丘陵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技术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四川农业大学李贤伟12困难立地植被恢复关键技术集成林草生态保护修复陕西省林业科技推广与国际项目管理中心宋宪虎13陕北沙地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林草生态保护修复陕西省林业科学院符亚儒14南方型杨树人工林高效培育技术体系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南京林业大学方升佐15树木良种的“复幼-扦插”规模化繁育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北京林业大学林金星16鲜食枣设施栽培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新岗17青钱柳叶用优良品种选育及定向培育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南京林业大学方升佐18澳洲坚果品种选育与栽培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贺熙勇19林木精准井式节水灌溉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新疆林业科学院李宏20泡核桃品种资源创新及提质增效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技陆斌术推广总站21薄壳山核桃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南京林业大学彭方仁22半干旱区人工山杏低效林改造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李显玉23优势特色果品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河北农业大学王国英24檀香与降香黄檀混交栽培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徐大平25漆树良种及高效栽培综合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陕西省林业科技推广与国际项目管理中心邱蓉26马尾松大径材及高产脂林定向选育及栽培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贵州大学丁贵杰27花椒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陕西省林业科技推广与国际项目管理中心原双进28川草1号、2号老芒麦产业化技术集成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游明鸿29南方次生林经营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曾令海30竹资源高效培育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国际竹藤中心范少辉31紫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北华大学程广有32抗寒苹果、矮化砧木优良品种引进繁育及栽培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林业科学研究院陈淑英33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结构化经营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河北农业大学张志东34马尾松良种选育、定向栽培及产业化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贵州大学丁贵杰35广西藤县八角低效林改造技术集成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梁文汇36珍贵树种人工林林下植物生态经营模式及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刘君昂37‘新苹红’苹果引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李显玉38酿酒葡萄免埋土安全越冬栽培关键技术集成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华39一种核桃大树更新复壮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贵州省核桃研究所孙建昌40一种肉桂高效培育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李开祥41优质材桉树无性系选育与产业化利用技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陈健波42农林剩余物多途径热解气化联产炭材料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蒋剑春43蓝靛果高效培育及其花色苷提取纯化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北京林业大学付玉杰利用44林木剩余物高得率清洁制浆产业化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房桂干45环保型长效抗菌自清洁柜橱材料制备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北京林业大学郭洪武46高性能木竹质重组材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于文吉47建筑与桥梁用竹质结构材料与构件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国际竹藤中心江泽慧48实木木材热改性及其功能性材料应用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曹永建49原竹自动定段技术与设备林草资源开发国家林草局北京林业周建波利用机械研究所50竹质异色层积装饰材制造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国家林草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陈玉和51圆竹分级展平及展平复合规格材制造技术与装备林草资源开发利用国际竹藤中心刘焕荣52豆粕胶黏剂无醛中密度纤维板制造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王春鹏53无醛胶合板用豆粕胶黏剂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范东斌54低质人工林木材高效干燥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周永东55高含油互叶白千层产业化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吴丽君56多花黄精林药复合栽培及活性成分高效提取利用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国际竹藤中心汤锋57低施胶量环保木质单板复合材料制造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南京林业大学周晓燕58一种木质纤维定向液化制备乙酰丙酸的综合利用方法林草资源开发利用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蒋剑春59豆粕胶黏剂无醛刨花板制造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储富祥60江西特色植物萜类资源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江西农业大学王宗德61人造板VOC快速释放检测技术林草资源开发利用东北林业大学沈隽62杉木良种选育与高效培育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张建国63野牛草高效育制种及其产业化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钱永强64青藏高原东部牧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白史且65国审良种‘北林雄株1号’‘北林雄株2号’及其繁育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北京林业大学康向阳66油茶大果型新品种选育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谭晓风67落羽杉属树木杂交新品种林果花江苏省殷云龙选育技术草种业提升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68甜柿优良新品种及园艺化栽培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龚榜初69杉木优异品系选育及扩繁关键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郑会全70杉木种业创新工程关键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黄开勇71‘中林5号’‘中林1号’楸树林果花草种业提升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麻文俊72‘西南桦广西凭祥种源’‘西南桦云南腾冲种林果花草种业中国林科院热曾杰源’西南桦提升带林业研究所73油桐抗枯萎病品系选育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陈益存74中天1号紫花苜蓿林果花草种业提升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常根柱75福建柏优良种源和家系选择及培育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郑仁华76香花油茶良种选育及繁育关键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马锦林77高油加工型红松、榛子良种选育与繁育技术林果花草种业黑龙江省林业杨凯提升科学院78枣良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韩传明79油茶遗传改良与良种应用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李志真80‘滨海密枝’柽柳林果花草种业提升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杨俊明81北林201紫花苜蓿林果花草种业提升北京林业大学卢欣石82‘蓝美1号’蓝莓林果花草种业提升浙江蓝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陈华江83红掌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林果花草种业提升福建省林业科技试验陈孝丑中心84‘燕杏’‘送春’‘花蝴蝶’梅林果花草种业提升北京林业大学张启翔85环湖寒生羊茅林果花草种业提升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刘文辉86陆表植被碳汇量关键技术及管理平台林草装备和信息化北京林业大学冯仲科87电动树干打孔注药机林草装备和信息化绿友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李敏88安徽省森林资源年度监测及“森林资源一张图”应用技术林草装备和信息化国家林草局华东调查规划设计院刘道平89湖北森林防火网格化监测预警云平台建设及应用技林草装备和信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张维术息化院90灌木林虫灾发生机制与生态调控技术林草灾害防控北京林业大学骆有庆91林火监测预警双红外火灾探测器林草灾害防控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朱恒星92枸杞病虫害监测预报及安全防控技术林草灾害防控宁夏农林科学院何嘉93蒙陕青新林业鼠(兔)害防治技术集成林草灾害防控国家林草局林草防治总站常国彬94全国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及管理体系林草灾害防控国家林草局林草防治总站宋玉双95林地薇甘菊绿色防控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林草灾害防控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季梅96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技术林草灾害防控东北林业大学孙龙97竹子真菌病害的快速检测技术林草灾害防控国际竹藤中心高健98北京市重要林果病虫害生防产品产业化关键技术林草灾害防控北京市西山试验林场梁洪柱99中国特色国家公园建设模式及技术野生动植物保护国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设计院孙鸿雁100节约型生态景观绿道建设技术人居优美环境建设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张乔松。
加快发展模式转型 着力提升乡土草种自给率——我国草种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杨梦然 贺 超(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摘要:草种业是我国草畜产业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直接影响了我国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对近年来我国草种需求、生产、进出口情况进行总结,发现草种业发展模式落后是导致我国草种生产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以小街基镇、川西北地区、蒙草集团3种典型发展模式为依托,分析草种业发展模式存在的不足,提出推动我国草种业发展模式现代化转型的建议,以推进我国草种业发展进程。
关键词:种子;草种业;发展模式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Model,Focus on Improving The Self-Sufficiency Rate of Grass Seeds:Problems andCountermeasures for The Grass Seed Industry in ChinaYANG Mengran,HE Chao(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种业问题,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种业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基础及核心地位。
从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种业单独成段表述,特别强调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至此,我国种业迎来了高质量发展期[1]。
草种业作为现代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被当作农业和畜牧业的附属产业,受到的关注较少。
近年来,随着我国持续加大草地生态修复保护力度以及大力发展规模化的现代畜牧业、奶业,全面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对优质草种的需求量快速增加。
但我国草种产业目前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草种生产力低下,乡土草种供需矛盾突出,生态修复用草、饲草和草坪草种进口依存度较高。
川西北牧区饲草生产机械设备应用调查报告CAO㊀XUE川西北牧区饲草生产机械设备应用调查报告肖冰雪ꎬ郑群英ꎬ道里刚ꎬ陈㊀琴∗ꎬ刘㊀刚ꎬ史长光(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ꎬ四川㊀成都㊀611743)㊀㊀摘㊀要:草业机械是发展规模化饲草生产的重要基础ꎮ本文结合川西北牧区饲草产业发展现状ꎬ针对草业机械设备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ꎬ深入一线开展机械设备应用调查研究ꎬ为川西北牧区饲草产业发展㊁草业机械设备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指导和参考ꎮ关键词:川西北牧区ꎻ饲草生产ꎻ机械设备ꎻ选型配套中图分类号:S81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2096-3971(2020)03-0059-04DOI:10 3969/j issn 2096-3971 2020 03 010收稿日期:2020-01-19基金项目:科技部十三五重大科研专项 高寒特色畜牧业及区域产业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编号:2017YFC0504806)资助作者简介:肖冰雪(1979-㊀)ꎬ男ꎬ重庆忠县人ꎬ副研究员ꎬ硕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退化草地治理㊁牧草栽培育种与利用研究ꎮ∗通讯作者㊀㊀川西北牧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ꎬ草地畜牧业是当地的主导和优势产业ꎬ是牧区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1]ꎮ饲草是确保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ꎬ饲草生产机械化是饲草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ꎬ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ꎮ针对牧草栽培㊁收获㊁加工等饲草生产技术环节存在的技术问题和设备需求ꎬ课题组成员深入川西藏区饲草生产一线开展调查研究ꎬ并进行饲草生产机械设备优化配置ꎬ为川西北牧区草业机械设备推广应用㊁饲草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参考ꎮ1 川西北牧区饲草产业发展现状1 1㊀产业发展基本概况川西北牧区饲草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ꎬ受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所限ꎬ发展进程十分缓慢ꎮ近十余年来ꎬ四川藏区抓住国家加强生态保护和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ꎬ以科学技术研究为基础ꎬ先后实施了 人草畜 三配套㊁退牧还草㊁国家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㊁优良牧草种植示范等民生项目ꎬ大力发展饲草产业ꎬ积极推动草地畜牧业升级转型ꎬ饲草种植规模逐年增加ꎬ饲草产业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ꎮ筛选出了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国审牧草品种ꎬ如川草2号老芒麦㊁阿坝垂穗披碱草㊁康巴垂穗披碱草㊁川草引3号虉草㊁阿坝燕麦等ꎬ优良牧草配套栽培加工技术也逐渐成熟ꎬ形成了主栽草种及相应的规模化生产模式ꎬ为饲草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技支撑(见表1)ꎮCAO㊀XUE草业科学2020年第3期㊀总第254期表1㊀川西北牧区饲草产业布局1 2㊀饲草来源与主导产品川西北牧区饲草供给分为两大类ꎬ一是来源于天然草地ꎬ主要进行放牧利用ꎮ据测算ꎬ牲畜90%以上的饲草来自天然草地ꎮ二是建立人工草地ꎬ开展规模化饲草生产ꎬ加工饲草产品ꎮ为了方便运输和存放ꎬ产品以方草捆为主ꎬ规格大小不一ꎬ通常为800mmˑ50mmˑ400mmꎮ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ꎬ目前ꎬ川西北牧区人工草地面积不足1%ꎮ近年来ꎬ牲畜的 牧繁农育㊁规模化舍饲 养殖模式在半农半牧区得到较快的发展ꎬ以青贮玉米为代表的青贮饲草产品开始推广应用ꎬ发展潜力不容小视ꎮ总的来看ꎬ川西北牧区人工草地建植成本高昂ꎬ技术水平要求较高ꎬ在生态脆弱区开展大面积人工草地建植ꎬ存在一定的生态安全风险ꎮ开展天然草地培育ꎬ建设刈割型天然打草场生态风险小ꎬ产草量稳定ꎬ是解决高寒牧区饲草料供求需求最重要的技术措施ꎬ发展空间十分巨大ꎮ2㊀饲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2 1㊀高蛋白饲草产品匮乏ꎬ优质饲草产品供给不足受自然条件制约ꎬ川西北牧区目前只能生产禾本科类饲草产品ꎬ豆科牧草难以栽培利用ꎬ高蛋白饲草产品十分缺乏ꎮ与此同时受气候条件影响ꎬ饲草收获加工关键时期与降雨季多有重叠ꎬ导致饲草得不到及时收获加工ꎬ极易腐烂变质ꎬ严重影响饲草品质ꎬ导致优质饲草产品供给严重不足ꎮ2 2㊀饲草产业体系薄弱ꎬ产业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川西北地处高寒㊁边远㊁贫困地区ꎬ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ꎬ饲草科技支撑体系尚不健全ꎬ技术人才严重不足ꎬ配套市场化农机㊁销售服务体系薄弱ꎮ导致饲草生产加工水平和效率偏低ꎮ现有饲草加工企业㊁专业饲草生产合作社以及草产业经营大户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ꎬ饲草产品单一ꎬ质量参差不齐ꎬ经济效益难以得到充分体现ꎬ尚未真正形成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3]ꎮ2 3㊀草畜结合研究不足ꎬ与畜牧业需求缺乏良性互动川西北牧区饲草产业发展起步较晚ꎬ产业基础十分薄弱ꎬ一方面ꎬ在牧草育种㊁栽培和草产品开发上较少考虑农牧民和牲畜的实际需求ꎻ另一方面ꎬ牲畜养殖仍以传统资源型㊁数量型发展模式为主导ꎬ牦牛㊁藏绵羊至今没有饲养标准ꎬ所需配方饲料产品开发迟缓ꎬ草畜结合程度不够ꎬ草产品附加值提升难度较大ꎬ限制了草产品的转化增值潜力ꎮ3㊀川西北牧区饲草生产机械设备调查3 1㊀调查方法以四川藏区为重点调查区域ꎬ同时覆盖青海㊁甘肃牧区ꎬ选择当地代表性饲草生产企业ꎬ深入饲草生产第一线ꎬ采取走访考察㊁会议研讨㊁电话咨询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ꎮ以 产业需求为导向ꎬ实用可靠高效 为筛选标准ꎬ通过对机械匹配㊁生产06川西北牧区饲草生产机械设备应用调查报告CAO㊀XUE效率㊁成本投入与产出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评价ꎬ筛选适宜的饲草收贮调制机械设备ꎮ以此为基础ꎬ优化配置饲草生产加工机械设备ꎮ3 2㊀调查结果3 2 1㊀设备应用概况20世纪80年代开始ꎬ四川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组织全省科技力量开展了川西北草原开发利用技术研究ꎮ通过引进国内外饲草生产机械设备ꎬ在若尔盖县黑河牧场㊁红原县安曲牧场等地大规模开展饲草生产加工利用研究和示范推广[4]ꎮ受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所限ꎬ草业经济发展进程缓慢ꎬ草业机械设备作用微弱ꎮ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ꎬ草地畜牧业发展迅猛ꎬ饲草产业发展迈入新台阶ꎮ在抗灾保畜饲草生产基地建设㊁家庭牧场标准化草场建设等项目支持带动下ꎬ饲草生产机械设备需求旺盛ꎬ迎来了发展的春天ꎮ3 2 2㊀存在主要问题3 2 2 1㊀设备推广杂乱无章ꎬ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受饲草产业发展㊁产业政策引导变化㊁资源需求匹配等因素的影响ꎬ川西北牧区饲草生产设备推广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无序状态ꎬ设备推广杂乱无章ꎬ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ꎬ机械匹配度不高ꎬ作业效率普遍较低ꎮ3 2 2 2㊀国产设备举步维艰ꎬ外资产品一枝独大:受产业发展进程和综合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ꎬ国产设备整体技术水平与外资设备还有一定的差距ꎬ设备配套比较单一ꎬ生产性能不太稳定ꎬ田间地头返修率较高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国产设备的推广和应用ꎮ3 2 2 3㊀产业发展参差不齐ꎬ设备利用效率低下:受产业发展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ꎬ技术人才力量不足等因素的影响ꎬ饲草生产企业㊁合作社㊁种草大户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ꎬ饲草生产加工水平和效率偏低ꎬ甚至出现设备停滞待用等个别极端现象ꎬ导致经济效益难以得到充分体现ꎮ3 2 3㊀生产设备选型优化配套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依托 产学研 结合优势ꎬ在国家科研项目支持下ꎬ和地方政府㊁饲草生产企业交流合作ꎬ开展饲草生产机械选型与优化配套ꎮ通过两年的实地调查比较ꎬ构建了适合川西北高寒牧区的 饲草栽培与青干草捆生产 机械配套设备1套(见表2)ꎮ该套设备质量水平较好ꎬ机械匹配度较高ꎬ运行稳定性较强ꎬ有效地提高了饲草生产加工效率ꎬ对川西北牧区及类似区域开展青干草捆生产加工机械的选型和采购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ꎮ表2㊀饲草生产机械设备优化配置表㊀㊀注:本方案适合在川西北高寒牧区(海拔3000m以上)ꎬ开展规模化(100hm2以上)饲草生产的企业㊁合作社使用ꎮ由于设备型号繁多ꎬ在选择时建议参照筛选使用ꎮ16CAO㊀XUE草业科学2020年第3期㊀总第254期4 饲草机械设备推广的几点建议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ꎬ川西北牧区草地畜牧业正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迈进ꎮ饲草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基础ꎬ大力推广饲草生产加工机械设备ꎬ能够减轻劳动强度ꎬ提高劳动效率ꎬ提升经济效益ꎬ推广意义重大ꎮ4 1㊀重视草业发展战略支撑ꎬ助推饲草产业健康发展牧草加工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ꎬ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支持ꎮ在对草产业进行市场考察和前景的论证中ꎬ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远景计划ꎬ科学引导草产业的发展ꎮ整合相关政策和发展资金ꎬ推动牧区产业结构调整ꎬ加大对草地基础设施㊁科技服务和后续产业发展的投入ꎬ提高草业发展科技水平ꎬ助推饲草产业健康发展[5]ꎮ4 2㊀优化饲草产业结构布局ꎬ提升草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以 优势产业区域+优良饲草品种 为突破口ꎬ进一步优化饲草产业结构和布局ꎬ按照 扶优㊁扶大㊁扶强 原则ꎬ大力扶持培育本土龙头企业ꎬ形成以龙头企业为骨干ꎬ专业合作社ꎬ种草大户为补充的饲草生产加工格局ꎬ加快饲草产业发展规模化进程[6]ꎮ引进㊁试验㊁示范㊁推广先进适用的饲草生产㊁收获㊁加工㊁利用机械化技术和设备ꎬ提升草业科技含量和装备能力ꎬ提升饲草料生产加工能力和产业化水平ꎮ4 3㊀完善草业科技服务体系ꎬ提升科研与技术转化能力川西北牧区饲草发展区域明显ꎬ草原㊁半农半牧及农区饲草产业发展问题各有千秋[7]ꎮ建立健全饲草产业发展技术服务体系ꎬ开展多渠道㊁多层次㊁多形式的技术开发㊁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ꎬ提高牧民对现代草业发展的认知水平和草业生产技能水平[8]ꎮ针对制约草业发展的突出瓶颈问题ꎬ建立 产学研 结合的饲草料产业科技园区ꎬ联合技术力量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科技攻关ꎬ提高饲草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水平ꎬ构建稳定的饲草加工㊁贮备能力和服务体系ꎬ为饲草料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ꎮ参考文献[1]川西北草原开发利用研究编辑委员会.川西北草原开发利用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ꎬ1983. [2]川西北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发展规划 草业及畜牧业发展规划课题组 川西北地区草业发展规划[J] 四川草原ꎬ1999ꎬ(4):43-45.[3]朱建国ꎬ袁羽中 甘南州发展草产业的前景与对策[J].草业科学ꎬ2006ꎬ19(2):26-28. [4]李才旺ꎬ李昌平ꎬ泽柏ꎬ姜文康ꎬ贡布东洲 川西北高寒牧区草业发展战略研究[J] 四川草原ꎬ1999ꎬ(4):43-45.[5]尚小生 甘南州草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 畜牧兽医杂志ꎬ2013ꎬ32(6):31-33.[6]肖冰雪ꎬ陈琴ꎬ郑群英ꎬ道里刚ꎬ李燕.红原县饲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 草学ꎬ2018ꎬ(6):83-86. [7]张春梅ꎬ赵恒军.农区饲草产业发展形势与存在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ꎬ2014ꎬ(28):36-42. [8]张宝文.大通县饲草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青海草业ꎬ2018ꎬ27(1):53-57.。
我国老芒麦育种研究进展苏红锦;卓玉璞;王历宽;冯今【摘要】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在我国畜牧生产及生态建植中具有重要价值.我国老芒麦种质资源丰富,但用于实际生产的老芒麦品种较少.文章综述了我国老芒麦育种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老芒麦育种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草食动物科学》【年(卷),期】2016(036)001【总页数】4页(P53-56)【关键词】老芒麦;种质;遗传多样性;育种【作者】苏红锦;卓玉璞;王历宽;冯今【作者单位】甘肃省天祝县草原工作站,天祝733200;甘肃省天祝县草原工作站,天祝733200;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兰州730010;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兰州73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43.9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又称西伯利亚披碱草,是禾本科小麦族披碱草属的多年生植物,为异源四倍体、自花授粉物种[1-2]。
老芒麦也是青藏高原地区的当家牧草,抗寒、抗旱、耐盐碱,在退化草地改良上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退耕、退牧还草等生态保护工程的开展及草食畜牧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老芒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截至目前,我国共培育出了8个老芒麦品种,但均为特定区域驯化选育品种,适应性有限,推广利用范围狭窄,不能满足当前草畜业生产及生态建植发展的需要,所以老芒麦的育种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快开展。
在我国,老芒麦主要分布于青海、新疆、西藏、甘肃、宁夏、内蒙古、四川、吉林等省区,生境以森林草原的河谷草甸、山地草甸化草原、疏林、灌丛和林间空地为主[3]。
在世界范围内,老芒麦分布地域主要包括苏联的东南部、欧洲、西伯利亚、远东、哈萨克斯坦、蒙古、日本以及中国等。
老芒麦研究最早起始于苏联、英国和法国,1927年苏联将其作为栽培牧草用于生产,20世纪50年代我国吉林省畜牧研究所进行老芒麦的驯化选育,20世纪60年代在生产上陆续推广应用[4]。
老芒麦种质资源丰富,截至目前我国共收集到700余份野生老芒麦种质,这为老芒麦育种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