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的综合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358.50 KB
- 文档页数:12
专题一:力、运动和力(3h ) 直击考点=>重力、弹力、力的三要素例题精选=> 例1.如图所示,使一薄钢条的下端固定,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a )、(b )、(c)、(d) 各图中的形变,如果力的大小431F F F ==>2F ,那么,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图是( ).A. 图(a )和(b ) B .图(a )和(c) C. 图(a )和(d) D .图(b )和(d)【答案】C例2.如图,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__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____,该弹簧测力计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直接用来测力的大小.需先_________,否则会使测得的值比真实值偏_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答案】0-5N ,0.2N,不能 调零 大反馈练习=>1.坐在船上的人用桨向后划水时,船就会向前进,则在平静的水面上,使船前进的力是( )A .人手作用在桨上的力B .桨向后作用于水上的力C .水作用于桨的力D .水作用于船体的力2.玩具“不倒翁”被扳倒后会自动立起来。
请在图5甲中画出水平桌面对“不倒翁”支持力的示意图,在图5乙中画出“不倒翁”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O 为不倒翁的重心)3. 试分析挂在竖直墙上、质量为3kg 的球受到的力(如图6所示),并用力的示意图表示球受到的力.4.在研究弹簧的伸长与外力的关系的实验中,将弹簧水平放置测出其自然长度,然后竖直悬挂让其自然下垂,在其下端竖直向下施加外力F ,实验过程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进行的,用记录的外力F 与弹簧的伸长量x 作出的F -x 图象如图所示。
(1)由图可知,该弹簧受到的拉力每增加1N ,弹簧的伸长增加_______cm ;(2)该图象不过原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
(3)分析弹簧的伸长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结论是: 。
【答案】1.C 2 .略 3.略4.⑴1 ⑵弹簧在竖直悬挂自然下垂时,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已有一定量的伸长(3)在一定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例1第2题 第3题 第15题直击考点=>摩擦力和二力平衡例题精选=>例3.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一种实验方法,下图A B C D 中分别用照相机拍摄(每0.1S 拍摄一次)的小球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的照片,其中受到平衡力的作用的是( )例4.一本物理书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 .书对地球的引力和地球对书的引力B .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C .书对桌面的压力和书受到的重力D .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例5.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力学中的力与运动的关系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力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力的存在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从而引起运动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本文将归纳初三物理课程中与力与运动关系相关的知识点。
一、力的概念与分类1. 力的定义:力是改变物体状态或形状的原因,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2. 力的分类:接触力(摩擦力、支持力等)和非接触力(重力、弹力等)。
二、力的作用效果1. 施力与受力:力的作用对象称为受力体,施力体和受力体相互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状变化、速度改变或改变运动方向。
三、力的表达与计算1. 力的表达: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单位,方向用箭头表示。
2. 力的计算:力的大小与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相互抵消。
四、力的平衡与合力1. 力的平衡: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合力为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2. 合力:多个力的合成,合力的大小与方向由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共同决定。
五、运动中的力1. 牛顿第一定律: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产生加速度,物体才会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F=ma,物体的加速度与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六、摩擦力与滑动摩擦系数1. 摩擦力的作用:在物体间相互接触时会产生的力,阻碍物体运动。
2. 滑动摩擦系数:衡量两个物体间摩擦程度的参量,与物体材料和表面性质有关。
七、引力与万有引力定律1.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代表了物体的重量。
2. 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一个引力,与物体质量和距离的关系有关。
八、弹力与胡克定律1. 弹力:两个物体之间因拉伸或压缩而产生的力。
2. 胡克定律:当弹簧伸长或缩短时,所受弹力与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九、力与机械工作1. 机械工作:当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一定距离时,产生的能量转化称为机械工作。
2. 功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机械工作量,功率与做功的时间和所做的功成正比。
2024年中考物理“运动和力”高频考点总结1. 速度和加速度:- 速度的定义: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距离。
- 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
2. 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匀速运动:速度保持不变,加速度为零。
- 变速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加速度不为零。
3. 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即 F = m * a。
- 单位:力的单位是牛(N),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2)。
4. 力的合成与分解:- 合成力:多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合成力为所有力的矢量和。
- 分解力:将一个力分解为与坐标轴垂直的分力,可以方便地求解力的效果。
5. 斜抛运动:- 斜抛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匀速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 重要公式:斜抛运动的水平速度 Vx 为恒定值,竖直速度Vy 随时间变化,最高点时 Vy 为零。
6. 力的大小和方向:- 等大反向力:对称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受到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不等大反向力:对称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受到的大小不等、方向相反的力,物体产生加速度。
7. 摩擦力:- 静摩擦力:物体静止时,与其他物体接触面上的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外力且方向相反。
- 动摩擦力:物体运动时,与其他物体接触面上的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外力且方向相反,但不超过一定的极限值。
8. 弹力:- 弹力是物体在被扭曲、拉伸或压缩后恢复原状时产生的力。
- 弹簧中的弹力:当弹簧被拉伸或压缩时,弹簧中产生的力与弹簧伸长或压缩的长度成正比。
这只是一些可能的高频考点总结,您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对这些考点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一、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1.两个质量相同的钩码,下端固定有纸带并穿过打点计时器,在拉力作用下两钩码分别同时从同一位置开始沿竖直向上方向运动,纸带上留下的点迹如图(a)所示,它们的s—t图像如图(b)所示.则A.甲的拉力大B.甲的机械能小C.乙的动能小D.无法判断【答案】C【解析】【详解】A.在图a中的甲、乙两图中,打点计时器打出的各点之间的距离是相同的,由此确定钩码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是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所受的力一定是平衡力,此时的钩码只受两个力的作用:弹簧秤竖直向上的拉力和重力.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这两个力相等,即甲、乙的拉力都等于各自钩码的重力,由于钩码的质量相等,则重力相等,所以甲的拉力等于乙的拉力.故A不符合题意;BCD.两个钩码的质量相同,由题意知,两个钩码上升的高度相同,由图(b)知,甲、乙上升相同的高度,甲所用时间小于乙所用时间,根据v=st可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所以,甲的动能大于乙的动能,甲的势能等于乙的势能,机械能为动能和势能之和,所以,甲的机械能大于乙的机械能.故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2.如图所示,将带钩的木块放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桌面上,小明水平拉动木块,在木块加速..运动过程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木块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增大B.木块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减小C.绳对木块的拉力和桌面对木块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D.绳对木块的拉力和木块对绳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答案】D【解析】【分析】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是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做加速运动,拉力大于摩擦力;绳对木块的拉力和木块对绳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绳对木块的拉力作用在木块上,木块对绳的拉力作用在绳上,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详解】AB.木块放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桌面上,压力一定,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摩擦力大小不变,故AB错误;C.木块做加速运动,拉力大于摩擦力,故C错误;D.绳对木块的拉力和木块对绳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在不同的物体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D正确。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运动和力》运动和力是物理学的基础概念,也是中考物理考试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下面是关于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帮助同学们复习和准备中考物理考试。
1.力的定义和计算: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速度或者改变方向的原因。
力的计算公式为F=m*a,其中F表示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所受的加速度。
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将保持不变,或物体的静止状态将保持不变,除非有外力作用。
即物体如果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它将保持原来的状态。
3.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下,将产生加速度的规律。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4.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也就是说,如果物体A对物体B施加一个力,那么物体B对物体A也会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5.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指的是将多个力按照矢量相加的方法得到一个合力。
力的分解指的是将一个力按照垂直或平行于一些方向的分力进行分解。
6.平衡力和力的平衡: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称为平衡力。
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静止为静力平衡,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为动力平衡。
7.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物体表面接触时产生的相互阻碍运动的力。
滑动摩擦力指的是两个物体表面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间的相互作用力和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8.弹力:弹力是弹性物体受到压缩或伸长形变后所产生的恢复力。
弹力与物体形变的大小和方向相反,并且遵循胡克定律,即弹性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9.简谐振动和弹簧振子:简谐振动是物体在恢复力的作用下沿一些方向来回振动的运动形式。
弹簧振子是一种简谐振动,它由固定在一端的弹簧和挂在另一端的物体组成。
一、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1.如图甲所示装置,其中心固定着一根竖直的杆,杆顶有一小球。
一开始小球和装置一起沿某一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装置突然停止,小球从杆上落下,刚离开杆时的俯视图如图乙所示,请由此判断装置是向哪个方向运动()A.西南B.东南C.东北D.西北【答案】A【解析】【详解】假设装置是向西南方向运动的,某时刻装置突然停止,小球由于惯性,还会继续向西南方向运动,这与图乙的运动相符合,所以该装置向西南方向运动符合题意,故选A。
2.如图所示,木块竖立在小车上(不考虑空气阻力)。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若木块和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小车受到三个力的作用B.若随小车一起做加速运动,当小车受到阻力而停下时,木块由于惯性将向右倾倒C.小车启动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向左D.木块对小车的压力与小车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若木块和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相对小车没有相对运动,也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木块将不受摩擦力,小车也不受木块的摩擦力,因此小车受重力、地面的支持力,拉力和地面的摩擦力,木块的压力共五个力作用,故A错误;B.小车突然停止运动,木块下部由于受摩擦速度减小,而木块的上部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木块向右倾倒,故B正确;C.小车启动时,木块由于惯性,仍要保持静止,因此木块相对小车有向左的运动或向左的运动趋势,木块将受到方向向右的摩擦力,故C错误;D.木块对小车的压力与小车对木块的支持力分别作用在小车和木块上,属于相互作用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不是平衡力,故D错误。
故选B。
3.一个文具袋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文具袋受到的重力和文具袋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B.桌子受到的重力和文具袋对桌子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C.文具袋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对文具袋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桌子对文具袋的支持力和文具袋对桌子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文具袋受到的重力和文具袋对桌面的压力方向相同,不符合相互作用力的条件,所以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A错误;B.桌子受到的重力和文具袋对桌面的压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且大小不相等,不符合相互作用力的条件,所以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B错误;C.文具袋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对文具袋的支持力均作用在文具袋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所以是一对平衡力,故C正确;D.桌子对文具袋的支持力和文具袋对桌子的压力是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的两个力,不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所以不是一对平衡力,故D错误。
运动和力1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现象;运动状态分为静止和运动,运动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
1机械运动:物体相对另一物体位置的变化。
参照物:①研究物体运动时,假定为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如,研究汽车运动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即认为地面不动。
②选择参照物不同,结论一般不同,如:两列火车并排同向匀速前行,若以对方车为参照物,车是静止的;若以地为参照物,车是运动的。
可见,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的描述:路程、时间、速度。
速度:定义——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
计算——v=s/t单位——1m/s = 3.6 km/h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此法即相同时间比路程;比较快慢另法:相同路程比时间)匀速直线运动:受到的力为平衡力速度大小不变沿直线运动。
v=s/t对于匀速运动而言可以认为是平均速度也可以认为是任意时刻、时间的速度变速运动:速度大小变化或不沿直线运动。
可以用v=s/t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总时间包括停留时间)例小明上学从家出发到学校共400m,共花3min20s,其中因为红灯路中停了20s,则他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m/s)例一小轿车在路上匀速行驶,前两秒走了15m,则前3s走了几米?第五秒的平均速度多大?(22.5m 7.5m/s)2力力的定义: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运动方向、改变速度大小、两者同时改变)力的单位:牛(顿), N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效果)力的示意图:是一条带箭头的直线。
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起点表示作用点(也可是终点)注意作用点要画在受力物体上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
2.1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①弹性:象直尺、弹簧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特性②塑性:象橡皮泥、面团,形变后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塑性。
③弹性限度:有弹性的物体,若受力过大不能完全复原,我们就说超过了弹性限度④产生弹力的条件:直接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运动和力知识点梳理1.牛顿第一定律:(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物体的运动并(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的作用;(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状态或状态。
(3)惯性:①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不变的性质;②影响因素:惯性是物体自身的属性,大小只与物体的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运动状态等因素无关;③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④惯性不是力,只能说一个物体“具有惯性”或“由于惯性”,不能说“受到惯性作用”、“惯性力”。
(4)运动与力的关系: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的作用时,总保持状态或状态,即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二力平衡:(1)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或状态,此时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方向,并且在。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4.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①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②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
(静摩擦力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③产生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且挤压;(2)接触面粗糙;(3)相对运动。
④影响因素:a:压力(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b: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c:在接触面受到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无关。
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关于物体的惯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高速飞行的子弹具有惯性,穿入木头静止后惯性消失B.驾驶员系安全带,是为了减小驾驶员的惯性C.物体静止时才具有惯性D.百米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不能马上停下来,是由于运动员具有惯性2.如图所示的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摩擦的是()A.轮滑鞋装有滚轮B.自行车车轴加润滑油C.自行车的车把上刻有花纹D.行驶的磁悬浮列车不接触导轨3.如图所示,这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祖糙程度不同的水平表面上运动的情况。
一、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1.如图所示,甲、乙两位同学做如图所示的“拔河”游戏,两人分别用伸平的手掌托起长凳的一端,保持凳子水平,然后各自向两侧“拉”,若凳子下表面各处的粗糙程度相同,且在乙端的凳面上放四块砖,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凳子向甲方移动B.凳子向乙方移动C.凳子原处不动D.凳子向体重大的同学一方移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图示凳子下表面的粗糙程度相同,而乙端的压力大,所以乙端的摩擦力大,由于甲所受最大静摩擦力小,因此甲将容易相对长凳滑动,即甲容易被拉离,因此凳子将向右移动,即凳子向乙移动,故选B。
2.如图是小明在玩过山车时的情景,下列对此过程中小明的状况叙述正确的是()A.质量不断改变B.运动方向不变C.受到重力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下D.在运动中始终处于二力平衡状态【答案】C【解析】【分析】(1)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2)由图示分析运动方向变化情况;(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4)只有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
【详解】A.因为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或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故A错误;B.因为小明在做圆周运动,所以小明的方向时刻都在改变,故B错误;C.因为重力的方向始终向下,所以运动的过程中,重力的方向始终是不变的,故C正确;D.因为小明的运动状态不是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所以小明受到的力不是平衡力,故D错误。
故选C。
3.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其F-t和v-t图象分别如图乙、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t=2 s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摩擦力是0B.当t=3 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7 NC.4~6 s内,拉力F做的功是20 JD.2~4 s内,物体的机械能保持不变【答案】C【解析】【详解】A.由图乙可知,当t=2 s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摩擦力等于拉力的大小为3N,故A错;B.当t=3 s时,物体受到的拉力的小为7N,此时物体受力不平衡,物体受到摩擦力等于5N,故B错;C.4﹣6 s内,拉力的大小为5N,物体通过的距离为4m,拉力F做的功是20 J,故C正确;D.2﹣4 s内,物体的速度是不断变大的,机械能增加,故D错;应选C.4.如图所示,A、B两同学用甲、乙两种方式推墙。
一、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1.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台面上,一轻弹簧左端固定,右端连接一金属小球,O点是弹簧保持原长时小球的位置。
开始时通过小球压缩弹簧到A位置(已知AO=OB),释放小球,研究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和运动情况,则()A.小球从A运动到O的过程中所受弹力方向向右、速度不断增大B.小球从O运动到B的过程中所受弹力方向向右、速度不断减小C.小球运动到B点时将停止运动并保持静止D.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弹力的方向保持不变【答案】A【解析】【分析】(1)小球从A运动到O的过程中,弹簧恢复原状,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此时小球所受弹力方向向右、速度不断增大;(2)小球从O运动到B的过程中,弹簧被拉开,球的动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此时小球所受弹力方向向左、速度不断减小;(3)小球运动到B点时,由于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直到速度为零,因此会停止运动但不会保持静止;(4)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弹力的方向先向右后向左,是变化的。
【详解】A.小球从A运动到O的过程中,弹簧恢复原状,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此时小球所受弹力方向向右、速度不断增大,故A正确;B.小球从O运动到B的过程中,弹簧被拉开,球的动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此时小球所受弹力方向向左、速度不断减小,故B错误;C.小球运动到B点时,由于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直到速度为零,因此会停止运动,但是由于弹簧恢复原状所以不会保持静止,故C错误;D.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弹力的方向先向右后向左,是变化的,故D错误。
故选A。
2.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的甲、乙丙三块石头均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石头对乙石头的压力和乙石头对甲石头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B.丙石头对乙石头的支持力和甲石头对乙石头的压力的大小不相等C.甲、乙、丙三块石头所受合力不为零D.乙石头受到三个力的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甲石头对乙石头的压力和乙石头对甲石头的支持力,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B.乙石头处于平衡状态,丙石头对乙石头的支持力F G G=+甲乙支甲石头对乙石头的压力=F G甲压所以丙石头对乙石头的支持力和甲石头对乙石头的压力的大小不相等,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C.甲、乙、丙三个石块处于静止状态,是平衡状态,所受合力为零,故C错误;C符合题意;D.乙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丙石块对乙的支持力、甲石块对乙的压力三个力的作用,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一个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一对力中是平衡力的是()A.物体受到的重力和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B.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水平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C.物体受到的支持力和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D.桌子受到的重力和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答案】B【解析】【分析】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受到的力是平衡力;二力平衡条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根据二力平衡力的条件进行判断。
【详解】A.物体受到的重力和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二者的方向是相同的,故A不符合题意;B.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水平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都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故B符合题意;C.物体受到的支持力和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尽管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是它们是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的,故C不符合题意;D.桌子受到的重力和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二者方向相同,而且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一个文具袋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文具袋受到的重力和文具袋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B.桌子受到的重力和文具袋对桌子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C.文具袋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对文具袋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桌子对文具袋的支持力和文具袋对桌子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文具袋受到的重力和文具袋对桌面的压力方向相同,不符合相互作用力的条件,所以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A错误;B.桌子受到的重力和文具袋对桌面的压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且大小不相等,不符合相互作用力的条件,所以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B错误;C.文具袋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对文具袋的支持力均作用在文具袋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所以是一对平衡力,故C正确;D.桌子对文具袋的支持力和文具袋对桌子的压力是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的两个力,不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所以不是一对平衡力,故D错误。
故选C。
5.水平面上叠放着A,B两个物体,在水平方向力F1和F2的作用下,以共同的速度v一起向右匀速运动,已知F1=10N,F2=6N,那么物体A、B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A对B的摩擦力为10N,向右B.B对地面的摩擦力为4N,向左C.A受到摩擦力为4N,向左D.地面对B的摩擦力为6N,向左【答案】A【解析】【详解】A.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A受到B的摩擦力水平向左,大小是10N,则B上表面受到A的摩擦力水平向右,大小是10N,故A正确;C. A相对于B保持静止状态,水平方向上A受到拉力F1和摩擦力作用,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拉力F1是10N,A受到B的摩擦力是10N,故C错误;D.物体B进行匀速直线运动,水平方向上受到A对B水平向右的摩擦力、地面对B水平向左的摩擦力、水平向左的拉力F2,这三个力是平衡力,所以,地面对B水平向左的摩擦力与水平向左的拉力F2之和等于A对B水平向右的摩擦力,即B下表面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10N-6N=4N,方向向左,故D错误;B.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 对地面的摩擦力与地面对B的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B对地面的摩擦力为 4N,方向向右,故B错误。
故选A。
6.关于牛顿第一定律说法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是科学家牛顿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B.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C.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由于惯性还能继续向前行驶D.地球上物体有惯性,到了太空没有惯性【答案】C【解析】【详解】A.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在伽利略等前人实验的基础上,根据逻辑推理得出的,是以实验为基础,但又不是完全通过实验得出,A错误;B.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同样有惯性,B错误;C.汽车关闭发动机后,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还能继续向前行驶,C正确;D.惯性的大小仅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惯性与所处的位置无关,地球上物体有惯性,到了太空一样有惯性,D错误。
7.如图l所示,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块,受水平拉力F作用,F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从t=0开始,小兵每隔2s记录的物块位置和时刻如图3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4s内,物块受到的摩擦力为4NB.8~l0s内,物块受到的摩擦力为6NC.t=l0s时,物块的速度一定小于5m/sD.若16s时撤去F,物块将做匀速直线运动【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丙确定物体在不同时间段的运动状态,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时间段及图2,利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摩擦力的大小。
【详解】由图3知,12到18s 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2知,此时f =F =4N 。
A .由图2知,0~4s 内,物体受到的拉力F =2N ,小于滑动摩擦力,所以此时物体应处于静止状态,所受静止摩擦力等于拉力等于2N ,故A 错误;B .由图3知,8~10s 内,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根据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知,摩擦力仍等于4N ,故B 错误;C .由图3知,从10到12s 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 10m 5m/s 2ss v t === 而在这段时间内物体的拉力大于摩擦力,所以做加速运动,因此全程的平均速度应大于10s 时的速度,故C 正确;D .若16s 时撤去F ,物体受摩擦力的作用将做减速运动,故D 错误。
故选C 。
8.下列现象中,不能应用惯性解释的是( )A .用力拍衣服,衣服上的灰尘掉下来B .人走路被石头绊一下,身体向前倾斜C .汽车刹车后,速度逐渐减小,最后会停下来D .锤头松了,把锤柄在石头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套紧在锤柄上【答案】C【解析】【详解】ABD .用力拍衣服,衣服上的灰尘掉下来;人走路被石头绊一下,身体向前倾斜;锤头松了,把锤柄在石头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套紧在锤柄上,这些现象都是物体要保持原来运动状态而作出的反应,这种属性叫做惯性。
故ABD 不符合题意;C .汽车刹车后,速度逐渐减小,最后会停下来,说明摩擦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故C 符合题意。
9.每年都有一大批丹顶鹤从北方迁徙到我市滩涂越冬,如图所示,一只丹顶鹤正沿直线朝斜向下方向匀速滑翔,此过程中,空气对它作用力的方向A .竖直向上B .竖直向下C .与运动方向相同D .与运动方向相反【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 丹顶鹤正沿直线朝斜向下方向匀速滑翔,处于平衡状态,则丹顶鹤的重力和空气对它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因为重力方向始终竖直向下,故空气对它的作用力竖直向上。
故选A 。
10.如图 所示,用 F =6N 的水平向右的拉力拉动物块 A 时,物块 B 静止不动,此时弹簧测 力计的示数为 4N ,则物块 B 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为( )A .6N ,向左B .4N ,向右C .6N ,向右D .4N ,向左【答案】B【解析】【详解】以B 为研究对象,B 在水平方向受弹簧测力计对其向左的拉力和物体A 对其向右的摩擦力作用。
因为B 静止,所以这两个力平衡,大小相等。
所以物块 B 所受摩擦力为4N ,方向向右。
故选B 。
11.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一长木块B 足够长,正方体A 在B 的上表面且用不可伸长的细绳连接在竖直墙壁上,A 、B 质量相等。
当用大小为24N 的拉力F 使B 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已知地面、A 、B 三者的粗糙程度相同),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A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左B .A 对B 的摩擦力大小为8NC .地面对B 的摩擦力为12ND .B 受到的摩擦力为12N【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 .对A 受力分析,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则A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右,故A 错误; BCD .由题意,A 、B 质量相等,且各接触面动摩擦因数相同,由滑动摩擦力公式f N μ=可知,物体B 与地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 B 2f N mg μμ→==地A 、B 之间的摩擦力A B f N mg μμ→'==又在F 作用下,物体B 做匀速直线运动,即水平方向受平衡力,则有A B B 2324N F f f mg mg mg μμμ→→=+=+==地由此可得:B 16N f →=地,A B 8N f →=,故B 正确,CD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