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技术发展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印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 年)》的通知工信部科 [2011] 320 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方向,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实现工业和通信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我部组织编制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 2011 年)》,现印发你们。
请积极组织做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二-一年七月一日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2011年 7 月、八—前言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方向,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实现工业和通信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我部组织编制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 2011 年)》,用于指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是能够在多个行业或领域广泛应用,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产生影响和瓶颈制约的技术。
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
由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难度大、周期长,特别是在基础材料、关键工艺、核心元部件、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是工业和通信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年)一、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二、原材料工业三、装备制造业四、消费品工业五、电子制造业小排量缸内直喷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七、通信业八、信息化和生产性服务业、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1. 高效 /高压大功率节能电机驱动系统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压大功率电机系统能量回收及高能效协调控制技术; MW 级高压大功率永磁电机设 计技术; 电力电子器件串联的均压技术和驱动保护技术; 高压大功率电机变流系统的电磁兼容技术和高效冷却技术; 以及高压大功率电机高效节能系统的工程化设计、制造、 测试及集 成技术等。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安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4.02.05•【字号】皖发改高技〔2024〕83号•【施行日期】2024.02.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安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省有关单位,各市发展改革委:为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决策部署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有关要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持续壮大新质生产力,省发展改革委牵头起草了《安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试行)》,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4年2月5日安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试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未来产业是由前沿科技创新驱动,当前处于萌芽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备成长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和变革作用的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
未来产业先导区是以重大需求为导向,以未来技术突破和产业化为目标,构建创新资源持续汇聚、创新成果高效转化、产业生态迭代完善、产业成果不断涌现的未来产业集聚发展平台。
为规范管理和有效服务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决策部署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有关要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按照需求导向、前瞻布局、创新驱动、应用牵引、跨界融合的原则,以未来技术突破和数字化改革催生新动能,构建“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产业化—产业集群”的未来产业培育链条,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深刻变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发布安徽省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发展指南的通知正文:----------------------------------------------------------------------------------------------------------------------------------------------------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发布安徽省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发展指南的通知(科高〔2010〕170号)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根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皖政〔2010〕8号)文件精神,我厅组织编制了《安徽省新兴产业优势领域技术发展指南(2010-2015年)》,进一步明确我省新兴产业优先发展领域和技术发展重点,集聚、整合全社会创新资源,引导企业研发投入方向,提升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现将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发展指南印发给你们,请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组织实施。
我们将根据产业技术发展状况,适时对指南进行修订和调整,并陆续发布。
执行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告知。
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七日安徽省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发展指南半导体照明也称固态照明,是基于新型固态发光器件的照明技术,包括具有耗电量少、寿命长、色彩丰富、耐震动、可控性强等特点的发光二极管(LED)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半导体照明产业涉及光电产业、照明产业等多个产业。
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可以拉动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平面显示、数字家电、汽车电子和新兴照明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为提升我省电子信息前沿领域技术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低碳经济发展,推动节能减排,特编制《安徽省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发展指南》(2010年-2015年)。
一、发展现状及趋势半导体照明作为第三代照明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半导体照明技术不断突破,应用领域日益扩展。
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1.信息技术领域:包括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新一代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大型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网络安全技术等。
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
2.生物技术领域:重点发展农业生物技术、生物医药技术和环境生物技术。
加强基础研究,培育高端人才,推动高技术产业与农业、医药、环保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3.先进制造技术领域: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
加强技术攻关,推动关键装备的国产化,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4.新能源技术领域: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技术。
加大对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支持力度,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5.新材料技术领域:重点发展纳米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
加强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6.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重点发展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低碳新能源汽车。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
7.海洋技术领域:重点发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工程装备等。
加强深海技术研究,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
8.空间技术领域:重点发展航天技术、卫星导航技术等。
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民用航天产业的发展。
9.环境保护技术领域:重点发展大气污染治理、水环境保护等环境保护技术。
加大环保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力度,推动绿色发展。
10.新兴服务业技术领域:重点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创意设计产业、节能环保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
推动服务业的升级和创新,提高服务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以上是2024年度中国政府确定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
安徽省高档数控装备产业技术发展指南2010年02月12日信息来源:高档数控装备包括数控加工装备(机床)、工业机器人及其应用、数控成形装备和成套装备生产线等,是装备制造业中的高端部分。
为充分发挥我省装备制造业优势,运用数控等高新技术提升我省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特编制《安徽省高档数控装备产业技术发展指南》(2010-2015年)。
一、发展现状及趋势我省装备制造业拥有一批优势产品和企业,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锻压装备领域液压成形控制技术优势突出,已形成以合肥锻压集团为核心的大型锻压成型机床企业和以马鞍山博旺镇为中心的中小型剪板、折弯、冲压及机床制造产业群。
数控金切机床产品具有一定特色,芜湖恒升重型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已具备重型镗铣床的设计开发能力,安庆鸿庆精机公司的立式和卧式加工中心及其数控系统,有较好的市场信誉, 安徽池州家用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与波兰埃维亚公司合作开发高档数控机床正在形成规模化生产。
机器人控制及应用技术在国内形成新的技术优势,以安徽巨一自动化装备公司、芜湖奇瑞装备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新兴高新技术企业产品技术集成度高,产品附加值高。
汽车及家电装配生产线设计开发技术已形成完整体系,安徽鲲鹏装备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自主开发了多条汽车及家电装配生产线,逐渐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和规范,填补了国内装配生产线部分空白。
在重大装备整机带动下,数控装备基础件也有较好的基础。
高档数控装备产业涉及机械设计及制造、计算机、电气控制、传感检测技术、工程材料、环境技术等多个学科,共性关键技术包括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数控技术、机器人技术、在线检测技术、温控技术、快换模技术、故障自诊断技术、远程控制技术、吸塑成型模拟分析技术、新材料制备技术、伺服控制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
数控系统向智能化、开放式、网络化方向发展,开放式数控系统及数控系统功能软件开发工具等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产品开发逐步向大型化、数控化、柔性化、功能复合化和高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方向发展,国外高速加工中心进给速度可达80m/min,甚至更高,度已开始进入纳米级。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安徽省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人民政府二○○九年九月一日安徽省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有色金属产业是我省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我省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财政税收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贯彻落实国家《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已经省政府同意发布的安徽省八大支柱产业规划的基础上,特编制《安徽省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规划期为2009-2011年,远期到2020年。
一、我省有色金属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一)产业现状。
“十五”以来,我省有色金属产业发展迅速。
“十一五”前三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8%,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65亿元,比上年增长5.2%;实现销售收入680亿元,增长4.4%。
其中,黄金行业(含银)实现工业增加值10亿元,增长43.7%;实现销售收入31亿元,增长46.7%。
我省有色金属产业主要有铜、铅、锌、金、银、钼产品及铝材加工产品,2008年产量如下:矿产品。
铜精矿含铜量12.9万吨,比上年增长38.9%;铅精矿含铅量3676吨,下降118.5%;锌矿含锌量854吨,下降78.8%;钼精矿折含量575吨,增长82.5%。
黄金4.5吨,白银7.8吨,与上年持平。
冶炼产品。
生产阴极铜53.8万吨,增长10.5%;铅39.6万吨,增长27.0%;锌0.3万吨,增长89.5%;黄金9.8吨,增长37.8%;白银190.7吨,下降4.7%。
加工产品。
生产铜材56.8万吨,增长29.8%;铝材16.6万吨,增长105.3%。
再生产品。
再生铜62397吨,增长74%;再生铅329902吨,增长89%;再生锌1966吨,增长102%。
化工新材料产业“十四五”发展指南一、总体思路历史发展前景可以由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和“十四五”发展战略协同推动。
“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创建良好的市场环境,努力提高新材料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格局,不断深化工业链延伸,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实施行业标准制定,进一步推动新材料产业健康发展。
二、指导原则(一)坚持以技术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
坚持“依靠市场,服务经济发展”,大力开发和实施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强化技术创新和技术支撑;加强新材料产品市场开发,创新管理模式,结合产品特性和市场需求,开展新材料产业市场研究与开发;增强新材料产品的价值感知,挖掘消费者的理念,优化产品的功能性;坚持技术创新,更新技术核心竞争力,保障产业发展安全性、持续性。
(二)坚持科技支撑,科技引领。
尊重科学和技术的作用,推进新材料研发进程,实施技术立法、行业标准化,加快新材料的实施、推广,提升新材料发展水平;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新材料科技项目的管理,以“军民融合”的形式,实现新材料的迅速闭环;加快建设平台,增加科技项目的投入,加快行业应用变革。
(三)坚持深化产业融合,完善产业链条。
强化产业集群聚集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实施资源共享战略,助推新材料产业生产能力的规模扩张;深度发展多领域融合,推进跨产业融合,以智慧制造业为核心,打造跨界融合的“新材料+”战略;整合建立高新技术成果转移平台,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步伐。
三、举措推进(一)发挥政府作用,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
实施财政、税收激励政策,支持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推广;建立行业政策和技术标准,构建完善的法规体系;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投资部门出资资金新材料产业的研发;完善市场机制,提高新材料定价能力;继续支持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加快市场准入和利用,解决制约实施的人力资源、设备设施等问题。
(二)加强行业协同,促进新材料产业合作。
改进新材料产业生产模式,构建新材料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引进专业化管理服务,重点建设新材料产业管理咨询等服务体系;加强新材料用户使用交流,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推动新材料供给规模和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培养技术专家队伍,强化科技服务和人才队伍建设。
《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正式发布
佚名
【期刊名称】《企业决策参考》
【年(卷),期】2017(000)003
【摘要】1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研究编制了《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工信部联规[2016]454号,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提出,推进基础材料总体实现稳定供给,关键战略材料综合保障能力超过70%,前沿新材料取得一批核心技术专利,部分品种实现量产。
【总页数】2页(P14-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2.9
【相关文献】
1.诠释需求增长动力描绘产业发展蓝图——新材料“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 [J], 宇文
2.《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正式发布 [J], 规划司
3.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正式发布——涵盖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 [J], ;
4.四部委发布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 [J],
5.《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发布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附件1:安徽省新材料产业技术发展指南新材料是指新出现或已在发展中旳具有老式材料所不具有旳优秀性能和特殊功能旳材料,一般分为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构造材料、智能材料、新型建筑及化工新材料等。
为提高本省新材料产业技术水平,增进新材料产业迅速发展,特编制《安徽省新材料产业技术发展指南》(2023—2023年)。
新型显示材料、半导体照明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和优质铜材深加工等产业技术发展指南另行公布。
一、发展现实状况及趋势伴随社会进步和新兴产业旳迅速发展,市场对新材料旳种类和数量需求不停扩大,新材料已占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旳15-20%。
目前,新材料产业技术发展重要特点是:向智能化、多功能化、复合化、长寿命及顾客订制化等方向发展,上游基础产业与下游新兴产业之间技术一体化,技术原则全球化,创新研发周期缩短,多学科交叉趋势增强,愈加重视与生态环境及资源运用旳协调性。
安徽省在新材料领域具有一定旳产业基础、技术基础和资源优势,具有迅速发展旳条件。
合肥杰事杰企业、皖维高新材料股份企业、蚌埠玻璃设计研究院、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企业、安利合成革有限企业、黄山永新股份企业等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一定旳著名度;合肥、蚌埠、马鞍山、宣城、巢湖、无为等地建立了新材料产业基地。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蚌埠玻璃设计院、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新材料研发实力较强;建有国家玻璃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纳米材料与技术重点试验室等技术开发平台。
非金属材料深加工、水性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研究与粉体开发等技术处在国内领先地位,氧化铟锡(ITO)导电膜玻璃、透明导电膜(TCO)玻璃基板、球形石英粉、高纯超细硅酸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超级炭负极材料、纳米碳酸钙、陶瓷纳米粉体等产品性能处在全国先进水平。
安徽尚有较丰富旳非金属矿产资源,现已查明非金属矿产79种,其中方解石型碳酸钙,凹凸棒石粘土在储量与质量上居全国前列,煤系高岭土、绢云母、膨润土、沸石等储量也十分丰富。
附件3:安徽省优质铜材深加工技术发展指南优质铜材深加工主要包括高精板带材、高精高效散热管材、高精度电解铜箔、精密线材、高强高导铜合金、高强耐蚀铜合金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
为引导和带动全省铜材深加工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特编制《安徽省铜材深加工技术发展指南》(2010-2015年)。
一、发展现状及趋势国内外铜材深加工发展趋势是采用大型、高速、连续化、短流程、自动化、精密、高效、节能、环保的先进技术和装备。
铜板带加工技术主要是采用大型热轧机开坯、气垫炉和钟罩炉光亮退火,主导产品是电子铜带,高弹性、高可靠性性的接插铜带,高导电纯铜带等,适应电子、电力和通讯产业发展的需求;铜管棒加工技术主要是轧管机单、双、三线并举,带有平衡装置、环孔型、行程长和轧制速度高,主导产品是高强高导电铜合金材料、易切削黄铜棒等;电解铜箔加工技术主要是阴极辊直径大、表面处理速度高、厚度公差为负公差、厚薄均匀,主导产品是双面光标准箔、红花箔等。
我省具有良好的铜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形成了以铜陵有色、鑫科材料、精诚铜业、精达股份为龙头,众多“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特色产品为支撑的优质铜材深加工产业格局,在铜冶炼和铜材深加工领域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与工艺,铜板带、超微细漆包铜圆线、铜基电子材料等一批特色产品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拥有丰富的铜深加工科技资源,骨干企业与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机构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随着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我省铜加工综合成品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发展思路1、总体思路。
以骨干企业为主体,适度超前布置,重点突破,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铜深加工业,高起点、长链条开展铜材精深加工,开发新产品,提高附加值,带动配套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坚持市场导向、以重点产品为龙头,开展重大成套加工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突破铜材深加工中的关键核心技术,支撑铜材深加工产业跨越式发展,做大做强铜材深加工产业。
本指南中的高性能金属材料主要指符合产品结构调整方向、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高性能钢铁材料。
钢铁材料因其优良的性能、良好的经济性、资源的可获取性以及应用领域的广泛性,成为国民经济建设极其重要的基础和支柱材料,也是我省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之一。
为把握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技术发展制高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撑后金融危机条件下我省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特制定《安徽省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技术发展指南》(2010—2015年)。
一、发展现状及趋势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我省高性能钢铁金属材料产业已建立了现代化大型常规流程和CSP(薄板坯连铸连轧)短流程两大体系的热轧、冷轧和涂镀精品薄板生产基地,拥有了先进的系列大、小H型钢生产线、高速重载车轮生产线、高速线材和高速棒材生产线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制造装备。
钢材年产量达到2000万吨,产品覆盖“轮、型、板、线、管”五大体系,形成了高性能汽车板、环保型家电板、无取向冷轧电工钢、以“西气东输”工程用X80为代表的系列管线钢、高强度船板、锅炉板、耐候钢板、桥梁板、全系列H型钢、大型U型钢、在线软化冷镦钢和非调质冷镦钢、铁道专用钢材、球墨铸铁管和油井管等一系列名牌优势钢铁产品。
以马钢集团、新兴铸管、天大石油管材公司等为代表的钢铁和金属制品企业,与安徽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以及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共同打造了“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了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级钢铁材料理化检验试验室、国家级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
拥有大型冶金成套设备和备件的制造能力。
大型冷连轧和热连轧机架、大型转炉大包回转台、大型环保干熄焦车辆、潜孔钻机、大型磁选和浮选设备、环保设备以及矿山服务车等的制造技术,在国内居领先水平。
我省高性能钢铁金属材料产业技术已具有坚实的基础,具备快速发展的实力。
高性能钢铁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冶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构建新的冶金资源体系,开发冶金资源及能源可循环、生态化高效利用技术;开发并完善短流程及常规流程的可循环钢铁材料制造流程,优化高效、低成本洁净钢制造技术和先进轧制技术,开发低碳型冶金新工艺和新技术;钢铁材料向高性能、轻量化、功能化和经济型方向发展,支撑钢铁产品升级和结构优化;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的进步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学科交叉,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思路1、总体思路。
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集中、调整结构、节能减排、产业升级为主线,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并逐渐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思路,着力推进可循环钢铁材料制造全流程、全系统的工艺技术进步,构架产业链延伸和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技术桥梁,培养一大批高技术人才,形成系统的核心技术专利、标准与成果,支撑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进一步优化品种、调整结构、降低成本和提高核心竞争力。
2、技术路线。
深入研究后金融危机条件下高性能钢铁金属材料产业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用户的各自优势,整合各方技术力量和创新资源,采取“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构建并依托以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平台,发展冶金资源及能源的可循环、生态化高效利用技术,突破先进钢铁制造流程的共性冶金工艺技术瓶颈,着力开发高速车轮、轻量化先进高强度汽车板、高性能无取向和取向电工钢、管线钢、高效节约型建筑用钢、功能化环保型涂镀板带、高质量高强度结构用钢等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快速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开创高性能钢铁金属材料产业的低碳、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三、优先发展领域与发展重点(一)冶金资源及能源的可循环、生态化高效利用技术1、原料劣化条件下的冶金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重点开发劣质含铁冶金资源如高铝铁矿、褐铁矿、菱铁矿等互补性配矿技术、大配比利用技术。
研究高炉条件下不同劣质原料的冶金性能、冶炼特性、行为及其与之适应的冶炼技术与工艺。
开展煤焦资源劣化条件下高硫、高灰分炼焦用煤及炼焦配煤替代性研究,非焦煤改性后炼焦工艺与技术研究,开发出由劣质焦煤资源制备合格冶金焦的关键技术。
探索非高炉流程高纯铁制造技术以及低杂质金属化球团制备及其直接炼钢技术。
2、冶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和生态化利用技术。
建立钢铁企业固体排放物合理的资源化与生态化高效利用模式,重点开展冶金固废资源化处理关键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基础研究,开发转炉钢渣预处理新技术与新工艺,显著改善钢渣的不良物性,实现资源化、产品化利用;完善风碎钢渣资源化处理技术,建立合理完整的系统处理工艺,开发相应的应用技术并建立标准与规范;研究开发冶金固废高附加值、精细化、直接材料化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含锌冶金尘泥的高效利用技术,开发并优化转底炉处理工艺;开发难处理冶金固体废弃物全组分、大宗量、高效与循环利用共性技术。
3、低碳冶炼新工艺和新技术。
创新传统烧结、高炉炼铁工艺,大幅度降低能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重点研究纯氧混合喷吹煤粉和富氢燃气高炉技术,开发全间接还原高炉新工艺,吨铁焦比降低50~100千克,高炉利用系数提高30%~50%;开发含碳球团生产金属化球团的非高炉炼铁新工艺,大幅度降低生铁生产成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发控制烧结过程二恶英生成技术及废气分离处理技术。
4、冶金流程节能新技术。
开展钢铁制造各工序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在工序节能方面,以单元设备系统的操作优化和技术改造为手段,优化冶金流程各工序关键设备运行参数,实现工序能源的高效利用。
在系统节能方面,开发基于ERP(企业资源计划)和EMS(能源管理系统)的大型能源管理系统,研究能源系统组态,实现监控功能和管理策略。
(二)钢铁制造流程的化学冶金工艺技术1、先进超高功率电弧炉炼钢工艺技术。
开展超高功率电弧炉炼钢工艺的高效化、低成本和环保化研究,重点开发包括废钢、铁水、直接还原铁等主要原料在内的电弧炉炼钢用经济炉料结构及利用技术、全量废钢预处理技术、铁水热装工艺技术,开发电弧炉强化冶炼技术研究和超高功率电弧炉-炉外精炼匹配技术。
开发超高功率电弧炉供电技术、智能化电弧炉电极调节技术、炼钢过程智能化控制技术。
2、洁净钢及无缺陷铸坯制造技术。
基于高炉-铁水预处理-转炉-精炼-连铸长流程和基于电弧炉-精炼-连铸短流程,开发冶金功能合理分配、产品导向的洁净钢制造技术及无缺陷铸坯工艺,建立高效化、经济型、模块化的洁净钢生产工艺平台。
重点研究钢中有害微量元素和夹杂物的控制技术,提高代表性钢种的洁净度;研究不同合金体系中钢中夹杂物的分布规律和去除机理,开发经济型、全流程夹杂物控制技术;研究不同合金体系铸坯表面缺陷及内部缺陷形成机理,开发无缺陷铸坯控制技术;开展氧化物冶金研究,探索利用夹杂物提升材料性能的技术。
(三)高性能金属材料产品开发技术1、高速车轮产品开发技术。
系统研究我国高速客运专线轮、轨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合金化方式对高速车轮组织、性能、热物性及服役性能的影响,形成我国高速车轮合金化体系。
开发高洁净度、均质度、致密度的关键冶金技术,热处理关键工艺,锻压、轧制工艺柔性设计及先进加工技术,制造过程的全系统监控检测技术,形成高速车轮系统制造技术,开发出适用于我国高速客运专线的250Km/h等级和350Km/h 等级的高速车轮,开发具有环境友好特征的减噪车轮,实物质量和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轻量化先进高强汽车用钢开发技术。
研究适用于汽车轻量化车轮、车身结构件和覆盖件的高强级热轧双相钢和冷轧双相钢关键技术;开发适用于高强度汽车结构件的高强度钢板及先进制造技术;开发中高端轿车车身用高强涂镀汽车板及表面质量控制技术;建立先进高强钢汽车板性能数据库。
开发先进高强钢板的冲压成形技术、热成形技术、液压成形技术、先进高强钢车轮的冲压及旋压成形技术。
3、激光拼焊汽车板开发技术。
以汽车车身轻量化为目标,开展激光拼焊汽车零部件的设计技术、汽车板的激光拼焊工艺、焊缝缺陷检测技术和成形技术研究,开展激光拼焊车身零部件的设计技术、焊接工艺和焊接性能评价技术研究,建立汽车板激光焊接性能的评价体系和不同组合汽车板的焊接工艺数据库。
研究激光拼焊板焊缝缺陷及拼焊板质量的在线检测技术,建立拼焊板激光焊接过程的数值仿真平台,形成拼焊板激光焊接的系统仿真技术。
开展激光拼焊汽车板的应用技术研究,建立激光拼焊板的成形性能评价方法。
4、高性能电工钢开发技术。
以CSP流程为依托,开发适用于大型水轮电机、汽轮发电机和节能高效电机用高性能、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生产技术。
研究开发新型抑制剂、后加入抑制剂以及无抑制剂生产高磁感取向电工钢的技术,开发基于CSP流程或传统流程的取向电工钢成套生产技术。
5、高效节约型建筑用钢产品开发技术。
开发低成本、高强度、耐候、耐火建筑用热轧型钢和钢板。
开展高效节约型热轧钢筋在不同环境中的服役性能研究,钢筋焊接和机械连接配套技术研究,钢结构加工制作与钢铁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展建筑用钢腐蚀机理、防锈新工艺研究,涂层、缓蚀剂等防蚀技术研究,开展钢结构防火设计及耐火涂料开发研究;制订高效节约型建筑用钢系列产品及其应用的标准规范。
6、功能化环保型涂镀板带产品开发技术。
以满足汽车、家电和高档建筑等用户需求为目标,开发环保型、功能化涂镀板带产品及其应用技术。
重点研究涂层自润滑功能的控制技术;研究薄板表面镀层锌铁合金化的成相规律、工艺影响因素,开发高质量锌铁合金化热镀锌钢带;研究无铬耐指纹涂层的控制工艺以及影响耐指纹特性的关键技术,开发无铬耐指纹热镀锌板带;开发新型热镀锌、锌铁合金化和热镀铝锌无铬钝化处理液,实现工业化应用。
建立相应产品的工艺性能评价体系。
7、高强度机械用钢、热轧结构钢板和钢管开发技术。
开展成分控制、冶炼和炉外精炼、连铸工艺、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以及热处理工艺研究,开发出韧性、焊接、疲劳性能优良的高强度机械用钢,适应大线能量焊接的高强度船板,新一代耐腐蚀、高强韧性桥梁用钢和配套加工工艺,高成形性热轧结构钢,用于国家重点工程的高钢级管线钢,高等级抗H2S腐蚀系列油井管用热轧板带;耐腐蚀、抗挤毁、高钢级石油油井管产品。
开展大口径全焊接球阀设计和加工技术研究。
8、先进铸造、先进粉末冶金技术。
开发基于消失模工艺技术的大型箱体类铸造工艺, 研究满足要求的消失模涂料,优化铸件结构设计与造型工艺设计,开发静压多触头造型和铝合金压铸及重力铸造技术,开发灰铸铁、球铁和铝合金的高性能汽车关键零部件铸件。
开发高强度铁基结构零件用铁粉和合金钢粉末、钨钼等难熔金属粉末、铜铝等有色金属粉末、超细镍粉、超细铁粉等;研究粉末冶金成形烧结新技术与装备,开发铁基粉末温压成形技术、粉末冶金烧结硬化技术、粉末注射成形技术;开发高性能粉末冶金关键汽车零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