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中野外编录鉴别以及现场的一些心得精讲
- 格式:docx
- 大小:40.59 KB
- 文档页数:21
勘查工程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作为一个从事勘查工程地质专业的学生,通过参加野外实习,我有机会亲身接触和实践所学知识,深入了解了勘查工程地质的实际工作情况。
在实习期间,我不仅学到了许多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还体会到了勘查工程地质的困难和挑战。
以下是我在实习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野外实习让我了解到地质勘查工作的复杂性。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地质勘查和调查,包括地质测绘、地质钻探、地质勘查样品的采集与测试等。
这些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化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同时,野外环境条件复杂,天气恶劣,工作强度大,需要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其次,野外实习让我深刻认识到地质勘查工作的重要性。
地质勘查是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对于工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地质勘查,可以确定地下岩石体的结构和性质,评估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数据。
只有做好地质工作,才能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再次,野外实习让我了解到勘查工程地质工作的困难和挑战。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和问题,如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气候恶劣等。
有时候,我们需要跋山涉水,穿越密林,才能完成勘查任务。
与此同时,勘查工程地质工作还涉及到一系列的技术难题,比如钻探设备的选择和操作、样品的采集和测试、地质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等。
这些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野外实习让我认识到勘查工程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
勘查工程地质是现代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勘查工程地质工作,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和信息,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同时,勘查工程地质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繁重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技术工具,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通过野外实习,我不仅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岩土工程勘察中野外编录及野外鉴别心得体会体会心得1. 心得2. 野外编录中描述内容3. 土的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和韧性的目力鉴别4. 一般性土的野外鉴别5. 岩石风化程度的野外鉴别6. 钻探编录注意事项7. 取水样注意事项8. 表格清晰说明补充心得1.标贯的锤子反弹可以判断土层的密实度,软的松散的土不会反弹,硬的岩石会。
2,.泥浆的颜色可以判断土层的类别(含砂较多者)泥浆中会有颗粒出现(例如粉质粘土与花岗岩残积土)需结合岩土芯区别。
3.钻杆的跳动可初步判断土层的类别(密实度)4.钻杆下入土层是否有塌孔的产生,进而判断碎石土砂土的密实度。
基岩会出现掉块现象。
5.钻杆同一档转动速度的快慢可判断土层的黏性,密实度,是否出现糊状。
密实度可从以下方面判断a标贯(碎石动力触探)b钻进快慢c钻杆的跳动d塌孔(松散类容易塌孔,反正密实的不易塌)6.湿度的判段a地下水位b手拍是否有析水现象c用白纸吸水看是否透纸。
7.标贯锤没达到63.5+-0.5可用排水法验算8标贯锤高度用钢尺测量9.钻机在钻探前,必须检查是否摆稳,否则会使孔倾斜。
10.标贯的锤击速率保持在15-30击/min11.分层做标贯,动探,层厚时标贯,动探试验一般每隔1-2m进行一次,测试深度超过15cm时,试验间距可为2-3m12.地下水位以下的砂层进行标贯试验时,为了避免产生流沙或塌孔现象使N值失真,孔内应采用泥浆护壁或下套管。
13.标贯锤遇到塌孔无法打到实地土层情况怎么处理?14.标贯锤遇到坚硬的残积土等无法先预进入土层15cm时怎么处理?一.野外编录中描述内容:1. 土的描述1 粘土(粉质粘土):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
2 砂土: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3 粉土: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
4 淤泥:颜色,状态,包含物,有无臭味(可初判有机质含量),结构性,有无层理等。
岩土工程勘察中野外编录及野外鉴别心得体会岩土工程勘察中野外编录及野外鉴别心得体会体会心得1. 心得2. 野外编录中描述内容3. 土的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和韧性的目力鉴别4. 一般性土的野外鉴别5. 岩石风化程度的野外鉴别6. 钻探编录注意事项7. 取水样注意事项8. 表格清晰说明补充心得1.标贯的锤子反弹可以判断土层的密实度,软的松散的土不会反弹,硬的岩石会。
2,.泥浆的颜色可以判断土层的类别(含砂较多者)泥浆中会有颗粒出现(例如粉质粘土与花岗岩残积土)需结合岩土芯区别。
3.钻杆的跳动可初步判断土层的类别(密实度)4.钻杆下入土层是否有塌孔的产生,进而判断碎石土砂土的密实度。
基岩会出现掉块现象。
5.钻杆同一档转动速度的快慢可判断土层的黏性,密实度,是否出现糊状。
密实度可从以下方面判断a标贯(碎石动力触探)b钻进快慢c钻杆的跳动d塌孔(松散类容易塌孔,反正密实的不易塌)6.湿度的判段a地下水位b手拍是否有析水现象c用白纸吸水看是否透纸。
7.标贯锤没达到63.5+-0.5可用排水法验算8标贯锤高度用钢尺测量9.钻机在钻探前,必须检查是否摆稳,否则会使孔倾斜。
10.标贯的锤击速率保持在15-30击/min11.分层做标贯,动探,层厚时标贯,动探试验一般每隔1-2m进行一次,测试深度超过15cm时,试验间距可为2-3m12.地下水位以下的砂层进行标贯试验时,为了避免产生流沙或塌孔现象使N值失真,孔内应采用泥浆护壁或下套管。
13.标贯锤遇到塌孔无法打到实地土层情况怎么处理?14.标贯锤遇到坚硬的残积土等无法先预进入土层15cm时怎么处理?一.野外编录中描述内容:1. 土的描述1 粘土(粉质粘土):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
2 砂土: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3 粉土: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
地质勘查心得体会和感想工程地质勘察心得体会工程地质勘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工程的建设和施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工程地质勘察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分享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想。
首先,工程地质勘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实地勘察之前,我会仔细研究相关的资料和文献,了解该地区的地质背景、地形地貌和地质灾害等情况。
同时,我还会与相关专家和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他们对项目的要求和期望。
这样可以帮助我做好准备,更好地完成勘察任务。
其次,工程地质勘察需要注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记录。
在实地勘察中,我会仔细观察地质地貌的特点,包括地表情况、土壤颜色和构造特征等。
同时,我会准确记录这些观察结果,写下详细的勘察笔记和拍摄照片。
这样可以帮助我更好地分析评估地质情况,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有力的依据。
最后,工程地质勘察需要始终保持谨慎和负责的态度。
在进行勘察工作时,我会严格按照规范和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数据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我会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时刻关注风险和安全问题。
在勘察结果存在风险和问题的情况下,我会及时向相关人员和部门汇报,提出解决方案。
这样可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避免可能的灾害和事故发生。
总之,工程地质勘察是一项细致、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勘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不断地总结和学习,我逐渐提高了自己的勘察能力和水平。
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更加熟练地运用这些心得体会,为工程的建设和施工做出更大的贡献。
岩土工程勘察的心得体会岩土工程勘察的心得体会(通用12篇)岩土工程勘察的心得体会篇1我参加了xx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中的水利工程培训。
在培训工作平台中通过下载培训教材和教师视频讲座等形式,我完成了24学时公需科目及48学时专业科目的学习,系统的掌握了水资源管理与水利工程建设课程中的主要内容。
学习过程中,我认真听取老师讲解,认真笔记,认真思考,圆满完成了各项学习任务。
通过本次学习,使我提高了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并且加深了对井灌区水资源管理、跨界含水层水资源开发、地下水浸没以及河流生态修复的规划设计原则和目标以及水库的富营养化等问题的了解,基本掌握了当今水利工程中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和解决水利工程问题的新方法、新技术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理论、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方法。
这次培训学习有助于我在实际工作中更新知识,更新理念,提高专业工作水平,扩展实际工作思路,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更好的为水利行业建设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次水利工程培训的课程是水资源管理与水利工程建设课程,该课程是研究水文与水资源、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管理、农业水利的一门综合课程。
本课程总共分为三讲,第一讲为“地下水资源总量管理与协调开发”,第二讲为“水利工程中的建筑材料”,第三讲为“生态水利工程技术”。
在第一讲“地下水资源总量管理与协调开发”中,我主要学习了井灌区水资源管理、跨界含水层水资源开发、地下水浸没的影响等内容。
以上这些内容可以辅助提高水文及水资源相关专业人员的地下水资源管理与开发方向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加深对井灌区水资源管理、跨界含水层水资源开发、地下水浸没等问题的了解,提高对水资源管理与开发/地下水浸没机理的认识,扩展实际工作的思路,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第二讲“水利工程中的建筑材料”中,我主要学习了混凝土外加剂、泡沫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透水性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在水利行业的应用。
工程勘察野外编录应该注意~[五篇模版]第一篇:工程勘察野外编录应该注意~野外编录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
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
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十八、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九、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3cm。
勘查工程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在工程地质野外实习中,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以下是我在实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首先,实习期间对于勘查工程地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了全面的提高。
在实习之前,我对于工程地质只是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层面,对于实际操作和实地勘查的了解非常有限。
而通过实习,我有机会亲身参与工作队伍,了解到实际勘查工作的全貌。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地质勘查的方法和技术,如钻探、地震勘探、地面勘测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深刻体会到了勘查技术和方法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其次,实习期间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实习中,我与同事们一起工作,需要相互合作、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在实习中,我和同事们一起进行了勘查现场的选择、勘查工具的使用、数据的采集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相互协调、相互沟通,才能够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通过与同事们的交流和合作,我学到了很多沟通和协作的技巧,如如何合理分工、如何有效沟通、如何解决冲突等。
这些技巧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再次,实习期间提高了我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应变能力。
在实习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如天气变化、地形复杂、勘查工具故障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迅速找到解决办法,并及时应对。
通过实习,我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进行决策,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这些问题解决能力和应变能力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成长都非常重要。
最后,实习期间让我对于勘查工程地质的重要性和责任感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实习中,我看到了勘查工程地质对于工程建设的重要作用,勘查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工程建设的安全和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严谨认真地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和疏忽。
勘查工作是一项十分细致和繁琐的工作,对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确和仔细把控。
通过实习,我深刻体会到了职业责任和使命感,这将对我的未来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实习期间通过亲身参与勘查工程地质的实际操作,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浅谈岩土工程勘察野外编录摘要:野外编录是地质勘察的重要部分,包括土体和岩体的野外分类和描述。
野外地质编录也是取得第一手地质信息资料的最基本、最基础的工作方法,直接关系到岩土工程勘察成果的质量,因此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本文首先对岩土工程勘察野外编录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野外编录的主要内容,重点从钻探方法、各类岩土体的描述与鉴别等方面探讨了野外编录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最后对野外编录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要求。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野外编录;钻探;岩土;描述abstract: the field logg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il and rock mass, including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 field geological record is also obtain first-hand geological information of the most basic, the most basic work method,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results, so should cause a high degree of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at first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field logging are reviewed, and then analys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field logging, focus from drilling method, all kinds of rock body description and identifi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field logging method and the problem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to, the field logging personnel’s quality put forward requirements.keyword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field logging; drilling; geotechnical; description中图分类号:tu992.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01-0000-00一、岩土工程勘察野外编录概述岩土工程勘察野外编录就是记录钻探、井探所揭露的地层信息。
现场描述及鉴别1、岩石掌握岩石的描述内容;掌握岩石的坚硬程度分类及现场鉴定方法;掌握岩石风化程度分类及野外特征。
2、碎石土掌握碎石土的描述内容及描述要求;掌握碎石土密实度分类及现场鉴别方法。
3、砂土掌握砂土分类及现场鉴别方法;掌握砂土的描述内容及描述要求;掌握砂土密实度分类及现场鉴别方法;掌握砂土湿度分类及现场鉴别方法。
4、粉土掌握粉土的描述内容及描述要求;掌握粉土密实度分类及现场鉴别方法;掌握粉土湿度分类及现场鉴别方法。
5、粘性土掌握粘土、粉质粘土、粉土的现场鉴别方法;掌握粘性土的描述内容及要求;掌握粘性土状态分类及现场鉴别方法。
第一节现场描述及鉴别的基本要求1、描述人员应认真观察,及时、全面、准确地做好描述记录工作,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
2、当岩、土的成因类型及地质时代等难以确定时,应将直观特征详细描述,宜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调查结果综合研究分析后确定。
3、为消除对同一岩土层认识上的人为差异,在描述工作开展前,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召集所有描述人员对岩、土层进行示范性描述,统一描述标准。
4、勘探点的位置如有移动,应注明移动的方位、高差及距离,必要时宜画出示意图,或用仪器测量其坐标、高程,并说明移动原因。
5、描述应使用专门的记录表格,逐项用铅笔(铅笔硬度建议采用2H,标签浸蜡时可不用铅笔)书写,字迹清晰,严禁涂抹;当需要更改时,更改内容写在旁边,被更改部分用单横线划出。
6、颜色,应在岩土的天然状态下进行描述,并应副色在前,主色在后。
例如,黄褐色,以褐色为主色,带黄色;若土中含氧化铁,则土呈红色或棕色;土中含大量有机质,则土呈黑色,表明土层不良;土中含较多的碳酸钙、高岭石,则土呈白色。
7、分层厚度的划分:①层厚大于0.5m 时,必须单独划分为一层。
②当层厚小于0.5m,但对岩土工程评价具有特殊意义的岩土层,宜单独分层描述,如岩体中的软弱夹层、土体中极薄软弱层等。
并按主要组成物质定名,如页岩夹层、断层泥夹层、淤泥夹层等。
现场描述及鉴别1、岩石掌握岩石的描述内容;掌握岩石的坚硬程度分类及现场鉴定方法;掌握岩石风化程度分类及野外特征。
2、碎石土掌握碎石土的描述内容及描述要求;掌握碎石土密实度分类及现场鉴别方法。
3、砂土掌握砂土分类及现场鉴别方法;掌握砂土的描述内容及描述要求;掌握砂土密实度分类及现场鉴别方法;掌握砂土湿度分类及现场鉴别方法。
4、粉土掌握粉土的描述内容及描述要求;掌握粉土密实度分类及现场鉴别方法;掌握粉土湿度分类及现场鉴别方法。
5、粘性土掌握粘土、粉质粘土、粉土的现场鉴别方法;掌握粘性土的描述内容及要求;掌握粘性土状态分类及现场鉴别方法。
第一节现场描述及鉴别的基本要求1、描述人员应认真观察,及时、全面、准确地做好描述记录工作,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
2、当岩、土的成因类型及地质时代等难以确定时,应将直观特征详细描述,宜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调查结果综合研究分析后确定。
3、为消除对同一岩土层认识上的人为差异,在描述工作开展前,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召集所有描述人员对岩、土层进行示范性描述,统一描述标准。
4、勘探点的位置如有移动,应注明移动的方位、高差及距离,必要时宜画出示意图,或用仪器测量其坐标、高程,并说明移动原因。
5、描述应使用专门的记录表格,逐项用铅笔(铅笔硬度建议采用2H,标签浸蜡时可不用铅笔)书写,字迹清晰,严禁涂抹;当需要更改时,更改内容写在旁边,被更改部分用单横线划出。
6、颜色,应在岩土的天然状态下进行描述,并应副色在前,主色在后。
例如,黄褐色,以褐色为主色,带黄色;若土中含氧化铁,则土呈红色或棕色;土中含大量有机质,则土呈黑色,表明土层不良;土中含较多的碳酸钙、高岭石,则土呈白色。
7、分层厚度的划分:①层厚大于0.5m 时,必须单独划分为一层。
②当层厚小于0.5m,但对岩土工程评价具有特殊意义的岩土层,宜单独分层描述,如岩体中的软弱夹层、土体中极薄软弱层等。
并按主要组成物质定名,如页岩夹层、断层泥夹层、淤泥夹层等。
③对同一土层中相间成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为1/10〜1/3 时,宜定名为“夹层”,厚的土层写在前面,如:粘土夹粉砂层;当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名为“互层”,如:粘土与粉砂互层;厚度比小于1/10 的土层,且有规律的多次出现时,宜定名为“夹薄层”,如:粘土夹薄层粉砂。
④岩层厚度的划分见表18、含有物,土中含有非本层成分的其他物质称为含有物,例如,碎砖、炉碴、石灰碴、植物根、有机质、贝壳、氧化铁等。
有些地区有粉质粘土或粉土中含坚硬的姜石,海滨或古池塘往往含贝壳。
土中含有物的用词:当岩、土中的次要成分和杂质均匀分布时,用“含”,如“粉质粘土含约10%铁锰质结核”;当岩、土中的次要成分和杂质非均匀分布时,用“混”,如“粉质粘土混少量碎石”;当岩、土中的次要成分和杂质呈层状分布时,用“夹”,如“粉质粘土夹粉土薄层”;岩、土中由于地质作用造成的工程地质现象,称为“有”。
9、土中的含混物量的划分:含少量(V 5%)、含(5%〜15%)、含多量(15%〜25%);混少量(V 5%),混(5%〜15%)、混多量(15%〜25%)。
10、为保证钻探质量及地层划分的准确性,应仔细观察岩芯,每间隔一定尺寸(或变层处)必须采取代表性土样进行鉴别描述,间隔大小应根据岩土类别及变层情况综合确定,不得超过钻头的本体长度,对均匀地层宜不超过2m或3m,岩性相同时也应逐项描述,不得使用“同上”词语。
第二节岩石的鉴别和描述一、岩石的分类岩石按其成因类型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其鉴别方法见下表(表2)。
、岩石按坚硬程度分类主要是按其新鲜岩块的饱和极限抗压强度来划分的。
其分类见表3三、岩石的鉴别与描述(一)岩石描述的内容与顺序:名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二)描述岩石名称时,应按岩石学定名。
如遇两种矿物组成的岩石, 应以次要矿物在前,主要矿物在后定名。
如砂岩中,石英为主要矿物,长石为次要矿物,则该砂岩定名为长石石英砂岩。
(三)岩石的颜色,应分别描述其新鲜面及风化面。
(四)岩石的结构和构造描述1、岩浆岩的结构,应描述矿物的结晶程度及颗粒大小、形状和组合方式。
结构划分标准应按表4确定。
岩浆岩结构划分标准表岩浆岩的构造,应描述岩石中不同矿物和其他组成部分的排列与充填方式所反映出来的岩石外貌特征。
常见的岩浆岩构造有:块状构造、流纹状构造、气孔状构造和杏仁状构造等,其划分标准见表5。
2、沉积岩的结构,应描述其沉积物质颗粒的相对大小、颗粒形态和颗粒大小的相对含量。
沉积岩的结构可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生物结构沉积岩的构造,应描述其颗粒大小、成分、颜色和形状不同而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
常见的层理构造有:水平层理构造、波状层理构造和斜层理构造。
3、变质岩的结构应描述矿物粒度大小、形状、相互关系。
根据变质作用和变质程度分为:变晶结构、变余结构、碎裂结构、交代结构。
变质岩的构造应描述岩石中不同矿物颗粒在排列方式上所具有的岩石外貌特征。
常见的构造有片状构造、带状构造、片麻状构造、千枚状构造、块状构造、板状构造和斑点状构造等。
其划分标准见表6。
变质岩构造特征的划分表(五)岩石风化程度分为:未风化、微风化、中等风化、强风化、全风化。
其鉴别方法见表7。
岩石风化程度的鉴别表第三节碎石土的鉴别与描述一、碎石土的分类碎石土根据颗粒级配及形状分为: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圆砾、角砾。
按表9确定二、碎石土的描述内容及顺序碎石土的描述内容及顺序:名称、主要成分、一般粒径、最大粒径、磨圆度、风化程度、坚固性、密实度、充填物(成分、性质、百分数)、胶结性及层理特征等。
1、对碎石土的成分,应描述碎块的岩石(母岩)名称。
当不易鉴别时,可只描述碎块岩石的成因类型。
2、碎块的坚固性可分为坚固的(锤击不易碎)、较坚固的(锤击易碎)、不坚固的(原生矿物大部分已风化,多为次生矿物,手能掰开)。
3、当碎石土的充填物为砂土时,应描述其颗粒级配及密实度;当充填物为粘性土时,应描述其名称、湿度、状态、含有物及所占质量百分比。
当无充填物时,则应描述颗粒排列、孔隙的大小及颗粒的接触关系等。
4、对碎石土的胶结性,应描述颗粒之间的胶结物名称及胶结程度。
胶结程度可分为微胶结、中等胶结和强胶结。
第四节砂土的鉴别与描述一、砂土的分类砂土按颗粒级配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粉砂。
详见表11二、砂土的野外鉴别砂土的野外综合鉴别方法见表12。
砂土分类现场鉴别方法表12三、砂土的描述内容及顺序砂土的描述内容及顺序:名称、颜色、成分、颗粒级配、密实度、胶结程度、粘性土含量、湿度、含有物及其他特征1、砂土的成分,应描述其颗粒的矿物成分。
2、砂土的结构,应描述其颗粒级配和磨圆度;级配可分为良好(混粒的)和不良(均粒的),磨圆度可分为圆形、亚圆形、亚角形和棱角形3、砂土的构造应描述其颗粒大小、成分、颜色和形状不同而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
层状构造可分为水平状、波状、斜层状和交错状构造等。
4、砂土中混有粘性土和碎石土时,应描述其分布的均匀性和含量的重量百分比(或以多、少表示)。
砂土中有机质含量超过3%时,应注明“含有机质”字样。
第五节粉土的鉴别与描述一、粉土的现场鉴别粉土的现场鉴别方法详见粘性土部分(表17)。
二、粉土的描述内容及顺序粉土的描述内容及顺序:名称、颜色、颗粒级配、包含物、湿度、密实度、触变性及层理特征等。
1、粉土具有包含物时,应描述其质量的百分比。
2、粉土的湿度可根据其野外特征或室内测定的天然含水量w(%),按表15确定。
3、粉土的密实度可根据野外特征或室内指标天然孔隙比e来确定,见表16。
16粉土密实度的野外鉴别表第六节粘性土的鉴别与描述一、粘性土、粉土的现场鉴别粘性土、粉土的现场鉴别表、粘性土的描述内容及顺序粘性土的描述内容及顺序:名称、颜色、湿度、状态、包含物、水理性、层理特征及其他特征1、粘性土的湿度可分为稍湿、很湿、饱和,其现场鉴别方法详见表2、粘性土的状态根据液性指数I L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流塑。
其鉴别方法见表19粘性土的状态鉴别表19岩土工程勘察中野外编录及岩土的野外鉴别以及一些心得体会心得1. 心得2.野外编录中描述内容3.土的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和韧性的目力鉴别4.一般性土的野外鉴别5.岩石风化程度的野外鉴别6.钻探编录注意事项7.取水样注意事项8.表格清晰说明补充心得1.标贯的锤子反弹可以判断土层的密实度,软的松散的土不会反弹,硬的岩石会。
2,.泥浆的颜色可以判断土层的类别(含砂较多者)泥浆中会有颗粒出现(例如粉质粘土与花岗岩残积土)需结合岩土芯区别。
3.钻杆的跳动可初步判断土层的类别(密实度)4.钻杆下入土层是否有塌孔的产生,进而判断碎石土砂土的密实度。
基岩会出现掉块现象。
5.钻杆同一档转动速度的快慢可判断土层的黏性,密实度,是否出现糊状。
密实度可从以下方面判断a标贯(碎石动力触探)b钻进快慢c钻杆的跳动d塌孔(松散类容易塌孔,反正密实的不易塌)6.湿度的判段a地下水位b手拍是否有析水现象c用白纸吸水看是否透纸。
7.标贯锤没达到63.5+-0.5 可用排水法验算8标贯锤高度用钢尺测量9.钻机在钻探前,必须检查是否摆稳,否则会使孔倾斜。
10.标贯的锤击速率保持在15-30击/min11.分层做标贯,动探,层厚时标贯,动探试验一般每隔1-2m进行一次,测试深度超过15cm 时,试验间距可为2-3m12.地下水位以下的砂层进行标贯试验时,为了避免产生流沙或塌孔现象使N 值失真,孔内应采用泥浆护壁或下套管。
13.标贯锤遇到塌孔无法打到实地土层情况怎么处理?14.标贯锤遇到坚硬的残积土等无法先预进入土层15cm 时怎么处理?.野外编录中描述内容:1. 土的描述1粘土(粉质粘土):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
2砂土: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3粉土: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
4淤泥:颜色,状态,包含物,有无臭味(可初判有机质含量),结构性,有无层理等。
互层: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 夹层: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10—1/3 夹薄层: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小于1/10 且多次出现,2.岩石的描述: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岩石的质量指标RQD 。
RQD:75mm 金刚石钻头,双层岩芯管取芯,每回次大于10cm 的岩芯段之与该回次进尺的比值。
RQD 大于90好的,75—90较好,50—75较差,25—50 差的,小于25极差。
.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和韧性的目力鉴别。
(1)光泽反应:1. 方法:用刀切土并抹过土面,观察其切面。
2. 评价:光滑程度,粗糙程度,光泽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