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活动:寒食
- 格式:doc
- 大小:16.66 KB
- 文档页数:2
寒食(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知道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动手能力,通过绘画、制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寒食节的感受。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和分享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让幼儿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寒食节习俗的讲解和理解。
2. 幼儿动手制作寒食节相关物品。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图片、视频、手工材料等。
2. 环境:安静、舒适、宽敞的教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幼儿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讲解:详细讲解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让幼儿深入了解这个节日。
3. 观察:让幼儿观察寒食节相关物品的图片,提高幼儿的观察力。
4. 动手制作:发放手工材料,指导幼儿制作寒食节相关物品,如寒食散、寒食花等,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5. 展示与分享:让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作品,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6. 总结:回顾寒食节的知识,强调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7. 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调查家乡的寒食节习俗,并记录下来,下次上课分享。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幼儿进行寒食节主题活动,如寒食节文艺表演、寒食节美食分享等。
2. 邀请家长来园参加寒食节主题活动,增进家园互动。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寒食节的认知和兴趣。
2. 评价幼儿动手制作的能力,鼓励他们的创意和努力。
3. 收集幼儿的作业,了解他们在家中对寒食节习俗的调查和了解。
八、教学反馈:1. 根据幼儿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 对幼儿在课堂上的问题进行解答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寒食节。
九、教学调整:1. 根据幼儿的反应和理解程度,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2. 在以后的课堂上,更多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寒食教学设计《寒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寒食节的由来、习俗和文化内涵,掌握《寒食》这首诗的诗意和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寒食节的文化氛围,体会诗人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寒食节的由来、习俗和文化内涵,《寒食》这首诗的诗意和意境。
教学难点:《寒食》这首诗的诗意和意境。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寒食节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寒食节的文化氛围。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寒食节是怎么来的吗?寒食节有哪些习俗?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寒食节有关的古诗——《寒食》。
讲授新课 (1)寒食节的由来和习俗 ① 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寒食节的由来和习俗。
② 教师对寒食节的由来和习俗进行简单介绍,强调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而设立的。
(2)《寒食》这首诗的诗意和意境 ① 让学生朗读《寒食》这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②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③ 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④ 教师对诗歌的诗意和意境进行简单介绍,强调诗歌通过描写寒食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寒食》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① 让学生分析《寒食》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如用词、对仗、押韵等。
② 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
③ 教师对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简单介绍,强调诗歌用词准确、对仗工整、押韵和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课堂小结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寒食节的由来、习俗和文化内涵,《寒食》这首诗的诗意、意境和艺术特色等。
(2)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布置作业 (1)让学生背诵《寒食》这首诗。
大班古诗《寒食》教案教案标题:大班古诗《寒食》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寒食》,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1. 《寒食》古诗的课文材料。
2. 与《寒食》相关的图片或插图。
3. 相关的音频或视频材料。
4. 与《寒食》相关的手工制作材料,如剪纸、彩纸等。
5. 幼儿参与互动的游戏或活动。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制作一张插图或展示一张与《寒食》相关的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2. 与幼儿共同观察图片,询问幼儿对于图片中的内容和氛围的感受。
导入古诗《寒食》:1. 向幼儿介绍古诗《寒食》,简要解释诗中的意思和背景。
2. 利用音频或视频材料播放《寒食》的朗读或演唱,让幼儿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理解古诗《寒食》:1. 分段解读古诗《寒食》,引导幼儿理解每一句的意思。
2. 利用图片或手工制作材料,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来理解古诗中的具体内容和意象。
朗读和表演:1. 教导幼儿正确的发音和语调,引导幼儿朗读古诗《寒食》。
2. 分组让幼儿进行小组朗读或表演,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
拓展活动:1. 利用游戏或活动,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古诗《寒食》中的内容和情感,如通过角色扮演、绘画、剪纸等方式。
2. 引导幼儿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鼓励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总结回顾:1. 与幼儿一起回顾学习过程,询问幼儿对于古诗《寒食》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的情节和意象。
评价和展示:1. 对幼儿的朗读和表演进行评价和鼓励,给予肯定和建议。
2. 展示幼儿的手工制作作品或其他相关的成果。
延伸阅读:1. 推荐与《寒食》相关的绘本或其他古诗,鼓励幼儿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 鼓励幼儿与家长一起阅读和讨论古诗,促进家庭教育的参与。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幼儿的反应和表现,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寒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幼儿园教案)第一章:了解寒食节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2. 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1. 教师向幼儿介绍寒食节的来历,可运用图片、故事等形式。
2. 讲解寒食节的习俗,如踏青、放风筝、吃寒食等。
教学活动:1. 组织幼儿观看寒食节的视频资料。
2. 让幼儿画一画自己理解的寒食节场景。
第二章:制作寒食节食物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寒食节特色食物的制作方法。
2.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向幼儿介绍寒食节特色食物如寒食糕、青团等的制作方法。
2. 带领幼儿动手制作寒食节食物。
教学活动:1. 组织幼儿观看制作寒食节食物的教程视频。
2. 教师演示制作过程,幼儿跟随操作。
第三章:寒食节游戏1. 让幼儿了解寒食节的游戏活动。
2.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向幼儿介绍寒食节的传统游戏,如踏青、放风筝等。
2. 组织幼儿进行寒食节游戏活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并示范。
2. 组织幼儿进行游戏,鼓励团队合作。
第四章:学习寒食节诗词教学目标:1. 让幼儿感受寒食节诗词的韵味。
2. 培养幼儿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1. 教师向幼儿介绍寒食节相关的诗词。
2. 带领幼儿学习寒食节诗词,感受诗词意境。
教学活动:1. 教师朗诵寒食节诗词,让幼儿感受诗词韵味。
2. 带领幼儿学习诗词,理解诗词内容。
教学目标:1. 让幼儿回顾所学内容,加深对寒食节的认识。
2. 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
2. 组织幼儿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收获。
教学活动:2. 组织幼儿进行展示,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六章:寒食节手工活动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手工活动进一步了解寒食节的文化。
2.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教师介绍寒食节相关的手工活动,如制作寒食节灯笼、剪纸等。
2. 带领幼儿动手制作寒食节手工制品。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手工制品的制作过程,并讲解制作方法。
《寒食》教学设计《寒食》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寒食》。
(2)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诗歌的意境。
(3)学会欣赏唐代诗人韩愈的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寒食节日的氛围。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
(2)欣赏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1)诗歌的鉴赏方法。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寒食节的由来。
(2)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寒食节习俗。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寒食》,理解诗句的意思。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意境。
3.合作探讨(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1)讲解《寒食》的创作背景。
(2)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3)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
5.课堂互动(1)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生活中的寒食节习俗。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和感受。
6.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寒食》。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否到位?2.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3.学生对寒食节的了解是否有所提高?4.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寒食节的相关活动,了解民间习俗。
2.引导学生阅读更多韩愈的诗歌,欣赏其诗歌风格。
3.鼓励学生创作关于寒食节的诗歌,提高写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正确理解《寒食》的意思,欣赏诗歌的意境,学会鉴赏唐代诗歌的方法。
同时,学生应对寒食节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师提问:“同学们,‘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你们觉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欣赏诗歌的意境:教师引导:“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你们走在春日的长安城,眼前是一片飞舞的花海,耳边是东风吹拂柳树的声音,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2.教学难点补充(1)诗歌的鉴赏方法: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鉴赏诗歌有哪些方法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鉴赏诗歌可以从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等方面入手。
《寒食》教案《寒食》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寒食》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寒食》教案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寒食》。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二、学《寒食》一诗1、自读,读准字音2、指导学习第一句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春城/无处/不/飞花(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5、指导朗读(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6、有感情地朗读。
三、小结今天我们是怎样学古诗的?四、布置作业背诵《寒食》。
《寒食》教案2活动目的:1.使幼儿了解寒食节的来历;感受寒食节与其它节日在气氛上有何不同。
2.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教育幼儿学习古人舍己为人、不争功名的精神。
3.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4.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活动准备:不同节日的代表物品:月饼、新年树、花灯、白花、纸盒。
活动过程:1.介之推与寒食节的故事。
①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过寒食节的?让幼儿了解寒食节家家户户都吃凉鸡蛋等冷食。
②讲介之推的故事2.讨论。
①寒食节是怎样来的?②现在人们为什么过寒食节?为了纪念谁?3.词语练习。
幼儿园诗歌欣赏之《寒食》教案教学主题:幼儿园诗歌欣赏之《寒食》教学内容:《寒食》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歌,以寒食节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先的怀念和思念之情。
通过欣赏和学习这首诗歌,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幼儿的感性体验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启发幼儿对祖先亲情的感悟和尊重。
教学目标:1. 学习并理解《寒食》这首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幼儿的感性体验和审美能力,提高幼儿的文学素养。
3. 启发幼儿对祖先亲情的感悟和尊重,培养幼儿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
难点:启发幼儿对祖先亲情的感悟和尊重。
教学准备:《寒食》诗歌、祖先照片、寒食节图片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放一段背景音乐,如《流水》、《春江花月夜》等,带领幼儿感受音乐,让幼儿进入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课文导入(10分钟)教师展示《寒食》这首诗歌,带领幼儿欣赏,为幼儿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诗歌背景:寒食节是一个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诗歌以这个节日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家乡和先人的思念之情。
2. 诗歌情感:寒食节是一个祭祖的节日,诗歌中表达了诗人对祖先深深的怀念和景仰之情。
3. 诗歌韵律:诗歌运用了律诗的格式,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律美,让幼儿感受到诗歌的音韵之美。
三、诗歌体验(20分钟)1. 感受韵律美:教师让幼儿感受到第一句诗歌的韵律美:“清明时节雨纷纷”。
请幼儿尝试说出这句诗歌,让幼儿感受到其中的“清”“明”“雨”“纷”和“纷”“雨”“明”“清”的音韵呼应和对仗美。
2. 分组表演: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选择一个诗句进行表演。
3. 画画表现:教师放寒食节的图片,让幼儿感受寒食节的氛围,然后让幼儿使用彩笔或水彩笔,画出自己对寒食节的想象和表现。
4. 讲故事:教师讲述中华民族传统寒食节有关祭祀和思念先人的故事,让幼儿听到这个节日的渊源和神韵。
四、情感分享(15分钟)1. 家庭照片分享:教师请幼儿带来自己家里的祖先照片,让幼儿讲述自己和祖先的联系和感情。
《寒食》教案《寒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寒食》这首诗的含义,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能够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含义,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能够背诵全诗。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含义、生字词、意境和情感。
2.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寒食节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寒食节的由来和习俗。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寒食节的诗歌?(3)引出课题:《寒食》。
2. 讲授新课(1)作者简介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 13 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
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
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2)诗歌朗诵①教师示范朗读诗歌,让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②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语调。
③学生分组朗读诗歌,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比赛,教师进行点评和奖励。
(3)诗歌讲解①讲解诗歌的题目《寒食》,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清明节前一二日。
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
②讲解诗歌的第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的京城,飞花指落花。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天的京城到处都在飘落着落花。
③讲解诗歌的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指寒食节,东风指春风,御柳指皇宫中的柳树。
寒食(幼儿园教案)寒食教案设计教案题目:寒食(幼儿园教案)教案目标:1.了解寒食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2.培养孩子对节日的尊重和热爱。
3.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培养幼儿的艺术欣赏和表达能力。
4.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内容:1.寒食节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2.寒食节的习俗和食品。
3.绘画活动:绘制寒食相关的图画。
4.游戏活动:寒食习俗体验。
教具准备:1.图片、PPT等用于介绍寒食节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2.绘画工具:纸张、颜色笔等。
3.游戏道具:竹子、纸张、线等。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向孩子们展示寒食节的图片,让孩子们观察并告诉他们这是一个什么节日。
引导孩子们说出自己对寒食节的了解和想法。
第二步:介绍寒食节(10分钟)通过图片和PPT,向孩子们介绍寒食节的起源、习俗以及一些特色食品等内容。
让孩子们了解寒食节的文化内涵。
第三步:绘制寒食图画(15分钟)给每个孩子发放纸张和绘画工具,让孩子们自由绘制与寒食节相关的图画。
可以引导孩子们绘制寒食食品、寒食游戏等。
第四步:展示绘制作品(10分钟)让每个孩子依次展示自己的绘制作品,并加以表扬和鼓励。
第五步:寒食习俗游戏(20分钟)将孩子们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孩子扮演寒食节的主人公。
其他孩子们扮演他的朋友,一起参加寒食节的相关活动,如野餐、放风筝等。
通过游戏让孩子们体验寒食节的习俗和氛围。
第六步:总结(5分钟)引导孩子们总结寒食节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培养他们对节日的热爱和尊重。
教学延伸:1.可以组织幼儿园寒食节的特色活动,如制作寒食食品、举办寒食节相关的游戏比赛等。
2.可以通过播放寒食节的动画或视频,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寒食节。
3.可以邀请家长来学校,给孩子们讲述他们自己过寒食节的亲身经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亲近感。
《寒食》教案《寒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寒食》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诗意,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背诵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授、诗歌朗诵、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寒食》这首诗的诗意和朗读技巧,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寒食》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诗意,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背诵方法。
2. 诗歌朗诵法:让学生朗诵《寒食》这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寒食》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寒食节的视频或展示一些寒食节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 讲授新课(1)讲解《寒食》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诗意。
(2)讲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背诵方法。
(3)通过具体的诗歌作品,如《静夜思》《春晓》等,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诵《寒食》这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寒食》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3)让学生分析一些诗歌作品,如《登鹳雀楼》《江雪》等,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4. 课堂总结(1)总结《寒食》这首诗的诗意和朗读技巧,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5. 布置作业(1)让学生背诵《寒食》这首诗。
(2)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寒食节的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寒食》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诗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背诵方法。
幼儿园寒食节教案大班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寒食节的由来及相关传统习俗。
2.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寒食节的由来与习俗介绍。
2.制作寒食节的宝宝馒头。
3.亲子互动游戏:团队合作拼图游戏。
三、教学准备1.PPT演示文稿:寒食节的由来与习俗。
2.寒食节的相关图书资料。
3.面粉、酵母、水等制作宝宝馒头的原材料。
4.拼图游戏道具:拼图图案、计时器等。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引导幼儿回顾昨天学习的内容,寒食节的由来与习俗。
2.激发幼儿的兴趣,简要介绍今天将要进行的制作宝宝馒头和拼图游戏。
第二步:制作宝宝馒头1.向幼儿展示制作宝宝馒头的流程和所需材料。
2.分组进行制作,师生共同操作。
老师引导幼儿逐步完成操作。
3.提醒幼儿注意面团的柔软与馒头的形状美观等。
第三步:拼图游戏1.将拼图游戏的道具发放给每个小组,并给予简单的使用说明。
2.规定时间内,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拼图。
3.比赛结束后,评选出最快完成的小组,并对他们进行表扬。
第四步:总结提高1.引导幼儿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所参与的活动。
2.与幼儿一起总结寒食节的由来、习俗及制作宝宝馒头的经验。
3.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五、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制作宝宝馒头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表现。
2.观察幼儿在拼图游戏中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观察判断能力。
3.评估幼儿在总结提高环节中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六、教学延伸1.邀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传统食品,如寒食糕、青团等。
2.拓展课外阅读,让幼儿了解更多中国传统节日及相关文化。
3.探索其他形式的团队合作游戏,促进幼儿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课堂管理1.在课前布置好相应的教具和材料。
2.对幼儿进行示范操作,确保幼儿的安全。
3.注意小组之间的秩序和合作情况,及时纠正不当行为。
以上是关于幼儿园大班寒食节教案的大致内容,通过寒食节的相关活动和游戏,可以帮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寒食教学设计教案幼儿园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幼儿了解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
2.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让幼儿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准备:投影仪、图片、屏幕、图画、卡片、教具(寒食节传统食品模型、角色扮演服饰)、音响设备。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与幼儿互动:教师出示刻画寒食习俗的图画,引导幼儿观察图画,询问他们对图画中人物动作的理解。
引导幼儿回想上节课学过的节日,再和幼儿一起忆述清明节的习俗、活动。
2.新课呈现(10分钟)a.导入:通过幼儿对寒食、寒食节的了解进行回顾和迁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b.出示寒食节的相关图片,解释寒食节的由来。
3.学习活动(30分钟)a.导入:播放相关视频,介绍寒食习俗,教师以简单的语言解说寒食的习俗。
b.给幼儿展示寒食节传统食品模型,让幼儿发表对模型的观察和思考。
教师引导幼儿分析模型的形状、颜色、材料等,引导幼儿了解这些食品与寒食节的关系。
然后教师给幼儿分发卡片,卡片上有寒食节传统食品的图片和名称,让幼儿根据卡片进行角色扮演,培养幼儿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c.利用音乐和动作引导幼儿进行寒食节场景再现,营造浓郁的寒食节氛围,加深幼儿对寒食节的印象。
4.小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幼儿复述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
展示幼儿的角色扮演作品,鼓励幼儿发言,分享角色扮演的感受和体会。
5.拓展活动(10分钟)与家长共同探讨寒食习俗和相关传统食品,并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制作寒食节传统食品,培养幼儿与家人共同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板书设计:寒食节由来:故事习俗:不烧火,禁忌五、教学反思:通过寒食节的教学,使幼儿了解到寒食节的由来和习俗,激发幼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通过观察、思考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了幼儿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与家长的互动,增强了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支持和参与,促进了家校合作,提高了教学效果。
【寒食(幼儿园教案)】寒食教案设计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都会有很多需要和文字打交道的地方,像是编写各类报告、总结、会议纪要甚至邮件等。
文章的艺术就是语言的艺术,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语言来表现,就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
写文档,能帮助你不断地理清思路,好的文档,也能更高效地沟通。
写好文档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还可能会得到领导的赞赏,甚至升职加薪都有可能。
但是很多时候,很多人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工作量以及心血所完成的工作,最终会体现为这样一份书面文档,包括领导在内的其它人能看到的可能也就只是这份文档而已,因此,它的质量,不仅会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别人对于此项工作的看法,往往也会影响着别人对于文档作者的评价,因为透过这些文字,不仅能体现出作者对于工作内容的理解、认识、思考和创造,更能体现出作者的基本素质、工作能力乃至工作态度。
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人可能不那么擅长于写作或者表达,尽管这样,我们依然可以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可以走捷径,那就是参考和借鉴别人写的文档,学以致用,转化成我们知识储备,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寒食(幼儿园教案)】寒食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到您!寒食(幼儿园教案)活动目的: 1.使幼儿了解寒食节的来历;感受寒食节与其它节日在气氛上有何不同。
2.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教育幼儿学习古人舍己为人、不争功名的精神。
活动准备:不同节日的代表物品:月饼、新年树、花灯、白花、纸盒。
活动过程: 1.介之推与寒食节的故事。
①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过寒食节的?让幼儿了解寒食节家家户户都吃凉鸡蛋等冷食。
②讲介之推的故事 2.讨论。
①寒食节是怎样来的? ②现在人们为什么过寒食节?为了纪念谁? 3.词语练习。
①用“偷偷地”说一句话。
②用“后悔”说一句话。
③请解释“寒食”的意思。
4.游戏。
①摸箱:将不同节日的代表物品放入有盖的纸盒里,百味书屋请幼儿从中摸出一件,说出名称及属于哪个节日。
②连线:将节日及代表物品的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幼儿连线。
寒食(幼儿园教案)第一章:了解寒食节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2. 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寒食节的来历:让幼儿知道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
2. 寒食节的习俗:让幼儿了解寒食节不生火,吃寒食等习俗。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向幼儿介绍寒食节的来历。
2. 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寒食节的习俗,让幼儿分享自己家中的庆祝方式。
第二章:制作寒食节美食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寒食节特色美食的制作方法。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寒食节特色美食:寒食糕、青团等。
2. 美食制作方法:教师向幼儿介绍简单的美食制作步骤。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幼儿介绍寒食节特色美食及其制作方法。
2. 教师带领幼儿动手制作简单的寒食节美食,如寒食糕。
第三章:寒食节游戏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寒食节的游戏活动。
2. 培养幼儿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寒食节游戏:斗草、放风筝等。
2. 游戏规则:教师向幼儿介绍游戏的基本规则。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幼儿介绍寒食节的游戏活动,如斗草、放风筝。
2.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游戏,让幼儿体验寒食节的乐趣。
第四章:学习寒食节诗词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寒食节的诗词作品。
2. 培养幼儿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寒食节诗词:如《寒食》、《清明》等。
2. 诗词欣赏:教师引导幼儿欣赏诗词的意境和韵律。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幼儿介绍寒食节的诗词作品。
2. 教师带领幼儿朗读诗词,引导幼儿感受诗词的美。
第五章:寒食节手工艺品制作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寒食节的手工艺品。
2. 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寒食节手工艺品:如寒食花、寒食风筝等。
2. 手工艺品制作:教师向幼儿介绍简单的制作方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幼儿介绍寒食节的手工艺品及其制作方法。
2. 教师带领幼儿动手制作简单的手工艺品,如寒食风筝。
第六章:寒食节的故事分享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故事了解寒食节的意义。
大班古诗教案寒食教案标题:大班古诗教案-寒食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3. 培养幼儿的文化意识和历史意识。
教学准备:1. 《寒食》古诗词的课文材料。
2. 图片或绘本展示《寒食》古诗词的意境。
3. 诗词背景知识介绍材料。
4. 纸张、彩笔等绘画工具。
5. 音乐播放器。
教学过程:引入:1. 师生互动:与幼儿进行简短的问答交流,询问他们是否听说过古诗词,以及是否知道《寒食》这首古诗。
2. 图片展示:展示《寒食》古诗词的意境图片或绘本,引导幼儿观察、感受和表达他们对图片的想法和感受。
正文:1. 诗词背景知识介绍:简要介绍《寒食》古诗词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意境,让幼儿了解古代人们在寒食节日的习俗和情感表达。
2. 诗词朗读:教师朗读《寒食》古诗词,引导幼儿仔细聆听,感受其中的韵律和意境。
3. 诗词学习:教师逐句解读《寒食》古诗词的意思,帮助幼儿理解其中的词义和情感表达。
4. 诗词表演:分组或全班共同表演《寒食》古诗词,让幼儿通过表演来体验古代人们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拓展活动:1. 绘画创作:让幼儿用纸张和彩笔绘画表达他们对《寒食》古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2. 音乐伴奏:播放古风音乐,让幼儿边听音乐边朗读《寒食》古诗词,感受音乐与诗词的结合。
总结:1. 小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幼儿总结他们对《寒食》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2. 反思:与幼儿进行简短的反思交流,询问他们对本节课的喜欢和不喜欢之处,并鼓励他们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对《寒食》古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收集幼儿绘画作品,评估他们对《寒食》古诗词意境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继续学习其他古代诗词,拓宽幼儿的文学视野。
2. 组织幼儿参观文学展览或古诗词朗诵会,让他们亲身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注:本教案适用于大班幼儿,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适应。
寒食(幼儿园教案)寒食教案设计教案名称:寒食(幼儿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寒食节的传统习俗和意义;2. 培养幼儿的文化意识和传统价值观;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寒食节的传统习俗;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寒食记》故事图片或绘本;2. 一些相关的寒食节习俗图片或道具;3. 寒食节相关的手工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呈现《寒食记》故事图片或绘本,让幼儿观察并猜测故事内容。
2. 引导幼儿思考、讨论:“你们知道什么是寒食节吗?为什么要过寒食节呢?”新课讲解:1. 借助寒食节习俗的图片或道具,引导幼儿了解寒食节的传统习俗,如悬挂艾草、踏青游玩等。
2. 与幼儿分享寒食节的意义,如纪念故人、防疫养生等。
活动实施:1. 小组讨论:让幼儿分成小组,讨论并绘制寒食节的传统习俗,可用图片展示。
2. 观察游戏:准备一些道具或图片,让幼儿观察并猜测与寒食节相关的内容。
3. 制作艾草挂饰:准备一些艾草和绳子,引导幼儿将艾草捆绑在绳子上制作成挂饰。
4. 寒食节游园:如果条件允许,带领幼儿外出进行踏青游玩活动,体验寒食节的习俗。
总结反思:1. 回顾今天的教学内容,询问幼儿对寒食节的了解和体验;2. 引导幼儿总结感受,分享自己喜欢的寒食节习俗;3. 督促幼儿将自己制作的艾草挂饰带回家,分享给家人。
拓展活动:1. 家庭作业:要求幼儿与家人一起讨论和了解更多关于寒食节的传统习俗,并在班级分享或展示。
2. 课后延伸: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寒食节的相关活动,如踏青时的植物、天空等,画成寒食节日记或手工作品。
注意事项:1. 确保幼儿活动的安全;2. 热爱幼儿,耐心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3. 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大班语言活动:寒食
活动目的:
1.使幼儿了解寒食节的来历;感受寒食节与其它节日在气氛上有何不同。
2.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教育幼儿学习古人舍己为人、不争功名的精神。
活动准备:
不同节日的代表物品:月饼、新年树、花灯、白花、纸盒。
活动过程:
1.介之推与寒食节的故事。
①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过寒食节的?让幼儿了解寒食节家家户户都吃凉鸡蛋等冷食。
②讲介之推的故事:
远在两、三千年以前的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被骊姬陷害,长期逃亡在外,一共过了19年,才回国当上国君,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在外逃亡的这些年中,多亏了一些大臣辅保,所以他即位后,马上对随同他一起逃亡的大臣逐个论功行赏。
介之推是一位十分忠诚的有功之臣,他跟随晋文公在外十九年,有一次,晋文公被困在魏国,吃不上饭,他就偷偷地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给晋文公吃。
可是,晋文公奖赏大臣的时候却把他忘了,他呢,也不争功,背起母亲到山西介休县的绵山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