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观察与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023.33 KB
- 文档页数:4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分析及教学方向思考一、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题目分析自2017年以来,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一直保持着不断变化和创新的态势。
近五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题目涵盖了社会热点、时事热点、人文关怀等多个方面,题材广泛,涉及了学生日常生活、人文关怀、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对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题目的分析: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题目是《命题作文》,题目为《智慧时代,智慧人生》。
文章要求考生针对智慧时代的社会现象,谈谈自己对智慧人生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和实例,谈谈自己对智慧人生的认识和感悟。
这个题目涉及到了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人生态度的选择,考生需要在审题时抓住命题的核心,在写作时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实践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题目是《听、道、学》,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讲述语文学习中的体会和收获。
这个题目涉及到了语文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提醒考生在作文时要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讲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果和体悟。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题目是《未曾放弃》,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讲述自己或者身边人通过努力和坚持克服困难,把握机遇,实现梦想的故事。
这个题目涉及到了人生坚持和梦想实现的主题,要求考生在作文时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实践,展现困难之中的坚持和梦想之路。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题目是《可持续发展》,题目要求考生结合生活经历谈谈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这个题目涉及到了社会热点和未来发展的主题,要求考生抓住时代发展的关键点,通过自身的认知和思考,表达对可持续发展的引导和思考。
二、教学方向思考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题目的变化和创新,充分展现了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在传统与现代、学科与社会、考生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也为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方向。
以下是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方向的思考: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
2010年全国卷1高考作文题范文及点评2010年全国卷1高考作文题漫画作文餐桌,许多猫吃鱼,就一只猫捉老鼠,别的猫说:“有鱼吃还捉老鼠?”3、2010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不限文体。
例作时代变革请不要放弃“习惯”一年一年,在时代的变革和变迁下,我们一点点的放弃了我们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的习惯。
时代在进步,时代在改变,为了跟上所谓的“时代”,我们放弃了原本的我们,放弃了原本的习惯。
追溯回古代,买包子,老板会给我们用一张草纸包些拿着。
出门在外,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皇子王孙皆乘马车、轿子,或者骑自己的坐骑。
这种习惯,从夏商时期就一直被传承到清末。
这些习惯不是没有改进,而是在改进的同时我们在其中学会了不劳而获。
因为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祖先留下的,是我们继承过来的,是属于我们的,抢不走。
而恰恰是这些不在意的“习惯”毁了我们自己。
曾经的秦,他们用三根手指拿捏刻刀在竹简上刻字;后来的清,他们用四根手指拿捏沾有香墨的狼毫在雪白的纸上写字;今天的我们,却用上了是根手指在这里噼里啪啦的敲击键盘。
我们是改革了,我们是进化了,我们是站在科技发达的前沿,但请问:“我们变革以后,您是否还会用两根手指拿捏一支钢笔,在我们雪白的A4纸上写我们祖辈创下的行、草、楷、隶……书呢?”很早以前我问过自己,为什么我们一定非要用键盘来敲击自己的生活,不能传承中国的“美体”字,来书写我们华美的人生?我们的时代在一点点的进步,一点点的变化,我们也在其中悄无声息的“前进”。
我们的“前进”就是在摒弃了我们的习惯的前提下改变的,不是吗!看似没有新颖的漫画,看似没有意义的考题,其实从侧面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都在吃鱼,谁去抓老鼠,谁去保留我们曾经的习惯?”我们学会了吃鱼,但是却忘记了怎么去抓一只老鼠,怎么去保护我们原有的“财产”和“资本”?非要等到那一天,突然有一只“狗”在我们的面前拿着一只心脏还在跳动的老鼠给我们说:“我才有本事传承你们祖先留下的东西,你们没资格”。
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作文题分析材料分析:材料整体事实:什么年代有鱼吃还要捉老鼠?核心要素:优裕环境与生存方式材料要素:一个背景,两类主体。
一个背景,指的是年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
两个主体,指捉老鼠之猫与不捉老鼠之猫;二者形成对立或陪衬关系;无论以哪一方为主体,都要联系到对方,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联系。
说到底,这是一个关系型材料命题,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要将主体与背景相相系,更要将两类不同主体相关联。
至于捉老鼠之猫,是在恪尽职守,还是强化本领,还是自食其力,诸各理解均可。
立意类举:1.站在客观角度,着眼于事实整体,可探讨是坐享其成,还是自食其力。
话题中心可以有:奋斗、拼搏自力更生劳动创作明天不做寄生虫,可批评那些啃老族、富二代。
生命的意义。
不同选择,不同人生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2.站在捉老鼠之猫角度:(1)要练就生存的本领,不能因环境优裕而迷失自己。
不管什么时代,都要练就生存的本领不要迷失自我鱼和熊掌可兼得。
要居安思危。
要有备无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要坚守自己的本分,恪尽职守。
不管什么时代什么样的环境,都要尽自己的职分。
话题中心可有:坚守。
不要忘记自己是干什么的。
做好本职工作要尽到自己的责任知识人士的责任就是“治国平天下”偏题立意例举站在捉老鼠猫角度坚持原则,拒绝诱惑(不只是关涉接受与否的问题)可持续发展(不是在谈眼前还是长远的问题)站在不捉老鼠的猫角度享受当下知足者常乐(难道捉老鼠之猫是不知足的?)站在客观角度反对腐败(享用非劳动成果都是腐败?)不要嘲笑别人(是不应该嘲笑捉老鼠之猫,但忘记了怎样看待不捉老鼠之猫)跑题立意例举:跑题的立意,就是与材料含意毫无关联的立意。
如:节俭,创新,环保,细节决定成败,奉献,机遇,营养平衡,学会感恩,与时俱进,良好的心态,舍与得等等。
呐喊二三十年代,鲁迅发出了呐喊:救救孩子。
当今,我们仍要发出呐喊:救救孩子,但不仅仅是为了孩子。
2010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题分析:漫画中的主体是四只小猫,我们需要关注的细节就是这四只小猫。
一只猫享受美餐后满足地揉着肚子,另外两只猫在餐桌前议论纷纷,冷嘲热讽:“啥年月了!有鱼吃着还捉老鼠!”只有一只猫弃餐桌上的鱼跃身去捉老鼠。
“有鱼吃”“捉老鼠”的寓意是什么?整幅画面,作者想通过画面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抓老鼠”是“猫”的本职工作,而“餐桌前摆好的鱼”则代表了不劳而获和种种私欲。
这幅漫画其实在反映一种社会现象,我们不妨将画面上捉老鼠的猫看成是人的替身,联系社会实际,便可以确定,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告诉我们:人在私欲面前或者生活安逸之时,也应自食其力,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
2010全国卷I I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今年世界读书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浅阅读”的讨论。
甲:什么是浅阅读?乙:就是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嘛。
浅阅读很时髦的。
丙:如今是读图时代,人们喜欢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丁:浅阅读就像吃快餐,好吃没营养,积累不了什么知识。
乙: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压力这么大,我想深阅读,慢慢品味,行吗?丙:人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浅阅读流行,阅读就更个性化和多样化了,挺好。
丁:我很怀念过去的日子——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
甲:浅阅读中,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什么?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题分析:深、浅阅读,对读者而言有着宽泛的选择和不同的快感。
深阅读,是一种思维训练和美学修养熏陶;浅阅读及其衍生的“读图时代”、“动漫时代”,都是文化工业进化的一种必然。
但是,在这种必然之下,我们应该倡导怎样的阅读观呢?“浅阅读”需要有深思考。
“浅阅读”是路径,唯有融入深思考的要素,这种过程才会有积累、有内涵、有品质。
2010年全国卷1高考作文题范文及点评2010年全国卷1高考作文题漫画作文餐桌,许多猫吃鱼,就一只猫捉老鼠,别的猫说:“有鱼吃还捉老鼠?”3、2010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不限文体。
例作时代变革请不要放弃“习惯”一年一年,在时代的变革和变迁下,我们一点点的放弃了我们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的习惯。
时代在进步,时代在改变,为了跟上所谓的“时代”,我们放弃了原本的我们,放弃了原本的习惯。
追溯回古代,买包子,老板会给我们用一张草纸包些拿着。
出门在外,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皇子王孙皆乘马车、轿子,或者骑自己的坐骑。
这种习惯,从夏商时期就一直被传承到清末。
这些习惯不是没有改进,而是在改进的同时我们在其中学会了不劳而获。
因为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祖先留下的,是我们继承过来的,是属于我们的,抢不走。
而恰恰是这些不在意的“习惯”毁了我们自己。
曾经的秦,他们用三根手指拿捏刻刀在竹简上刻字;后来的清,他们用四根手指拿捏沾有香墨的狼毫在雪白的纸上写字;今天的我们,却用上了是根手指在这里噼里啪啦的敲击键盘。
我们是改革了,我们是进化了,我们是站在科技发达的前沿,但请问:“我们变革以后,您是否还会用两根手指拿捏一支钢笔,在我们雪白的A4纸上写我们祖辈创下的行、草、楷、隶……书呢?”很早以前我问过自己,为什么我们一定非要用键盘来敲击自己的生活,不能传承中国的“美体”字,来书写我们华美的人生?我们的时代在一点点的进步,一点点的变化,我们也在其中悄无声息的“前进”。
我们的“前进”就是在摒弃了我们的习惯的前提下改变的,不是吗!看似没有新颖的漫画,看似没有意义的考题,其实从侧面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都在吃鱼,谁去抓老鼠,谁去保留我们曾经的习惯?”我们学会了吃鱼,但是却忘记了怎么去抓一只老鼠,怎么去保护我们原有的“财产”和“资本”?非要等到那一天,突然有一只“狗”在我们的面前拿着一只心脏还在跳动的老鼠给我们说:“我才有本事传承你们祖先留下的东西,你们没资格”。
近十年的语文高考作文一、2013年全国卷。
分析:这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儿。
那些老工匠啊,就像经验丰富的老江湖,可有时候经验太多反而成了包袱,就像我们自己有时候想做点新鲜事儿,身边那些有经验的人可能会说“这可不行”。
但这个年轻工匠不一样,他就像初生牛犊不怕虎,心里想着“我就试试咋地”,然后就成功了。
写作文的时候就可以讲讲自己生活里类似的事儿,是勇敢去做然后成功了,还是因为顾虑太多而没做错过机会呢。
二、2014年全国卷。
题目:“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
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过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
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
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
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分析:这事儿可太有趣了。
就像我们平常玩游戏,都有个老规矩,大家都按照这个来玩。
结果突然有人不按套路出牌了,这可把大家给惊到了。
从这个事儿可以想到好多东西呢。
比如规则到底是死的还是活的?在竞争的时候是不是只能拼个你死我活,有没有可能双赢呢?写作文的时候就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还可以讲讲在学校里、社会上类似打破常规又引起争议的事儿。
三、2015年全国卷。
题目: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
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分析:这就像是在自己家里发生了一场大风暴。
女大学生小陈肯定特别纠结,一边是自己的亲爹,一边是安全问题。
她举报自己老爸的时候,心里估计也像揣了只小兔子。
最近10年高考作文题目及点评(2000~2009)(注:以下点评部分摘自网络)2000年:你能给“正确”下个概念吗?试题: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给出四个图形符号,问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有人说圆形,因为圆形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也有人说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又有人说半圆形也正确,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最后有人说,第四个图形也可以,因为它是惟一非对称性的图形。
看来,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
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
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
题目自拟。
不少于800字。
点评:2000年的高考作文仍然是话题作文,话题来自“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这样一个多向思维的问题。
从这道题所给出的四个答案来看,根据标准和角度的不同,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由此引出“答案往往不止一个”的深层思考,这是一个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密切相关的话题。
要使考生明白:创新需要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不满足于已有的答案,需要培养追寻新答案的探索精神,更需要学会分辨答案的优劣,坚持正确的答案。
2001年:你怎样去理解诚信?试题:那年的高考作文题,要求只有两个:其一是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其二是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
点评:2001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与此前几年并无太大区别,同样以话题作为考试题目。
这种做法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只限定作文范围,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这一特点区别于命题作文;二是既可涉及原寓言材料,也可抛开材料只写引发的相关的联想、想象、想法、感受等,这一特点区别于材料作文。
新课标高考十年作文题真题与解析1.(2007宁夏、海南卷,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
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
一天,他偶然看见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
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
“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现,别涅迪克博士获得20 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
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
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是要从材料中筛选并确立符合题意要求的最佳立意。
如果只抓住材料中的只言片语构思成文,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材料中的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因为“意外的发现”而“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说是意外,其实是偶然中的必然。
试想,如果他没有好奇之心,对“碎而不裂”的烧瓶视而不见,能有“意外”发生吗?如果他没有执着追求,给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能有“意外”发生吗?如果没有做生活的有心人,看见“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的报道就联想到那个烧瓶,能有“意外”发生吗?再从最后人们的评论看,第一种观点强调创造需要执着的精神,第二观点强调创造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因而,材料的中心强调的是如何创造的问题。
据此,可确定如下立意:创造来自生活,平凡的生活中孕育着创造;好奇心是创造的催化剂,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创造的机遇来源于执着的追求。
2.(2008宁夏、海南卷,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0 年高考全国卷一作文解析【篇一: 2010 年全国卷Ⅰ高考作文题解析】我省采纳的 2010 年全国卷Ⅰ高考作文题要求写一篇漫画作文“猫吃鱼的故事”:一张餐桌,三只猫正在吃鱼,就一只猫捉老鼠,此中一只猫说:“有鱼吃还捉老鼠?”作文该如何立意?如何写作?今报邀请王立群等专家为你解析高考作文。
即使有鱼吃也不可以忘了捉老鼠作文审题难度大于昨年,这些立意最正确:固守职责,远离私欲;不可以为私欲而放弃本职●漫画作文稳中求新漫画经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风趣、风趣、辛辣的画面,借以嘲讽、责备或颂扬某些人或事。
最近几年来,全国一卷向来在考新资料作文。
2006 年是乌鸦学鹰资料作文, 2008 年是抗震救灾、万众一心的资料作文,2009 年考小动物学游泳资料作文。
2007 年的《摔了一跤》让好多考生历历在目,今年又考漫画作文“有鱼吃还用不用捉老鼠”,这样屡次地考漫画作文,的确预料之外。
以漫画作话题的写作训练,要注意以下四个步骤:(1)读懂画意画旨。
拿到题后,第一就要认真读图。
(2)抓住形象特点。
掌握实质,就能找到写作资料,谋篇布局。
(3)联系生活实质,推测画中之话、话外之音,联想和想象不只好够获取大批写作资料,并且能够加深对画旨的理解。
(4)最后依据题目要求,谈论画面,构想成文。
●三种立意四个角度最正确今年作文构想最正确立意:固守职责,远离私欲,远离迷惑;职责大于迷惑、私欲;不可以为私欲迷惑而放弃自己的本职。
能够责备吃鱼的三只猫:猫的职责是抓老鼠,但由于一盘鱼摆在眼前,就对该抓的老鼠置若罔闻,只盯住了鱼。
此中一只猫安适地享受,吃得大腹便便,神情怡然,此外两只猫对捉鼠的猫面露不屑之态,它们在谈论、嘲讽捉鼠的猫——“都什么年月了,有鱼吃还捉老鼠”。
能够赞誉不贪鱼而勇于捉鼠的猫。
猫的职责是捕获老鼠这是不可以置疑的,要固守职责。
猫者,它的主要职责就是竭尽所能,尽最大努力去打击各种各种的“耗子”。
这是好猫一定具备的最根本的素质。
14高考作文不仅承载着过重的考卷赋分,同时承载着众多的角色担当,它是检测写作水平的尺子,是探视考生心智的窗口,是引领课堂教学的航标,是折射时代发展的镜子,是坚持立德树人的旗帜。
2016年高考26个省(市)使用全国卷,做为语文卷的半壁江山——作文命题也因此步入“新常态”,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
观察十年来全国卷高考作文,由话题作文到新材料作文,由新材料作文到任务驱动型作文,一路走来,高考作文命题在一次次转身中体现了命题人的探索与思考、继承与创新。
一从本世纪初到2006年,话题作文以迥异于传统作文的崭新面目示人,让社会各界眼前为之一亮,一时间高考话题作文风生水起,赚足了吆喝。
与命题作文、传统材料作文相比,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式作文。
它以提倡创新、展示个性为原则,强调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突出的特点是限制少、开放性强。
高考话题作文的引入,意在改变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弊端。
它以开放性的命题形式,充分尊重考生个性,极大地发挥了考生的写作潜能,考生可以根据话题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展示自己。
也出现了不少立意新颖、文体别致、文采斐然、标题鲜亮的优秀作文,为中学作文教学与改革带来了一股新风。
尤其是2001年全国卷的“诚信背囊”,在体现高考政治导向的同时,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习作。
话题作文的“三自原则”(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逐步深入人心。
但是经过几年的试水,话题的宽泛饱受诟病,专家及一线教师纷纷指出,话题作文的“文体不限”势必对学生写作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基本能力产生冲击,削弱了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学生基本文体的基础训练。
鉴于社会呼声,同时也为了遵循写作规律,配合实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国家教育考试中心在2006年高考作文中采取了取消话题、强化材料的做法,当年的全国卷率先推出了新材料作文。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虽然全国卷开始尝试新材料作文,但全国各地作文命题并未集中到这方面来,这期间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等异彩纷呈,形成杂花生树的态势。
经过三年的蛰伏,新材料作文在2009年后成为全国各地高考作文的主打形式。
以2009年为例,新材料作文9道,“材料+标题”作文5道,标题作文3道,话题作文1道;2010年新材料作文9道,“材料+标题”作文4道,标题作文3道,话题作文1道,漫画作文1道(实际上也是材料作文);2011年新材料作文9道,“材料+标题”作文3道,标题作文5道,话题作文1道。
此时的高考作文命题在经历了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几番实践探索与理性沉淀之后,已在命题形式上趋于稳定,新材料作文担纲主流已成大势。
几年的高考试验证明,坚持开放与自主并重的新材料作文正稳步推进。
二新材料作文介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本质十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观察与思考王 磊(安徽省颍上第一中学 236200)15上属于材料作文,形式上却是话题作文。
它继承了材料作文的限制又不像材料作文那样限得过死,它继承了话题作文的开放又不像话题作文那样放得过宽。
新材料作文的亮点在于:其一,更符合新课程精神。
命题者通过材料为考生提供了一种或一组明确而鲜活的生活场景,只给材料、不给态度,作文命题不再是一个话题或标题,而是材料的众多侧面、众多角度。
这样,考生就不能仅凭感觉匆匆下笔、信马由缰,而要深思熟虑、全面理解。
新材料作文之所以冠以“新”字,就是因为这类作文更追求材料的多义性、多角度,它改变了过去材料作文的单一性与限制的严格化,更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精神。
其二,力矫话题作文之弊。
自2006年话题作文盛行以来,宿构、套作作文增多,海侃神聊作文增多,“四不像”作文增多。
“话题是个筐,啥都往里装”,宽泛的话题畸生出贫血缺钙的惨淡面孔,轻生活积累、押经典素材,轻文体训练、走宿构捷径的话题作文模式对写作及教学造成极大冲击。
取消话题、强化材料后,高考作文把以“话题”为范围改为以“材料”为范围,考生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材料上,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自主立意,自主创新。
其三,更利于选拔人才。
这种命题形式“给材料但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这样既保持了话题的开放性,又凸显了材料的支配地位,加强了材料作文的限制性,最大程度避免了宿构套作、猜题押题,强调了考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发挥考生写作水平和个性特点。
文体方面,由2006年的“文体不限”到2009年的“自选文体”再到2011年的“明确文体”,规避了先前因“文体不限”而衍生出的“四不像”怪胎,强化了文体意识,有利于加强学生写作的基础性训练。
我们之所以把这种给定材料的作文叫做新材料作文,它的“新”就在于作文命意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多元文化”“多元解读”。
材料内容的丰富性产生了材料含意的多解性,含意的多解性开启了考生思维的多向性,于是就有了角度的多样性。
虽然这类材料作文在设题时,命题者降低了审题门限、让考生有话说,但有话说不等于可以什么都能说。
材料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切入点多,然而在众多角度中,有些是切合题意的,有些是符合题意的,有些是较符合题意的,还有些是偏离题意的,这就要求考生仔细辨明“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慎重审题。
教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出“新材料作文与旧材料作文的区别在于,旧材料作文强调在中心角度立意,新材料作文主张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在中心角度立意与在非中心角度立意,都视为符合题意。
”2006年新材料作文实施之初,全国卷《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将这类作文可能包含的多元内容分为“核心内容(也叫重要内容)”“有必要但未必是核心的内容”“一般性但基本恰当的内容”以及“若即若离的内容”四种。
前三种都在“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但只有选择“核心内容”的立意才是“切合题意”,从“有必要但未必是核心的内容”角度立意属于“符合题意”,从“一般性但基本恰当的内容”角度立意属于“基本符合题意”,从“若即若离的内容”角度或完全忽视所给材料角度进行立意属于“偏离题意”。
2007年全国卷又将“切合题意”与“符合题意”合并为“符合题意”“并且说明符合题意以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为准”,“符合题意”的作文才可在一、二等文中给分。
2009年又将材料选择的角度分为“中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以及“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明确规定了选择“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的才可以进入一等文,“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只能靠在三等文里。
2011年又补充了“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既是对考生角度选择能力的考查,也是对考生审题、立意能力的考查。
一般认为,新材料作文的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从大的方面看,分为事件类和事理类两大题型,细分又可分为凸显关键词句的陈述类材料,彰显思辨关系的并列类材料,表现生活的写人叙事类材料以及蕴含寓意的寓言象征类材料。
不管哪种类型的材料,作文的审题都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要从材料的内涵处思考,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不能局限于表层意思,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三新材料作文为考生提供了更好地施展写作才华平台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让考生必须面对又难以抉择的问题。
新材料的过多角度和材料丰富的含意,很容易让一些考生选择一个自己平时有所准备、写作储存充分的角度进行套作,有专家对此表示,新材料作文前途堪忧。
为了解决材料作文宿构和套作的问题,从2015年开始,国家高考命题专家们又一次探索前行。
在命题设计上,一方面承继了新材料作文立意角度多元化等优势,另一方面又在避免套作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即尝试了“新材料型+任务驱动”型指令作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个概念源自于西方日常语言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
国内学者给“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加上“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学,可谓用心良苦。
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张开先生在《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一文中,对2015年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及相关问题进行解读时,明确了本年度两道作文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并对其概念做出阐释:“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这类作文在给定材料后,命题者提供“任务驱动”,考生需要在“任务指令”的范围内完成写作。
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I卷“任务指令”:“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这一“任务指令”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明确了对象,即这封信写给谁;二是明确了本次写作的文体任务——书信,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以此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
2015年全国新课标Ⅱ卷:“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选择,主要考虑的是哪一个更具风采;权衡,主要是比较,比较谁更具风采;无论是权衡还是最后的选择都要注意最优化原则。
2015年全国卷一出现,加之专家解读的及时跟进,至此,任务驱动型作文步入人们的视野,它也成为眼下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高考作文最令人关注与期待的亮点。
2016年的高考命题由先前全国各地近20套收缩到9套,作文也由18题缩小到10题,从作文题型上来看,大多属于人们期待中的任务驱动型作文。
命题人创设了仿真的任务情境,将写作内容隐藏于具体的情境任务之中,要求考生围绕作文材料中有争议、有分歧、可阐发的问题,进行理性的表达。
观察2016年高考作文,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1.鲜明的导向功能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学科高考命题专家表示,今年的10道作文题体现了党和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力求适应新常态、立足提升国家软实力、体味人生与社会和传播正能量,更好地实现高考作文的导向功能和考查功能。
2016年作文题,给出的材料既贴近考生,又有广阔地展开度和导向性。
例如全国Ⅱ卷“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聚焦语文话题,立足软实力提升,彰显文化自信。
将语文学习、语文素养等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考生可结合真实体验和切身感受对语文学习中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三种途径进行总结评价,并由此引申出对语文终身学习与个人终身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联想到每个人语文素养中的文化理解与传承,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以及更大意义上的社会整体语文素养与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