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选修4第3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52.00 KB
- 文档页数: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汇总,条条都是得分法宝!历史人物的评价关键是要把握线索:一是以“事迹分类”为线索;二是以“时间分期”为线索。
(如下图所示)分述如下:1事迹分类法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分类。
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
一般可分为: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②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③民族关系、④对外关系、⑤文化等方面。
【例1】“评价汉武帝”。
线索提要:①政治上:a、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
②经济上: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
经济发展,国家富裕。
③民族关系上:a、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b、派张骞出使西域;c、派人在西南设郡县。
④文化上:在中央设太学,郡国设学校。
【例2】“评价李鸿章”。
线索提要:①参加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设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创建北洋水师。
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组建淮军,伙同戈登洋枪队进攻太平天国控制的苏州、常州。
③投降卖国:a、中法战争中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政策,致使马尾海战中福建水师损失惨重,战后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进一步打开了西南门户;b、甲午中日战争中,奉行“避战自保”方针,推行“保舰”政策,致使威海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后又订《马关条约》;c、1896年同沙俄订立《中俄密约》出卖东北主权。
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
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
【例3】“评价孙中山”。
线索提要:①辛亥革命前:a、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b、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c、制定革命纲领“三民主义”d、领导镇南关起义和黄花岗起义,冲击封建统治。
②辛亥革命中:a、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b、发布《告各友邦书》承认不平等条约,不敢反帝;c、颁布《临时约法》。
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d、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使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孔子(1)政治思想①“仁”:基本含义是“爱人”;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克己复礼”“正名”。
③“中庸”:用其协调“仁”与“礼”的关系。
(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3)思想影响①对中国: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形象逐渐被神圣化。
②对世界:亚洲许多国家接受儒家文化;儒学传到西欧,一些思想家从中得到启发。
2.柏拉图(1)哲学思想——理念论。
把理性世界和感觉世界对立起来,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唯心论。
(2)政治思想①《理想国》:国家由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三个阶级构成,国家统治者必须懂得哲学。
②《法律篇》:法律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准则。
(3)教育贡献:建立阿卡德米学园,重视自然科学。
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孙中山(1)贡献①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为捍卫民主共和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③召开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创办黄埔军校,开创国民革命新局面。
(2)评价: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缔造者。
2.甘地(1)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①主要目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自治独立。
②行动纲领:学生罢课、律师抵制英人法庭、官员拒绝赴英机构任职、士兵拒受英奖章、改穿土布。
③历史作用:给英殖民当局以沉重打击;二战后赢得印度独立。
④历史局限:害怕群众暴力斗争;对英政府抱有幻想。
(2)地位①甘地主义的创始人,国大党领导人。
②印度人民的政治领袖和精神领袖,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
五、无产阶级革命家1.马克思、恩格斯(1)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2)积极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
(3)恩格斯成立第二国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列宁(1)领导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创建了列宁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选修四第3讲1.(2017·江西高考押题卷)导学号99522514材料菲德尔·卡斯特罗坚信,帝国主义终将消失,资本主义终将消失。
古巴革命胜利后48年来,历届美国总统都对古巴采取敌视政策:经济上封锁制裁、贸易禁运;军事上进行威胁并曾策动雇佣军入侵古巴;外交上企图孤立古巴;政治上支持古巴反革命分子搞阴谋颠覆活动;美国专门设立反古电台和电视台,发动一场“电波侵略”。
美国政府和中央情报局曾对卡斯特罗本人进行过637次暗杀行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又对古巴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压力,但卡斯特罗带领古巴人民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使社会主义的古巴依然巍然屹立在西半球。
卡斯特罗从年轻时起便有抽烟习惯,但为了在戒烟运动中起表率作用,他于1984年带头戒烟。
开始时他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仍坚持从此不再抽烟。
1988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为表彰他为古巴和全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的贡献,授予他两枚金质奖章。
卡斯特罗为政清廉,他的工资每月只有30美元。
——摘编自徐世澄《卡斯特罗的思想和历史功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卡斯特罗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简析卡斯特罗取得成功的原因。
[答案](1)功绩:领导古巴革命取得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克服种种困难对抗美国的敌视政策;在戒烟运动中起到表率作用,获得世界卫生组织表彰。
(2)原因:共产主义信念坚定;不畏困难和危险;率先垂范,毅力超常;为政清廉。
(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卡斯特罗的评价。
第(1)问,结合二战后的历史和材料进行概括。
第(2)问,要从政治贡献、卫生贡献以及廉政等角度分析。
2.(2017·湖北八校联考)导学号99522515材料1941年8月,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要求全党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张闻天率先响应号召,组织调查团到陕北、晋西调查。
他认为调查研究工作做得是否充分,是决定一项工作成败的主要关键。
他说:“从实际出发,首先应该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结合成的社会生产状况出发”。
选修四第3讲1.(2017·江西高考押题卷)导学号99522514材料菲德尔·卡斯特罗坚信,帝国主义终将消失,资本主义终将消失。
古巴革命胜利后48年来,历届美国总统都对古巴采取敌视政策:经济上封锁制裁、贸易禁运;军事上进行威胁并曾策动雇佣军入侵古巴;外交上企图孤立古巴;政治上支持古巴反革命分子搞阴谋颠覆活动;美国专门设立反古电台和电视台,发动一场“电波侵略”。
美国政府和中央情报局曾对卡斯特罗本人进行过637次暗杀行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又对古巴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压力,但卡斯特罗带领古巴人民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使社会主义的古巴依然巍然屹立在西半球。
卡斯特罗从年轻时起便有抽烟习惯,但为了在戒烟运动中起表率作用,他于1984年带头戒烟。
开始时他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仍坚持从此不再抽烟。
1988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为表彰他为古巴和全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的贡献,授予他两枚金质奖章。
卡斯特罗为政清廉,他的工资每月只有30美元。
——摘编自徐世澄《卡斯特罗的思想和历史功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卡斯特罗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简析卡斯特罗取得成功的原因。
[答案](1)功绩:领导古巴革命取得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克服种种困难对抗美国的敌视政策;在戒烟运动中起到表率作用,获得世界卫生组织表彰。
(2)原因:共产主义信念坚定;不畏困难和危险;率先垂范,毅力超常;为政清廉。
(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卡斯特罗的评价。
第(1)问,结合二战后的历史和材料进行概括。
第(2)问,要从政治贡献、卫生贡献以及廉政等角度分析。
2.(2017·湖北八校联考)导学号99522515材料1941年8月,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要求全党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张闻天率先响应号召,组织调查团到陕北、晋西调查。
他认为调查研究工作做得是否充分,是决定一项工作成败的主要关键。
他说:“从实际出发,首先应该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结合成的社会生产状况出发”。
选修四第3讲1.(2017·江西高考押题卷)导学号 99522514材料菲德尔·卡斯特罗坚信,帝国主义终将消失,资本主义终将消失。
古巴革命胜利后48年来,历届美国总统都对古巴采取敌视政策:经济上封锁制裁、贸易禁运;军事上进行威胁并曾策动雇佣军入侵古巴;外交上企图孤立古巴;政治上支持古巴反革命分子搞阴谋颠覆活动;美国专门设立反古电台和电视台,发动一场“电波侵略”。
美国政府和中央情报局曾对卡斯特罗本人进行过637次暗杀行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又对古巴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压力,但卡斯特罗带领古巴人民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使社会主义的古巴依然巍然屹立在西半球。
卡斯特罗从年轻时起便有抽烟习惯,但为了在戒烟运动中起表率作用,他于1984年带头戒烟。
开始时他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仍坚持从此不再抽烟。
1988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为表彰他为古巴和全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的贡献,授予他两枚金质奖章。
卡斯特罗为政清廉,他的工资每月只有30美元。
——摘编自徐世澄《卡斯特罗的思想和历史功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卡斯特罗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简析卡斯特罗取得成功的原因。
[答案](1)功绩:领导古巴革命取得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克服种种困难对抗美国的敌视政策;在戒烟运动中起到表率作用,获得世界卫生组织表彰。
(2)原因:共产主义信念坚定;不畏困难和危险;率先垂范,毅力超常;为政清廉。
(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卡斯特罗的评价。
第(1)问,结合二战后的历史和材料进行概括。
第(2)问,要从政治贡献、卫生贡献以及廉政等角度分析。
2.(2017·湖北八校联考)导学号 99522515材料1941年8月,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要求全党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张闻天率先响应号召,组织调查团到陕北、晋西调查。
他认为调查研究工作做得是否充分,是决定一项工作成败的主要关键。
他说:“从实际出发,首先应该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结合成的社会生产状况出发”。
第3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全国卷5年考情分析][例1](2018·全国卷Ⅲ)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
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
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
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
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
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
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
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6分)[解析]第(1)问,根据“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得出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根据“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得出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根据“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得出灵活调整征讨策略;根据“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得出剿、抚并用。
第(2)问,从政治(国家统一、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经济角度回答。
[答案](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例2](2018·全国卷Ⅱ)材料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
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
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
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
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
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
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
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
(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相持已近200年”可知战乱多年,人民渴望和平;根据蒙汉人民对双方互通贸易的反应可以得出双方商业互市的需求;根据三娘子的历史活动得出其个人能力与威望。
第(2)问,考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对三娘子应持基本肯定态度,从整体到局部两个大的方面分析:整体方面可从蒙汉人民交流、维护明与蒙和平角度思考;局部方面可从促进草原地区社会进步的角度作答。
[答案](1)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
(2)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例3](2017·全国卷Ⅲ)材料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
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
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
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
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
”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可知,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第二小问,结合国情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方面分析。
第(2)问,根据材料与国民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从恢复国民经济、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以及对中国现代化事业和经济建设等方面分析。
[答案](1)经济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时代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例4](2018·全国卷Ⅰ)材料美国在建国初,由于国力弱小,加之受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影响,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
19世纪后,美国开始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并进行了长期渗透及武力干涉。
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正式宣布美国对邻国奉行“睦邻政策”,表示不干涉拉美国家的内部事务。
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消除一切阻碍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
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
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
到1939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
——摘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基本特征的不同。
(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及其实质。
(11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受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影响,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得出不参与世界其他地区事务。
根据材料信息“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得出积极参与拉美事务。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消除……人为障碍”得出改善美国与拉美的关系;根据“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
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可知,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根据材料信息“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得出扩大美国对外贸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拉美经济发展。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和……双方贸易迅速发展”可知是采用了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的控制,而这种控制本质上是维护美国的根本利益。
[答案](1)不同:不参与世界其他地区事务;积极参与拉美事务。
(2)作用:改善美国与拉美的关系,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扩大美国对外贸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拉美经济发展。
实质:以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控制,维护美国根本利益。
一、人物定位首先要从整体上确定评价对象的身份,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还是兼而有之,以便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人物评价的一般思路评价历史人物,要明白评价对象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这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
人物事迹的描述,可采用事迹分类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阶段分析法(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好坏分类法(把人物事迹按照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类归纳)等。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其主张和措施,并逐条分析其影响。
分析影响时,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考察。
如对康熙帝的评价:纵向看,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横向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缺少敏感意识,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使中国错失发展机遇,因此对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负有一定的责任。
2.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领袖主要看其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对本地区、本民族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何作用,对国家的统一巩固有何作用。
3.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主要看其主张、措施和行动,对反侵略、反专制、挽救民族危亡有何作用(政治),对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有何作用(经济),对西学的传播有何作用(思想),对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外交)。
4.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主要看其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5.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其影响。
从时间上看,有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从空间上看,有对本地区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同一类型的历史人物存在区别,一般可以从历史传统、社会现实、个人素养等角度进行思考。
)三、人物评价的常用方法1.历史的评价把一定时期的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评价。
任何人物的活动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我们要理清历史人物与其所处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要避免用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古人。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2.辩证的评价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防止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如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他的暴政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当然,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还要坚持“重点论”,一般认为秦始皇是功大于过的。
3.全面的评价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不能以某一方面代替整体;不能只看其优点、贡献就肯定一切,或者只看其缺点、错误而否定一切,而是要看其一生的全部活动和表现,把握主流,对其功过是非做出恰如其分的、全面的评价。
4.实事求是的评价根据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避免标签式、脸谱化的评价。
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加重了民众负担,但从长远来看,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因隋炀帝功不抵过而湮灭他特定方面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