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二
- 格式:pptx
- 大小:9.75 MB
- 文档页数:22
古诗鉴赏赠从弟其二:赠从弟·其二东汉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
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赏析: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
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本诗是第二首。
这首诗看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
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
绘影绘声,简洁生动。
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
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
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
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
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
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
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
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
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古诗鉴赏卢梅坡的《雪梅二首》其二原文:雪梅·其二宋代-卢梅坡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卢梅坡,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梅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
诗风平易。
宋陈著《本堂集》录其诗一首,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录其诗一首,元蒋正子《山房随笔》录其诗两首,《宋诗纪事》从《后村千家诗》录其诗两首,《全宋诗》录其诗十二首。
《全宋词》录其词《鹊桥仙》等四首。
这首诗主要写梅与雪以及它们与诗之间的关系。
首句写梅与雪之间的关系,因为梅令人佩服的主要特点是不畏严寒,雪越大就越能显示出梅花的这一特点,相反在风和日丽的情况下,就难以表现梅花的这一特点,所以说“有梅无雪不精神”。
次句写雪与诗之间的关系。
下雪的时候,俗人是很难发现其中的诗意而创作诗歌的;即使是诗人,如果缺乏雅兴,同样也写不出诗歌,这同俗人也没有什么差别,所以说“有雪无诗俗了人”。
后两句写梅、雪与诗之间的关系,梅花早就开放了,因为没下雪,所以还缺乏诗意。
直到日暮时分,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起了雪花,梅花在雪花的映衬下变得精神焕发,而雪花有了梅花的点缀,也变得丰富多彩,妙趣横生。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也诗兴大发,两首诗一挥而就。
梅、雪与诗共同使得春意昂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句容易让人误解成“作完了诗,天正好下起了大雪”,实际的情况是触景生情,天下起了大雪,才写成了诗。
诗的题目是《雪梅》,不能说雪还没下,就将咏雪的诗写好了。
“诗成”之所以放在“天又雪”的前面,是因为受到诗歌格律的限制。
此诗阐述了梅、雪、诗三者的关系,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最美丽的春色。
诗人认为如果只有梅花独放而无飞雪落梅,就显不出春光的韵味;若使有梅有雪而没有诗作,也会使人感到不雅。
从这首诗中,可看出诗人赏雪、赏梅、吟诗的痴迷精神以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雪梅二首》是南宋诗人卢梅坡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阐述了梅、雪、诗三者的关系,缺一不可,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美丽的春色。
【导语】中国诗起源于先秦,⿍盛于唐代。
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于宋代。
在中华⽂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
诗词是阐述⼼灵的⽂学艺术,⽽且诗词在语⽂教材中也是很重要的⼀门课程。
下⾯®⽆忧考⽹就给⼤家分享下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欢迎阅读!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静夜思》 《静夜思》 唐代:李⽩ 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诗词鉴赏: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刹那间所产⽣的错觉。
⼀个独处他乡的⼈,⽩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到夜深⼈静的时候,⼼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明之夜,更何况是⽉⾊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动地表达了诗⼈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光误作铺在地⾯的浓霜。
⽽“霜”字⽤得更妙,既形容了⽉光的皎洁,⼜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凝望着⽉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的照耀下。
于是⾃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动作描画出诗⼈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草⼀⽊,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不在思念之中。
⼀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华美的辞藻;它只是⽤叙述的语⽓,写远客思乡之情,然⽽它却意味深长,耐⼈寻味,千百年来,如此⼴泛地吸引着读者。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钱塘湖春⾏》 《钱塘湖春⾏》 唐代:⽩居易 孤⼭寺北贾亭西,⽔⾯初平云脚低。
⼏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不⾜,绿杨阴⾥⽩沙堤。
诗词鉴赏: 这是⼀⾸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
古诗十九首鉴赏(2)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①,阿阁三重阶②。
上有弦歌③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④。
清商⑤随风发,中曲正徘徊⑥。
一弹再三叹⑦,慷慨有余哀⑧。
不惜歌者苦⑨,但伤知音⑩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①交疏:一横一直的窗格子,指窗的制造的精致。
结绮:张挂着绮制的帘幕,指窗的装饰的华美。
结,张挂。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②阿阁:阁有四阿,叫做“阿阁”,指屋极四面有曲檐,是古代最考究的宫殿式的建筑。
三重阶:指台。
楼在台上。
③弦歌:就是弹唱。
④杞(qǐ)梁妻:齐国杞梁的妻子。
杞梁战死,其妻孤苦无依,枕尸痛哭,其遭遇极人世之至悲。
⑤清商:乐曲名。
⑥徘徊:来往行走,不能前进的样子。
这里借以形容曲调的往复萦回。
⑦一弹:指奏完一曲弦歌。
再三叹:指歌词里复沓的曲句和乐调的泛声,就是上句所说的“徘徊”。
⑧余哀:指作者悲哀的情绪,对别人的感染,不随乐曲的终止而终止。
⑨苦:指曲调的哀怨缠绵,也借以渲染歌者的内心忧伤。
⑩知音:指不仅精通音律,而是通过音律能够进一步体会到音乐的内在含义,奏乐者的心情。
这种情感生活在共同时代环境里的人应该能够体会得到,而知音难遇,所以说“但伤”。
双鸿鹄:指听歌者和歌者。
传说伯牙善弹琴,子期善听琴,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了。
这一“知音难逢”的故事,历代相传。
这首诗的主题也是感慨知音难遇。
作者先描写高楼的华美壮观,衬托歌者身份的高雅,然后才着意写歌声的哀怨感人,激越悲凉,最后抒发知音难逢的感慨,表示听者对歌者寄予深切的理解和同情。
诗人从一曲琴声的描写中,展示了听者的内心活动。
他写高楼风光及引用杞梁妻的故事作比喻,从听者对琴声的主观感受的层层刻画,使听音人与弹琴人在乐曲声中成为知音,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
这样一来,整首诗所抒写的情景,都处于感情不断开展的激荡之中,最后到达了高潮,引入了比翼奋翅高飞的境界。
冉冉孤生竹①,结根泰山阿②。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③。
古诗词鉴赏《塞上曲二首其二》
塞上曲二首·其二
唐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译文
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简析
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
这是第二首。
这首较之第一首《塞上曲·军门频纳受降书》浅明了许多,里面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
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
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就是了。
戴叔纶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反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却不是那么近人情。
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意思迎刃而解。
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
而后就是上文说过的典故——不回玉门关了,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戴诗同前人述志慷慨的边塞诗风一体同出,大都是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至于时代特征的分析、判断及有关主张,则稍嫌抽象,倘如不将上诗注为唐中期的戴诗,而随便说成为别个时代的,也是很难提出疑问来的。
古诗词鉴赏《梦李白二首其二》梦李白二首·其二唐杜甫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译文天上浮云终日飞来飘去,远游的故人为何久久不至。
夜晚我总是频频梦到你,可知你对我的深情厚意。
分别时你总是神色匆匆,还总说相见多不容易。
江湖上航行多险风恶浪,担心你的船被掀翻沉没。
出门时搔着满头的白发,悔恨辜负自己平生之志。
京都的官僚们冠盖相续,才华盖世你却是容颜憔悴。
谁能说天理公道无欺人,迟暮之年却无辜受牵累。
即使有流芳千秋的美名,难以补偿遭受的冷落悲戚。
浮云:喻游子飘游不定。
游子:此指李白。
这两句说:李白一连三夜入我梦中,足见对我情亲意厚。
这也是从对方设想的写法。
告归:辞别。
局促:不安、不舍的样子。
这两句是述李白告归时所说的话。
这两句写李白告归时的神态。
搔首:大概是李白不如意时的习惯举动。
冠:官帽。
盖:车上的篷盖。
冠盖:指代达官。
斯人:此人,指李白。
孰云:谁说。
网恢恢:《老子》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话。
此处指法网恢恢。
这句意思是:谁说天网宽疏,对你却过于严酷了。
这两句说:他活着的时候虽然寂寞困苦,但必将获得千秋万岁的声名。
创作背景这首组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流寓秦州时所写。
李白和杜甫于公元745年(天宝四载)秋,在山东兖州石门分手后,就再没见面。
杜甫流寓秦州,消息隔绝,只听闻李白被流放,却不知其已被赦还,仍在为李白忧虑,不时梦中思念,于是写成这两首诗。
而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二首。
此诗紧接前诗,前四句写三夜频梦李白。
开篇以比兴领起:“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意思是说浮云可见,而游子(李白) 却不可见。
古诗十九首》中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由此引出“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说明诗人对李白思念之深切。
与前诗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一样,这里是从诗人角度切入,都是表明两人的友情深挚。
诗原文翻译及赏析诗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诗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见志诗二首大道夷且长,窘路狭且促。
修翼无卑栖,远趾不步局。
舒吾陵霄羽,奋此千里足。
超迈绝尘驱,倏忽谁能逐。
贤愚岂常类,禀性在清浊。
富贵有人籍,贫贱无天录。
通塞苟由己,志士不相卜。
陈平敖里社,韩信钓河曲。
终居天下宰,食此万钟禄。
德音流千载,功名重山岳。
灵芝生河洲,动摇因洪波。
兰荣一何晚,严霜瘁其柯。
哀哉二芳草,不值泰山阿。
文质道所贵,遭时用有嘉。
绛灌临衡宰,谓谊崇浮华。
贤才抑不用,远投荆南沙。
抱玉乘龙骥,不逢乐与和。
安得孔仲尼,为世陈四科。
鉴赏郦炎,字文胜,范阳人,《后汉书》有传,今存诗仅此两首。
此诗约写于他二十岁左右时,当时州郡举荐他为孝廉,又征召他为右北平从事祭酒,他都一一辞去,并写下了这两首诗以见其志。
第一首的前八句可为一段,作者将“大道”与“窘路”对举,表明自己要走的是宽广的人生道路,不愿走狭窄的小道,因为他志向远大,如同大鹏之鸟,其翼如垂天之云,不愿栖止于卑小之地,以免让狭窄局促的小路局限着自己举足千里的步武。
他要在大自然中舒展自己凌霄薄天的翅膀,放开千里之足,超世绝尘,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倏忽之间,令人难以追踪。
“贤愚岂常类”以下六句,说明他根本不相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那一套,他认为尽管人的贤愚有别,但并非贤者自贤,愚者自愚,关键看自己的秉性如何。
秉性清则志向高洁,秉性浊则品格卑污,人的命运并非掌握在上天手里。
只不过人富贵了就名登史册,贫贱者则名不见经传罢了。
郦炎生活的东汉时代,统治者极力鼓吹“君权神授”,宣传“天人感应”和谶纬迷信。
郦炎反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与官方哲学针锋相对的。
“通塞苟由己,志士不相卜”两句,顶上两句而来,作者要主宰自己的命运,故说贫与富、穷与通若由自己主宰,那么有志之士也就用不着相面占卜了。
此处暗用了战国时蔡泽的典故,蔡泽在干谒诸侯未被进用时,曾找唐举相面。
唐举见他一副丑陋不堪的怪相,嘲戏他说:“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蔡泽说:“富贵我所自有,吾所不知者寿也,愿闻之。
古诗词鉴赏《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唐陈子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译文兰草杜若生长在春夏时节,茎叶茂盛多么美好青葱。
幽雅孤高独擅林中美色,红花下垂着覆盖了紫色的株茎。
和煦阳光缓缓走向夜晚,袅袅的秋风已悄悄来临。
一年一开花的草木都飘摇零落,美好意愿终究如何完成?注释兰:兰草。
若:杜若,杜衡,生于水边的香草。
芊(qiān)蔚:指草木茂盛状。
朱:红花。
蕤(ruí):花下垂状。
迟迟:徐行貌。
岁华:草木一年一度开花,故云。
摇落:凋零。
创作背景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二首。
传统说法认为这组诗是陈子昂年轻时期的作品,而近现代学者多认为它们不是一时一地之作,整个作品贯穿于诗人的一生,而作于后期的较多。
各篇所咏之事各异,创作时间各不相同,应当是诗人在不断探索中有所体会遂加以纪录,积累而成的系列作品。
其中其三、其三十五作于垂拱二年(686),其二十九作于垂拱三年(687)。
鉴赏这首五言诗通篇咏香兰杜若。
香兰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丽芬芳。
兰若之美,固然在其花色的秀丽,但好花还须绿叶扶。
花叶掩映,枝茎交合,兰若才显得绚丽多姿。
所以作品首先从兰若的枝叶上着笔,迭用了“芊蔚”与“青青”两个同义词来形容花叶的茂盛,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
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那么“朱蕤冒紫茎”则是由茎及花,从正面刻画了。
这一笔着以“朱”、“紫”,浓墨重彩地加以描绘,并下一“冒”字,将“朱蕤”、“紫茎”联成一体。
全句的意思是: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画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
兰若不象菊花那样昂首怒放,自命清高;也不象牡丹那般浓妆艳抹,富丽堂皇。
兰若花红茎紫,叶儿青青,显得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幽独空林色”,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反衬兰若的卓然风姿。
其中对比和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
古诗鉴赏:杜甫《秋兴八首·其二》【原作呈现】其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古诗赏析】第二首时序由日暮而至深夜,写夔府秋夜北望京华。
首联承上首末联,由薄暮入笔。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点明北望的地点“夔府”,“落日斜”点明时间。
夔州地处群山之间,又值落日斜照,这深秋黄昏的景色对于一个命运坎坷、沦落天涯的人来说,更会引起落寞思乡之情。
是每当金乌西坠、玉兔东升时,就依北斗星的方向眺望日夜思念的长安。
“每依北斗望京华”句,是组诗八章的纲领和眼目,钱注云:“依斗望京,此句为八章之骨。
”长安在北,故“依北斗”,“每依”,无夕不然也。
京华亦即故园所在,望而不见,焉能不悲?以下抒发个中深悲。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虽告结束,但边患并未消弭,吐蕃、回纥、党项羌等族乘虚而入,在北方和西方不断侵扰。
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大唐王朝再也无力挽回由盛至衰的颓势。
杜甫饱尝战乱之苦,历经艰辛,辗转入蜀,依好友严武居于成都。
孰料严武不久去世,杜甫难以存身,于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于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到达州,滞留于此。
诗人长期漂泊,备尝艰辛,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壮志难酬,慨丛生,遂在孤城的暮色中,他循着北斗遥望那使他魂牵梦萦的长安,长安是唐王朝的首都,是国家的象征,诗人忧国忧民,诗人虽然暮年多病、身世飘零却时刻关切国家安危。
“每依北斗望京华”,不但写出长安的方向,写出夔州与长安遥远的距离,而且更能表达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以北斗来比喻长安,实际上是借北极星在天空中的永恒位置来表达诗人对唐王朝的坚贞之意,诗人始终情系国家,“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把怀念京华与身世之感紧密交织。
槎指木筏。
《水经注》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古诗欣赏】二、叙事诗歌(二)二、叙事诗歌(二)【古诗欣赏】1、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①,欲饮琵琶马上催②。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①夜光杯:白玉制成的酒杯。
②催:催饮。
这里指催人出发。
2、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①,处处闻②啼鸟③。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①晓:早晨、天亮。
②闻:听见。
③啼鸟:鸟鸣。
【鉴赏练习】3、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①尚有村。
一去②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①明妃:指王昭君。
②去:离开。
③朔漠:北方大沙漠。
【题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词运用】世间感悟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
——叶嘉莹【小贴士】此句出自当代学者叶嘉莹的诗《鹧鸪天》中的第二首:“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
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
”全诗的意思是,不要向人间抱怨自己所受到的不公的待遇,而是相互约定着要像凤凰浴火般在磨砺中获得重生。
柔弱的蚕老去时应该没有遗憾,只要能够看到织女把自己吐出的丝织成锦缎。
叶嘉莹,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多所国外大学的客座教授。
【高分作文段落】生命是一场漫长而未知的旅程,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备好前进的行囊。
预先做好准备,将人生中的所需装进行囊,我们才能平稳、美好地走完这一程。
没有萌芽前积蓄,怎有盛开的美丽?没有流水的聚积,怎有海洋的辽阔?备好行囊,描摹属于自己的壮丽。
“很多人问我学诗词有什么用,这的确不像经商炒股,能直接看到结果。
”叶嘉莹先生笑言。
这个从小便沉迷于古典诗词的才女,将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诗词。
她的行囊中装满了对诗词的热爱,若没有这备好的行囊,又怎会有“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的人生宣言呢?若没有这备好的行囊,叶先生又如何能在诗词研究这条艰辛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呢?备好行囊,方有坚定向前的勇气。
中国经典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按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我在此整理了中国经典古诗词鉴赏,供大家参阅,盼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中国经典古诗词鉴赏11小石潭记柳宗元〔唐代〕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珮通:佩)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行知其源。
坐潭上,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行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全文孤独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精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清澈和游鱼的形神姿势。
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清澈透亮,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小石潭记》赏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
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布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杰出的写作技巧。
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采纳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会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古诗词鉴赏《春日》二首春日二首宋晁冲之其一男儿更老气如虹,短鬓何嫌似断蓬。
欲问桃花借颜色,未甘着笑向春风。
其二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注释气如虹:气贯长虹。
断蓬:断梗飞蓬,形容头发散乱不整。
着笑:赔笑脸。
阴阴:因枝叶交加造成的境界幽暗。
溪曲:小溪曲折弯转处。
小雨翻萍:形容雨打浮萍,浮萍翻出细叶。
趁:追逐。
译文其一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应该更加奋发,虽然他的鬓毛现在又短又松,龙钟老态。
我打算从桃花中借用一种红色,但我太羞愧了,不能赔笑脸向东风鞠躬。
其二草木枝叶交加夹溪而生,树色青翠与花草交相辉映,小雨打翻萍叶细碎的水珠好像撒了一层浅沙。
水中嬉戏的鹅鸭还不了解春天就要过去,争先恐后地在溪水中游来游去追逐着桃花。
创作背景这二首诗是诗人晚年的作品。
诗人少年时代曾是一位豪华自放的贵公子,如今年老了,人生的春天过去了,但却遇上桃李春风、鸟语花香的春日。
作者以人生的秋天面对妍丽的春光,于是有此感时寄慨之作。
鉴赏第一首诗写的是一位老人面对春天时的感受,通过“借色““向春风”等语,表现出一种不服老的精神。
首句”男儿更老气如虹”便是一位老人向世界发出的宣言,也体现诗人不服老的豪迈之气。
然而三、四句笔锋一转,要向桃花借点色,本来大气磅礴,直冲云雷,现在却要违心向着春风赔上笑脸,实属不甘心。
这一波三折,来来回回,将老人复杂矛盾的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意境开阔,乐观向上,风格豪迈,格调凊新。
第二首诗,整首描写春景的小镜头。
草木阴阴,夹溪而生,小溪曲曲折折,水之绿与花草之绿交加辉映,这是一幅优美的图画。
“小雨翻萍上浅沙”句,写景工巧细密,静中有动。
蒙蒙细雨打在水中的浮萍上,浮萍翻出细嫩的小叶,叶上黏着了一层细碎的水珠,看上去好像涂上一层细细的沙粒,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
第三句一转,描写小溪中的鹅鸭不知春天将要逝去,争先恐后,在溪中游来游去,追逐着落在水中的桃花。
从鹅鸭逐春的描写中,流露出淡淡的惜春感情。
一、诗歌鉴赏(本大题共37小题)1.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2.桃夭《诗经·国风》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③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天天,其叶蓁蓁④。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
②于归:指姑娘出嫁。
③蕡(fén):果实将熟的样子。
④蓁(zhēn)蓁:树叶繁密的样子。
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诗经》普遍使用赋比兴手法,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表达了先秦时代人们“美的观念”,请简要分析一下这种“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夜有怀【唐】崔涂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注】①除夜:除夕。
②三巴:相当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分地区。
古诗词原文及鉴赏古诗词原文及鉴赏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提起古诗词,就自然而然的想起令人头大的古诗词赏析?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是对作品更深层次的探讨和领悟。
相信很多人对古诗词鉴赏都是一知半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词原文及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词原文及鉴赏1《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鉴赏】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这是从这位少女的悲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似结,她的满腔怨情该是倾吐不尽的。
这首诗只有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照说,即令字字句句都写怨情,恐怕还不能写出她的怨情于万一。
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写景上,只留下最后一句写到人物,而且就在这最后一句中也没有明写怨情。
这样写,乍看象是离开了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其实却在艺术效果上更显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这是因为:前三句虽是写景,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它们是为最后人物的出场服务的。
就通首诗而言,四句诗是融合为一的整体,不论写景与写人,都是为托出怨情服务的。
这首诗,题为“秋词”。
它的首句就以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点破题,同时起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
它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萧瑟冷寂的环境之中。
次句更以珠帘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时间已是深夜,从而把这一环境描画得更为凄凉。
接下来,诗笔转向室内。
室内可写的景物应当很多,而作者只选中了两件用具。
其写熏笼,是为了进一步烘染深宫寒夜的环境气氛;写玉枕,是使人联想到床上不眠之人的孤单。
作者还用了“无颜色”三字来形容熏笼、玉枕。
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
实写,一是说明这是一个冷宫,室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二是说明时间已到深夜,炉火、灯光都已微弱,周围物品也显得黯然失色。
秋江送别其二唐诗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秋江送别其二唐诗赏析秋江送别二首·其二唐诗赏析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主要是根据古诗词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深入的体会赏析其中的含义。
古诗词鉴赏《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唐杜甫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译文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
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
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
最可叹楚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注释摇落:凋残,零落。
风流儒雅:指宋玉文采华丽潇洒,学养深厚渊博。
“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故宅:江陵和归州(秭归)均有宋玉宅,此指秭归之宅。
空文藻:斯人已去,只有诗赋留传下来。
云雨荒台: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之“先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楚宫:楚王宫。
创作背景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
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鉴赏第二首是推崇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诗。
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
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
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
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
这种说法自有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