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春水玉(带扣)
- 格式:docx
- 大小:30.52 KB
- 文档页数:1
古玉赏析:宋元玉雕童子古玉赏析:宋元玉雕童子在传世文物当中,有着大量衣着各异、形态不一的玉雕童子。
由于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这类作品极其相似,考古发掘材料中又未见有玉雕童子出土,古文献中也很难见到有关琢制玉雕童子的记载,因而,鉴定工作亦有一定的困难。
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一批古代玉雕童子,其中有一组确系宋元时代的作品,研究这组玉雕作品,对了解玉雕童子的制造历史,推动鉴定工作的开展是不无益处的。
玉雕童子制作年代小考由于缺少科学发掘的同类作品作佐证,确定这组童子的制作年代,便只能依据绘画、雕塑、瓷器及现已掌握的玉器的时代特征来综合考察鉴定。
经过鉴定,初步确定这组童子分别为宋、辽金、元等时代的作品。
各时代的作品,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现择其代表,分别介绍并略加考证如下:宋代玉雕童子第一类为仿唐代飞天童子,例如青玉披帛童子,长5.2厘米,宽3.8厘米,厚1.3厘米。
童子身穿交领长衫,肥裤腿,呈侧卧状,一腿伸直,另一腿后踢,左臂曲于胸前,右臂插于腰际,双手持长披帛,弯转飘绕于上体,形似唐代玉雕飞天。
过去,曾有人视此件为唐代作品,主要依据是它的布局与唐代玉雕飞天相同。
但是把它同唐代玉雕飞天认真比较,则能看出它并不具备唐代玉雕飞天的特点。
唐代玉雕飞天的基本特点是:①脸形较胖;②上身多为裸体;③衣褶多而长,呈弧状,有些还裹在身上;④身旁缀以三岐云。
近年来,东北地区发现了金代石雕飞天,说明飞天类作品在唐以后仍广为流行,不过艺术风格已有改变。
同时,金代石雕飞天的发现,给我们提供了鉴别同类艺术品的重要依据。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这件青玉披帛童子,既不具备以上列举的唐代飞天的特点,也不同于金代的飞天人物造型,其刀法古拙,沁色深重,观其形制,去唐不远,确定为宋代应是无疑的。
图一宋仿唐代飞天童子长5.2厘米,宽3.8厘米,厚1.3厘米青玉质,通身有褐色沁。
为圆雕,作侧卧状披帛童子。
童子大眼直鼻,额顶留发髻。
倒八字眉,上身穿交领长衫,下着肥腿裤,双手持飘绕长披帛,一腿直伸,另一腿略翘起,形似飞天。
元代国宝级玉器鉴赏专业推送玉器艺术信息,专家评论,微拍信息,书画艺术等优质内容(关注微信:yuqilaofashi)导读元代玉文化是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结合的产物。
她在蒙古族的铁骑人主中原后逐渐形成,在继承汉族原有玉文化主流的前提下,融入了清新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使元代玉器的表现形式和工艺特色都较之前有了明显的变化,在中国玉文化发展的历史中,独具特色。
雁纹玉饰元代宽5.3、高4.5、厚1.8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青色,沁成鸡骨白色,有牛毛沁。
带板作委角方形,以深雕法琢穿梭于花朵中的大雁,以阴刻线作纹饰,大雁展翅欲飞,栩栩如生,花朵用斜削和打洼手法表示。
整器构图疏密有致,雕工精细。
龙纹玉饰元代长5.2、宽4、厚1.2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青色,略带沁。
边框委角,减地浮雕饰一龙戏珠,龙身细小卷曲,满身饰双阴刻线表示龙鳞,龙发往后飘拂,大眉压眼,颈、腿施重刀,龙身和龙头可见钻孔痕迹,典型元代龙纹造型。
龙穿花纹玉饰元代长7.4、宽6.6、厚1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白中带青灰斑。
单面透雕花果龙纹,龙身卷曲,细颈长嘴,须发飘扬,底纹为透雕枝叶花卉。
制作采用管钻深雕法,钻痕不加修饰,有明显的元代制玉风格。
云龙纹玉尾元代长9、宽5.5、厚1.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黑白两色。
器体呈长方形,扁平。
正面根据玉料颜色的不同巧雕龙纹和云海纹。
在一火焰形开光内,浮雕一龙,龙菱形眼,嘴前伸,龙发下飘,细颈,身体扭曲,尾压于后腿之下。
墨玉部分浮雕海水云纹,海水中凸起连绵的山脉。
背面平整无纹,四角各有斜穿小孔一对。
此器利用黑白玉色巧雕而作,匠心独运。
鹘攫鹅纹玉带环元代长7.2、宽6.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沁斑。
在椭圆形托环上高浮雕、镂雕海东青(鹘)捕天鹅的“春水”图案。
一矫健有力的海东青(鹘)正啄住仓皇逃窜的天鹅,充满紧张肃杀之气。
“春水”玉之题材虽滥觞于辽契丹族的“春捺钵”,但目前辽代此类玉器还未有出土,所见多为金元玉器。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1 元代海东青攫天鹅玉带饰的造型特点元代海东青攫天鹅玉带饰(图1)是典型的春水玉代表作品。
春水玉造型多样,有椭圆形,如北京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玉去皮镂空玉器、藏青玉镂空环托鹃玉器以及傅忠谟藏镂雕葵花嵌饰等均为椭圆形造型;有三角形,如北京房山石尊墓出土的三角形玉佩和镂雕花蕾玉佩等均为三角形;有长方形,如奥里米出土的镂雕牵牛花佩和黑龙江中心出土的玉石飞天等均为长方形。
这些玉器主要是根据题材内容来确定最终造型,既能体现工匠的艺术才能,又是具有代表性的玉器作品。
就元代玉雕的雕刻水平而言,承袭北宋,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该类玉雕的镂雕技法高超,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层次分明,尤其是花鸟禽兽玉佩。
该玉佩结合了不同的技法,以浮雕的方式突出玉佩重点,以阴影部位刻画细部。
春水玉是一种具有特色的玉器,经专家鉴定,尽管春水玉的大部分作品内容一致,但在表现形式上仍有很大的差异,能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
元代海东青攫天鹅玉带饰采用环托的表现形式,尤其是攫天鹅的瞬间最能激发观众的兴趣。
工匠经过长期细致的生活观察,才创造出这类具有境界的作品。
元代海东青攫天鹅玉带饰以海东青捕捉天鹅为题材进行构图,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在春秋季的狩猎生活。
以往人们对此不甚了解,理解多有片面性,自从杨伯达等人根据故宫所藏文献考察了这类玉器存在的文化内涵和背景之后,春水玉就被视为具有北方民族特色的玉种,受到社会学者的高度重视。
春水玉早期可追溯到辽代契丹族传统游牧狩猎的文化习俗,在金代和元代广泛流行。
从元代海东青攫天鹅玉带饰的组图上看,特征鲜明,情节刻画细密,形神兼备,雕刻技法高超,前后演变线索清晰,是元代时期重要玉器作品和具备典型时代特点的标准断代器。
常见的玉器分三类:①构图简单,通常以浮雕和透雕技术雕琢海东青啄天鹅的图案,将天鹅与海东青联结在一起,置于椭圆环托中,少量雕琢为海东青捕捉天鹅无环托的背景物象,这种构图方式多出现在金代春水玉中,也是早期春水玉的主要构图方式。
,,198619861发现、使用和名称进行了初步探讨。
古代带扣从构造特征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主要区别在扣舌上。
扣舌分死舌和活舌两种,死舌固定在扣环一侧,活舌则可以转动自如。
考虑到扣舌所在位置的不同,以及扣环形状的差别,判断带扣的发展演变是沿着I型—I I型—I I I型—I V型这样由低级向高级的线索逐步进行的。
我们推测带扣最初起源于中原地区驾车马以及坐骑的装备改革。
约西汉中期开始,带扣在中原及南方地区开始用于人体束带。
从汉代开始到魏晋时代,中原大量采用带扣束带,逐渐取代了原有的带钩,这时正好是在带扣的标准构造定型以后。
带扣的名称在历史上有诸多改变,我多次撰文讨论,也曾论及“玦”这个名称,但很可惜,当时没有进一步深入考论,但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金银玉为讨论带扣的古称又提供了新的线索。
何家村窖藏何家村窖藏自1970年发现后就备受关注,关注的重点自然是金器和银器,还有那些难得玦作为玉器,不仅有带缺口的耳饰和佩饰,有带凸的环形扳指,还有束带用的环形与方形带扣。
三物形状和用途不同,却都享有“玦”之名。
斑玉带直接称为玉带,《花舞大唐春》原书第50节中专述了这次的发现:“何家村窖藏出土玉带10副,是唐代玉带最大的一次考古发现。
除白玉九环蹀躞带外,其他9副玉带出土时分别放置在4件银盒内,银盒盖内均有墨书题记,明确记载了玉带的玉色名称、形制和组成数量。
”其中“大粒光明砂银盒”盖外盖里都书写有“白马脑铰具一十五事失玦”字样,释文说查实物“白玛瑙铰具十五块缺失带钩”,这里并没有对铰具进行解释,却将玦理解为了带钩。
一见的药物等。
记得看过当初拍摄的电影新闻,那个机巧的多层银香囊始终不曾忘记,三四十年过去了,我才突然注意到这一发现中居然还存有不曾探究的空白点——出土玉带具的名称。
偶然看到盛装带具银盒上的墨书文字,两个熟识的词吸引了我:铰具、玦,有点想问个究竟,于是查阅《花舞大唐春》图录(齐东方、申秦雁主编《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 2003年),很快就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辽金篇)鹿林纹玉带环辽代长3.5、高6.8、厚1.5厘米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玉质白色,带沁。
体为扁长方形,正面微弧凸。
多层透雕镂空饰一鹿和柞树,组成“秋山”图饰。
鹿呈站立状,头微上昂,用阴刻线雕出柞树的叶脉,下部有一鸡心形环,可供挂系用。
花鸟纹玉佩(1对)辽代长4、中宽2.5、厚0.3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玉质青黄色。
纹饰镂空,花朵和小鸟浅刻出细线,中间为一朵盛开的花朵,两侧对称各出一鸟,鸟展翅,长尾翎,长喙交于花边。
心形玉佩辽代长3.5、宽2.1、厚1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玉质淡黄色。
作扁体心形,顶部有一管状鼻。
玛瑙臂鞲辽代长8.1、宽3.6、厚0.5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玛瑙质,有青白两色条状斑纹。
器表光滑,臂鞲正面微弧形,背面凹形,器中部两侧各有一个椭圆形穿孔。
此器为契丹族游猎架鹰时护臂之用。
蟾蜍扑食纹玉佩辽代高4、宽6、厚2.2厘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玉皮。
底为一片荷叶,茎脉分明,上面伏卧一蟾,瞪眼作扑食状,形象生动。
玛瑙臂鞲辽代长9、中宽4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玛瑙质,灰色有云状纹理。
磨制。
呈瓦状,中部两侧起小节,穿扁斜孔,孔壁出尖齿。
玉摩羯辽代长7、宽3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有赭褐色沁。
圆雕一龙首鱼身形象,龙张口含珠,肉鼻上卷,龙发后飘。
龙身为鱼形,并生双翼。
下部有供佩系之穿孔。
摩羯是一种类似鱼的大兽,此类造型流行于辽金时期。
持鹘玉童子辽代宽2.7、高6.4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圆雕一童子,身穿紧袖长袍,双手托鹘,腰系锦带。
阴刻线表现衣纹,一撮发髻置于头顶,衣褶简洁,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
玉飞天辽代长4.5、高2.4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灰色。
圆雕。
人物头部较平且有一孔,下半身着裙装不露双脚,状似鱼尾。
辽代飞天的特点是折面,即在鼻部处出现一个折角。
出土的玉飞天上有金属弯钩,可能是作耳饰之用。
玛瑙碗辽代口径5.7、底径3.3、高4.2厘米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浅黄色玛瑙质,光亮透明。
古代玉器的形制及特征----明阳中国的玉器刚刚出现之时,只是作为一种生产工具来使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先民们在其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对美的追求,玉器逐渐被赋予了人性化和神化, 玉器开始在原始生产工具单一形制的基础上,演变并发展了原始的神器和佩饰用器。
原始社会产生了贫富分化后,导致了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慢慢地这种产量稀少,美丽耐久的玉器就成为统治阶级专门享有的器物,并产生了更多的功能,赋予了更特殊的意义。
玉器从简单的生产工具到作为美化生活的装饰品, 到代表政治等级,融进各种礼制内容、伦理道德,成为财富的象征,宗教图腾的崇拜等,其形制也变得更加丰富。
中国玉器发展史已有数千年,各朝各代在对玉器工艺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发展了迥然不同的器具形制,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玉器多为工具器、佩饰器等。
距今七、八千年以前,辽河的兴隆洼文化,沈阳地区的新乐文化,大连地区的长海广鹿岛小珠山(下层)文化,阜新查海原始村落文化等。
在这些原始文化中已经出现了玉制的斧、凿、匕等生产工具和玉玦类佩饰器。
它们是玉器创作初期的代表作。
辽河地区是我国最早的用玉地区之一,它对距今五、六千年以前的红山文化及其相同发展阶段的文化产生了承袭关系。
红山文化玉器在此基础上得到发展,处于原始玉雕的成熟阶段,并首创了宗教用器。
工具类器形增多,如锛、铲、勾形器等。
佩饰用器种类发展为以现实题材的鸟兽动物为主题,如鸟、燕、枭、鹰、蝉、鱼、龟、猪等,并增加了如勾云形佩、马蹄形箍、二、三联璧、双兽首(或人首)三孔玉饰等形制。
首创的宗教用器如玉C形龙和玉兽形(猪龙)玦、玉兽面丫形器、高冠的玉凤首、玉兽形佩等,都属于模拟幻想中的玉雕神灵,反映出红山文化部族的原始宗教图腾崇拜。
红山文化玉器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点。
红山文化玉器的形制对相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玉器以及晚期各种文化玉器都产生过影响,直至商代晚期玉器形制中,仍然有红山文化玉器的影子,如商代的卷体龙、勾形器等,显示出红山文化玉器很强的延续性。
何为“春水玉”——北方游牧民族的艺术巧思!“春水饰”是契丹和女真族工匠们的一个创举,工匠将春水弋猎的生动场面装饰在玉雕艺术画面中,不仅反应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聪明智慧和卓越的创作能力及琢磨技巧,同时也折射出其民族生活习俗和较为鲜明的时代风格、民族特色。
《玉鸮攫天鹅饰》金代故宫博物院藏春水玉整体造型多呈椭圆形,正面弧凸,并以多次镂空加饰阴线的手法雕出各种花鸟草虫等纹。
最常见的是,玉器正面琢有一只曲颈下伏的大雁躲藏在枝叶交错的荷叶丛中,上端有一只鸟(海东青)向雁俯冲下来,作追逐状。
还有面是海东青正在攫啄天鹅的头颅,而天鹅作奋力反抗、展翅跳窜的挣扎姿态。
背面是一椭圆形环,环上有穿孔,可供缀结佩戴。
杨伯达先生曾考证这种海东青捕掠天鹅的图文素材,是表现契丹族“春捺钵”弋猎(用带绳子的箭射鸟)生活的一个场面。
《辽史》中对此有大篇幅且生动的场景描绘。
辽帝猎雁图女真族灭辽后,照例春蒐弋猎,只是将春捺钵改称春水,并以饰春水玉跨为上品,金器为次之。
《金史》对其作了详尽的描述及等级划分,这段记载是目前所能见到的金代玉带板琢春水题材最早记载,为现存鹘掠天鹅玉器的年代、地区、足树提供了史学记录和科学依据。
《天鹅水草纹玉带钩》元代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钱裕夫妇合葬墓出土这里提到的鹘,即海东青,属鸟类之一种。
《文献通考》记载契丹一族酷爱海东青这种体小机敏,疾飞如电,专击天鹅和大雁脑壳的”小“猛禽。
海东青被游牧民族猎人视为猎鹰中的绝品并常有人对其进行驯养,可见喜爱之情。
♛春水题材玉器赏♛《青玉双鹅带盖小盒》辽代辽宁省阜新县清河门出土《白玉佩饰》辽代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陈国公主墓出土《白玉花鸟佩》金代北京丰台王佐乡金代乌古伦墓出土《青玉“龟游”佩》金代中期北京丰台王佐乡金代乌古伦墓出土《白玉镂空春水带銙》金代故宫博物院藏《白玉春水饰》金代故宫博物院藏《“春水”玉饰》元代江苏省无锡市大浮乡浅裕墓出土《玉炉顶》元代北京市西城区元大都遗址出土《莲鹭纹饰》元代上海博物馆藏《莲鹭纹炉顶》元代上海博物馆藏。
2007年《玉石器基础知识试题A》试题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按地质矿物学界对玉的界定,玉有硬玉、软玉之分。
硬玉主要指,产于缅甸;软玉主要指、、独玉、等。
2、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是环太湖地区距今5300-4200年的原始文化,他的代表性器物有、等。
红山文化是辽宁西辽河地区距今5000年前后的原始文化,它的代表性器物有、等。
3、用玉作为剑上的装饰物称玉剑饰,有、、、四种。
四种装饰物同时装饰于一支剑上的,称作。
4、“玉不琢、不成器”。
琢玉的主要过程有、开料、、土坯、细琢、、抛光。
5、汉玉纹饰中有细如发丝的阴刻线,习称。
6、《周礼》中记载的“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这其中“六器”分别指的是璧、、圭、璋、璜、。
7、元代对大型玉器的制琢有许多代表性的实物,现存北京北海的,是此时期最具杰出成就的器物。
渎山大玉海二、选择:(每题1分,共10分,单项或多项选择)1、玉带钩是服饰用玉之一,它最早的出现和使用是在()A、元代B、明代C、新石器时代D、战国时代2、所谓“汉八刀”的技法是指一种雕工简练、粗犷的琢玉工艺,它的代表性器物有()。
A、玉翁仲B、玉握C、玉蝉D、玉佩3、玉带饰是服饰用玉之一,它开始起用于()。
A、北朝B、唐代C、明代D、清代4、春水、秋山题材的玉饰是少数民族春秋二季狩猎生活的真实反映,它主要见于()。
A、唐代B、辽代C、明代D、清代5、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苏州专诸巷的著名玉工有()。
A、鲍天成B、朱碧山C、陆子冈D、贾铨6、清代中期,痕都斯坦玉器对内地影响很大,其玉器称为西蕃作,主要产生于()。
A、俄罗斯B、伊朗C、印巴克什米尔地区D、罗马7、清代中期的雕玉工艺是历史鼎盛时期,原因之一是当时国力强盛,尤其是乾隆平定新疆,出产于新疆的和田玉源源不断地进贡清廷,平定新疆是在()。
A、乾隆24年 B乾隆25年 C、乾隆50年以后 D、乾隆30年8、水晶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石英结晶体矿物,它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春天古诗100首五年级《春天古诗100首五年级》这是优秀的古诗词合集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感春(唐代-李贺)日暖自萧条,花悲北郭骚(sāo)。
榆(yú)穿莱子眼,柳断舞儿腰。
上幕迎神燕,飞丝送百劳。
胡琴今日恨,急语向檀(tán)槽。
2、早春夜宴(唐代-武则天)九春开上节,千门敞夜扉。
兰灯吐新焰,桂魄朗圆辉。
送酒惟须满,流杯不用稀。
务使霞浆兴,方乘泛洛归。
3、西宫春怨(唐代-王昌龄)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méng)胧(lóng)树色隐昭(zhāo)阳。
4、【黄钟】人月圆春日次韵罗(元代-张可久)春日次韵罗衣还怯东风瘦,不似少年游。
匆匆尘世,看看镜里,白了人头。
片时春梦,十年往事,一点诗愁。
海棠开后,梨花暮雨,燕子空搂。
中秋书事西风吹得闲云去,飞出烂银盘。
桐阴淡淡,荷香冉冉,桂影团团。
鸿都人远,霓裳露冷,鹤羽天宽。
文生何处,琼台夜永,谁驾青鸾?子昂学士小景西风曾放蓝溪棹,月冷玉壶秋。
粼粼浅水,丝丝老柳,点点盟鸥。
翰林新画,云山古色,老我清愁。
淡烟浑似,三高祠下,七里滩头。
5、清平乐(郑长卿资政惠以龙焙绝品。
余方酿芗林春色恨不得持去戏有此赠)(宋代-向子諲)芗林春色。
杯面云腴白。
醉里不知天地窄。
真是人间欢伯。
风流玉友争妍。
酪奴可与忘年。
空诵少陵佳句,饮中谁与俱仙。
6、春日题韦曲野老村舍二首其一(唐代-许浑)绕屋遍桑麻,村南第一家。
林繁树势直,溪转水纹斜。
竹院昼看笋,药栏春卖花。
故园归未得,到此是天涯。
7、春晴(宋代-陆游)一庭舞絮斗身轻,百尺游丝弄午晴。
静喜香烟萦曲几,卧惊玉子落纹枰。
新春易失遽如许,薄宦忘归何似生?安得一船东下峡,江南江北听莺声。
8、旧在成都初春无事日访昭觉保褔正法诸刹甚可(宋代-陆游)忆在西川集宝坊,幅巾萧散日初长。
伊蒲塞馔分香积,优钵罗花散道场。
客路逢春增感慨,旧游回首已微凉。
新晴强作寻幽计,有底文书作许忙?9、玉连环影送春寄外(清代-陶淑)春去寂寂人何处。
玉器中的春水杂识作者:邹伟初来源:《收藏/拍卖》 2011年第4期文:邹伟初诞生于我国历史上辽、金地区的“春水玉”和“秋山玉”,源自于“春水之饰”和“秋山之饰”。
常见的是玉器正面琢有一只大雁在枝叶交错的荷叶丛中引颈飞窜,以逃避头顶上的东海青的追杀。
还有的画面是东海青正在摆琢天鹅的头颅,而天鹅作奋力反抗、展翅跳窜的挣扎姿态。
专家曾考证这种海东青捕略天鹅构成图案主题的作品,表现的是契丹、女真等北方游牧民族“捺钵”、“春水”等弋猎生活的内容。
反映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春水”“秋山”玉在中华民族玉文化史上,少数民族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春水玉”和“秋山玉”的出现就是一个标志。
大量的实物表明,在此之前,刻画逼真、造型准确的写实性玉雕作品并不多;多层镂空透雕以表现枝蔓交错层次丰富的玉器也只是此时才出现。
可谓“前不见古人”而“后以启来者”。
这种表现技法也影响至明清,为各类装饰工艺所采用。
透过出土和传世的“春水”“秋山”玉可以看见,辽、金、元等国的能工巧匠们以其聪明才智创造了中华民族玉器雕刻艺术史上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和水平的一个高峰。
契丹、女真等北方游牧民族建立封建政权后,不仅在政治体制上吸收采用汉民族的做法,而且在舆服、器用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也在逐步转向定居的过程中有所革新变化并取得很大的进步。
“春水玉”和“秋山玉”就是在这种土壤中成长起来的。
考察这一时期的玉器可以看到,辽、金三地的玉器中,实用性的制品占了相当大的部分,为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产品的生产占了玉器产能很大的比重。
契丹、女真以及后来蒙古族等游牧民族同汉族一样喜欢并大量使用和制作玉器。
辽、金服饰用玉之盛与中原的差别不大,皇帝公服则“紫皂幅巾,紫窄袍,玉束带,或衣红袄;臣僚亦幅巾,紫衣”。
皇后祭服“服络缝红袍,悬玉佩”(《辽史·仪卫志二》)。
常服中五品以上官员佩戴金、玉带;武官亦然(详见《辽史·仪卫志二》)。
1985 年由著名的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了一大批玉器,主要有玉带板、各种组合形佩饰及风字形玉砚、玉水孟等。
描写好水的古代诗词大全一种文学体裁,其根据肯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足的情感以及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成为歌。
今日我就与大家共享描写好水的古代诗词,仅供大家参考!描写好水的古代诗词1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唐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通:惟)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憧憬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敞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详情,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2小池杨万里〔宋代〕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此诗是一首描写初夏池塘秀丽景色的、清爽的小诗。
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
犹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
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气盎然。
3赠汪伦李白〔唐代〕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实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意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谊。
全诗语言清爽自然,想象丰富奇怪,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描写好水的古代诗词21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杜甫〔唐代〕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漫与一作:漫兴)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此诗是诗人面对如大海汹涌的江水,抒发内心感受的叙怀之作。
诗写于安史之乱时,诗人流落四川成都,借居草堂,一次观锦江“水如海势”,波涛汹涌,则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但又无从说起,只好“聊短述”,抒写了他激愤的、自我解脱的、一时的人生感悟。
元代玉器最全整理!玉质青白色,温润光洁。
玉璧两面纹饰相同,内外沿各有弦纹一周。
镂雕一展翅飞舞的丹凤,旁边为缠枝牡丹,花团似锦,有富贵之意。
凤为细长眼,口衔一长飘带,系一钱形结。
凤穿牡丹纹玉璧元代直径9.7、厚0.8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螭龙纹玉环元代长7.6、宽5.8、厚1.4厘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玉质白色,有黑斑。
椭圆形,中有椭圆形孔,环上浮雕螭龙,口含灵芝。
玉册元代长14.12、宽8.97、厚0.7厘米现藏于旅顺博物馆质青色。
扁平长方形,顶端微弧,两侧对称分布八个圆孔,顶端中央处有一圆孔。
正面近右侧竖行楷书“皇后升”。
人物纹玉帽顶元代高3.6、宽3.8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
圆雕。
炉顶主题纹饰为寿星、荷莲、鹭鸶,寓意长寿。
寿星直立,手持一拐杖,衣纹流畅,五官刻画细致;一只鹭鸶在其旁边回首瞭望,身上羽毛采用阴刻线有序地雕刻出来。
底面微凹,有三组穿孔。
此器雕刻手法独特,集圆雕、透雕、平雕为一体,并留有明显的管钻痕迹,为元代所特有。
莲鹭纹玉帽顶元代长3.9、宽3、厚3.1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玉质青色,局部有褐色斑。
圆体馒头状,底为平面,上端弧凸,通体采用多重镂空技法,雕琢茂盛的荷花丛,鹭鸶漫步其中,栩栩如生,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承袭金代的春水玉。
这类玉器本是元代官服中的帽顶,至明代,服饰体制改变,于是用作炉顶。
——国博鉴宝收藏莲鹭纹玉帽顶元代高6.4、宽6.2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洁白莹润。
圆雕。
主题纹为鹭鸶与荷莲。
利用淡黄玉皮色巧作叶面、叶茎,鹭鸶回首刻画生动,羽毛简洁精美,卷曲长叶相互衔接,整体的工艺手法粗中有细,为元代风格的作品。
底部有两组穿孔。
鹤鹿人物纹玉帽顶元代长4.6、宽3.9、高4.8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色。
整器呈半圆纽形,镂雕。
一面三人,中间有一个三腿圆形案几,旁一人抚琴,两人站立。
另一面则镂雕鹤鹿灵芝,松枝仙草。
整器生机盎然,似人间仙境。
元代这种玉帽顶多呈馒头状,下部为或圆或椭圆的底盘,底中间是成对的直穿孔或象鼻穿。
端午节的古诗词及赏析端午节的古诗词及赏析(10篇)想必大家都知道端午节。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以下是我整理的端午节的古诗词及赏析,盼望可以供应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端午节的古诗词及赏析精选篇1浣溪沙·端午苏轼〔宋代〕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赏析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庆端午佳节的情景。
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预备,下片刻画她们根据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庆贺。
全词采纳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始终尽职尽忠地陪伴在词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
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非常浓郁。
端午,处于初夏季节。
穿着自然华丽,以衬托参加者的身份。
于朝云来说,是绿色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
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
“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
“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
它不仅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净名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
朝云浴处,余香犹存。
沐芳浴兰,遍及社会。
参加者人山人海,气氛热闹,正如词人词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
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
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加详细的端午节俗活动。
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
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
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
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
其二,“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著心前”。
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绿”而身健。
与小孩穿老虎腰肚,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身有同等意义。
词人着重描写缠线、挂符活动,且用对偶句式,为的是“佳人相见一千年”,愿灵验得到应证。
真是一语中的,画龙点睛。
全词是篇民俗诗,布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讨论端午民俗最形象而宝贵的资料。
含有春意的诗词(精选50首)1.《春日杂题》年代:宋作者:陆游春阴不成雨,正作卵色天。
花开路无尘,杨柳摇轻烟。
佳哉冷淘时,槐芽杂豚肩。
长安堕胡虏,况说野狐泉。
2.《春》年代:宋作者:张耒磔牛门外色初分,共喜钗头彩胜新。
花萼怯寒犹积雪,鸟声催报已知春。
3.《春日杂题》年代:宋作者:陆游蒲柳深复淡,桃李白间红。
东皇一税驾,万物酣春风。
烟村在何许?小屏团扇中。
一笑唤稚子,相扶上短篷。
4.《感春》年代:唐作者:白居易巫峡中心郡,巴城四面春。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忧喜皆心火,荣枯是眼尘。
除非一杯酒,何物更关身?5.《春》年代:唐作者:贯休自来自去动洪炉,无象无私无处无。
回雁不多消气力,染花应最费工夫。
溟濛便恨豪家惜,浓暖深为政笔驱。
莫讶相逢只添睡,伊余心不在荣枯。
6.《春夕酒醒》年代:唐作者:皮日休四弦才罢醉蛮奴,醁余香在翠炉。
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
7.《春暮》年代:宋作者:刘克庄一亩青苔半落英,蜂忙蝶懒互卿卿。
燕泥干后儿初落,鱼尾轻时子遍成。
闲拂午窗惊野马,梦游天竺听华鲸。
舍南有柳纤纤在,不奈双蝉占取鸣。
8.《春兴》年代:宋作者:陆游万事不关身,翛然一幅巾。
虽非爱酒伴,犹是别花人。
领略琴书意,扫空车马尘。
东阡与南陌,随处梦残春。
9.《春》年代:宋作者:司马光红桃素李况年华,周遍长安万万家。
何事青青庭下柏,东风吹尽亦无花。
10.《春怨》年代:明作者:谢榛紫绡挥断泪阑干,窗下秦筝独自弹。
三月梨花风又雨,小楼燕子怯春寒。
11.《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2.《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4.《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5.《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元代春水玉(带扣)
时间:2014-12-23 11:12:46 来源:国家文化艺术品网
春水玉(带扣) 是元代时期的作品。
春水玉(带扣)是无锡市博物馆馆藏的一级文物,是嶂山尧歌里钱裕
墓出土,长8.3厘米,宽6.5厘米,厚1.9厘米,带扣长7.3厘米,宽
2厘米。
春水玉(带扣)玉器玉质温润,佩饰背面有椭圆环衬托,正面透雕荷莲、草卉,中间一只张口展翅的天鹅潜入叶丛之中,上方一只细身长
尾的海东青正在回首寻觅,伺机攫捕;带钩同样以荷莲、草卉图案,采
用镂雕,同佩饰有机组合。
整个玉雕设计巧妙,主体突出,线条流畅,雕工精细,层次亦非常丰富,多达四层,富有立体感。
其雕刻对象的
瞬间情态惟妙惟肖,可谓形神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