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的变迁只是分享
- 格式:ppt
- 大小:8.60 MB
- 文档页数:78
1北京城市轴线的演变和发展1.1第一阶段——元、明、清时期(1206—1911年)北京城市轴线的形成北京的城市轴线基本成型于元大都的建设时期。
元大都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灵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后载门,经万宁桥(又称海子桥今地安门桥),直达大天寿万宁宫的中心阁[2],这就是北京中轴线的雏形。
在这条轴线上及两侧,布置着内中书省、宫城、也里可滋十字寺、大天寿万宁、中心阁等一些核心功能区。
明代永乐年间迁都北京,毁去元大都宫室,却保留了包括城市轴线在内的城市格局,改建过程中,先将中心阁改建为鼓楼,作为城市轴线的终点,扩建外罗城时,亦通过永定门的改造,确定了中轴线的南起点。
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八公里的中轴线,经过笔直的街道,九重门阙直达三大殿,并延伸到景山和钟鼓楼。
在中轴线两侧,分别布置着天坛和先农坛、衙门和官署、“T型广场”和千步廊、太庙和社稷坛、宫城、景山、钟鼓楼。
明代中轴线除了继承元代的思想之后,最主要的就是它建了景山,原来的中轴线上景山位置上有圆形建筑,上面没有山。
景山是挖湖堆出来的山,其巧妙之处在于,使景山成为中轴线上的全城制高点,增加了城市景观,也丰富了城市轴线的内容。
中轴线的末端是钟鼓楼,钟鼓楼的作用和皇城不一样,它是给老百姓报时的,是为民服务的,这体现了一个重大的变化。
1.2第二阶段——民国时期(1912—1949年)北京城市轴线的演变自明中叶北京大规模添建直至民国,北京的城市轴线格局未有大的变化。
古代北京的中轴线上是皇家的建筑,所有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政治性、宗教性建筑都是在中轴线两侧对称布局。
民国以来,由于皇家禁区的整修开放,大规模改造和拆除城墙、增辟城门,中轴线两侧建筑的皇权意义淡化并最终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这些封建禁地成为市民化的公共空间,皇权空间轴线转变为单纯体现北京旧城风貌的空间轴线[3]。
1.3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年至今)北京城市轴线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虽然景山以北和前门以南段轴线在城市建设中逐渐模糊,但与此同时建设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及毛主席纪念堂却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中段轴线,使原先封闭的轴线具有了开敞特性,生长出一种新的空间特点。
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故事
北京中轴线,或称北京中轴,是元、明、清等朝代北京城的对称轴线,始于元朝,形成于明朝,历经多个年代的建设和改造,成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都标志之一。
在元朝时期,忽必烈为了纪念他父亲旭烈兀汗,决定在汗八里(今北京)建造一座大城。
他请来了阿拉伯天文学家和学者伊本·郭保等参与设计,最终确定了以汗八里城中轴线为中心的城市布局。
这条中轴线从南部的丽正门开始,经过皇宫正殿万寿山(今景山),再向北穿过钟鼓楼,最终到达大都城的北部边沿。
明朝时期,朱元璋将北京作为首都,对中轴线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修缮。
明朝时期的中轴线从南部的丽正门开始,经过皇宫正殿奉天殿(今太和殿),再向北穿过景山,最终到达鼓楼。
在这个时期,中轴线的地位逐渐得到巩固和完善,成为皇帝举行大典的重要场所,也是达官贵人聚居的地方。
清朝时期,中轴线成为了皇帝举行大典的重要场所,也是达官贵人聚居的地方。
清朝时期的中轴线与明朝时期的中轴线基本相同,只是在一些细节上有所改动。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中轴线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1950年开始,北京市政府对中轴线进行了多次修缮和保护。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轴线再次向北延伸,成为奥林匹克公园的轴线。
东边建造国家体育场(鸟巢),西边则是国家游泳中
心(水立方)。
再向北,穿过奥林匹克公园,到达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该公园中间的仰山、奥海均在中轴线上。
2018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已确定天安门等14处遗产点。
图说北京中轴线提起北京的中轴线,人们都不会陌生。
可是如果说到由中轴线串联起的建筑,恐怕不会都能说全。
这条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汇集了北京古代城市建筑的精髓,见证了北京城的变迁。
建筑大师梁思成这样赞美:“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这条中轴线始于元朝,至明清两朝形成了现有的规模。
明清时的北京城,皇宫居全城中心,受三重城垣包围,皇城是朝廷重地,禁止一般百姓进入;内城居住着官僚和商人;外城为一般平民居住。
说起中轴线的魅力,我听过这样一个传说。
清朝时有个外国使者要到北京来朝见皇上,但他表示不想给中国皇帝下跪。
于是,中国清朝的官员让这个外国使节从前门走进北京的皇城。
这个使节进入前门后,看到了清朝的第一道门,大清门,他发觉眼前的景物不一样了。
在此之前,北京城全是灰墙灰瓦,然而走过大清门,他看到建筑物的颜色都是黄瓦红墙,一条大道把他一直引向天安门。
他看到天安门上黄琉璃瓦,红柱子,红墙身,前面是白色的金水桥,白色的华表,白色的石狮子。
当他走过金水桥、天安门后,又见到一座和天安门一模一样的建筑——端门。
走过端门、穿过端门广场,看到的是午门。
午门城墙两面伸出来,像个巨人伸出双手,欢迎使者。
在高大的城墙面前,人显得很渺小。
午门上有吹号的迎宾队伍,午门前有一个钟楼,一个鼓楼,有钟鼓齐鸣。
接着,使节又走过内金水桥,终于到达皇城。
在见到中国皇帝之前,他还需要走过太和门。
他跟着礼部官员走过太和门,看到了太和殿。
太和殿建在一个高大的三层石台阶上。
爬到石台阶上之后,外国使节说,我不得不下跪了,我跪的不是中国皇帝,而是中国如此辉煌的建筑。
外国使节走过的,只是北京中轴线很小的一部分。
现在,北京奥运会场馆的建立,使北京的中轴线向北延伸,长度达到了25公里。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古代皇城的核心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延伸自北京故宫,经过天安门广场、正阳门、前门和天坛,连接了北京的南北两个极点。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而今天的中轴线则是在清代形成的。
下面将为大家讲述一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北京中轴线的前世可以追溯到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决定修建新的皇城,他在北京的旧城址上建造了一座庞大的皇城,即今天的故宫。
为了保护皇城的尊严,他在皇城的南北两侧修建了两条石板路,形成了雄伟壮观的中轴线。
这条中轴线连接了故宫的正门,即午门,以南部的正阳门为中心,延伸到城墙以外的遥远的南方。
明代时期,北京的中轴线只是作为皇城的主要通道使用,并没有过多的规划和建设。
直到清代,中轴线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在清朝时期,中轴线成为了皇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乾隆帝下令修建了皇家园林,即现在的北海公园,位于中轴线的北端。
北海公园以其美丽的湖泊、参天古树和精美的建筑而闻名,成为了皇宫的后花园。
乾隆帝还在中轴线上修建了两座重要的建筑,分别是天坛和颐和园。
天坛位于中轴线的南端,是明代和清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场所。
它的建筑风格独特,宏伟壮观,被誉为中轴线上的珍宝之一。
而颐和园则是乾隆帝为自己的母亲修建的皇家园林,也位于中轴线的北端。
颐和园以其庞大的湖泊、精致的建筑和美丽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到了光绪年间,中轴线的规划和建设进一步加强。
光绪帝下令修建了奉天门和天安门,将中轴线连接到了城墙以外的北方。
奉天门和天安门成为了中轴线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北京城的地标之一。
光绪帝还在中轴线上修建了礼拜寿堂和戒坛,这些建筑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美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轴线逐渐成为了北京城中最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景观之一。
在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下,中轴线的原貌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和改变。
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轴线上的许多文化遗址受到了破坏和拆除。
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担忧,于是在21世纪初,中国政府决定启动了中轴线的保护工作。
关于北京中轴线的故事
北京中轴线是一条贯穿北京市中心的线路,起始于城北,经过景山、故宫、天安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门和崇文门,止于城南。
该线路是明清时期规划的皇城脉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中心线路。
北京中轴线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明代,明成祖朱棣在北京修建了紫禁城,为了让皇城更加完整,他规划了一条南北向的大街,即现在的北京中轴线。
后来,清朝雍正皇帝又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规划和修建,将中轴线延伸至南海、北海和颐和园等地。
中轴线上除了紫禁城、天安门等宏伟的皇家建筑,还有许多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胡同、庭院和公园,如王府井大街、德胜门箭楼、孔庙、琉璃厂等等。
中轴线上的建筑物以其独特的设计、华美的陈设和瑰丽的雕刻著称,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中轴线经历了几百年的变迁,从皇家建筑到公众领域的公共建筑,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对全球人类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今天,北京中轴线依旧是北京市的标志性景观之一,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观光旅游和学习研究。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而北京中轴线,则是北京城规划中的核心部分,连接了故宫、天坛、天安门等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
这条“神往的中轴线”,见证了北京城的兴衰变迁,承载了无数历史故事和文化传承。
今天,我们将带您穿越时空,来一场关于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的探索之旅。
第一篇:前世我们来看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
北京中轴线的初期设计可以追溯到元代,那时的大都(现北京)城规划即已具有中轴线概念。
到了明清两代,中轴线逐渐成为了皇家城市的规划主轴,串联了故宫、天坛、天安门等一系列皇家重要建筑和寺庙。
而在清朝时期,中轴线更是得到了深化和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规划格局。
故宫,作为北京中轴线的始点,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典范。
而在故宫的南端,是天坛,这是中国古代皇帝举行祭天之礼的地方,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杰作之一。
再往南是朱墙一般的天安门,这是中国现代政治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再看看中轴线的两侧,构筑了一系列古代的宫殿、牌坊、城墙等,如今依然保存完整,成为了现代人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有力见证。
这些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代表,更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载体,承载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中轴线不仅仅是一条城市规划中的主要轴线,更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的结合体,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和象征。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兴盛和衰落,也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中轴线的“前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篇章,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缩影和传承。
第二篇:今生而当今的北京中轴线,则承载着和展示着古老中国文明的也展现着现代北京的发展与变革。
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中轴线一直是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参考。
如今的中轴线早已不再是仅仅一条传统规划中的轴线,更是连接了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的桥梁。
中轴线的建筑保护与修复成为了现代文明的一部分。
故宫、天坛等古建筑的保护修复工作一直在进行中,旨在保护这些珍贵的古建筑不被现代文明侵蚀。
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到北的介绍说到北京的中轴线,哎呀,真的是不得不提。
你要是去过北京,肯定听说过这条线。
它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一条街,而是北京城的“脊梁骨”,可以说是从南到北,把整个城市的文化气息、历史风貌给串联起来了。
大家伙都知道,北京是有悠久的历史的,中轴线更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从南到北走一遍,你不仅能看到古老的建筑,还有那股儿透着“岁月沧桑”的气息。
你走在这条线上,就像是在和古人聊天一样。
我们先从南边说起,离天安门不远的地方有座大叫“天坛”的地方,大家都知道吧。
其实天坛一开始可不是用来做旅游景点的,它是古时候皇帝祈天祭祖的地方。
那时的皇帝啊,信得可是上天,天天想着能让国家风调雨顺。
所以,天坛就成了他们表达“天命”之地。
天坛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那座“回音壁”。
你站在一个特定的点,声音能传得特别远,简直神奇得很。
听说很多人站在那儿低声说话,另一头都能听见,太奇妙了。
可以想象,皇帝站在这里祭天时,心中一定是万分虔诚吧,毕竟“天命”啊。
往北走,没多久就到达了我们最最熟悉的天安门了。
啊,这个地方,怎么说呢,大家几乎每年都会见到,尤其是国庆的时候,天安门广场那一片红旗飘扬的景象,真是让人激动得不行。
天安门前面那广场呀,简直可以容纳好几万人一起站着,常常让人想起那些历史瞬间。
大家都知道,天安门最经典的就是毛主席的画像了,那是一幅庞大的红色背景,直接把北京的心脏给镶在了这里。
对了,站在天安门前,你还可以看到那些五光十色的喷泉,天安门广场的夜晚,灯光璀璨,好像给古老的建筑披上了一层现代的面纱。
再往北走,就来到了故宫。
哇,提到故宫,简直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了。
谁没听过“紫禁城”的名字呀?对,这就是那座拥有七千多间房间的宏伟宫殿。
走进故宫,你简直就是踏进了另一个时空,每一块砖每一扇门都带着历史的痕迹。
你想啊,这里曾经是多少帝王将相的家,多少风风雨雨的见证者。
你走在大殿前,能想象到昔日皇帝坐在龙椅上,气吞万里如龙的威风。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城的主轴线,横贯整个城市,连接着城市北部的钟楼和南部的天坛,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杰出代表之一。
中轴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北京城已经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
明朝中期开始
修建紫禁城,随着皇室的逐渐壮大,紫禁城逐渐成为了中国王朝的行政和政治中心。
为了
强调紫禁城在政治上的地位,明朝在中轴线上修建了一系列的官府和庙宇。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传统建筑风格,并对中轴线进行了扩展。
在清朝的统治下,北京城
成为了更加繁荣和富有的城市。
清朝皇帝注重建筑和城市规划,在中轴线上修建了更多的
官府和庙宇,这些建筑不仅仅是政治和行政中心,还体现了清朝的文化和艺术。
20世纪初,中轴线上的许多建筑被毁坏或毁于战乱。
在文化大革命中,中轴线被严重破坏。
但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轴线逐渐得到了修复和重建,旧城保护区和法定保护区
设立,成为了北京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中轴线成为了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中轴线上的建筑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代表,是中华民族文
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北京中轴线是一条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街道,它贯穿北京市,连接了故宫和天坛。
它是
一个历史遗迹和文化符号,见证了北京的历史和变迁。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条街道的“前
世今生”。
在明朝时期,北京中轴线被称为“明成皇道”,是明朝皇帝在东西方向上巩固政治权
力和行政管理的主要道路。
它的位置直接反映了当时政治和文化中心的位置。
在这条路上,有许多重要的建筑,如天安门、故宫、北京市政府大楼等。
这些建筑是北京历史和文化的
重要遗产,也是人们学习和了解北京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
20世纪初,北京中轴线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
1912年,清朝灭亡后,中轴线
上的大量建筑被拆除或改造。
这些变化直接反映了新的国家形象和意识形态。
几十年后,
中轴线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许多新的建筑物被建立在这
条路旁边,如大礼堂、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
这些新的建筑物反映了中国政府的新
意识形态和现代化的思想。
今天,中轴线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和旅游景点,人们可以在这条路上欣赏到北京的历史
和文化价值。
中轴线的许多建筑现在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着许多游客。
总之,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的建筑和现代化的建
筑共同见证了北京的历史和文化变革。
今天,中轴线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为人们
带来了更多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中轴线的前世和今生都是令人惊叹的,让我们继续关注它
的未来。
中轴线的历史故事
中轴线是北京市的一条重要道路,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帝王的统治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
以下是中轴线的历史故事:
1. 古代帝王之道:
中轴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帝王统治时期。
根据中国传统的建筑理念,皇宫和官方重要建筑通常被布置在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被称为"中轴线"。
它代表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将天地之间的联系象征化。
2. 明朝的紫禁城:
在明朝时期,中轴线的中心是紫禁城,它是明朝和清朝的皇宫,也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居所。
中轴线从南到北穿过紫禁城的主要建筑,包括午门、太和殿、乾清宫等,代表着皇帝的权威和统治。
3. 清朝的皇家园林:
清朝时期,中轴线被进一步延伸,并与一系列皇家园林相连接,如北海、恭王府和颐和园等。
这些园林通过中轴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展示了清朝皇家的繁荣和宏伟。
4. 现代历史的变迁:
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中轴线逐渐融入了现代城市的格局。
在20世纪,一些重要的政府机构和文化场所沿着中轴线建立起来,如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博物馆等。
这些建筑物继承了中轴线的传统,成为中国现代历史和政治的象征。
中轴线作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轴线,不仅承载着中国古代帝王的统治理念,也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演变和现代社会的发展。
今天,中轴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着中国悠久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民国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作者:王建伟来源:《北京档案》2018年第10期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建立,国家政体发生根本性变革。
北京虽然保留了国都身份,但以中轴线为基准的传统空间结构随着帝制衰亡而丧失了合法性理论体系的支撑。
皇城城墙先后被拆除,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通过功能改造,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城市的日常生活之中,原有的封闭性城市格局日益瓦解,以皇权为中心的“一极化”政治空间逐渐向“多元化”的社会空间转化。
在这一过程中,皇权的影响逐渐远去,中轴线附着的“神圣性”逐渐消退,城市建设开始凸显“人”的需求,世俗性社会机制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强,北京也展示出更加多样而丰富的城市面孔。
一、紫禁城的改造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皇帝发布诏书,正式逊位。
皇权陨落,帝制消亡,作為皇权重要载体的北京中轴线的命运也发生重大变化,首当其冲的是作为皇宫的紫禁城。
根据与南京临时政府达成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后优待之条件》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所谓“暂居宫禁”,并非占有紫禁城全部,而是只能在紫禁城后半部活动,即乾清门以北、神武门以南,通常被称为“内廷”的区域,而乾清门以南、天安门以北部分(也称“外廷”“外朝”“前朝”等),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文华殿、武英殿等收归民国政府所有。
紫禁城前朝收归国有之初,由于管理混乱,文物流失严重。
1913年7月至1914年1月间,发生了“盗卖热河避暑山庄前清古物案”,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古玩市场纷纷出现来自承德离宫的文物,舆论议论纷纷,吁请政府严加制约。
此案虽然最终不了了之,但前清古物的命运引发国人关注。
时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呈请大总统袁世凯,提出将盛京(沈阳)故宫、热河(承德)离宫两处所藏各种宝器运至紫禁城,筹办古物陈列所,袁世凯批准了这一建议,由美国退还庚款内划出20万元作为开办费,1914年2月,古物陈列所在紫禁城前朝武英殿宣告成立。
北京中轴线历史北京中轴线,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北京市诸多其他建筑物亦位于此条轴线上。
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
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为连接城市中心和亚运村,在二环路钟鼓楼桥引出鼓楼外大街,向北至三环后改名为北辰路,这条路成为北京中轴线的延伸,西边建造中华民族园,东边则是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北京申奥成功后,中轴线再次向北延长,成为奥林匹克公园的轴线。
东边建造国家体育场(鸟巢),西边则是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再向北,穿过奥林匹克公园,到达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该公园中间的仰山、奥海均在中轴线上。
2018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已确定天安门等14处遗产点。
[1]北京中轴线是一套完整的故事体系。
通过中轴线,能够了解中国人如何通过规划布局来表达对政治理念、文化象征和生活空间的认识。
[7]2022年11月7日,北京中轴线官网试运行上线。
发展历程元朝北京中轴线是自元代至今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建筑的对称轴,北京市诸多建筑亦位于此条轴线上。
在元代,元大都城墙即为左右对称,南边正门丽正门即在中轴线上。
皇城坐落在中轴线上,也是左右对称的。
但自皇城以北,中轴线向西偏斜2°。
在这个偏斜中轴线上的地安门向西偏离子午线200多米,而元大都的钟鼓楼已向西偏离子午线近300米。
这个偏斜的中轴线顺延270余公里后,即为忽必烈入主中原前的国都元上都(今锡林郭勒正蓝旗兆奈曼苏默)。
明清除西直门以北城墙的一角外,明清北京城基本按元代的中轴线对称(从卫星地图上看北京故宫可以明显发现其西斜),但北部偏斜的中轴线被矫正过来。
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建筑从南往北依次为,永定门箭楼(1957年拆除)、永定门城楼(1957年拆除,2005年重建)、天桥(1934年拆除)、正阳桥坊(五牌楼)、正阳门(前门)箭楼,正阳门城楼、中华门(明称大明门,清称大清门,民国时改为中华门,1954年拆除)、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钦安殿、顺贞门、神武门、北上门(1956年拆除)、景山门、绮望楼、万春亭、寿皇门、寿皇殿、地安门(1954年拆除)、万宁桥、鼓楼和钟楼。
中轴线北京城有一条了不起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是北京城城市整体布局的基准,也是见证老北京文明并展现新北京发展的脉络。
我认为中轴线的“中”字很有讲究,“中”在方位里指的是居于中心,在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里,“中”这个字包含了很多的意义,儒家推崇“中庸”,古人讲究“中正”“中和”,我们的国家叫“中国”,我们的民族是“中华民族”,“中”字表现的是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代表了突出的核心的地位。
中轴线的重要性就体现在了这个“中”字。
老北京城从地图上看,是一个整齐的凸字形,紫禁城是它的中心。
除了城墙的西北角稍微退进一个小角外,全城的布局基本上是左右对称的。
中轴线纵贯全城,北起钟鼓楼,过景山,穿神武门直达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然后出午门,天安门,正阳门,直至永定门。
全长7.8千米。
梁思成先生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中写到:“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的布局重心。
全城就是围绕这中心面部署的。
但贯通这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
一根长达7.8km,全世界最长、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
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北京比较明确的中轴线开始于金代,到了元代,中轴线正式形成,元大都城的城市规划是依据儒家传统和《周礼•考工记》提出的建城原则建设的。
《周礼•考工记》篇中这样规定周代都城的形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也就是说,匠人规划和营建都城,都城的规模是九里见方的正方形,每面开有三个城门,城内南北和东西道路各有九条街道,每条街道的宽度为九轨(轨宽为8尺)。
城内帝王的祖庙(即太庙)在左边居东,社稷坛在右边居西,朝廷在前(即南部),商市即市场居后(即北部),王朝宫室居正中心。
就是我们说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到了明代,统治者将北京中轴线向东移动了150米,最终形成现在的格局。